蛋鸡脂肪肝综合征
- 格式:doc
- 大小:222.50 KB
- 文档页数:3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摘要:蛋鸡脂肪肝综合征主要发生于产蛋鸡,特别是产蛋高峰期的笼养蛋鸡,它是一种复杂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对于蛋鸡养殖业而言,该病症是制约蛋鸡养殖业发展的瓶颈。
为此,文章主要对该病症产生的因素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并针对病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及防治措施,以此来提升农户养殖蛋鸡的经济效益,全面推动蛋鸡养殖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关键词: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病因;防止措施前言: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简称FLS,全称为Fattyliversyndrome,它是蛋鸡养殖业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一种复杂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它主要在7-9月份炎热夏季多发,并主要发生于产蛋鸡,特别是产蛋高峰期的龙养鸡,该病症主要的特点是肝脏出现脂肪变性。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在中国各个地区均有发生,通常死亡率及发病率大约为5%,这将严重影响蛋鸡养殖的经济效益。
1.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发病原因1.1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发病的营养因素一般情况,养殖场使用的饲料配方都是蛋鸡日粮配方,但这种配方却存在一定的缺陷,营养不均衡不全面,而引发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重要因素就是营养不均衡不全面。
此外,饲料配方没有进行及时调整,日粮配方是开产期配方,能量饲料在日粮中的比例较大,蛋白饲料含量比较低,动物性蛋白饲料严重缺乏,能量蛋白比显著偏高。
另外,场主为了减少饲料成本,以次充好,改变了日粮蛋白来源,这对饲料质量造成了间接的影响。
1.2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发病的环境因素通常情况下,鸡场发病的时间分别在每年的8月21日,或者8月3日,是一年中气温较高的季节,发病期间是持续的高温天气,而高温环境会增加发病率,其主要原因是在高温环境下,不但会加重蛋鸡应激,还会对蛋鸡能量需求进行降低,减少蛋鸡脂肪分解,降低蛋鸡甲状腺机能,极容易合成脂肪酸,最终高温与蛋鸡肝脏脂肪沉积呈现正相关。
1.3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发病的遗传因素根据相关实验表明,家禽的品种不同,对脂肪肝综合征的敏感性也是各不相同,与肉鸡相比,蛋鸡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技术ECIINOLOtiY疾病防控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诱因与防控◎董宏(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蛋鸡集约化养殖以来,随着蛋鸡日龄的增长,产蛋量越来越高的同时,肝脏功能衰减的也越来越厉害,保持肝脏健康的难度就越大。
现代蛋鸡选育的方向是体重小型化、产蛋周期延长化,一只优秀的蛋鸡一个养殖周期可以生产出相当于自身体重13倍的鸡蛋,约为25kg鸡蛋,如何保证这25kg产量和质量都能都达标,蛋鸡健康状态是关,其中肝脏健康状况尤为重要,已经成为制约蛋鸡生产性能发挥的瓶颈因素之一,因为肝脏在鸡蛋生产过程中参与机体脂肪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蛋白质代谢、矿物质代谢及维生素代谢侗时具有解毒功能。
•旦肝脏功能受损,则以上功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鸡蛋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原料供应就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久而久之,鸡群产蛋率和鸡蛋质量都会下降。
