鞣质-单宁
- 格式:doc
- 大小:185.00 KB
- 文档页数:9
鞣质的分离和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摘要:鞣质又被称之为单宁,鞣质是一种存在植物内的结构相对复杂的化合物,肉质可以与动物皮肤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稳定性较强的皮革材料,因此,单宁被称为鞣质,鞣质多元化的化合结构使得鞣质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以及很强的生物活性,鞣质是一种价值较高的天然的化合物,随着鞣质分离研究的不断深入,鞣质分离的技术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
引言近年来发现,植物提取物在替代抗生素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良好进展,其作用主要包括抗微生物活性、免疫增强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等方面的提高,且负面效应甚微。
1、鞣质的提取方法鞣质有多种提取方法,最为常用的一种提取方法就是温水浸泡提取法,有机溶剂溶解提取法,创新后的提取方法有微波鞣质提取法,超声波鞣质提取法,膜技术提取法,高压水鞣质提取法等,这些创新的鞣质提取法将传统与现代的方法结合,最大限度提高了鞣质的提取效率,为鞣质在现实世界的应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2、鞣质的分离方法当前研究的鞣质分离方法也有很多种,包括分级沉淀分离鞣质法,活性炭吸附分离鞣质法,离子交换分离鞣质法等。
2.1分级沉淀法分级沉淀分离鞣质法是基于鞣质中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有所差别,使用浓度不同的溶解剂,比如说甲醇、乙醇等,可以达到分级分离鞣质的目的,一般来说都使用乙醇作为溶质分级沉淀的溶解剂,先使用明胶将宗鞣质沉淀,之后在沉淀物中加入丙酮溶液,将鞣质释放出来,可以初步将老鹳草提取液分离出来,明胶溶液可以优化鞣质的沉淀分级工艺,有机溶液对于机械设备的要求也相对较低,成本也较低,但是这种方法分离的鞣质不容易分离有害物质,这种方法分离鞣质的安全性还没有完全得到认可。
2.2活性炭吸附活性炭是一种含碳的多孔物质,活性炭的孔隙构造高度发达,正是由于活性炭的孔隙构造高度发达,使得活性炭可以为鞣质分离提供大面积的平面,活性炭可以与鞣质流体充分接触,从而赋予活性炭更强的吸附功能,使得活性炭轻易将流体中的杂质去除,使用活性炭可以去除鞣质流体中的色素、树胶等杂质,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鞣质提取的质量,鞣质的透射率显著提高。
结构式CAS: 1401-55-4分子式:C76H52O46分子量:1701.23熔点: 218-219℃中文名称: 鞣酸;单宁酸;单宁;二倍酸;落叶松栲胶;没食子鞣酸;鞣质;丹宁酸英文名称: Tannins;Tannic acid;Digallic acid;chestnut tannin;mimosa tannin;quebracho tannin性质描述: 淡黄色无定型粉末或松散有光泽的鳞片状或海绵状固体。
在210-215℃时大部分分解为焦性没食子酸和二氧化碳。
溶于水、乙醇、丙酮和甘油,几乎不溶于乙醚、苯、氯仿和石油醚。
微有特殊气味,具强烈的涩味。
露置光和空气中能变黑。
无臭,可燃。
遇清蛋白、淀粉、明胶及许多生物碱和金属盐类产生沉淀,遇铁盐也产生黑色或沉淀。
闪点187℃,自燃点526.6℃。
单宁不是单一的化合物,化学组成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两种:①缩合单宁,是黄烷醇簿生物,分子中黄烷醇的2位通过碳-碳键与儿茶酚或苯三酚结合。
基本结构代表化合物黄酮 (flavone)②可水解单宁,分子中具有酯键,是葡萄糖的没食子酸酯。
后一种是常用的单宁。
由我国五倍子得到单宁含葡萄糖约12%,由土耳基五倍子得到的单宁含葡萄糖约16.5%。
生产方法: 单宁存在于多种树木(如橡树和漆树)的树皮的果实中,也是这些树木受昆虫侵袭而生成的虫瘿中的主要成分,含量达50-70%。
将五倍子粉碎,除去虫尸及虫的排泄物等杂质,放入铜质或木质的提取罐中,用软水提取,提取液减压浓缩,加入少量乙醚,进行喷雾干燥,即得轻质鞣酸。
药用鞣酸是将浓缩液用乙醚提取,浸出液用重亚硫酸钠漂白,回收乙醚,即成医药用单宁。
用途: 医药工业中用作制取棓酸、焦棓酚、磺胺类药物的原料。
单宁是止血药,在医药上曾用于治疗咽喉炎、扁桃腺炎、痔疮和皮肤疱症等,内用可制止腹泻、肠出备等。
单宁能与金属、生物碱和糖苷等生成沉淀,对这些物质具有解毒作用。
