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0
19外国诗二首第1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析诗歌语言,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新课“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一些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首歌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的。
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把握内容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
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1.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
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朗读诗歌。
具体朗读步骤如下:①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②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
③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3.朗读后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明确: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劝告)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希望)目标导学二:再读诗歌,体会哲理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哲理和表现的手法。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明确: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
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明确: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明确: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外国诗二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研讨,理解诗的内容。
3、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
学习难点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情景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面对风雨来临时,你将如何面对?是彷徨、逃避,还是勇敢面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一百多年来广为传诵的俄国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从中领悟人生成长的道理。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他一生热衷于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和诗作,引起沙俄统治者极端的不满,因此他曾两度被流放,最终死在沙皇政府的阴谋之下,这首诗歌写于流放期间。
其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
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
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
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2.根据录音自读全诗。
注意节奏感。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未选择的路》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词、文学常识;进一步掌握诗歌朗读节奏,要求背诵此诗;体会自由诗的特点,把握诗歌主旨。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品读现代诗的方法;初步学写现代诗,以写促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选择。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朗读节奏、自由诗特点。
学习难点:品读方法、学写现代诗。
课前预学一.查资料,识记弗罗斯特及其作品。
上网查阅有着弗罗斯特生平及其作品的资料,做好笔记,并完成下面填空。
弗罗斯特(1874-1963)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
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其代表作有诗集有《》、《白桦树》等。
二.识记字音字形。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可惜我不能同时去shè足(意思是人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2.我在那路口久久zhù立。
3.它荒草qī qī(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十分幽寂。
4.但我知道路径yán mián 无尽头。
三.继续认知短语类型。
各种短语与词性的关系如下:主谓短语←名词或代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短语←名词+名词、代词+代词、动词+动词、形容词+形容词、数词+数词偏正短语←形容词+名词、数量短语+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动词、介宾短语+动词、副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动词+名词或代词后补短语←动词+形容词、动词+介宾短语、动词+数量(动量词)短语、形容词+副词根据这些规律,辨别并指出下列短语的类型。
1.黄色的树林()2.分出两条路()3.我不能()4.同时去涉足()5.久久伫立()6.极目望去()7.消失在丛林深处()8.选了另外一条路()9.荒草萋萋()10.十分幽寂()11.延绵无尽头()课堂研讨活动一.掌握朗读节奏。
根据上节课关于朗读节奏(停顿)的规律性知识,用“∕”标出《未选择的路》的朗读节奏。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19 外国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19 外国诗二首》这一课的内容包括了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和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
这两首诗都是19世纪欧洲文学的代表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学特色,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与此同时,他们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首诗歌。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作品背景,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美,培养热爱文学、热爱诗歌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2.针对重难点,需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解决问题。
2.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采用讲解法,教师对诗歌的语言、技巧、主题等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歌的原文和相关注释、译文等资料。
2.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材料。
3.准备教学PPT,内容包括诗歌原文、注释、译文、问题讨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诗歌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同时,教师对诗歌的背景进行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诗人及其作品。
19*外国诗两首【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中直抒胸臆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各种重大选择。
【课时计划】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导入1: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
可现实生活总喜欢和我们开各种不大不小的玩笑,将我们推入一个又一个迷魂阵中。
假如有一天,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仔细聆听这位伟大诗人的谆谆教诲吧!导入2:同学们,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可我们却只能选择一条。
那么,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将如何做出选择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未选择的路》,或许对你能有所启示。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忧郁..(yōu yù)诱.人(yòu)瞬.息(shùn)涉.足(shè)幽寂.(jì) 延绵.(mián) 荒草萋.萋(qī) 伫.立(zhù)(2)词义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形容一眨眼一呼吸的时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1.易错字忧郁(yōu)瞬息(shùn)伫立(zhù)萋萋(qī)幽寂(yōu)2.多音字假将更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欺骗用虚伪的言行隐瞒真相,使人上当。
侧重指用虚假的言行骗人。
言行骗人用“欺骗”;恶劣欺骗用“诈骗”。
诈骗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
侧重指用恶劣的手段进行骗人。
5.词语释义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
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该篇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成为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出处:】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他曾当过新英格兰的鞋匠、教师和农场主,从农村生活中吸取题材,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代表作品有诗集《波士顿以北》,还有《林间空地》《雪夜林边小驻》等。
【文题解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假想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为题,从劝慰的角度,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
以此为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未选择的路》:用“未选择的”修饰“路”,揭示了诗歌的切入点——他虽然写了已走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
题目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1825年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
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这首诗是普希金在流放期间为邻居家的小女孩写的,题在她的纪念册上。
《未选择的路》首次发表在1915年8月的《大西洋月刊》上。
第二年作者又把它作为首篇编入诗歌集《山间低地》。
诗的内容与诗人的经历有关。
弗罗斯特读高中时就开始写诗,17岁发表了处女作。
以后一直坚持写诗,但很少能发表,20年中仅在小刊物上发表了6篇。
他抱着当诗人的梦想打算去英国发展。
那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还是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乐观坚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
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未选择的路》一诗借自然界的路来写人生之路,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
21教育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以普普通通的句子,通过自己真真切切的生活感受,向女孩提出慰藉。
这首诗以劝告的口吻和平等的娓娓动听的语言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表达了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实,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
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
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诗歌的四步教学法。
读诗——说诗——悟诗——品诗,使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
通过设计分明的朗读教学层次,突出让学生在朗读感受中获得知识积累与高尚情感的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情趣。
《外国诗两首》应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区分诗中的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从而自觉接受思想教育。
本课为1课时。
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基调。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朗读并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这两首诗。
2.诵读诗歌,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练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体验人间的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难点】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练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导入⇒方法引领⇒研学《假如……》⇒自读《未选择的路》导入一:音频型[设计意图] 让学生听歌曲,解大意,明事理,引出课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播放歌曲】“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这首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的。
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板书课题。
】导入二:文常型[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诗歌这一文学常识,让学生在了解中外主要诗歌的基础上,导入新课,丰富学生的认知,启发学生热爱诗歌,喜欢诗歌。
大家已经接触到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一种美的追求。
《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自然纯真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
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
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俄国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
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国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一、方法引领[设计意图] 通过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白如何鉴赏诗歌,学会方法。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教师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四步”阅读法:一读,二品,三诵,四背】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
这一环节旨在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道理和表现的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二、研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按照上面介绍的方法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品悟诗歌,理解诗意,获得丰富的诗歌学习体验。
(一)读。
1.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2.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
3.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4.了解作者。
普希金,俄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国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
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抨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
他曾两次被流放,但始终不渝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
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限的艺术魅力。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惨一生】5.了解背景。
诗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出这样不朽的诗篇的?〔明确〕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
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二)品。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明确〕特指在生活中遭遇的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身处逆境。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明确〕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但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怀恋。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悟、背。
学生再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明确〕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明确〕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明确〕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明确〕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学生朗读背诵诗歌,试着当堂背诵这首诗】三、自读《未选择的路》[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运用上面所学习的方法自学另外一首诗,让学生既获得诗歌学习的体验,又培养学生的语感体验。
(一)介绍诗人。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等。
(二)朗读诗篇。
1.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2.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
3.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三)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4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并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再由学生单独回答】〔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
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
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
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
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