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断裂构造的控矿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28.28 KB
- 文档页数:2
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2024年4月April ,2024第43卷第2期43(2):359~372*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2072094、42162012)和校企合作项目(编号:2023FW62)联合资助第一作者简介张元,男,1995年生,硕士研究生,构造地质学专业。
Email:*******************通讯作者王红岩,女,1978年生,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和科研工作。
Email:****************收稿日期2023-07-04;改回日期2024-01-21。
秦思婷编辑。
文章编号:0258-7106(2024)02-0359-14Doi:10.16111/j.0258-7106.2024.02.008西秦岭夏河-合作地区断裂构造分形结构特征及成矿预测*张元1,王红岩1**,李育1,杨剑1,胡杨2,李永恒2,李彩霞2,任涛2(1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650093;2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兰州730050)摘要西秦岭夏河-合作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金矿及多金属矿床开发地带,区内断裂构造复杂,构造控矿作用显著。
文章利用分形理论方法对夏河-合作地区不同方向断裂构造作定量分析,统计计算断裂构造容量维和信息维,结合矿床空间分布分形特征和矿床Fry 分析,探讨研究区构造分形特征及断裂与矿床的空间展布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全部断裂容量维1.2374,北东向断裂容量维0.8229,北西向断裂容量维1.2296,近东西向断裂容量维1.0312,全部断裂容量和北西向断裂容量维处于断裂分形临界值(1.22~1.38)区域,显示研究区断裂构造连通性较好。
研究区全部断裂信息维1.1118,北东向断裂信息维1.018,北西向断裂信息维1.2296,近东西向断裂信息维1.0217,北西向断裂信息维处于断裂分形临界值区域,反映北西向对矿床的控制最强。
采矿工程M ining engineering关于新疆大青山金矿构造控矿特征的探讨屈 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摘 要:大青山金矿是新疆若羌县一重要的金矿床,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缘,白山古生代裂谷系南亚带西段。
为新疆若羌县罗布泊东北部地区,哈密西南300km处。
该矿为石英脉型金矿床,石炭系炭质岩系是其主要产出部位。
该区具有非常突出的构造特征,尤其发育断裂以及褶皱构造。
现如今在区内发现很多金矿床(点),如八一泉金矿以及222金矿和骆驼峰金矿等。
这些都提示区内找矿潜力的优越性。
文中对大青山金矿构造控矿特征进行探讨,旨在对区内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疆大青山金矿构造控矿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8)11-0062-2Discussion on structural control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 Daqing gold deposit in XinjiangQU Tao(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geological survey,Urumchi 830000,China)Abstract:The Mount Daqing gold deposit is an important gold deposit in Ruoqiang County,Xinjiang.It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arim plate,and the Paleozoic rifting system in the Baishan area i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South Asia belt.It is northeast of Xinjiang Ruoqiang County Lop Nor,300km of southwest of Hami.The deposit is a quartz vein type gold deposit.Carboniferous carbonaceous rock series is the main production area.The area has very prominent structural features,especially faults and folds.Nowadays,many gold deposit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area,such as Bayi Quan gold deposit,222 gold deposit and camel peak gold deposit.All these suggest the superiority of the prospecting potential in the area.The structural contro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unt Daqing gold deposit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specting work in the area.Keywords:tectonic ore control of the Mount Daqing gold mine in Xinjiang收稿时间:2018-05作者简介:屈涛,生于1985年,男,陕西西乡人,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造山带、火山岩与成矿。
