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断裂构造特征简表
- 格式:docx
- 大小:27.05 KB
- 文档页数:5
苏州地区主要断裂1、无锡—崇明断裂(F1)又称“沙溪—崇明断裂”,该断裂自无锡南向东经常熟延伸至崇明附近的长江口,长约90km。
断层北侧以古生界分布为主,南侧以上侏罗统火山碎屑岩为主,在崇明新河-马桥一带,沿断裂分布燕山期花岗岩体。
该断裂在与北西向断裂交汇区常有小震集中,根据现有资料判断,该断裂为第四纪活动断裂。
2、江山—绍兴断裂(F2)该断裂规模宏大,是划分扬子断块与华夏断褶系的极其重要的区域性断裂。
该断裂在卫星照片上线性明显,在浙江境内可见由许多规模不等的北东或北北东向断裂组成的地表断裂带,断层面倾向变化大,以北西为主,倾角45~88º。
活动方式以挤压为主。
该断裂形成于远古代,控制了华南构造发育,为福建岭南构造带西缘界线。
印支—燕山运动阶段曾长期强烈反复活动,晚期沿断裂发育白垩纪盆地,沿断裂自东南向北西推进。
新构造时期以来,活动不甚明显,地震活动极其平静,基本上是一条不活动的前第三纪老断裂。
3、南京—湖熟断裂(F3)。
该断裂西北起于安徽滁县,向东南经浦口、南京、上坊、湖熟延至溧阳一带,是一条地壳断裂。
总体走向约北40°~ 50°西,倾向南西,倾角较陡,总长120多公里。
该断裂在地质及地貌上有较充分的构造依据,汤仑复式背斜自东北向西南延伸到大连山,被断裂切割消失,断裂南西侧韩府山地区上侏罗统西横山组下段类磨拉石堆积厚度达千余米,而断裂北东侧尚未发现,表明对西横山组的沉积起控制作用。
北东向海拔227米的青龙山向西南延伸到断裂附近突然被错断,西南侧突降为海拔20~ 50m的波状岗地。
重力异常亦显示,是上盘相对下落的阶梯状断裂。
沿断裂带有侏罗系上统火山岩分布,对火山喷发可能起控制作用。
在卫星像片上有明显的暗色线性影纹,显示第四纪以来仍有活动,为继承性多期活动断裂。
因此,南京—湖熟断裂为第四纪活动断裂。
4、茅山断裂带(F4)该断裂是一条地壳断裂,断裂带宽约1.5~4km,长约400公里,北段走向北北东,南段走向北东。
教案用纸地貌标志(1)断层崖由于断层两盘的相对滑动,常常促使断层的上升盘形成陡崖,这种陡崖通常称为断层崖。
如王乔洞断层西盘栖霞组灰岩形成约10米高的断层崖。
(2)断层三角面断层崖受到与崖面垂直方向的水流侵蚀切割,乃形成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断层三角面。
(3)错断的山脊错断的山脊也往往是断层两盘相对平移等运动的结果。
(4)横切山岭走向的平原与山岭的接触带往往是一条较大断裂。
(5)串珠状湖泊洼地这种洼地往往是大断层存在的标志。
(6)泉水的带状分布断水呈带状分布往往也是断层存在的标志。
如沿猫耳洞断层分布的一系列下降泉(落水洞)(7)水系特点断层的存在常常影响水系的发育,引起河流的急剧转向,甚至错短河谷构造标志(1)构造线不连续任何线状或面状地质体,如地层、矿层、岩脉、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面、片理或相带等均顺其产状延伸。
如果这些线状或面状地质体在平面上或剖面上突然中断、错开,不再连续,说明有断层存在。
图7是断层造成的构造线不连续现象的图示。
走向断层F1、倾向数层F2和斜向断层F3分别切断地层或早期断层,或在平面上或在剖面上,或者既在平面上又在剖面上,两者均显示出构造线的中断。
为了确定断层的存在的测定错开的距离在野外应尽可能查明错断的对应部分。
图7 断层引起的构造不连续现象F1走向断层;F2倾向断层;F3斜向断层(2)构造强化现象断层活动引起的构造强化,包括有岩层产状的急变、多变和变陡;节理化、劈理化甚至片理化窄带的突然出现;小褶皱剧增以及挤压破碎和各种擦痕等现象。
如果我们在野外发现这些现象,就要进行认真的观察,探究引起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
构造透镜体是断层作用引起构造强化的一种表现。
断层带内或断层面两侧岩石碎裂成大小不一的透镜状角砾块体,长径大小一般为数十厘米至二、三米。
构造透镜体有时单个出现,有时数个或更多个透镜体成组产出。
构造透镜体一般是挤压作用产生的两组共轭剪节理把岩石切割成菱形块体,菱块楞角又被磨去形成的。
苏州地区主要断裂1、无锡—崇明断裂(F1)又称“沙溪—崇明断裂”,该断裂自无锡南向东经常熟延伸至崇明附近的长江口,长约90km。
断层北侧以古生界分布为主,南侧以上侏罗统火山碎屑岩为主,在崇明新河-马桥一带,沿断裂分布燕山期花岗岩体。
该断裂在与北西向断裂交汇区常有小震集中,根据现有资料判断,该断裂为第四纪活动断裂。
2、江山—绍兴断裂(F2)该断裂规模宏大,是划分扬子断块与华夏断褶系的极其重要的区域性断裂。
该断裂在卫星照片上线性明显,在浙江境内可见由许多规模不等的北东或北北东向断裂组成的地表断裂带,断层面倾向变化大,以北西为主,倾角45~88º。
活动方式以挤压为主。
该断裂形成于远古代,控制了华南构造发育,为福建岭南构造带西缘界线。
印支—燕山运动阶段曾长期强烈反复活动,晚期沿断裂发育白垩纪盆地,沿断裂自东南向北西推进。
新构造时期以来,活动不甚明显,地震活动极其平静,基本上是一条不活动的前第三纪老断裂。
3、南京—湖熟断裂(F3)。
该断裂西北起于安徽滁县,向东南经浦口、南京、上坊、湖熟延至溧阳一带,是一条地壳断裂。
总体走向约北40°~ 50°西,倾向南西,倾角较陡,总长120多公里。
该断裂在地质及地貌上有较充分的构造依据,汤仑复式背斜自东北向西南延伸到大连山,被断裂切割消失,断裂南西侧韩府山地区上侏罗统西横山组下段类磨拉石堆积厚度达千余米,而断裂北东侧尚未发现,表明对西横山组的沉积起控制作用。
北东向海拔227米的青龙山向西南延伸到断裂附近突然被错断,西南侧突降为海拔20~ 50m的波状岗地。
重力异常亦显示,是上盘相对下落的阶梯状断裂。
沿断裂带有侏罗系上统火山岩分布,对火山喷发可能起控制作用。
在卫星像片上有明显的暗色线性影纹,显示第四纪以来仍有活动,为继承性多期活动断裂。
因此,南京—湖熟断裂为第四纪活动断裂。