单宁可用于鞣革、墨水制造、纸张和丝绸上胶、锅炉防垢等,还可做媒染剂、啤酒和葡萄酒的澄明剂、橡胶的凝结剂等以及测定铍、铝、镍、铜等金属的试剂。
植物单宁化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植物单宁是一类在植物体内广泛存在的化合物,具有复杂的化学结构和多样化的功能。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农业等领域,并且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对植物单宁的化学特性、生物活性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我们将介绍植物单宁的定义和分类,了解不同类型的单宁在植物中的分布和功能。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植物单宁的化学结构和组成,以及它们与其他化合物的相互作用。
最后,我们将关注植物单宁的生物活性,包括其在抗氧化、抗菌、抗肿瘤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在食品保鲜、植物生长调节剂、土壤改良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全面了解植物单宁在植物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并对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们也会展望未来植物单宁研究的发展方向,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植物单宁的潜力,促进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让我们深入探索植物单宁的世界,开启这篇关于植物单宁化学的精彩旅程!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植物单宁化学。
首先,我们会给出植物单宁的定义和分类,让读者对植物单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植物单宁的化学结构和组成,包括其中的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
这一部分的内容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植物单宁的构成和性质。
在正文的最后一部分,我们会探讨植物单宁的生物活性和应用。
通过对植物单宁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应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植物单宁的重要性和价值。
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将介绍植物单宁在药物研发、抗氧化和抗菌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最后,我们将在结论中对植物单宁的重要性和影响进行总结,提出对植物单宁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结论部分还会对整篇文章进行一个简要的回顾,强调植物单宁在化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并给出一些对读者有所启发的结论。
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我们可以全面地介绍植物单宁化学的相关知识,并对其在生物活性和应用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桑叶成分鞣质
桑叶是指桑树的叶子,是桑树的重要组成部分。
桑叶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桑树的重要药用部位之一。
桑叶中含有丰富的鞣质,是其主要成分之一。
鞣质是一类具有收敛、抗菌、抗炎等功能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它们可以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收敛皮肤表面,起到止血和消炎的作用。
桑叶中的鞣质主要有单宁类、黄酮类和酚酸类等。
单宁类鞣质是桑叶中最主要的鞣质成分之一,具有较强的收敛作用。
单宁类鞣质可以与皮肤表面的蛋白质结合,收敛伤口,促进伤口的愈合。
同时,单宁类鞣质还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可以有效预防并缓解皮肤感染和炎症。
