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小故事:凳子的故事与小学德育教育
- 格式:docx
- 大小:11.80 KB
- 文档页数:4
幼儿德育案例德育案例德育案例:大家一起玩(小班)离园活动时,小朋友们都拿着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在教室里自由的玩耍。
XXX小朋友没有带玩具来,看见XXX小朋友在玩球,他就跑过去对她说:“XXX,我们一起玩滚球吧!”XXX小朋友同意了。
可是当XXX小朋友刚把球滚过去时,XXX马上抱起球躲到一边自己玩了起来,也不管XXX怎样哭闹,就是不还给她球。
这时老师对XXX小朋友说:“你为什么抢别人的球玩?”诚诚小朋友说:“我没带球来,这个球是向她借的!”老师说:“你刚才这样的做法不是借,而是抢!你要借球必须先要得到别人的同意后才能拿来玩!”过了几天,诚诚小朋友特别神气的拿着一个漂亮的皮球在玩抛接球。
这时天天小朋友走了过去,想问诚诚借球玩,可是诚诚小朋友说什么都不肯。
天天小朋友见商量了半天他还不肯借,情急之下就要去抢。
诚诚小朋友马上把球藏在背后振振有辞的说:“老师说要团结友爱,不能抢别人的东西!”老师见了,就走过去对他说:“天天小朋友跟你商量借球,你都不肯借给他玩,还说要团结友爱。
真正的团结友爱是大家互相帮助,在一起玩的!”出现上述的情况,明显可以看出诚诚小朋友是个缺乏分享意识的孩子。
在与他妈妈的交谈中得知:XXX小朋友家隔壁有个姐姐,平时不会跟他抢东西,凡事都让着他。
爸爸妈妈也都很宠爱他,对他的任何行为都是善意的认为“他不是故意的!”“孩子年纪还小,等他长大就不会这样了!”新世纪对新一代的要求不仅是体力、智力的充分发展,更要求孩子们具有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优秀的品质。
而这种缺乏分享意识的行为对孩子将来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为了让幼儿的行为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来教育幼儿心中有他人,愿意与人分享,为其一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家园共促,培养分享行为。
第一,通过扳谈要求家长增强对本人孩子的头脑品德教育,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真空而得空的世界里,他总要履历人凡间的风风雨雨,我想第一应教育孩子学会关心家人,家长应自我检讨。
教育叙事:小椅子的故事教育叙事:小椅子的故事假期后的响声小班孩子第一次过集体生活,是初始阶段,对他们进行常规培养和安全教育尤其重要。
经过四个月的培养训练,孩子们的常规和安全意识已初步形成。
可是元旦孩子们回后,我发现班上出现了这样一些情况:◆上了,我要求孩子们围成马蹄形,朱家瑜搬小椅子时是一只手拖着小椅子走的,后面的同伴差点被他的椅子绊倒。
◆吃完午饭,要把小椅子搬到边上去,我看到钱多多一只手拎着椅子摇摇晃晃地走着,还有的宝宝看到了也纷纷学着她的样子。
◆听故事时,让孩子们把椅子搬到中间,我们班的施琦像骑马一样坐在椅子上拖着走,一不小心就会摔个仰面朝天……此时椅子与椅子之间、椅子与地板之间不是发出“咚、咚、咚”的敲击声,就是发出“吱、吱、吱”的摩擦声,地板上也滑出了一些小小的痕印而且也很不安全,看到孩子们这样不爱护小椅子,做这样的危险动作,我有些生气地说:“你们这样子,椅子很容易搞坏的,而且也不安全,请宝宝们把小椅子搬起走路好不好?”可是有的小朋友无动于衷,依旧把椅子拖着走,发出很大的响声,没有多大效果。
堂上的响声探索活动的时间到了,宝贝们正在热烈地讨论要印几个麦斯印时,突然听见“啪”的一声,把我和小朋友都吓了一跳,原是施琦连人带椅子摔在了地板上,我连忙过去把他扶起,看看他有没有摔疼,还好没事,当时我有点生气想训斥他一下,但转念一想遇到事情光靠训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一定要抓住时机对孩子们进行一番教育。
于是我问宝宝们:“宝宝们,施琦刚才为什么会摔跤?”小朋友们说:“因为施琦没有坐好,还把椅子当马骑。
”“那你们觉得这样好不好呢?”我又问。
宝宝们说“不好,会摔跤的。
”“嗯,张老师也这样认为,我还听到教室里有哭声呢。
”宝宝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并竖起耳朵听起。
“你们听到了吗?“我问。
”没有啊老师?”我又说:“我听到了,是小椅子在哭,我问小椅子‘你为什么哭啊?’它含着眼泪对我说‘小朋友们不爱护它,一会儿拖着它走,把它得腿拖得疼疼的,一会儿拎着它摇摇晃晃的走,把它身上碰的青一块紫一块的,好伤心!’现在小椅子还伤着呢。
【德育案例】“老师,小南的椅子也翻上了!”---女生小南的故事【故事的背景】任何教育活动都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
班主任工作平凡而复杂,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中所说:“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务的重复。
”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
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细节能够决定事业的成败。
要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实处,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关注细节。
【故事的简单描述】打学生入初中大门的第一天,我班学生就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放学前先翻椅子,后离位。
方便值日生,更方便他日自己值日。
一周下来,全班48把椅子总有一把椅子原地不动。
每次放学,女生小南扬长而去,同学提醒它翻椅子,她不理,值日干部提醒不翻椅子要扣分,她倒理直气壮地说“扣分就扣分,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才不怕呢!”在讨论如何处理女生小南“不翻椅子”时,全班48人中47人极力要求让她罚值日,一次不翻椅子值一周,看她以后还敢不敢?还说,她不给同学方便,同学也不会给他方便。
