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_尾效_研究_兼论刘易斯拐点后的中国经济
- 格式:pdf
- 大小:295.00 KB
- 文档页数:7
1978年以来,中国依靠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双轮”驱动,并充分“人口红利”和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实现了经济总量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的奇迹”。
然而,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大调整的背景下,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某些因素正在或即将发生转变,例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调整导致中国必须直面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刘易斯拐点”。
从谋求经济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必须立足于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优化,前瞻性地为劳动力驱动型的增长找寻有效的替代方式。
一、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来临?在发展经济学中,“刘易斯拐点”是由阿瑟.刘易斯在讨论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中提出的,其内涵是: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是一个劳动力在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为代表)和现代部门(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代表)再配置的过程,而此过程的连续推进必然导致农业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为“有限过剩”,而劳动力工资也必然会从“相对稳定”变为“显著提升”,上述农业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工资水平的转变即为“刘易斯拐点”。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通常对劳动力优势有较高依赖,因此,“刘易斯拐点”对经济发展就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学含义,它不仅表明劳动力资源、劳动力市场格局发生了显著转变,而且暗示着要素相对价格、产品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形态进入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人口红利”特征极为显著,劳动力资源、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农民工的低工资也成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的先决条件。
然而,在新的发展阶段,人们需要追问:当前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及工资水平是否发生了转变?中国是否已经不可逆转地进入到“刘易斯拐点”阶段?对此,有学者指出近期东部地区的“民工荒”已经取代了此前的“民工潮”,而诸多地区和企业也试图通过增加工资来缓解用工困难,这些表明劳动力供求逆转、工资提升的“刘易斯拐点”在中国已经来临。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仍存在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且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失业压力,而工资上涨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部分企业,因此劳动力资源充裕且廉价的特征没有发生逆转,短期内中国不大可能会遭遇“刘易斯拐点”的挑战。
浅谈中国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摘要:根据数据确认了中国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窗口期即将关闭。
这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人口红利带来的巨大利益将逐渐减少,面对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我国应如何面对,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关键词:人口红利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的积极作用人口红利的消极影响用工荒弥补人口红利衰减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持续9年实现了9%的增长速度,这在世界各国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被称为“中国奇迹”。
对于这种经济增长奇迹的解释,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其中有研究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和适龄劳动力的大量低成本供给密切相关的,并把这种劳动力的优势成为“人口红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中国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窗口期即将关闭。
何为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过去三十年中国人口红利对经济的积极影响过去三十年里,在改革开放的领导下,中国gdp持续高速度增长。
当然这有很大一部分功劳在于中国的人口红利。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在中国沿海地区,尤其是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大量的工厂涌现,中国开始快速进入和发展加工制造业,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
一段时间廉价劳动力成为中国的一个标志。
同时城镇化加剧,城市建设也在快速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硬件设施要不断改善,中国的公路桥梁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社会基础设施大大的扩大了内需,人们对住房要求要逐步提升导致了中国的房地产业的快速的发展,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巨大动力。
浅议中国人口红利期结束出现刘易斯拐点时的经济转型
卜志明
【期刊名称】《中国工程咨询》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 2010年初,"民工荒"这个词眼再度进入人们的视线,且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2004年首度出现"民工荒"问题的报道,到2008年经历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后,再度遭遇"民工荒",这使人们联想到中国的人口红利是否已经结束?中国是否已经面临刘易斯拐点?这需要我们对中国当前的经济结构进行思考,并找出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
【总页数】7页(P28-34)
【作者】卜志明