黄酮类鞣质是桑叶中的另一类重要鞣质成分。
黄酮类鞣质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的作用。
它们可以中和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皮肤的损害。
同时,黄酮类鞣质还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减少皮肤感染的风险。
酚酸类鞣质是桑叶中的另一类重要成分。
酚酸类鞣质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的作用。
它们可以中和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皮肤的损害。
同时,酚酸类鞣质还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减少皮肤感染的风险。
除了鞣质,桑叶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其中维生素C是
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可以中和自由基,减少皮肤老化的风险。
另外,桑叶中的矿物质如钾、钙、镁等对皮肤健康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单宁单宁又称单宁酸、鞣质, 存在于多种树木(如橡胶树和漆树) 的树皮和果实中, 也是这些树木受昆虫侵袭而生成的虫瘿中的主要成分, 含量可达50 %~70 %。
单宁为黄色或棕黄色无定形松散粉末, 在空气中颜色逐渐变深, 有强吸湿性; 不溶于乙醚、苯、氯仿, 易溶于水、乙醇、丙酮, 水溶液有涩味。
单宁不是单一化合物, 化学成分比较复杂, 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缩合单宁, 是黄烷醇衍生物, 分子中黄烷醇的第2 位通过C - C 键与儿茶酚或苯三酚结合。
一种是可水解的单宁, 分子中具有酯键, 是葡萄糖的没食子酸酯, 另一种是常用的单宁。
单宁长期以来仅被我国人民用来鞣制生皮使其转化为革。
自20 世纪50年代后, 单宁能与蛋白质、多糖、生物碱、微生物、酶、金属离子反应的活性以及它的抗氧化、捕捉自由基、抑菌、衍生化反应的行为被揭示后, 其应用前景和范围迅速扩大。
目前它在食品加工、果蔬加工、贮藏、医药和水处理等方面已取得重要突破, 近年来它在化妆品生产中也崭露头角。
1 单宁在化妆品中的收敛作用单宁与蛋白质以疏水键和氢键等方式发生缩合反应, 使人产生收敛的感觉即为收敛性, 在化妆品中加入单宁, 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收敛作用。
含单宁的化妆品在防水条件下对皮肤有很好的附着力, 并可使粗大毛孔收缩、绷紧而减少皱纹, 使皮肤显出细腻的外观。
2 单宁在化妆品中的防晒功能单宁是一类在紫外线光区有强烈吸收的天然物质, 茶多酚, 柿子单宁已经被证实对人体无毒性, 加了这类单宁的防晒化妆品被称为“紫外线过滤器” ,对紫外线的吸收率达98 %以上, 对日晒皮炎和各种色斑均有明显抗御作用。
单宁与单宁之间, 或者单宁与黄酮之间以疏水键和氢键形成分子复合体, 一方面二者互为辅色素发生共色效应, 提高了吸光度;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水溶性, 使二者具有协同效应。
3 单宁在化妆品中的美白作用皮肤的颜色主要由黑色素的含量决定, 黑色素的生成是在紫外线作用下黑色素细胞内的酪氨酸经酪氨酸酶催化合成的。
中药鞣质成分的性质及应用发表时间:2009-12-15T15:31:39.2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6期供稿作者:尹克鑫[导读] 鞣质又称单宁,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结构比较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可分为水解鞣质和缩合鞣质两大类。
尹克鑫(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合肥 230061)【中图分类号】R9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6-0266-02【摘要】鞣质又称单宁,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结构比较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可分为水解鞣质和缩合鞣质两大类。
