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导学案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

语文导学案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

语文导学案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
语文导学案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2《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及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20.2《未选择的路》优秀教学设计及导学案 教材分析 《未选择的路》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歌。它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表面平易,而实际上却蕴含深邃的哲理;表面看上去似乎倾诉个人经历,而实际上却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共同的感受。全诗一共四节。第一节: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两条都想去,他看一条路到尽头。第二节:他选择人少的一条路,这条路充满挑战。第三节:他想留下一条路改日再来走,但路很长很长。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来了。第四节:他回忆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片森林,未选择的那条路。这首诗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与之前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一样。在这一点上,让学生好好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就更容易理解本诗了。 学情分析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新诗,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以道路比喻人生之路,比较浅显,但因为初一的学生经历和阅历都较少,学生可能理解的较肤浅。对初一学生来说,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互动,所以引导学生成功参与是让学生品味透此诗的必走路径。另外,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理解诗歌蕴含的深刻哲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幽寂、延绵、荒草萋萋”等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熟读《未选择的路》。 通过朗读,分析理解本诗象征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的深入思考。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2018-2019年苏教版语文七下《月迹》word自主学习导学案

初一语文《月迹》自主学习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3.体会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点。 【预习交流台】 1、搜集关于月亮的古诗名句。(学生展示搜集) 2、作家、作品。 贾平凹(wā)。这里贾平凹的“凹”读wā,他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自己搜集补充) 3、本课生字词。(自己整理,重点字加拼音,把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或者拼音用红笔标注出来,小黑板展示) 【课堂活动营】 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明确文章的要素 地点: 人物: 事情: 2.他们都在哪儿寻到了月亮。理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尝试用板书的形式表示出来。 (活动形式:个人思考---小组交流---班级展示) 活动二:品味美好,体验情感。

在孩子们心中,月亮究竟是怎样的呢?孩子们的感情又是怎样变化的呢?请结合具体的语言品读赏析。(抓住修辞、关键词、赏出月亮的美好、孩子们的心理变化)朗读(形式多样(个人读,小组齐读,男女生对读,轮读、读出童真童趣)、想象(我能想到音诗画、自己创作的小诗歌谣等)(展示1+1,1+2) 活动三:理解主旨,共享美好。 在孩子们眼中月亮是美的,是好的,是一切美好的代表,你们说说月亮是个什么呢?(个人思考——小组推荐——全班合作展示) 课后作业 迁移阅读 对月 贾平凹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 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亏了;圆的那么丰满,亏的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照出来了,悲哀的盼着你丰满,双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 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而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短暂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 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语!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浇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福建省晋江市九年级语文下册 一条未走的路导学案 新人教版

