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反私人语言论证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2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笔记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逻辑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关于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一些笔记:1. 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s):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的语言是一种工具,用于在特定情境中进行交流。
他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即人们在特定语境中使用词语和句子的方式。
不同的语言游戏有不同的规则和目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一种游戏的规则应用于另一种游戏。
2. 意义和用法(Meaning and Use):维特根斯坦主张,一个词的意义是由它在语言中的用法决定的。
他认为,词的意义不是由它所指的事物决定的,而是由我们在使用这个词时遵循的规则决定的。
这一观点与弗雷格(Gottlob Frege)等人的语义学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
3. 逻辑原子论(Logistic Atomism):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基本的逻辑元素构成的,这些元素通过逻辑运算相互关联。
然而,他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逻辑本身不能为我们提供关于世界的任何信息。
他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的概念来描述事物的相似性,即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不是基于共同的、固定的本质,而是基于一系列相似的特征和功能。
4. 私人语言论证(Private Language Argument):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私人语言论证”,旨在证明不存在私人语言。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试图用私人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思考,那么这种语言必须是公共的,因为它必须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
然而,一旦语言成为公共的,它就失去了其作为私人表达工具的目的。
5. 哲学的治疗任务(Philosophy's Healing T ask):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消除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误解。
他批评了传统哲学家试图通过构建复杂的理论体系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往往只会使问题更加复杂。
分析哲学家之⽇常语⾔学派分析哲学家之⽇常语⾔学派在现代西⽅哲学中,语⾔哲学有⼴义和狭义之分,从⼴义上说,凡是以语⾔为研究对象的哲学都属于语⾔哲学。
狭义的语⾔哲学就是指“剑桥-⽜津学派”的⽇常语⾔哲学。
这⾥主要介绍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常语⾔哲学和“剑桥-⽜津学派”的观点。
⼀、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常语⾔哲学在第⼀次世界⼤战之后,维特根斯坦回到了他的⽼家,在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个地⽅过着隐居⽣活。
但是他并没有停⽌研究⼯作。
他的哲学思想发⽣转折⼤体上是在1928年。
1929年他⼜回到了英国的剑桥⼤学。
⼆战期间,他去服兵役。
1944年⼜回到剑桥⼤学,直到1951年去世。
下⾯谈谈他后期的三个观点。
1.认为“哲学是纯粹描述的。
”维特根斯坦到了后期也改变了对哲学的看法。
在前期,他把哲学看作是⼀种澄清的活动,也就是要把⽆意铁废话从哲学中清除出去。
到了后期,他认为哲学是⼀种描述的活动。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所谓“描述”是相对于“说明”的。
他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不同的。
科学的任务在于“说明”,也就是⽤原因来说明结果。
⽽在哲学中,我们必须避免⼀切说明,⽽只⽤描述代替它。
他所说的“描述”就是既不提出假设,也不进⾏推论,⽽是把每⼀件事原原本本地展现在⼈们的⾯前。
哲学的任务就是对⽇常语⾔的⽤法进⾏描述。
在他看来,以往的哲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由于⼈们对语⾔有某种误解所造成的。
其中⼀个很重要的⽅⾯就是硬要给名词找到和它相对应的对象,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形⽽上学”。
也就是说你硬要给每⼀个名词找到⼀个相应的对象,那么,这个对象是什么呢?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就引起了争论。
所以,他认为以往的哲学采⽤的是⼀种“精神病症的语⾔”,它没有意义,别⼈也听不懂。
这样就给⼈们造成了很多困惑。
为什么会是这样?就是因为形⽽上学哲学家他们不按照⽇常语⾔规则来讲话,不在具体⽤途上来考察它们的意义,⽽是违反规则,脱离⽤途,盲⽬地寻找它们的绝对意义。
因此,科学的哲学,就像医⽣给病⼈看病⼀样,来治疗这种“精神病症”的语⾔,以消除形⽽上学哲学家给⼈们造成的困惑。
