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下)

(第5-7单元试题,含综合试题,共4套)

第五单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和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洋,如有一位朋友写信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

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胡得很。我们中国“阖.(读;意为全,总共)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B.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矜,读音;矜持的意思是庄重,严肃)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寰局中养成的性格。

C.从个人说这个世界不过是个逆旅..(意思是旅馆),来不是由于自己的选择,来了之后又不得任意

搬家。这里又划出不同文化的区域,有着不完全一样的规律,但是有规律这一点却并无轩轾..(读音)。

D.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饩,读音;饩羊,指杀而不烹的羊,

用于祭祀)。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

..(意思是担忧,忧虑)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

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2.下列有关费孝通及其《乡土中国》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乡土中国》的作者是费孝通,他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1933年获得燕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学位,随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跟史禄国教授(俄国人)学人类学,1938年获得英国伦敦大学哲学

博士学位。他在出国前已经开始实地的社区研究。

B.《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早期著作,其中首次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这一时期是费先生写作

高产期,《美国人性格》《重访英伦》《内地农村》《乡土重建》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反映了费先生学

贯中西的深厚功底。

C.费孝通先生前期的社会学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两期。第一期的工作是实地的社区研究,主要作品

有《花篮瑶社会组织》《乡土中国》。第二期的工作是社会结构的分析,偏于从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

究,主要作品有《生育制度》《禄村农田》。

D.《乡土中国》收集的是费孝通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

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该书出版是在1947年,之后又多次重刊,对中国社会学而言,该书具有示范性和开创性。

3.下列对《乡土中国》中出现的概念阐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如同

一轮一轮向外推的波纹,关系愈推愈远,人情也愈推愈薄。每个人与众人交往,这里的众人不是平等的

地位,而有着亲疏远近的差别。

B.道德观念——一种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着行为规范、

行为者的信念,它的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

C.同意权力——社会分工的结果使得人与人之间必须合作,于是发生了权利和义务。为了保障自

己的权利,督促别人履行义务,这就发生了共同授予的同意权力。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社会分

工愈复杂,这种权力也愈扩大。

D .礼治秩序——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

的意思。礼治秩序是指用礼来维持的社会秩序。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如国家)来维持,维持礼治秩序的力量是传统。

4.阅读一部学术著作一定会对其中的精彩语段印象深刻,请阅读下面三则语段,完成两道题目。

(1)下面左侧是从《乡土中国》中抽取的三则语段,右侧是它们的出处,但顺序已经被打乱,请为

这三则语段找到正确的出处,把字母组合填写在下方括号处。

A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

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

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

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

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

B .文化和政治的区别就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

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

教化过程。

C .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在同意权力下,

握有权力者并不是为了要保障自身特殊的利益,所以社会上必须用荣誉和高薪

来延揽。至于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统治者要用暴力来维持

他们的地位不能是没有目的的,而所具的目的也很难想象不是经济的。

正确的配对是:

(A)—( ) (B )—( ) (C )—( )

(2)请从以上三则语段中选择其中一则,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观点,

并从当代视角出发,说说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我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本书研习

5.读完了《乡土中国》这部书,需要在阅读成果分享会上向全班同学和老师汇报你的阅读成果。

下面是一段不完整的课堂发言稿,请根据你的研习成果完成填空。

《乡土中国》是一部社会学著作,费孝通先生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分析了中国乡土社会

。这部著作运用社区分析中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和西洋社会的;乡土社会是

社会,而不是法治社会;认为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有很大区别,而中国社会的基层是。

6.绘制思维导图是梳理整本书内容的有效方法。下面是某同学阅读《乡土中国》后绘制的思维导

图,存在几处错误,请根据示例找出并修改剩下的5处错误。a .《长老统治》c .《无为政治》b .《礼治秩序》

示例:乡土社会特征②改为聚村而居,村与村之间孤立、隔膜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专题阅读

(一)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7~9题。

文段一:

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

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里我们称之作Faceto face g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我们自己虽说是已经多少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了,但是一不留心,乡土社会里所养成

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你不妨试一试,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

通名报姓的。“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

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

我还想再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

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

象征体系。

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选自费孝通《文字下乡》,有删略)文段二: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

的。人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人之所以要有记忆,还是

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我说了这许多话,也许足够指明了人的生活和时间的关联了。在这关联中,词是最主要的桥梁。但是词却不一定要文。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

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的生活需要而决定的。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

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

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

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

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那里用得着文字?

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在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选自费孝通《再论文字下乡》,有删略)文段三:

费孝通先生推出的结论是,乡村工作者所谓乡下人的“愚”是不成立的。他反驳得很好。但是,他

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

阻碍文字的下乡,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乡村穷,上学认字大概是比较奢侈的。我小时候,

还不时听到村民说自己的子女,上学的目的就是认几个字,起码认识自己的名字,不是睁眼瞎,一旦有机会进了城,能认个男女厕所;离开家了,能给家里写个信。他们要求很低,目标要上大学的似乎不多,

因为身边缺少榜样,孩子们学习也都不怎么好。我是村里第一个本科生,1994年由中师保送上的大学。即使在教育普及的时代,文字在转型社会的乡村里,村民还是只求一点基本的作用,但不是不需要。

另一方面是缺乏教授文字的人才,即使有些人家经济上可以支付得起,也找不到老师。经济学里有个供应学派,认为供应创造了需求。比如,我小时候,村里经常会有少林武术班,几个跑江湖的“武师”一召集,临时借个场地,办了个短期武术班,这样周遭几个村子的小孩子(我的印象都是男孩子)就报名缴费来学习了。现在就没有这种班了,因为在乡村,挣不到太多钱,没有人来办了。就是没有供应了,

人们也想不到这个练武术的需求了。真正具有强烈愿望要学习的,就直接去嵩山少林寺了。总之,并不能因为乡土社会里都是面对面的群体,就认为乡村人对文字没有需求了。

(选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略) 7.请对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语言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是一种象征体系,但象征体系的原料不仅仅只有语言。

( )

(2)拥有记忆是人类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人通过记忆来连接“当前”与“过去”,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的生活需要而决定的。( )

(3)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不同,都市人记忆的范围更广,要

记的经验更多。乡土社会因为安定,记忆的范围较小,内容也较少。( )

(4)费先生认为在面对面社群里,人们因为熟悉,不需要使用文字,有时候连语言也不需要,所以

“文字下乡”是多此一举。( )

(5)乡土社会里的人用不用文字跟他们“愚不愚”没有关系。人们不用文字,是因为文字在他们的

现实生活中完全不起作用。( )

8.关于阻碍“文字下乡”的原因,众说纷纭,请阅读以上三个文段,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三个文段

中作者认为的原因,每点不超过50字。

关于阻碍“文字下乡”的原因

费孝通①②

陈心想③④

9.文段三对费孝通先生的论述进行了反驳,我们在阅读学术著作时应该有这种思辨能力、质疑精神。请对以上三个文段中的观点进行思考,选择一点予以反驳,做到有理有据,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0~12题。

