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五运六气与五脏六腑及经络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15.57 KB
- 文档页数:7
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详解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引言部分用于介绍本篇文章的主题——中医五运六气的基础知识。
五运六气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围绕五运六气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
首先,文章将从概念入手,介绍五运和六气的基本含义。
五运指的是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分别为金、木、水、火、土五个方面,它们互相制约、相生相克,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而六气则是指天地之间的能量流动,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素,它们在不同季节交替变化,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接下来,文章将深入探讨五运的概述。
具体包括五运相克、相生的关系,以及五运与人体脏腑、经络、病症的联系。
五运的运行规律不仅反映了自然界和人体的变化,还能够用于指导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对五运的研究,可以了解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进而运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然后,文章将详细介绍六气的概述。
具体包括六气的特征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不同的六气会产生不同的病理反应,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通过了解六气的特征和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节自身的体质,预防和治疗一些与六气相关的常见病。
最后,文章将总结中医五运六气的重要性,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五运六气理论有望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详细阐述,读者将对中医五运六气有着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和临床实践中,从而提升医疗效果,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框架,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
在本文中,为了全面介绍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中医五运六气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提出问题。
时间医学的五运六气五运六气学说属于古代时间医学范畴,产生于《内经》诞生的年代。
所谓五运描述的是地表的土壤特征,而六气描述的是某个时候的气候特征。
两者结合,可完整的刻画一个生物某个时候的主要生存环境。
人秉天地之气生,也秉承了当时的气候环境,影响着人的脏腑功能的强弱盛衰。
另外,一个生物或植物,在某个环境中长大,当然也得到了这个环境的气息,被人体吸收后,则相应地进入人体的相关区域和经络,所以也可以用五运六气来描述药物的功效以及人体的归经等。
五运:金、木、水、火、土。
六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五运六气与时间的关系:《内经》里记载: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
《内经》还记载: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
古代某医家把《内经》里的上述两段话编成了两段歌诀,很方便记忆。
甲己化土乙庚金,丁壬化木尽成林。
丙辛具是三江水,戊癸南方火炎侵。
子午少阴君火心,丑未太阴湿土临。
寅申少阳相火位,卯酉阳明属燥金。
辰戌太阳寒水是,巳亥厥阴风木寻。