目前对中药中的鞣质研究较少,但是鞣质的作用却不容忽视。
【关键词】中药鞣质没食子五倍子药理测定去除鞣质是某些中药中的重要成分,具有许多重要的药理学作用,常见的含鞣质的中药有地榆、五倍子、虎杖、诃子、萹蓄、大黄等。
1 鞣质的分类 1.1水解鞣质是一类由酚酸及其衍生物与葡萄糖或多元醇通过甙键或酯键而形成的化合物,可被酸、碱、酶催化水解,根据水解后所得酚酸类的不同,可分为没食子酸鞣质和逆没食子酸鞣质两类。
常见的药材有五味子、没食子、柯子等。
1.2缩合鞣质是一类由儿茶素或其衍生物棓儿茶素等黄烷-3-醇化合物以碳-碳键聚合而形成的化合物。
一般三聚体以上才具有鞣质的性质,不能被酸、碱水解。
水溶液在空气中久置能进一步缩合,形成不溶于水的红棕色沉淀,称为鞣红。
与酸、碱共热时,鞣红的形成更快。
常见的药材有儿茶、茶叶、虎杖等。
2 常见中药中鞣质的药理作用与应用 2.1鞣质的一般药理作用鞣质具有收敛性,内服治疗胃出血、水泻等症,外用于创伤、灼伤,可使创伤后渗出物中蛋白质凝固,形成痂膜,可减少分泌和防止感染,鞣质能使创面的微血管收缩,有局部止血作用。
还能凝固微生物的原生质,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有的可抗肠道病菌,用作止痢药;鞣质外用能沉淀蛋白质,用作创面保护药和局部止血药,治疗烧、烫伤;鞣质还能作为生物碱和重金属中毒时的化学解毒剂,它能与这些物质生成沉淀,减少吸收或不被人体吸收。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单宁的基本性质;2. 掌握单宁的提取方法;3. 分析单宁的鉴定方法;4. 探究单宁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单宁,又称鞣质,是一种天然的多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
单宁具有多种性质,如:沉淀蛋白质、收敛、抗氧化、抗菌等。
本实验通过提取单宁、鉴定单宁和探究单宁的应用,了解单宁的性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植物原料(如茶叶、石榴皮等)- 无水乙醇- 硫酸铜- 氢氧化钠- 醋酸- 乙醚- 活性炭- 高锰酸钾- 水浴锅- 分析天平- 离心机- 显微镜2. 实验仪器:- 坩埚- 烧杯- 研钵- 滴定管- 试管- 酒精灯- 酸碱滴定仪四、实验步骤1. 单宁的提取- 将植物原料粉碎,用无水乙醇浸泡,过滤得到单宁溶液。
2. 单宁的鉴定- 将单宁溶液滴加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若出现蓝色沉淀,则证明存在单宁;- 将单宁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若出现红色沉淀,则证明存在单宁;- 将单宁溶液滴加到醋酸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若出现棕色沉淀,则证明存在单宁。
3. 单宁的应用探究- 抗氧化实验:将单宁溶液与活性炭混合,观察颜色变化,若颜色褪去,则证明单宁具有抗氧化性;- 抗菌实验:将单宁溶液滴加到细菌培养液中,观察细菌生长情况,若细菌生长受到抑制,则证明单宁具有抗菌性;- 食品应用:将单宁溶液滴加到食品中,观察食品口感变化,若食品口感变好,则证明单宁在食品中具有应用价值。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单宁的提取- 成功提取出植物原料中的单宁,溶液呈棕色。
2. 单宁的鉴定- 通过硫酸铜、氢氧化钠和醋酸溶液的检测,均观察到相应的沉淀,证明存在单宁。
3. 单宁的应用探究- 抗氧化实验:活性炭吸附后,溶液颜色褪去,证明单宁具有抗氧化性;- 抗菌实验:细菌生长受到抑制,证明单宁具有抗菌性;- 食品应用:食品口感变好,证明单宁在食品中具有应用价值。
六、实验结论1. 成功提取出植物原料中的单宁;2. 鉴定出单宁的存在;3. 探究出单宁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鞣质鞣质(tannins),又称单宁,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结构比较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
鞣质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故可用来鞣皮,即与兽皮中的蛋白质相结合,使皮成为致密、柔韧、难于透水且不易腐败的革,因此称为鞣质。
鞣质存在于多种树木(如橡树和漆树)的树皮和果实中,也是这些树木受昆虫侵袭而生成的虫瘿中的主要成分,含量达50%~70%。