文段一:

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可是在都市里律师之上

还要加个大字,好好的公司和个人,都会去请律师作常年顾问。在传统眼光中,都市真是个是非场,规

矩人是住不得的了。

在乡土社会,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一个负责地方秩序

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在旧小说上,我们常见的听讼,亦称折狱的

程序是: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

光,分出那个“獐头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果好恶分辨,冤也伸了,大呼青天。

——这种程序在现代眼光中,会感觉到没有道理;但是在乡土社会中,这却是公认正当的。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①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负有调解责任的是

一乡的长老。

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的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从此却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他们可以不服乡间的调解而告到司法处去。当然,

在理论上,这是好现象,因为这样才能破坏原有的乡土社会的传统,使中国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但是事实上,在司法处去打官司的,正是那些乡间所认为“败类”的人物。依着现行法去判决(且把贪污那一套除外),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

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

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

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选自费孝通《无讼》,有删略)文段二:

②送法下乡是国家权力试图在其有效权力的边缘地带以司法方式建立或强化自己的权威,使国家权力意求的秩序得以贯彻落实的一种努力。也就是说,国家通过司法的路径进行政权建设,加强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因此,送法下乡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村的法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老百姓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广大农民逐渐改变了以往“无讼观念”的纠纷解决制度,法治观念愈来愈深人人心。“送法下乡”作为国家权力的一部分深人“法律的不毛之地”,是现代法治国家法治化的策略所必要,同时也是必须

的。而且,正如一些法学家所指出的,“普法运动是一种意在将当下中国整合为法律共同体的政治动员,

一种表现为法权主义努力的自上而下的秩序重构,也是民族心智的现代洗礼。”

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无视送法下乡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事物都是两面性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正如费老所述,“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没有发生相应变化之前,就简单把现代的司法

制度推行下乡,其结果是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的弊病却已经先发生了。”正是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充满乡土性不流动的社会、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一个“依礼治国”无讼的社会,所

以,在这样的乡土中国的社会秩序下使得送法下乡在乡村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极为有限的,甚至微乎其微。要想真正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必须考虑现代法治的基础和乡土社会固有的社会秩序,因地制宜地开展送法下乡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良好的乡村法律秩序予以构建。否则,一味地进行乡村普法教育宣传活动或者司法下乡,并不能使乡村建立起法治秩序。

由此看来,在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中,法律只不过是现代社会运作的工具之一。它是一种国家的正式机制,但不是唯一的机制,而且这种工具本身是有局限性的。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传统习惯法、

乡规民约等礼俗规则在乡土农村向现代化农村转变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必须结合国家统一

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构建出完美的、乡土社会的法律秩序。

(选自武慧君《论乡土社会法律秩序的构建》,有删略) 10.细读文段中两个画线句,联系《乡土中国》其他章节的内容,说说在“调解”“送法下乡”过程中分别是哪种权力在起主导作用?

①“调解”中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送法下乡”中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比较阅读两个文段,分析两个文段的语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针对“那些乡间所认为‘败类’的人物”反受法律保护、“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现象,费先生认为原因是“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

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根据两个文段内容,联系本书其他章节,就如何构建更好的

乡村法治秩序提出你的两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表达运用

1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拟写推荐语。

一部通晓日本文化、解读其性格矛盾根性的惊世之作。了解日本民族不得不读的经典,“二战”后美国改造日本的指导之书。

这是某购书网上对《菊与刀》这本书的推荐语,请你为《乡土中国》拟写阅读推荐语,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依赖的是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

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长老统治》

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即是权力,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生活的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做计划。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从欲望到需要》

在现代生活中,往小了说,我们看医生喜欢找临床经验丰富的,找老师喜欢找教学经验丰富的,众多招聘启事中也总要加一句“有相关经验者优先”;往大了说,我们一直在倡导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

统,那不就是继承我们民族的集体经验吗?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经验”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请结合《乡土中国》的相关内容谈谈

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写一篇论述文。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C

解析:A.含胡——含糊;B.寰局——圜局,“矜”读音错,应是;D.对“恻隐”的解释错误,它的意思是“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不忍”。

2.C

解析:《乡土中国》主要是对乡村的社会结构的分析,是第二期的成果,把《乡土中国》和《禄村

农田》的位置互换。

3.B

解析:道德观念包括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

为的制裁力。该项少了“社会的制裁”,表述不完整。

4.(1)A—b B—a C—c

(2)示例:

A.主要观点:传统是社会成员在相互合作中用来满足生活需要的代代相传、不断累积的经验。

你的理解: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也可以说是曾多次被证明过是正确的。在稳定少变化的社会里,它能够帮助社会成员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难题,从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传统是我们的“财富”。但是在急剧变动的当今社会,传统的经验可能会碰壁,而人们一时又不敢抛弃它,于是可能成为“包袱”。这是传统的两面性。

B.主要观点:文化是社会成员共同接受的一套规范,其基础是同意,但对社会新分子进行强制教

化。

你的理解:文化既然是社会成员共同接受的规范,说明拥有同一文化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通过教化新成员,在代际交替中文化也能始终保持其传承性。但世事变迁,在当今社会,文化也应该是开放的,在教化年轻一代的同时,不断兼收并蓄。如果一味强制教化已经沦为糟粕的东西,将不利于我们

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

C.主要观点:无论是在同意权力下,还是在横暴权力下,权力都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

你的理解:同意权力下,社会用利益延揽掌权者维护共同利益;横暴权力下,掌权者用暴力来攫取

利益。不管是无心还是有意,权力都与经济利益紧紧捆绑。哪怕是在当今民主社会,掌权者若失去监控,横暴权力依旧发生作用。只要对经济利益的贪婪之心得不到控制,权力就会脱笼而出,成为伤人的猛兽。

5.社会结构比较研究团体格局礼治乡土社会

6.错误处:(1)社会结构①改为差序格局

(2)道德观念②改为重孝悌、忠信等私人道德,缺团体道德

(3)家族制度①改为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沿父系亲属差序外扩

(4)家族制度③改为主轴在父子、婆媳之间,夫妇是配轴

(5)权力结构①改为少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长老权力占主导

二、专题阅读

7.(1)√

(2)ד拥有记忆是人类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于文无据。

(3)√

(4)×文段一最后一段“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开始抛

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可知“文字下乡”还是必要的。

(5)ד文字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完全不起作用”错,由文段三可知这样表述太绝对。

8.