例析金矿区域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引言宽坪沟金矿区位于河南省嵩县西部,行政隶属于嵩县大章乡赵楼村,面积4.65平方公里,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地质工作宽坪沟金矿区成为中型金矿,本文对其特征和找矿方向进行讨论,以其为生产和科研提供依据,为今后在其周边找矿提供借鉴。
1、矿区地质概况1.1地层矿区位于熊耳山断隆东南翼,五丈山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出露地层为长城系熊耳群鸡蛋坪组下段(Chj1)和中段(Chj2),岩浆喷发及侵入活动强烈,褶皱构造简单,地层呈单斜产出,倾向南东。
1.2构造宽坪沟矿区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大小断裂构造共计11条,其中最长M14位于宽坪沟矿区的中部,总长大约3千米,宽坪沟矿区内长度1600米左右,根据断裂性质和控矿特征,矿区内断裂共分为北西向、北东向、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四组。
北西向断裂穿越矿区,是矿区内最主要的控矿断裂,北东方向断裂错断北西向断裂。
其他方向断裂的不发育,矿化弱。
矿区内主要断裂如下:(1)北西方向断裂北西方向向断裂是矿区内的主要的控矿断裂,由M14和次级矿脉M13、M16 和M18组成,M14矿脉西起宽坪沟,东至牛头沟,总长度3千米,矿区内长度1615米,倾向北东,倾角400-650之间,受北东向F1和F2错断,分为三段,即:中段M14-Ⅰ、东段M14-Ⅱ和西段M14-Ⅲ,其中M14-Ⅰ与M14-Ⅲ之间的水平断距约200米,M14-Ⅰ与M14-Ⅱ之间的水平断距约70米,现将上述含金构造蚀变带的分布范围、规模产状,控制程度分述如下:M14-Ⅰ,西起下西沟,东到后沟,长780余米。
构造蚀变带宽度14-60米,局部可达90米,总体走同2990,局部可偏转到2850-3150,倾向北东,倾角400-650,构造蚀变带由石英脉,构造角砾岩及蚀变岩组成。
M14-Ⅱ,西起后沟,东到牛头沟,长690米。
构造蚀变带宽度8-50米,局部可达80米,总体走向2990,局部可偏转到2900-3050,倾向北东,倾角500-650,构造蚀变带由石英脉,构造角砾岩及石英岩组成。
1 绪论1.1 题目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论文选题来源于导师赵少卿与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锡铁山分公司合作的《青海省大柴旦锡铁山铅锌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对比综合研究及靶区预测》地质找矿综合研究项目。
对于青藏高原来说,在起东北部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具有一锡铁山锌铅矿床,属于闻名于全国的大型矿床。
矿石储量超过1000万吨,自开采以来,开采程度较高,锌、铅总储量分别超过58万吨和15万吨,铅和锌平均品位达1.44%和5.61.%,经济价值高[1]。
因此,本论文系统收集典型层控热液型铅锌矿床相关的代表性国内外研究文献,成矿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地质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成矿构造背景等方面的资料和青海锡铁山地区区域地质研究概况及锡铁山铅锌矿床研究现状文献,,进行对该矿床的进一步研究,旨在为锡铁山铅锌矿床的找矿工作提供更加明确的理论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锡山铅锌矿自开其进行采以来,连续进行了多项地质勘探工作。
勘探程度高,应用手段广泛、物理工作量大、成果突出,是锡山铅锌矿床以往地质勘探工作的总体特点。
对于该矿床来说,其地质条件较好,在矿石勘查开采过程,对矿层信息的揭示较多,相比于我国其他同类矿床研究程度高。
但主要矿区及下一步预测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矿床深探存在一些“瓶颈”。
目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矿石地质条件和地球化学资料进行了分析和处理,结合矿体和矿石的特征,编制了各种相关的地球化学图,对深矿形成目标区域进行分析。
1.3 研究内容1.3.1 区域地质背景柴达木北缘是秦岭山脉、昆仑山脉以及祁连山脉的交汇处[2],也是柴达木与祁连地块的交汇处。
西起阿尔金断裂,东至哇洪山-温泉断裂,北达南祁连构造带,南到柴达木盆地,NW-SE向延伸近750km,宽约50km范围约37000 平方千米。
对于柴达木北缘地层来说,其为北跨南祁连山小区(祁连-北秦岭地层分区)以及宗务隆山小区;分区属于华北地层大区,下一级划分为秦祁昆地层区,下一级划分为中秦岭一东昆仑地层分区,最后地区分层划分为柴北缘小区。