鞣质为黄色或棕黄色无定形松散粉末;在空气中颜色逐渐变深;有强吸湿性;不溶于乙醚、苯、氯仿,易溶于水、乙醇、丙酮;水溶液味涩;在210~215℃分解。
目录编辑本段应用鞣质具收敛性,内服可用于治疗胃肠道出血,溃疡和水泻等症;外用于创伤、灼伤,可使创伤后渗出物中蛋白质凝固,形成痂膜,可减少分泌和防止感染,鞣质能使创面的微血管收缩,有局部止血作用。
鞣质能凝固微生物体内的原生质,故有抑菌作用,有些鞣质具抗病毒作用,如贯众能抑制多种流感病毒。
鞣质可用作生物碱及某些重金属中毒时的解毒剂。
鞣质具较强的还原性,可清除生物体内的超氧自由基,延缓衰老。
此外,鞣质还有抗变态反应、抗炎、驱虫、降血压等作用。
人类对鞣质的应用可追溯到5000年以前。
具《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散者收之,是立法的依据。
老年、久病、元气不固引起的自汗盗汗、泻痢不止、滑精遗尿,应用固涩收敛滑脱、遏制气血津液的耗散,该种治疗方法叫固涩法。
现代研究表明固涩类药物都含有丰富的鞣质成分。
鞣质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属于天然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水果和蔬菜中,大约70%天然植物中均含有鞣质。
多年来,鞣质成分在医药领域被认为仅有收敛及蛋白质凝固作用,临床上用于各种止血,止泻及抗菌抗病毒。
近十年来,由于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人们对植物中鞣质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除发现其有抗菌、抗炎、止血药理活性外,还发现具有抗突变、抗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肿瘤与抗艾滋病等多种药理活性。
尤其在抗肿瘤治疗中显示出了诱人的前景。
编辑本段研究史1786年瑞典的Scheele首次从棓子中分离出棓酸。
鞣质鞣质(tannins),又称单宁,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结构比较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
鞣质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故可用来鞣皮,即与兽皮中的蛋白质相结合,使皮成为致密、柔韧、难于透水且不易腐败的革,因此称为鞣质。
鞣质存在于多种树木(如橡树和漆树)的树皮和果实中,也是这些树木受昆虫侵袭而生成的虫瘿中的主要成分,含量达50%~70%。
鞣质为黄色或棕黄色无定形松散粉末;在空气中颜色逐渐变深;有强吸湿性;不溶于乙醚、苯、氯仿,易溶于水、乙醇、丙酮;水溶液味涩;在210~215℃分解。
目录编辑本段应用鞣质具收敛性,内服可用于治疗胃肠道出血,溃疡和水泻等症;外用于创伤、灼伤,可使创伤后渗出物中蛋白质凝固,形成痂膜,可减少分泌和防止感染,鞣质能使创面的微血管收缩,有局部止血作用。
鞣质能凝固微生物体内的原生质,故有抑菌作用,有些鞣质具抗病毒作用,如贯众能抑制多种流感病毒。
鞣质可用作生物碱及某些重金属中毒时的解毒剂。
鞣质具较强的还原性,可清除生物体内的超氧自由基,延缓衰老。
此外,鞣质还有抗变态反应、抗炎、驱虫、降血压等作用。
人类对鞣质的应用可追溯到5000年以前。
具《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散者收之,是立法的依据。
老年、久病、元气不固引起的自汗盗汗、泻痢不止、滑精遗尿,应用固涩收敛滑脱、遏制气血津液的耗散,该种治疗方法叫固涩法。
现代研究表明固涩类药物都含有丰富的鞣质成分。
鞣质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属于天然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水果和蔬菜中,大约70%天然植物中均含有鞣质。
多年来,鞣质成分在医药领域被认为仅有收敛及蛋白质凝固作用,临床上用于各种止血,止泻及抗菌抗病毒。
近十年来,由于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人们对植物中鞣质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除发现其有抗菌、抗炎、止血药理活性外,还发现具有抗突变、抗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肿瘤与抗艾滋病等多种药理活性。
尤其在抗肿瘤治疗中显示出了诱人的前景。
编辑本段研究史1786年瑞典的Scheele首次从棓子中分离出棓酸。
儿茶1796年Seguin首次提出“鞣质”一词。
1821年Runge从儿茶中分离出儿茶素。
