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赋论对两汉赋论的新变
- 格式:doc
- 大小:11.73 KB
- 文档页数: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诗、赋、小说等体裁,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方向。
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文学出现的这些"新变",与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始于东汉建安年代,迄于隋统一,历时约四百年,这一时期的历史情况比较复杂。
南北朝文学是文学研究整体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建国以来,收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集体编写和专家个人编写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各有特色,其中有些著作还发生过较大影响。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
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
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文学自觉的标志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辑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文学思潮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辞赋的发展演变过程辞赋,这一古老而璀璨的文学形式,宛如一颗穿越历史长河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要说辞赋的起源,那得追溯到先秦时期。
这时候的辞赋,就像是一个刚刚学步的孩子,充满了稚嫩和天真。
《楚辞》就是其中的代表,屈原的那些激情澎湃的词句,不就像那炽热的火焰,燃烧着人们的心灵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难道不令人心潮澎湃?这时候的辞赋,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满了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到了汉代,辞赋迎来了它的成长阶段,就如同茁壮成长的少年,愈发健壮有力。
汉赋那华丽的辞藻、宏大的篇幅,像极了一场盛大的宫廷盛宴,让人目不暇接。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那丰富的想象、磅礴的气势,难道不令你惊叹?那简直是把世间的繁华都描绘在了纸上!魏晋南北朝时期,辞赋开始有了新的变化,如同一位逐渐成熟的青年,有了自己独特的气质。
这时候的辞赋不再追求宏大的场面,而是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个人的感受。
王粲的《登楼赋》,把思乡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不正是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吗?唐宋时期,辞赋又有了新的模样,仿佛一位历经风雨的智者,变得更加深邃和内敛。
这时候的辞赋与诗词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杜牧的《阿房宫赋》,通过对阿房宫的描写,揭示了历史的兴衰,这难道不是对过去的深刻反思?元明清时期,辞赋虽然不再是文学的主流,但依然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像一位默默坚守的老者,守护着曾经的辉煌。
辞赋的发展演变,不就像人生的旅程吗?从懵懂的孩童到青春的少年,再到成熟的中年,最后成为睿智的老者。
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魅力,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我们在欣赏辞赋的同时,不也应该思考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吗?我们不应该让这一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被遗忘,而应该让它继续闪耀着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你说是不是?。
两汉辞赋创作的发展及流变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是一种有韵散文。
特点是韵散结合体,专事铺叙。
从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内容可分为五类:渲染宫殿城市,描写帝王游猎,叙述旅行经历,抒发不遇之情,杂谈禽兽草木。
前二者为汉赋代表。
汉赋的形成汉初赋家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汉初赋家继承楚辞余绪,流行“骚体赋”,其后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
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小赋开始兴起。
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其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主要是所谓“骚体赋”,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
(1)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
当时所谓“大汉初定,日不暇给”,封建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禁锢不严,儒家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
当时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
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仍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在形式上初步有所转变。
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贾谊,此外还有淮南小山和枚乘等人。
