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心电图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559.04 KB
- 文档页数:8
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检查及结果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状况在社会上备受瞩目。
心肌缺血是这类病症的一种常见表现。
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经典检查方法之一。
在老年人中使用心电图进行心肌缺血诊断,需要考虑到年龄因素对心电图的影响,尽可能地减少假阳性、假阴性结果的出现。
一、评价心电图检查的主要指标1. 心电图记录质量心电图的记录质量对病人的诊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老年人来说,很多因素会影响到记录质量,如肥胖、胸廓变形、肌肉萎缩等,因此医生需要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克服这些困难,确保记录质量的有效性。
2. ST段变化在心肌缺血过程中,ST段出现异常变化是一个普遍现象。
对于老年人来说,不同的性别和年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ST段基线和检测标准,因此医生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和分析。
3. Q波、T波变化Q波、T波变化集中反映了心肌缺血的程度和严重程度。
在老年人中的心电图检查中,Q波、T波变化需要特别注意,同时还需要对窦性心律和不同导联下的T波进行考虑。
4. 附属指标心率、心律、心电图形态、心电图波幅、肢体导联、胸导联等都是老年人心电图检查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附属指标。
二、常见的心电图结果及意义1. 健康状态在老年人的心电图记录中,如果出现正常的基线、R波、P波、T波等波形,而且不存在心率过快、过慢、心律不齐等异常情况,说明病人没有出现明显的心血管疾病症状,身体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
2. 冠状动脉疾病在老年人中,冠状动脉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病症。
心肌缺血是这类疾病的重要表现之一。
心电图检查中,如果出现ST段下降、T波倒置、Q波增宽等异常特征,就需要考虑到可能存在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
3. 心肌梗死4. 心律失常在老年人的心电图检查中,如果出现心律不齐的情况,如心率过快、过慢、早搏、房颤等,就需要认真分析原因,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老年人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检查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性别、记录质量等因素,以克服假阳性、假阴性的影响,确保准确的结果分析。
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检查及结果老年人群中心肌缺血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通常伴随着冠心病的发作。
心电图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对心脏电活动的记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肌是否缺血,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一、心电图检查的原理和方法心电图检查是通过将电极贴在患者身上,记录心脏的电信号,然后将这些信号转化为图形显示在纸上或屏幕上。
心电图检查的主要目的是观察心脏的电活动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心脏病变,以及心脏各部位的电活动是否协调。
在心肌缺血的情况下,心电图检查通常会呈现出一些特征性的改变,如ST段的抬高或压低、T波的倒置等。
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来说,心电图检查是一种简便、快捷且无创伤的检查方法,能够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心脏状况,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
二、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特征1. ST段的改变ST段是心电图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心肌出现缺血时,ST段往往会出现改变。
通常情况下,ST段呈水平线或微弯曲状态,被认为是正常范围。
但是当心肌发生缺血时,ST段会发生抬高或压低,这是因为心肌缺氧和代谢产物的积聚导致心肌细胞电活动异常所致。
T波是心电图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心室的复极过程。