山东招平断裂构造解析及控矿规律总结
王吉祥;张勋;王要善;许彦会;姜晓磊;王承璨
【期刊名称】《矿业工程》
【年(卷),期】2024(22)1
【摘要】通过对招平断裂构造解析,得出该构造的控矿规律、矿化富集规律、构造控矿模型。
在总结找矿构造标志、蚀变标志、矿物学标志的基础上,在山东黄金某矿171#脉带开展了找矿工作并取得显著探矿成果,探明金属量5138 kg。
【总页数】5页(P1-5)
【作者】王吉祥;张勋;王要善;许彦会;姜晓磊;王承璨
【作者单位】山东黄金集团蓬莱矿业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51
【相关文献】
1.招平断裂带中段构造控矿规律及找矿意义
2.招平断裂带北段构造控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3.招平断裂带中段金矿床控矿条件与成矿规律研究
4.招平断裂带北段金矿找矿新进展及控矿构造新认识
5.山东招平断裂系统构造-蚀变-矿化水平-分带特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山东省马头崖地区铜金矿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黄坤朋(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勘局第二地质大队),山东 济宁 272100)摘 要:马头崖铜金矿采金历史悠久,早在明清年间,就有人在此采过金,新中国成立后多支地质队先后在该地区内开展过找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找矿成果。
但是研究工作与找矿工作并未同步,甚至落后很多。
本文通过收集区域地物化遥资料及野外调查,分析总结了马头崖地区铜金矿成矿规律。
关键词:成矿规律;矿床成因;铜金矿;马头崖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1)05-0089-2The genesis and metallogenic law of copper gold deposits in matouya area, Shandong ProvinceHUANG Kun-peng(Shandong Provincial Lunan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Institute(Shandong Provincial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No.2 Geological Brigade),Ji'ning 272100,China)Abstract: The gold mining of matouya copper gold mine has a long history. As early as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ome people have mined gold here. After liberation, many geological teams have carried out gold prospecting work in the area, and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However, the research work and prospecting work are not synchronized, or even far behind.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f copper and gold deposits in matouya area by collecting regional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field investigation.Keywords: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re genesis; Cu Au deposit; matouya deposit1 成矿地质背景马头崖铜金矿位于费县北18km处,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陆块,鲁西隆起区,鲁中隆起,蒙山-蒙阴断隆之蒙山凸起。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江西省于都小东坑钨矿床控矿特征及成因探讨李艳磊,谭芳芳(江西有色地质勘查二队,江西 赣州 341000)摘 要:矿区位于赣南东部的于山成矿带中部,赣县大埠岩体的东部边缘。
钨矿体赋存于寒武系浅变质石英砂岩中,受北北东~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构造控矿明显。
矿床成因属岩浆期后高温热液裂隙充填交代型矿床,成矿作用与张性断裂及燕山期岩浆岩活动密切相关。