关于阻碍“文字下乡”的原因

费孝通

①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们习惯用更直接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来传情达意,而非文字。

②乡土社会中的人极少移动,每代人获得的经验非常类似,语言足够传递,用不着文字。

陈心想

③乡村贫穷,很多人负担不起孩子认字的费用;因为缺榜样,对孩子文化方面的要求极低。

④乡村缺乏教授文字的人才,供应的缺失导致需求的丧失。

9.示例:陈心想用经济学中“供应创造了需求”原理来分析文字下乡难的原因,认为乡间缺少教

师的供应,导致乡民识字需求渐趋没有,这是没有道理的。比如现在的孩子参加补习班。人们想要孩子

学得更好,把孩子送去补习班,于是补习班事业随之兴旺发达起来。应该是先有需求,而后供应迅速反应需求。

10.①长老权力(教化权力)②横暴权力

11.①从语体色彩方面看,文段一语言更加口语化,生动形象。比如“好好的公司和个人”“撒野”“打屁股”等,说理明白晓畅。比如写听讼的程序,很有画面感,“拖上堂”“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大呼冤枉”“大呼青天”等动作、神态描写非常生动。文段二语言严谨周密,多用过渡句、关联词。

如用“也就是说”引出对前文的阐释,让说理更加严谨,使文气更连贯,体现出语言的周密性。②从运

用的手法来看,文段一运用对比,拿乡里的讼师和城里的律师做对比,拿乡人看待折狱程序的眼光和现

代眼光进行对比,突出城乡对待诉讼的两种截然不同态度,说理更生动通俗。文段二多用引用论证,引一些法学家、费孝通的话,让论述更有说服力。③从语气语调上看,文段一语调舒缓,娓娓道来,不给

人压迫感,把道理讲得很从容。文段二语气相对严肃,行文更加板正、庄重。

12.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进行一番改革,让人们抛弃陈旧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如“无讼”的观

念,让老百姓不怕打官司。

②继续推行普法运动,增强老百姓的法律意识,能正确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

③必须重新认识在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中起积极作用的礼俗规则,不断完善法律的某些内容,

不断完善执法程序,以构建更完善的乡土社会法律秩序。

④进一步推进社会结构改革。传统的力量是强大的,但乡土社会必须向现代社会转型。只有改变差序社会格局,接受民主、平等的思想,牢固树立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才能真正建立起乡土社会

的法律秩序。

三、表达运用

13.示例一:

《乡土中国》一书,是从社区研究转入社会结构分析的一种尝试,对中国社会学而言,极具示范性和开创性。

示例二:该书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传世经典,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与社会结构,是认识中国国情的杰作。

(推荐语应该突出《乡土中国》的亮点,语言富有激情和鼓动性。)

14.立意建议:

(1)在现代社会经验依旧有用,要善于把经验转变为知识。

(2)在现代社会,死守经验肯定要走进死胡同,应该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

(3)在现代社会,经验是包袱也是财富,关键看你如何运用它。

第六单元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讲,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

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

B.现在中党八股毒太深的人,对于民间的、外国的、古人的语言中有用的东西,不肯下苦功去学,因此,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躁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蹩.()脚的不中用的宣传家。

C.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D.要不然,则当嘉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

赏。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须臾:片刻

B.假.舆马者假:借助

C.是故圣益.圣益:更加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及:比较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耻学于师

B.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则群聚而笑之.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于.其身也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吾未见其.明也

4.下面四句话都出自清代学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其中是对“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

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一句的注解是( )

A.以喻修身在假于学。

B.以喻学则才过其本性也。

C.言立功在于不舍。

D.诚积力则能入于学。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

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物皆可改变,能“知明而行无过矣”。

B.《荀子》留存有二十卷,为荀子一人所著,其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

C.“说”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陈述自

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D.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摒弃六

朝以来浮靡文风,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6.阅读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

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

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师说》中“”一句与“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

为狂人”表意一致。“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一句中所说的“后学”指的是。

二、专题阅读

(一)

(甲)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乙)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

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

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丙)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

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

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丁)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7.荀子为什么写《劝学》?韩愈为什么写《师说》?引用文段语言概括分析写作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以上选段来看,为了论述“学习”和“从师”的必要性,荀子和韩愈采用的论述方法有什么

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与书为友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欲知其人,常可观其所读之书,恰如观其所交之友。与书为友如同与人为友,都应与其最佳最善者

常相伴依。

好书可引为诤友,一如既往,永不改变,耐心相伴,陶陶其乐。当我们身陷困境或处于危难,好书

终不会幡然变脸。好书与我们亲善相处,年轻时从中汲取乐趣与教诲,到鬓发染霜,则带给我们以亲抚

和安慰。

同好一书之人,往往可以发现彼此间习性也有相近,恰如二人同好一友,彼此间也可引以为友。古时有句名谚:“爱我及犬”,若谓为“爱我及书”,则更不失为一智语。人们交往若以书为纽带,则情谊

更为真挚高尚。对同一作家之钟爱,使人们的所思所感,欣赏与同情,都能交相融会。作家与读者,读

者与作家,也能相知相通。

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说:“书籍深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少小所读,至老犹记。书中所言他

人之事,却使我们如同身历其境。无论何地,好书无须倾尽其囊,便可得之。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充满了

书香之气。”

一本好书常可视作生命的最佳归宿,一生所思所想之精华尽在其中。对大多数人而言,他的一生便

是思想的一生,因此好书即为金玉良言与思想光华之总成,令人感铭于心,爱不忍释,成为我们相随之伴侣与慰藉。菲力浦·西德尼爵士言:“与高尚思想相伴者永不孤独。”当诱惑袭来,高尚纯美的思想便

会像仁慈的天使,翩然降临,一扫杂念,守护心灵。高尚行为的愿望随之产生。良言善语常会激发出畅

举嘉行。

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惟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了,而经典之籍则与世长存。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新颖如故,熠熠生辉。只要拂动书页,当时所言便历历在目,犹如亲闻。时间的作用淘汰了粗劣

制品。就文学而言,只有经典名言方能经久传世。

书籍将我们引入到一个高尚的社会,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同处一堂,让我们亲

聆所言,亲见所行,心心相印,欢悦与共,悲哀同历,我们仿佛也嗅到他们的气息,成为与他们同时登

台的演员,在他们描绘的场景中生活、呼吸。

凡真知灼见决不会消逝于当世,书籍记载其精华而远播天下,永成佳音,至今为有识之士倾耳聆听,

古时先贤之影响,仍融入我们生活的氛围,我们仍能时时感受到逝去已久的人杰们一如当年,活力永存。

10.文中引用的“书籍深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的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认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与人为友?这样的书及“以书为友”的交友方式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鉴赏画线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1)当我们身陷困境或处于危难,好书终不会幡然变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诱惑袭来,高尚纯美的思想便会像仁慈的天使,翩然降临,一扫杂念,守护心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统览全文,说明“经典之籍与世长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达运用

14.阅读下面的表格,完成题目。

某校图书馆学生阅览室共有10万册图书,在一次图书状况调查中,调查人员发现以下情况。

图书状况完好无损损坏较轻损坏较重损坏严重

图书数目20 00025 00040 00015 000请根据表格所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某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一位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和研究程序,开始认真收集资料,展开社会调查。工作进行到一半时,家长知悉,以高考不考为由,要求孩子敷衍了事。如果你是这位学生,将如