当心肌出现缺血时,T 波通常会出现倒置或变宽,这是因为心肌细胞复极过程发生异常所致。
3. 心律失常老年冠心病患者在心肌缺血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等。
这些心律失常的表现也会在心电图上得到反映,进一步提示医生患者的心肌缺血可能存在严重问题。
三、心电图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心电图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来说,尤其重要。
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心肌缺血的迹象,指导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心电图检查还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测,评估治疗效果,预测患者的预后。
在心电图检查中,如果发现了ST段的改变、T波的倒置等心肌缺血的特征性改变,医生往往会进一步进行心肌酶学检查、超声心动图等其他检查,以帮助确认诊断和进一步评估患者的心脏状况。
心肌缺血心电图(一)——急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诊断标准急性心肌缺血时的心电图改变包括:一过性ST段偏移、一过性T波改变、一过性QT间期改变、J 波和J波电交替、Wellen’s综合征、一过性U波改变及一过性心律失常。
一、一过性ST段偏移及T波改变ST段偏移是损伤电流引起。
在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静息期和平台期(分别对应于心电图TQ段和ST段),缺血区与非缺血区之间存在电压梯度,形成损伤电流。
1、ST段偏移的正常范围(1)年龄≥40岁男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0.2mV,其余导联<0.1mV;(2)年龄<40岁男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0.25mV;(3)女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0.15mV,其余导联<0.1mV;(4)V3R、V4R导联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0.05mV,年龄低于30岁男性<0.1mV;(5)V7-V9导联ST段抬高正常值<0.05mV;(6)V2、V3导联J点处ST段压低正常值<-0.05mV,其余导联<-0.1mV。
2、急性心肌缺血的ST-T诊断标准连续两个导联新发的从J点开始的ST段抬高或ST-T改变:(1)ST段抬高:SV2-V3:男性≥40岁——≥2mm,<40岁——≥2.5mm,女性各年龄段——≥1.5mm 其他导联:≥1mm急性期ST段的抬高呈多态性,常为斜型向上或弓背向上型,可与直立T波的升肢融合成单项曲线、墓碑样改变。
图1 ST段抬高的多态性(2)ST-T改变:V2-V3:ST段压低≥0.5mm,其他导联≥1mm;T波在R波为主或R/S>1的导联倒置≥1mm(3)ST段下移:ST段下移多提示相对稳定的心内膜下心肌急性缺血。
当斑块不稳定而致管腔狭窄在短时间内加重,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出现痉挛,此时由于冠脉分支间没有侧支循环形成,急性冠脉供血不足多引起透壁性心肌缺血,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幅度常达0.10mV以上,部分患者伴有QRS波增宽和T波高尖。
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检查及结果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检查是指通过记录心率及其他与病变有关的生物电信号,从而诊断和管理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主要包括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老年冠心病患者最常用的细节诊断手段,它能够反映心室结构及功能的异常情况,有利于确定发生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可能性和时机。
心肌缺血在心电图上表现为改变的ST段和T段异常。
ST段可能呈现不对称斜坡形态或者持续不对称的陡上升,此时心电图变形的程度可能具有个体差异。
而T段多呈凹陷,甚至产生T波向反向,或者可恢复正常T波形,其变化往往与临床及心功能状态有关。
其中,主要是ST段改变,高ST段指标能够极大降低死亡风险。
心电图上的缺血性变化包括未发作缺血心电图(或者称安静时心电图)的变化,比如T波异常;有发作的缺血心电图(或者称缺血发作时心电图)的变化,一般ST段改变;和缺血性心梗病例的变化,是指发病后的心电图变化,比如ST段改变以及心肌梗死的转折性变化。
这些变化,不同的情况不同,有的只能在缺血发作时心电图上可见,有的只能在安静时心电图上可见,有的则会在安静时和缺血发作时均可见。
最近的研究也显示,心电图也能够检测非ST段改变,这对高危患者的早期筛查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心电图的检查结果中,常见的改变有:①T波异常:T波反转,侧向T波,T波深缺②ST段改变:ST段抬高,不对称斜坡形态,持续不对称斜坡③波形改变:QRS波延伸、串联型,房室传导阻滞、双腔室型阻滞,Brugada型ST段抬高等。
