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强制许可制度对法律正义价值的诠释
- 格式:pdf
- 大小:318.55 KB
- 文档页数:3
技术标准的强制许可制度——由知识产权视角入手
熊庆云
【期刊名称】《消费导刊》
【年(卷),期】2009(000)022
【摘要】2008年底,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专利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改。
然而笔者研究目前的经济法热点问题,发现关于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直接的解决。
对此,笔者从知识产权视角入手,意图解决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交叉时所产生的问题。
【总页数】2页(P143-144)
【作者】熊庆云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4
【相关文献】
1.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关系--“企业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战略”专题之二 [J], 张平;马骁
2.应对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协同型新技术贸易壁垒对策思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视角 [J], 胡成;张梦娟;潘熳颖;苏佳璐;李明星
3.高度重视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来自"第一届中国信息产业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峰会"的报道 [J], 本刊编辑部
4.ICT产业中的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协同机理研究——基于协同学的理论视角 [J],
谢明敦;孔虹;马捷
5.数字经济创新: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协同推进的视角 [J], 温军;张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利的强制许可的名词解释随着全球创新速度的加快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专利制度逐渐成为创新领域中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在专利保护的同时,专利的强制许可也成为权利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一种重要平衡机制。
本文将对专利的强制许可进行名词解释和详细剖析。
一、专利的强制许可是什么?专利的强制许可是指国家在特定条件下,有权强制专利权人将其专利权许可给他人使用,即使专利权人不同意也不能拒绝。
它是一种保护公众利益、调整专利权与社会利益关系的手段,确保将专利技术应用于社会并促进创新发展的机制。
二、专利的强制许可的目的是什么?专利的强制许可的目的在于解决专利滥用和市场失灵的问题,以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专利权人可能滥用专利权,限制市场竞争和社会公众对专利技术的使用。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使用强制许可的方式可以限制权利人的行为,确保专利技术的利益最大化。
三、专利的强制许可的适用条件有哪些?专利的强制许可并非一味地剥夺专利权人的权利,而是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进行的。
国际法和国内法在界定强制许可的适用条件时存在一定差异,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权利滥用:当专利权人滥用专利权,以限制市场竞争、歧视对手、垄断技术等方式损害社会公众利益时,可以考虑采取强制许可措施。
2. 阻碍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当专利技术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对技术进步产生重要影响且专利权人未进行合理利用时,可以考虑通过强制许可手段促进技术创新。
3. 紧急需求:当社会公众面临重大危机或迫切需求时,需要使用被专利技术解决问题,而专利权人无法提供和满足该需求时,可以采取强制许可措施。
四、专利的强制许可的限制和保护在进行专利的强制许可时,需要注意对专利权人的合法利益进行保护,确保权利人的合理权益不受损害。
同时,也要对强制许可的范围和期限进行限制,以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1. 过渡期:在引入强制许可制度时,通常会设立一个过渡期,以便专利权人适应新的制度并合理利用其专利技术。
专利的强制许可制度介绍强制许可,是指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依照专利法规定,不经专利权人同意,直接允许其他单位或个人实施其发明创造的一种许可方式,又称非自愿许可。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根据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的申请,可以给予实施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
专利权是属于发明申请专利的人享有,但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为了公共利益,国家是可以强制许可的。
现在的小编将在下面的文章中为您介绍专利的强制许可制度的问题。
▲专利的强制许可制度介绍:我国《专利法》第六章和《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五章均规定了“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
▲(一)事由《专利法》规定了三种事由:一是未能在合理长的时间内获得这种许可时的强制许可。
《专利法》第48条规定:“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以合理的条件请求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而未能在合理长的时间内获得这种许可时,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根据该单位的申请,可以给予实施该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72条规定:“自专利权被授予之日起满3年后,任何单位均可以依照专利法第48条的规定,请求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给予强制许可。
请求强制许可的,应当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交强制许可请求书,说明理由并附具有关证明文件各一式两份。