4、茅山断裂带(F4)该断裂是一条地壳断裂,断裂带宽约1.5~4km,长约400公里,北段走向北北东,南段走向北东。
几种典型断层和断裂系的解释论文提要大家都知道地壳是不断运动的,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组成地壳的岩层不断发生变形和变位,使这些岩层的原始产状改变,形成一定的地质形态,岩层变动后形成各式各样的几何形体。
岩层受力后发生断裂,两盘岩层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时,这种构造成为断层。
组成断层的基本要素有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断距等。
断层的主要类型有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和断层的组合形式。
地壳受力是比较复杂的,再加上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
因此断层不是想象中那么的规则,我们要根据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具体的分析解释。
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对各种与断层有关的构造的形成和油气的运移以及其重要控制作用。
因此,对断层的解释是地震解释的重要内容。
一下就对各种断层的形成机理和各种断层的特征与识别作出阐述。
希望读者通过此文能对断层有个更生的了解。
正文一、张性断裂系在断层复杂地区,经常遇到断层切割问题。
采用地震剖面分析断层切割问题时,因从地质角度出发,根据本区各组断层发育的历史,结合地震剖面特征,按照各断层特点及其规模大小,确定出各组断层间的相互顺序及主次关系是解释的关键;只有认真分析主要断裂和次要断裂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在剖面上合理的解释断层间的相互切割问题。
比如,根据一般地质规律,只断深层不断浅层的,是较老断层;深浅层都断,落差随深度增大而增大的,是长期发育的断层。
图一 Y字形断裂系剖面特征在张性为主的各类盆地中,地震剖面上常见的断层相互切割关系,大体上有“Y”字形,“X”形、“人”字形、包心菜形和阶梯状断裂系等各种样式;其中,“Y”字形断裂系中,向深层延伸较长断层一般是长期发育且规模较大的主断层,而延伸较短的是伴生断层(图一)。
阶梯状断裂系有反向阶梯状断裂系和正向阶梯状断裂系,前者断层倾向于地层倾向相反;后者断层倾向于地层走向一致这类断裂系多发育在盆地缓坡,一般规模较小,不断入盆地基地(图二)。
这类断裂的形成主要与盆地沉降过程中缓坡翘倾产生的滑落或隆张等作用有关。
襄樊-广济断裂湖北段构造特征研究陈璘【摘要】襄樊-广济断裂是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最重要的边界断裂之一,长期以来,地质工作者对其属性有不同的认识.为了查明其属性,深化研究东秦岭大别南缘的地质结构特点,选择了青峰和三里岗一带白垩纪盆地进行解剖研究,结合近年的区域调查成果,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和现代造山带研究方法,重新对其属性进行了认定:目前的襄樊-广济断裂形成于喜马拉雅期,是一条规模巨大的脆性断层,具由南向北逆冲的特点,地表上大致构成扬子台地区与秦岭区的分划,同时掩盖了燕山运动造山带和稳定陆台的边界,且它对元古代以来的沉积作用控制不明显;在青峰及以西的地区,与燕山造山期构造叠加在一起,造成其变形具有多期的构造特点,实属不同构造体系下的产物.【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9(031)002【总页数】6页(P186-191)【关键词】构造体系;喜马拉雅期;地表分界线;构造叠加;襄樊-广济断裂;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作者】陈璘【作者单位】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武汉,4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襄樊—广济”断裂也称为“青峰—襄樊—广济”断裂,其横穿湖北省中部,西侧延入四川省,与城口断裂相接;湖北境内起于竹溪的丰溪,向东经竹山县的官渡镇、房县、青峰镇、谷城玛瑙观、茨河镇、襄樊市、随州市的双河镇、洪山镇、三里岗镇、京山县的三阳镇、应城市、武汉市北、黄冈市、浠水、广济一线分布,至黄梅一带,向北东方向延入安徽境内,湖北省内全长约700 km。
长期以来,许多地学工作者一直认为“(青峰—)襄樊—广济”断裂构造是一条区域性深大断裂构造,是扬子地块与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分界线,控制着自元古代以来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及构造作用的发展与演化[1]。
由于西段多期构造叠加在一起,构造形迹十分复杂,与东段的构造特征差异明显,导致长期以来对整个断裂属性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
秦岭—大别造山带横亘中国大陆中部的一个巨型山链,走向北西,延伸长度超过2 000 km。
ISSN 1009-2722CN37-1475/P海洋地质前沿Marine Geology Frontiers第29卷第8期Vol 29No 8文章编号:1009-2722(2013)08-0001-06中国南部海域主要断裂类型、分布及地质特征尹延鸿1,温珍河1,孙桂华2,郭振轩1,侯方辉1,郭兴伟1(1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2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075)摘 要:中国南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已编制完成并即将出版,区域构造图是其中的主要图件之一,据此成果,讨论了中国南部海域主要断裂类型、分布及地质特征。