贾谊的《吊屈原赋》是借悼念屈原抒发愤慨,虽吊逝者,实为自喻,《鹏鸟赋》是一篇寓志遣怀之作,散文的气味浓厚预示了新的赋体正在孕育形成。
淮南王刘安的《招隐士》写作者以急切的心情召唤隐居山林的隐士早日归来。
而标志着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个作家和作品,是枚乘和他的《七发》。
《七发》虽未以赋名篇,却已形成了汉大赋的体制。
它通篇是散文,偶然杂有楚辞式的诗句,且用设问的形式构成章句,结构宏阔,辞藻富丽,从汉初的所谓骚体赋到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汉大赋,《七发》是一篇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
(2)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共约二百多年时间,从武帝至宣帝的九十年间,是汉赋发展的鼎盛期。
这一时期的赋作基本上同《诗经》的雅颂一样,是一种宫廷文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润色鸿业”服务的,内容上往往既歌颂夸耀于前,又讽谕劝戒于后,而这两者统一在一篇作品中,因而造成了这些汉代大赋思想内容的复杂性。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读徐志啸教授的《简明中国赋学史》何新文【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8)001【总页数】3页(P135-137)【作者】何新文【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武汉 430062【正文语种】中文徐志啸教授早年在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改读中文系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后来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
其学术研究,涵盖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外比较文学两个专业,涉及面广而视野宏阔,成绩斐然。
但古代赋学,却是他较早涉足且始终关注的领域。
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赋学研究方兴之际,硕士毕业不久的徐志啸就在王运熙教授的指导下,从浩如烟海的文史典籍中披沙拣金,辑录自西汉至清末民初的赋论资料,并最终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赋论资料集《历代赋论辑要》(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对促进海内外赋学研究的复兴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是简明清晰的中国赋学的“史”的线索。
著者在《导论》中说明,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中国历代的赋学发展史。
事实也是如此,本书以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历史眼光,全面地概括了自西汉以迄20世纪末赋学发展的轨迹,勾勒了简明而清晰的中国赋学的“史”的线索。
作者将整个赋学史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并分六章依次论述:两汉赋学;魏晋南北朝赋学;唐宋元赋学;明清赋学;近代至20世纪末赋学;台港地区赋学。
同时,又以相应的词语对这五个阶段在整个赋学史上的地位给予界定,即两汉的“初露端倪”,魏晋南北朝的“自觉意识”,唐宋元的“沉潜缓进”,明清的“步入高潮”和近现代的“从传统走向现代”。
这样一个划分,是简明而清晰的。
时间上从西汉至20世纪末;内容上包括历代赋学的宏、微观状况,而不涉及21世纪和国外的赋学研究。
其中,将“唐、宋、元”三代归入同一阶段,虽然是目前所见中国文学史或分体文学史著作所不曾采用的分期方法,而属于本书的创新之处。
但是,本书作者列出了自己的理由说:“原因在于赋的发展阶段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学史的发展阶段,它有其自己的产生期、拓展期、低谷期,以及高峰期,完全是因着赋学本身的产生发展而呈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与思想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与思想变革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社会、政治和文化上的变化,对于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变革和思想变革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文学变革1. 断裂与创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断裂点。
汉朝之后,帝国的政治体制逐渐瓦解,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革。
这一时期的文学也面临着断裂和创新的局面。
传统的汉赋在魏晋时期渐渐式微,新的文学形式如辞章、诗歌等开始兴起。
2. 辞章与文言诗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辞章成为主要的文学流派。
辞章以其短小而精致的形式,充分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文言诗也开始兴盛。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优秀的文人如曹操、陶渊明等以文言诗作品闻名于世。
3. 玄言与佛教文学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的兴起,玄言成为重要的流派。
玄言主张超越现实,通过玄妙的语言来表达心灵的追求。
同时,佛教文学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兴起,佛教故事和诗词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
二、思想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各种新思潮相互碰撞和交流,思想的多元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
1. 玄学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成为一种新兴的思想流派。
玄学主张超越现实世界,追求心灵与道的合一。
代表性的玄学家有王弼、郭象等。
