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与五脏六腑及经络的关系.doc
- 格式:doc
- 大小:23.51 KB
- 文档页数:6
[附]五运六气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
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
在现存中医书籍中最先论述运气学说的见于《内经》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
他如六节脏象论,《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的刺法论、本病论等也有论述。
运气学说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现仅就运气学说的基本知识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作一概要介绍,为进一步研究运气学说打下初步的基础。
一、运气的概念五运六气,主要是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的。
什么是五运呢?五运,即禾、火、土、金、水五行的运动。
什么是六气呢?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变化。
因为暑和火性质相同,所以运气学说中的六气是指风、君火、相火、湿、燥、寒。
五行临御五方,合应五时,就产生了寒、暑、燥、湿、风五时气候更迭的主气,反映出一年中气候寒、热、温、凉的变化。
故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素问·天元纪大论》)。
五气和五行,分之则二,合之则一。
化气为风、寒、湿、燥、火,成形为木、火、土、金、水。
形气相感,形化气,气成形,形为阴,气为阳,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故曰:“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
五行与十天干相合而能运,六气与十二地支相合而能化。
故曰:“运气者,以十干合,而为木火土金水之五运;以十二支对,而为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运气易览》)。
由此可见,欲研究五运六气,必须首先弄清楚天干地支的道理。
二、干支甲子干支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
五运六气的中医运用五运是指木火土金水的变化运动状态。
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之气或六种致病状态。
六气在天,五运在地,人在其中。
五运六气包含了天、地、人、脏、腑、经络生理病理的变化,同时包含了物候、气候、农业等方面。
五运六气是一套非常精密的理论,是为临床治病提高疗效服务的。
初之气,厥阴风木,从大寒开始至惊蛰结束四个节气;二之气,少阴君火,从春分开始至立夏结束四个节气;三之气,少阳相火,从小满开始至小暑结束四个节气;四之气,太阴湿土,从大暑开始至白露结束四个节气;五之气,阳明燥金,从秋分开始至立冬结束四个节气;终之气,太阳寒水,从小雪开始至小寒结束四个节气。
六气为主气,单月20号前后为又一气开始。
如3月20号春分为二之气开始,9月22号秋分为五之气开始。
厥阴风木五运在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五运在火;太阴湿土五运在土;阳明燥金五运在金;太阳寒水五运在水。
气立启动神机。
六气在天,运动变化启动人体神机正常或为病。
神机为病有轻者中经络,中者中腑,重者中脏。
五运六气中医运用概括为一句话“先立其年,再审其气,终看其人”。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组合,60年为一甲子,即一循环。
先立其年,即先观察年份五运的太过与不及。
如2016,丙申年,水运太过,寒邪盛行,邪害心火,土气来复。
水克火,故寒水太甚,心火受害。
即心火不足之人现四逆汤证;心火亢之人正常无病或病郁热于内现黄连茯苓汤证。
土为火之子,母受邪,子气来复。
在人则土亢来复,土虚不复,土气为下一年之气。
2017年,丁酉年,木运不及,燥气大行,火气来复。
2018年,戊戌年,火运太过,火热盛行,肺金受邪,水气来复。
2019年,己亥年,土运不及,风木大行,金气来复。
2020年,庚子年,金运太过,燥气太过,风木受邪,火气来复。
五运六气在中医应用“不以数推,而以象类”。
即每年有一主气,发病时间又有客气加临主气,及司天在泉之气。
人体经络和阴阳五行,脏腑之间的关系
根据人体经络和阴阳五行,脏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脏腑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总称,心、肝、脾、肺、肾为五脏,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为六腑。