主要断裂类型有俯冲带、碰撞缝合带、转换断层、扩张脊型断裂、大型走滑断裂及深大断裂等。
根据断裂规模及控制的地质构造单元性质划分出了一级断裂和二级断裂。
一级断裂主要是指俯冲带、碰撞缝合带或者控制构造域、地块之间界线的深大断裂;二级断裂主要是控制隆褶带、海盆区以及大型沉积盆地的深大断裂。
这些断裂大多具有形成时期早、规模大、断层延伸远、断距大甚至多次活动的特征。
关键词:断裂;地质特征;中国南部海区中图分类号:P736.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及最新调查资料[1-16]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包括区域构造图、沉积物类型图、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图、布格重力异常图、磁力异常图等5种图件。
分为2个阶段的工作,第1阶段为编制中国东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编制的图件及说明书已于2010年正式出版[17,18];第2阶段为编制中国南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编制的图件及说明书现在也已完成,并即将出版。
1 研究背景中国南部海区及其邻域1∶1 000 000区域构造图的编图范围为:3°00′—23°30′N,105°30′—收稿日期:2013-06-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6033);中国地质调查局资助项目(1212010511302)作者简介:尹延鸿(1954—),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地质、构造地质和环境地质研究工作.E-mail:yyanhong180@126.com122°00′E。
贵州省松桃县桃子坪隐伏超大型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潜力分析尹廷龙; 周琦; 杨胜堂; 潘文; 蒋天锐; 叶飞; 赵爽【期刊名称】《《贵州地质》》【年(卷),期】2019(036)004【总页数】8页(P291-298)【关键词】锰矿; 超大型; 地质特征; 贵州; 松桃【作者】尹廷龙; 周琦; 杨胜堂; 潘文; 蒋天锐; 叶飞; 赵爽【作者单位】贵州省地矿局103地质大队贵州铜仁 554300; 自然资源部基岩区矿产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贵州贵阳 550081;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贵州贵阳 5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321 引言贵州省松桃县桃子坪超大型锰矿床位于松桃县城南西224°方向,平距约16 km,辖属松桃县平头乡、大坪场镇。
近年来,贵州省地矿局103地质大队运用古天然气渗漏沉积型锰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预测模型在西溪堡锰矿北西部发现了松桃普觉隐伏超大型锰矿床(周琦等,2007,2013;张遂等,2015),并进一步分析研究认为,普觉超大型锰矿的沉积成锰盆地中心有往北西偏移的趋势,位于松桃普觉超大型锰矿北西毗邻区的桃子坪地区深部仍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2013年10月,首个验证孔即揭露厚度达14.58 m的锰矿体,之后先后施工普查、详查35个钻孔,查明碳酸锰矿石资源量达1.06亿吨,是黔东地区发现的又一个超大型锰矿床。
该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上扬子陆块、鄂渝湘黔前陆褶断带;位于全国26个重要成矿区带中的上扬子东缘成矿带(肖克炎等,2016);按照全国成矿区带的划分(陈毓川等,2010),属于滨太平洋成矿域(Ⅰ-4)的扬子成矿省(Ⅱ-15),三级成矿单元中属于上扬子中东部(台褶带)PbZnCuAgFeMnHgSb磷铝土矿硫铁矿成矿带(Ⅲ77);按照华南南华纪锰矿成矿区带划分(周琦等,2016),位于南华裂谷盆地锰矿成矿区、武陵锰矿成矿带、松桃-古丈锰矿成矿亚带。
区域构造较为发育,构造线主体呈北东向,主要褶皱构造为盘山背斜,断裂构造有红石断裂、平头断裂、冷水溪断裂等。
关于活动断裂一、《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5.8.1 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7 度的重大工程场地应进行活动断裂勘察。
活动断裂勘察应查明活动断裂的位臵和类型,分析其活动性和地震效应,评价活动断裂对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处理方案。
活动断裂的勘察和评价是重大工程在选址时应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重大工程一般指对社会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工程,如医疗、广播、通信、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工程。
