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认识微型计算机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4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精选15篇)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精选壹五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及其关系2、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各个组成部份及其作用3、知道存储器的分类、内存RAM与ROM的区别及其作用。
4、了解软件的分类知道常见的软件的类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机的结构和主要部件了解计算机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2、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及其作用并归纳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结构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各主要部件的作用。
教学难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三、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设备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师生问答法、讲授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前先给学生提出谜语:不会说话会计算,不会想来却有脑,少了电源就睡觉,没有鼠标受不了。
谜底:计算机。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认识计算机。
二)讲授新课1、展示计算机设备学生观察计算机,认识各部件,说一说他们的名称及作用,教师及时更正、补充。
(出示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音箱)2、出示幻灯片,展示计算机各个设备,让学生连线组成一台能够正常工作的计算机。
放大扫描仪,让学生认识,并说明其作用。
引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3、出示幻灯片,展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的概念,并简单说明。
4、让学生把自己所拿的设备加以区分,在幻灯片上加以标注,明确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外部设备,出示幻灯片,明确哪些属于外部设备。
6、了解神秘的主机拆开主机,展示内部图。
出示主板、CPU、光驱、内存条、硬盘,结合幻灯片,可以观察实物找出主机内的位置,也可以先看主机内部,认识名称及作用,说到内存条与硬盘时加以区别并引出内存储器、外存储器,并联系生活认识U盘、光盘、移动硬盘、软盘。
学前儿童计算机基础认知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前儿童建立计算机基础认知,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硬件设备、常见软件以及简单操作等内容。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儿童了解计算机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和初步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如硬件和软件等;2. 能够辨认并熟悉计算机的硬件设备;3. 能够运用键盘和鼠标进行操作;4. 能够简单使用常见的计算机软件。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1.1 通过图片展示计算机的外观,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组成;1.2 解释计算机的作用,例如帮助人们处理信息、娱乐等;1.3 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 计算机的硬件设备2.1 利用图片及实物展示计算机的主要硬件设备,如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2.2 通过引导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每个硬件设备的功能和作用;2.3 进行简单的示范,让学生了解硬件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3. 计算机的操作3.1 引导学生认识键盘和鼠标,并指导正确握持方法;3.2 通过简单游戏或互动实践,让学生练习使用键盘和鼠标进行基本操作,如手指动作游戏、点击绘制等。
4. 常见计算机软件4.1 展示常见的计算机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儿童教育软件等;4.2 通过图示和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软件的基本功能;4.3 选择适合学前儿童的软件进行示范,并引导学生尝试基本操作。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实施,学前儿童对计算机基础认知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多种教学方式,学生对计算机的概念、硬件设备和软件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简单操作计算机进行基本操作。
然而,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五、延伸活动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认知,可安排以下延伸活动:1. 设计简单的计算机绘图任务,让学生运用计算机中的绘图软件进行绘制;2. 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使用计算机进行游戏,在娱乐中进一步熟悉计算机的操作和软件使用;3. 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计算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医疗、交通等,并与学生分享并讨论。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掌握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常用接口。
3. 学会使用微型计算机进行控制程序的编写和调试。
4. 能够分析并解决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1.1 控制技术的分类和发展1.2 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特点和优势2. 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2.1 硬件组成:微处理器、输入/输出接口、执行器等2.2 软件组成:系统软件、控制算法、应用程序等3. 微型计算机控制原理3.1 采样与保持技术3.2 模拟量-数字量转换3.3 数字量-模拟量转换3.4 控制算法:PID、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4. 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4.1 工业控制领域:生产线自动化、等4.2 嵌入式系统:家居智能化、汽车电子等4.3 生物医学领域:远程医疗、健康监测等5. 常用接口技术5.1 USB接口5.2串口通信接口5.3以太网接口5.4无线通信接口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加深对控制技术原理的理解。
3. 实验法:进行实际操作,掌握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使用和调试。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2. 多媒体课件:讲解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实验设备: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平台。
4. 在线资源:相关论文、案例、技术文档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
2.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总评的60%。
3. 综合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表现。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讲授20课时,实验操作10课时,小组讨论2课时。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小组讨论与个人作业相结合。
1.2 认识微型计算机[教学目标]1、熟悉微型计算机主板接口的名称2、熟悉常用的外存储器设备的种类及使用特点。
[教学重难点]1、认识主板的接口。
2、认识常用外存储器的种类及功能。
[教学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计算机各个部件之间是怎么可以相互“认识”并且配合着工作的,由此引入接口的相关概念。
二、教学过程:1、认识主板与外部设备的接口:(1)、微型计算机接口:a、作用:使微型计算机的主机系统与外部设备、网络等进行有效连接,以便进行数据和信息交流。
b、类型:显卡、网卡、声卡等。
(2)、USB接口:USB(通用串行总线)是一个外部总线标准,用于规范电脑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和通讯。
优点:a、可以热插拔(不需要关机就可以将USB电缆插上或拔下)。
b、携带方便。
(同样20G的硬盘,USB硬盘比IDE硬盘要轻一半的重量,在想要随身携带大量数据时,当然USB硬盘会是首要之选了。
)c、标准统一。
(大家常见的是IDE接口的硬盘,串口的鼠标键盘,并口的打印机扫描仪,可是有了USB之后,这些应用外设统统可以用同样的标准与个人电脑连接,这时就有了USB 硬盘、USB鼠标、USB打印机等等。
)d、可以连接多个设备。
(USB接线器)。
2、认识外存储器:主要存放长期使用的系统文件、应用程序、用户程序、文档和数据等。
(1)、U盘:全称USB闪存驱动器,它是一种使用USB接口的无需物理驱动器的微型高容量移动存储产品,通过USB接口与电脑连接,实现即插即用。
(发展:USB1.0—USB2.0—USB3.0)(2)、硬盘:由一个或者多个铝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组成。
这些碟片外覆盖有铁磁性材料。
绝大多数硬盘都是固定硬盘,被永久性地密封固定在硬盘驱动器中。
性能指标:a、容量:单位为GB,主流硬盘容量在320G以上。
b、接口类型:IDE(电子集成驱动器)、SATA(串口硬盘)、SCSI(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光纤通道c、数据缓存:缓存(Cache memory)是硬盘控制器上的一块内存芯片,具有极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盘内部存储和外界接口之间的缓冲器。
计算机应用基础之1.2认识微型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之 12 认识微型计算机在当今这个数字化的时代,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微型计算机,作为计算机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更是与我们的日常紧密相连。