我班47位学生就因女生小南的“扬长而去”,怨声载道,来我处投诉者不少,我也找小南同学多次交谈,她也保证下不为例,可每次还都是老样子。
同学们可谓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今天上午,正巧我上第四节,当我宣布下课时,小南同学将英语书往书包一塞,一溜烟就跑了,当然她的椅子原地不动,似乎放学了,椅子何去何从就不关她的事了。
“老师,小南又跑了,椅子又没翻,”传入我耳际,我随即传我班的短跑冠军小王同学第一时间去阻止她,可她甩下一句“扣分就扣分吧,有什么大不了的,我才不怕呢!”她义无返顾地走了,留给小王同学和我一脸的无奈。
沉思片刻后,我走到她座位前,自言自语道:“椅子啊椅子,真难为你了,小南不在乎你,可我们在乎,请到我办公室坐坐,消消气!”说着,我将她的椅子“请”到我办公室,锁门,我也回家就餐了。
中午,我赶在她之前(1:30)到教室,我就想看看她的举动。
约5分钟后,小南来到教室,看看自己的座位边没了椅子,她顺手就将同桌的椅子拿来准备就坐,我提醒她:小南,这不是你的椅子,你的椅子不见了?到教室各个角落找找看,也许它在哪“快乐”呢!她在教室找了一大圈,空手而回。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次上手工课,他想做一只小木凳。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给女教师。
爱因斯坦没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满头大汗。
女教师宽厚地望着这个数学、几何方面非常出色的男孩,相信他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爱因斯坦交给女教师的是一个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
满怀期望的女教师十分不满地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纷纷摇头。
老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说:“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
”教室里一阵哄笑。
爱因斯坦脸上红红的,他走到老师面前,肯定地对老师说:“有,老师,还有比这更坏的凳子。
”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大家都望着爱因斯坦。
他走回自己的座位,从书桌下拿出两个更为粗糙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给老师的是第三个木板凳。
虽然它并不使人满意,可是比起前两个总要强一些。
”
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师向爱因斯坦亲切又深思地点着头,同学们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赞许的目光。
虽然是一则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爱因斯坦的韧性,无论做任何事,他都要力求做好,让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
我的感想是,一个人被嘲笑,并不能说明他无能,也许只是因为那不是他的长项,爱因斯坦最后没有成为好木匠,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爱护课桌和椅子的故事
从前,课桌和椅子是一对冤家,整天吵吵闹闹的,在比它们谁的功劳大。
后来小主人不爱护它们了,为了惩罚小主人,课桌和椅子最后成为了好朋友。
小主人很调皮,经常在课桌面上乱写乱画,还用小刀在桌面上乱刮乱刻,把课桌弄的面目全非。
经常朝椅子踢来踢去的,倒在地上也不管它,成了"三腿凳",最后,弄了根小木棍凑合着。
可怜的课桌和椅子整天痛地流着泪,它们准备联合起来教训教训小主人。
一天考试了,老师刚发下来考卷,就被课桌凹凸不平的地方给戳了个洞。
粗糙的桌面上写字又写的歪歪扭扭,把"7"写成了"1",结果没得到满分。
上课了,小主人急急忙忙坐到座位上,只听到"啪"的一声响,他摔了个四脚朝天,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这就是"三腿凳"和课桌作的怪。
突然,课桌和椅子说起话来了,"这叫自作自受,谁叫他不爱护我们的。
"小主人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最后把桌面修补好,把椅子的腿接牢。
从此以后,小主人更加爱护他的课桌和椅子了。
经典教育故事之二十八:学做板凳学做板凳陶行知有两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另一句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确实做了一件“大事”。
而他自己,却“不带半根草去”。
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华大地。
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教导师生们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
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
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
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
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
”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来做什么?”“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