心为人的气血根本,在阴阳五行中属火.能够推动和调节血脉,使血脉循行旺盛.还能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意识。
并且与舌相通,帮助舌辨别饮食五味。
肺是人体的生气之源,在阴阳五行中属金,管理人的呼吸.使清阳之气升发,浊阴之气减少,疏通和调节体内水液.辅助心脏,治理和渊节血液运行,还主呼吸。
脾是血液生化之源,在阴阳五行中属土,能将食物精华送到全身,运化水湿浊气并排泄于体外,还能统摄血液,帮助肌肉生长;肝藏血,主管人体筋脉,在五行中属木,能够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通气于目,并且主管筋脉,指甲的坚脆厚薄与颜色都是肝脏盛衰的表现。
肾是人体先天之本.在五行中属水;能储藏人体精气,主宰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摄纳肺吸入的清气。
防止呼吸表浅等。
五脏主要是储藏精气津液。
六腑则是出纳转输精气津液。
虽然脏腑的功能不一样,但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机体。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联系的,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所以,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转变。
脏腑不但能够在人体内部相互联系.而且同外界自然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外部发生变化、四时气候转移、精神活动等都会影响到脏腑的联系。
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详解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引言部分用于介绍本篇文章的主题——中医五运六气的基础知识。
五运六气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围绕五运六气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
首先,文章将从概念入手,介绍五运和六气的基本含义。
五运指的是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分别为金、木、水、火、土五个方面,它们互相制约、相生相克,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而六气则是指天地之间的能量流动,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素,它们在不同季节交替变化,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接下来,文章将深入探讨五运的概述。
具体包括五运相克、相生的关系,以及五运与人体脏腑、经络、病症的联系。
五运的运行规律不仅反映了自然界和人体的变化,还能够用于指导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对五运的研究,可以了解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进而运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然后,文章将详细介绍六气的概述。
具体包括六气的特征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不同的六气会产生不同的病理反应,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通过了解六气的特征和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节自身的体质,预防和治疗一些与六气相关的常见病。
最后,文章将总结中医五运六气的重要性,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五运六气理论有望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详细阐述,读者将对中医五运六气有着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和临床实践中,从而提升医疗效果,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框架,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
在本文中,为了全面介绍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中医五运六气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提出问题。