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应当将强制许可请求书的副本送交专利权人,专利权人应当在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指定的期限内陈述意见;期满未答复的,不影响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作出关于强制许可的决定。
”二是国家作出紧急状态等非常情势的强制许可。
《专利法》第49条规定:“在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或者非常情况时,或者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给予实施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
”三是促进新发明实施的强制许可。
《专利法》第50条规定:“一项取得专利权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比前已经取得专利权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技术上先进,其实施又有赖于前一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实施的,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根据后医专利权人的申请,可以给予实施前一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强制许可。
专利法中的强制许可制度哪些情况可以使用强制许可制度是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国家可以依法强制许可他人使用当前专利权人的专利技术,以保护公共利益或促进技术进步。
在中国专利法中,强制许可制度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国家安全或重大利益需要:当国家安全或重大利益需要确需使用项专利技术时,国家可以依法强制许可他人使用该专利技术。
例如,一些专利技术对国家军事安全或国家核心利益具有重要影响,国家可以强制许可相关方使用该技术。
2.公共卫生危机:在疫情或其他公共卫生危机时,如果能够通过使用项专利技术有效应对危机,国家可以强制许可他人使用该专利技术。
例如,针对新型病毒的疫苗或治疗方法专利技术,当面临大规模传染病流行时,国家可以强制许可其他药企或研究机构生产和使用相关产品。
3.自然灾害应对:当突发自然灾害发生时,如果项专利技术可以有效帮助灾区恢复重建,国家可以强制许可他人使用该专利技术。
例如,在地震或洪水等自然灾害后,如果项建筑或救援技术对于灾民救援和灾区重建具有关键作用,国家可以强制许可其他企业或组织使用该技术。
4.公共利益或公共需求:当一些领域的技术被广泛认为是公共利益或公共需求所必需时,国家可以强制许可他人使用该专利技术。
例如,项专利技术在提高能源效率、环境保护、公共交通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国家可以强制许可其他企业或组织使用该技术,以促进社会进步。
强制许可制度的使用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事先通过合理的努力尝试获得许可:在向专利权人申请强制许可前,申请人应当以合理的商业方式尝试获得许可,并提供能够证明这一努力的相关证据。
2.合理的补偿:对于被强制许可的专利权人来说,其合法权益应得到合理保护和补偿,强制许可机构应当支付合理的使用费或赔偿金。
3.紧急情况下的临时授权:在紧急情况下,当时无法与专利权人成功达成许可协议时,国家可以临时授权他人使用该专利技术,但应遵循相应程序,并支付合理的使用费或赔偿金。
4.强制许可的合理期限:国家对于强制许可的期限应当进行合理的设置,不能超过技术发展的必要时间。
滥用专利权的强制许可是什么意思引言在知识产权领域,专利是保护发明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
拥有专利权意味着权利人可以独占其专利所涵盖的技术,其他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无法生产、销售或使用该技术。
然而,专利权并非绝对的,权力的滥用也会对市场竞争产生负面影响。
其中一种可能的滥用方式就是强制许可。
本文将介绍滥用专利权的强制许可的含义及其对市场与竞争的影响。
强制许可的定义强制许可是指当权利人滥用其专利权力,通过强制他人无条件许可专利,而非基于自愿协商达成许可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其他人是否同意,权利人都可以强制他们支付许可费或许可专利。
强制许可通常发生在强势专利权利人利用其市场地位,以垄断、限制市场竞争为目的。
强制许可的滥用滥用专利权的强制许可可能有多种表现形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1.强迫对手许可专利:权利人通过索取过高许可费或不公平的交易条件,强迫其他企业许可专利。
这样的行为不仅削弱了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还有可能导致市场垄断。
2.排他性强制许可:权利人拒绝与其他企业进行许可协商,而只与一个或有限的几个企业达成排他性许可协议。
这种做法限制了其他企业的进入和竞争,导致市场缺乏多样性。
3.差别待遇:权利人对不同的许可人给予不同的待遇,例如对某些许可人提供更宽松的许可条件,对其他许可人提供更苛刻的条件。
这种差别待遇可能导致市场不公平,并损害其他企业的利益。
强制许可的影响与应对强制许可的滥用对市场和竞争产生负面影响,对创新和技术进步构成威胁。
以下是其可能造成的几个方面的影响:1.抑制创新:如果权利人过度滥用专利权力,其他企业可能受到阻碍,以开发新技术或改进现有技术。
这将抑制创新,限制市场上新产品和服务的推出。
2.限制市场竞争:强制许可的滥用可能导致市场缺乏竞争,从而削弱消费者的选择和价格竞争。
市场垄断会导致价格上涨和消费者福利的下降。
为遏制滥用专利权的强制许可,相关的调控和管理措施可以采取。
其中一些可能的应对措施包括:1.政府监管: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有效的监管机构,加强对专利权的监督和管理,防止权利人滥用其权力。
专利强制许可制度是什么对于专利权人来说,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发明技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
在没有经过专利权人同意的情况下,相关部门擅自允许他人使用专利的强制行为,是要接受处罚的。
那么专利强制许可制度是什么?下文我为您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料,以供参考。
一、专利强制许可制度是什么?1、专利权人未以合理条件在合理长的时间内许可他人实施。
即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以合理的条件请求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自专利权被授予之日起满三年后,未能得到许可的。
2、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或其他紧急情况,或者是为公共利益的非商业性使用。
3、后一专利的实施有赖于前一专利实施的。
需指出的是,强制许可只适于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没有强制许可。
取得实施强制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不享有独占的实施权,也无权允许他人实施,并且应当付给专利权人合理的使用费。