”“我可不识字。
”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
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
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
”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
陶行知亲切地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
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
我第一个向你学。
”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吭哧”“吭哧”地锯起来。
第二天,广场上摆着木匠工具,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
有个小朋友嘟囔着:“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
”一个大人看见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皱起眉直摇头。
这时,陶行知笑着说:“我有一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
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你们看写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说好,那个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
三只小板凳故事【原创实用版4篇】篇1 目录I.三只小板凳故事的概述II.故事的主要情节III.故事的启示篇1正文一、三只小板凳故事的概述三只小板凳故事是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小男孩为了赢得一场比赛,努力制作了三只不同的小板凳。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却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二、故事的主要情节这个小男孩为了参加比赛,必须制作出三只小板凳。
他开始时使用的是家里的废旧材料,但这些材料并不足以完成这个任务。
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制作方法。
最终,他决定使用木匠制作家具时剩下的边角料来制作小板凳。
三、故事的启示这个小男孩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制作出了三只小板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面临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它们。
此外,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珍惜和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新的东西。
总之,三只小板凳故事是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篇2 目录I.引言II.描述三只小板凳的故事A.故事的来源和背景B.故事的主要内容C.故事的意义III.分析三只小板凳的故事对教育领域的影响A.故事在教育中的应用价值B.故事对教育方式的启示C.故事对教育者的启示IV.结论A.对三只小板凳故事的总结B.对教育领域的展望篇2正文一、引言三只小板凳的故事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教育故事,它起源于中国,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如何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这个故事在教育领域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强调了勤奋、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
二、描述三只小板凳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几十年前,一个名叫张良的小男孩家里很穷,他的父母只能供他上学。
张良非常珍惜这个机会,每天早早地起床读书,认真学习。
尽管他的家庭条件不好,但他一直坚持下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
毕业后,他成为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创建了自己的公司。
三只小板凳的故事强调了勤奋、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这些品质是成功的关键。
学生德育教育故事爱心是照亮学生未来的灯烛转眼我走入工作岗位已将近半年,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喜欢我的学生,对他们的感情也日益深厚。
这种转变是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的,我也该感谢这些可爱的学生,是他们的进步给了我成就感和工作的兴趣。
这个方面给我的感动最深是班内的____这个孩子。
____头脑聪明,不爱学习、过多的时候以自我为中心、特别爱面子、动不动出口成脏,有严重的不良习惯:抽烟、喝酒、讲哥们义气,吃不得半点亏,老师批评甚至都要与你顶嘴。
刚入校时,只感觉到这个孩子上课好动:爱讲话,坐在凳子上就象凳子上有刺,不停的摇来晃去。
多次找他谈话收效不大。
于是就将他的座位调到讲台旁。
讲话有所收敛,但若对他稍稍放松一点,则仍然是坐不稳,东张西望,或干脆就睡觉。
开学不久,在我同他谈话时闻到他身上有股烟味,就让他写张说明书给我。
