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针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23.93 KB
- 文档页数:3
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观察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是中风后患者常见的运动障碍之一,其特点是一侧面部表情肌的运动障碍,导致面部表情不协调。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
而针刺治疗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等作用,且对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具有显著的疗效。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治疗对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三、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选取确诊为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患者30例,均符合以下标准:
(1)临床症状符合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特征,如一侧面部表情不协调、嘴巴歪斜等。
(2)病程在1个月以上,且未接受过其他治疗方法。
(3)患者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2 研究设计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5例。
对照组接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针刺治疗。
两组治疗周期均为4周,每周治疗3次。
3.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面部表情的改善情况,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
同时,观察针刺治疗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通过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观察,探讨了一种全
新的治疗方式,为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同时,为针刺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舌针治疗假性球麻痹所致的吞咽困难
王健;王晓婷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
【年(卷),期】2001(017)004
【摘要】@@假性球麻痹是脑血管病变损及延髓所引起的双侧鄂、咽、喉、舌肌麻痹的症状,是危及病人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其主要并发症是吞咽困难,饮水反呛.造成病人不能进食、进水,出现营养不良及离子紊乱和呛咳易造成吸人性肺炎,临床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病人的生命.现已位居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三大疾病(脑血管病、癌症、心血管病)之首.因此及时解除麻痹是治疗的关键.笔者自1993年以来,共治疗吞咽困难33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王健;王晓婷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职工医院青岛 26603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
【相关文献】
1.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 [J], 熊涛
2.化痰通络汤联合舌咽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疗效观察 [J], 梁艳桂;吴海科;谭峰;许雪华;卢婉敏;吴怡卿;陈景梅;张明霞
3.化痰通络汤联合舌咽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疗效观察 [J],
4.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疗效观察 [J], 刘杰棉
5.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疗效观察 [J], 刘杰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舌咽针配合构音、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舌咽针为主的针刺治疗方案结合构音、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
方法60例明确诊断为中风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
在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施以舌咽针为主的针刺治疗配合构音、吞咽功能障碍训练,对照组施以常規针刺配合构音、吞咽功能障碍训练。
比较两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以及言语、发声、吞咽症状疗效。
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组言语、发声、吞咽总有效率分别为92.9%、96.7%、92.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4%、79.3%、73.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舌咽针配合构音、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的治疗效果明确。
关键词舌咽针;构音功能障碍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中风;假性球麻痹假性球麻痹(pseudobulbar paralysis,PBP)又称中枢性延髓麻痹或上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是由双侧上运动神经元病损,使延髓内运动性神经核失去上一级支配而发生的瘫痪,其表现同球麻痹相似,但又不是延髓本身病变,故冠名为假性球麻痹。
其表现有构音障碍、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为主的一组病症[1];该病祖国医学上可归为“中风”、“喑痱”、“舌謇”等范畴。
假性球麻痹最常出现的症状是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有资料记载,中风患者根据损伤部位的区别,有14%~71%的患者伴有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而吞咽障碍若只能通过鼻饲进食水,则给患者带来极大不便,但若不慎误吸或反流,则又易导致吸入性肺炎等,直接危及生命。
项针加舌针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项针加舌针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摘要:中风是引起吞咽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讨项针加舌针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00例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分为两组,项针加舌针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项针加舌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项针加舌针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
结果显示,项针加舌针组在吞咽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因此,项针加舌针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项针,舌针引言中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常见并发症之一是吞咽功能障碍。
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是导致吞咽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假性球麻痹患者常常出现吞咽不畅、进食困难、咳嗽和误吸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主要以康复训练为主,药物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本研究共选取10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
项针加舌针组(实验组):平均年龄52岁,男23例,女27例。
对照组:平均年龄53岁,男25例,女25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上无统计学差异。
治疗方法项针加舌针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项针加舌针治疗。
具体操作方法为,将项针插入颈项部涌泉穴、百会穴、风池穴,然后将舌针插入舌部视电子镜引导,按照穴位寻找具体位置。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治疗,包括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
评估指标通过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wallowing Function Evaluation Scale)评估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同时,使用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刺及舌下放血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 方法:对40例假性延髓麻痹的脑梗塞急性期患者,采用针刺廉泉、三阴交、风池、翳风、完骨及舌下放血治疗,并与对照组比较。
