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期末测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12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瑞雪纷飞沉鱼落雁B. 遥相呼应溢然若失C. 赏心悦目恍若隔世D. 琳琅满目鸿雁南飞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有了这次经历,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B.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C. 他的言谈举止,充分展示了他良好的素质和修养。
D.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疏:稀疏)B.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使……变绿)C.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晞:晒干)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凌:超越)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们应当时刻保持警惕,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B. “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他在科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C. “这本书的作者是谁?我一时也说不清楚。
”D.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大家应该都已经知道了。
”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像一匹黑马,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比喻)B. “这个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让人摸不着头脑。
”(夸张)C. “他突然从人群中冒了出来,像一道闪电一样。
”(拟人)D. “他的笑声像银铃一样清脆。
”(排比)6.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佳的一项是()A. “他一跃而起,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
”B.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C. “她轻轻一笑,仿佛春天的阳光洒在了我的脸上。
”D.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7. 下列各句中,语言风格最为简洁的一项是()A.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城市的夜晚显得格外美丽。
”B. “在这宁静的夜晚,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泛起一片银光。
”C. “夜色降临,华灯初上,城市的夜晚,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是()A. 艳阳高照震耳欲聋B. 风和日丽欣欣向荣C. 风雨同舟翻天覆地D. 神采飞扬面面俱到答案:C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不仅在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
B.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C. 他的演讲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使大家都深受感动。
D. 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一定要向老师请教。
答案:D3.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是()A. 那条小河像一条绿色的丝带,蜿蜒在田野上。
B. 他的眼睛像两颗明亮的星星,照亮了整个夜空。
C. 她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温暖了每个人的心。
D. 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让我受益匪浅。
答案:A4.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成语的是()A. 一帆风顺B. 满载而归C. 眼前一亮D. 奋发向前答案:C5. 下列句子中,语序不当的一句是()A. 他不仅在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还获得了全国优秀学生的称号。
B.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C. 他的演讲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使大家都深受感动。
D. 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一定要向老师请教。
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用“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来描绘荷塘的景象。
7. 《背影》一文中,作者通过描写父亲送别儿子的情景,表达了对父爱的感激之情。
8. 《故乡》一文中,作者通过描写故乡的变化,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9. 《春》一文中,作者用“草长莺飞二月天”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10. 《背影》一文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反复叮嘱儿子要小心。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1. 简述《荷塘月色》中作者对荷塘美景的描绘手法。
答案:《荷塘月色》中,作者运用了多种描绘手法来表现荷塘美景。