五运六气资料《医宗金鉴》五运六气要诀(一)五运六气资料(一)经曰: 夫五运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可不通乎? 又曰: 治不法天之纪、地之理, 则灾害至矣。
又曰: 不知年之所加, 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由是观之, 不知运气而为医, 欲其无失者鲜矣。
兹将《内经》运气要语, 编成歌诀, 并列图于前,使学者一览即明其大纲旨要之所在, 然后遍求全经精义, 庶乎有得云。
太虚理气天地阴阳歌无极太虚气中理, 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 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天地气生形, 已有天地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 即气观理曰太极。
【注】太者, 极其至大之谓也:虚者, 空虚无物之谓也. 盖极大极虚, 无声无臭之中, 具有极大极至之理气焉. 理气未分, 而混沌者, 太虚也. 太虚曰无极者,是主太虚流行之气中主宰之理而言也. 太虚曰太极者, 是主太虚主宰之理中流行之气而言也. 故周子曰: 无极而太极者,亦是以极无而推极有也. 盖极无中无是而非理, 极有中无是而非气. 不以极无之理而推极有之气, 何以知有是气也. 不以极有之气,而推极无之理, 何以知有是理也. 是则可知理气以其分殊而言之二也, 以其浑合而言之一也. 有是理则有是气, 有是气则有是理,名虽有二, 其实则一, 本无有无, 一二, 先后之可言也. 乘气动静生阴阳者, 谓太极乘气机之动而生阳, 乘气机之静而生阴,即周子曰: 太极动而生阳, 静而生阴之谓也. 然不曰无极动而生阳, 静而生阴, 而曰太极动而生阳, 静而生阴者, 盖以无极专主乎理,言理无动静故也,太极兼主乎气, 言气有动静故也. 阴阳之分为天地者, 谓阴阳流行,相生不巳, 积阳之清者为天, 积阴之浊者为地.故周子曰: 分阴分阳, 两仪立焉也. 未有天地气生形者, 谓未有天地, 惟太虚中之一气化生天地之形也. 巳有天地形寓气者,谓巳有天地, 而太虚之气即巳寓于天地之形也. 是以天得之以资万物之始, 地得之以资万物之生也.从形究气曰阴阳者,阴阳即理中流行之气也. 即气观理曰太极者, 太极即气中主宰之理也. 故周子曰: 阴阳一太极者, 是指气之极者而言也, 太极本无极者,是指理之极者而言也。
五运六气入通经络脏腑的认知廓清五运六气入通经络脏腑的认知廓清在五运六气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点需要厘定廓清,就是五运(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以及六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是直接入通的人体的哪些经络和脏腑?现在我们在运气资料上能看到一种观点:天地五运六气入通人体同名经络。
如,厥阴风木入通人体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少阴君火入通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太阴湿土入通人体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少阳相火入通人体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阳明燥金入通人体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太阳寒水入通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这种以五运六气同名对应人体经络的说法是否正确,会直接关乎到我们运用五运六气推断五运六气影响到的人体的脏腑和经络以及由此产生的疾病变化。
如果这个说法本身存在错误,那么依据这个对应关系所推断出来的五运六气对脏腑经络及疾病的影响都将出现极大偏差。
我本人最开始研习五运六气的时候,也曾接受这个观点,但总还存有一定的疑惑。
后来通过对《黄帝内经》中运气内容的研习,发现这种五运六气与人体经络同名对应的方式是错误的。
因为这点错误,所牵涉的中医诸多判断均会错误,故特别提出进行厘定廓清。
论述这个问题前,先廓清五运与六气的对应关系。
木运为厥阴风木,火运为少阳相火,土运为太阴湿土,金运为阳明燥金,水运为太阳寒水。
少阴君火不主运气,如下文:“ 《玄珠密语.卷之三天元定化纪篇》:少阴为君火。
其令热。
……其司子午。
运合戊癸。
不主运气。
君火以名。
不统五运也。
故由此推论,夏三月之火也为少阳相火,不是少阴君火。
这个五运与六气的对应关系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五运六气与经络的对应关系:“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发生之纪,是为启陈。
……其经足厥阴少阳,其脏肝脾。
赫曦之纪,是为蕃茂。
……其经手少阴太阳,手厥阴少阳,其脏心肺。
敦阜之纪,是为广化。
……其经足太阴阳明,其脏脾肾。