关于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语言观的启示论文摘要: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发展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后期思想可以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在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语言观表现为意义指称论和语言界限;在后期,其哲学中的语言观表现为家族相似性、规则悖论和私人语言,在这期间他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说,认为语言重在参与,只有在语言中才能分析出具体语言的意义,给当代语言和哲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启示,研究视角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论文关键词:后期;哲学;语言观;启示一、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综述上世纪的头20年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前期阶段,其思想主要来源于弗雷格和罗素,强调以逻辑构造世界,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澄清命题的意义。
对逻辑实证主义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前期的代表作为《逻辑哲学论》(1921)。
30年代之后他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他部分地受到摩尔、莱姆塞以及19世纪的德国语言学家毛特纳等人的影响,注重正确使用日常语言,强调语言的不同用法和语言的约定性质,代表作为《哲学研究》(1953)。
后期研究的实质是对语言和事实的区分,尤其是对日常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用法的研究,注重语词的意义和应用。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言观前后期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前期研理想语言,认为语言是现实的逻辑图画,这些观点都严重脱离了生活形式;他在后期转向了研究日常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重在使用之中,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的背景之下研究语言的使用,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家族相似性。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家族相似性、规则“悖论”和私人语言,他的这些语言观给现代哲学研究和语言研究带来了很大启发。
二、家族相似性的启示维特根斯坦用家族相似性来界定语言游戏间的关系,把语言游戏的关系比作家庭成员的关系,描述了语言之间的相似性,但否认语言本质说。
关于维特根斯坦批判语言具有本质这一点,国内外很多研究维特根斯坦的学者观点不一,但是家族相似性促成了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的产生,给语言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这一点儿无人能否定。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包罗万象,内容涉及哲学、语言学、逻辑学、数学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其中后期哲学思想尤为复杂和深刻。
本文将对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两部重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调查》中。
在这两部著作中,维特根斯坦试图解决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探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以及哲学的真正意义。
在此过程中,他提出了多个概念和观点,对当时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语言游戏。
他认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而是由各种不同的语言游戏构成的。
语言游戏是指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的活动。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游戏的意义在于其所在的具体语境和使用目的,而不是通过逻辑规则或符号本身来确定。
他用“波斯湾谜语”的例子来说明语言游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否定了以往对语言的单一本质的观念。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游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的意义和规则随着使用环境和目的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这种多样性和变化性使得语言的本质无法被逻辑或语法规则所捕捉,因此哲学家不应该试图通过理性思考来解决一切问题。
相反,他们应该关注于具体的语境和使用目的,从而找到语言的意义所在。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另一个核心观点是私语语言问题。
他认为,私语言是一种只有使用者自己能够理解的语言,它无法被传达给他人或者被其他人理解。
在《哲学调查》中,维特根斯坦用“蜡烛游戏”的例子来说明私语言的问题。
他指出,当一个人想要认识蜡烛的颜色、形状和特性时,他需要通过外界的标记(如颜色的名称、形状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观察,而不能通过心灵中的一个私人语言。