首先,作者通过描写月光、荷叶、荷花等景物,展现了荷塘的美丽。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璀璨(cuǐcàn)氤氲(yīnyūn)谈笑风生(tánxiàofēngshēng)B. 谬论(miùlùn)沆瀣一气(hàngxièyīqì)雕梁画栋(diāoliánghuàdòng)C. 炯炯有神(jiǒngjiǒngyǒushén)气贯长虹(qìguànchánghóng)瑶台玉宇(yáotáiyǔ)D. 酝酿(yùnniàng)璀璨夺目(cuǐcànduómù)雕梁画栋(diāoliánghuàdò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保意识也应该随之增强。
B. 他的发言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这是对他辛勤工作的最好回报。
C.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增设一些课外活动。
D. 这个方案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现在已经基本完善。
3.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近义词的一项是:A. 谦逊谦卑B. 美丽美观C. 沉着冷静D. 雅致雅观4.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差的一项是:A. 他脸色铁青,嘴唇紧闭,目光如炬。
B. 那条小河蜿蜒曲折,宛如一条银带。
C. 她的笑声清脆悦耳,仿佛是一串串银铃。
D. 这座古堡庄严肃穆,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星星点点,如同夜空中撒满了钻石。
B. 他的话语犹如一把利剑,刺痛了我的心。
C. 那个孩子聪明伶俐,学习起来得心应手。
D. 这座山峰巍峨壮观,犹如一座巨大的翡翠。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背影》中,作者通过描写父亲送别儿子的场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茅厕(cè)混沌(hùn)纤夫(fú)B. 拘束(jū)殷切(yīn)振奋(zhèn)C. 岁月(suì)娴熟(xián)沮丧(jǔ)D. 谦逊(xùn)装饰(shì)憾事(hà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是他勤奋刻苦的结果。
B. 为了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培养人才。
C. 我们要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D.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江水奔腾不息,犹如一条银蛇在山间蜿蜒(蜿蜒:曲折、弯曲)B. 他在课堂上发言,声音洪亮,态度严肃(严肃:严肃认真)C. 我对他的行为感到非常气愤(气愤:愤怒)D. 她的微笑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温暖:温暖、和煦)4.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刻苦学习,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是他持之以恒的结果。
B. 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是单位的楷模。
C. 他经常熬夜,导致身体透支,这是他过度劳累的结果。
D. 他一看到别人取得成绩,就心生嫉妒,这是他心胸狭窄的表现。
5. 下列各句中,使用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A. 月亮升上了天空,星星也出来了,好像在向我们眨眼。
B. 那座山就像一位巨人,静静地矗立在远方。
C. 她的声音像夜莺一样动听,让人陶醉。
D. 那条河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山间。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下列句子中,括号内应填入的词语是:(1)他的()令人敬佩。
(2)我们要珍惜()的时间。
(3)她()地笑了笑。
(4)这篇文章的()很吸引人。
(5)他()地跑过来。
7. 下列句子中,括号内应填入的成语是:(1)他()地对待工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全册综合(期末)测试卷(测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在中国戏曲史上,有不少人将戏曲作为文学作品,品味其文学旨趣,但从戏曲的本体意义来说,“戏剧本为上演而设,非奏之场上不为功,不比其他文体,仅供案头欣赏而已足”。
既为场上搬演的作品,表达情感的过程就需要通过演员来实现,正如谭霈生所言:“一部剧本出版后,被置放在图书馆里或私人书架上,可以随时供人阅读,这时,它只具有文学价值,尚不具有戏剧价值。
真正意义上的戏剧作品,指的是一场戏剧演出。
”因此,对于戏曲,“上演”才是其存在的最根本的方式。
既然戏曲是通过演员来表达情感的,那么演员又是通过何种方式来传达的呢?毫无疑问,戏曲演员是通过程式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的。
戏曲在历经了近千年的发展流变之后,审美形式已极为成熟。
演员可以借助舞台程式表演生活中的任何一处场景、任何一个人物,虽然“扮不像人的人,说不像话的话”,但是你完全可以置身于其中而浑然不觉其假,因为即使是一个很小的表情,它都已经通过极其细腻、精微的程式出神入化地表现出来了。
在京剧中,仅仅是笑和哭,就有百余种的分别;只咳嗽一项,便有二百余种之多,就梅兰芳那兰花指和眼神据说就有七八十种之多。
如此等等,也就意味着高度发达的戏曲程式已经将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表情、动作等都囊括其中了。
而这些精细程式的创造,不就是为了更准确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吗?为了更准确地领悟并运用这些程式,尤其是精细的表情程式,演员需要从具体生活中观察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物的现实情感。
但是,戏曲演员观察生活,体悟人生,不是为了自然、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原样,而是从中获取表演的灵感,使舞台上的各种程式如身段、表情、脸谱、唱腔、妆容等能最大限度地符合特定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舞台人物更具灵气和神韵,更加精致而富有美感。