总之,心电图检查是诊断老年冠心病患者最为重要的一项细节诊断检查,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可以帮助临床人员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从而仔细观察病情的发展及合理设计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有效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目的。
全科医生培训:心肌缺血与ST-T改变的心电图
心肌缺血通常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
当心肌某一部分缺血时,将影响到心室复极的正常进行,并可使缺血区相关导联发生ST-T异常改变。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类型取决于缺血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缺血发生部位。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可仅仅表现为ST段改变或者T波改变,也可同时出现ST-T改变。
临床上可发现约一半的冠心病患者未发作心绞痛时,心电图可以正常,而仅于心绞痛发作时记录到ST-T动态改变。
约10%的冠心病患者在心肌缺血发作时心电图可以正常或仅有轻度ST-T变化。
心肌缺血
当典型的心肌缺血发作时,面向缺血部位的导联常显示缺血型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1mV)和(或)T波倒置。
有些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可呈持续性ST改变(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5mV)和
(或)T波低平、负正双向和倒置,而于心绞痛发作时出现ST-T改变加重或伪性改善。
冠心病患者心电图上出现倒置深尖、双肢对称的T波(称之为冠状T波),反映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或有透壁性心肌缺血,这种T波改变亦见于心肌梗死患者。
变异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痉挛为主要因素)多引起暂时性ST段抬高并常伴有高耸T波和对应导联的ST 段下移,这是急性严重心肌缺血表现,如ST段持续的抬高,提示可能发生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报告
病历号:XXX
姓名:XXX
性别:男
年龄:68岁
主诉:胸痛2小时
现病史:患者于2小时前突感胸痛,疼痛部位在胸骨后,呈剧烈压迫样疼痛,向左肩胛及左上肢放射,伴有气短、乏力等不适症状,为缓解疼痛,自行口服了硝酸甘油1片,效果不佳,于是到本院急诊就诊。
既往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曾行支架置入术。
体格检查:查体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
心电图:ST段压低,T波倒置;V1-V6 导联 ST段呈水平型压低,Ⅱ、Ⅲ、aVF导联ST段呈下斜型压低。
诊断:心肌缺血
治疗:立即给予氧疗、硝酸甘油、阿司匹林、肝素等联合治疗,缓解症状后行冠脉造影。
结论:上述心电图表现提示患者出现心肌缺血,提示患者病情
较为严重,应该尽快给予治疗。
请患者及时向医生咨询,听从医
生建议,定期随访。
心肌缺血心电图(一)——急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诊断标准急性心肌缺血时的心电图改变包括:一过性ST段偏移、一过性T波改变、一过性QT间期改变、J 波和J波电交替、Wellen’s综合征、一过性U波改变及一过性心律失常。
一、一过性ST段偏移及T波改变ST段偏移是损伤电流引起。
在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静息期和平台期(分别对应于心电图TQ段和ST段),缺血区与非缺血区之间存在电压梯度,形成损伤电流。
1、ST段偏移的正常范围(1)年龄≥40岁男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0.2mV,其余导联<0.1mV;(2)年龄<40岁男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0.25mV;(3)女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0.15mV,其余导联<0.1mV;(4)V3R、V4R导联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0.05mV,年龄低于30岁男性<0.1mV;(5)V7-V9导联ST段抬高正常值<0.05mV;(6)V2、V3导联J点处ST段压低正常值<-0.05mV,其余导联<-0.1mV。
2、急性心肌缺血的ST-T诊断标准连续两个导联新发的从J点开始的ST段抬高或ST-T改变:(1)ST段抬高:SV2-V3:男性≥40岁——≥2mm,<40岁——≥2.5mm,女性各年龄段——≥1.5mm 其他导联:≥1mm急性期ST段的抬高呈多态性,常为斜型向上或弓背向上型,可与直立T波的升肢融合成单项曲线、墓碑样改变。