解释:甲己化土乙庚金,即甲己之年属土:甲:土太过,己:土不及乙庚之年属金:乙:金不及,庚:金太过丁壬化木尽成林。
即丁壬之年属木:丁:木不及,壬;木太过;丙辛具是三江水,即丙辛之年属水:丙:水太过,辛:水不及;戊癸南方火炎侵。
即戊癸之年属火:戊:火太过,癸:火不及其中甲(1)、丙(3)、戊(5)、庚(7)、壬(9)为阳天干,故太过,乙(2)、丁(4)、己(6)、辛(8)、癸(10)为阴天干,故不及。
天干对应五运。
在六气中,没有太过不及之分。
是以十二地支来划分。
地支对应六气。
子午:属少阴君火主气,从春分到小满,天气为湿(阴);丑未:属太阴湿土主气,从大暑到秋分,天气为湿(阴);寅申:属少阳相火主气,从小满到大暑,天气为燥(阳);卯酉:属阳明燥金主气,从秋分到小雪,天气为燥(阳);辰戌:属太阳寒水主气,从小雪到大寒,天气为燥(阳);巳亥:属厥阴风木主气,从大寒到春分,天气为湿(阴)。
中医五运六气与人的体质天干身体部位对应歌诀: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是大肠辛属肺,壬系膀胱癸肾藏。
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
甲头乙项丙肩求,丁心戊肋己属腹。
庚是脐轮辛属股,壬胫癸足一身由。
地支身体部位对应歌诀:子属膀胱水道耳,丑为胞肚及脾乡。
寅胆发脉并两手,卯本十指内肝方。
辰土为皮肩胸类,巳面齿咽下尻肛。
午火精神司眼目,未土胃脘隔脊梁。
申金大肠经络肺,酉中精血小肠藏。
戌土命门腿踝足,亥水为头及肾囊。
午头巳未两肩均,左右二膊是辰申。
卯酉双肋寅戌腿,丑亥属脚子为阴。
地支身体部位对应歌诀:乾首坤腹坎耳俦,震足巽股艮手留。
兑口离目分八卦,凡看疾病此中求。
中医五运六气与人的体质:运气学说是传统中医理论中最精深、最博大,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
“运气学说的核心理论是气化理论,运气气化着重揭示宇宙气化与人体气化的宏观整体关系,这个关系即是‘天道-气化-物候(包括病候)的关系’”。
这个关系被古人称为“候之所始,道之所生”,表达了天道为根本,气候、物候、病候是天道变化的体现的思想。
人体体质作为生命活动的特质、疾病发生与转归的内在基础及潜在病候与宇宙气化有着内在的深刻的必然联系。
运气学说的天文学基础。
运气学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悠远的农业文明中,中国古人通过对天文、历法、物候病候的相互关系不断进行反思、总结、应用和修正而形成的,其根基是对天象的客观观察。
运气理论认为,宇宙气化是周期变化的,该周期决定于天道(包括日月地、木火土金水五星等)的周期性运动规律。
因此,生物、人体各脏器生长化收藏的气化方式随宇宙气化而呈现周期性变化态势。
宇宙气化的周期是六十年一个大周期,此周期的计算是以农历中的天干地支来进行推算的。
天干地支既是时间的计量单位,也是地球与太阳、月亮等相对空间位置关系的体现。
“十天干标记月亮的视运动位置,十二地支标记太阳视运动的位置”。
其中,天干是月相晦朔弦望循环运动,即朔望月周期规律的体现。
“一个封闭朔望月周是五年”,阴阳两个封闭朔望月周是十年,用十天干表示。
中医运气学2024年五运六气概况底色说明:木:浅青绿青绿火:浅红红土:浅黄黄金:浅灰白水:灰深灰公历2024年甲辰年:大运:土运太过岁支属土,化气为水土运太过年,导致湿化太过,其运阴埃,其化柔润重泽,其变震惊飘骤,其病湿下重。
大运对人体质的影响:土运太过之年,湿化偏重,燥政不行,应于人体脾肾。
生于该年,由于秉天之湿气较重,而易形成人体湿盛体质,形体臃肿偏胖。
土运平气之年,化其丰满,燥湿和调。
生于该年,脾充运健,肌肤和润,形体丰满。
本年平气影响(参看后半部分平气内容):平气土曰备化。
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齐修。
其气平,其性顺,其用高下,其化丰满,其类土,其政安静,其候溽蒸,其令湿,其脏脾,脾其畏风;其主口,其谷稷,其果枣,其实肉,其应长夏,其虫倮,其畜牛,其色黄,其养肉,其病否,其味甘,其音宫,其物肤,其数五。
故生而勿杀,长而勿罚,化而勿制,收而勿害,藏而勿抑,是谓平气。
胜复:胜气为土复气为木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飞沙,倮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
冲阳绝,死不治。
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郁发:郁气为水发气为水气化特点:肾水受邪,藏水气伏,化气独治之。
气候特点:冬应寒不寒,应藏不藏,泉涌河衍,风雨大至。
病症特点:肾藏失职,水气冲逆,泛滥。
治疗原则:水郁折之,养气化水,实土制水,壮火胜水,自强帅水,分利治水。