私语言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公共语言才是有效的交流工具。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形而上学问题的否定。
他认为,形而上学问题是无意义的,因为它们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或者解决。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浅谈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吴景滨文法学院科技哲学 1200026摘要:维特根斯是系统地从语言来思考世界的第一人,在这个意义上,维特根斯坦可以说是语言哲学的奠基人。
在其前后期哲学中提出了两种迥异的语义理论,前期他把哲学看做通过分析语言来澄清思想的活动,认为哲学最根本的是逻辑,而不是形而上学。
后期他注重使用日常语言,强调语言的不同用法和语言的约定性质,把语言看做是人们的一种言语行为,在言语行为中寻求语言的意义。
其哲学中的语言观表现为家族相似性、规则悖论和私人语言,在这期间他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说,认为语言重在参与,只有在语言中才能分析出具体语言的意义,给当代语言和哲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维特根斯坦简介维特根斯坦于 1891 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富有而且颇具音乐气氛的家庭。
14 岁前他接受家庭教师的教育。
1906 年进入柏林———沙洛腾堡工学院学习。
1908- 1911 年在曼彻斯特大学实验室从事喷气发动机、推进器等的研究设计工作。
1911 年秋, 维特根斯坦为了学习和研究纯数学, 接受弗雷格的建议, 来到剑桥大学做了罗素的学生。
罗素对他的评价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十个字: 热情、深刻、认真、超群出众。
在很多人眼中,维特根斯坦无疑是哲学家的典范。
他特立独行的性格,对繁华世俗的罕见的漠视,以及对真理的一丝不苟的执着追求,给人们勾画出真正的哲学家的活生生的肖像,他的不少奇闻轶事已经成为现代哲学中的传奇。
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以“语言游戏说”为代表的后期思想对传统的思维方式展开了无情的彻底批判,使哲学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俨然在国际哲学界掀起了一阵“维特根斯坦旋风”,是20世纪对西方哲学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他的哲学可以被称作语言的学问,他认为哲学的本源便是语言,语言代表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程,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奠基。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代表作是《哲学研究》。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概述
杨洁
【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论文对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概述:词语、语句的意义就是它们在具体言语活动中的用法;私人语言不具有社会功能;语言游戏是维特根斯坦用来分析和论证日常语言意义的方法,游戏规则只能在游戏过程中掌握.维特根斯坦"意义即用法"的观点可以说是当代方兴未艾的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功能语言学的哲学渊源,对我们的外语教学活动也有很大的启发指导作用,例如情景教学、交际教学、文化教学、语境与篇章分析教学、语境与翻译教学等教学方法就是这一哲学理论的实际运用.
【总页数】6页(P18-23)
【作者】杨洁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5
【相关文献】
1.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观与二语习得 [J], 周晓
2.二语词汇语义及语用习得障碍之认知初探——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 [J], 张国;左青青
3.前期和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中的语言批判 [J], 刘颖呈
4.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的转向:回归日常生活 [J], 申奇
5.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维特根斯坦与言语行为理论问题 [J], 肖本罗;李彩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观辨析作者:郭燕孙浩琳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9期摘要:“语言游戏”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观的基础同时也是核心内容,主张语言没有普遍性和统一性的本质,而只是具有家族相似性的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语言游戏,而且这种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语言游戏理论正是由于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生活形式才得到人们的理解。
而语言之为游戏,就必然涉及遵守规则的问题,而我们实际上却是在盲目地遵守规则,于是便出现了著名的关于遵守规则悖论的问题,并从个人无法私自的遵守规则来论证私人语言存在的不合理性。