那么,什么是微型计算机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微型计算机,简单来说,就是体积相对较小、功能强大且便于个人使用的计算机。
它通常包括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多种形态。
我们先从台式电脑说起。
台式电脑由主机、显示器、键盘和鼠标等主要部件组成。
主机就像是计算机的“大脑”,里面装着处理器(CPU)、内存、硬盘、主板等关键组件。
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运算部件,它的性能决定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内存则是计算机在运行程序时临时存储数据的地方,内存越大,计算机同时处理多个任务的能力就越强。
硬盘则用于长期存储各种文件和数据,比如我们的照片、文档、视频等等。
笔记本电脑则是在台式电脑的基础上进行了集成和优化,以便于携带。
它将主机和显示器等部件整合在了一起,更加轻便和便携。
但由于空间有限,笔记本电脑在性能和扩展性方面可能会略逊于台式电脑。
而平板电脑则是一种更加轻便、触摸操作的微型计算机。
它通常没有物理键盘和鼠标,依靠触摸屏和虚拟键盘进行输入。
平板电脑适合用于浏览网页、观看视频、阅读电子书等简单的任务。
除了这些常见的形态,微型计算机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比如,二合一电脑,它既可以像笔记本电脑一样使用键盘,也可以像平板电脑一样进行触摸操作。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微型计算机的一些关键组件。
首先是处理器(CPU)。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处理器品牌有英特尔(Intel)和 AMD 等。
处理器的性能不仅仅取决于核心数量和主频,还包括架构、缓存等因素。
一般来说,核心数量越多、主频越高、架构越先进,处理器的性能就越强。
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并不需要追求最高端的处理器,而是根据自己的使用需求选择合适的产品。
内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件。
《微型计算机系统》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
2.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及其作用。
3. 熟悉微型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程序设计语言。
4. 理解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及选购注意事项。
二、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类微型计算机系统在各领域的应用2.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中央处理器(CPU)的结构和性能主板、内存、硬盘、显卡等硬件设备的作用和性能外部设备(如键盘、鼠标、显示器等)的连接和配置3. 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系统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分类(如Windows、Linux等)应用软件的分类和常用软件(如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等)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和特点(如C语言、Java、Python等)4. 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指令的执行过程数据传输和存储原理中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如主频、内存容量、运算速度等)5. 微型计算机的选购与维护微型计算机的选购原则(如性能、品牌、价格等)微型计算机的组装和调试微型计算机的保养和故障排除安全防护措施(如防病毒、防黑客攻击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硬件软件组成等。
2. 演示法:展示微型计算机硬件设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微型计算机系统的选购、维护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微型计算机系统》2. 课件:Microsoft PowerPoint或其他教学课件软件3. 硬件设备:微型计算机、主板、内存、硬盘、显卡等4. 软件资源: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程序设计语言等5.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论坛、教程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微型计算机系统基本概念的理解。
微机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和操作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
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
3.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重点:1.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
教学难点:1.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
2.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的微型计算机。
2. 准备教学用的投影仪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计算机应用场景,引起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2. 教师提问:“你们对计算机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初步认识。
二、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0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三、微型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1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
2. 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组成,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
四、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10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使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开关机、使用鼠标和键盘、操作桌面等。
2.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简单的操作任务,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内容。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硬件和软件组成以及基本操作方法。
2.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多接触计算机,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通过自学,进一步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学生通过自学,了解微型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外观和组成。
2. 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计算机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基本外观2. 计算机的组成3. 开关机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外观和组成,学会正确的开关机方法。
2. 难点:理解计算机的内部组成及其功能。
四、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讲解法、实践操作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准备1. 准备一台计算机,展示给学生观看。
2. 准备有关计算机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1课时:认识计算机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台计算机,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机的外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与实践a. 教师讲解计算机的基本外观,如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
b. 学生观看有关计算机组成的视频,了解计算机的内部结构。
c. 教师演示开关机方法,学生跟随操作。
3.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操作计算机,尝试开关机,巩固所学知识。
第2课时:计算机的组成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的哪些部分?”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教学内容与实践a. 教师讲解计算机的内部组成,如CPU、内存、硬盘等。
b. 学生观看有关计算机硬件组成的视频,加深对计算机内部结构的理解。
c. 教师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计算机的内部组成。
3. 课堂练习学生尝试列举出自己了解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加深对计算机组成知识的理解。
第3课时:开关机方法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如何正确开关计算机吗?”引导学生复习开关机方法。
2. 教学内容与实践a. 教师讲解正确开关机的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b.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学会正确开关机。
c. 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开关机。
3.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操作计算机,完成开关机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第4课时:计算机的基本操作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的键盘和鼠标吗?”引导学生复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