郁发时刻:火之时二三气,水郁之发,阳气乃辟,阴气暴举,大寒乃至,川泽严凝,寒雰结为霜雪,甚则黄黑昏翳,流行气交,乃为霜杀,水乃见祥。
故民病寒客心痛,腰(月隹)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
阳光不治,空积沉阴,白埃昏暝,而乃发也,其气二火前后。
太虚深玄,气犹麻散,微见而隐,色黑微黄,怫之先兆也。
本年大运太过或不及影响:太过土曰敦阜。
敦阜之纪,是为广化。
厚德清静,顺长以盈,至阴内实,物化充成。
五运六气入通经络脏腑的认知廓清五运六气入通经络脏腑的认知廓清在五运六气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点需要厘定廓清,就是五运(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以及六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是直接入通的人体的哪些经络和脏腑?现在我们在运气资料上能看到一种观点:天地五运六气入通人体同名经络。
如,厥阴风木入通人体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少阴君火入通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太阴湿土入通人体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少阳相火入通人体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阳明燥金入通人体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太阳寒水入通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这种以五运六气同名对应人体经络的说法是否正确,会直接关乎到我们运用五运六气推断五运六气影响到的人体的脏腑和经络以及由此产生的疾病变化。
如果这个说法本身存在错误,那么依据这个对应关系所推断出来的五运六气对脏腑经络及疾病的影响都将出现极大偏差。
我本人最开始研习五运六气的时候,也曾接受这个观点,但总还存有一定的疑惑。
后来通过对《黄帝内经》中运气内容的研习,发现这种五运六气与人体经络同名对应的方式是错误的。
因为这点错误,所牵涉的中医诸多判断均会错误,故特别提出进行厘定廓清。
论述这个问题前,先廓清五运与六气的对应关系。
木运为厥阴风木,火运为少阳相火,土运为太阴湿土,金运为阳明燥金,水运为太阳寒水。
少阴君火不主运气,如下文:“ 《玄珠密语.卷之三天元定化纪篇》:少阴为君火。
其令热。
……其司子午。
运合戊癸。
不主运气。
君火以名。
不统五运也。
故由此推论,夏三月之火也为少阳相火,不是少阴君火。
这个五运与六气的对应关系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五运六气与经络的对应关系:“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发生之纪,是为启陈。
……其经足厥阴少阳,其脏肝脾。
赫曦之纪,是为蕃茂。
……其经手少阴太阳,手厥阴少阳,其脏心肺。
敦阜之纪,是为广化。
……其经足太阴阳明,其脏脾肾。
五运六气如何在我们的五脏六腑中体现?1#五腧穴与五运六气架构下面让我们从五腧穴开始,看看古人以阴阳、五行、干支建立起来的五运六气与五脏六腑、阴阳六经架构。
也就从根本上,弄明白人法天地的认识理论体系,以及为什么经络里能够反映出五运六气的周期规律。
人体的经络外应于天地(大自然),内联系着脏腑四肢,气血通过经络运行于全身,就如同大地上的流水,从小到大。
五腧穴:即井、荥、俞(原)、经、合,指人体经络中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穴位。
从手足指趾端开始的称为'井穴',如泉之出;其后'荥穴'如小溪;'俞(原)穴'意味途中汇聚的深潭湖泊,是气血漩涡注留的处所;再后'经穴'如江河,逐渐汇集壮大,至膝肘关节名'合穴',如入海流。
五腧穴的阴阳五行区分清楚,取决于脏腑经络的阴阳。
其规定是:五脏为阴,脏经为阴;六腑为阳,腑经为阳。
阴经井穴的五行属木,阳经井穴的五行属金。
《难经·六十四难》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刚柔之事也。
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
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
余皆仿此。
'上边的文字抒发的是五腧穴的阴阳五行属性,与阴阳天干符号的结合:阴干表示阴经:井穴为乙木,荥穴为丁火,俞穴为己土,经穴为辛金,合穴为癸水。
阳干表示阳经:井穴为庚金,荥穴为壬水,俞穴为甲木,经穴为丙火,合穴为戊土。