【作者单位】上海投资咨询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刘易斯拐点”、开放经济与中国二元经济转型 [J], 周燕;佟家栋
2.中国刘易斯拐点的异象、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 [J], 洪勇
3.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看产业转型与升级--从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和劳动增长率角度谈产业转型的迫切性 [J], 孙璇
4.韩俊:中国没有出现刘易斯拐点 [J],
5.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了吗?——兼论经济增长人口红利说 [J], 孙自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易斯拐点后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大约在2007年前后已经走过了刘易斯拐点,伴随这一转折的发生,经济在通货膨胀、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层面都在承受一系列的压力。
食品价格上升导致的通货膨胀裂口和潜在增速的快速下降,是其在总量层面的主要影响。
在结构层面上,我们将会看到农产品价格的趋势性上升,大众消费和服务的兴起,机器对劳动力的广泛替代和熟练劳动力对非熟练劳动力的替代。
中国经济2007年前后已走过刘易斯拐点关于中国是否走过刘易斯拐点的问题存在很多争议,最大的原因是数据的处理和证据的收集存在技术上的困难。
为了应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处理了一些独特的数据。
(一)农产品价格涨幅与劳动力密集度显着正相关,暗示劳动力成本上升是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驱动力量。
图1是不同种类农产品散点图,其横轴是不同农作物由它们各自的生产技术所决定的劳动力占生产成本的比例,它度量了不同作物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密集程度。
越向右边,农作物劳动力的密集程度就越大。
■这个图的纵轴是2000年到2007年,不同种类农作物在7年时间里价格累计涨幅。
我们使用长时间序列价格累计涨幅,是为了剔除农产品自身周期的短期波动影响。
该散点图明显展示一个向上倾斜的直线,即它们呈现正相关关系。
这种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在经济上只有一种解读方式,就是:过去几年导致农产品价格连续上升的关键因素是劳动力成本上升。
其它因素,在横断面数据上都不可能得到粮食价格涨幅与劳动力密集程度呈现如此强的相关关系。
这说明:尽管短期灾害性因素在一两个月甚至一两年时间对农产品价格可能有明显影响,但在较长时间上,影响农产品价格的主导性因素是劳动力成本上升。
(二)中国劳动力供应曲线,暗示中国经济大约在2007年前后走过刘易斯拐点。
在中国,保姆和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水平变动情况,在现有的宏观总量统计体系之中找不到可靠数据。
借用研究宇宙中的暗物质方法,即研究暗物质的重力场效应反推暗物质的存在并计算它的质量。
我们认为,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变化,首先会非常强地在农产品领域显示出来,可根据不同农作物价格时间序列,及在生产过程中因技术条件所决定的生产函数,倒推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所获收入。
刘易斯拐点显现期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刘扬;陈莹
【期刊名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1978年以来,中国依靠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双轮驱动,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和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2008年以来,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大调整的背景下,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部分生产要素正在发生变化.如何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妥善解决要素禀赋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无疑是未来一个时期内政府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从刘易斯拐点理论入手,通过分析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根据中国现有的人口结构和未来发展趋势,得以从谋求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总页数】7页(P5-11)
【作者】刘扬;陈莹
【作者单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北京100142;中国进出口银行,北京100031;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北京1001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3
【相关文献】
1.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形势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兼对中国劳动市场刘易斯拐点的认识和判断 [J], 王金营;顾瑶
2.刘易斯模型框架下中国刘易斯拐点问题探讨——来自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 余宇新;张平
3.探寻中国城乡二元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线索--从刘易斯拐点到库兹涅茨倒U曲线 [J], 虞坷
4.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以刘易斯拐点期为背景的理论、模式与政策研究 [J], 吴垠
5.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考察--兼对刘易斯拐点研究范式的反思 [J], 杨善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拐点论"困扰中国经济是刘易斯拐点还是中国拐点?一直以来,廉价劳动力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崛起“最大的比较优势”,而今天这一优势似乎即将失去。
“用工荒”每年都在上演。
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宁可留在家乡寻找机会,也不愿跑到沿海企业争取十几年不变的工资了。
这一状况加剧了人们的担忧。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蔡昉成为记者们追逐的目标。
这位社科院的人口专家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的说法,称中国正面临一个劳动力从过剩到短缺的转折点--“刘易斯拐点”。
他说,中国一般的劳动年龄人口(16岁至64岁)数量在2010年至2015年将处于峰值,随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将不断下降。
这可能意味着,中国经济享受人口红利的时代过去了,“用工荒”将是“十二五”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拐点论”引发了研究者、官方甚至坊间的热烈争论。
这个略带学术味道的判断还没有达成共识。