福建省晋江市首峰中学九年级语文一条未走的路导学案新人教版 学科班级执教人课型新授课主备人 课题外国诗两首(《一条未走的路》)课时第1课时时间 先学 导学设计复备笔记学习 目标 (重难 点) (一)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背诵这首诗。 (二)理解诗歌以说理而见长的特点。 (三)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自学 指导 划分节奏,反复诵读,领悟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先学 检测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 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 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 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 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诗人”,意指他处在传 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 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二、初读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检测:个读、齐读。 后 教小组 学习 整体把握: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 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绿草茸茸, 等待人去践踏”。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走的路,担 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遐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 是比已选的路更好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重点讲解思考交流: 1、诗人明明已经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静”的路,可为什么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诗人的写作重点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和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的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2、诗人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3、《一条未走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堂练当堂 训练 比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一条未走的路》(提示:可以从内容、 情感、手法上进行比较) 1、内容情感上: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 了你》透露出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更多的是给人以鼓舞;而《一条未 走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考,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或许更能容易 读者的共鸣 2、写作特点上:《未选择的路》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得含蓄。《假如生 活欺骗了你》全诗没有意象,只是在纯粹说理,但却没有说教意味,语 气亲切自然,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给人以启示。 反馈 提升 小结(板书):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 《一条未走的路》:不随波逐流,独立自主的选择 教学后 记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 2.把握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4.把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诊断性练习】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把你认为重点的词语抄下来并记住它们。 2.依题目所示,用“//”将课文划分成两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部分重点突出的内容。(在原文相应的位置做好旁批) 3.探究课文,合作完成: 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理解词语: “其中似乎确凿 ....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中“似乎”、“确凿”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起使用是否矛盾?为什么? 【巩固性练习】 5.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菜畦.()脑髓.()yōng肿()轻jié() 6.根据下面的解释,在括号里填写出自本课的词语或短语。 ①确实。()②形容人声喧闹。()③少有人来。() 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 ..的。 8.小组讨论: (1)试举出本文中一两处对比并简述其作用。 (2)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在内容上是什么关系?这样安排有什么表达效果? 新罗区党建创新课题七年级语文学科“三导式”学习资料 1 (共70页)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2.体会本文动作描写的妙处。 【诊断性练习】 1.朗读课文第二段,完成下列各题。 独立思考,完成: (1)这段文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举例说明。 (2)本段重点描写了哪个地方的景物?本段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简述本段景物描写的顺序。 (4)本段用词极为准确、生动,如“肥胖”写出了黄蜂的体态特征,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请你再举一两个例子分析说明。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请品味其妙处。 【巩固性练习】(选做一题) 3.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新罗区党建创新课题七年级语文学科“三导式”学习资料 2 (共70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未选择的路》导学案和参考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未选择的路》导学案和参考答案 【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有《少年的意志》《白桦树》《山间》《西去的溪流》等。 【知识链接】 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其中的哲理,并让同学们把它抄在笔记本上作为座右铭,相信大家已经熟记在心了吧。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让我们走进《未选择的路》,看看那里有怎样的风景。 二.预习检测 涉足(): 伫立(): 荒草萋萋(): 幽寂: 延绵: 三、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4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四、研读赏析 1.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诗中明确写了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4.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哲理? 五、质疑探究 1、如何理解“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2、如何理解“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步污染”? 3、如何理解“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4、如何理解“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5、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已经作出了选择,为什么着重写未选择呢?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含答案

目录 第一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4) 3 丑小鸭 (7) 4 诗两首 (9) 5 伤仲永 (11) 写作训练:成长的烦恼 (13)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一) (16) 第二单元 6 黄河颂 (21) 7 最后一课 (23)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26) 9 土地的誓言 (28) 10 木兰诗 (30) 写作训练:黄河,母亲河 (32)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二) (35) 第三单元 11 邓稼先 (40)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43)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46)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50) 15 孙权劝学 (52) 写作训练:我也追“星” (55)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三) (58) 第四单元 16 社戏 (63) 17 安塞腰鼓 (66) 18 竹影 (69) 19 观舞记 (71) 20 口技 (73) 写作训练:戏曲大舞台 (76)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四) (78) 第五单元 21 伟大的悲剧 (83) 22 荒岛余生 (86) 23 登上地球之巅 (90) 24 真正的英雄 (93) 25 短文两篇 (95) 写作训练:漫话探险 (98)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五) (100) 第六单元 26 猫 (104) 27 斑羚飞渡 (106)