图1 ST段抬高的多态性(2)ST-T改变:V2-V3:ST段压低≥0.5mm,其他导联≥1mm;T波在R波为主或R/S>1的导联倒置≥1mm(3)ST段下移:ST段下移多提示相对稳定的心内膜下心肌急性缺血。
当斑块不稳定而致管腔狭窄在短时间内加重,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出现痉挛,此时由于冠脉分支间没有侧支循环形成,急性冠脉供血不足多引起透壁性心肌缺血,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幅度常达0.10mV以上,部分患者伴有QRS波增宽和T波高尖。
缺血消失或缓解后ST段可回到正常状态或缺血发作前状态。
部分患者可出现异常Q波,持续数小时后消失,提示严重缺血引起心肌抑顿。
急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过长者可发展为急性心梗。
ST段下移幅度≥0.1mV。
部分患者因慢性供血不足已有ST段下移,当急性供血不足时,ST段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下移达0.1mV以上。
(4)T波改变:可见T波形态高尖、低平、双向或倒置;很少单独出现,常常与ST段改变伴随。
二、一过性QT间期改变多数患者发作急性心肌缺血时出现QT间期延长,少数患者会出现QT间期缩短。
动物实验表明,结扎冠脉后最早出现的心电图改变为QT间期延长,提示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时,QTc的延长是超急性期的另一个心电图改变。
QT间期延长QT间期缩短三、J波和J波电交替J波是指J点的抬高≥0.2mV、时程≥20ms的圆顶状或驼峰状波,又称Osborn波;在心电图上位于QRS波终末与ST段起始之间。
我国心电学者郭继鸿教授发现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超级性期的J波图形,并提出“缺血性J波”的概念。
缺血性J波指冠状动脉因闭塞、痉挛、冠脉介入手术等情况下发生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事件,心电图上可有J波的出现或原来的J波振幅增高或时限延长。
这种J波称为缺血性J波。
J波出现的导联与急性缺血发生的部位密切相关。
缺血性J波不仅是心肌缺血超急性期心电图的改变,它还是猝死的高危预警指标。
关于J波电交替,目前国内外研究及报道很少。
我们发现,有些急性心肌缺血的患者在超急性期心电图中不仅有J波的出现,还存在J波的电交替现象。
患者在缺血症状出现后1-1.5小时均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体表心电图上出现J波电交替现象较单纯J波出现时更容易出现2相折返引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发生急性的心源性猝死。
四、Wellen’s综合征Wellen’s综合征是在1982提出的,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特殊类型,表现为T波孤立性改变。
患者可能有典型胸痛发作,时间较长;心电图可见右胸导联冠状T,不伴ST段改变,无病理性Q波等;冠脉造影提示大多为前降支近、中段严重狭窄或痉挛;患者往往伴有心肌抑顿。
Wellen’s综合征需行急诊PCI,以避免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Wellens综合征患者两种形态的T波改变五、一过性U波改变大的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可出现运动诱发的U波改变,包括U波倒置和U波增大。
孤立性U波倒置是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可疑阳性的诊断标准之一。
六、一过性心律失常约半数病例于心绞痛发作时出现心律失常。
以早搏最为多见,也可出现一过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房室阻滞、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房颤等。
七、总结急性心肌缺血时,心电图各波均会都到影响而发生变化。
因此,应全方位关注其变化。
除了关注ST-T纵向的变化外,还应关注其横向的变化(QT间期的变化);除了关注QRS波成分变化外,还应关注其宽度的变化(类BBB图形的出现)。
深入研究急性心肌缺血心电图的变化特征,将有力支持“尽早开通梗死血管”这一急性心梗现代治疗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关键在于预防心肌梗死”共识的达成。
心肌缺血心电图(二)——缺血部位定位与罪犯血管分析一、冠状动脉供血范围表1 左室的血液供应表2 右室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RCA)表3 心脏传导系统的血液供应二、常见心电图表现对应的缺血部位与罪犯血管临床中,体表心电图导联在透壁性心肌缺血较心内膜下心肌缺血诊断更有用。
一般ST段抬高伴或不伴T波直立增加,出现于一个或多个心前区导联V1-V6和I、aVL导联,提示急性前壁透壁性心肌缺血。
V4-V6导联ST段水平压低提示心尖或侧壁心肌缺血,病变血管可能是左前降支。
V1-V3、aVR导联ST段抬高提示前间壁心肌缺血,病变血管在前降支近端;V4-V6、I、II、aVF导联对应性压低伴T波双相,病变血管在前降支远端。
