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8.51 KB
- 文档页数:4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 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 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1. 诗歌诵读。
2.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济慈(1795 —182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7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
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
1916 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 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
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
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
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
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虔( ) 信颤( ) 抖深邃( ) 昏晕( )2. 自由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二、理解探究1. 《蝈蝈和蛐蛐》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2. 读《夜》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三、合作释疑1. 《蝈蝈与蛐蛐》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 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3. 感情品读《夜》,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
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四、课内精读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课题: 4外国诗两首时间:年月日总课时序号:主备人:授课人:课型:新授课1.朗诵诗歌,圈画诗歌中的生字词。
虔(qián)信慰藉(jiâ)2.下面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请补充完整。
(1)重莫如国,栋莫如德。
(《国语》)(2)利于国者爱之,害与国者恶之。
(晏婴)(3)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4)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5)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6)投死为国,以义灭身。
(曹操)3.大声朗读诗歌,体验情感。
请结合诗的内容,用“祖国啊,我爱你那……因为……”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
【交流点拨】生甲:祖国啊,我爱你那小山上闪着微光的白桦,因为它们正像依偎在一起的情侣,亲密无间、坚贞不渝。
生乙:祖国啊,我爱你那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因为从那里飘出的是和美的交响曲,温馨的春之歌。
生丙:祖国啊,我爱你那醉酒的农人的笑谈,因为那笑谈里有着多少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和乐啊!生丁:祖国啊,我爱你那农人们伴着口哨的舞蹈,因为那舞姿里有着生活的多姿多彩,伴和着生活的甜美怡人!4.作者链接密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有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一)整体感知自由诵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概括诗歌每一节的大概意思。
4. 外国诗两首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二人互检)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虔.()信慰藉.()晨xī( )瞰.()望黝.()黑河水chán( )chán2.下列字词书写无误的一组是()A.颤抖慰籍浮雕瞰望B.凄清汹涌深邃高傲C.冷漠奔腾掂念沐浴D.河衅白桦苍茫幻梦3.填空。
(1)莱蒙托夫(1814-1841),19世纪_______国伟大的诗人,被公认为普希金当之无愧的继承者,被誉为__________。
(2)兰斯顿.休斯(1902-1967),是________国著名的黑人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政论家。
是20世纪20年代黑人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被誉为__________。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一)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根据下面图示填空。
(二)问题探究1.《祖国》一诗中,使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在《黑人谈河流》中,诗中反复出现“我的灵魂已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话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三、自我检测(语段阅读,重点突破)黑人谈河流〔美国〕休斯我了解河流: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在夕阳下闪耀金光。
我了解河流: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1. 诗中的河流具有什么特点?2. 诗中的“我”实指某个具体的黑人吗?3.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巩固练习(课外链接,直击中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帆莱蒙托夫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它到遥远的异地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在了故乡?……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樯弓着腰在嘎吱作响………唉!它不是在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写景诗的特点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二、学习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三、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四、学情分析: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
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五、课时安排:1六、教学过程:(一) 导入(二) 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四)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一、作者简介: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五、布置作业教学反思: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意外地发现,学生头脑里面有教师所想象不到的潜能和想法,有时他们能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实现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3.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
【自学检测】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下列字词。
虔()信颤()抖镶嵌()深邃()晨曦()河畔()瞰()望黝()黑2.自查资料搜索关于济慈、叶塞宁的资料。
(学生收集资料后,作简要介绍)3.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4.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下来,相互交流。
【整体感悟】学法提示: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1.学生自由诵读《蝈蝈与蛐蛐》,思考:从这首诗歌里,你看到了怎样画面?用散文性的语言描述出来。
2.《蝈蝈与蛐蛐》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的?又是怎样把二者联系起来的?3.点明《蝈蝈与蛐蛐》主旨的诗句是哪句?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合作探究】1. 学生自由诵读《夜》,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总结:此诗着力表现了夜的特点。
1.“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2.《夜》这首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拓展提升】《夜》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静夜郭沫若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当堂分层检测】B类练习题: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栖.息()草茸.茸()欢嚷.()喧.响()树lí()yōu暗()沉jì()昏yùn()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栖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曾传华编制)【学习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学习重点: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准确把握诗人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的意境中。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⑴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⑵休斯简介:(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导学】一、整体感知(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
虔.诚()镶嵌..(.).晨曦.(.).沐.浴()瞰.望()黝.黑()2、解释下列词语。
慰藉:瞰望:镶嵌:虔信:深邃:沐浴:3、《祖国》一诗的作者是俄国诗人_______________;《黑人谈河流》一诗的作者是美国诗人__________,黑人文艺复兴运动领袖,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两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想像,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二、学习重点
1.反复诵读,感悟两首诗歌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2.品味两首诗隽永的语言。
三、学习难点
理解两首诗表现手法的异同。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背诵《假如生话欺骗了你》
2.了解诗人普希金
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检测
1.背诵诗歌,了解诗人。
2.字词检测
怀恋.()疲倦.()醇.厚()诅咒
..()
(一)小组探究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2.有的版本把这一诗句译为“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你认为哪一句译文更好?