阴阳经合化为:井穴:乙庚相合为金;荥穴:丁壬相合为木;俞(原)穴:甲己相合为土;经穴:丙辛相合水;合穴:戊癸相合为火。
请看,这不就是五运六气中的天干五行化五运吗?乙庚合化金运;丁壬合化木运;甲己合化土运;丙辛合化水运;戊癸合化火运。
所以说五运六气就在你的经络中,是有理论基础的。
2#五运六气就在我们的经络中为什么阳经井穴从金开始,阴经井穴从木开始?因为金木是生成之终始。
一图教你认识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很多人不知道脏腑的表里
关系,现在给你说明白了
要知道一点就是,脏为阴、腑属阳,脏是里,腑为表,这样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通过经络相互关系
心和小肠:心主血脉可输送气血到小肠(心火也可下移到小肠),小肠有热也会上扰于心
肺和大肠:肺主肃降,肺气可下降到大肠传导,肺气虚可引起大肠传导无力引起便秘
脾和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一纳一运,还有就是脾气主升,胃气主降相互协调,其次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来腐熟运化
肝和胆:胆汁源自肝气,和依靠肝来疏泄,可谓是“肝胆相照”
肾和膀胱:膀胱贮尿依靠肾气的气化,肾气足才能固摄有余。
不通五运六气,遍读方书何济?六气:主气的初之气为厥阴风木,相当于每年的初春,气候变化多风,疾病流行以肝病居多。
二之气为少阴君火,相当于每年的暮春初夏,气候逐渐转热,疾病流行以肝心病居多。
三之气为少阳相火,相当于每年的夏季,气候炎热,疾病流行以心病、暑病居多。
四之气为太阴湿土,相当于每年的暮夏初秋,气候变化以湿气为重,疾病流行以脾病居多。
五之气为阳明燥金,相当于每年秋冬之间,气候变化以燥气较重,疾病发生以肺病居多。
终之气为太阳寒水,相当于每年的严冬,气候严寒,疾病发生以关节病和感冒居多。
一(天干配五行):二(地支配五行):甲、乙--------木寅、卯-------木丙、丁--------火巳、午-------火戊、己-------土申、酉-------金庚、辛--------金亥、子-------水壬、癸--------水辰、戌、丑、未---土三(天干化五运)(中运):(黄帝内经内容)甲、己------土运丁、壬------木运乙、庚------金运戊、癸------火运丙、辛------水运其中单数(甲、丙、戊、庚、壬)为中运太过之年双数(乙、丁、己、辛、癸)为中运不及之年四(地支化六气)(司天之气):(黄帝内经内容)子、午-----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丑、未-----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寅、申-----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卯、酉-----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辰、戌-----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巳、亥-----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干支纪年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运气”(中运与司天之气)的意义。
每年干支的不同组合,就有不同的中运与司天之气的组合,不同的气候,易引发不同的病症。
每年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
这种变化与发病的关系是:春季肝病较多,夏季心病较多,长夏脾病较多,秋季肺病较多,冬季肾病较多。
《子华子》①:阴阳交,则生湿。
湿者,水火之中气,上湿则化火而为热,下湿则化水而为寒。
五运六气就在经络里(一)——什么是五运六气(2011-07-05 03:10:50)转载▼五运六气就在经络里毛小妹白贵敦2011年6月29日980 Railroad Ave Email: drmaoxm@Woodmere, NY11598, USA 网页:Tel: 1-516-295-5804 世界中医运气学会网站十余年来,我们凭借一部“电脑经络测量仪”(测量手足井、原48穴),每天为人看病的同时,还监测着五运六气对人群的影响。
像一名义务哨兵一样,警惕着经络里的风吹草动。
正是这长年的观察积累,知常而达变,才能在2003年SARS和2009年甲型H1N1爆发时,提前一个月准确预测出传染病的结束时间。
其实,这两次大病来临之前2个月,人群的经络里就出现了异常的紊乱。
等到疫情凸显时,人群的经络早已恢复常态。