蛋鸡肝脏功能下降时的表现之一就是脂肪肝现象,这也是笼养蛋鸡较易出现的症状。
一什么是脂肪肝综合征?脂肪肝全称为脂肪肝综合征,是由于营养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脂肪代谢紊乱等导致肝脏发生脂肪变性并伴有出血为特征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
禽类脂肪合成主要在肝脏中进行。
产蛋前期,肝脏开始大量重新合成脂肪,当与载脂蛋白等结合形成及低密度脂蛋白转运到肝外组织以满足蛋黄中沉积脂质的需要。
当肝脏中脂肪合成的速度大于向外转运时,过量的脂肪就会沉积在肝脏中,使肝脏的脂肪含量升高。
当蛋鸡采食了较高能量的饲料后,过量的能量就通过合成甘油三酯贮存在肝脏中,形成脂肪肝。
平时所说的肝破裂,多是因肝脏发生脂肪性病变,导致肝脏质地变脆容易破裂流血死亡。
正常肝脏也会有脂肪沉积,但是含量通常会维持在一定水平,当沉积过多时,就会引起鸡只腹部脂肪堆积而超重、鸡冠和肉髯苍白、产蛋量下降、死亡率升高等症状。
脂肪肝的诱发因素很多,临床剖检可见肝脏肿大、质地柔软、颜色发黄。
自然死亡鸡肝脏可见腹腔或肝包膜下有血块。
二脂肪肝综合征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1死亡率上升由于肝脏变脆,鸡群抗应激能力变弱,会造成鸡群因应激导致的肝破裂,死亡比例上升。
夏季应防鸡脂肪肝综合征
鸡脂肪肝综合征是由于长期饲喂含碳水化合物过高的高能日粮,同时饲料中缺乏蛋氨酸和胆碱等嗜脂因子,使肝脏从中性脂肪合成磷脂的过程中发生障碍,从而大量中性脂肪在肝脏内沉积,加上鸡只缺乏运动而引起的。
它能使肝细胞与血管壁变脆而易发生肝脏出血,引起鸡只死亡。
本病多发于肥胖、高产的肉用鸡、笼养蛋鸡,且7~8月炎热时节最多发。
1临床症状脂肪肝:综合征只发生于高产鸡群,笼养鸡比平养鸡发病快。
因病鸡无明显体外特征,所以不易被察觉,直到鸡群产蛋量逐步下降了10%~40%或达不到产蛋高峰时才会被觉察。
产蛋率急剧下降,发病鸡只常不见症状就突然死亡。
2病理变化剖检可见鸡只肥胖,皮下脂肪多;肝脏呈黄褐色或深黄色的油腻状,质脆易碎,肝表面和体腔有大的血凝块;腹腔内和肠表面有大量脂肪沉积;输卵管末端常有一枚完整而未产出的硬壳蛋。
3防治措施本病发生原因较复杂,没有专门的饲养措施可以防止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对其防治应从多方面入手。
3.1加强管理夏季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及时供应充足清凉饮水。
鸡舍内按时消毒,防止惊吓,保持合理饲养密度。
3.2适当限饲一般减少喂料量10%左右,要注意原料质量,防止饲料变质。
3.3调整日粮配方炎热的夏季应提高饲料中的蛋白质1~2个百分点,降低饲料中的能量水平0.2~0.4MJ/kg,适当增加粗纤维含量。
鸡发生此病后,可在正常用量之外,在饲料中添加药物以减
轻产蛋鸡群的病情:每kg饲料中加入1g氯化胆碱、1.2g 蛋氨酸、20IU维生素E、0.012mg维生素B12、1g肌醇、0.3mg生物素、0.1g维生素C,连喂2周后检查效果。
蛋鸡脂肪肝综合症的诊治概述:本病是因脂肪代谢障碍,肝脏大量脂肪沉积,导致肝脏组织发生脂肪变性的疾病。
患禽体脂沉积、肝脏变脆,肿大,变黄有点状出血,有的病禽,肝脏被膜破裂导致大量出血,发生猝死1.发病情况广平东张孟养殖户王先生,养殖蛋鸡4000只。
现在280d,主诉该鸡群喂料时未见异常,待1h后加水时有零星死亡,鸡大群状态良好。
剖检:病禽肥胖,腹腔内有大量血凝块覆盖肝脏上,肝脏色泽变黄,质地脆弱,肝脏被膜斑点状出血,腹部脂肪增厚,过度附着,输卵管内有粘液。
根据以上症状初步诊断为脂肪肝综合症。
2.发病机理本病是因脂肪代谢障碍,肝脏大量脂肪沉积,导致肝脏组织发生脂肪变性的疾病。
患禽体脂沉积、肝脏变脆,肿大,变黄有点状出血,有的病禽,肝脏被膜破裂导致大量出血,发生猝死。
3.脂肪肝综合症症状鸡群在精神状态、采食饮水、粪便等方面没有明显变化,只是在产蛋初期表现产蛋率上升较慢,高峰期产蛋率较低,很难超过90%;病鸡多为肥胖、体重较大的鸡,在没有任何先兆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惊叫几声,挣扎死亡,腹内往往有已形成的鸡蛋;部分鸡生前有冠髯萎缩、苍白、产蛋量下降现象。
4.致病病因①家禽长期饲喂高能日粮,饲料能量超过鸡的适应能力;②粮缺乏蛋氨酸或胆碱,体质合成磷脂过程障碍,肝脏积聚中性脂肪;③缺乏VE、VB12、肌醇、硒及发生黄曲霉素中毒(长期饲喂发霉变质饲料);④药物性肝炎、长期用药、特别是毒性大的药品;⑤以肝为主要器官的传染病(弧菌性/包涵体肝炎、白冠病等);⑥饲养密度过大、运动不足、气温过高、应激因素可加重脂肪形成。