五运六气如何在我们的五脏六腑中体现?1#五腧穴与五运六气架构下面让我们从五腧穴开始,看看古人以阴阳、五行、干支建立起来的五运六气与五脏六腑、阴阳六经架构。
也就从根本上,弄明白人法天地的认识理论体系,以及为什么经络里能够反映出五运六气的周期规律。
人体的经络外应于天地(大自然),内联系着脏腑四肢,气血通过经络运行于全身,就如同大地上的流水,从小到大。
五腧穴:即井、荥、俞(原)、经、合,指人体经络中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穴位。
从手足指趾端开始的称为'井穴',如泉之出;其后'荥穴'如小溪;'俞(原)穴'意味途中汇聚的深潭湖泊,是气血漩涡注留的处所;再后'经穴'如江河,逐渐汇集壮大,至膝肘关节名'合穴',如入海流。
五腧穴的阴阳五行区分清楚,取决于脏腑经络的阴阳。
其规定是:五脏为阴,脏经为阴;六腑为阳,腑经为阳。
阴经井穴的五行属木,阳经井穴的五行属金。
《难经·六十四难》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刚柔之事也。
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
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
余皆仿此。
'上边的文字抒发的是五腧穴的阴阳五行属性,与阴阳天干符号的结合:阴干表示阴经:井穴为乙木,荥穴为丁火,俞穴为己土,经穴为辛金,合穴为癸水。
阳干表示阳经:井穴为庚金,荥穴为壬水,俞穴为甲木,经穴为丙火,合穴为戊土。
阴阳经合化为:井穴:乙庚相合为金;荥穴:丁壬相合为木;俞(原)穴:甲己相合为土;经穴:丙辛相合水;合穴:戊癸相合为火。
请看,这不就是五运六气中的天干五行化五运吗?乙庚合化金运;丁壬合化木运;甲己合化土运;丙辛合化水运;戊癸合化火运。
所以说五运六气就在你的经络中,是有理论基础的。
2#五运六气就在我们的经络中为什么阳经井穴从金开始,阴经井穴从木开始?因为金木是生成之终始。
(21)七、六气解三:脏腑功能与经络循行今天我们从天人相应,脏腑和五脏六气相对应的角度,来讲一下十二经脉在人体的运行周流的一些规律。
在我们画的这张图上,可以看出一气周流有几个层面。
最大的层面就是十二经脉如环无端,就是这一圈一圈的经络线示意图,一条经脉接着一条经脉,贯穿如环、循环不息,这是一气周流的一个模式,一个层面。
另一个层面,就是脏腑相互表里的周流,比如肺与大肠相表里,在脏为肺、在腑为大肠,表里的意思就是相互络属,肺经属肺络大肠,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形成了一个互相周流的体系。
还有一个层面,就是五脏六腑的经脉,经气由脏腑循行,外出到达四肢,然后再由四肢周流,回到体内进入脏腑,这个出入的过程也是一个周流的过程。
所以一气周流,并不是简单画了一个圈,而是有很多层面,每个层面上都有一气周流。
从现代医学来讲,人体每一个细胞,都有一气周流,有完整的升降出入。
每个相对独立的组织,比方头面部、一只手,也有相对独立的一气周流。
所以才有全息图,比如耳穴,比如足底按摩,所谓的全息就是一气周流在不同的层面的体现,任何层面都能体现出一气周流这种固有的规律来。
一气周流有这么多层次,怎么去把握,还要从《内经》里去找答案。
《黄帝内经》是现存的医集里,中医的源头、鼻祖,里面的东西,很多只能去遵从。
我个人理解,内经这样的经典,都是得道高人,用内经的话来说是上古真人,感悟天地之道写出来的,不是我们看看书、研究研究,凑出来的,是天地之道的直接的记录或体验。
天地之间道的变化,内经里面也称作神,神在不同状态下有不同的表现。
这个神可以理解成天地之间固有的变化规律,就是一种本能的、本来的变化的力量,就像原动力一样,自始自终都在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变化着。
内经讲,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这就讲神气,在天地之间化现为五行,五种不同的状态。
同样的道理,这股神气在人体也同时存在,对应着五脏的神气。
天地有五运合六气叫运气,人有五脏通六腑叫天人合一五运六气的阴阳消长和相生相克,构成了天地气候变化的六十年周期。
天干纪五运即天之气,地支纪六气即地之气,结合起来就叫运气。
上一篇讲五运,一年的主、客运有'推五步'的说法,六气也有'推六步'的说法。
就是把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六等份。
一年365.24天,六等分是将近61天,差不多两个月四个节气。
六气中一气主一分,一分为一步。
从大寒开始,以第三气为主叫司天,按三阴三阳的顺序,前二位为初气,三气(司天)阴阳对应的是终气,终气又叫在泉。
司天为三之气,主上半年。
在泉为六之气为终,主下半年。
可能大家很难理解,现在举例说明,看上图,比如当年地支是子午年,对应六气是少阴君火,按照循环前推,当年从大寒开始初气是太阳寒水。
以此类推,寅申年初气就是少阴君火,巳亥年初气就是阳明燥金。
终气怎么确定呢?看下面阴阳对应的六气图。
比如丑未年司天(三气)是太阴湿土,那么终气就是对应的太阳寒水。
卯酉年司天(三气)为阳明燥金,那么终气就是少阴君火。
其它一样一一对应。
每年的六气规律如下图。
按三阴三阳的规律,每年只要知道地支,就可推算当年从初气到终气的六气。
