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柯的哲学思想看后现代主义哲学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简述福柯及其批判思想[摘要] 作为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福柯的著作和生活对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福柯及其批判思想,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后现代主义思潮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福柯思想简述一、福柯及其著述福柯(1926—1984)这位巴黎高师(ENS)毕业的思想巨匠,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世界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和生活对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84年6月25日福柯逝世时,有人把他的逝世与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逝世相提并论,认为这两个事件都标志了一个时代的死亡。
福柯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采取了批判的态度,认为启蒙运动将理性同解放和进步等同是不恰当的,认为现代性实际上是一种控制和统治的形式,主体和真理都是这种统治的造物。
福柯的主要贡献在于对现代性、人本主义的批评以及对知识、权力、话语的分析。
福柯汲取营养的思想家主要有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德勒兹、巴塔耶,但是尼采关于求真意志与权力意志的论述以及系谱学的方法对福柯的影响最为突出。
福柯希望“对我们的历史时代进行批判,即揭示知识、理性、社会制度和主体性的现代形式,认为这些看似必然的东西实际上是在一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的特定产物,而且具有权力和控制的结构”[1]。
在疯癫、医学、犯罪和性议题上,福柯以他的视角进行了卓越的研究。
福柯的主要著作有《知识考古学》、《词与物》、《规训与惩罚》、《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事物的秩序》、《性史·认知的意志》、《性史·快感的享用》、《性史·关注自我》、《赫克林·巴宾:最近发现的19世纪法国阴阳人自传》、《死亡与迷宫:雷蒙·罗素的世界》等,福柯还编辑了《我,皮埃尔·希维尔,杀害了我的母亲、姐妹和兄弟:一个19世纪的弑亲案例》另外有福柯的访谈录编成的《权力的眼睛》等。
福柯的前期著作,主要关注了知识、权力、话语的问题,并且指出作为知识主体的“人”是历史的,但是在他后期的代表作《性史》第二、三卷和一些访谈中,福柯重新关注到主体,并指出伦理主体的塑造,生活风格的养成和生存艺术是从现代性中获救的希望。
从福柯的哲学思想看后现代主义哲学精神哲学总是在建构中坍塌,在坍塌中建构。
(线索:自然哲学家-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休谟的怀疑主义-康德-后现代主义哲学。
)后现代主义是从艺术和文学开始的,之后,哲学才加入了后现代主义的洪流中,迎来“人人皆话语,各个谈文本,解构不离手,颠覆不离口”的热闹局面。
后现代主义之“后”是超越主义,它要超越的现代主义指的是自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即所谓的现代性。
后现代是一个相对于现代而言的时间范围。
它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尤其是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反对知识论上的“基础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本质主义,整体主义等等。
在后现代中,资本主义没落,个人主义衰微。
在现代之后的一个独立的时代;在现代之中的现代的中后阶段,非独立的。
后现代性有的人既可能是一个前现代主义者、现代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一般物理意义上的时间范围,就不注意描述。
所以就出现了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具有反对现代性的思想态度和范围,他们关心结构的目的只是为了解构。
一、疯癫与理性(和向他者敞开、反对理性、反对二元对立中的不平等性)福柯的哲学生涯是从探讨现代医学和精神病学的起源开始的。
他的研究表明,精神病不是一种自然的或生理方面的疾病,而是一种对人群加以分类的社会功能,它的诞生是历史的产物。
在17世纪以前,人们并不把癫狂当作疾病。
在柏拉图的著作中,迷狂是理性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中世纪,癫狂一方面与人的堕落相联系,一方面与人的神圣的拯救相联系。
那时,只有少数疯子需要诊治。
在文艺复兴时期,癫狂还不是理性的对立面。
爱拉斯谟《愚人颂》里的癫狂是嘲讽的理性,高级的理性;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真理往往发自疯人之口。
福柯发现,中世纪晚期处置疯人的“愚人船”是一个象征,疯人被送往大海,任其漂泊;但“愚人船”又是朝圣的旅行,寻找理性的工具。
福柯分析说,那时的癫狂并不是社会防范的对象,它被视作对世界的无意义的揭示,它的领域在社会之外,但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仍有很多桥梁。
福柯权力哲学探析摘要:福柯的思想主要受到现代主义、尼采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福柯权力哲学是对现代主义思想的合理超越;尼采哲学的悲剧因素、探求方式、怀疑精神以及谱系学方法对福柯影响巨大;后现代主义中质疑宏大叙事及局部批判法也对福柯的权力哲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了解福柯哲学的来源和思想内容有助于我们在后现代的思想领域中对权力做出新的认识。