关键词:江西于都;小东坑钨矿;断裂构造;控矿因素;成因探讨中图分类号:P618.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0)23-0085-2Ore control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xiaodongkeng tungsten deposit in Yudu, Jiangxi ProvinceLI Yan-lei, TAN Fang-fang(Jiangxi Nonferrou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Team 2,Ganzhou 341000,China)Abstract: The mining area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Yushan metallogenic belt in the east of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and the eastern edge of Dabu intrusion in Ganxian county. Tungsten ore bodies occur in the Cambrian shallow metamorphic quartz sandstone and are controlled by nne-ew trending fault structures, which are obviously controlled by structures. The genesis of the deposit belongs to the post magmatic hydrothermal fracture filling metasomatic deposit. The mineraliz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nsile fault and Yanshanian magmatic activity.Keywords: Yudu, Jiangxi; xiaodongkeng tungsten deposit; fault structure; ore controlling factors; genesis discussion1 矿区地质小东坑钨矿地处华南褶皱系武夷山隆起带赣中南褶皱区,于山成矿带中南部,位于大埠花岗岩隆起区与于都断陷盆地之间,西江—猴子石大断层西侧及小东坑—塘坑断层的北盘。
湘东北万古金矿床控矿构造特征与控矿规律研究文志林;邓腾;董国军;邹凤辉;许德如;王智琳;林舸;陈根文【摘要】The central Jiangnan Orogenic Belt in northeastern Hunan province shows typical basin and range characteristics. This basin and range province, which is host to the super-large Wangu gold deposit, is composed of NE-trending large strike-slip faults, granitic plutons and red-bed basins. The Wangu gold deposit is hosted in the interlayer fracture zone in the Neoprotozoic Lengjiaxi Group. The ore types are mainly auriferous quartz veins and altered rock type with minor tectonic breccia type. NW(W)- and NE-trending faults were recognized in the orefield, and the NW(W)-trending faults are the gold-bearing structures. Integrating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South China and comparison of the Wangu gold deposit with other lode-type gold deposits,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NE-trending faults were related to the subduction and rollback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during the Yanshanian. The NW(W)-trending faults might have been formed during the Caledonian-Indosinian, and were reactivated during the Yanshanian, thus accommodated the ores. Aeromagnetics, CSAMT and deep drilling indicate that the NW(W)-trending faults with low resistivity extend to the depth of the Huanghudong Formation outside of the Wangu orefild. The lateral extension of orebodies in the NW(W)-trending faults shows the potential of deep prospection in the Wangu gold deposit. Combined with the strong local magnetic anomalies in the Huanghudong Formation, the large positive aeromagnetic anomalies andthe low gravity field in the Wangu deposit and the Jinjing district, we suggest a large concealed intrusion possibly provided energy for the transportation of gold-bearing fluid.%湘东北位于江南造山带中部,呈典型的盆岭构造格局。
