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连加连减教案(二套)
- 格式:doc
- 大小:114.50 KB
- 文档页数:6
二年级数学教案设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简案】第二课时【教学详案】课前预习:1.复习连加连减竖式计算顺序,规范简便书写。
2.复习加减混合计算,发现与之前的不同,找到突破口。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例3、例4《连加混合》。
教学目标:1.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究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知道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
教学用具:小棒、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比一比,算一算。
32 + 4 + 7 = 10 + 50 + 30 =40 – 15 – 3 = 60 – 40 + 15 =2.想一想: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3.导入。
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从左到右计算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混合的笔算方法。
(揭示课题:加减混合)【设计意图】在学生旧知复习中,对比发现不同,引出新的探究点。
二、新授探究一:学习例3(加减混合,没有小括号)1.观察例3情景图,说一说图意。
公共汽车上原有67人,到站有25人下车,28人上车,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尝试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3.讨论:应该怎样计算67-25+28?4.汇报交流。
方法一:67-25+28=70(人)5.讨论:你喜欢哪种写法?哪种写法简便?为什么?6.小结:加减混合笔算时,可以写成两个竖式,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
写成一个竖式简便些。
探究二:学习例4(加减混合,有小括号)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72 - (47 + 16) =2.教师提问: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72减去47和16的和也就是72减去47,再减去16,可以合并成一个连减的竖式。
3.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哪种算法更简便呢?简便在什么地方?探究三:对比两个例题,归纳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连加连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
(2)能够正确计算简单的连加、连减问题。
(3)能够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感受连加、连减的实际意义。
(2)运用数轴、计数器等工具辅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过程。
(3)培养学生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连加:(1)介绍连加的概念,即多个数相加的运算。
(2)通过例题展示连加的实际应用,如“妈妈买了3个苹果,又买了2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3)引导学生运用连加解决实际问题。
2.2 连减:(1)介绍连减的概念,即多个数相减的运算。
(2)通过例题展示连减的实际应用,如“桌子上有5个苹果,吃掉了2个,还剩下几个苹果?”(3)引导学生运用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
(2)能够正确计算简单的连加、连减问题。
(3)能够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难点:(1)理解连加、连减的实际意义。
(2)运用数轴、计数器等工具辅助计算连加、连减问题。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感受连加、连减的实际意义。
(2)操作教学法:运用数轴、计数器等工具辅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过程。
(3)问题解决教学法:培养学生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连加、连减的实际应用。
(2)实物:如苹果、玩具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连加、连减。
(3)数轴、计数器等工具:辅助学生计算连加、连减问题。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
(2)评价学生对连加、连减概念的理解程度。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2单元第7课时《连加连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计算。
–能够理解“连加”和“连减”的概念,并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小组讨论、课堂示范和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通过游戏等趣味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培养解决问题的毅力和勇气。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帮助同学,分享知识。
二、教学重点1.掌握连加和连减的概念。
2.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1.将实际情景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连加和连减运算。
2.连加和连减的同时注重速度和准确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几个小学生购物清单,让学生在纸上模拟进行加法和减法计算,帮助小学生了解连加和连减的实际应用。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板书“连加”的定义:“将多个数相加的过程称为连加。
”并通过例题引导学生理解连加的概念。
教师板书“连减”的定义:“将多个数相减的过程称为连减。
”并通过例题引导学生理解连减的概念。
3. 课堂练习(15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连加和连减的练习。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及时纠正错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活动游戏(15分钟)教师设计连加连减游戏,分为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计算速度更快,准确性更高。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记忆。
5. 练习巩固(10分钟)教师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回家继续练习,并鼓励他们在家和家长进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巩固学习成果。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连加和连减的概念,培养了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的能力。
同时,在游戏和练习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毅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后继续加强练习,提高自己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成绩。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第6课时《连加连减》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连加连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第6课时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连加和连减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简单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加连减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但对于连加连减的运算还比较陌生。
学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连加连减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实例、练习和游戏等环节。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实例和练习题,以便进行课堂练习。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生活中的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提问:小华买了一个面包和一杯牛奶,一共花了多少钱?引导学生用加法进行计算。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连加连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以实例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方法。
如:3 + 4 + 2 = 9, 9 - 2 - 1 = 6。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他们发现连加连减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连加连减的运算练习。
出示一些练习题,如:4 + 5 + 6 = ?, 8 - 3 - 2 =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讲解答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5《连加连减》|人教新课标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5《连加连减》|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二章第五节《连加连减》。
我们将通过例题和练习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加连减的概念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知道它表示的是两个或多个数相加或相减的运算。