(二)再次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诗中感情。
三、当堂检测
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为题,写一首小诗。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背诵《未选择的路》
2.诗中的“路“有何含义?
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检测
在检测学生背诵时注意学生感情地把握。
(二)小组探究
1. 诗中明确写了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2.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
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三、当堂检测
美文欣赏,体会象征这一表现手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9《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型:新授共2课时一、认知学习目标1.了解普希金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二、预习成果展示1.导入新课: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2.了解作者(先由学生认读,然后一一指正,最后出示答案)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国文学的始祖”;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1817年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30年12月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三、课堂学习研讨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注意课文的朗读节奏。
2.诗的两部分各表现了什么内容?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4怎样理解“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独学:学生默读课文,分析、勾画并标注,学习完成后,告诉学科组长。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紧盯每组B层学生的自学情况,但不得打扰学生的自学)对学:两人一小组互相交流,一看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二看不理解的地方是否相互之间可以理解。
(教师紧盯各组B层学生的学习情况)群学:组内同学在学科组长的主持下,相互讲解补充。
学生展示、汇报,教师点拨:参考答案: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 来临。
第20课《外国诗二首》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外国诗二首》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理解这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领会这两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3.背诵这两首诗。
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伟大的、家,史称“”,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三、了解写作背景四、分析全诗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2.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同学要品味一下全诗,想想原因何在?3.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学习《未选择的路》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国诗人。
三、分析全诗1.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3.全诗共5小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
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四、品味:1.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2.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五、小结课堂小测一、基础题(一)填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__________国诗人__________,他的著名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选择的路》的作者是__________国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采用了__________艺术手法。
4.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3.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
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栖息草茸茸欢嚷喧响凝成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树lí( )yōu( )暗沉jì昏yùn( )
3.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一旦唱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4.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
B.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C.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D.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5.试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蝈蝈与蛐蛐》中所写的夜景。
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
6.《夜》展示了夜的什么特点?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
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今天,我们将在英国诗人济慈、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引领下,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读诗
1.读一读
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生自由诵读,注意圈点勾画生字词。
2.想一想
两首诗歌中作者吟咏的意象有哪些?
3.议一议
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的“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赏景
生大声朗读课文,想象并欣赏诗歌的意境。
4.《蝈蝈与蛐蛐》描绘了两幅怎样的画面?
5.试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夜》中所描写的夜景。
6.“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这几行诗借白天的“喧响、热闹、欢嚷”衬托了夜晚怎样的特点?
悟情
7.读一读
感情品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8.悟一悟
《蝈蝈与蛐蛐》中,作者把“蝈蝈与蛐蛐”比作大自然的歌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9.说一说
《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仿作
10.写一写
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或“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
11.亮一亮
亮出自己的仿写成果,共同提高
[拓展检测题]
一、课内语段阅读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不同?
静夜
月光淡淡,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
对月流珠?