说是从在老家上初一时就染上这不良习惯,家里让他戒过烟,但只要走进他私人的生活圈子,又开始抽烟。
没有办法,家里就让他转到广州来读书。
可在初三时又认识了一些抽烟的孩子,于是旧病复发。
我及时将这情况与他家里联系,____给我写了份深刻的检讨。
由于烟瘾较大,我给他制定了一个较详细的戒烟过程,规定他在两周之内将烟戒了。
我给了他一些口香糖,让他在来烟瘾时就嚼一嚼口香糖。
期间我每天尽一切可能的时间同他谈话:问他上课表现自我感觉怎么样,作业完成得怎样,晚上休息得好不好等等。
他抽没抽烟在与他说话时就能闻得到。
同时让他知道,我时刻在盯着他、关心他、爱护他(他爸爸、妈妈都不在广州)。
我告诉他,我首先是他的朋友,其次才是他的老师。
到现在为止,从他身上已闻不到烟味了。
另外,在十一月初,他与班上另一同学发生了一点小小的矛盾,于是他让其它班的几个孩子来打他。
事后在与____谈话的过程中发现:他特别爱面子,动不动口出粗言,心胸不开阔。
教育他,当时点头认错,过后老毛病常犯。
与其他同学说话时常带点口头禅,倘若对他“不敬”,则便威胁人。
我常给他讲做人的道理,从他的吃、穿、住来关心他,爱护他,来一点点感化他。
三只小板凳故事(最新版4篇)篇1 目录1.引言:介绍三只小板凳的故事背景和意义2.第一只小板凳:勤奋刻苦的象征3.第二只小板凳:智慧和创新的象征4.第三只小板凳:团结协作的象征5.结论:三只小板凳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篇1正文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寓言故事富有教育意义,其中“三只小板凳”的故事就是一则典型的例子。
这个故事通过讲述三只小板凳的不同特点,向我们传达了勤奋刻苦、智慧创新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故事中的第一只小板凳代表着勤奋刻苦。
这只小板凳虽然简陋,但却非常结实耐用。
它告诉我们,只有勤奋刻苦地努力,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
勤奋刻苦是成功的基石,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
第二只小板凳则象征着智慧和创新。
这只小板凳不仅轻便,而且造型独特,非常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现代社会,仅凭勤奋刻苦已经不够,我们还需要具备智慧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三只小板凳则体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这只小板凳由三只小板凳共同组成,缺一不可。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汇聚起强大的力量,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团结协作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智慧。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首先,我们要勤奋刻苦,为自己的目标付出努力;其次,我们要具备智慧和创新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最后,我们要懂得团结协作,与他人共同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之,“三只小板凳”的故事以简单的寓言形式,向我们传达了勤奋刻苦、智慧创新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这些道理不仅适用于古代,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篇2 目录1.引言:三只小板凳的故事背景和概述2.第一只小板凳:勤劳和诚实的象征3.第二只小板凳:智慧和创新的象征4.第三只小板凳:团结和友爱的象征5.结论:三只小板凳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篇2正文【引言】三只小板凳的故事源于我国民间,它讲述了三只小板凳分别象征着勤劳、智慧和团结,它们一起帮助人们度过困难,最终让人们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
故事作文素材《凳子的故事》故事作文素材《凳子的故事》我们讲台上总放着一个凳子,为的是老师批改作业的时候,可以坐在上面稍微地舒服些。
一天,我忽然发现凳子不见了,于是追问孩子,他们都说没看见。
其实我心里是很清楚的,肯定是哪个孩子的凳子坏了,于是就拿老师的板凳坐了。
作为老师,我总不能看着孩子站在座位上读书写字吧,于是我也就不再追究了。
以后,我的确尝到了苦头,好几次讲完课,让学生写作业的时候,或者是想在教室里写个什么的时候,多想坐下来歇歇疲惫的身体,却因为没有凳子,只能站着,或者是躬着身子忍着。
实在觉得不方便,有一天,我又从办公室给讲台上放了一个凳子,可没过两天,凳子又“不翼而飞”。
这下我有些发急了,孩子的板凳是怎么回事,怎么总是坏呢?还有这些孩子也太没礼貌了,自己的凳子坏了,却一再地拿老师的凳子,这多让人可气!我不能忍受他们再这样发展下去了。
我开始观察起孩子的表现来,原来孩子凳子坏的原因,除了本来凳子就有些损坏的缘故外,还因为他们扫地的时候,或者是搬桌凳的时候,总是放得很重。
经常听到“咚”的一声,像震雷一般,试想一下,再结实的凳子,也经不起他们这样的“折磨”啊。
另外,小孩子天性好动,加上有个别孩子特别调皮,坐在板凳上总是摇摇晃晃,让板凳时常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时间久了这样的板凳就坏了。
教室后面常常放着好几条板凳腿,下课的时候,几个调皮的孩子便有了“战斗”的“武器”了。
于是我要求孩子们:“值日生同学放置桌凳的时候,一定要轻拿轻放,否则凳子坏了,自己要赔偿,绝对不能再动老师讲台上的板凳了。
”说完这话的第二天,我走进课堂,就看见一个孩子高高地站立着。
一问才知道,他的板凳坏了,又不能拿老师的,于是就只好站在那儿了。
一节课,我看着孩子站着真有点心疼,有几次想让他们坐我的.凳子,可一想到这样又该让他们养成还习惯,于是就铁了心,让他们尝尝坐不到板凳的滋味,从而增强爱护桌椅板凳的意识。