总而言之,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对后世的影响也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对传统哲学、整个哲学事业的消解以及当代西方的后现代哲学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日常语言一、“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性”和“生活形式”三者之间的关系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的两种语言观,一种就是以奥古斯汀的语言图像论为代表的传统语言观,认为语词代表的对象就是语词的意义。
维特根斯坦认为这种类似于儿童学习语言的活动,即在语词与对象之间建立重复的联系,以便让儿童在听到语词的同时也产生出对语词的相应图像,可见它描述的是语言的“指称功能”,但它只适用于语言的一部分状况,不能把它当做全部语言的本质特征。
朴素语言观即是他构想的第二种语言观:“这种语言是用来处理建筑师A和B之间的交流问题而提出的”A用方石、柱石、板石和橡石四种建筑石料进行建筑,A提出传递石料的顺序,B来严格执行,因此他们使用一种由“方石”、“柱石”、“板石”、“橡石”这些字词所组成的语言来完成传递石料的行为(为此)。
A喊出名称,B就相应地传递对应的石料,因此就把这一系列的行为看作是一套完整的朴素语言。
可见人们学会运用这些字词是因为受到了特定的训练,因而它只是向我们展现这些词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使用的,而不描述关于语言的本质。
因为实践性是语言的特性,并且它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要想正确地理解语言,就应该把它放到日常生活当中去。
079[摘 要] 维特根斯坦运用三个环环相扣的分论证反对私人语言的存在。
首先,私人感觉的提出是既没意义又错误的。
其次,用以指称私人感觉的定义是没有可靠标准的,不可能私人地遵循。
最后,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私人语言即使存在也不可能进入语言游戏。
维特根斯坦承认个体感觉的存在,但这些心理过程都可以进入公共的语言游戏。
他反对观念论哲学,称其忽视了语言日常使用的复杂性,他对传统的主客二分法和唯我论进行批判,指出语言只和行为直接联系,人们在语言游戏的行为中阐明了字词的用法。
[关 键 词] 私人语言;私人感觉;语言游戏 维特根斯坦反对私人语言存在的论证沈阳洁维特根斯坦作为英美分析哲学的领军人物,语言问题一直是他关注的核心。
前期的维特根斯坦持“语言图像论”的观点,即语言的功能在于描述事实或者传达蕴含于事实之中的思想;到了后期,维特根斯坦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独断,他认为我们的语言植根于日常的生活形式之中,语言是由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语言游戏组成的,语言游戏遵守的规则是在使用语言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变化发展的,语言代表的是一种人类的生活现象,正是基于此,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反对私人语言存在的论证。
一、私人语言的含义及其特征关于私人语言的含义,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给出如下解释:“这种语言的语词指涉只有讲话人能够知道的东西;指涉他的直接的、私人的感觉。
因此另一个人无法理解这种语言。
”换句话说,维特根斯坦将私人语言划分成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个层次是存在一种私人对象在语言之前,是语言的意义和所指的根源,并且只有当事人知道。
第二个层次是当事人自己发明一种语言或符号指涉前面提到的私人对象。
综上所述,总结出私人语言的三个特征:(1)具有内在指称性。
私人语言就是表达私人感觉的语言,它与个人的心理现象直接关联,指称的是个人的感觉、情绪等。
(2)具有不可让渡性。
只有这种语言的创立者和使用者本人才懂得,并且只供他们自己使用,没有被其他人理解的可能性。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及其语用价值“语言游戏论”(Sparachspiel)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
这一理论注重“自然描述”,关注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实际使用的语言,因而成为他后期哲学思想的灵魂。
“语言游戏论”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生活形式”、“遵守规则”、“家族相似性”等密切相关。
研究语言游戏论,不仅对于深刻把握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真实内涵与实践价值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应用语言学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
这位传奇式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基本学说是语言图像论,在语言的表述功能层面上研究语言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强调结构的封闭。
“语言游戏论”(Sparachspiel)是维特根斯坦后期的重要思想。
虽然从形式上看,“语言游戏论”只不过是把语言比作游戏,但是由于它从根本上取消了“本质是否存在”这类哲学问题,使哲学家走出长期无法摆脱的困境,因此这一理论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意义重大,成为维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灵魂。
我们不妨得出结论:“生活形式”这一概念的外延是非常丰富的;它既可指整个人类社会(或整个部落、整个民族) 思想行为的总体,又可指社区、社会群体的思想和行为的总体或局部。
这些或大或小的生活形式,形式多样、千差万别,但它们互相影响、互为前提,互相交织缠绕在一起。
这一论述推翻了传统的观点——游戏必然存在娱乐性、竞争性、及其技巧与运气的重要性,从根本上取消了“本质是否存在”这类问题,从此哲学家走出了长期无法摆脱的“哲学病”的困境。