[课外语段阅读]
冬雪
①又是一个初冬的清晨,我起床后打开窗帘,诧异地发现,入冬的第一场冬雪不经意间悄然来临,一种久违的心情油然而生,遂穿上衣服,走出家门。
②室外空气清新扑鼻,沁人心脾。
冬雪笼罩下的周末,一改平时的喧嚣与吵闹。
街上的行人稀稀拉拉,路上的车辆三三两两,迷雾下的街灯忽闪忽闪。
雪似乎成了这时的主角,无数雪粒细细的、密密的、柔柔的,似天女散花般飘然而下,又似顽皮的小精灵在茫茫的宇宙间漫天飞舞。
微小的雪粒飘在空中,洒在在地下,拂在脸上,粘在衣角,无处不在而又无不存在。
这场雪不大,地上留下的也不多,墙角里、树丛间、屋顶上、小河旁,一堆堆,一簇簇,一捧捧,似精心点缀又似无意挥洒。
近处的草坪上,星星点点地散落少许,静静的伏在草根深处,白色的积雪、绿色的草根和枯黄的草叶,互相衬托,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③我喜欢雪,喜欢雪的洁白无瑕,纤尘不染。
记忆中那些人际未至的积雪白的闪亮、白的耀眼、白的炫目,令人不忍践踏、不忍涂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世上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本真状态下都是干干净净,不掺杂一丝一毫杂质的,但天长地久,逃不脱的是岁月年轮的雕刻,是社会熔炉的烙印,是世间琐事缠绕。
要想真正
像白雪一样,做到质本洁来还洁来,一抔净土掩风流,何其难也?
④我喜欢雪,喜欢雪的晶莹剔透,清澈透明。
无论是江南水乡飘零的雪花,还是东北大地厚厚的积雪,无不空净澄明,表里不一,给人一眼望穿秋水的感觉。
宦海沉浮多少年,面对的是一张张漠无表情的脸,习惯的是喜怒哀乐不形于色,渴望的是爱憎分明的真诚态度。
但要冲破各种社会的禁忌,真正做到敢爱、敢恨、敢怒、敢言,襟怀坦荡,言行一致,真诚透明,何其难也?
⑤我喜欢雪,喜欢雪的包容博大,无私奉献。
雪是冷空气遇到空中的灰尘凝结成的固体,落到地上,它把飞扬的尘埃带到大地母亲的怀抱,既肥沃了土壤,又滋润了人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咏的是春蚕和蜡烛的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的精神,白雪岂不更是那种舍自己为群体、舍小我为大家公而忘私的典范。
但人生在世,要排除私心杂念,摒弃功名利禄,真正做到不图回报,只求给予,把有限的生命和智慧奉献给别人,奉献给社会,何其难也?
⑥我喜欢雪,更因为它的渐行渐远,弥足珍贵。
身居北京多年,感觉下雪尤其是下大雪越来越少。
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全球气温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
南极大陆的冰川都在融化,形单影只的雪花岂能独善其身?俗话说,得不到的东西是最珍贵的,离我们渐行渐远的而又难以割舍的白雪,岂不更显得珍贵!
1.通读文章,指出这篇散文的写作手法。
2.说说文章的线索。
3.概括第2段的内容,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4.说说文中3—5段在结构上的特点。
5.细读第3段,作者由白雪联想到什么?
6.文章语言精美,请从文中选取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来赏析。
[附答案]
[自主预习案]
1.qī róng rǎng xuān níng 2.篱幽寂晕3.拟人拟人、比喻拟人 5. 盛夏“蝈蝈的乐音”,冬日“蛐蛐的歌儿” 6. 夜的静谧和美丽。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课内探究案]
2.《蝈蝈与蛐蛐》中的意象:蝈蝈、蛐蛐;《夜》中的意象:河水、松林、夜莺、秧鸡、溪水、月色、大河、小溪、青草
3.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4. 夏日白天“蝈蝈的乐音”和严冬夜晚“蛐蛐的歌儿6. 衬托了夜晚的沉寂、静谧,不言静而静自现。
悄悄流动的河水,幽暗的松林,夜莺,长脚秧鸡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妙的图画,极富田园气息。
8. 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9.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拓展检测题]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
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情;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课外语段阅读]
1. 我喜欢雪
2.借物抒情
3. 描写室外美丽的冬雪,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
4. 每段用总分结构;首句总起,且句式相似,构成并列式三个段落。
5. 人的纯洁心灵一旦被世俗社
会污染,就难以还原。
6.如“似天女散花般飘然而下又似顽皮的小精灵在茫茫的宇宙漫天飞舞”运用生动的比喻,写出雪花的轻盈,活泼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