3月2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中国“十二五”期间就业市场总体看仍是“供大于求”。
据预测,我国“十二五”期间每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劳动力大约在2500万人,而目前每年城镇能够安排的劳动力就业大约1200万人,仍有1000多万人的就业缺口。
尹蔚民说,由于我国现在尚有一亿农民需转移就业,所以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的人口红利期还不会过去。
看到“刘易斯拐点”也要看到“中国拐点”“拐点论”的支持者正在更多关注愈演愈烈的“用工荒”现象。
今年以来,广东、安徽、山东等地用工缺口的消息不断出现,甚至已从往年的东南沿海扩散到中西部地区。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春节后中国整体用工缺口在10%到20%。
各地为了“留住人”,采取了各种办法。
安徽省合肥市为给外来务工人员吃下“ 定心丸”,承诺将在出行、就医、工资、住房等方面,全面对外来人员开“绿灯”。
号称“中国打工第一县”的重庆市开县,建设了“中国西部返乡创业园”,希望把往年“向外跑”的本地劳工“引回来”。
蔡昉认为,现在的劳动力短缺状态以及未来可能加剧的趋势,都说明“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作者: 殷剑峰[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金融评论
页码: 1-1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人口拐点;刘易斯拐点;储蓄;投资拐点
摘要: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造就了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的两种情绪。
一方面,许多人认为中国经济还会有若干个十年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将人口老龄化和刘易斯拐点看成是中国经济陷入低速增长、甚至停滞的前兆。
本文首先基于人口转变的视角回顾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机制,然后在一个简单的索洛模型框架下界定了“人口拐点”、“刘易斯拐点”和“储蓄/投资拐点”,指出单一的人口拐点或刘易斯拐点并不值得担忧,刘易斯(第二)拐点之后同时发生的人口拐点和储蓄/投资拐点才是经济减速、甚至人均产出水平下降的推手。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和若干国家的案例也表明,危机通常发生于刘易斯(第二)拐点之后的双重拐点重叠。
对我国数据的分析发现,尽管我们已经或即将面临人口拐点,但仅从劳动力这一个生产要素的角度看,尚无法得出刘易斯(第二)拐点出现的结论;同时,在没有外部冲击的情况下,也没有迹象表明储蓄/投资拐点的到来。
因此,过去三十多年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两大动力——劳动力供给效应和资本积累效应依然存在。
不过,陷入危机国家的教训表明,信用膨胀伴随的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将会引发突然、剧烈的调整。
所以,未来在通过改革继续推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稳定信用和房地产市场,以防止刘易斯(第二)拐点和储蓄/投资拐点被提前触发。
刘易斯拐点后的中国经济高善文12010年9月28日内容提要中国经济大约在2007年前后走过了刘易斯拐点;伴随这一转折的发生,经济在通货膨胀、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层面都在承受一系列的压力。
食品价格上升导致的通货膨胀裂口和潜在增速的快速下降是其在总量层面的主要影响;在结构层面上,我们将会看到农产品价格的趋势性上升,大众消费和服务的兴起,机器对劳动力的广泛替代和熟练劳动力对非熟练劳动力的替代。
1证书编号:S1450209100292一、中国经济走过刘易斯拐点了吗?关于中国是否走过刘易斯拐点的问题存在很多争议,最大的原因是数据的处理和证据的收集存在技术上的困难。
为了应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处理了一些独特的数据。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些证据进行讨论。
(一)不同农产品的横截面数据表明,农产品价格涨幅与劳动力密集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暗示劳动力成本上升是过去几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驱动力量图1是不同种类农产品的散点图,其横轴是不同农作物由它们各自的生产技术所决定的劳动力占生产成本的比例,它度量了不同作物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密集程度。
越向右边,农作物的劳动力的密集程度就越大。
例如,为了生产给定的产量,最右侧的谷子、花生和油菜籽对劳动力的消耗密度要比小麦和粳稻大得多。
图1:中国不同劳动力密集农产品的累计涨幅(2000年-2007年)数据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安信证券数据说明:1. 劳动力占比的计算方法是在产值中抛去物质费用和土地成本等占比。
因为一般统计方法的劳动力作价是从消费端考虑,存在低估的偏误。
2. 劳动力成本占比计算的是最近三年的平均,特定农作物的劳动力成本占比在过去7年发生过系统性的变化,但农产品之间相对的劳动力密集度的次序关系没有太大的变化。
这个图的纵轴是2000年到2007年,不同种类农作物在7年时间里价格的累计涨幅。
我们使用长时间序列的价格累积涨幅,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剔除农产品自身周期的短期波动影响。
刘易斯拐点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前景关于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刘易斯拐点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等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考察其他国家(地区)在跨越刘易斯拐点时期的经济和劳动力市场表现可以发现,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和韩国在跨越刘易斯拐点后仍享受着人口红利,并没有因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而放缓经济增长,也没有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导致高通货膨胀。
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可以判断,中国未来非农劳动力供给仍然丰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和通货膨胀压力的影响等都有限。
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需要充分开发、整合和利用现有人口资源,选择有利于产业升级转型以及劳动力市场成功转型的产业政策,通过提升现有人力资本等奠定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标签:刘易斯拐点;劳动力短缺;国际经验自2004年“民工荒”爆发以来,中国农民工名义工资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引发了关于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争论。