因此,我负责任地说,五运六气就在每个人的经络里,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看见它的人,也是因此而最为祖先骄傲的中国人。
什么是五运六气我反复地问着自己,到底什么是五运六气呢?多年的内心沉淀告诉我,五运六气就是地球的整体生态环境,好像这张太阳系的全家福,我们随时生活其中。
日地关系是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
日影在南北回归线上的移动,把年周期平分为四,就是四季。
四季是地上的虚像,而地球是实体,在太黄道星体视运动的中心。
中原地区四季分明,长夏多雨湿热,是万物育化的时节,最能代表土德,所以这便是“四时五行”的真实内涵。
万物生长所靠的阳光雨露就是土地的湿度和太阳的光热,把民族的最高智慧与信仰凝聚成二字即“中华”!一个与天地相应的民族永远会兴旺发达。
这就是中华民族在过去的30个世纪的文明历史中,强盛过28个世纪而且再次崛起的原因。
以四季和土湿为典型气化特征,即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将一年分成五份,称为五步“主运”。
以一年季风和气候特征分成六份,就是六步“主气”:风气、火气(君火)、暑气(相火)、湿气、燥气、寒气。
主运和主气是地球围绕太阳转每年都如此的轮替,称为“静而守位”。
【掌握“五运六气”,疾病诊断不用愁】五运为木,火,土,金,水。
六气为风,热,暑。
湿,燥,寒。
虽然运有五,而气有六,但是,天之气令,地之运化都是相同的,邪化正化之气,都通于五脏之中,五脏感受邪气,则五脏生病。
天地生化万物,都离不开五行所属。
五行之中只有火有二,在地为火,在天为热,为暑,以热合少阴为君火,暑合少阳为相火。
地有阴阳十二支,人有阴阳十二经,火虽然有两种,但其理则是一种。
热微病轻,暑甚病重。
下面是五运六气对应于五脏为病的歌诀。
诸风掉眩属肝木,诸暴强直风所因,支痛软戾难转侧,里急筋缩两胁疼。
诸痛痒疮属心火,诸热昏瘖躁谵狂,暴注下迫呕酸苦,应背彻痛血家殃。
诸湿肿满属脾土,霍乱积饮痞闭疼,食少体重肢不举,腹满肠鸣飧泄频。
诸气愤郁痿肺金,喘咳痰血气逆生,诸燥涩枯涸干劲,皴揭皮肤肩臂疼。
一,肝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在体为筋。
风气通于肝,故诸风为病,皆属肝木。
风主动旋,故病则头身摇动,目昏眩晕。
风性劲急,风入于筋,故病则忽然筋急而强直,四肢拘急疼痛,筋软短缩乖戾失常,难以转侧,里急胁痛,也是被风所伤,并且转入里病。
诸寒收引属肾水,吐下腥秽彻清寒,厥逆禁固骨节痛,癓瘕癡疝腹急坚。
二,心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在体为脉。
热气通于心,故诸火痛痒疮之病皆属心火。
热微则燥,皮肤发痒。
热盛则灼,皮肤痛。
热入经脉与血凝结,浅则为痛,深则为疽,更深则伤脏腑。
心藏神,热承于心,则神不明,故昏沉不省人事。
心主言,热承于心,则神不辨,故瘖而不能言语,或妄言而谵语。
火主动,热承于身,则身动而不宁,故身躁动,动甚则发狂。
突然暴发水泻,是火与水为病。
下迫者,里急后重,是火与气为病。
呕吐酸苦,是胃部火病。
应背彻痛,是火伤胸。
出血者,是热入于脉,则血满腾,不上溢则下泻,而为一切失血之病。
三,脾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
在体为肉。
湿气通于脾,故诸湿为病,皆属于脾土。
湿气畜于内外,故肉肿腹满。
饮乱于中,故有霍乱之病。
脾失健运,就会有积饮病。
五运六气图集【最全图表收藏版】
五行
五行者,本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故谓之行。
北方阴极而生寒,寒生水。
南方阳极而生热,热生火。
东方阳散以泄而生风,风生木。
西方阴止以收而生燥,燥生金。
中央阴阳交而生温,温生土。
其相生也所以相维,其相克也所以相制,此之谓有伦。
火为太阳,性炎上。
水为太阴,性润下。
木为少阳,性腾上而无所止。
金为少阴,性沉下而有所止。
土无常性,视四时所乘,欲使相济得所,勿令太过弗及。
夫五行之性,各致其用。
水者其性智,火者其性礼,木其性仁,金其性义,惟土主信,重宽厚博,无所不容:以之水,即水附之而行;以之木,则木托之而生;金不得土,则无自出;火不得土,则无自归。
必损实以为通,致虚以为明,故五行皆赖土也。
推其形色,则水黑、火赤、木青、土黄,此正色也。
及其变易,则不然。
其数则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
以义推之,夫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和。
过与不及,皆为乖道。
故高者抑之使平,下者举之使崇,或益其不及,或损其太过。
所以贵在折衷,归於中道
学中医|请扫码
诚信厚德|传承创新
优秀的人都关注了,你还在等什么。
你知道“五运六气”与人的“五脏六腑”关系吗?