尽管所有的游戏都是按照特定的规则进行的,但并不是每一个游戏处处都受到了规则的限定,都是按照固定的、精确的规则进行的。
对于语言游戏而言,情况也如此。
虽然所有语言游戏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而且很多语言游戏是按照固定、精确的规则进行的,以便人们能够写出这种游戏的规则。
浅析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义观一、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义观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其著作《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一书中。
他明确提出一种新的语义理论模式,即意义的“用法论”(meaning as use):“For a large class of cases——though not for all--in which we employ the word ‘meaning’it can be defined thus: 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its use in the language.” (§43)那么如何理解维特根斯坦的上述观点呢?后期维氏提出了“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的概念。
也就是说,语言也好比是象棋之类的游戏。
象棋中的棋子不过是木头或塑料,本身并没有意义,而是通过人们制定的一系列规则,使得每一枚棋子的走步都有了意义。
同样,语言中的词语也只是些符号而已,只有人们约定俗成了使用它们的规则,才能在具体用法中体现其意义。
所以,我们不需要去追问或考虑意义,只需去描述用法,因为用法本身就是一种赋予意义的行为。
维特根斯坦强调用法即意义,那么,不同的用法当然导致不同意义的产生,这就要求我们从具体的语境出发把握语义。
如下句:(1)What a good friend you are!对于句(1),如果是在得到了朋友的帮助后所说,就是褒扬和赞赏的含义。
但如果是在遭到朋友的拒绝帮忙或冷嘲热讽后所说,则意味着“你真不够朋友!”,有挖苦的反讽意味。
可见,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语言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对语言意义的认识和把握,仅仅依靠逻辑和语法是不够的,语言的丰富内涵在于日常生活的各种不同形式中。
二、语义用法论评析在对待意义的问题上,哲学界中讨论最为广泛、影响最大的理论莫过于“指称论”。
维特根斯坦的“用法论”正是在批判自己前期和学术界其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思想探究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思想探究一、引言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语言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前期的哲学思想着重于逻辑分析,而后期的语言哲学思想则更加关注语言的使用方式以及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探究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揭示其核心观点以及对哲学的贡献。
二、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思想的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探究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哲学思想,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背景。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应当置于他早期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来理解,因为他的思考是逐步发展和演变的。
早期的维特根斯坦从逻辑分析的角度出发,试图将哲学问题化解为语言问题。
然而,他逐渐认识到语言存在一种与逻辑分析不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导致了他的思想在后期发生了重大转变。
三、语言游戏和私语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哲学思想主要围绕着“语言游戏”和“私语”展开。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一种被使用的活动,存在于社会交往之中。
他将语言视为一种游戏,每个语言游戏都有自己的规则和规范。
这些规则和规范决定了语言的使用方式,也决定了语言的意义。
维特根斯坦主张抛弃传统哲学思想中的真理概念,并认为语言的主要目的是表达和交流。
他指出,语言游戏中的意义并不是由外部的概念或指称来确定的,而是由游戏的规则和规范所决定的。
因此,理解语言的意义需要了解语言游戏的规则和规范。
维特根斯坦还提出了“私语”这一概念,即个体内部使用的语言。
他认为个体内部的语言是无法被他人理解的,它只存在于个体心灵中,用于进行私下的思考和自省。
私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不需要符合外部世界的规则,也不需要符合共同的意义。
私语的存在使得维特根斯坦认识到,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外部交流工具,它还具有深层的内在性和主观性。
四、意义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哲学思想还涉及到意义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意义是由语言游戏的规则所决定的,而这些规则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后期维特根斯坦读书报告
——语言游戏说与反私人语言论证
张宽前