可以说,戏曲演员对现实生活的体悟是获得舞台上更加精准而细腻的程式表演的手段。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瘦骨嶙峋(lín)气喘吁吁(xū)红颜薄命(bó)B. 颠簸(bǒ)毫不犹豫(yù)遥相呼应(xù)C. 茅塞顿开(sè)振聋发聩(kuì)悠然自得(yóu)D. 倾盆大雨(pén)振聋发聩(kūi)溢于言表(yì)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还是一位出色的作家。
B.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增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C.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D.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3.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不仅聪明过人,而且才高八斗。
B. 这本书内容丰富,读起来如饥似渴。
C. 他工作认真负责,深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
D. 她的表演非常精彩,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本书中有很多生僻字,需要我们查阅字典。
B. 我曾经去过很多地方,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C. 他一开口就滔滔不绝,让人难以插嘴。
D. 这件事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星星在夜空中闪烁,犹如一颗颗钻石。
B. 这座山高耸入云,仿佛一把利剑直插云霄。
C. 她的声音如同天籁之音,让人陶醉。
D.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像一部百科全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荷塘月色》中,作者描写了月下荷塘的景象,其中“_________”一句描绘了月光的柔和。
7. 《背影》中,作者通过描写父亲送别的场景,表现了父爱的伟大。
其中“_________”一句描写了父亲离别的背影。
8. 《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通过描写湘江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蹉跎岁月耳濡目染B. 窃窃私语津津有味C. 脱颖而出娓娓道来D. 独出心裁纷至沓来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购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国医护人员冲锋在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
C. 这部电影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因为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D.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
”这句话中,句号应该放在引号外。
B. “这本书中有很多名言警句。
”这句话中,引号应该改为书名号。
C. “我喜欢看小说、听音乐、看电影。
”这句话中,顿号应该改为逗号。
D. “他写得一手好字。
”这句话中,逗号应该改为分号。
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那天,阳光明媚,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抚摸着大地。
B. 他写得一手好字,仿佛一把锋利的刀刻在纸上。
C. 春天的田野,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眼前。
D.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就像一部百科全书。
5.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老师您好,我昨天晚上没睡好,今天有点头晕。
B. 哥们,你最近怎么样?听说你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
C. 这道题太难了,我做了好半天都没做出来。
D. 你怎么又迟到了?这不是第一次了。
6. 下列各句中,括号中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演讲(精彩)得让人拍案叫绝。
B. 这个故事(感人)得让人热泪盈眶。
C. 他的成绩(优秀)得让人羡慕不已。
D. 他的观点(独特)得让人眼前一亮。
7. 下列各句中,句子结构完整的一项是()A. 他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为人(诚实、热情、负责)。
B. 他喜欢打篮球、踢足球、游泳,几乎样样都行。
C. 为了庆祝国庆节,学校决定举行(一场、盛大的、文艺)晚会。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谈笑风生(shēng)B. 莫衷一是(zhōng)C. 恍若隔世(huan)D. 略胜一筹(chóu)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B. 由于天气原因,本次比赛推迟举行。
C. 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D. 我非常喜欢看书,尤其是小说和科幻小说。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演讲激情洋溢,引得观众掌声雷动。
B. 这件事让我感慨万分,仿佛回到了儿时。
C. 他工作认真负责,深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
D. 看到儿子取得的成绩,他喜出望外。
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B. 那片湖面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
C. 她的歌声婉转动人,如同一股清泉。