新疆的断裂构造特征断裂构造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基本构造类型,是指岩石因受地壳内的动力,沿着一定方向产生机械破裂,失去其连续性和整体性的一种现象。
断裂构造是岩石破裂的总称,包括劈理、节理、断层、深大断裂和超壳断裂等。
它在区域构造演化中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与矿产、能源的富集或地震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作为石油天然气二次运移的良好通道,油气沿断裂通道运移比在岩石孔隙中运移更加容易。
因而断裂构造地质研究上受到人们的重视。
新疆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而且有丰富的有色"贵"稀有金属矿产资源。
矿床的形成和分布与断裂构造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章对新疆地区断裂构造的多重分形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的影响进行了介绍。
新疆准噶尔断块和塔里木断块之间分布有天山—阴山带,准噶尔盆地的东边是吐鲁番—哈密盆地,塔里木的东南是柴达木盆地。
围绕着这些断块之间展布着不同走向的断裂带,也就是地槽地背斜区域断裂活动比较发育,控制这些断裂的是区域性的深大断裂,研究断裂构造对找矿勘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以及了解区域构造特点均有实际意义。
所以我们从深断裂开始介绍断裂的特征。
深断裂是区域性的大断、裂规模巨大、切割深、发展时间长、并且多次活动,对沉积构造的岩相、厚度、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方面起着控制作用。
主要标志是,地表上表现为大型断裂带(山系走向,盆地轮廓,控制水系发育不同的地貌单元突然接触),身断裂两侧底层,岩相上有比较大的差异。
同时期相邻两地区的地层发育、厚度、岩相、沉积类型、沿某线状条带出现突然变化或不连续、甚至不同时期的地层突然接触,深断裂两侧构造有差异,如构造的组合,构造线方向深断裂往往是岩浆活动带,沿着深断裂、喷出岩、侵入岩分布,特别是超基性岩的分布地带,地球物理上深断裂是重力梯度带,航磁异常带,热流梯度带,地震活动带。
断裂构造对内生矿产、外生矿产的控制作用。
一是断裂对内生矿产的直接控制:岩浆作用提供成矿物质来源形成的矿床,空间分布明显受断裂控制;断裂活动不仅为含矿岩浆侵入开辟了上升通道,而且为侵入岩浆及其伴生矿产创造了冷凝分异和停集赋存场所,导致含矿岩浆岩带、地球化学异常带乃至地球物理异常带的空间分布与断裂构造带相一致。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内蒙古自治区双尖子山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纪千夫,曹 恒摘要:双尖子山银铅锌矿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境内,是大兴安岭南段典型的银铅锌矿床。
该矿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矿体产于兴隆山断裂带的北西向断裂蚀变带和北东向断裂破碎带中,矿体呈层状、脉状、透镜状产出。
矿石以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为主,成矿因素涉及中低温岩浆热液作用及多期次岩浆活动、蚀变作用等。
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双尖子山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该区域银铅锌矿床成因、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
关键词:双尖子山;银铅锌矿;兴隆山断裂带;地质特征;控矿因素1 矿区背景介绍和研究目的双尖子山矿区银铅矿区,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富河镇管辖。
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典型性明显,是中国乃至亚洲规模最大的银铅锌多金属矿床。
针对该地区的地质矿床特征和矿床成因,学者们开展了较多研究工作,随着目前勘探规模的扩大,矿床规模可能进一步扩大。
因此了解双尖子山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基本特征,总结其成矿规律对该地区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归纳及当期工作开展情况,总结了双尖子山银铅锌矿区地质特征。
通过对区域和矿区地质特征分析、岩浆岩和矿石特征的探讨,探讨了该区域银铅锌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对该矿区的找矿标志进行了总结,为后续找矿工作提供思路。
2 区域地质特征矿区位于内蒙古苏尼特右旗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和哲斯—林西复向斜的南东侧,该区域属于中部的地槽褶皱系区域。
区域地层主要以二叠系、侏罗系和第四系为主。
其中二叠系的地层有下统寿山沟组、中统大石寨组、哲斯组、上统林西组,侏罗系的有中统新民组、上统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
该区域构造运动主要发生在燕山期,并形成了北东向构造形迹及岩浆岩带。
此外,区域侏罗纪的岩相建造盆地展布也受燕山期构造控制,主要分布在北东向断陷盆地。