“五运六气”是出自【黄帝内经】学说;古人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生命之所以能发展变化,原因在于气候(能量)的内部在不断的,有规律地以矛盾的运动型式而形成物质与生命。
古人通过观察实践发现了并总结出“五运六气”与生命之间的关系。
五运:以十干阴阳相克化合,甲己合化土,乙庚化合金,戊癸化合火,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而为金木水土火五运。
六气:以十二支相克化合,己亥化木为厥阴,子午化火为少阴,寅申克化火为少阳,丑未克化土为太阳,卯酉克化燥金阴阳,辰戌克化水为太阳寒水。
聪明的古人又把六种气候即:风,暑,火,湿,燥,寒,附于地球上五种不同的物质他们认为是相克相合气化而成形。
《天元纪大论》说:“在天气为风,在地形为木。
在天气为湿,在地形为土。
在天气为燥,在地形为金。
在天气为寒,在地形为水。
风木为春季,暑夏为夏季,湿土为长夏,躁金为秋季,寒水为冬季。
古人认为生命皆产生在这“五运六气”之中。
认为人的“五脏六腑”是“五运六气”相互克化而显示成的象形。
肝气通于春风,心气通于夏署,脾气通于长夏湿,肺气通于秋燥,肾气通于冬寒。
其中怒为肝通于春风,喜为心通于夏署,思为脾通于长夏湿。
忧为肺通于秋燥,恐为肾通于冬寒。
风、热、寒、火、湿、燥这六气古人又它们归类为三阴三阳两大气。
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
火化少阳,燥化阴阳,寒化太阳。
这样二十四节气便浓缩成三阴三阳,使这六气成为天地间的六元正气。
如果赶不上节气,便为邪气!。
五运六气黄帝内经古典理论图表遗篇/content/080504/18/45954_1235614.html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运气的概念五运六气,主要是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的。
什么是五运呢?五运,即禾、火、土、金、水五行的运动。
什么是六气呢?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变化。
因为暑和火性质相同,所以运气学说中的六气是指风、君火、相火、湿、燥、寒。
五行临御五方,合应五时,就产生了寒、暑、燥、湿、风五时气候更迭的主气,反映出一年中气候寒、热、温、凉的变化。
故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素问〃天元纪大论》)。
五气和五行,分之则二,合之则一。
化气为风、寒、湿、燥、火,成形为木、火、土、金、水。
形气相感,形化气,气成形,形为阴,气为阳,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故曰:“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
五行与十天干相合而能运,六气与十二地支相合而能化。
故曰:“运气者,以十干合,而为木火土金水之五运;以十二支对,而为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运气易览》)。
由此可见,欲研究五运六气,必须首先弄清楚天干地支的道理。
二、干支甲子干支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
甲居十干首位,子居十二支首位,干支依次相配,如甲子、乙丑、丙寅之类,统称甲子。
干支甲子,是中国古代计算年、月、日、时的次序以及推算五运六气变化的代表符号。
运气学说的主要推算法则均离不开天干地支。
所以说:“文气始于甲干,地气始于子支者,乃圣人究乎阴阳重轻之用也。
著名以彰其德,立号以表其事。
由是甲子相合,然后成其纪。
远可步于岁,而统六十年;近可推于日,而明十二时。
岁运之盈虚,气令之早晏,万物生死,将今验古,咸得而知之”(《运气论奥谚解》)。
(一)天干地支1.天干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于的简称,又称“十于”。
六经辨证和五运六气的关系论《伤寒论》六经辨证和五运六气的关系原创2015-07-24陈斌中医书友会中医书友会第679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作者/陈斌编辑/王超⊙校对/王珓、居业等I 导读:这篇文章谈了六经辨证和五运六气之间的关系,陈老师几经增补,希望能给中医书友会的读者足够详细的解读。
如果各位稍懂运气学的话,相信会启发很大。
从五运六气理论探讨伤寒论六经辨证思想五运六气是中医学的最高层次理论,早在内经就有运气7篇详细阐述了五运六气致病的特点和治则。
五运六气是外感疾病之源。
研究外感疾病无法脱离了五运六气,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一本治疗外感疾病的专著。
其在书中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明确昭示后人自然界的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因此研究张仲景的《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必须应用五运六气学说才能正确理解。