28 华南虎 (109) 29 马 (111) 30 狼 (112) 写作训练:马的世界 (115)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六) (117)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学习重点】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难点】 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自学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 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二)题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 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熟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填空。 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体裁),选自。作者鲁迅,原名,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他写的小说集有、,散文集有。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菜畦()宿儒()倜傥()()敛() 脑髓()桑葚()斑蟊()攒在一起()秕谷() 拗()盔甲()锡箔()()人声鼎沸() 二、课堂导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过渡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9《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9《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型:新授共2课时 一、认知学习目标 1.了解普希金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预习成果展示 1.导入新课: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 2.了解作者(先由学生认读,然后一一指正,最后出示答案)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国文学的始祖”;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1817年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30年12月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三、课堂学习研讨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课文的朗读节奏。 2.诗的两部分各表现了什么内容?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4怎样理解“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独学:学生默读课文,分析、勾画并标注,学习完成后,告诉学科组长。(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紧盯每组B层学生的自学情况,但不得打扰学生的自学) 对学:两人一小组互相交流,一看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二看不理解的地方是否相互之间可以理解。(教师紧盯各组B层学生的学习情况) 群学:组内同学在学科组长的主持下,相互讲解补充。 学生展示、汇报,教师点拨: 参考答案: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 来临。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未选择的路》导学案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未选择的路》。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未选择的路》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里的一首外国诗歌。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二) 教学目标 经过先前的学习积累,初中生对外国文学和中国的诗歌都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生们接触到的外国诗歌还是很少,因此要让初一年级的学生透彻深入的理解这首含义丰富的哲理诗是相当困难的。也正因如此,我才觉得把这样一首外表看似简单实则隽永丰厚的外国诗歌讲好才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为他们以后更加深入、全面的学习诗歌、品读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结合这首诗歌的特点和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象征的知识。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二、说教法 分析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接下来我说一下教学方法。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是说,课堂上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1) 第一课邓稼先(第一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稼.先( ) 元勋.( ) 无垠.( ) 选聘.( ) 至死不懈.( ) 筹. 划( ) 宰.割( ) 彷.徨( ) 仰.慕( ) 鲜.为人知( ) 开拓.( ) 难堪.( ) 鞠躬尽瘁.( ) 风悲日曛.( ) 兽铤.亡群( ) 二: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文体特点。 三:自主阅读,认真思考。 1.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3.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4.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用“我们看到了一 个的邓稼先”的句式说话。 二、人物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组内讨论交 流完成。】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找出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3.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三、质疑探究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2) 第一课邓稼先(第二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 一、前情回顾 一篇回忆性人物传记,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邓稼先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三、精读探究 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3.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写作手法探究 五、精段研读 阅读第五部分,思考如下问题: 1.本部分主要写什么? 2.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3.文章写1982年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鲜.为人知(xiān)开拓.者(tuò)元勋.(xūn) B.鞠躬尽瘁.(cuì)难堪.(kān)选聘.(pìn) C.热泪盈眶.(kuàng)说.服(shuì)无垠.(yín) D.彷徨.(huáng)挚.友(chì)殷.红(yān) 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租借宰割悲惨鲜为人知 B.奠基拔尖难堪妇儒皆知 C.忠厚选聘震荡真诚坦白 D.摄制彷徨挚友层出不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佩服他、仰慕 ..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仰慕:敬仰思慕。) B.“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元勋:最高领导人。)

未选择的路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19外国诗二首 未选择的路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3、情感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可我们却只能走一条。那么,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将如何作出选择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弗罗斯特写的诗歌《未选择的路》,或许对你能有所启示。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抽问学生并让学生读教师搜集的材料并要求记下来。)

参考资料: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曾当过纺织工人、教师、记者和农场主。他的诗歌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他徒步漫游过很多地方,被认为“辛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 2、写作背景 《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弗罗斯特高中开始就写诗,但很少发表。他在38岁那年作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创作。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一重要的人生选择。 3、读读写写:给下列生字注音 诱人(yòu)涉足(shè)伫立(zhù)荒草萋萋(qī)幽寂(yōu jì)延绵(yán mián) 4、记记背背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幽寂:幽静,寂寞。 延绵:延续不断。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齐读。停顿示例: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诗两首导学案

3、《诗两首》导学案I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第一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课前自学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二)熟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读一读,写一写忧郁( ) 瞬息( ) 涉足( ) 伫立( ) 萋萋( ) 诱人( ) 2、查一查,理解词义。 忧郁: 向往: 瞬息: 涉足: 伫立: 极目: 萋萋: 幽寂: 二、课堂导学 1、朗读诗歌,划分朗读节拍。 2、整体感知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2、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3)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练习案 一、填空。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国别)诗人。 二、选择 1、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二节中,体现了作者向往未来,坚信未来是光明的信心。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既是诗人对心爱的孩子的叮咛和嘱托,同时也是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C、诗人普希金通过想象,展示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图景,鼓励人们克服眼前的困难,增强生活的信心。 D、《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蕴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告诉了人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坎坷,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B、全诗表达了诗人坚定信心:忧郁的日子终将会过去,幸福就要来临! C、读完此诗,宛如聆听一位长者对于心爱的孩子的叮咛和嘱托。 D、这首诗是用劝说的口吻,直接告诉人们人生的哲理。 三、按要求默写: ⑴写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勇于面对现实、拥抱苦难的诗句。 ⑵写出《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一诗中表现了作者对人充满忠实与信任的诗句。 四、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 不要,不要! : ,。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答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家作品,理清文章层次。 “,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三味书屋》选自《》。 2.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注上字音,解释“人迹罕至”) 缠络豁觅食渊博确凿菜畦油蛉桑椹 珊瑚攒斑蝥秕谷书塾蝉蜕盔甲蟋蟀 收敛拗脑髓倜傥锡箔宿儒竹筛臃肿 金叵罗人迹罕至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4.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5.布置作业 ①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②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课堂展示: 1、课文朗读。 2、听写生字词。 课后反思: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合作探究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确实我的乐园。”一句,“似乎”“确凿”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 3、朗读第2自然段,从下列角度思考,作者写了什么? (1)从句式上看: (2)从描写的范围来看: (3)从描写的对象来看: (4)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5、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6,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课堂检测 阅读第二自然段,完成后面的习题。 1.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2)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3)那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趣味是多么令人心动啊!()2.本文运用多种感觉写景,请根据要求从语段中摘录例句(一句即可)。