重大工程的具体确定,应按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和各行业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大型工业建设场地或者《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的甲类、乙类及部分重要的丙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工程。
当前国内外地震地质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都较为丰富,在勘察和评价活动断裂中一般都可以通过搜集、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就可以满足要求,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进行专门的勘探和测试工作。
搜集和研究厂址所在地区的地质资料和有关文献档案是鉴别活动断裂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许多情况下甚至只要搜集、分析、研究已有的丰富的文献资料,就能基本查明和解决有关活动断裂的问题。
在充分搜集已有文献资料和进行航空相片、卫星相片解译的基础上进行野外调查,开展工程地质测绘是目前进行断裂勘察、鉴别活动断裂的最重要、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5.8.2 断裂的地震工程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1.全新活动断裂为在全新地质时期(一万年)内有过地震活动或近期正在活动,在今后一百年可能继续活动的断裂;全新活动断裂中,近期(近500 年来)发生过地震震级5级的断裂,或在今后100年内,可能发生5级的断裂,可定为发震断裂;2.非全新活动断裂:一万年以前活动过,一万年以来没有发生过活动的断裂。
全新活动断裂分级指标断裂分级活动性平均活动速率v(mm/a 历史地震震级MI强烈全新活动断裂中晚更新世以来有活动,全新世活动强烈V > 1M> 7全新世活动较强烈H中等全新活动断裂中晚更新世以来有活动,1》v> 0.1 7> M> 6全新世有微弱活动V 0.1 M K 6皿微弱全新活动断裂5.8.4断裂勘察,应搜集和分析有关文献档案资料,包括航空相片,区域构造地质,强震震中分布,地应力和地形变,历史和近期地震等。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井田概况一、位置与交通响水井田位于贵州省盘县南部,响水镇、大山镇及忠义乡境内,地理座标为:东经104°33′23″~104°42′10″,北纬25°24′39″~25°32′28″。
南昆铁路威(舍)~红(果)段从井田西部沿响水河东岸穿过,并在小雨谷设有车站。
盘(县)~兴(义)公路由井田东部的大山镇经过,大山镇至盘县59km。
另外井田西部的响水至威箐、水塘、盘县有公路相通,全长60km,响水至大山镇有简易公路相通,全程14km。
响水矿井主工业场地位于响水河边,与南昆铁路威红支线小雨谷站及盘南电厂毗邻。
响水河枯季流量小,不具备通航条件。
响水矿井的煤炭主要供应与矿井工业场地毗邻的盘南电厂,部分洗精煤通过南昆铁路向南可进入两广市场,也可以通过水柏铁路、珠六铁路、内昆铁路盘西支线进入两湖、四川、云南等。
响水至干沟桥中心区公路有两条,一条至大山镇,经S218省道至盘县,再经G320国道至干沟桥(距红果3km),总里程104km;另一条经威箐、乐民至亦资孔,与G320国道相接,再北上至干沟桥,总里程45km。
为配合盘南电厂建设,六盘水市路桥发展公司已开始筹资兴建红果经响水镇至威舍的二级公路,其中响水至红果的42km公路,该公路按规划将尽快建成通车,可为响水矿井的开发创造极为便利的交通条件。
二、地形与水系本井田地貌属构造—剥蚀地貌,发育单面山。
含煤地层与其上覆飞仙关组、下伏峨眉山玄武岩组构成宽缓的单斜谷,其走向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
单斜谷前、后两坡冲沟均较发育。
局部地段发育滑坡、崩塌及剥落等坡地重力地貌;地形平缓开阔地带属溶蚀构造为主的岩溶地貌,常见溶蚀洼地、漏斗、溶洞及落水洞等岩溶形态。
整个井田地貌形态为中部高两翼低的展布形态。
最高点为井田东部的大山丫,标高+2153.76m,最低点位于西部响水河河谷,标高+1355m,相对高差为798.74m。
〔收稿日期〕2002-03-04〔作者简介〕张继淹(1938-),男,1962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主要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及管理工作,优秀高级工程师。
现已退休。
广西地质构造稳定性分析与评价张继淹(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广西桂林 541003)〔摘 要〕文章简述了广西现代地貌、活动断裂、活动盆地特征及地震活动概况,将广西地质构造稳定程度划分为稳定、较稳定、较活动3个一级区和相应的10个二级带,提出今后可能发生5~6级地震的危险地区。
〔关键词〕活动构造;地震;构造稳定性〔中图分类号〕P 3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861(2002)03-0001-7广西地壳是否稳定?今后是否会发生含7级以上破坏性极大的地震?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也是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笔者在承担新一轮地质大调查《广西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项目第8个课题《广西地质构造遥感综合调查及区域稳定性评价》时,根据遥感解译成果及各种成果资料,对广西新构造时期的构造稳定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划分了不同的稳定区和稳定带,编制了相应的成果图件和报告。