1920年,在发现儿茶素后100年,Freudenberg确定了儿茶素的结构式是黄烷-3-醇。
标志着缩和鞣质化学的开端。
1910-1930年,五棓子鞣质结构的研究被认为是水解鞣质化学研究的重大成就。
1920年Freudenberg将鞣质分为水解鞣质和缩和鞣质二大类,这个分类法一直沿用至今。
现代色谱技术在鞣质化学中的应用,使鞣质化学的研究中长期存在的重大困难——鞣质的分离纯化得到了解决。
进入50-60年代,Schmidt提出鞣花鞣质是棓酰基的脱氢偶合的产物。
1975年以后,日本奥田拓南等先后开始研究中草药植物及许多植物中的鞣质,至今发现了数百个新的鞣质及相关化合物。
中国对鞣质成分的研究起步于70年代末。
研究内容有鞣质的化学结构,分子量,分离与鉴定等。
2001年首个鞣质类抗癌药物上市——威麦宁(北京华颐中药制药厂)。
编辑本段分类根据鞣质的化学结构可分为两大类:可水解鞣质可水解鞣质没食子鞣质(hydrolysable tannins)这是一类由酚酸及其衍生物与葡萄糖或多元醇通过甙键或酯键而形成的化合物。
因此,可被酸、碱、酶(如鞣酶tannase、苦杏仁酶emulsin等)催化水解,依水解后所得酚酸类的不同,又可分为没食子酸鞣质(gallotannin)和逆没食子酸鞣质(ellagotannin)两类。
含这类鞣质的生药有五味子、没食子、柯子、石榴皮、大黄、桉叶、丁香等。
缩合鞣质缩合鞣质(condensed tannins)这是一类由儿茶素(catechin)或其衍生物棓儿茶素(gallocatechin)等黄烷-3-醇(flavan-3-ol)化合物以碳-碳键聚合而形成的化合物。
通常三聚体以上才具有鞣质的性质。
由于结构中无甙键与酯键,故不能被酸、碱水解。
缩合鞣质的水溶液在空气中久置能进一步缩合,形成不溶于水的红棕色沉淀,称为鞣红(phlobaphene)。
当与酸、碱共热时,鞣红的形成更为迅速。
如切开的生梨、苹果等久置会变红棕色,茶水久置形成红棕色沉淀等。
含缩合鞣质的生药更广泛,如儿茶、茶叶、虎杖、桂皮、四季青、桉叶、钩藤、金鸡纳皮、绵马、槟榔等。
编辑本段通性石榴鞣质的通性有一下几点:(1) 鞣质大多为无定形粉末,仅少数为晶体。
味涩,具收敛性,易潮解,较难提纯。
鞣质的分子量通常为 500 至 3000,具较多的酚羟基,特别有邻位酚羟基易被氧化,难以得到无色单体,多为杏黄色、棕色或褐色。
(2) 鞣质可与蛋白质(如明胶溶液)结合生成沉淀,此性质在工业上用于鞣革。
鞣质与蛋白质的沉淀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是可逆的,当此沉淀与丙酮回流,鞣质可溶于丙酮而与蛋白质分离。
(3) 鞣质具较强的极性,可溶于水、乙醇和甲醇,形成胶体溶液,可溶于乙酸乙酯和丙酮,不溶于石油醚、乙醚、氯仿与苯。
(4) 鞣质分子中有邻位酚羟基,故可与多种金属离子络合。
鞣质的水溶液遇Fe3+产生蓝(黑)色或绿(黑色)色或沉淀,故在煎煮和制备生药制剂时,应避免铁器接触。
鞣质水溶液遇重金属盐(如醋酸铅、醋酸铜、重铬酸钾等),生物碱或碱土金属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钙)都会产生沉淀,此性质可用于鞣质的提取、分离、定性、定量或除去鞣质。
(5) 鞣质为强还原剂,可使 KMmO4褪色,鞣质极易被氧化,特别在碱性条件下氧化更快。
编辑本段提取溶剂用于提取鞣质的最好的原料是刚刚采摘的原料,未变质的气干原料也可应用。
采摘的新鲜原料宜立即浸提,也可以用冷冻或浸泡在丙酮中的方法贮存。
浸提用溶剂应该是对鞣质优良好的溶解能力,不与鞣质发生化学反应,浸出杂质少,易于分离的。
此外还要低毒、安全、经济、易得。
水是鞣质的良好溶剂,有作者采用含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的水溶液提取石榴皮中的鞣质。
有机溶剂和水的复合体系(有机溶剂占50%-70%)使用更为普遍,可选的有机溶剂有乙醇、甲醇、丙醇、丙酮、乙酸乙酯、乙醚等。
丙酮-水体系对鞣质溶解能力最强,能够打开鞣质-蛋白质的连接键,减压蒸发易除去丙酮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溶剂体系。
鞣质粗提物中含有大量的糖、蛋白质、脂类等杂质,加上鞣质本身是许多结构和理化性质十分接近的混合物,需进一步分离纯化。
通常采用有机溶剂分步萃取的方法进行初步纯化,甲醇能使水解鞣质中的缩酚酸键发生醇解,乙酸乙酯能够溶解多种水解鞣质及低聚的缩合鞣质,乙醚只溶解分子量小的多元酚。
初步分离还可以采取皮粉法、醋酸铅沉淀法、氯化钠盐析法、渗析法、超滤法和结晶法等。
柱色谱是目前制备纯鞣质及有关化合物的最主要方法,可选用的固定相有硅胶、纤维素、聚酰胺、聚苯乙烯凝胶,聚乙烯凝胶、葡聚糖凝胶等,其中又以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最为常用。