2. 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连加连减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能够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方法。
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我们可以假设有一个水果摊,有苹果、香蕉和橙子三种水果,它们的价格分别是2元、3元和4元。
然后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小明买了2个苹果、1个香蕉和3个橙子,他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2. 例题讲解: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来讲解连加连减的概念和方法。
例如,我们可以出示这样一个例题:小明有10个苹果,他又买来了5个苹果,然后又吃掉了3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连加运算:10 + 5 = 15,然后再进行连减运算:15 3 = 12。
通过这个例题,我们可以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并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方法。
3. 随堂练习:我们可以出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例如,我们可以出示这样一个题目:小明的书架上有8本书,他又买来了3本书,然后又送走了2本书,请问现在书架上还剩下多少本书?4. 板书设计:小明有10个苹果,他又买来了5个苹果,然后又吃掉了3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六、作业设计:1. 请完成练习本上的第15题。
答案:1. 152. 123. 94. 115. 14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们对连加连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
1. 让学生理解连加和连减的概念,掌握其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连加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连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3. 实际应用题的解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连加和连减的概念,运算方法。
2. 难点:解决实际应用题,灵活运用连加和连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连加和连减的概念。
2. 采用实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掌握连加和连减的运算方法。
3. 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出连加和连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连加和连减的定义,举例说明其运算方法。
3. 练习:布置一些简单的连加和连减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4. 应用: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运用连加和连减的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连加和连减的运算方法。
6. 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家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连加和连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制作包含连加和连减概念、例题和练习题的PPT,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
2. 实物教具:准备一些小物品或图片,用于直观演示连加和连减的过程。
3. 练习题库:准备一系列连加和连减的练习题,包括书面和口头练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连加和连减的概念,讲解运算方法。
2. 第3-4课时: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连加和连减的运算。
3. 第5-6课时:解决实际应用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第7课时:进行课堂总结和复习,强化学生对连加连减的理解。
5. 第8课时: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二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案二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案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案1【教学内容】教材第35页【教材分析】这部分教材的编排主要是对本单元所学过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笔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
【学情分析】学习完这一单元,学生对于两位数加、减法笔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小问题。
因此,复习笔算时,教师注意先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比较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作为复习笔算的准备。
接着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最后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式题。
【教学目标】1.通过对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的整理与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提高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卡等【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复习整理→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 ↓巩固应用→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游泳吗?(喜欢)游泳是一个很好的健身运动,老师也非常喜欢。
老师的'家就住在维多利亚度假村附近,所以也经常去游泳。
(出示游泳池情境图)看!他们游得多快活呀!出示问题:游泳池里原来有41个人,上来18个人后,又下去16个人,现在游泳池里有多少个人?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3.1 连加连减|人教新课标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3.1 连加连减|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的数学内容,第2章的第3节,是“连加连减”。
我们将通过实际的例题来理解连加和连减的概念,并学会如何计算。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连加和连减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连加和连减的方法计算简单的数学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连加和连减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计算。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例题理解连加和连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的计算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卡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一个实际的情景,比如:“小明有3个苹果,妈妈又给了他2个苹果,然后他吃掉了1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2. 例题讲解:我会用具体的例题来讲解连加和连减的概念。
比如:“1 + 2 + 3 = ?”,我会引导学生理解,这是连加,就是将1、2、3这三个数加在一起。
同样的,如果是连减,我会给出比如“8 2 1 = ?”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连减的概念。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简单的连加和连减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比如:“4 + 5 + 2 = ?”,“10 3 2 = ?”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连加连减”。
2. 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出具体的例题和计算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回家后,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练习题目,包括连加和连减的计算题目。
2. 答案: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或者课后找老师进行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我会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连加和连减的概念,以及他们在计算时是否存在问题。
2. 拓展延伸:我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题目,比如:“如果你有5个苹果,然后你吃掉了2个,又吃掉了1个,请问你现在有多少个苹果?”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连加和连减的概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连加连减教案(二套)
目录: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连加连减教案一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7的乘法口诀教案二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连加连减教案一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27例1、例2.