现将主要认识及成果撰写成文,供有关部门和人员参考。
1 活动性构造基本特征第三纪以来(距今70Ma 以来)仍在活动着的地质构造称为活动性构造或新构造。
活动性构造总是通过现代地形地貌、活动断裂、活动盆地、地震活动、地壳形变、温热泉、古地温、崩塌滑坡、海平面升降等表现出来,认真分析它们的活动情况和规律,对查明地质构造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1.1 现代地貌反映的新构造特征广西位于云贵高原至东南沿海山地丘陵的过渡地区,是中国东南部大陆边缘活动带的西南端,特点是四周高、中间低平呈盆地形态,热带岩溶峰林广布,山地多平原少,起伏不平。
此种地貌轮廓与新构造运动关系极为密切:①不同方向断裂的继承性活动,促使其间地块发生差异性断块升降,形成越城岭、大瑶山、大容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凤凰山、都阳山等众多断块山系及其间的断陷盆地或谷地,形成一系列隆、陷相间排列的现代地貌景观。
〔二〕断层断层指岩体受构造应力作用断裂后,两侧岩体发生了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
它包含了断裂和位移两种含义。
断层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可到达上千公里,小的几米,相对位移从几厘米到几十公里。
断层不仅对岩体的稳定性和渗透性、地震活动和区域稳定有重大的影响,而且是地下水运动的良好通道和会聚的场所。
在规模较大的断层附近或断层发育地区,常赋存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1.断层要素断层由以下几个局部组成,如图2-17所示。
ab-总断距;e-断层破碎带图2-17断层要素图断层面是指两侧岩块发生相对位移的断裂面。
断层面可以是平面、曲面,也可以是波状起伏面,其上常有擦痕。
断层破碎带有时断层两侧的岩石不是沿着一个简单的面运动,而是沿着一个由许多密集的破裂面组成的错动带进行的,这个错动带称为断层破碎带,断层破碎带中常形成糜棱岩、断层角砾岩、断层泥等。
断层线是指断层面〔带〕与地面的交线。
断层线的方向表示断层的延伸方向,它的形状取决于断层面的形状和地面起伏情况。
断盘是指断层面两侧的岩块。
假设断层面是倾斜的,位于断层面上侧的岩块叫上盘;位于断层面下侧的岩块,称下盘。
假设断层面是直立的,可用方位来表示,东盘、西盘、南盘、北盘。
断距是指两盘沿断层面相对错开的距离,称为总断距。
总断距在水平方向的分量为水平断距,铅〔垂〕直分量为铅〔垂〕直断距。
2.断层的类型〔如图2-18〕(1) 根据两盘相对位移划分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如图2-16所示。
正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正断层一般是岩体由于受到水平张力作用使岩层产生断裂,进而在重力作用下产生错动而成。
这种断层一般规模不大,断层面倾角较陡,常大于45°。
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逆断层一般是岩体受到水平挤压作用的结果,所以也称为压性断层。
逆断层规模一般较大,断层面呈舒缓波状,断层线方向常与岩层走向或褶皱轴方向一致,与压应力方向垂直。
广东省区域地质构造简介之一——断裂特征介绍2010年第3期张修杰广东省区域地质构造简介之一——断裂特征介绍总第139期广东省区域地质构造简介之一——断裂特征介绍张修杰(广东省公路勘察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510507)摘要:本文对广东省区域地质构造,特别是断裂特征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纳介绍,旨在让广大工程地质工作者能对广东省区域地质构造情况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了解.关键词:地质构造;断裂特征;简介1区域地质构造概况广东省地质构造属华南活化地台的一部分,地壳活动频繁而强烈.广东省地质构造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构造运动具有多旋回,多期性,各次构造运动形式各不相同,构成一幅错综复杂的构造图象.广东省自震旦纪以来的地质构造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地槽发展阶段,准地台发展阶段和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四个构造旋回,即加里东旋回,海西一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五个构造运动,即加里东构造运动,海西构造运动,印支构造运动,燕山构造运动和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各次运动的持续时间和激烈程度都不尽相同.地槽发展阶段的构造旋回为加里东旋回,包括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属早古生代.此时广东地区基本上是汪洋一片,接受以浅海相为主的碎屑沉积,隐约显示的水下隆起带及沉降带构成广东省最古老的构造格架,总体构造方向为北东或北东东,为后期发展阶段中广东构造轮廓的变迁奠定了一定基础.志留纪末发生了强大的加里东运动,其表现以褶皱作用为主, 使区内地层强烈挤压,形成紧密线型褶皱和逆掩断层,岩层普遍变质,局部有中酸性岩浆岩侵人和混合岩化作用,主应力方向主要为北北西方向.加东里运动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北东东和东西向展布的褶皱构造骨架,地壳上升,海水退出, 结束了地槽发育历史.