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对传统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批判和创新。
2. 佛教的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对于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义提倡“苦空无我”,与传统儒家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
佛教的传入不仅影响了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也对文学和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文人士人的思想追求: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人开始追求个人内心的自由和超越。
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卓越的人格成为了当时的一大特点。
例如,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有不少反映了他追求自由和超越的思想。
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与思想变革为中国文化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赋与魏晋文学的比较分析1. 引言汉赋和魏晋文学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本篇文章将对汉赋和魏晋文学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内容、表达方式以及影响力等方面的异同点。
2. 汉赋2.1 定义和起源汉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韵文体裁,起源于汉朝。
它以咏史抒怀为主题,通过运用富有节奏感的平仄音律和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2 风格特点•多样性:汉赋既有抒情性质的乐府赋,也有记叙性质的神话故事、历史事件等。
•文章结构:常采用对偶法或并列排比的手法,使文章更加朗朗上口。
•描述手法:善于使用形容词修饰词、拟声词等手法,使人物、景物栩栩如生。
2.3 代表作品•"七步诗":西汉初年班固所作,以虞姬之死为题材,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来抒发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陈阿娇赋":东汉时期曹操所作,描绘了陈阿娇的美丽和他与曹操的爱情故事。
3. 魏晋文学3.1 背景和特点魏晋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起源于魏晋时期。
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士人遭遇挫折和困顿,文化氛围逐渐变得开放多元。
魏晋文学展现了士人的情感、思想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矛盾感受。
3.2 文学流派•乐府诗:抒发个人情感、表达民间疾苦。
•神仙派:着重追求超凡脱俗的境界和背离尘世纷扰。
•士族派:关注社会现象和政治风貌。
3.3 代表作品•《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所著,收录了魏晋时期的名人轶事和言行,以及士人的交往礼仪等。
•陶渊明的田园诗: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纯净之美的追求。
4. 汉赋与魏晋文学的比较在内容方面,汉赋多以历史、神话等作为创作题材,强调咏史抒怀;而魏晋文学注重个体情感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汉赋更加正统严肃,而魏晋文学则更加自由多元。
在形式上,汉赋采用平仄音律并援用古代传统诗歌特点;而魏晋文学则拥有更大的变体空间,并注重其表现力。
简析魏晋时期对赋的论述作者:李金金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7期摘; 要:文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魏晋时期,时人论及赋这种文体时,着意提高其价值,对“丽”这种在前代被批评的艺术特征做了高度肯定,赋和颂这两种文体在这时也被区分开来。
关键词:魏晋;赋;肯定;丽;区分作者简介:李金金(1987.3-),女,汉,河南叶县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02赋是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体裁,也是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盛于两汉,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其体例也在不断变化,时人对这一文体的评价也在不断变化。
魏晋时期是一个文学开始自觉的时代,赋这种在汉代颇受轻视的文体地位开始提高,其“丽”的艺术特征也开始被肯定,两汉时期混为一谈的赋颂在这时也被区分开来。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分析魏晋时期对赋这一文体的讨论。
一、对赋的肯定两汉时,时人虽致力于创作赋这种文学样式,但是这种文学样式在当时是被轻视的,两汉论赋者多认为赋是“淫靡不急之事”,对其持轻视的态度。
赋家本人在当时也被人轻视,赋作者“自悔类倡”。
《汉书·艺文志》中虽将诗赋这种最具文学性的艺术样式单独收入“诗赋略”,认识到了诗赋的独特性。
但在当时经学独尊的大格局下,实为“依经立义”,其最终目的还是将“诗赋”统一到经学大一统的格局中去。
曹魏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代表,出于政治的原因,大力提倡文学,使得文学的价值、文人的地位大大提升,到了两晋时期,文才逐渐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一种才能。
在这种背景下,赋的价值逐渐得到肯定和高扬,这在当时的文学理论中有一定表现。
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奏议宜雅,书论欲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将文章分为四大类,并提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对文章的价值大加赞扬。
他《与王朗书》中也说:“惟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若著篇籍”。