上述六气其实叫客气加临,也叫司天在泉。
司天主上半年,在泉主下半年。
客气加临的初气起于一年的大寒,二气起于春分,三气起于小满,四气起于大暑,五气起于秋分,六气起于小雪。
跟五运类似,六气也有'太过'和'不及'的说法,阳年太过气先至,阴年不及先后至。
每年的客气加临顺序如下图。
既然有客气加临,那么一年当中有没有主气呢?当然有,主、客气的先后顺序一样,按地支顺序五行相生。
不过始于大寒的初气固定为厥阴风木,终气固定为起于小雪的太阳寒水。
主气流行应节气如下图。
六气在一年当中的每一分时段,主、客气的五行又形成相生相克的关系。
六气通人体的脏腑,看二气是否和顺,人体疾病就会相应而生。
五运和六气,运和气各有自己的五行属性,它们各有主、客形成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运六气就在经络里(一)——什么是五运六气(2011-07-05 03:10:50)转载▼五运六气就在经络里毛小妹白贵敦2011年6月29日980 Railroad Ave Email: drmaoxm@Woodmere, NY11598, USA 网页:Tel: 1-516-295-5804 世界中医运气学会网站十余年来,我们凭借一部“电脑经络测量仪”(测量手足井、原48穴),每天为人看病的同时,还监测着五运六气对人群的影响。
像一名义务哨兵一样,警惕着经络里的风吹草动。
正是这长年的观察积累,知常而达变,才能在2003年SARS和2009年甲型H1N1爆发时,提前一个月准确预测出传染病的结束时间。
其实,这两次大病来临之前2个月,人群的经络里就出现了异常的紊乱。
等到疫情凸显时,人群的经络早已恢复常态。
因此,我负责任地说,五运六气就在每个人的经络里,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看见它的人,也是因此而最为祖先骄傲的中国人。
什么是五运六气我反复地问着自己,到底什么是五运六气呢?多年的内心沉淀告诉我,五运六气就是地球的整体生态环境,好像这张太阳系的全家福,我们随时生活其中。
日地关系是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
日影在南北回归线上的移动,把年周期平分为四,就是四季。
四季是地上的虚像,而地球是实体,在太黄道星体视运动的中心。
中原地区四季分明,长夏多雨湿热,是万物育化的时节,最能代表土德,所以这便是“四时五行”的真实内涵。
万物生长所靠的阳光雨露就是土地的湿度和太阳的光热,把民族的最高智慧与信仰凝聚成二字即“中华”!一个与天地相应的民族永远会兴旺发达。
这就是中华民族在过去的30个世纪的文明历史中,强盛过28个世纪而且再次崛起的原因。
以四季和土湿为典型气化特征,即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将一年分成五份,称为五步“主运”。
以一年季风和气候特征分成六份,就是六步“主气”:风气、火气(君火)、暑气(相火)、湿气、燥气、寒气。
主运和主气是地球围绕太阳转每年都如此的轮替,称为“静而守位”。
【掌握“五运六气”,疾病诊断不用愁】五运为木,火,土,金,水。
六气为风,热,暑。
湿,燥,寒。
虽然运有五,而气有六,但是,天之气令,地之运化都是相同的,邪化正化之气,都通于五脏之中,五脏感受邪气,则五脏生病。
天地生化万物,都离不开五行所属。
五行之中只有火有二,在地为火,在天为热,为暑,以热合少阴为君火,暑合少阳为相火。
地有阴阳十二支,人有阴阳十二经,火虽然有两种,但其理则是一种。
热微病轻,暑甚病重。
下面是五运六气对应于五脏为病的歌诀。
诸风掉眩属肝木,诸暴强直风所因,支痛软戾难转侧,里急筋缩两胁疼。
诸痛痒疮属心火,诸热昏瘖躁谵狂,暴注下迫呕酸苦,应背彻痛血家殃。
诸湿肿满属脾土,霍乱积饮痞闭疼,食少体重肢不举,腹满肠鸣飧泄频。
诸气愤郁痿肺金,喘咳痰血气逆生,诸燥涩枯涸干劲,皴揭皮肤肩臂疼。
一,肝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在体为筋。
风气通于肝,故诸风为病,皆属肝木。
风主动旋,故病则头身摇动,目昏眩晕。
风性劲急,风入于筋,故病则忽然筋急而强直,四肢拘急疼痛,筋软短缩乖戾失常,难以转侧,里急胁痛,也是被风所伤,并且转入里病。
诸寒收引属肾水,吐下腥秽彻清寒,厥逆禁固骨节痛,癓瘕癡疝腹急坚。
二,心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在体为脉。
热气通于心,故诸火痛痒疮之病皆属心火。
热微则燥,皮肤发痒。
热盛则灼,皮肤痛。
热入经脉与血凝结,浅则为痛,深则为疽,更深则伤脏腑。
心藏神,热承于心,则神不明,故昏沉不省人事。
心主言,热承于心,则神不辨,故瘖而不能言语,或妄言而谵语。
火主动,热承于身,则身动而不宁,故身躁动,动甚则发狂。
突然暴发水泻,是火与水为病。
下迫者,里急后重,是火与气为病。
呕吐酸苦,是胃部火病。
应背彻痛,是火伤胸。
出血者,是热入于脉,则血满腾,不上溢则下泻,而为一切失血之病。
三,脾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
在体为肉。
湿气通于脾,故诸湿为病,皆属于脾土。
湿气畜于内外,故肉肿腹满。
饮乱于中,故有霍乱之病。
脾失健运,就会有积饮病。
你知道“五运六气”与人的“五脏六腑”关系吗?