结果:该疗法可以明显改善吞咽和舌体运动功能,同时可以纠正言语功能,是假性延髓麻痹急性期患者的主要辅助治疗手段。
[主题词] 假性延髓麻痹/针灸疗法;刺血疗法;舌针假性延髓麻痹是脑卒中较为常见和复杂的症状之一,目前国内尚未找到一种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
我科对2000年一年中入院的急性期假性延髓麻痹患者,采用针刺及舌下放血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00年3月~12月住院的假性延髓麻痹患者80例,选择条件:(1)符合1986年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证实,排除延髓及皮层病变的脑梗塞患者。
(2)符合假性延髓麻痹的诊断标准[1]: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软腭反射及咽反射消失或减弱,伴有病理性脑干反射及情感障碍等。
(3)发病在1周以内。
(4)意识清楚,无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
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
2组的一般状况(包括年龄、性别、病史)及病情程度(临床症状及体征)经过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表2、表3。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对比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体征比较2 治疗方法2 1 治疗组(针刺+药物组)常规给予活血化瘀及脑保护治疗,静点路路通注射液、能量合剂,同时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另辅以针刺及舌下放血治疗。
(1)取穴:金津、玉液、廉泉、风池、完骨、翳风、三阴交。
(2)刺法:先令患者坐位,金津、玉液两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放血量约2ml,隔3日1次,刺后盐水漱口;廉泉刺入约2~2 5寸至舌根部;三阴交向胫骨后斜刺入1~1 5寸(针与皮肤呈45°角),施以重插轻提、短时间小幅度低频率之提插补法,针感以酸麻或肢体抽动为度;风池、完骨、翳风均向喉结方向刺入1~1 5寸,施以短时间小幅度低频率轻捻转补法,针感以酸胀为度。
2021年3月CHINESE HEALTH CARE舌三针联合球囊扩张术对缺血性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舌三针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择取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于2018年9月~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中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6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将采用舌三针联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的35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将使用吞咽治疗仪治疗的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10次治疗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将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2个疗程后,治疗组吞咽障碍功能计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
结论舌三针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效果优于单纯使用吞咽治疗仪,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吞咽障碍;舌三针;球囊扩张术中图分类号:R27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011(2021)-3-0005-04冯丹枫(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广东广州,510140)呈显著增加的状态[6]。
研究发现,川芎平喘合剂在将低IL-6、TNF-α指标方面效果显著,充分抑制了其炎症反应。
中医将哮喘归纳为“哮证”范畴,认为其诱发机制主要为外邪入侵、体虚劳倦等因素,在肺失宣降、功能异常、气道痰壅的情况下,以痰为主要表现[7]。
在《血证论》一书中提到痰阻气道亦在生痰的同时引发痰淤互阻,如何更好的进行祛痰化瘀成为疾病治疗的关键所在。
川芎平喘合剂中的川芎作为君药,被称之为“血中气药”,具有活血、辛散温通之功效;当归、赤芍、白芍、丹参作为臣药,配合川芎进一步加强活血化瘀的功效;细辛、辛夷作为佐药,起到祛痰润肺之功效;黄荆子、胡颓叶则具备解痉平喘之功效;而作为使药的甘草则将以上诸药药效调和,充分发挥活血化瘀、祛痰润肺等强大功效[8]。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8 Vo1.18 No.30138投稿邮箱:sjzxyx88@·中医中药·舌下针刺法联合脑心通胶囊对中风急性期肢体功能障碍及假性球麻痹的疗效观察张小静,袁爽,史书阁(方城县中医院,河南 南阳 473200)0 引言中风急性期肢体功能障碍及假性球麻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能力较低,为了维持患者生命,常常采用鼻饲及肠营养的方式,但是这些方式存在弊端较多,提高了患者死亡率,在经济及心理压力下,患者的治疗效果得不到保障[1]。
本文在在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选取我院中风急性期肢体功能障碍及假性球麻痹患者82例,观察舌下针刺法联合脑心通胶囊对中风急性期肢体功能障碍及假性球麻痹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在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选取我院中风急性期肢体功能障碍及假性球麻痹患者82例,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40例。
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45-80岁,平均(63.5±4.3)岁,病程3天至6个月,平均(2.8±1.7)个月。
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5-80岁,平均(62.6±5.1)岁,病程3天至7个月,平均(3.2±1.9)个月。
患者均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脑心通(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5001,规格:0.4 g ×48粒)治疗,1天3次,1次4粒,治疗40天。
观察组给予舌下针刺法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脑心通用法用量与对照组相同,加以舌下针刺法治疗,方法:首先使用器械将患者口张大,然后选择5根毫针(江苏东方针灸器械厂,批号20130308)并对其消毒。
将毫针对准患者舌系带下方与下颚的连接地方,第一针刺入患者舌根部0.5寸至1.5寸处。
《舌下穴深刺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观察》一、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并发症之一便是假性延髓麻痹(PBP),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
这一症状对患者的饮食摄入和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法虽多,但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
舌下穴深刺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近年来在改善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旨在通过临床观察,探讨舌下穴深刺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的疗效及安全性。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的设计方法,选取了符合诊断标准的PB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接受舌下穴深刺治疗,同时设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评估舌下穴深刺的临床效果。
三、观察指标1. 吞咽功能评估:采用吞咽功能评估量表(如日本吞咽功能分级法)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2. 生活质量评估:采用生活质量评估量表(如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3. 安全性评价:观察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局部疼痛、出血等,评估舌下穴深刺的安全性。
四、结果1. 吞咽功能改善情况:经过舌下穴深刺治疗,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在治疗后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舌下穴深刺治疗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生活质量评估量表上的得分在治疗前后均有所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安全性评价:在治疗过程中,舌下穴深刺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仅有少数患者出现局部疼痛、轻微出血等轻微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得到缓解。
这表明舌下穴深刺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五、讨论本研究表明,舌下穴深刺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具有显著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