准地台发展阶段的构造旋回是海西一印支旋回,包括从泥盆纪至中三叠世,属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晚古生代构造运动比较平缓,虽然发生过多次海进,但很少有剧烈的地壳变动,海西运动对广东影响不明显.中三叠世后发生了规模宏大的印支运动,它是继加里东运动之后的一次重大构造变革运动,使晚古生代地层形成过渡型褶皱和一系列同向的冲断层,该期运动的构造方位多变,主要形成北北东方向的褶断带,早古生代构造也经受了进一步改造,至此,基本上形成了广东地质构造雏型.大陆边缘活动阶段的构造旋回是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包括从晚三叠世至今.该期发生了二次大的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燕山运动是在基底形成以后影响最深远,最广泛,活动最强烈的一次构造运动,目前,广东省的构造轮廓和地貌轮廓都是此次运动奠定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大幅度的断裂活动,多期次岩浆活动和频繁的沉积间断.燕山运动使晚三叠世至早第三纪的地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褶皱,断裂活动加剧,形成北北东向冲断层,断裂带长可达数百至上千千米,动力变质带宽达数千米.广东省深大断裂如吴川一四会,恩平一新丰,莲花山断裂,河源断裂等均由该运动形成.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是燕山运动的继承和发展,其特点是不均衡断块运动.受北东及东西向断裂的共同?31?2010年第3期广东公路勘察设计总第139期影响,雷州,琼北断陷急剧发展,终于使海域陷落导致海南岛从此与大陆分离.挽近时期,构造运动仍有明显表现,广东大陆架存在下沉的趋势, 而大陆则山脉耸峙,沿海地区发生多次升降运动,造成了广东省复杂的海岸地貌,表明广东省地壳升降运动在继续发展.频繁的地震,尤其是集中于南澳,河源,吴川一四会,恩平一新丰断裂带及雷琼东西向构造带上常见的多发性强震亦表明广东省地壳仍在活动之中.广东地质构造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参差出现,组成了一幅颇为复杂的构造图象.一般来说,地质演变阶段不同其特征亦各异:地槽发展阶段, 以紧密线型褶皱为特征,断裂虽发育但居次要地位;准地台阶段,以形成过渡型褶皱为特征,许多地区褶皱与断裂同等发育;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以强烈的块断作用为特征,断裂特别发育,褶皱作用较弱.2断裂特征广东经历了多次剧烈的地壳运动,形成了一系列规模不等,方向不一,性质不同的断裂.这些断裂,尤其是深大断裂与表层和深部物质的位移有密切关系,对广东地质构造的发展起了明显的控制作用,其分布见"图1广东深大断裂示意图".下面将广东省公路工程建设中常遇到的深大断裂特征按方位进行简单介绍.探断裂.0一昊川一四会深断裂带I@一愚平一新丰探断裂带,@一河源深断裂带'④一莲花山探断裂带I@一栅安一瞢宁踩断裂带?@一汕头一惠来深断裂带,⑦一南决踩断裂带,@一拂冈一事良深断裂偌,@一高甍一惠来琢断裂骨10一琼州海峡深断裂带.大断裂t(1)郴县一怀集大断裂l(2)罗定-悦城大断裂I(3)置于弧形大断裂I(4)信宜一糜江大断裂I(5)潭爷大断裂,(6)紫金-博罗大断裂,(7)九峰大断裂I(e)贵求大断裂?(9)邀攫大断裂l(to)芏五一文教大断裂l<lD昌江-璩海大断裂I(12)尖蜂岭一大吊罗大断裂I(13)九所一菠水大断裂j(14)饶平?大埔大断裂I(15)河篓一惠来大断裂,(16)三堋一西槐山大断蓥}图1广东深大断裂示意图2.1东西方向断裂(1)佛冈一丰良断裂带:位于北纬23.3O一24.10之间,局部地段扩散到24.20.主体分布于怀集,佛冈,河源,五华,丰顺,潮安一线,广东?32?境内断续延伸约6OOkm,宽约20—70km.主要由东西走向的冲断裂,潜伏基底断裂以及燕山期侵人体,火山岩盆地和隆起所组成,常伴有北西,北东和南北方向的扭张性裂隙作为它的配套构2010年第3期张修杰广东省区域地质构造简介之一——断裂特征介绍总第139期造.它实际上是横亘广东中部的一条构造岩浆活动带,主要由两条近平行延伸的佛冈一丰良断裂和清远一安流潜伏基底断裂组成,整体上走向近东西,以倾向北为主,主要为压性,可能形成于加里东运动时期,后继续活动,以燕山期活动时为最强烈.该断裂带多被后期断裂切割呈断续状,在广东省大致可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以东段最为发育,各段内由大小不同的断裂组成.沿着佛冈一丰良断裂带热泉密集,约有30个热泉和2个热矿田分布.该断裂带与北东向断裂带交按部位,常有小震群和高温热泉相伴生,显示了挽近时期的活动性.(2)高要一惠来断裂带:该带位于北纬22.40一23.l0之间,分布于罗定,高要,广州,惠阳,海丰,惠来一线,往东插入台湾浅滩.断裂带由东西走向的冲断裂,潜伏基底断裂组成,长800km余,宽10—50km,倾向多变,倾角40.一80..断裂带分别被吴川一四会,河源,莲花山断裂所分割而出露不连续,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三段.东段:在惠阳一海丰一惠来一线,长达200km,扩散宽达50km.总的来说,该段强度较弱,分布比较零星,形迹比较短促;中段:被夹持于吴川一四会和河源断裂带之间,沿断裂广泛发育拼压破碎,硅化,糜棱岩化带.广州瘦狗岭处见其切割了上白垩统,震旦系和花岗岩,倾向南, 为正断层;西段:位于吴川一四会以西的罗定,信宜等地,该段强度较弱,由多条断裂组成.高要一惠来断裂带可能在加里东时期产生,形成于印支运动时期,在燕山运动期间活动更为强烈. 历史上破坏性地震在该带较集中,其中东段地震较强,西段较弱.