何与家长沟通?(不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古人以为通过案前苦读,可以熟悉世界,了解人生;也有人认为,“人情世故真学问,落花水面即文章”,生活是一本真正的大书。你的看法呢?写一篇500字以上的短文,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鲜明;不得抄袭套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A憎;B枯躁无味——枯燥无味;D嘉节大典——佳节大典

2.D

解析:及:比得上。

3.D

解析:A表修饰/表转折;B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C比/对于

4.B

5.B

解析:《荀子》留存有二十卷,为荀子一人所著”表述有误。一般认为《荀子》今存32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荀子所著。

6.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李蟠

7.①“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认为学习是具有重大意

义的。他认为人的学识和道德,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学习不仅可以改变“君子”天赋本性,而且

可以达到智慧明达、行为合度的境界。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韩愈针对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写《师说》以阐明“师”的作用和标准以及从师学习的

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写《师说》也是为了提倡能者

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的求学风气。

8.①荀子在论述《劝学》的重要性时多用比喻论证的方式。如以提取靛青法、水寒成冰和车轮制

作法为喻说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连用“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五个比喻,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文章都以常见事物或现象设喻,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②《师说》一文则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从三个方面作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

“古之圣人”的“从师而学”与“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作对比,再以人们为子“择师而教”与自

身“则耻师”作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之”作对比。三组比较形成鲜明对照,彰显了不从师而学的荒谬,对不良风气作了有力的批判。

9.(1)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比不上登上高处看到的范围广。(跂、博见、句意通顺)

(2)不了解句读,疑惑就不能解开,有的向老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小的方面要去学习,

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事理的。(句式、或、小、大、明)

(3)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则被认为是近乎谄媚。(卑、盛、谀)

10.好的书籍可以使人的心灵受到震撼,感人的诗句会令人热血沸腾。好的书会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11.①应选择与己最佳最善的书与人为友。

②这样的书,对自己而言,即使处在不利的境地,它也能提供精神支柱(回答好书可以给人“乐趣与教诲”、“亲抚与安慰”,可以“守护心灵”,让我们更“高尚”,让我们领略伟大思想的“真知灼见”

也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精神帮助。以书交友,则以对同一作家的钟爱为纽带,可以获

得所思所感、欣赏与同情的交相融会,情谊更为真挚高尚。

12.(1)拟人。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好书对处于困境中的人的精神支持,有不离不弃的亲近感。

(2)比喻。形象地表达了高尚纯美的思想对人的教育是和风细雨般的,是善意和仁慈的。

13.①因为经典之籍所蕴含的伟大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新颖如故,熠熠生辉。

②经典之籍能将我们引入一个高尚的文明领域,让我们接受历代圣人贤士的熏陶。

③经典之籍记载真知灼见之精华,远播天下,源远流长。

14.①该校80%的图书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现象。(比较数据后得出结论)

②学生不够爱惜图书,社会公共意识淡薄。(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反思折射出的社会问题)

15.示例:爸爸,“研究性学习”是必修课,不能马虎!在参与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有很多收获,对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提高了探究问题和与人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也是高考与将来需要的。希望您理解与支持!

16.略

第七单元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穿着夹.()袄的都市闲人,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说:“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岐韵,倒来得正好。

B.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

可见当时嘻游的光景了。

C.十月的风翻动安祥的落叶,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园中播散.()着熨.()贴而微苦的味道。

D.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

她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

....,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

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B.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

C.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D.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几乎..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凌万顷之茫然

A.渺渺兮予怀

B.而今安在哉

C.崖限当道者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顺流而东.也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明烛.天南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其代表作有《沉沦》《迟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B.史铁生,北京人,现代作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他对社会和人生有着深刻的哲理性思考。

C.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官至礼部尚书。与父洵弟辙合称“三

苏”。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D.“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为文提倡“考据、义理、辞章”

兼备,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

6.填空。

(1)苏轼《赤壁赋》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侧面写出箫声凄婉动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采用比喻手法描写客人感慨生命短暂、人生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壬戌之秋”中“壬戌”是用__________纪年法。

二、专题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甲]①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我爱热闹,也爱宁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

独处的妙处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

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

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

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

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

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

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乙]①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

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

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

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②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

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

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

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

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③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

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

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

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

.....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节选自季羡林《清塘荷韵》) 7.解释下列短语在文中的含义。

(1)独处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样的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两篇选文都写了荷,但形象特点和表现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画线处句子进行赏析。

(1)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乙]文,说说燕园的“季荷”有什么特点,根据文意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两篇选文均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不尽相同,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甲]赤壁赋(节选)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

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

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

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

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乙]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

高一语文必修一期中试卷及答案

2009年高一语文必修一期中试卷 第一卷(30分) 1、下列划线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嫉妒(jí) 怜悯(mǐn)脑髓(suí) 分崩离析(xī) B、譬如(pì) 扭不过(niù) 奇迹(jì) 苍劲有力(jìn) C、裹挟(xié) 混沌(hùn) 荒谬(miù) 锱铢必较(zī) D、潜在(qiǎn)胚胎(pēi)逻辑(jí) 畏葸不前(xǐ、 2.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般来说,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着人们的思维方法,着人们的行为习俗,着人们的情感抒发,着人们的审美趣味,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 A.支配制约控制规定左右悬置 B.制约支配控制左右规定悬置 C.制约左右控制支配悬置规定 D.支配制约左右控制悬置规定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大学的一些学生语文水平实在低劣,往往让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的声誉。B.这种药能治疗心脏病,又没有副作用,我们屡试不爽,你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 C.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描绘了一幅巧夺天工的自然图景,瞿塘峡的雄,巫峡的秀,西陵峡的险,充分展现了造化的神奇。 D.超级女声周笔畅唱功很好,专家评价说,她在歌唱事业上会很有前途,一定会成为明日黄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福娃”的色彩与设计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 B.在最近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里,给了我们一个十分有益的启示: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加强国民素质教育。 C.有关专家认为,“十美十丑”行为评选活动,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八荣八耻”教育的一种好形式,对于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D.目前学术法制教育存在着僵化、条文化、成人化的现象,急需培养和提高既懂教育又精通与未成年学生相关法律知识的专职教师。 二文言文阅读理解(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择正确选项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