争论源自于刘易斯拐点如果到来,对于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的担忧,这样的担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农民工工资上涨是否会严重影响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第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否会使中国丧失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竞争优势?第三,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否会影响通货膨胀水平?本研究聚焦于如果刘易斯拐点到来,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研究的路径从总结历史经验和考察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实践出发。
众所周知,日本和韩国已跨越了刘易斯拐点。
日本的刘易斯拐点大约发生在1960年前后,韩国在1970年前后进入了刘易斯转折区间。
由于日本、韩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与我国较为类似,而且均在开放过程中获得较快的持续经济增长,其经历和教训值得借鉴。
本研究主要考察日本和韩国在跨越刘易斯拐点阶段中,经济形态和劳动力市场的表现,从人口红利、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三个方面分析可能带给我们的启示,并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上述三种担忧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的政策建议。
一、跨越刘易斯拐点的国际经验、表现与启示1.刘易斯拐点之后还能享受人口红利吗?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刘易斯拐点与中国经济发展作者:蔡万焕来源:《前线》2013年第09期随着我国经济持续 30 多年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收入分配格局、劳动力市场等发生巨大变化。
尤其是近些年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引发国内外理论界关于我国经济是否迎来刘易斯拐点的关注和讨论。
刘易斯拐点是特定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下的现象,并不具有普适性。
要讨论中国经济是否迎来刘易斯拐点,首先必须分析刘易斯拐点现象隐含的实质问题及其所适用的经济制度,甄别刘易斯拐点理论对中国经济的适用性。
目前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迎来刘易斯拐点的争论在刘易斯的论述中,刘易斯拐点被描述为这样一个时点,此时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由本部门边际劳动生产率决定,工业部门不得不提高工资才能吸引更多劳动力。
2004年以来,沿海地区“民工荒”现象引发了社会关注,并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中国经济的刘易斯拐点到来的标志。
他们认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减少、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人口红利消失和全国性劳动力短缺、农民工工资水平显著提高等现象,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已迎来刘易斯拐点。
还有很多人则以中国农村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就业人口工资收入差距仍在拉大、“民工荒”是农民工供求结构性矛盾的表现、劳动报酬在GDP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为依据,认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
他们指出,民工荒、农民工工资上涨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并存是制度原因造成的,城乡间潜在的劳动力转移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而持该观点的学者并非对中国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持完全否定态度,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刘易斯拐点对中国来说只是个时间问题,中国或早或晚总会经历这一时点。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刘易斯拐点应被理解成一个时间段或区间,而非一个精确的时间点;刘易斯拐点不是短时间内完成,在欠发达国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十年时间;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地区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大陆东部地区已逼近刘易斯拐点,中西部地区由于发展相对落后,距离刘易斯拐点仍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中国大陆地区整体跨越刘易斯拐点需要相当一段时间。
从“刘易斯拐点”看中国经济发展作者:张巍巍来源:《北方经济》2008年第14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连续快速稳定增长。
专家们对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测,大致跟对全球经济的预测差不多:保持2007年的增长势头,但有所减缓,大致维持在10%左右。
同时中国经济将在2008年面临着重大挑战,其中大家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所谓“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到来。
关键词:刘易斯拐点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一、“刘易斯拐点”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
阿瑟,刘易斯在《曼彻斯特经济和统计研究》上发表了发展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二元经济模型,其中提出了“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认为,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为代表)。
其中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其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农业部门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
此时,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涌入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
用图可详细说明: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农业中劳动的边际产出量在g点降为零。
此时,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图1)。
当工业部门提供既定水平工资时,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图3),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业部门不断扩张。