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转变,不但可以看成是其个人哲学走向的重大事件,也是其所在哲学时代的走向变化的一个缩影:抛弃理性的逻辑构造,关注人的生活世界。
一、转变
后期哲学之所以能够称之为方向上的转变,主要在于其对前期以《逻辑哲学导论》为蓝本所构成的哲学观存在着多方面的批判。
这些批判集中体现为:他抛弃了逻辑分析的手段建构世界和命题的命题结构的理想,从对命题的静态的结构分析转向了对语言用法的动态分析。
这些批判不但可以看成是针对前期哲学的,更是针对以往哲学共有的一些根本性观念的。
1、否认存在一切命题共有的逻辑形式,抛弃了原子命题的独立性和关于真值函项的论题;
2、对逻辑原子主义的形而上学进行了猛烈地抨击,从日常语言的实际使用出发,指出了这种形而上学的根源
在于错误地使用了日常语言;
3、彻底抛弃了命题的图像论,语言的实在的同构关系和关于命题及其所描述的事实之间的关系的整个看法;
4、否定了逻辑形式的存在,强调日常语言的表达式的语法结构和使用规则;
5、完全放弃了前期那种视逻辑分析为哲学主要任务的哲学观,提出了哲学的人物应当是对日常语言的语法规
则的研究,自习考察句子和语词在不同情形中的不通用法,并根据他们的使用来确定它们的意义。
当然,后期和前期的哲学研究也保持了相当高的一致性,这些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1、关心的主题都是思想的语言表达,而不是传统哲学所讨论的思想本身;
2、都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活动;
3、对待哲学问题的处理方式也相似,都把哲学问题的出现看作是思想混乱和理智疾病的产物,因而解决的办
法不是不是根据问题的要求来回答,而是分析问题的方法而最终消解它们,由此表达它们的出现是不合理的或是违反了语言正确用法的结果;
4、在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方面,关于‚可说的‛与‚不可说的‛东西的看法上,在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上,
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连贯性。
二、语言游戏说
语言游戏说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它们实际中的使用,而语言的运用也应当像足球运动那样遵守规则。
维特根斯坦对这一理论的论证是从对奥古斯丁的语言图像论的批判开始的。
从其文本描述,我们可以将语言游戏概括为:
1、原因是一种活动,像游戏一样没有本质;
2、符号、词和语句有着无数种的不同的用途;
3、使用词和语言并不是为一个唯一的目的服务的;
4、语言游戏要产生规则,但遵守规则会产生悖论;
并且,语言游戏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1、它具有自主性,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对象,而在于使用的对错与否;
2、它不须要用其他的目的或标准来证明,也不是任何推论的结果,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需对它加
以反思;
3、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把它们归结为某种单一的本质;
4、它必须遵守规则,不同的规则带来不同的游戏,也决定了不同语言的用法。
为了突出语言游戏的反本质主义立场,维特根斯坦采用了‚家族相似‛这一概念。
维特根斯坦强调家族相似和语言游戏一样不可定义,只能举例说明。
在家族相似中:
1、一个家族成员和另一个家族成员总有相似之处;
2、一个家族中两个成员的相似之处,不一定就是与第三个成员的相似之处;
3、在每一个家族中,有相互重叠、交叉的相似关系之网,家族成员有时大部分相似,有时小部分相似,
但不存在一个相似之处是所有家族成员所共有的。
‚没有什么行为的规则能够由一条规则来决定,因为每一种行为的原因都可以被搞得符合规则。
‛这就是所谓遵守规则的悖论,也就是说,语言游戏必须在遵守规则的条件下进行,而规则又无法脱离语言游戏而存在。
这就产生了一个类似于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维特根斯坦给出的解决办法是:理论上的悖论是由于忽略了实际活动;而要解决这个悖论,就必须放弃理论的解释和说明,直接投入到语言游戏的实践中去。
三、反私人语言论证
‚人们不可能‘私人的’遵守规则:否则,认为自己在遵守规则就会同遵守规则是一回事了。
‛维特根斯坦由此认为语言也不可能是私人的,任何语言游戏都必须是一种公共性的可理解的活动。
私人语言的‚个体词指的是只有说话者知道的东西,是指他当下的私人感觉。
因此别人不能理解这种语言。
‛既然这种语言根本无法用于交流,就不是真正的语言,实际上可以说不是语言。
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论证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和步骤;;
1、每个人都可以有心理活动及各种各样的感觉,并对其有所了解。
但我们无法判断我们的心理活动或感觉与
他人的是否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因为我们永远也无法进入他人的心灵,我们只是根据他人的外在行为
判断他人的话语,而无法判断这些话语所涉及的心里内容。
2、私人语言的‚产生‛是由于我们误用了表达感觉的动词。
3、肯定私人语言的存在以肯定私人存在为前提,而维特根斯坦根本否定私人对象的存在。
4、作为语言的必要条件,它们不仅能够交流和理解,而且应当有盖火某些情形的功能,但私人语言显然不具
有这些功能,因为私人语言表达的是私人的感觉,不能表达他人的感觉,我们无法从中得到针对任何
情形的概括,从而它不是一种真正的语言。
当然,也有人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论证犯下了循环论证的错误:反私人语言论证有个前提,即论证必须发生在公共语言中。
我们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游戏)只是一个偶然的事实(我们对母语的学习从来都不是独自进行的),但这一偶然事实却在根本上左右了论证。
既然私人语言不可能在公共语言游戏中表达,又为什么要在公共语言中来论证其存在的可能性呢?最好的私人语言论者是一个禅宗的和尚,这个和尚一言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