高一语文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汇总

第一高级中学2013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39分) 一、(每小题3分,共计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遒.(qiú)劲莅.(wèi)临长歌当.(dāng)哭桀骜.(ào)锋利 B.弄.堂(lòng)潜.(qiǎn)能泪下沾襟.(jīn)阳光明媚.(mèi) C.凌侮.(wǔ)游说.(shuì)婆娑.(suō)起舞豁.(huò)然开朗 D.噩.(è)梦踌躇.(zhú)重创.(chuàng)敌军妄自菲.(fěi)薄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噩梦云宵易帜兵荒马乱喧宾夺主 B、焦躁褴褛契约桀骜不驯深居简出 C、荤腥涵养淋漓直接了当姗姗来迟 D、舔舐窒息箴言彪炳千古挺而走险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⑴清清山溪,森森古柏,佛塔巍巍,钟磬悠悠,深山中的这一座古刹,真是个去处。 ⑵大千居士的《庐山图》烟云满纸,莽莽苍苍,水墨潇洒不羁。 ⑶袁宏道、归有光这一派作家的随笔小品一代圣人立言的载道之文,书写自我的性灵之作。 A.清闲运用不仅是/而且是 B.清静应用不仅是/而且是 C.清静运用不是/而是 D.清闲应用不是/而是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已经到了这地步,还有什么办法?一不做,二不休 ....地为我 .......,我是打算拼一拼了。B、你只要身临其境们想想,就会同情我们的处境,不会对我们求全责备了。 C、今年以来,钢材等原材料价格涨势凶猛,对本来利润不高的电子信息企业造成较大影响,首当其冲 ....的是家电行业。 D、在危难关头,面对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共产党员挺身而出 ....,冲在最前面。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大家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科研和教育战线上努力开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B.对于重视外语学习而忽略本国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要宣传引导,督促有关方面重视并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使用。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测试题完整版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 元测试题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基础知识(共2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是( ) A .骤.雨(zh òu ) 纶.巾(l ún ) 一蓑.(su ō) 还酹. 江月(l èi ) B .罗绮.(q ǐ) 豆蔻. (k òu ) 吟.啸(y ín ) 揾. 英雄泪(w ēn ) C .遥岑. (c én ) 憔悴.(cu ì) 料峭. (q i ào ) 重湖叠巘.(y ǎn ) D .凝噎.(y ē) 樯橹.(l ǔ) 玉枕.(zh ěn ) 鲈鱼堪脍. (hu 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参差 天堑 竞豪奢 暮霭 B .今宵 羌管 雨林铃 故垒 C .雨具 箫瑟 念奴娇 芒鞋 D .巷陌 烽火 醉花阴 凄残 3.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故垒.西边(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 B .还酹.江月(以酒洒地,以表凭吊) C .倩.何人换取(请求) D .怎生.. 得黑(怎么生得) 4.下列诗句朗读音节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B 、念去去/千里/烟波 C 、便纵/有/千种/风情 D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5.下列句子没有语句倒装现象的一项是( ) A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B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C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6、下列对词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运用对仗和互文的手法,写出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面。) B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形象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谈笑间”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周瑜指挥若定的风度和出众的才干。) C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通过描写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凉的氛围,有声有色地写出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 D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以廉颇自况,自以为虽然老了,但还能参加抗金战斗。) 7.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B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C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D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8.下列修辞手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9.古诗词中有些常见的意象往往赋予特定的含义,下列各项中不搭配的一项是( ) A 芭蕉、梧桐------孤独、忧愁 ,离情别绪 B 梅花、菊花、蝉---高洁品格 C 白云、明月 -----孤冷凄清、高洁美好、思乡念亲 D 红豆-----男女爱情或亲情

高一语文必修三模块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三模块考试试卷 时量: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敕.造(chì)惫.懒(bai)讪.讪(shà)扪参.历井(shēn)B.錾.银(zàn)两靥.(yàn)桌帏.(w?i)拗.他不过(niù)C.蹙.缩(cù)歆.享(xīn)榫.头(sǔn)鸡豚狗彘.(zhì)D.庠.序(xiáng)洿.池(kuà)贾.人(gǔ)间.或一轮(jiàn) 2、下列词句中,有错别字 ...的一组是() A.俨然迷惘炮烙飞湍瀑流争喧豗 B.放诞骐骥巉岩巫山巫峡气萧森 C.驯熟伶俐踌躇间关莺语花底滑 D.潦倒杜撰寒喧空闻虎旅传霄柝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在“东方文明和儒家文明”的框架里,华夏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注重群体整合的文化,这与注重个性的西方文化框架有很大的不同。 B.文理科不仅应该互相补充,还应该互相渗透。实际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决不可能是泾渭分明的。 C.《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生动地描绘了霍格沃茨巫师学校种种不可理喻的神秘景象,引起了青少年读者的极大兴趣。 D.要是比不过他,你就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不然最后下不来台的还是你。 4、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张大爷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感到体力和思维都大不如以前了。 B.蔡校长说:“李虎对张林的批评是有充分准备的,我相信他们会处理好这件事。”C.“低保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爱,但要把关爱落到实处,却远不是划几条标准那么简单。 D.山东大学积极采取措施,培养新入校的大学生,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史学界后继乏人的状况。 5、下面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部分判词,人物指代正确的一组是() ①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②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③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④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期末测试(带答案)

期末测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33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子,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扭怩/扭捏交接/交结急风暴雨/疾风劲草 B.姻缘/因缘机遇/际遇促膝谈心/抵足谈心 C.口型/口形飘荡/漂荡轻歌曼舞/清歌妙舞 D.意想/臆想定势/定式唾手可得/垂手而得 3.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都知道,现在“种花”已经不能仅凭劳动力和气候来________收益了。如果没有优良的花卉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专业规模和品牌,________有再好的气候和再廉价的劳动力,也无法带来产业的快速________,因而要获得更大的产业效益,则与科技进步、资金投入________。 A.决定即使提升息息相关 B.决定虽然提高休戚相关 C.确定即使提升休戚相关 D.确定虽然提高息息相关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位油画家的高原风貌主题油画虽然很受欢迎,但是他不轻易创作,因此,他挂在画廊墙上待价而沽 ....的作品并不多。 B.他儿子正值豆蔻年华 ....,理应专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想到却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现在连初中都读不下去了。 C.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 ....,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D.这六位老人,年纪最小的也已82岁,都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如今,虽已是古稀之年 ....,但他们都还精神矍