由于在既定工资k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由D1扩大到D2)直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即规模D3,也称刘易斯拐点。
研究者们认为中国可以被看作是处于正在纠正严重的二元化问题中的经济。
在1978年以前,中国是不允许农民向城市工业移民和就业的,同时,也不允许农业部门去减少或消除那些无生产力的劳动。
Discussion t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s --From the Dual Economic Population Chang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Perspective 作者: 袁霓
作者机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北京100070
出版物刊名: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页码: 62-6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9期
主题词: 刘易斯拐点 人口红利 库兹涅茨曲线 中等收入陷阱
摘要:学术界对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是否已经迎来刘易斯拐点,以及中国人口红利拐点何时到来的讨论存在较多的争议。
本文从二元经济视角、人口转变视角、收入分配视角分析了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拐点、库兹涅茨转折点之间的关系,由此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是否存在大幅度下降及农业工资率是否存在大幅度上升的分析,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并未进入刘易斯拐点;虽然中国面临人口红利的结束,人口转变优于经济发展,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劳动力的短缺;只要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就会抵消人口红利拐点到来的负面影响。
文章最后对中国是否存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刘易斯拐点下的中国摘要:本文描述了刘易斯拐点下的中国现状,劳动力市场供求比逐渐攀升,用工荒蔓延,用工成本增加,表明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几十年来对中国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口红利日趋枯竭,剩余劳动力消化殆尽,劳动力增量受限,经济增长放缓与刚性支出上升同时出现,将给中国的传统型制造业带来转型契机,中国正在面对新的挑战。
关键词:刘易斯拐点用工荒人口红利上世纪七十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随后,刘易斯发表了题为《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
在这篇论文中,刘易斯提出了自己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
该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此时劳动力过剩,工资取决于维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此时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完毕,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相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
经济学把联接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转折点”。
发展中国家内普遍存在二元经济格局,由于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持续大规模地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劳动力成本保持相对低廉。
按照发展的逻辑,等到非农产业的发展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二元经济就会逐步变成一体化的和均衡的现代经济。
这个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变,即是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的这个时点,就是决定性的转折点--刘易斯拐点。
自21世纪初,最先从珠三角开始,然后蔓延到沿海其他一些地区,我国逐渐出现了“民工潮”现象。
原来劳动力被认为是可以源源不断且无限供给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又突然出现一些企业面临“招不到工”的难题,“招工难”正从以往的东南沿海向全国蔓延。
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摘要:最近几年经济学届对于中国是否面临刘易斯拐点以及由此带来的人口红利的消失争论不休。
本文认为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刘易斯拐点到来不应该是一个孤立的时点,而应该是一个时期的概念。
因此本文判断中国在这几年之内正在经历刘易斯拐点。
为此分析了刘易斯拐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政府面对刘易斯拐点应该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产业结构最近几年,“民工荒”“招工难”问题愈发突出。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中国长期被抑制的劳动力收入将迎来抬升的转折?一、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刘易斯1954年在其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和人口流动模型。
二元经济结构就是指国民经济中同时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部门: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工业部门,另一个是以传统方式为基础的农业部门。
人口流动模型是指: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取决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由于工业部门的劳动产出大于工资总量,因而形成剩余产品。
如果企业家将利润再投资,则该部门的资本存量和对劳动力的需求将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会涌向工业部门,只要农业部门尚有剩余劳动力存在,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下去,一直到农业过剩劳动力全部被吸收为止。
如下图所示,横轴表示劳动力数量,纵轴表示工资水平。
劳动力供给曲线为AS,劳动力需求曲线为AD。
当劳动力处于无限供给阶段,AS为一条水平直线,工资固定为P1。
随着劳动需求的增加,AD发生平移,一旦越过A点,劳动力处于短缺阶段,AS为正斜率的曲线,此时劳动需求若继续增加至AD3,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点为B点,工资上升到P2。
经济学界把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和劳动力短缺阶段的交点(上图的A点)称为“刘易斯拐点”。
在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逐步转移直至枯竭的那一刻,就是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