区域内古生代褶皱构造发育,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断裂与各期褶皱构造相伴而生。
浅谈热液型矿体的控矿因素构造因素是最重要的控矿因素之一,尤其对热液矿床来讲更是如此。
构造控矿规律的研究对研究矿床的形成并指导找矿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热液型矿体构造和控矿因素以及蚀便特征,本文作了浅析。
标签:热液构造控矿因素蚀变特征1关于控矿因素和热液型矿床一个矿床的形成往往是多种控矿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控矿因素一般是指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各种地质因素,如构造、岩浆活动、地层、岩相、古地理、区域地球化学因素、变质因素、岩性、古水文、风化因素等。
但针对具体的某一类矿床则控矿因素对成矿的贡献是有主次之分的。
例如,内生矿床主要受到岩浆岩、构造的控制,外生矿床则着重与地层、岩相、古地理、构造等有关,变质矿床则主要受到变质因素的制约。
控矿因素研究是预测、找矿工作中最基本的工作内容之一。
围岩蚀变围岩蚀变主要有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其中以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与矿化关系密切。
在破碎蚀变带内,当三者叠加强烈时,往往形成较富的工业矿体。
根据岩矿石结构构造,矿物的共生组合,围岩蚀变特征,可将成矿期划分为热液期和表生期。
其中热液又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为石英阶段,黄白色、乳白色石英块体析出,沿裂隙充填,金属硫化物少,仅有少量粗粒自形的黄铁矿;中期阶段为自然金———石英硫化物阶段,为成矿的主要阶段,金与多种金属硫化物沿早期脉壁及裂隙充填;晚期阶段为石英——碳酸盐阶段,石英以细粒状灰白色与细粒方解石、白云石呈条带状充填于裂隙中,并伴有少许自然金和黄铁矿。
表生期主要为氧化作用,形成次生的氧化物,如褐铁矿、针铁矿、孔雀石、绿泥石等,自然金也相应的发生迁移和沉淀,并局部产生次生富集现象。
2构造和控矿因素构造因素是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构造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可以分为导矿、散矿和容矿构造;从构造运动与矿化的时间关系而言,可以分为成矿前、成矿时和成矿后构造,它们对成矿物质的集散起着不同的作用;就构造发育的规模而言,可以分为全球性构造、区域性构造、矿田、矿床、矿体范围的构造。
157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郯庐断裂带稳定性特征与区域金矿化化的关系研究任 杰(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0)摘 要:随着地质工作的逐步开展,郯庐断裂带作为国内重要的断裂带,研究其稳定性,对城市发展,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介绍了郯庐断裂带的基本概况,对郯庐断裂带苏皖段和山东段的活动规律进行了浅析,总结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段性。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活动规律;地震活动性中图分类号:TV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1)05-0157-2 收稿日期:2021-03作者简介:任杰,男,生于1993年,汉族,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岩土力学。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断裂带,也是一条巨大的强震活动带,沿郯庐断裂带城市与重大工程分布较多、人口密集,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工程建设的不断增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郯庐断裂带的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1]。
1 郯庐断裂带基本概况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上发育的一系列北东-北北东走向左行平移断层中规模最大、构造位置最特殊、演化最为复杂的一条巨型断裂带。
它南起湖北武穴,经安徽太湖、桐城、庐江、嘉山,江苏泗洪、宿迁、新沂,山东郯城、沂水、潍坊,跨过渤海,自辽宁营口向北贯穿东北三省,并且继续向北延伸进入俄罗斯境内[2-5]。
图1 郯庐断裂带构造简图在中国境内习惯上将郯庐断裂带分为南段(安徽段和江苏段)、中段(山东段和渤海段)和北段(东北段)三个部分。
其中,山东段又称为沂沭断裂带,渤海段又称为营潍断裂带。
东北段自沈阳以北包括了两条断裂,分别称为依兰-伊通断裂带和敦化-密山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走向变化范围大致在10º~45º之间(江苏段和山东段走向北北东,安徽段和东北段走向近北东),平面展布形态呈缓“S”型(图1),中国境内延伸总长约2400km。
豫西牛头沟地区金矿控矿条件分析嵩县牛头沟地区是熊耳山地区蚀变岩型金矿基地之一,围绕花山岩体(基)外接触带金矿床、矿点密布,断裂构造发育,主要矿体均赋存于含金构造蚀变带内,其产状与含矿断裂带基本一致。