该断裂是全新世以来还在活动的断裂.2.2南北方向断裂广东省南北方向断裂不发育,规模较小,多分布于东西向佛冈一丰良断裂带以北,从区域上说,它们是湘,赣,闽三省相同构造向南延伸的继续,大致可分为六个带,其中连阳一新兴断裂带比较显着,规模相对较大.该断裂带位于东经l12.15,自湘南嘉禾,临武至粤西北三连一带,是该构造强烈发育段,向南穿越吊藤岭,广宁古水, 高要乐城,新兴中和一带,止于恩平横陂附近,省内断续长约350km,走向近南北,多倾向东,局部倾向西,倾角从3O度至80度不等.性质多为压性,局部兼有扭性,可能发生于加里东运动期,形成于印支运动期.2.3北东方向断裂(1)汕头一惠来裂带:北起于福建泉州,漳浦一线人广东境内,经饶平,汕头,惠来一线,于陆丰甲子镇潜入南海.广东陆地部分长150km,宽数千米,整体呈45.一50.方向延伸.东北段大部为第四系覆盖,断裂形迹断续出露,沿断裂带广泛发育有动力变质现象;西南段在潮阳,惠来一带,断裂形迹连续性较好,穿行于花岗岩之中,发育动力变质带,常见压碎,糜棱岩化花岗岩.惠来至碣石一带的海岸线及滨海第四系沉积均与断裂带走向平行,对海岸地貌有控制作用.该断裂带形成于燕山运动第三幕,控制了燕山期岩体的分布.温泉沿断裂带呈线状排列.该带在历史上重复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说明该带仍在活动.(2)潮安一普宁断裂带:北自福建人广东境内,经饶平,潮安,普宁,陆丰一带,自汕尾入南海.广东境内陆地部分长达210km,以潮安一普宁断裂为主断裂,两侧分布有一系列的平行断裂束,总体走向北东45.一50.,断裂带穿行于上三叠一下侏罗统砂页岩,上侏罗统火山岩及燕山三,四期花岗岩之中,倾角50.一80..断面沿走向及倾向均呈舒缓波状,断裂性质为压扭性,该断裂带形成于燕山运动第三幕,表现为多期的岩浆侵人.温泉沿断裂带呈线状排列.沿该带在三饶,潮安,普宁,揭阳段,历史上均发生过破坏地震,说明该带仍在活动.(3)莲花山断裂带:北东端自福建华安进人广东省,经大埔,顺延莲花山脉至海丰,惠东,宝安,分别于大亚湾,深圳湾人南海,复又于万山群岛,高拦列岛附近出现.广东境内延长约?33?2010年第3期广东公路勘察设计总第139期500km,宽20—40km,局部可达60km.莲花山断裂带是广东主要断裂带之一,具有多旋回活动的基本特征.该断裂带是一条强烈的挤压破碎带, 由120多条断裂所组成.根据它们的产出部位可分为东,西两断裂束.东断裂束统称为大浦一海丰断裂,分布于莲花山东南侧,由河婆一河田一汤湖,梅陇等l3条主干断裂组成,走向4O. 一5O.,倾向南东,倾角40.一70.;西断裂束统称为五华一深圳断裂,分布于莲花山西侧,由白宫一羊石脑,五华一深圳等l4条主干断裂组成, 走向30.一50.,倾向北西,倾角4O.一85..上述两断裂柬在平面上,象两条平行的铁轨呈北东一南西向伸驰不辍,东北段方位偏北.断裂性质为压扭性,推测起源于加里东运动,形成于燕山运动时期.挽近时期活动强烈,大埔,丰顺,海丰一带,历史上常发生破坏性地震,近期仍有地震发生,因而是广东省着名的活动性断裂.(4)紫金一博罗断裂带:位于五华,紫金,博罗,东莞一带,推测斜贯珠江口至台山广海湾入南海.整体上呈北东5O.一6O.方向延伸,陆地上长约360km,由紫金一博罗断裂和樟木头断裂组成,单条长在200km以上,主要倾向南东,倾角4O.一80.,局部陡立或向北西倾斜.它控制了燕山期花岗岩体的分布,复又切割了它们.地层普遍发育糜棱岩化,角砾岩化,片理化.北段金鸡组,桥源组,漳平组,高基坪群与燕山三期花岗岩常呈断层接触.南西段构造形迹比较微弱.断裂性质为压扭性,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兴宁一博罗一线出露温泉4个,地震活动频繁,但强度均很低,断裂带有一定活动性.(5)河源断裂带:位于兴宁,罗岗,龙川,河源至博罗湖镇一带,长230km,宽20—30km.由灯塔一客家水断裂,人字石断裂,河源一龙川断裂等组成,断裂多呈平行雁列相随.总体走向北东,局部呈北北东和北东东向,呈"S"形弯曲,断面主要倾向南东,倾角低缓者多为30.一5O.,也有陡倾者呈70.一80..沿断裂带见强大硅化构造岩带.形成于印支期,沿线温泉发育,地震活?34?动频繁且强度较大,河源新丰江处是广东省三大地震中心之一.(6)恩平一新丰断裂带:该断裂带为恩平一苍城,鹤城一金鸡,广州一从化和连平一新丰诸断裂的总称.断裂带所经地段,挤压破碎广泛发育花岗岩,主要为糜棱岩化或压碎花岗岩.总体走向4O.,呈舒缓波状延伸,广东境内长约450km,宽5—20km.该断裂带一般分为三段,东北段的连平一新丰一带,由青云山,增城,独石山断裂组成,断面绞扭,倾向不定,倾角5O.一6O.. 中段由从化神岗,广从断裂组成,倾向北西,倾角4O.一60..西南段由海陵一恩平一苍城,鹤城一金鸡,均安断裂组成,平面上该组断裂在鹤城一带收敛,在海陵岛一带撒开呈喇叭状.恩平一新丰断裂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可能形成于加里东运动时期,海西和印支运动均有活动,燕山运动期间活动更加频繁.出露温泉l7处,最高温度达83.,着名的从化温泉位于此带.该带地震活动频繁且震级高,由北向南地震由弱到强.据历史记载,该带震中烈度大于六级的地震有4次,如1969年7月26日阳江6.3级地震即属此带,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台山广海地区小震活动频繁.阳江是广东省三大地震中心之一.(7)吴川一四会断裂带:该断裂是一条斜贯广东省中,西,北部的挤压破碎带.在广东境内全长超过800km,宽15—20km.总体呈2O.一4O.方向延伸.断裂带自吴川向东北经阳春,云浮,四会,广宁插入于英德犀牛一带,与仁化一英德断裂会合,在韶关附近分为两支:一支沿南雄盆地与江西大余一兴国—南城断裂相接,另一支往北插入江西遂川,沿赣江断裂北行与郯城一庐江断裂带相连.西南段也明显分为两支,其中一支进人吴川1后,潜伏于雷琼断陷之下,在海康乌石港附近插入北部湾,另一支沿阳江织簧断裂下海而进入大竹洲岛.据历史记载和不完全统计,断裂带经过的地段及其邻侧发生过Ms>4.75级强震8次,3—4.75级有感地震86次.