D. 他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宛如一只优美的白天鹅。
5.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写的字很漂亮。
变换后:他写的字很漂亮,比谁都好看。
B. 原句:我非常喜欢听音乐。
变换后:我喜欢听音乐,比任何人更喜欢。
C. 原句:这个问题很难解答。
变换后:这个问题很难解答,我们得好好思考。
D. 原句:他总是提前完成作业。
变换后:他总是提前完成作业,从不怕困难。
6.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喜欢读书,尤其是历史、文学和哲学。
B. 我曾经去过很多地方,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C. 她说:“你去哪儿?我跟你一起去。
”D. 我们要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7. 下列各句中,病句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工作能力强。
修改后:他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工作能力强。
B. 原句:这个问题我已经请教过很多人了,但还是没解决。
修改后:这个问题我已经请教过很多人,但还是没解决。
C. 原句:这篇文章的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值得我们学习。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一、基础知识。
(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楔(xiē)子亢(kàng)旱阡(xiān)陌苌(cháng)弘化碧B.金钏(chuàn)谂(shěn)知厮(sī)守面面相觑(qù)C.忖度(dù)玉簪(zān)蹩(bì)进残羹冷炙(zhì)D.自诩(xǔ)推衍(yǎn)苑圃(pǔ)咄咄(duō)逼人2.下列各项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蹒跚蜂踊烟霭蘖根B.杜撰寒喧沮丧胳膊C.仓皇理睬膨胀绰号D.潇洒连绵蹙缩慰籍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我们要努力利用外资的领域,继续投资环境,为外商在华投资提供法律,他们在我国合法经营的。
A.拓宽完善保障保护权力B.扩大改善保护保障权益C.扩大改善保护保障权力D.拓宽完善保障保护权利4.下面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是()A.社会上有少数人爱传播小道消息,他们把不经之谈猎奇为新闻,甚至把谣言也加以扩散。
B.华君武的这幅题目为《转败为胜》的漫画,把乌龟的那种自以为蛮有把握赛过兔子的心理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C.老胡虽然年过花甲,但还是少不更事,书呆子气十足。
D.教室里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学得认真,课堂气氛沸反盈天,十分活跃。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A.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对我国的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史学,它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作为文学,它开创了传记文学的先河。
B.“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四个著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其中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王实甫的代表作是《西厢记》,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
C.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
他的戏剧有历史剧、喜剧和悲剧,其中悲剧有《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等作品。
D.曹禺,现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
官桥(ɡuān qiáo)中学高一必修Ⅳ语文期末测试一、本大题4小题,每一小题3分,一共12分。
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一样的一组是A.开拓./拓.本沙汀./伶仃.窥.探/岿.然庇.护/大有裨.益B.编辑./休憩.皈.依/烦.嚣主角./角.落没.趣/没.齿不忘C.信笺./沉默..磊.落/连篇累.牍..缜.密/慎.重穿梭./开工D.节/反纬.度/忌讳.游说./税.收星宿./无色无臭.2.以下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A.2021年中国足球的成绩差强人意....:国青队止步世青赛,国奥队无缘奥运会,国家队被拒2021南非世界杯。
B.北大教授季羡林深受群众尊敬,媒体也不断给他扣帽子...,冠以“国学HY〞、“学界泰斗〞和“国宝〞等称号。
C.奥运会不仅办成了体育竞技盛会,而且也办成了各国运发动欢聚一堂、多元文化异彩纷呈....的人类文化庆典。
D.专家认为,改变出口驱动的增长形式涉及到中国经济的转型问题,HY是一个契机,但也绝不会一挥而就....。
3.以下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哪一项A.世界上第一艘大型专业船866岱山岛号日前已交付使用,该船的使用完毕了中国海HY没有大型制式船的历史。
B.昨天下午,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人民政府在科学城举行了?关于建立知识产权高层次HY关系议定书?仪式。
C.?麻雀变王妃(wánɡ fēi)?是一部浪漫轻喜剧,无论内容构造和人物性格,都是“灰姑娘嫁白马王子〞的古老爱情形式的开展而已。
D.最近的场调查显示,群众购置低价艺术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出于装饰家居的需要,这种消费现象值得商家重视。