“五运六气”是出自【黄帝内经】学说;古人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生命之所以能发展变化,原因在于气候(能量)的内部在不断的,有规律地以矛盾的运动型式而形成物质与生命。
古人通过观察实践发现了并总结出“五运六气”与生命之间的关系。
五运:以十干阴阳相克化合,甲己合化土,乙庚化合金,戊癸化合火,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而为金木水土火五运。
六气:以十二支相克化合,己亥化木为厥阴,子午化火为少阴,寅申克化火为少阳,丑未克化土为太阳,卯酉克化燥金阴阳,辰戌克化水为太阳寒水。
聪明的古人又把六种气候即:风,暑,火,湿,燥,寒,附于地球上五种不同的物质他们认为是相克相合气化而成形。
《天元纪大论》说:“在天气为风,在地形为木。
在天气为湿,在地形为土。
在天气为燥,在地形为金。
在天气为寒,在地形为水。
风木为春季,暑夏为夏季,湿土为长夏,躁金为秋季,寒水为冬季。
古人认为生命皆产生在这“五运六气”之中。
认为人的“五脏六腑”是“五运六气”相互克化而显示成的象形。
肝气通于春风,心气通于夏署,脾气通于长夏湿,肺气通于秋燥,肾气通于冬寒。
其中怒为肝通于春风,喜为心通于夏署,思为脾通于长夏湿。
忧为肺通于秋燥,恐为肾通于冬寒。
风、热、寒、火、湿、燥这六气古人又它们归类为三阴三阳两大气。
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
火化少阳,燥化阴阳,寒化太阳。
这样二十四节气便浓缩成三阴三阳,使这六气成为天地间的六元正气。
如果赶不上节气,便为邪气!。
五运六气就在经络里(一)——什么是五运六气(2011-07-05 03:10:50)转载▼五运六气就在经络里毛小妹白贵敦2011年6月29日980 Railroad Ave Email: drmaoxm@Woodmere, NY11598, USA 网页:Tel: 1-516-295-5804 世界中医运气学会网站十余年来,我们凭借一部“电脑经络测量仪”(测量手足井、原48穴),每天为人看病的同时,还监测着五运六气对人群的影响。
像一名义务哨兵一样,警惕着经络里的风吹草动。
正是这长年的观察积累,知常而达变,才能在2003年SARS和2009年甲型H1N1爆发时,提前一个月准确预测出传染病的结束时间。
其实,这两次大病来临之前2个月,人群的经络里就出现了异常的紊乱。
等到疫情凸显时,人群的经络早已恢复常态。
因此,我负责任地说,五运六气就在每个人的经络里,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看见它的人,也是因此而最为祖先骄傲的中国人。
什么是五运六气我反复地问着自己,到底什么是五运六气呢?多年的内心沉淀告诉我,五运六气就是地球的整体生态环境,好像这张太阳系的全家福,我们随时生活其中。
日地关系是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
日影在南北回归线上的移动,把年周期平分为四,就是四季。
四季是地上的虚像,而地球是实体,在太黄道星体视运动的中心。
中原地区四季分明,长夏多雨湿热,是万物育化的时节,最能代表土德,所以这便是“四时五行”的真实内涵。
万物生长所靠的阳光雨露就是土地的湿度和太阳的光热,把民族的最高智慧与信仰凝聚成二字即“中华”!一个与天地相应的民族永远会兴旺发达。
这就是中华民族在过去的30个世纪的文明历史中,强盛过28个世纪而且再次崛起的原因。
以四季和土湿为典型气化特征,即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将一年分成五份,称为五步“主运”。
以一年季风和气候特征分成六份,就是六步“主气”:风气、火气(君火)、暑气(相火)、湿气、燥气、寒气。
主运和主气是地球围绕太阳转每年都如此的轮替,称为“静而守位”。
天地间有五种“运气",人体才有五脏六腑更多中医高手绝学请戳蓝色字体??小二导读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其实古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早已给出了一些答案。
今天,小二和大家分享一段田原老师与国家级中医五运六气专家顾植山教授的对话,看看高智商的古人,如何在时间的演变中,“抓住”天地间五种运气的规律,这五种运气,又怎样影响着我们的五脏六腑—-天有五气,人有五脏《中医人沙龙》古中医绝学专号田原:顾教授,您跟所有关注五运六气的中医爱好者说一下,当下中医界对五运六气是一个怎样的认识?顾植山:五四以后,一些五四运动的精英,由于受了西方思想的影响,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当时梁启超、冯友兰这些大学者们,对五行学说都是持否定态度的.所以不是建国以后,而是建国以前,就已经是把它作为封建迷信的东西。
解放以后,整个中医教材就不讲五运六气了,所以凡是解放以后从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几乎都不懂五运六气了。
田原:听到的比较重的一句话,离开了“五运六气”,中医就没有根了。
顾植山:是的,已故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生前讲:五运六气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和渊源!中医方方面面,都是跟五运六气结合在一起,离开了五运六气,许多问题都讲不通了。
最简单的一个问题,中医讲“五脏六腑”,为什么不是四脏七腑,三脏八腑?田原:“五脏六腑"和“五运六气”,一脉相承?顾植山:有了五运六气,才有五脏六腑啊。
田原:五运六气和五脏六腑,怎样落实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顾植山:古人认为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以“五运”的形式变化。