地震活动有从北向南逐渐增强的趋势.断裂带中出露温2010年第3期张修杰广东省区域地质构造简介之一——断裂特征介绍总第139期泉3O多处,温度变化在23—81oC之间,温度和数量一般东北段偏低,偏少,西南段普遍偏高.该断裂是活动性断裂.(8)罗定一悦城断裂带:位于高要,德庆,云浮,罗定一带,西南段进入广西岑溪,广东境内延长约160kin,由一系列走向北东的压剪性断裂组成.主干断裂见于罗定盆地西北侧,主要有禄步,六都,大湾,涌坑断裂,东南侧有尖岗顶断裂, 单条长在20km以上,有的超过lOOkm,一般倾向北西,倾角较陡.该断裂在空间上连续性较好,卫星照片和航空照片上都有明显的信息显示,断裂东北段被吴川一四会深断裂带裁成数段.主干断裂控制了晚古生代罗定盆地北部边界.它的雏形始于加里东运动,印支,燕山,喜马拉雅运动都有表现.沿断裂带地震活动较少,只是在罗定往悦城方向有小地震分布,可定为活动断裂.(9)郴州一怀集断裂带:位于粤西北区的怀集,阳山,连县及粤北区的乐昌一带,南人广西苍梧,岑溪,北进湖南茶陵,郴州,广东省全长300km.该断裂由两组平行断裂束组成,中间夹持晚古生代的过渡型褶皱,并有中,新生代红色构造盆地,总体走向2O.一25.,西南段偏转为35. 一45..西断裂束一般倾向北西,东断裂束一般倾向南东,呈叠瓦状逆冲断层出现.该断裂带历史上很少发生破坏性地震,但小地震不断,具有一定活动性.2.4北西方向断裂北西向断裂是一组现代活动性很强的断裂,主要发育于沿海地区,按一定的间距排列,规模较北东方向断裂小,形成时间较晚,一般均切割了其它方向断裂,多以压性,压扭性为主.(1)饶平一大埔大断裂:又名黄岗河断裂,北起蕉岭,大埔,经饶平,西澳人海.广东境内长150km,走向320.,倾向近直立.主要由双溪,帽山,嶂溪,竹笈等断裂组成,它们穿行于晚三叠世一白垩纪地层中,沿断裂带发育压碎岩,片理, 劈理等,线性构造明显.断裂早期有顺钟向扭动,晚期有反钟向扭动的特征.地震活动多集中在断裂带两端,1918年南澳7.3级地震可能说明其为发震构造,晚更新世仍有活动,具有较新的活动性.(2)韩江大断裂:该断裂沿韩江经潮州,樟林人南海,由韩江断裂和古巷一澄海断裂组成.广东陆地长约90km,呈北西320.方向延伸,倾向北西.地震活动沿断裂呈带状分布,破坏性地震发生在主干断裂上,1067年潮州发生6.75级地震, 说明该断裂是一条活动性较强断裂.(3)榕江大断裂:该断裂北起丰顺县北斗,经汤坑,新亨,榕城,沿榕江,牛田洋,濠江人海.走向北西320.,倾向不稳定,倾向北东或南西,倾角7O.一8O.,长约lOOkm,宽约200m,由多条断裂组成,线性构造清晰,属正断层,步盘下降约lOm,根据水准测量结果,1976年一1986年最大为1.4 mm/y,平均为0.86mm/y,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沿断裂带有一定地震分布,地震震级断续,大小均有,如1895年在揭阳发生6级地震, 1995年11月12日在此北端丰顺发生了4.7级地震,说明该断裂有较大活动性.(4)普宁大断裂:该断裂又名练江断裂,北起于普宁石圩一带,经流沙往南沿大南山东侧至田心人海.总体走向290.,倾向北东,倾角70.一80.,断续延伸约70kin.断裂两侧地貌反差强烈,西侧为高程300—600m的大南山低山丘陵区,发育四级夷平面;东侧为宽广的练江平原.山前可见多处断层三角面,沿断裂带洪积扇,跌水,温泉时有分布.地震活动水平较低,无破坏性地震,仅有2—4级地震零星分布.可见断裂略有活动性,但活动程度不高.(5)惠来大断裂:沿惠来的峡岭,隆江一带发育,由鸭池肚,船埔头,大坪,华山等十多条断裂组成,往西北可能延人河源,连平一带,断续延长200km,总体走向320.,倾向北东,倾角65..穿行于不同时代的地居中并控制了燕山期花岗岩, 火山岩的发育,复又切割了它们,断裂中挤压破碎,糜棱岩化,片理化,绿泥石化,云英岩化,叶腊石化发育,大断裂水平错位比较明显,多作反钟?35?2010年第3期广东公路勘察设计总第139期向滑移.早期具张剪性,晚期具压剪性特征.地震活动水平较低,历史上无破坏性地震,1970年以来仅有2—3级地震沿断裂零星分布.可见断裂略有活动性,但活动程度不高.(6)珠江口断裂:又称文冲一狮子洋断裂或文冲一威远断裂,它自文冲沿狮子洋,过威远,直到深圳湾而达珠江口.断裂走向335.,倾向南西,倾角8O.,延伸近lOOkm.在广州石化厂附近见断裂带出露,以硅化岩为主,次为碎裂岩和硅化角砾岩,宽20余米.在虎门大桥桥址区见该断裂.沿断裂带地震活动水平很低,历史上无破坏性地震记载,仅有3次4级左右地震沿断裂带分布,近年来在深圳蛇口地区,大屿山以南海域发生多次呈北西向排列的地震,表明该断裂有一定的活动性.(7)白坭一沙湾大断裂:又称炭步一大沥断裂,北起花都白坭,向南东经南海官窑,松岗,陈村至番禺沙湾,沿蕉门出伶仃洋,长约lOOkm,走向北西330.,推测倾向南西,倾角大于50.,南西盘下降,北东盘上升,表现为正断层.沿该断裂?36-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地震,一般震级不大,最大的为1683年的5级地震,其次1997年在三水发生的3.7,4.4级地震,说明该带具有一定的活动性.(8)西江大断裂:该断裂是控制珠江三角洲盆地西缘的区域性断裂.它基本上沿西江河谷延伸,大部分被水系或第四系覆盖,全长约150km,整体走向北西310.一330.,倾向北东,倾角大于45.,由多条平行断裂组成,呈斜列式排列.断裂主要由硅化,片理化,糜棱岩化压碎岩,角砾岩等组成.它大体上可分为东,西两支.东支主干从磨力门往北经江门外海延至南海九江附近,通过九江大桥桥址处,在西江河道发现其形迹.破碎带宽约40—50m,倾角较陡,达6O.一80..西支断裂情况亦基本相似,西江中游金马大桥桥址处西端发现其形迹.沿该断裂,地震成带状分布,最大震级5级,破坏性地震分布在西江断裂南北两段,如南段1905年在磨刀门发生5 级地震,北段于1445年在四会附近发生4.75级地震.表明该断裂是一条中度的活动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