4.把以下句子组成语意连接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哪一项①艺术知识是对已发生过的艺术现象的理性记录,其本身是非艺术的②因为他所知道的这些东西本身是历史的而非HY事的③但是,艺术修养的根基并不在艺术知识中④艺术知识,只是艺术修养大题目下的一种后补性、扩展性的内容⑤一个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当然会有比拟充分的艺术知识⑥这正像知道欧洲战争史常识和拿破仑生平的人未必有真正的HY事修养A.④⑥②①③⑤B.⑤③④①⑥②C.⑤③①⑥②④D.④⑥②③⑤①二、本大题7小题,一共35分。
必修四期末测试题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尴尬嗜好意蕴变换莫测B.漫骂忤逆诬陷越俎代庖C.疲惫寒伧寒暄自惭形秽D.裨益坟莹蔓延连篇累牍3.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1)老舍先生在《茶馆》里是_______王利发经营的茶馆的变化来反映旧中国的变迁的。
(2)如果垃圾收费搞一刀切,统一每人每月多少元,势必会同排污收费一样_______为环保部门筹集资金的手段,对约束居民自身的行为没有丝毫作用,更不符合垃圾收费政策的初衷。
(3)公安部正在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_______,探索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A.通过蜕化界限B.经过退化界线C.通过退化界限D.经过蜕化界线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今年6月,法国电信旗下子公司宣布将加强与中国通信设备商的合作。
无独有偶....,在全球处一流地位的商沃达丰运营商已经频繁地向中国的3G终端厂商抛出橄榄枝。
B.记者在阿富汗耳濡目染....了许多有关阿富汗难民的悲惨生活。
C.不论什么时候,他都是如坐春风....,亲切地和自己的下级交谈。
D.最后,朱老先生说这只是一次粗枝大叶....的讨论,希望大家能从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具有的谨严精神。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学生作文个性差异是很大的,这种差异包括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同一个体在不同能力层次上的差异造成的。
B.长期以来,作为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源头的我国并没有给予许多民间节日以应有的重视,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中国的传统节日都被列为法定假日。
C.早晨八时,随着一声枪响,参加“迎新春万人环城长跑赛”的同学们在环城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
D.这个决议系统地总结了外贸工作的经验,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对外贸工作的许多重大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东海下邳人也。
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擢曹掾,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郡中离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敢隐情。
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命曰“于公祠”。
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
其姑告邻人曰:“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无子,守寡日久,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母自经死。
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
”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
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
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
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
”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
郡中以此益敬重于公。
于公筑治庐舍,谓匠人曰:“为我高门,我治狱未尝有所冤,我后世必有封者,令容高盖驷马车。
”及子,封为西平侯。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狱:案件B.郡中离文法..者文法:法令条文C.我老,久累丁壮..奈何丁壮:年轻男子D.其后,母自经..死自经:上吊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B.其.姑告邻人曰旦曰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天之苍苍,其.正色邪?C.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D.郡中离文法者.不赂者以.赂者丧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下列句中的“姑”字与例句中的“姑”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养其姑甚谨A.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B.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C.多行不义必自毙。
子姑待之D.姑妄听之4.下列句子都能表现“于公”执法公正的一组是( )①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②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③郡中离文法者,皆不敢隐情④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