5.防治措施科学配制日粮。
防止产前母鸡积蓄过量的体脂,日粮中应保持能量与蛋白质的平衡。
日粮应根据不同的品种、产蛋率科学配制,使能量和生产性能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产蛋高于80%时蛋能比以60为宜,产蛋率在65%~80%时蛋能比以54为宜,日粮总能水平一般在11.30MJ/kg左右,至10.46MJ/kg可有效减少脂肪肝的发生,同时不影响母鸡的产量。
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如何预防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一旦发现控制起来比较麻烦,而且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管理,所以建议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对该病进行防控。
针对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的治疗与预防措施,本文介绍如下,供参考。
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脂肪肝出血综合征是一种营养代谢疾病,是由长期的脂肪代谢障碍所引起的。
蛋鸡一旦患上该病,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与调整才可缓解,这样往往给蛋禽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对已经发病的鸡群可以采取对症治疗措施,每吨饲料中添加氯化胆碱1000克,亚硒酸钠维生素E200克,维生素B12,200毫克,肌醇900克。
连续饲喂一个月以上,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如何预防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1.严格育成期和产蛋期的限制饲喂育成期的限制饲喂至关重要,一方面,它可以保证蛋鸡体成熟与性成熟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鸡只的产蛋性能;另一方面它可以防止鸡只过度采食,导致脂肪沉积过多,从而影响鸡只日后的产蛋性能,同时增加鸡只患脂肪肝出血综合征的可能性。
因此,对体重达到或超过同日龄同品种标准体重的育成鸡,采取限制饲喂是非常必要的。
国外有报道认为,蛋鸡在8周龄时应严格控制体重,不可过肥,否则超过8周龄后控制难度将增加。
严格控制产蛋鸡的营养水平,供给营养全面的全价饲料。
处于生产期的蛋鸡,代谢活动非常旺盛。
在饲养过程中,既要保证充分的营养,满足蛋鸡生产和维持各方面的需要,同时义要避免营养的不平衡(如高能低蛋白)和缺乏(如饲料中蛋氨酸、胆碱、维生素E等的不足),一定要做到营养合理与全面。
2.限制饲料中代谢能的摄入量,如在饲料中增加一些富含亚油酸的脂肪而减少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可以降低饲料中玉米的含量,改用麦麸代替部分玉米,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
饲料中代谢能和蛋白质的比值(ME/P)因温度和产蛋率的不同而调整。
环境温度高的时候ME/P降低10%,环境温度低的时候ME/P增加10%,及时调整日粮配方,以适应环境变化下鸡群的需要。
鸡脂肪肝综合征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概述:脂肪肝综合征或叫脂肪肝出血综合征是一种脂类代谢紊乱疾病。
该病普遍发生于笼养蛋鸡,已成为很多国家的常见病。
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发病率常在5%左右,占全部死亡鸡的8%~10%。
此病多发生于产蛋量高峰期膘情良好的蛋鸡,引起产蛋量逐渐下降(2%~50%)。
它给现代密集型养禽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一、病因一般认为蛋鸡脂肪肝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营养因素1、营养物质缺乏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B6、泛酸、苏氨酸、蛋白质、肌醇、胆碱等的缺乏致使合成和转运脂蛋白发生困难。
2、营养过剩日粮中脂肪、胱氨酸或胍基乙酸、乳清酸、乙醇、维生素B1、生物素、尼克酸、胆固醇等过多可直接或间接促进脂肪肝的形成。