湖北省武汉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

《外国诗二首》【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析诗歌语言,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品析诗歌语言,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背景介绍】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1912年弗罗斯特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要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要么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不能同时去涉足”。况且当时诗人的待遇并不好,“穷就穷吧”(弗罗斯特语),他毅然选择了诗歌。这首诗就是有感于人生选择而作。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1、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朗读诗歌。具体朗读步骤如下 ①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②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 ③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朗读后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劝告)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希望) 3、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问题 记 录

诗两首导学案

《诗两首》导学案 《未选择的路》 汉川市联片十一校交流学案单元一节次2节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制作人廖美满、赵先艳学校二河中学审订人时间2005.2.4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了关于象征的知识,并区别象征和比喻。 3、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重点】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难点】 对于象征的理解 【使用说明】 本篇课文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特设计了两课时。第二课时主要 任务是学习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包括:了解作者作品;流利地,有感情 地熟读、朗诵课文;梳理掌握生字词;了解、概括诗中蕴含的哲理。主要分为 自主预习,课内探究和巩固拓展三部分内容。自主预习安排在课前时间自主学 习。课堂形式主要以小组组内展示,小组合作展示,自由展示等方式进行。 巩固拓展是达标测试。没有分层要求,是课堂练习。 【预习指导】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 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 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 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 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今天,我们一起来 学习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修改标注 修改标注二、自学导航:(出示多媒体) 1、走进作者(见知识链接) 2、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见知识链接) 三、读文自主预习,小组展示 (一)初读课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个别读、齐读,男女生分读,最后全体同学 (二)圈点勾画生字词。 (从音、形、义三个方面着手,以课后读读写写以及课文内注释为主) 这篇课文中我整理出如下重点字词: 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上汉字。 伫.立()萋萋 ..()涉.足()延绵 ..()() 幽(jì)__ (yùn)__含污(rǎn)___(kuài zhì)___ 人口 2、查一查,理解词义。 幽寂:尴尬:延绵: 3、填空。 《未选择的路》的作者是____国诗人________,这首诗采用了____的艺术手法。 4、给诗句选择适当的词语。 ①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________(A.荡荡地 B.轻轻地)/把那 些碧翠的叶影儿,/________(A.纺织成 B.裁剪成)你裙裳。 ②我在那路口久久________(A.站立B.伫立),/我向着一条路 ________ (A.极目 B.放眼)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5、朗读课文,感知本诗歌的主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参考答案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1.shèn,máo,yōng,bǐ,tì,hǎn,qí,záo, dǐng.2.C3.①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朝花夕拾》回忆早年生活《呐喊》、《彷徨》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长吟;伏;窜;缠络;臃肿。 4.B 5.D 6.C 7.A 4.①一个“可”字表达了儿童对下雪天的喜爱之情。②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离开百草园时的无奈和恋恋不舍之情。 二、(一)1.详写的是:泥墙根一带,略写的是:整个园景。 2.空间,低,高;高,低 3.单是……无限趣味。 4.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例子略。 5.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6.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7.表现出“我”好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8.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9.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二)1.略。 2.捕鸟的条件: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 捕鸟的结果: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3.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也表现了儿童在捕鸟时的乐趣。 4.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下雪后捕鸟。 5.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冬天的百草园雪后捕鸟也有无限的乐趣。 三、1.走进大自然,感悟大自然。 2.第一次是因为插队来到吕梁山的腹地。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作者认为这两次经历,自己被真正的大自然陶醉和震撼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忘却了自我,所以才是“刻骨铭心”的。 3.本句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四季交替使山林变了颜色,自然的变化给峡谷增添了声音。 4.示例:自然是伟大的,我们要认识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和社会中锻炼自己。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1.襟惰掸骊嘱,徊栅惧圃簪蒲 2.扎:zā捆扎zhā扎针zhá扎挣夹:jiā夹缝jiá夹袄 3.D 4.①拖抄倒转抡②床头床角床上床下混合 5.①城南旧事林海音台湾②哀而不伤。爸爸爱花儿;毕业典礼。 6.A 7.B 8.A 9.(1)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好弟弟和妹妹”暗示爸爸病重,将不久于人世;“今天早晨妈妈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暗示妈妈对爸爸病情的担心;“我好象怕赶不上什么似的”是爸爸去世的一种预感;最后写夹竹桃“垂下好几枝”暗示爸爸去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两 首》导学案 1.易错字 忧郁(yōu)瞬息(shùn)伫立(zhù)萋萋(qī)幽寂(yōu) 2.多音字 假 将 更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 欺骗用虚伪的言行隐瞒真相,使人上当。侧重指用虚假的言行骗人。言行骗人用“欺骗”; 恶劣欺骗用“诈骗”。 诈骗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侧重指用恶劣的手段进行骗人。 5.词语释义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该篇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成为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出处:】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他曾当过新英格兰的鞋匠、教师和农场主,从农村生活中吸取题材,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代表作品有诗集《波士顿以北》,还有《林间空地》《雪夜林边小驻》等。 【文题解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假想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为题,从劝慰的角度,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以此为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未选择的路》:用“未选择的”修饰“路”,揭示了诗歌的切入点——他虽然写了已走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1825年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是普希金在流放期间为邻居家的小女孩写的,题在她的纪念册上。 《未选择的路》首次发表在1915年8月的《大西洋月刊》上。第二年作者又把它作为首篇编入诗歌集《山间低地》。诗的内容与诗人的经历有关。弗罗斯特读高中时就开始写诗,17岁发表了处女作。以后一直坚持写诗,但很少能发表,20年中仅在小刊物上发表了6篇。他抱着当诗人的梦想打算去英国发展。那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还是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乐观坚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初一《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新授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理解诗的内容,了解象征手法。 3、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课前预习区】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其代表作有诗集有《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二.时代背景: 《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作于1915年,最初收录于他的第三本诗集《山间》(1916)中。 三、【基础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 涉足()幽寂()荒草萋萋( ) 2、熟读诗歌,划分诗歌的节奏,感受蕴含的情感。 【互动探究区】 【探究活动一】整体感知,读一读 1、诗中的“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 2、 3、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探究活动二】研读赏析,品一品 这首诗为什么以“未选择的路”为题,诗中在写“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另外一条路”的同时,是怎样表现对“未选择的路”的向往的?