【课程标准描述】
1、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学习目标】
1、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竖式的写法.
难点:进位与退位、口算与笔算相结合的算式题的正确计算.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看图说一说,正确说出图意并列式,能掌握连加连减的书写和计算法则.
2、通过自己说计算过程,正确进行连加连减的笔算加法,关注学生语言表达.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0+10+20 6+4+5 30+2+7 22+8+30 60-20-10 23-7-4
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数的加减法.
1、教学例1.(评价目标1)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3)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8+34+23这道题怎样计算呢?
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
28+34+23=84(个)
简便写法:
(4)第48页上方做一做(可以写成两个竖式,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集体订正.
2、教学例2.(评价目标2)
共有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信息.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息.思考解题方法.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板演解答过程.
84-40-26=18(个)
简便写法:
(1)还能够更简便吗?
想:84-40,是两位数减整十数,可以口算,可以直接用44-26
(2)还可以怎样想呢?
先算运走的,是40+26=66(个),再算剩下的,是84-66=18(个)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评价目标2)
1、用竖式计算.
2、从左往右接着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在计算连加连减笔算时,把两个竖式合成一个竖式进行计算比较简便,该进位的要进位,该退位的要退位.
【学习目标检测】
1、列竖式计算.
28+35+17 7+59+20 40-23-12 87-26-39
2、一本书有94页,小军计划三天看完,第一天看了29页,第二天看了31页.第三天要看多少页才能看完?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7的乘法口诀教案二
【学习内容】课本p72页,例1
【课标描述】
1.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3.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目标】
1.通过七巧板拼摆喜欢的图形,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通过编写7的乘法口诀,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学习重点】
1.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学习难点】熟记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学习准备】课件、每小组准备7套七巧板.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玩七巧板编口诀,来评价目标1.
2.通过编写使用口诀活动来评价目标2.
【学习活动方案】
一动手实践,激发兴趣.(评价目标1)
1.玩七巧板
师:出示一副七巧板“一副七巧板有几块板组成?”
生:“七块.”
师:出示自己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你们想不想拼?”
生:“想.”
师:“你们每人都有一副七巧板,下面请你来拼一拼,要把七块板都用上,你能拼出什么?”生:动手拼一拼.
2.展示七巧
师:“谁愿意把自己拼的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展示台前.(选择七个学生的作品.)
先指着一个同学的作品.让大家来评一评他拼得好不好,用了几块板.用算式怎样表示?
7×7=7 1×7=7
师:指着两个学生的作品.“他们两个一共用了多少块板?”
生:说出算式.
7×2=14 2×7=14 7+7=14
师:“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说一说自己的问题,其他人解决.
(有的学生会像老师那样,依次提问三个作品用多少块板?四个作品用多少块板?等等.也有的学生会提出其他与七的乘法口诀无关的问题.教师都要予以肯定.在这里,教师可以选择前一类问题,让学生来思考.)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还列出了算式.要计算着写算式的得数,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口诀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口诀.那我们就来根据今天这些问题的需要,研究一下7的
乘法口诀.”
二分组合作,编制口诀.(评价目标2)
1.编口诀.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合作,看着自己的七巧板,分别算出三幅图用几块板?四幅图用几块板?……七幅图用几块板?在表格中填一填,然后试着编出口诀.”
生:分组说一说自己编出的口诀,教师帮助记录在黑板上.学生之间互动提问,如“三七二十一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等.
2.汇报.
充分说一说自己背口诀有什么好办法.好的办法现场试一试.背得好的给大家表演一下,
以激起其他人背口诀的信心.
3.背诵口诀.
(1)说一说下面的算式分别用那一句口诀:
7×4 7×3 6×7 4×7 2×7 7×5
(2)编题.
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编一个用七的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学生一时想不起来,可以布
置成课外作业,让学生把自己编的题画出来,或写出来,下一节课全班一起解决.)
三总评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
1.口算:
7×3 7×6 7×7 (这句用了那句乘法口诀) 2×7 7×4
2.冰激凌和棒棒糖分别代表几?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