Bunchasak(1998年)研究发现,在蛋鸡日粮中添加半胱氨酸虽然能提高日增重,但会使脂肪肝的发生率升高。
3、蛋白质能量失调何维明等(1992年)试验结果证明,蛋白能量比值大的试验鸡群,FLS发生率明显高于蛋白能量比低的鸡群,且差异极显著。
但如果蛋白能量比过低也会诱发脂肪肝。
He MW(1992年)等试验提出:能量在123MJ左右,蛋白能量比为61左右时的日粮,脂肪肝的发生率最低,但能量在111MJ左右,蛋白能量比为66.5附近的日粮,脂肪肝发生率较低而且有最佳的产蛋性能。
必需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等对脂肪肝的形成均有影响。
此外,能量来源的类型,来自碳水化合物的能量比来自脂肪的能量易导致脂肪代谢平衡失调。
二)非营养因素1、遗传因素过去曾提出该病存在重要的遗传效应。
Davail等(2000年)研究证实不同品系的家禽,在相同条件下脂肪肝的发病率不同。
Hermier等(1999年)也试验证明不同品系的的鹅对脂肪肝的敏感性不同。
2、饲养方式Keutgen等(1999年)发现笼养蛋鸡比平养蛋鸡更容易患该病。
由于笼养蛋鸡长期缺乏运动而能量摄入过高导致脂类在体内沉积发生脂肪肝。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与营养调控措施
蛋鸡脂肪肝综合症(Fatty liver Syndrome- FLS)也叫脂肪肝出血综合症(fatty liver
hemorrhagic syndrome- FLHS)是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主要是鸡产蛋高峰期机体代谢旺盛,
引起脂肪代谢紊乱,导致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及转运受阻,使肝脏中合成的脂肪酸不能排出,
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过度沉积而造成的。该病常发生于产蛋高峰期膘情良好的蛋鸡,引起产
蛋量逐渐下降。
一、主要症状
病鸡精神不佳,嗜睡,喜卧伏;腹大、软绵下垂;鸡冠变白、体温较高、产蛋量下降、
直至突然死亡。剖捡死鸡,可见皮下、腹腔和肠系膜均有大量脂肪沉积;肝肿大、质脆,易
碎、表面呈淡黄色油脂状,有出血点;腹腔内有出血块,心脏和腺胃有出血点。
二、发病机理
肝脏在脂类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禽类脂肪合成的主要场所。它也能合成脂蛋白,
有利于脂类运输,合成后的脂肪以极低密度脂蛋白形式被输送到血液。其中载脂蛋白的合成
需要蛋氨酸、丝氨酸、VE、B族维生素等的参与。若所需原料不足,或肝脏合成的脂肪太多,
超出了脂蛋白的运输能力,可产生肝内脂肪沉积,使肝脏呈淡黄色或淡粉红色,质地变脆。
三、诱发因素
(1)营养失衡:高能低蛋白饲粮是造成产蛋鸡脂肪肝的主要因素,高能量的饲料容易转化
为体脂储存。能量蛋白比值大的鸡群,脂肪肝发生率明显高于能蛋比低的鸡群。不饱和脂肪
酸的含量,必需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等对脂肪肝的形成均有影响。必需脂肪酸(不饱和多
烯脂肪酸)摄入不足,使机体磷脂合成减少,从而脂蛋白合成减少,造成肝脂肪转运受阻。
氨基酸不平衡也可引起脂肪肝,主要是由于合成脂蛋白的载脂蛋白的量减少,缺乏合成载脂
蛋白B所需的氨基酸如精氨酸、苏氨酸、亮氨酸等。饲粮中胆碱缺乏,使卵磷脂合成不足,
阻碍脂蛋白形成。
(2)激素影响:母鸡产蛋是一种生殖行为,产蛋量多少与雌激素的数量和活性高低密切相
关,而雌激素能促进肝脏脂肪的合成和沉积。产蛋鸡性成熟以后,由于雌激素分泌突然增加,
造成脂肪代谢失调,诱发脂肪肝形成。
(3)脂质过氧化损伤:家禽营养物质代谢旺盛,体内将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自由基作用
于肝细胞内细胞器和胞内大分子,特别是内质网膜、线粒体膜、溶酶体膜等,引起脂质过氧
化,破坏肝细胞膜及其亚细胞膜结构和功能。肝细胞膜结构的改变引起VLDL的合成及转运
受阻,必然导致甘油三酯在肝脏细胞内积累,形成脂肪肝。过氧化物增多和抗氧化物减少的
氧化应激,可导致来自分子氧的游离基或反应性氧与多不饱和脂肪酸起脂质过氧化反应生成
脂质过氧化物。脂质过氧化的氧化终产物丙二醛(MDA)可形成蛋白复合物,刺激机体产生抗
体介导的免疫损伤。
(4)应激诱发脂肪肝:疫苗接种可诱发脂肪肝,免疫应激反应使产蛋量下降,导致脂肪代
谢紊乱,引起脂肪堆积过多而发生FLHS;热应激也可诱发脂肪肝,鸡群在高温季节FLHS的
发生率明显升高,在高温条件下,产蛋鸡机体长期处于热应激状态,使体内代谢紊乱,自由
基增加,肝细胞损伤加重。