高中语文必修四期末测试题

必修四期末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尴尬嗜好意蕴变换莫测 B.漫骂忤逆诬陷越俎代庖 C.疲惫寒伧寒暄自惭形秽 D.裨益坟莹蔓延连篇累牍 3.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老舍先生在《茶馆》里是_______王利发经营的茶馆的变化来反映旧中国的变迁的。 (2)如果垃圾收费搞一刀切,统一每人每月多少元,势必会同排污收费一样_______为环保部门筹集资金的手段,对约束居民自身的行为没有丝毫作用,更不符合垃圾收费政策的初衷。 (3)公安部正在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_______,探索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A.通过蜕化界限B.经过退化界线 C.通过退化界限D.经过蜕化界线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年6月,法国电信旗下子公司宣布将加强与中国通信设备商的合作。无独有偶 ....,在全球处一流地位的商沃达丰运营商已经频繁地向中国的3G终端厂商抛出橄榄枝。 B.记者在阿富汗耳濡目染 ....了许多有关阿富汗难民的悲惨生活。 C.不论什么时候,他都是如坐春风 ....,亲切地和自己的下级交谈。 D.最后,朱老先生说这只是一次粗枝大叶 ....的讨论,希望大家能从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具有的谨严精神。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学生作文个性差异是很大的,这种差异包括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同一个体在不同能力层次上的差异造成的。 B.长期以来,作为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源头的我国并没有给予许多民间节日以应有的重视,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中国的传统节日都被列为法定假日。 C.早晨八时,随着一声枪响,参加“迎新春万人环城长跑赛”的同学们在环城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 D.这个决议系统地总结了外贸工作的经验,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对外贸工作的许多重大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东海下邳人也。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擢曹掾,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郡中离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敢隐情。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命曰“于公祠”。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其姑告邻人曰:“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无子,守寡日久,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母自经死。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郡中以此益敬重于公。于公筑治庐舍,谓匠人曰:“为我高门,我治狱未尝有所冤,我后世必有封者,令容高盖驷马车。”及子,封为西平侯。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狱:案件 B.郡中离文法 ..者文法:法令条文 C.我老,久累丁壮 ..奈何丁壮:年轻男子 D.其后,母自经 ..死自经:上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完整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古诗文

13、蜀道难(背诵全文)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4、秋兴八首(其一)(背诵全文)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5、咏怀古迹(其三)(背诵全文)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棘,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6、登高(背诵全文)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7、琵琶行(背诵全文)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带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带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斡旋(wò) 苍穹(qióng)棕榈(lǘ) 令人咋舌(zà) B.敕造(chì) 唆使(suō)混沌(hùn) 屡见不鲜(xiān) C.梦魇(yǎn) 菁华(jīnɡ)河蚌(bànɡ) 呼天抢地(qiǎng) D.懵懂(měng) 箴言(zhēn)泊车(bǒ) 少不更事(gēng)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囊括切蹉荟萃一堂克不容缓 B.匮乏峻工器宇轩昂不负重望 C.濒临牟取金碧辉煌严惩不贷 D.睿智草介枉废心机理屈词穷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在家庭浓厚的美术氛围的下,儿子也深深地爱上了绘画。 (2)面对记者的拍照和采访,这位在华尔街工作的女士并不自己的投票决定:“我不赞同美国政府对中国实施高技术封锁的政策。” (3)过度的欲望与贪求无益于心理健康,在功名财富的追求中多存几分为好。 A.熏陶隐讳淡泊 B.熏染隐晦淡薄 C.熏陶隐晦淡薄 D.熏染隐讳淡泊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外出旅游时异地的风物让人迷醉欣喜,可是一路上的旅游购物却常常使人不厌其烦,兴味索然。 B.中国汽车企业近几年纷纷推出自己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有专家提示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宜瞻前顾后,不可盲目发展。 C.这种文风承自周作人、董桥以来中国文人隐忍的传统,抒情而不煽情,简洁凝练的句子体现的是大方之家的功底与素养。

D.虽然教育厅领导只是走访了少数几所学校,但管中窥豹,他们对我市推行素质教育的现状还是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何在肯定草根文化的同时,不过分鼓吹偶像崇拜,而是放大草根中“励志”的因素,把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大众,是值得娱乐媒体深思的问题。 B.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C.11月22日,国土部和住建部联合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坚决遏制最近一些地方的违法建设、违法销售“小产权房”问题。 D.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农民工就业难的冷思考 面对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失业群体以及前所未见的农民工提前返乡潮,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帮助农民工就业的援助政策。这些就业援助政策对于解决农民工返乡问题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着眼于短期效应的政策对于破解困扰我国农民工就业的长期难题作用并不大,一些应急性就业援助政策甚至会在长期内造成我国农民工更大的就业难题。 我国的农民工群体之所以在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显得如此脆弱,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农民工的工作岗位建立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最不确定的外部需求之上。长期以来,以外销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是吸引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载体。这种就业结构,造成农民工就业高度依赖国际经济环境,特别是欧美等发达经济体。 农民工的就业稳定取决于中国经济结构的抗风险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要从根本上稳定农民工的就业,就必须改变我国的过度依赖外部市场需求的经济结构,转向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市场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各级政府还应引导农民工向第三产业转移,以分散外部经济冲击对农民工就业可能造成的影响。 农民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广大农民工的综合技能素质不高,就业面狭窄。当前,一些企业仍然存在熟练技术工人供给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需要较高工作技能与相对稳定人力资源供给的行业,其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这对于提升农民工的综合业务素质、扩大农民工的就业范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只能提高农民工的基本技能,无法突破进入更高层次就业领域的限制。因此,对农民工的培训,至少还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测试题 班级姓名 一.基础知识(共3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是() A.骤.雨(zhòu)纶.巾(lún)一蓑.(suō)还酹.江月(lèi) B.罗绮.(qǐ)豆蔻.(kòu)吟.啸(yín)揾.英雄泪(wēn) C.遥岑.(cén)憔悴.(cuì)料峭.(qiào)重湖叠巘.(yǎn) D.凝噎.(yē)樯橹.(lǔ)玉枕.(zhěn)鲈鱼堪脍.(h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参差天堑竞豪奢暮霭 B.今宵羌管雨林铃故垒 C.雨具箫瑟念奴娇芒鞋 D.巷陌烽火醉花阴凄残 3.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故垒.西边(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 B.还酹.江月(以酒洒地,以表凭吊) C.倩.何人换取(请求) D.怎生 ..得黑(怎么生得) 4.下列诗句朗读音节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B、念去去/千里/烟波 C、便纵/有/千种/风情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5.下列句子没有语句倒装现象的一项是() A.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B.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6、下列对词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运用对仗和互文的手法,写出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面。)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形象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谈笑间”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周瑜指挥若定的风度和出众的才干。) C.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通过描写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凉的氛围,有声有色地写出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以廉颇自况,自以为虽然老了,但还能参加抗金战斗。) 7.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B.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C.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D.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8.下列修辞手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9.古诗词中有些常见的意象往往赋予特定的含义,下列各项中不搭配的一项是()A芭蕉、梧桐------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B梅花、菊花、蝉---高洁品格 C白云、明月-----孤冷凄清、高洁美好、思乡念亲 D红豆-----男女爱情或亲情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根据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B、词是兴于唐代胜于宋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因为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 C、苏轼的词改变了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词风,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 D、旧体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古体诗,唐代以后的统称近体诗。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9分,每小题3分) 苏词 傅成穆俦 ①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满分:150分时间:l50分钟) 第工卷 (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桀骜(ào)揪斗(qiū)租赁(1ìn)长歌当哭 (dāng) B.喋血(dié)山阿(ē)殒身(yǔn)博闻强记 (qiáng) C.莅校(lì)解剖(pāo)屏息(bǐng)不可估量(1iáng) D.弥漫(ní)谦逊(xùn) 浸渍(zì)迥乎不同(jiǒng)答案:B 解析:A.“揪”应读jiū,“当”应读dàng;C.“剖”应读pōu;D.“弥”应读mí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残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B.部分省份的小学语文教材篡改巴金名作《鸟的天堂》,对此,我们深表遗撼。 C.有学问,有文彩,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D.写文章,演讲,淡事情,尽量做到言简意赅,做到有针对性,该说则说,不该说则不说,小要把什么都和盘托出。 答案:D 解析:A.残一惨;B.篡一窜,撼一憾;C.彩一采。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大型公共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国外设计师和设计作品纷至沓来,但设计理念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其败笔让老百姓微词颇多。 B.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有人便说房价会涨;政府调控政策要出台,有人便说房价会跌。随着市场的波动,两种说法此消彼长,人们莫衷一是。 C.山东泰安市泰山公安分局的两名民警和一名协警在与持枪暴徒斗争中,壮烈牺牲,人们从中看到了危难时刻殒身不恤的公安精神。 D.最新好莱坞大片创造了岁未票房新高。在影片中演员的搞笑表演真是无所不用其极,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答案:C 解析:A项,适用对象不当,泥沙俱下: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随着水一起冲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B项,不合语境。莫衷一是:指意见纷纭,分歧很大,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C项,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D项,褒贬不当。无所不用其极: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得出来,贬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国家从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高度出发,确定了长期向香港供应农副产品的惠港政策,今年又专门制定并启动了供港澳鲜活农产品相关工作及应急机制。