这次考试,我正准备离开教室时,管彬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赵晨辉同学把我的板凳搬走了,我没有板凳坐”“ 不,老师,我拿的是我的板凳,他的坏了,硬说这是他的”,管彬赶紧分辩,边说边举起了板凳让我看她所做的记号。
德育小故事:凳子的故事与小学德育教育
德育小故事:凳子的故事与小学德育教育在一篇文章中曾读到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德育在哪里?在思榀课上吗?那只是一门功课,学生要的是分。
在班会上吗?那是比较班级管理!~班主任大都在例行公事。
在每年有数的几次爱国主义教育纪念日活动上吗?那是学校领导的教育政绩!可以说我们根本或者基本上没有德育,我们的德育事实上只是说说而已。
文章对当前的学校德育提出可严重质疑,也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课程改革后我们的德育教育,出路到底在哪里?后来,在一所县直小学的某一年级班听课时,我遇到了这样一件小事:上课的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讲的是一节语文课。
教师教态大方,和蔼可亲,课堂气氛十分融洽。
其中有一个学生在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本来插到凳子下面的两条小腿把登子带歪了。
这位女教师刚好站在他身边,发现后请轻轻地把凳子往后挪了挪,凳子因此没有歪倒。
我暗自夸奖这位教师真有心。
当这个学生又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了:凳子又被他的小腿带歪了,而且老师也没有再注意到。
就在我刚刚想帮他把凳子往后挪一挪的一刹那,坐在这个学生右
侧一个小男孩抢在我前头,悄悄地而又迅速地把即将歪倒的凳子扶正,又悄悄地坐了回去,继续认真听课,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这个小男孩的举动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我想:在这节课上,这个小男孩不但学到了一些知识,而且接受了一次实实在在的德育教育。
虽说一个学生一件小事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至少从这件小事中,我们可以对课改中的德育教育做出一些反思。
一德育教育实实处处都在。
上面的这件小事并不发生在思课上,也不发生在教师对学生专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它发生在一个谁都没有注意的情况之下,如果不是它确实让我感到意外,可能不会有人再知道这件事。
但是即使没有人知道,这个小男孩在这节课上所受到的德育教育仍然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所以说,德育教育并不一定在专门的思品课上,在教师专门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
它存在于学生的课堂上学习中生活中存在于学生所活动的每一个角落。
本次课改,把《思想品德》改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应该说也是把德育教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活动紧密相连的理念的体现。
二德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以往,我们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似乎总是喊得那么高那么远,而实际并未在学生身上产生十分理想的教育
效果。
学生在小学里接受的是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到大学里却要再学习-如何讲究卫生礼貌待人。
这种德育教育内容上的颠倒使得我们的德育效果打了明显的折扣。
文中的这个小男孩并没有做什么值得大肆宣扬的事情,他只是帮同学扶了一下凳子,事情似乎太小了。
但是,它所体现出来的德育效果却是真实可见的。
从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这个小男孩对于乐于助人这一德育要求已经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付诸于行动。
三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德育教育中十分重要在本堂课上,这位女教师在不知不觉中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德育教育的楷模形象。
教师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起到了比不厌其烦的枯燥的说教更加有效的教育作用。
也许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所缺的,并不是什么方法耐心观念等,而是教师的榜样。
想想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的那些诸如诚实守信尊敬他人拾金不昧等要求,再想想我们在学生面前所表现出的一些如体罚学生爱慕虚荣追名诼利弄虚作假等行为,就能理解我们为什么开展了那么多的德育活动,进行了那么多的德育教育,而结果却收效甚微;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六七岁的小学生在老师的榜样作用下所表现出的如此积极的道德意识。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一如春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我们目前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多一些帮同学扶正凳子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