一、何谓五运六气五运是指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推算的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年运变化。
五运又分大(中)运、主运、客运。
主运是分主于一年中五个运季的五运之气,说明一年中五个运季的正常气候变化,年年固定不变。
主运分五步,每步一个运季,每个运季的时间是七十三日零五刻,客运说明一年中五个运季的异常气候变化,它以该年的大运为初运,其五行相生,太少相生(太生少,少生太),分五步,运行及每步的时间与主运相同。
年运与岁气的推算互相关联,密不可分。
六气是指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推算的岁气,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六气,即四个节气为一气。
又分为主气、客气。
主气是指主时之气,共六步,一岁一周,万年不变,分别主一年中六段时间的正常气候。
初之气:厥阴风木大寒、立春、雨水、惊蛰二之气:少阴君火春分、清明、谷雨、立夏三之气:少阳相火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四之气:太阴湿土大暑、立秋、处暑、白露五之气:阳明燥金秋分、寒露、霜降、立冬终之气:太阳寒水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客气是指各年时令气候的异常变化,它同主气一样分六步,但主气年年固定不移,客气却年年有变化。
五运六气就在经络里(一)——什么是五运六气(2011-07-05 03:10:50)转载▼五运六气就在经络里毛小妹白贵敦2011年6月29日980 Railroad Ave Email: drmaoxm@Woodmere, NY11598, USA 网页:Tel: 1-516-295-5804 世界中医运气学会网站十余年来,我们凭借一部“电脑经络测量仪”(测量手足井、原48穴),每天为人看病的同时,还监测着五运六气对人群的影响。
像一名义务哨兵一样,警惕着经络里的风吹草动。
正是这长年的观察积累,知常而达变,才能在2003年SARS和2009年甲型H1N1爆发时,提前一个月准确预测出传染病的结束时间。
其实,这两次大病来临之前2个月,人群的经络里就出现了异常的紊乱。
等到疫情凸显时,人群的经络早已恢复常态。
因此,我负责任地说,五运六气就在每个人的经络里,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看见它的人,也是因此而最为祖先骄傲的中国人。
什么是五运六气我反复地问着自己,到底什么是五运六气呢?多年的内心沉淀告诉我,五运六气就是地球的整体生态环境,好像这张太阳系的全家福,我们随时生活其中。
日地关系是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
日影在南北回归线上的移动,把年周期平分为四,就是四季。
四季是地上的虚像,而地球是实体,在太黄道星体视运动的中心。
中原地区四季分明,长夏多雨湿热,是万物育化的时节,最能代表土德,所以这便是“四时五行”的真实内涵。
万物生长所靠的阳光雨露就是土地的湿度和太阳的光热,把民族的最高智慧与信仰凝聚成二字即“中华”!一个与天地相应的民族永远会兴旺发达。
这就是中华民族在过去的30个世纪的文明历史中,强盛过28个世纪而且再次崛起的原因。
以四季和土湿为典型气化特征,即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将一年分成五份,称为五步“主运”。
以一年季风和气候特征分成六份,就是六步“主气”:风气、火气(君火)、暑气(相火)、湿气、燥气、寒气。
主运和主气是地球围绕太阳转每年都如此的轮替,称为“静而守位”。
五运六气与五脏六腑及经络的关系
《黄帝内经》:寒暑燥湿风火, 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
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这里提到了天之阴阳与地之五行,那么这些五行阴阳如何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及经络对应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我们用这个图的上下左右中与人体进行对应:下方的水对应五脏之中的肾上方的火对应五脏之中的心左方的木对应五脏之中的肝右方的金对应五脏之中的肺中央的土对应五脏之中的脾这是地之阴阳与人体五脏的对应。
那么寒暑燥湿风火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所以人体出了与地之阴阳对应外,还要与天之阴阳对应。
OK,现在我们看一下,人体是如何与天之阴阳对应的。
《黄帝内经》: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到肝之地气属木,肝之天气为
风;心之地气属火,心之天气为热;脾之地气属土,脾之天气为湿;肺之地气属金,肺之天气为燥;肾之地气属水,肾之天气为寒。
所以五脏的生成,实际上就是天地之气相交感。
《黄帝内经》: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这里引出了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的概念,那么这些概念是如何与脏腑相对应的呢?