“五运”跟“五行”其实是一个意思.五行最古老的道理是什么?代表气化运动的五个基本状态。
讲“五行"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这是现代教科书给它的定位。
我们回到一年中来:一年之间,最开始的时候“生”,春天的时候气是要生的,叫做“生气”。
气生了以后,就“长”。
自然界的植物来讲,生发之后长大,长长;长大以后,开花结果要转化,不往上长了,“化"了;化了以后,就掉叶子了,要“收"了;收了以后,变成种子要藏起来了,第二个周期又准备好开始了。
“六经”理论与五运六气的关系近现代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
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 三阴三阳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经的实质就永远是个谜。
三阴三阳既是对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个时空段的划分,也是对人体气化六种状态的表述。
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决定了“六经”各自的属性和不同特点。
从五运六气的角度来看六经,有关六经的一些难题,大多可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已故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曾指出: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渊源”。
近现代的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六经”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有人认为“六经辨证实即八纲辨证,六经名称本来可废”,甚而批评张仲景《伤寒论》“沿用六经以名篇,又未免美中不足”。
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本文拟据运气理论对六经辨证的原义和实质试作阐释,藉此说明运气学说的重要意义。
探求“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中医学中将疾病分属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进行辨证论治的方法,习称“六经辨证”。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首先将热病分作三阴三阳六个阶段;至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树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光辉典范,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但是,“六经”的实质是什么,后世医家颇多争议。
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
目前通常的解释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的再分,事物由阴阳两仪各生太少(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而为四象,进而又分化出非太非少的阳明和厥阴,形成三阴三阳。
有人认为,《素问·热论》的六经以表里分阴阳,《伤寒论》六经则以寒热分阴阳。
若按此理解,三阴三阳表达的仅是寒热的甚微和表里的深浅。
但作为辨证纲领的六经,并没有把热象最著或阳气最盛的病叫太阳病,也没有把寒象最重或阳气将绝,抑或传变到最里的病叫太阴病。
五运六气与五脏六腑及经络的关系
《黄帝内经》:寒暑燥湿风火 , 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
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这里提到了天之阴阳与地之五行,那么这些五行阴阳如何与
人体的五脏六腑及经络对应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
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
十成之
我们用这个图的上下左右中与人体进行对应:下方的水对应
五脏之中的肾上方的火对应五脏之中的心左方的木对应五脏
之中的肝右方的金对应五脏之中的肺中央的土对应五脏之中
的脾这是地之阴阳与人体五脏的对应。
那么寒暑燥湿风火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人以天地之气生,四
时之法成。
所以人体出了与地之阴阳对应外,还要与天之阴
阳对应。
OK ,现在我们看一下,人体是如何与天之阴阳对应的。
《黄帝内经》: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
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到肝之地气属木,肝之天气为风;
心之地气属火,心之天气为热;脾之地气属土,脾之天气为湿;肺之地气属金,肺之天气为燥;肾之地气属水,肾之天
气为寒。
所以五脏的生成,实际上就是天地之气相交感。
《黄帝内经》: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这里引出了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的概念,
那么这些概念是如何与脏腑相对应的呢?