标签:豫西牛头沟金矿脉控矿条件1控矿条件分析1.1含矿地层和岩性测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隆熊耳山隆断区的中部。
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太华群和中元古界熊耳群。
本区地层古老,岩石变质程度较深。
熊耳山地区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的认识,历来分歧较大。
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①金来自主要矿源层太华岩群(黎世美等,1989;范宏瑞等,1994;陈德杰,1996;曹烨等2008);②金来自主要矿源层熊耳群(任富根等,1993);③金主要来自燕山期花岗质岩浆(邵克忠等,1992);④金主要是由深部的地核提供的,只有少部分来自赋矿围岩(卢欣祥等,2003)。
此外,陈衍景等(1992)等则倾向于成矿物质多来源的认识。
铅同位素研究发现,熊耳山地区太华岩群、花山花岗岩的铅为深源铅,属于以幔源为主的壳幔混合源铅;熊耳群火山岩的铅则为典型的幔源铅;上宫等大部分金矿床铅来源与太华岩群、花山花岗岩可能一致,而与熊耳群明显不同,即矿石铅为深源铅,主要来自地幔,部分来自下地壳及其与地幔的混合来源,属于以幔源为主的壳幔混合源铅。
1.2构造控矿牛头沟地区的断裂构造形迹复杂,活动期长。
不同方向、不同规模、不同力学性质的断裂构造构成了本区以断裂为主体的构造格局。
而矿床的产出严格受不同规模、多期次活动的断裂构造控制。
不同规模的断裂构造对金矿的控制:断裂的规模不同,对金矿的控制作用也不同。
马超营断裂是区域规模最大的一级构造,控制了断裂北侧金矿带、矿床的空间分布,熊耳山地区几乎所有的金矿床(点)都分布于马超营断裂带北侧上盘。
上宫、焦园断裂位于马超营断裂上盘,是马超营断裂的二级构造,控制了上宫、萑香洼等金矿床和一批金矿点的分布。
由上可见,马超营断裂是区域金矿最重要的控矿构造,其次级的上宫、焦园断裂主要为矿液运移和矿质迁移提供通道,是局部容矿的导矿构造,而F985 等次一级构造则是赋矿构造,是矿体产出的具体场所。
Vol. 29 ,Suppl 2Oct 2020第29卷增刊22020年10月中国矿业CHINA MINING MAGAZINE海南岛九所-陵水深大断裂带东段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黄仕锐!王子雯!覃茂刚!汪贵锋(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海南 海口 570206)摘 要:本文根据海南岛九所-陵水深大断裂带东段的大地构造位置和地球化学背景,地层、构造、岩浆岩条件分析,以及区域矿产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成矿系列研究,依据成矿预测相关方法及原则,划分成矿预测 区,并对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潜力进行评价,提出可供进一步普查的矿产地及部署地质找矿工作的建议)关键词:九所-陵水深大断裂带;成矿规律;成矿预测;海南岛中图分类号:P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051(2020)S2-0215-04Meta l ogenic law and meta l ogenic prediction of east section ofJiusuo-Lingshui deep fault zone, Hainan islandHUANG Shirui , WANG Ziwen , QIN Maogang , WANG Guifeng(MarineGeologicalInstituteofHainanProvince Haikou570206 China )Abstract :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geotectonic location and geochemical background of the eastern section oftheJiusuo-Lingshuideepfaultzonein HainanIsland !analysisofstratum !structure !and magmaticrockconditionsaswe l asthetemporalandspatialdistributionofregionalmineralsand mineralizationseries ! methodsandprinciplesdividethemineralizationpredictionareaandevaluatethemineralresourcepotentialofthe mineralization prospect !put forward the mineral resources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and the deploymentofgeologicalprospectingwork(Keywords : Jiusuo-Lingshui deep fault zone ; metallogenic law ; metallogenic prediction ; Hainan island九所-陵水深大断裂带位于北纬1815'〜1825',东西长100多千米位于五指山地体与三亚地体的接合部位閃。
简述断裂构造的控矿研究
在控矿因素中,构造极为重要,通过人们长期的生产实践,逐步认识到构造控制着成矿作用
的发生和发展,随着构造物力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对构造控矿的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
的高度,并逐步应用于成矿预测实践。
不同级别的构造控制着许多矿带、矿田、矿床、矿体