【探究活动三】质疑问难,说一说 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是什么? 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拓展延伸区】 你还知道哪些与“路”有关的名言?写出来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吧。 【作业超市】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曾有错失的,未选择的“路”,对于你没有选择的路,你是曾后悔、庆幸还是有其它的感觉?请写出你的心路历程吧!(二百字左右)

未选择的路公开课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我们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面对生活的风雨,普希金告诉我们要选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弗罗斯特将引领我们深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师:同学们,在进入诗歌学习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作者。哪位同学来把你了解到的作者相关信息拿与大家分享? 生举手回答。(学生介绍完毕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补充)

三、朗读课文 师:对诗歌的理解,通常是建立在熟读成诵的基础基础之上的。接下来,我们分小组来朗读这首诗歌。每两小组读一节,最后一节全班一起齐读。朗读时要注意把握好情感和节奏。 1.分组朗读。 2、配乐朗诵。(出示幻灯片) 四、我思故我行 师:同学们,虽然我与你们才相处十几天。但你们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不仅因为我们七(1)班的同学聪明,更因为你们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就这首诗设计一个问题,帮助大家正确理解这首诗。 五、整体感知 通过刚才大家的思考,分析,我们对诗歌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思路,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 六、合作交流: 同学们,由于大家的积极参与,我们刚才的合作十分愉快。接下来,我们一起进一步合作交流。 多媒体出示问题: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多媒体出示提示:找关键词句来描绘诗的情境。 1、第一节诗中哪一个动词最能体现主人公当时的心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