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⑥及子,封为西平侯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④⑤D.③④⑥5.下列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丞相西平侯于定国的父亲曾作过县里的狱吏,后来升为郡里的狱官,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
B.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婆特别恭谨。
《窦娥冤》中窦娥有一句唱词:“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
”其中“孝妇”说的就是她。
C.文中的“于公”在孝妇“屈打成招”后,认为孝妇侍奉婆婆几十年并以孝闻名,可以推断她不会杀死婆婆,可是多次争辩也未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他就借病辞去官职。
D.亢旱三年证明了“于公”推断的正确,郡中百姓更加敬重他。
后来他被封为西平侯。
(二)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后为护军居家无事慕万石陆贾之为人因画之于壁以自玩。
三、诗歌鉴赏及默写(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1.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
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谈谈你对这首词思想内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与李煜另一首亡国之作《虞美人》的上阕(“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中都出现了“花”、“月”、“春风”(“东风”)等意象,比较两首词运用这些意象的手法和作用有什么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楚天千里清秋,__________________。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考古学中的主流与暗流中国考古学关注的焦点长期集中在夏商周三代,这是国际史学界通常所说的“原史时代”。
因为夏商周三代是一个历史有记载但记载又过于简陋,不足凭信的时代,它需要考古学和历史学合作,才能有所收获。
同时也因为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具有拆不开的缘分,以“证经补史”为宗旨长期是考古学的学科定位,所以几代考古学人大都是在三代史实的真伪问题上耗尽了生命的灯油。
考古学家关注的是一个中国考古学从产生以来就开始的、打了几十年笔战的老问题:谁最贴近那个司马迁描述的“白胡子老子”——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或者说哪一个遗址才是成汤的亳都或者夏禹的阳城?学界的讨论基本上都围绕着夏文化及二里头文化的地域和年代做文章,都盯着夏商时代的大遗址。
没有谁认真关心三代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组织、日常生活、心理模式等更根本、更迫切,也是考古学更容易说出些道理的问题。
结果是,除了甲骨文和《史记》里已经明白无误的殷墟(近来的考古发现对殷墟在商代晚期都城定位的具体位置也提出了疑问),关于这些考古遗址和传说遗址的对应,至今仍然是一些无法验证的争论,没有哪一个是最终的结论。
相对于对历史传说的渴望,真正的考古学探索却被湮没了。
尽管某些考古学家对人物、事件这种有所选择实无选择的述说,也折射出考古学界许多发人深思的内在问题,比如苏秉琦先生的区系类型学说,比如严文明先生关于聚落考古的探索和思考等;但是,夏文化的探索在那个时候主要仍然是地域和年代问题,是考古学术语中的时间和空间问题。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证史学考古观笼罩着中国考古学的方方面面,最终是以《中国文明的起源》总结和代表了一个时代那些问题上中国考古学的最新认识和最高水准。
俞伟超先生曾经回忆说:1984年的考古学年会上,中国考古学会的好几位理事提议讨论一下考古学的理论问题,但是最终被拒绝。
也正是那一段时间,俞伟超先生正为苏秉琦先生的考古学论述选集撰写编后记,俞伟超先生说,他一边撰写一边听德沃夏克的B小调104号大提琴协奏曲,写到激动时曾经流下了眼泪,内心一直有一种在天堂门前徘徊却不得而入的感觉。
这就是那个时候中国考古学非主流学派的心情和生存状况。
张光直先生在《哭童恩正》的短文中,以一种不得不说的姿态,回顾了那个时期童恩正策划的一次中美考古学合作计划夭折的情况,并且不无理由地推测了中国考古学对理论和与国外考古学合作的恐惧心态。
这也可视为中国考古学史上十分宝贵的侧面资料,折射出中国考古学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包括一些思想状态的问题,其中弥足我们借鉴者甚多。
1.下列对“原史时代”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中国考古学关注的焦点长期集中在夏商周三代。
B.国际史学界常说的中国考古焦点的夏商周三代。
C.历史上的记载不够完备,可信度不充分的时代。
D.需要考古学和历史学合作才能有所收获的时代。
2.对“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真正的考古探索被湮没在对历史传说的渴望中,是值得中国考古学深层思考的问题。
B.主要考古学家有所选择实无选择的述说,折射着考古学界许多发人深思的内在问题。
C.证史学考古观笼罩着中国考古学,是苏秉琦、严文明等先生深层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D.考古遗址和传说遗址的对应,仍是一些无法验证的争论,没有哪一个是最终的结论。
3.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坚持不坚持“证经补史”的学科定位,是中国考古学应该思考的深层次问题。
B.为谁最贴近司马迁描述的“白胡子老子”而打几十年的笔战,真是毫无意义。
C.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某个时期,中国考古学的非主流学派在学术上仍受到压制。
D.《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在考古理论和对国际考古学潮流的理解上相对滞后。
4.文中所说的主流与暗流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风声在耳凸凹走在熙攘的街市上,看着攫利者飘忽的行色,听着叫卖者嘹唳的贩声,内心不禁忧郁起来:感到人到底是被生计追迫着,本质上是与觅食的兽们无多大差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