高一语文必修一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新的开始,同样地做题。下面是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练习题及答案,为大家提供参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挥斥(chì)遒劲(qiú)橘子洲(jú) B.逶迤(yí)看守(kàn)沁园春(qìn) C.磅礴(pánɡ)中肯(zhōnɡ)怅寥廓(chànɡ) D.遏止(è)当初(dànɡ)岁月稠(chóu) 【解析】B项,“看”应读“kān”;C项,“中”应读“zhònɡ”;D项,“当”应读“dānɡ”。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漫江碧透火势蔓延轻歌慢舞漫无边际 B.百舸争流苛政如虎道路坎坷克敌制胜 C.苍海桑田苍茫大地满目疮痍天下苍生 D.鱼翔浅底材料翔实神态安祥周密详细 【解析】A项,慢—曼;C项,苍海—沧海;D项,安祥—安详。 【答案】B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生活为背景,叙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B.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指点江山,心潮澎湃。 C.《东方红1949》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那段观众早已熟悉的历史,带着观众重新回忆了那段红色的峥嵘岁月,因此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D.一匹脚踏飞燕、身姿矫健的骏马气宇轩昂,凌空奔腾,骏马矫健的身影与基石上镌刻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几个金色大字交相辉映。 【解析】C项,“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A项,“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胜,形容朝气蓬勃、富有才华。不能用来形容“学习和生活故事”。B项,“指点江山”指评论国家大事,此处属于望文生义。D项,“气宇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一般用于形容人。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微信是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

高一语文必修三试卷(含答案,作文)

高一语文必修三试卷 班级姓名座号 平时辛苦地学习,今天快乐地做题。轻松地调用你的知识储备,给每道题每一个空格书写一个珍贵的答案。畅游祖国文学瀚海,性灵与春天放声歌唱,听!倾吐的心泉潺潺!听!号角为你的胜利长鸣! 一、检阅自己的家底: 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鱼凫.(fù)贾(jiǎ)人铮.(zhēng)铮恬.(tián)然 B.飞湍(tuān)迁谪.(zhé)饿莩 ..(piǎo)嘲哳.(zhā) C.逡.(quān)巡钿( ..tiàn)头迸.(bèng)裂扪(mén)参D.数罟.(gū)暮霭.(ǎi)教坊.(fáng)崤.(yáo)函 2、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痒序之教侧身西望长资嗟 B.转轴拔弦坐中泣下谁最多 C.良将劲驽故不积跬步 D.虽有稿暴度长契大比权量力 3、将下面的诗句按春、夏、秋、冬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②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A.③④①②B.②④①③C.②①④③D.③②④① 4、在下面的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内容。(4分) ⑴“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的灵魂的尊严”,这是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就其获奖作品《》所作的主题陈辞。(1分) ⑵《高老头》是巴尔扎克代表作之一。它塑造了面条商高里奥和青年野心家 的形象,这位野心家在高老头死后,草草地埋葬了高老头,并面对巴黎富人聚集区说“”。这句话是他野心的集中体现(1分)

(3)下面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部分判词,人物指代正确的一组是() ①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②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③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④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A、林黛玉贾惜春妙玉史湘云 B、王熙凤妙玉贾惜春史湘云 C、林黛玉妙玉贾迎春李纨 D、薛宝钗贾迎春妙玉史湘云 二、走进书本的世界: (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圣人之所以 ..为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④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高一语文(必修一)模块考试试题

高一语文必修一模块考试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遒.(qiú)劲莅.(wèi)临长歌当.(dāng)哭桀骜.(ào)锋利B.弄.堂(lòng)潜.(qiǎn)能泪下沾襟.(jīn)阳光明媚.(mèi)C.凌侮.(wǔ)游说.(shuì)婆娑.(suō)起舞豁.(huò)然开朗D.噩.(è)梦踌躇.(zhú)重创.(chuàng)敌军妄自菲.(fěi)薄 2、下列没有错 ...别字 ..的一组词语是()(2分) A.汽艇搅绊嘻嘻攘攘毛骨悚然B.廖落长篙陨身不恤黯然失色 C.飘泊精悍创业维艰左右顾盼 D.款待和蔼永葆青春残无人道 3、从形声字角度分析,下列汉字结构不完全 ...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材、铜、秧、功 B、颈、瓢、鹉、雌 C、管、爸、芳、宵 D、架、案、慈、忿 4、下面一段文字里有一个错别字和一个病句,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所以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狡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不由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病句:改正: 错别字:改正: 5、请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新闻事实。(2分) (人民网)伊拉克官员分析称土耳其可能很快便越境打击库尔德武装,已就库尔德危机问题向伊朗求助。伊朗方面表态称,若土耳其采取越境打击行动,后果将很严重。 上月17日,土耳其通过了采取越境军事行动打击库尔德工人党武装的决议;随后库尔德人立即回应称,若遭袭击将誓死反击。之后伊拉克的库尔德危机便愈演愈烈,尽管土耳其暂未采取大规模越境打击,但双方在各种冲突中已经各有多人丧生。土伊边界弥漫着很浓的火药味,战争一触即发。 新闻事实: 6、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新语不断涌现,请你解释下面新词的含义。(3分) (1)义工: (2)白领炮灰团:

高中语文必修四期末测试卷

高中语文必修四期末测试卷12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30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龋.(qǔ)齿讪. (shàn)笑脊. (jǐ)梁模棱. (léng)两可 B.粗糙. (cāo) 狡黠. (xié) 发酵. (jiào) 平上. (shǎng)出入 C.可汗. (hán) 针砭. (biǎn) 忌讳.(huì) 杳.无音信(yǎo) D.论. (lún)语行.(háng)伍鸟瞰.(kàn) 屡见不鲜.(xiǎn) 2.下列各组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谛听伺候郁热萧条初出茅庐 B.厮守错湛冗旱袒护轻手摄脚 C.翡翠踉跄藏匿攫住理曲词穷 D.粗陋昏溃余荫淘醉分毫不爽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要努力利用外资的领域,继续投资环境,为外商在华投资提供法律,他们在我国合法经营的。 A.拓宽完善保障保护权力 B.扩大改善保护保障权益 C.扩大改善保护保障权力 D.拓宽完善保障保护权利 4.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保安员小魏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绝不让不法分子污染集邮市场环境”的誓言。人们称他是“护卫集邮环境的卫士”,确实是发自内心的溢美之辞。 B.“漫卷诗书喜欲狂”,老杜手舞足蹈的形象,归心似箭的情态,借一个“狂”字而毕现,即使李白读此句,也要为之拍案。 C.因为遗传基因就在脱氧核糖核酸分子长链上,那么,人们如果识别了这些密码,能不能通过增添或除去一些基因,有目的的改造生物呢? D.新的投影仪、录像机进入教室对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便利。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一时间,漫天的大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稍远处的电线杆也躲得杳无音讯 ....。 B.各级党校应该树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学风,学员长期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 ....,才可能成为讲究实事求是的人。 C.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懂得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 因为二者是休戚相关 ....,紧密相连的。 D.学校里教学秩序整顿以后,以前那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也应该改弦更张 ....了。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交通研究所研制的能净化低标号柴油废气的过滤器,为环保作出了贡献。

高中语文必修三试卷及答案

2018年云南省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单一国家已经难以独自面对全球性经济问题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和活力。应对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需要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世界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中国倡导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图。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为了另起炉灶,更不是为了针对谁,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表明,这一伟大创举是对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的超越与创新。它致力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协同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它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帮助各参与国打破发展瓶颈、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各参与国是平等贡献者、受益者,甘苦与共、命运相连,携手应对经济全球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中国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 “一带一路”建设还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文明多样带来文明交流,文明交流孕育文明融合,文明融合推动文明进步-文明差异不应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才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一带一路”建设高度尊重文明多样性,致力于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为形成国际合作新格局、解决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选自2018年1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及其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使得中国有能力为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的问题提供中国智慧。 B.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处于发展瓶颈期,积极寻找与他国新的合作方式已成为全球共识。 C.“一带一路”建设是为了实现合作共赢,它重构了现有国际机制,有利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高中语文必修一测试题word版本

高中语文测试题 一、(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词的读音全部正确 ..的一项是() A.孝悌.dì屯.积tún 内疚.jiù倔强.jiàng B.发酵.jiào 青荇.xìng横亘.gèn 愤懑.mèn C.安分.fèn 颓圮.pǐ执拗.niù骠.勇biāo D.垂涎.xián 睚眦.cì宁谧.mì作揖.yī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 ..的一项是() A.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 ....,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B.徐志摩神思飘逸、富于变化的个性在《再别康桥》有令人叹为观止 ....的表现。 C.他最终为自己的腐败堕落付出代价,等待他的将是20年的狱中峥嵘岁月 ....。 D.他三天两头到厂长办公室磨洋工 ...,希望厂里解决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工商业的发展,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B.我们要正确贯彻和深刻理解胡锦涛同志关于经济问题的重要讲话精神。 C.历史已经证明,由于各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发展水平的不同,促进和保护人权的侧重点自然会有所不同。 D.和传统的书法艺术不同,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性艺术性,更注重以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个性。 4. 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 ....的一项是() ①哈萨克白色的毡房错落在草地上,草地上白色羊群、棕色马群与湛蓝天空上的白云相映成趣。 ②汽车颠来荡去,让人很不舒服,放眼窗外,却赏心悦目。③地势渐渐升高,白杨林阴道不见了, 道路变得崎岖不平。④远方天山雪峰银光闪闪,近山却郁郁葱葱,山顶针叶林,山腰阔叶森,接近山麓则是绿草如茵。⑤汽车驶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市,沿白杨夹道的公路向东飞驰,丰饶的原野一如内地。 A.⑤④①②③ B.⑤③②④① C.⑤②①③④ D.④①③②⑤ 二、(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与生物圈计划 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目的是寻求同一个答案。为什么人们在享受自己获得的和创造的财富时,会时时受到大自然种种惩罚?因为人类在土壤侵蚀、沙漠化、滥伐森林、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所导致的生态系统退化中,已经意识到能登月球、造核武器的人类,还没有真正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联合国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格外受到世界各国的拥护和支持,这项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自1971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数千个实地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了有关的培训活动。 作为该计划理事国之一的中国,自1972年参加起就抱着极大的热情。国务院于1978年正式批准成立了相应的计划组织实施结构——UIY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迄今全国有37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人与生物圈计划已经成为跨地域、跨国界联系百余个国家和地区,专家学者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纽带,已经是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学科、多领域依据的

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单元测试试题(附答案)1

高一语文周考 一、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雨巷》) (3)但我不能放歌,。(徐志摩《再别康桥》) (4)怅寥廓,,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6)寻梦?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徐志摩《再别康桥》) (7)携来百侣曾游,。毛泽东《沁园春·长沙》)(8),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再别康桥》) 二、基础(每小题3分,共9分) 2.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A.岁月稠(chóu)遏(è)止漫溯(shuò) B.彳亍(chì chù)瓦菲(fēi)寥廓(kuò) C. 凄婉(wǎn)火钵(bō)惆(chóu)怅 D.凌侮(wǔ)漂泊(bó)跫(qióng)音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左右,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 B.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C.这次再版,长篇小说的作者都是很有名气的,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D.今天来出席此次会议的有十多所学校的领导。 4、词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的句法有较大的差别,“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如用散文表述,其语序应是( ) A.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 B.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凝望着从橘子洲头流过的滚滚北去的湘江

C.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滚滚北去的湘江边的橘子洲头 D.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湘江滚滚北去,从橘子洲头流过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甲】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仿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突出了“天难老”,再用“天难老”与“人生易老”对比。 B、“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 C、“一年一度秋风劲”,紧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 D、“寥廓江天万里霜”句摹画出一幅宏阔、秋色无限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身渺小、前途茫然的无限感慨。 6、下面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桑子·重阳》中的秋天形象之所以色彩明艳,生机勃勃,主要取决于当时作者对人生与宇宙的深刻认识。 B、“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既断读却又连转,语势流宕,音节浏亮。 C、诗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宇宙、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豪情壮志。 D、全诗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诗人豪迈旷放的情怀。 【乙】错误(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