汉赋的形式演变与思想意义考察一、引言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它以豪放的表现手法和深厚的思想内涵而闻名。
本文将从汉赋的形式演变和思想意义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二、汉赋的形式演变2.1 起源与发展汉赋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辞章和雅乐,经过秦朝和西汉初期的酬唱,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格律体裁。
后来,随着东汉文化繁荣,诸多著名作家如司马相如、贾谊等相继出现,推动了汉赋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进一步发展。
2.2 格律与风格汉赋采用了严谨的格律要求,包括平仄对仗、押韵等。
而在风格上,则有刚劲有力、积极向上、表达情感直接等特点。
尤其是自杜甫以后,更加强调抒发自己内心感受和社会观察。
2.3 形式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赋的形式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文化多元的影响,汉赋逐渐从盛行的雅乐表演转向成为一种更加自由灵活的文学形式。
汉赋开始注重描写个人情感和人物形象,特别是在创作主题上出现了社会现实、爱情、怀古等诸多变化。
三、汉赋的思想意义3.1 儒家思想与士人精神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多汉赋作品包含了对忠诚、孝顺、仁爱等传统价值观念的反映。
同时,作为士人创作的产物,汉赋中也体现了士人批评时事、倡导理想社会等精神追求。
3.2 社会状况的抒发在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许多汉赋作者通过描绘社会矛盾和抱怨现实来批判当时腐败无能的政治局面,表达人民的疾苦和渴望。
3.3 怀古情怀许多汉赋作品也体现了作者对过去辉煌文化的悼念和向往。
通过描写古代英雄人物、历史事件等,汉赋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历史变迁的思考与感慨。
四、结论综上所述,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文体,其形式在演变中不断发展创新。
与此同时,汉赋还承载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意义,反映了儒家思想、士人精神以及社会现实等方面。
汉赋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并为后来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展/示/联/家/风/采骈文辞赋对联2019.E I 骈文辞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辞赋概况文丨李牧童虽然辞赋是有汉一代之文学,但学者赵逵夫认 为,若从艺术成就来看,汉魏南北朝才是辞赋发展最 为充分和成熟的辉煌时期。
这一时期的辞赋特色,首先是抒情化的回归,辞 赋的主流是风格清新的咏物抒情小赋。
其次,从语 言形式来看,辞赋的骈偶化很明显,出现了一种新的 赋体——骈赋。
从表现题材来看,纪游和两性情爱 主题的辞赋大量出现,并有不少同题赋作,诗赋合流 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一些赋作出现了五七言诗句揉 合的现象。
另外,这一时期也是辞赋理论的发展成 熟阶段,产生了像《文心雕龙•诠赋》这样系统化理论 化的学术著作。
究其成因,一则汉末以来的党锢之祸和黄巾起 义等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整个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 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残酷的权力斗争,政局极不稳 定,文人士大夫人人自危,大都避谈政治,厌世自 保。
儒家礼乐那一套已经分崩离析,代之而起的是 老庄及佛教思想的盛行。
《晋书》中描述当时的社会 风气道:“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 为辨,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油为通,而狭节信;进仕 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 勤恪。
”儒家重视群体,老庄强调个体,个性的觉醒造 就了文学的自觉,抒情化的冋归成为了大势所趋。
而两性关系本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食色性 也”,两性情爱题材成为表现主题之一,也自在情理 之中。
其次,魏晋时期汉语声律学得到系统发展,尤 其是南齐永明之际,周顒、沈约等人倡导“四声八病”之说,并将其应用到诗文创作之中,对辞赋的骈偶化 乃至律化影响颇大(骈赋和骈文虽然都是骈偶化的 文字,但其主要区别在于,骈赋是有韵之文,而骈文 则是无韵之文)。
李调元曾说道:“永明、天监之际,吴均、沈约诸人,音节谐和,属对密切,而古意渐远,庾子山沿其习,开隋唐之先躅。
古变为律,子山实开 其先。
”(《赋话》)这一时期的辞赋发展,又可以大致分为建安正 始、两晋、刘宋、齐梁陈隋等几个阶段(按:学者叶幼 明的分法)。
汉赋的发展演变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赋的起源、特点、流派以及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
一、起源与特点汉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最早的汉赋作品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汉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辞章华丽、意境丰富为特点:汉赋注重辞章的华丽和意境的丰富,通过修辞手法和冷艳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 借古抒怀,抒发个人情感:汉赋往往以借古抒怀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借用,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思量。
3. 以抒写人生、思量人生为主题:汉赋往往以抒写人生、思量人生为主题,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表达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二、流派与代表作品汉赋发展演变过程中,浮现了多个流派,每一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1. 乐府赋:乐府赋是汉赋的重要流派之一,以歌谣、乐府的形式表达情感,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班固的《乐府赋》等。