编辑本段提取方法浸渍法将植物粗粉装入有盖的容器中,加入合适的溶剂(一般为水或乙醇),在室温或加热情况下浸泡一定时间(一日至数日),使其中所含成分溶出,过滤,残渣再另加新溶剂,重复提取两次。
合并提取液,浓缩后渗漉罐得提取物。
此法简单易行,对含有多量淀粉、树胶、黏液质、果胶等成分的植物材料很适宜。
缺点是提取率不高,用水作溶剂时若浸溃时间长,物料易发霉变质,必须加入防腐剂。
渗漉法渗漉法是将植物粉末装在渗渡器中,自上添加新溶剂,自下收集提取液。
植物材料粉碎要求适度,不宜太细或太粗。
太粗会影响提取效率,太细则易结块而阻塞溶剂流通另外还要考虑植物粉末的润胀和填料压力等。
与浸渍法相比,渗漉法可使植物材料与新溶剂或有效成分含量低的溶液接触,具有一定的浓度差,提高了提取率,提取效果优于浸溃法。
该法的缺点是溶剂用量较大,操作过程较长。
煎煮法将植物材料放在砂罐或塘瓷器皿中,加入适量的水,加热煮沸,将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这是中国最早使用且现在仍在使用的传统浸出方法。
此法既简便,又能溶出植物材料中的大部分成分。
缺点是对含挥发性成分及有效成分遇热易破坏的植物材料不宜用此法。
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进行加热提取时,需要采用回流加热装置,以免溶剂挥发损失。
此法较冷浸法提取率高,但对受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采用此法。
连续回流法为了弥补回流提取法中要进行反复过滤、需要溶剂量大的不足,可采用连续回流提取法。
连续回流的装置,实验室常用索氏提取器。
由于溶剂可反复被气化、冷凝,使被提取物与溶剂之间一直保持着相当大的浓度差,提取效率高,溶剂用量少。
不足之处是提取液受热时间较长,对受热易分解的成分不宜采用此法。
超声波提取法超声波振荡是能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在气态、液态或固态介质中传播。
将植物材料和提取溶剂放入超声波发生器中,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原料细胞部分被破坏,有效成分可很容易地扩散到提取液中,加之超声波振荡也可使原料颗粒不停运动,并使浸提温度升高,有利于扩散,提高浸提效率。
利用超声场强化浸取和萃取过程是超声化学领域中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提取方法是针对某种目标成分选取正确的溶剂,同时采用加热或搅拌。
较高的温度有利于目标成分的浸出,但温度过高又会使有效成分受热分解或改变结构和性质。
如果在提取过程中引入超声波,就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大大促进溶剂提浸、萃取天然成分的过程。
研究表明,超声波作用可以改变反应物的质量传输机制,破坏细胞的细胞壁,使细胞内含物更易释放。
超声波形成的微流效应也是其提高提取过程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组织破碎提取法动物组织、植物肉质种子、柔嫩的叶芽等多采用组织破碎提取法。
不同实验规模、不同实验材料和实验要求,使用的破碎方法和条件也不同。
编辑本段测定检识反应鞣质一般可用三氯化铁反应、溴水反应、乙酸铅反应、香草醛-浓硫酸反应、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甲醛浓盐酸-硫酸铁铵反应等反应检识。
如果三氯化铁反应无色提示无鞣质或有单取代酚羟基的缩合鞣质;三氯化铁反应显蓝色一般为具邻三酚羟基化合物,可分为水解鞣质和没食子儿茶酸缩合鞣质;三氯化铁反应显深绿色,一般具邻二酚羟基化合物,可分为邻二酚羟基的黄酮和儿茶素类缩合鞣质。
如果溴水反应有黄或橙红色沉淀为缩合鞣质。
如果乙酸铅反应有沉淀且沉淀溶于乙酸的为缩合鞣质。
如果香草醛浓硫酸反应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呈红色,说明存在儿茶素类缩合鞣质。
如果甲醛浓盐酸-硫酸铁铵反应有樱红色沉淀为缩合鞣质。
物理方法物理参数的测定熔点、比旋值。
进一步的分析一般用薄层层析法、纸层析法等。
薄层层析法应用较多,检测鞣质的分解产物没食子酸的重现性好,灵敏度高,斑点集中较清晰。
纸层析法分离效果差,斑点重叠不集中,拖尾现象严重。
近来也可用高效液相色谱区分各种鞣质类型,可识别植物提取物中的鞣质是普通的还是咖啡酰鞣质,类黄酮鞣质或其它物质。
需用的样品量和紫外法差不多,在研究植物中鞣质和其有关的多酚化合物分布情况特别有效。
在鞣质的结构测定中,1H-NMR、13C-NMR是两种重要的工具,相辅相成,提供有关分子中氢及碳原子的类型,数目,相互连接方式,周围化学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