及有关岩浆岩带,深入研究构造控矿作用,对有效确定矿床预测评价准则,开创矿产勘查评
价具有重要意义。
一、断裂构造控矿的基本情况
断裂对内生矿产的直接控制:岩浆作用提供成矿物质来源形成的矿床,空间分布明显受断裂
控制;断裂活动不仅为含矿岩浆侵入开辟了上升通道,而且为侵入岩浆及其伴生矿产创造了
冷凝分异和停集赋存场所,导致含矿岩浆岩带、地球化学异常带乃至地球物理异常带的空间
分布与断裂构造带相一致。
不同方向的构造-岩浆带的交会点常是成矿有利部位,穿层断裂的
控矿意义已获公认,顺层滑动断裂对矿产的控制作用也不可忽视;褶皱(背斜和向斜)的控
矿作用已有较清楚的认识,但层间滑动正是形成褶皱的决定因素。
不同切割深度的隐伏断裂
对内生矿床的控制也日益引起国内外关注,裂谷对内生矿产的控制更为显著,由于裂谷轴部
裂开最深,常出现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钒、钛、铁、铂、镍、铜乃至金刚石和铬等
矿藏。
二、断裂构造控矿分布规律
因断裂的空间分布常具规律性,故受其控制的含矿岩浆分布也常在下列部位较为发育:锯齿
状断裂的齿尖或拐折部位;羽状分支断裂与主干断裂交接部位;不同方向断裂带的交会部位;断裂与成矿有利岩层的交接部位;背斜中和面以上的转折端和向斜中和面以下的转折端;不
同构造单元过渡的地段;断裂与褶曲的交会部位等。
断裂对外生矿产的间接控制:含油气、
含煤盆地常沿一定方向呈线性展布,反映隐伏深断裂对盆地形成和发育的控制作用。
由于深
部地壳和上地幔物质常沿断裂上涌造成地壳厚度减薄,使盆地的展布也常与上地幔隆起带一致。
断块的断隆和抬斜运动对古潜山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断裂的交叉部位最易
形成古潜山;古潜山带的走向严格受区域大断裂控制;古潜山的雁行状排列是基底中雁行状
剪切断裂的反映;同生断裂的持续活动过程,既是古潜山幅度增长、面积扩大的过程,也是
古潜山油气运移聚集成藏或使之遭到破坏的重要过程。
此外,成矿后断裂对内生矿产和外生
矿产都有破坏作用,也影响矿产的赋存和分布。
三、断裂构造的控矿特征
压扭性断裂构造的控矿特征。
构造体系中压性、压扭性构造行迹如冲断层、挤压破碎带和片
理化等常组成规模较大的构造带,在空间构造体系中找有重要地位。
总体分为两两种,一是
冲断层控矿特征,属于压性构造行迹。
压性断裂面在水平方向和倾斜方向常成舒缓波状,断
层两盘发生相对位移后,断层走向和倾角发生显著变化的地段,往往造成局部张开的空间,
给后期含矿岩浆或为含矿溶液提供上升的通道和沉淀成矿的场所。
在压性控矿断裂的局部张
开部位往往可以见到规模和延深均较大的柱状矿体或透镜状矿体。
同时,根据断裂面呈舒缓
波状这个规律,就决定了压性断裂面的张开部位是断续相连的,所以矿体具有尖灭在现的现象。
因此,在矿体勘探或开采过程中一旦发现压性断裂中矿体尖灭了,但是此断裂并未终止。
可以沿断裂的走向和倾斜方向断续追索,在适当距离内可能发现新矿体。
如内蒙赤峰元宝山
岩金矿1号带的部分矿体形态体征,平面是舒缓波状成群出现,分支再合。
交织成网、岩块
与矿石呈透镜状,平行排列,剖面上成多字型斜列,羽毛状分支小脉发育,显示上盘逆冲。
二是片理化带控矿特征。
又称挤压带,常发育在变质岩、泥质或凝灰质岩石中,在其它各种
岩石中亦可见到片理化带,根据岩石所受应力的大小、强弱不同,片理化带的规模大小也不同。
片理化带中的矿体往往为规模不大的工透镜体,有时为细小而密集的小矿脉群,小规模
矿体工业值不大。
但是断层的某些部位是容矿的良好地段。
因此,对找矿勘探工作来说不可
低估实际价值。
例如石英脉型金矿,含石英脉多数产生在挤压带内斜切片理化带的裂缝中,
因此挤压带变成为了这个地区找矿和评价矿床的一个前提标志。
成矿裂隙中有如下特征:成
北东东向展布斜切片理化带的片里、断裂面具舒缓波状,含金石英脉在断裂带中呈扁豆体具
尖灭再现特征,断裂面的一侧或两侧有几厘米后绢云母、绿泥石片岩组成片理化带。
2.扭性断裂。
一般规模巨大,往往控制成矿区或成矿带,控制岩浆岩的分布,断裂带内本身
有时只有矿化或围岩蚀变现象,但是主要断裂带中往往很少偶工业价值的矿床。
但是当它与
其它构造体系交汇时,经常在其两侧一定距离内形成有工业价值巨大矿床,在大型扭性断裂
带的尖灭处有矿体或盲矿体出现。
张开地段和裂缝交汇的地段是矿体富集的有利部位。
扭性
张裂隙交叉处,岩石破碎,微裂隙发育往往容易形成富矿体,其中锐角交切比直角交切对矿
化富集更加有利。
断裂交叉处的矿体,特点是长度与宽度近于相等,而且延深较大。
多造成
矿柱状的矿体。
扭性断裂赋存的矿体一般是成规则的脉状,延续较长,矿体宽度变化较小,
延深较大;在平面上主矿脉的一侧或两侧普遍发育着张性羽状分支小矿脉,在矿脉尖灭再现
的中间地段,有时有张性裂隙呈雁行状排列。
但矿脉的方向与矿带的方向夹角较小。
3.张性断裂。
特征为中间膨大,两端尖灭,延长不远。
充填在张性断裂的矿脉,一般来说宽
度较大,但延长不太远,延深也不大,该类断裂往往上盘下降,下盘相对上升,水平压力不
强烈,矿体多赋存断层本身张开部位,矿液胶结断层角砾。
充填在张性追踪断裂内的矿体,
其形态呈现为反复曲折,有时在矿体转折处沿一组扭裂面伸出支脉。
张性断裂中矿体特征是:矿脉单体短小,成组成带出现,分布较乱,形态不很规则,有时呈树枝状、有时突然尖灭,
大角度转变或分支,有时展转延伸追踪脉系常出现在棱角断层角砾,从脉壁特征看,张性断
裂脉壁粗糙,参差不齐,围岩蚀变时宽时窄变化较大,分带性不好。
通过对于上述断裂构造所对应的特征的研究和总结,可见,不管是那些单一类型的还是复合
类型相应作用下的断裂构造方式,都存在着最终发展成为最终的矿物质所能够提供的赋存空
间发展和完善的可能,同时还可以逐渐地考虑到不同断裂构造所最终形成的矿体都会具有各
自对应的矿体方面的特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则应当进行更加详细地观察和综合的考虑研究,最终为找矿勘探的发展提供更加详实和丰富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