II、III、aVF导联ST段压低及T波低平提示下壁心肌缺血,病变血管多为右冠,如为右冠优势型,或可伴V5-V6导联T波倒置。
如果心电图ST段抬高见于心脏后方的电击导联,如食道电极导联或V7-V9导联,提示后壁心肌梗死,可能为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冠脉病变。
上述血管病变也可引起心室下壁和后壁心肌的同时损伤,并能从V1-V3导联ST段的下移间接识别。
心前导联ST段的同时下移是左回旋支闭塞的敏感性标志,但心前导联ST段下移的缺如并不能排除左回旋支是犯罪血管的可能。
V3导联ST段下移和III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对识别相关梗死血管价值很大,V3/III导联ST比值>1.2诊断左回旋支闭塞的敏感性为84%,特异性95%;这一比值<0.5提示右冠状动脉闭塞的敏感性为91%。
下壁心梗时ST段抬高的幅度III导联超过II导联,特别是伴有V1导联ST段抬高和I导联ST段下移时,强烈提示右冠状动脉近端和中段闭塞。
当ST段抬高的幅度III导联和II导联相等时提示左回旋支闭塞。
右侧心前导联ST段抬高,特别是在V4R导联,提示右冠状动脉有损伤,并与右冠状动脉近端闭塞密切相关。
前壁心肌梗死时,avR导联ST段抬高,伴V5导联ST段下移或V1导联ST段抬高超过2.5mm,强烈提示左前降支近端第一间隔支附近的闭塞。
avL导联出现异常Q波提示左前降支近端至第一对角支之间发生闭塞;下壁导联ST段下移>1mm 伴avL导联ST段抬高提示左前降支近端闭塞。
avR导联ST段抬高超过或等于V1导联的ST段抬高时有助于急性左主干冠状动脉闭塞的诊断。
当ST段缺血抬高称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心电图改变时,典型的演变过程为其数小时至数天相同导联的T波倒置,有时出现Q波。
T波倒置与心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延长有关,并伴有Q-T间期延长。
T波倒置可持续数天或数周,甚至终生。
心肌梗死的程度是T波演化的重要决定因素。
出现Q波的导联T波持续倒置超过1年提示透壁梗死区全部心肌纤维化,出现Q波的导联T波直立提示非透壁性心肌已有成活。
三、心电图与右室心肌梗死部位及血管定位急性右室梗死:约占心梗总检出率的13-34%。
孤立的右室梗死少见,多数合并左室下壁梗死,多数由右冠状动脉(RCA)闭塞所致,左回旋支(LCX)闭塞少见,右冠与回旋支同时闭塞罕见,治疗上与单纯左室梗死不尽相同。
右室梗死常由右冠状动脉近端闭塞所致,病理上多为片状和多灶性,缺少大片融合的瘢痕组织。
右心室壁比左心室壁薄,电位低,故常规心电图在发生梗死时难以显示。
近年来研究发现急性右室梗死常规12导联心电图有一些特征改变和诊断价值,且心电图改变出现早,持续时间长,记录方式简便,容易及时地获得心电图变化,不易漏诊。
1.ST III抬高/ST II抬高>1诊断下壁合并右室梗死的意义1989年Andersen等根据尸检结果对比生前心电图表现,首先提出及性下壁心梗ST III抬高/ST II 抬高>1可用于诊断右室梗死,特异性88%,预测准确率91%,诊断价值与V3R-V7R导联ST段抬高≥0.1mV 的标准几乎一致。
右冠闭塞时ST III抬高/ST II抬高>1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回旋支闭塞,ST III抬高/ST II抬高>1提示右冠闭塞,同时伴有ST V1抬高、ST V2抬高正常提示右冠近端全闭,ST III抬高/ST II抬高<1提示回旋支闭塞。
2.ST V2压低/ST avF抬高比值对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单纯下壁心肌梗死时,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与下壁导联ST段抬高二者为对应关系,通常以V2代表左心前导联,以avF代表下壁导联。
Lew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急性下壁心梗时ST V2段压低与ST avF 抬高的比值≤50%,提示合并右室缺血和右冠状动脉右室支近端闭塞,其敏感性79%,特异性91%。
3.ST V3压低/ST III抬高比值的意义ST V3压低/ST III抬高>1.2时提示回旋支闭塞,ST V3压低/ST III抬高<1.2时提示右冠闭塞。
4.ST avL压低的意义Turhan等发现,ST avL压低在右室梗死诊断中具有高度敏感性(87%)和特异性(91%)。
avL导联ST段压低≥0.1mV可有效识别出右室梗死。
ST avL压低时提示右冠闭塞,该指标被认为是右冠闭塞的早期敏感性心电图指标。
ST avL不压低或抬高提示回旋支闭塞。
5. 右胸导联ST段抬高的意义Erhardt等首先发现右胸导联(V3R-V5R)ST段抬高是右室梗死的可靠标记,而以V4R导联ST段抬高≥0.1mV的诊断价值最大,其敏感性是70%,特异性是100%。
若无V4R导联ST段抬高,基本可排除右冠病变。
2004年AHA和ESC指南建议在下壁梗死患者中加做V4R导联。
Croft还在尸检证实的急性下壁合并右室梗死患者中,总结一个或多个右胸导联(V4R-V6R)的ST段抬高的意义:V5R-V7R 3个导联出现ST段抬高≥0.1mV时,肯定有急性右室梗死存在;V3R-V7R 5个导联同时出现ST段抬高≥0.1mV,肯定有右冠在锐缘支之前的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