二、专利强制许可的情形1、滥用专利权的强制许可。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根据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的申请,可以给予实施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专利权人自专利权被授予之日起满3年,且自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满4年,无正当理由未实施或者未充分实施其专利的。
申请强制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证据,证明其以合理的条件请求专利权人许可其实施专利,但未能在合理的时间内获得许可。
专利权人行使专利权的行为被依法认定为垄断行为,为消除或者减少该行为对竞争产生的不利影响的。
2、根据公共利益需要的强制许可。
在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或者非常情况时,或者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给予实施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
为了公共健康目的,对取得专利权的药品,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给予制造并将其出口到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规定的国家或者地区的强制许可。
3、从属专利的强制许可。
一项取得专利权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比前一已经取得专利权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具有显著经济意义的重大技术进步,其实施又有赖于前一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实施的,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根据后一专利权人的申请,可以给予实施前一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强制许可。
论述专利的强制许可制度引言专利是一种保护创新的商业利益的法律工具,它给予发明人或者创造者一项垄断权利,使其能够在一定的时期内独家使用和经营其发明或创造。
然而,专利的垄断权利也可能导致滥用,限制了市场竞争,并阻碍了创新和发展。
为了平衡专利权利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一些国家引入了专利的强制许可制度。
本文将就专利的强制许可制度进行论述。
专利的强制许可制度概述专利的强制许可制度是指某些特定情况下,政府可以强制专利持有人许可其他公司或个人使用其专利。
这种措施的目的是保护市场竞争,防止滥用专利权力,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专利的强制许可制度通常在以下情况下适用:1.当专利持有人滥用专利权力、限制市场竞争或导致消费者利益损害时;2.当面对紧急公共卫生问题或国家安全需求时;3.当发明或创作对于社会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时。
强制许可制度的目标与意义专利的强制许可制度有以下几个主要目标和意义:促进市场竞争专利的强制许可制度可以防止专利持有人滥用其垄断权力,限制市场竞争。
许多创新是建立在现有的技术和专利基础上的,如果专利持有人不愿意授予许可,其他公司可能无法进入该市场,导致创新受阻。
强制许可制度可以打破专利的垄断,促进市场竞争,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保护消费者权益专利持有人滥用专利权力可能导致市场失衡,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并可能导致价格上涨。
强制许可制度可以确保消费者有多个供应商选择,维护其合法权益,推动市场价格合理竞争。
保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某些发明或创作对于国家安全或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紧急公共卫生问题,如传染病爆发,可能需要大规模生产某种疫苗或药物来控制疫情。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强制专利许可,确保生产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满足公众需求。
强制许可的程序和条件专利的强制许可制度通常需要满足一定的程序和条件。
具体的程序和条件可能因国家而异,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利益评估:政府将对专利权利的滥用或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有必要采取强制许可措施。
浅析我国专利权限制制度的完善的论文(合集20篇)-规章制度篇1:浅析我国专利权限制制度的完善的论文浅析我国专利权限制制度的完善的论文一、我国专利权限制制度存在的问题(一)先用权制度定位不明确所谓先用权,是指在专利申请日之前,独立研究出与申请专利发明同样的发明或者通过合法途径获知该发明创造内容的人,在国内已经实施或者为实施该发明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在他人申请专利以及获得专利授权之后仍可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实施该发明的权利。
先用权制度是为弥补先申请原则的不足而设立的一种重要的专利权限制制度。
而我国专利法中关于先用权的规定,存在如下缺失。
1、对先用权实施行为的类型的规定过于单一我国《专利法》第63条第1款(二)将先用权实施行为类型仅仅限定在“制造”和“使用”两种方式上。
而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实体专利法条约》草案的规定,能够产生先用权的行为,对于产品专利来说,不仅包括制造专利产品,还应当包括销售、许诺销售、使用进口相同的产品;对于方法专利来说,不仅包括使用该方法专利,还包括销售、许诺销售、使用进口依照该方法所直接获得的产品。
从先用权设立的本意来考虑,先用权的规定旨在克服先申请原则的不足,豁免先用者的侵权责任。
如果只允许先用者继续其制造、使用行为,而不允许其通过其他方式处置其产品,那么生产出来得产品只能堆放在仓库,而先用权制度也就只是一纸空文。
2、对先用权实施行为的范围的规定不明确我国《专利法》规定,先用权人有权在制度“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
这里的“原有范围”具体指什么,没有相关司法解释。
在理论界,对此也颇有争议。
有学者认为,原有范围是“指其产量一般不高于专利申请提出时的产量”“包括专利申请提出时原有设备可以达到的生产能力,或者根据原先的准备可以达到的生产力”[2]。
也有学者认为,先使用权的“原有范围”是指:(1)实施人的数量,先用权只有先用权人本人才能享有,先用权人不得颁发许可证;让其他企业生产、销售享有先用权的产品,也不得将属于他本人的使用方式,通过合同关系分配给第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