(5)运动不足:现在蛋鸡从育雏、育成到产蛋整个生产周期基本都是笼养,密度大,大大
限制了鸡的运动,减少了能量消耗。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尤其是在肝脏内形成脂肪储存
起来。有不少养鸡户为节约育雏期人工保温费用,或在有限的鸡舍、笼具内多养鸡,饲养密
度严重超过标准,这无疑加重了脂肪肝的发生。
(6)肝脏功能受损:众多的病理因素和饲料饮水中所含的毒物,都会对肝脏功能产生巨大
损伤作用,使肝脏合成脂蛋白的能力下降,不能及时将脂肪运送出去而在肝脏沉积。如各种
病毒性疾病、体温高热稽留、肝胆疾病以及重金属、黄曲霉毒素、棉粕和菜籽粕中所含毒素
等引起的中毒。
四、脂肪肝的营养调控措施
(1)保持蛋白能量平衡:适当降低能量水平,调整蛋白能量比以及各种必需氨基酸之间的
平衡,可防止由于能量过高造成的脂肪过度沉积,避免FLHS的发生。实验证明,蛋白能量
比值大的试验鸡群,脂肪肝发生率明显高于蛋能比低的鸡群,且差异极显著。此外,能量来
源的类型,来自碳水化合物的能量比来自脂肪的能量易导致脂肪代谢平衡失调。
(2)日粮中添加胆碱、肉碱及甜菜碱:胆碱具有降低肝脂率和提高产蛋率的功能,因为胆
碱增强了脂类的分解代谢,降低了脂肪沉积,减少了FLHS发生。而且,胆碱可促进线粒体
内胆碱激酶的活性,使胆碱磷酸化形成卵磷脂,卵磷脂与甘油三酯形成VLDL后进入血液,
加速脂肪的转运,减少脂肪蓄积。肉碱作为转运长链脂肪酸进入线粒体进行β-氧化作用的
重要物质,在调节体内脂肪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适量供给肉碱对于保护脂肪酸氧化系
统的功能健全是必要的。甜菜碱为蛋氨酸的合成和脂肪代谢提供了甲基,并参与卵磷脂的合
成,促进肝脏脂肪迁移,防止发生脂肪肝。
(3)日粮中添加不饱和脂肪酸:研究发现,在鸡日粮中添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向日葵籽
油,虽然日粮中的脂肪含量升高,但鸡血浆中的甘油三酯水平下降,使鸡心脏中的棕榈酸转
移酶和脂酰辅酶A脱氢酶活力提高,增强鸡体内脂肪酸的β-氧化,显著降低肝脏脂肪酸合
成酶活力,脂肪合成减少,防止FLHS发生。
(4)添加抗氧化剂:肝脏脂肪抗氧化功能低下,特别是脂肪酸β-氧化受损在肝脏脂肪变
性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维生素E、硒和黄酮类化合物等,有可能减
少氧化应激损害及脂质过氧化诱发的肝纤维化。由于酚羟基作为供氧体能与自由基反应使之
形成相应的离子或分子,杜仲黄酮含有的酚羟基可减少氧自由基,降低其对生物大分子的损
伤,维护细胞膜及肠粘膜的完整性。此外,杜仲绿原酸同样具有明显的抗自由基作用。
(5)添加碘化酪蛋白:碘化酪蛋白是由天然优质蛋白加碘而成,具有类似甲状腺素的生理
功能,能降低胴体脂肪的含量,提高瘦肉率。
(6)添加胆汁酸:胆汁酸能提高甲状腺激素活性,而甲状腺激素活跃使基础代谢加快,促
使多余的脂肪“燃烧”,可有效防止动物肝脏脂肪的过多沉积。此外,胆汁酸能促进脂类营
养素的吸收,有利于减少食物脂肪的用量,还能提高脂肪酸的生物转化利用率,调整机体内
营养组成的重分配,减少腹脂沉积,增加皮下和肌肉脂肪含量,改善胴体质量,在养殖业中
应用还能降低饲料成本。随着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大量使用,抗生素杀灭细菌后产生大量的
内毒素严重影响动物健康,而肝脏在所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有毒有害物质的分解、解毒
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肝脏病变随之引起一系列消化吸收障碍,而胆汁酸可减少动物体
内细菌内毒素吸收,如果动物摄入适量的脱氧胆汁酸,就能有效分解内毒素,维护动物肝脏
健康。脱氧胆酸和熊脱氧胆酸还可促进肝细胞分泌大量稀薄的胆汁,使胆道畅通,消除胆汁
淤滞,起到利胆作用。很多药物、重金属、霉菌毒素和其它有害物质亦可随胆汁中排出,从
而维护动物健康。
在实际生产中所产生的脂肪肝往往不是某一单独的原因所导致,而是几个因素综合作用
的结果。比如常见的蛋鸡脂肪肝是长期地采食过量的能量饲料,再加上笼养鸡运动过少而产
生的。脂肪肝是由长期脂肪代谢障碍而形成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病情发展慢,同群中病
鸡各自处于不同的病理阶段,防治难度大,需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见效。因此,本病应以预
防为主,坚持综合防治,平衡饲料营养,保肝护胆,减少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