2. 风雅赋:风雅赋是汉赋的另一个重要流派,以文雅、清丽的风格著称,代表作品有刘向的《七发》和班固的《两都赋》等。
3. 田园赋:田园赋是汉赋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描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观为主题,代表作品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嵇康的《山行》等。
4. 怀古赋:怀古赋是汉赋的又一个重要流派,以怀古、叙述历史为主题,代表作品有班固的《两都赋》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等。
三、发展演变汉赋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1. 西汉时期:西汉时期是汉赋的起步阶段,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班固的《乐府赋》等。
这一时期的汉赋注重辞章华丽、意境丰富,以借古抒怀为主要表现手法。
2. 东汉时期:东汉时期是汉赋的发展阶段,代表作品有刘向的《七发》和班固的《两都赋》等。
这一时期的汉赋注重风雅之美和田园之乐,以文雅、清丽的风格著称。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赋的繁荣阶段,代表作品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嵇康的《山行》等。
汉赋与魏晋时期的文学风格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而魏晋时期则是汉赋达到巅峰的时期。
汉赋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丰富的意象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汉赋与魏晋时期的文学风格。
首先,汉赋的文学风格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
汉赋中常常描绘山水田园之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出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神秘。
例如,东汉时期的赋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图景:“云气蔼蔼,日月融融,霞映彩云,风袭繁林。
”这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其次,汉赋的文学风格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抒发。
汉赋往往以个人的情感和体验为主题,通过对内心世界的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
在汉赋中,情感的表达常常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来实现的。
例如,东汉时期的赋家张衡在《病起赋》中以自己的病痛为主题,通过对病痛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痛苦和对康复的渴望。
这种以个人情感为主题的文学风格,使汉赋更加贴近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此外,汉赋的文学风格还注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歌颂和讴歌。
汉赋中常常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通过对他们的赞美和讴歌,展示出古人对英雄和伟人的崇敬之情。
例如,东汉时期的赋家班固在《白马篇》中,以白马非马之辩为主题,通过对白马历史故事的讲述,表达了对历史人物智慧和勇气的赞美。
这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歌颂,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历史的热爱,也体现了古人对英雄和伟人的崇拜之情。
魏晋时期是汉赋的黄金时期,也是汉赋文学风格的发展和变革时期。
在魏晋时期,汉赋的文学风格逐渐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
一方面,魏晋时期的赋家开始注重文学形式的创新和变革。
他们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和词藻的变化,使赋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更具艺术性。
另一方面,魏晋时期的赋家开始注重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的表达。
他们通过对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真实描写,使赋的内容更加真实和感人。
这种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学风格,使魏晋时期的汉赋更加丰富多彩,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魏晋南北朝赋论对两汉赋论的新变
赋学批评从汉赋兴盛的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汉代批评家们多从讽谏的角度来评论赋这一文体。
随着赋作创作情况的变化和文艺理论的不断发展,魏晋南北朝赋论较两汉赋论发生了变化。
各家赋论更加重视从文体学角度来肯定赋的价值,而非如两汉时期以讽谏功用来论赋。
本文分为四章,探讨魏晋南北朝赋论对两汉赋论的新变,重点以曹丕、曹植以及刘勰的赋学理论为中心,并分析魏晋南北朝赋论产生新变的原因。
第一章,主要介绍两汉赋论的总体特征以及魏晋南北朝赋论对其的继承和新变。
本章从各家赋学批评入手,重点介绍魏晋南北朝赋论的新变情况。
第二章,主要探讨曹丕与曹植的赋论。
从这二人的主要文学观入手,并联系他们自身及同时代辞赋家的赋作情况深入探讨他们的赋论。
第三章,主要探讨刘勰赋论。
从解读《文心雕龙》的赋论篇章入手,分析刘勰赋论的深层内涵。
第四章,主要探讨魏晋南北朝赋论形成的文学背景。
结语部分对魏晋南北朝赋论进行总结概括,并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作出客观公允的定位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