这个问题在《灵枢·经脉》中有答案,即以人体经络的分部来进行命名的。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阴肺经手少
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当然,至于六腑的形成,黄帝内经给出一个解释: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胆,地气之所生
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
虽然胆为地气所生,
但是在脏腑阴阳的划分中,属性为阳。
到这里,五行与三阴
三阳及脏腑就结合到一起了。
五行之中的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所以与五脏相
对应的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也就分别对应五行中木火
土金水。
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第一就是依据经络在人体的实
际分部,而对应的理论则是: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
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
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
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
气应异象。
少阳与厥阴,阳明与太阴,太阳与少阴互相对应,虽然是这
样,但是这其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气化的问题。
黄帝内
经提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
标本,从乎中也。
那我们来看一下,“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这句话
与“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阳相火,标为阳,
本为火,少阳从本则火化;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厥阴风
木,标为阴,本为风,中为少阳,少阳从本从火化。
所以厥阴风木,少阳相火皆从火化。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来看“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与“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阳明燥金,标为阳,
本为燥,中为太阴,与太阴同化。
太阴湿土,标为阴,本为
湿。
所以阳明燥金,太阴湿土皆从湿化。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与“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阳寒水,标阳,本寒;少阴热火,标阴,本热。
所以太阳从标则热,从本则寒;少阴从标则寒,从本则热。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知道了三阴三阳在人体气化的规律,
但是手足三阴三阳,气化以哪一个为主呢?
先看足太阴脾经与手太阴肺经,我们前面提到脾为湿土,肺
为燥金,而太阴之上,湿气主之,所以太阴经中,足太阴脾
经主导;而手太阴肺经需要注意,太阴经从湿,肺五行属金
其性为燥。
所以这就决定了手太阴肺经即不可以过湿,又不
能过燥,不能太寒,亦不能太热,是以肺为骄脏。
同样的道理,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胃与脾互络,五
行属土,本为湿;阳明与肺互络,五行属金,本为燥。
阳明
之上,燥气主之,是以阳明经中,手阳明大肠经为主导。
如
此类推:太阳经中,足太阳膀胱经为主导;少阴经中,手
少阴心经为主导;厥阴经中,足厥阴肝经为主导;少阳经中,手少阳心包经为主导。
对寒暑燥湿风火气化的解读过后,我们来看《伤寒论》之中
的太阳病,这里就出现了恶寒,发热的症状。
太阳之为病,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
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时而发热,时而恶寒,这里实际上就是从标从本不同,所出
现的病症就会有所差异。
那么太阳病是如何的呢?上就是通乱气血,打乱人体阴
阳平衡,从而影响人体气化的程,个气化的程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要按照天地运的律来运行。
如此一来,寒中太阳病多用
桂枝,目的就是了整气血的正常运。
桂枝被誉众方之祖,
群方之冠,之所以有的美誉,就是因个方子可以和。
之气的运行,在黄帝内中,有提到运。
《灵枢——生会第十八》“黄帝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何气?安从生?于焉会?老壮不同气,
阴阳异位,愿其会。
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与肺,五六腑,皆以受
气,其清者,者,在脉中,在脉外,周不休,五十度而复
大会,阴阳相,如无端,气行
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如是无己,与天地同。
黄帝曰:愿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出中焦,出上焦。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
分而行,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俱行于阳二十五
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
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
矣。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血,以奉生身,莫于此,
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
所以桂枝汤中,桂枝主升,芍药主降,生姜大枣甘草为中央运转提供动力,通过加强内力作用,使得被扰乱的营卫气恢复平衡。
同样在《难经——三十二难》提到:曰:五脏俱等,而心肺独在鬲上者,何也?
然:心者血,肺者气。
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
通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心肺独在鬲上也。
就是说心主血,肺主气。
血为荣,气为卫。
这里太阳病和心肺有什么关系呢?太阳病,不是太阳经的病,之所以命名为太阳病,实际上是以六气气化来命名的。
人身本就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命名,都可能与五脏六腑相关连,因为人体之气既有升降,还有出入,而气的升降出入就是气化的过程。
人体之中有六气,能够掌握六气的变化,就会把握人体的气机。
气机的机关在哪里呢?实际上就是阴阳,阴升而阳降,阴阳气交之时,即为气机开启之时。
六经脏腑实为一体,因为人体即为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