这个问题在《灵枢·经脉》中有答案,即以人体经络的分部来进行命名的。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当然,至于六腑的形成,黄帝内经给出一个解释: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胆,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
虽然胆为地气所生,但是在脏腑阴阳的划分中,属性为阳。
到这里,五行与三阴三阳及脏腑就结合到一起了。
五行之中的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所以与五脏相对应的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也就分别对应五行中
木火土金水。
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第一就是依据经络在人体的实际分部,而对应的理论则是: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少阳与厥阴,阳明与太阴,太阳与少阴互相对应,虽然是这样,但是这其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气化的问题。
黄帝内经提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那我们来看一下,“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这句话与“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阳相火,标为阳,本为火,少阳从本则火化;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厥阴风木,标为阴,本为风,中为少阳,少阳从本从火化。
所以厥阴风木,少阳相火皆从火化。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来看“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与“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阳明燥金,标为阳,本为燥,中为太阴,与太阴同化。
太阴湿土,标为阴,本为湿。
所以阳明燥金,太阴湿土皆从湿化。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与“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阳寒水,标阳,本寒;少阴热火,标阴,本热。
所以太阳从标则热,从本则寒;少阴从标则寒,从本则热。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知道了三阴三阳在人体气化的规律,但是手足三阴三阳,气化以哪一个为主呢?
先看足太阴脾经与手太阴肺经,我们前面提到脾为湿土,肺为燥金,而太阴之上,湿气主之,所以太阴经中,足太阴脾经主导;而手太阴肺经需要注意,太阴经从湿,肺五行属金其性为燥。
所以这就决定了手太阴肺经即不可以过湿,又不能过燥,不能太寒,亦不能太热,是以肺为骄脏。
同样的道理,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胃与脾互络,五行属土,本为湿;阳明与肺互络,五行属金,本为燥。
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是以阳明经中,手阳明大肠经为主导。
如此类推:太阳经中,足太阳膀胱经为主导;少阴经中,手少阴心经为主导;厥阴经中,足厥阴肝经为主导;少阳经中,手少阳心包经为主导。
对寒暑燥湿风火气化的解读过后,我们来看《伤寒论》之中的太阳病,这里就出现了恶寒,发热的症状。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时而发热,时而恶寒,这里实际上就是从标从本不同,所出现的病症就会有所差异。
那么太阳病是如何传变的呢?实际上就是通过扰乱营卫气血,打乱人体阴阳平衡,从而影响人体气化的过程,这个气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按照天地运转的规律来运行。
如此一来,伤寒论中太阳病多用桂枝汤,目的就是为了调整营卫气血的正常运转。
桂枝汤被誉为众方之祖,群方之冠,之所以有这样的美誉,就是因为这个方子可以调和营卫。
营卫之气的运行,在黄帝内经中,有提到营卫运转。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
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如是无己,与天地同纪。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
岐伯答曰:营出中焦,卫出上焦。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
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
所以桂枝汤中,桂枝主升,芍药主降,生姜大枣甘草为中央运转提供动力,通过加强内力作用,使得被扰乱的营卫气恢复平衡。
同样在《难经——三十二难》提到:曰:五脏俱等,而心肺独在鬲上者,何也?
然:心者血,肺者气。
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
通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心肺独在鬲上也。
就是说心主血,肺主气。
血为荣,气为卫。
这里太阳病和心肺有什么关系呢?太阳病,不是太阳经的病,之所以命名为太阳病,实际上是以六气气化来命名的。
人身本就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命名,都可能与五脏六腑相关连,因为人体之气既有升降,还有出入,而气的升降出入就是气化的过程。
人体之中有六气,
能够掌握六气的变化,就会把握人体的气机。
气机的机关在哪里呢?实际上就是阴阳,阴升而阳降,阴阳气交之时,即为气机开启之时。
六经脏腑实为一体,因为人体即为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