关键词:权力哲学福柯尼采后现代一、福柯权力思想的来源作为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福柯,其哲学思想吸收了启蒙哲学现代主义思想的合理内核又对之有所超越。
福柯被称为继尼采之后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怀疑主义者”,其思想和方法等是对西方传统和主流话语的怀疑和颠覆,他的权力哲学思想更是对西方世界权威理论的最大怀疑和挑战。
福柯的这种反传统及反主流话语霸权的思想和他的去权威、去中心、拆结构的解构主义思想以及他以“人之死”来消解主体性的思想等,是对现代主义以及前现代主义的颠覆和反叛,闪耀着怀疑主义和启蒙主义的光芒,而这些又恰是现代主义的思想精髓之所在。
可见,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尼采作为一位人生哲学家,他坎坷的生活经历和他的超人哲学、权力意志学说无不充满着生命意识和悲剧色彩。
尼采对福柯的影响是全面的,福柯在他于1961年发表的《疯癫与文明》一书的序言中,概括地介绍了他为自己规划的毕生事业,其中鲜明地折射出尼采式探求方式对他学术生涯的深刻影响。
福柯曾经说过:“尼采对哲学的主要贡献是权力关系――尼采是个关于权力的哲学家,但他做到了不把自己局限在一个政治理论之内去思考权力。
”福柯特立独行的个性和狂傲的学术品格也是受到尼采超人哲学、权力意志学说的影响。
尼采的超人哲学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得长久,而在于活得伟大,活得高贵,活得有气魄。
为了成为最优秀者、最强者,必须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是一种奋发有为的积极人生态度,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福柯和他的哲学思想。
福柯的作品和思想标新立异,常常反射出他对于传统、主流社会的厌烦,对俗世观念和既定思维方式的不满。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发展后现代主义哲学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其兴起与传统哲学在面对现代性危机时出现的无力感有着密切的关联。
后现代主义哲学拒绝了现代性所崇尚的普遍真理、中心思想和固定结构,提倡多元化、分散化和相对主义的观念。
在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对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出现了几个重要的学派和思想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法国的德里达、利奥塔、福柯等人,美国的福奇耶、巴德里亚、吉尔、布雷瑞迪等等。
这些思想家以其批判性的思想和对传统哲学范式的挑战而在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在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发展中,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思潮。
他提出了解构的概念,认为语言是无法达到固定意义的,人们的理解和诠释都受到语境和历史的影响。
因此,德里达强调解构文字和概念的过程,试图揭示其中的辩证性和多样性。
他的思想对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引领了一场对传统哲学观念的颠覆和重构。
在福柯的思想中,权力和知识的关系是他研究的核心问题。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知识和权力紧密交织在一起,统治阶级通过知识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
因此,福柯主张通过对权力机构和社会规训的批判来揭露现代性的弊端,并呼吁人们开展一场关于权力和自由的新探讨。
福柯的思想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吉尔的后结构主义思想和巴德里亚的模拟思想也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吉尔认为,现实并非以固定、一元的形式存在,而是由多种符号和意义构成的复杂网络。
他强调语言和符号的自相矛盾性,打破了传统哲学思维的边界,提出了符号之间的游戏论。
而巴德里亚则通过对模拟和真实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真实和虚拟之间的模糊边界。
他的思想引发了人们对虚拟性和真实性的反思,加深了对当代社会的认识。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发展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
它挑战了传统哲学的权威和普遍性,引领了哲学思想向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的方向发展。
关于“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的意义”的一些思考--以福柯、怀特
和詹金斯为切入点
刘森嘉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2()32
【摘要】“后现代主义”引发了围绕历史学和历史哲学的众多反思和争论。
在不
断变革的社会环境中,后现代历史观念的生成、扩散和变化促使人类重新思考有关“历史的意义”的问题,后现代历史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海登·怀特和基思·詹金斯为人类看待历史的意义提供了一定程度上或完全不同于过去的一些新视角。
进入21
世纪以来,职业历史学、大众史学和历史哲学的发展既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又在
借鉴科学成果、反映大众意志和预测未来发展等方面超越了后现代历史哲学讨论的范畴,辩证地看待后现代主义的批判解构和理论建构,对洞悉历史的意义有重要作用。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刘森嘉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
【相关文献】
1.论海登·怀特的后现代主义叙事学对新历史主义小说批评的意义
2.历史修辞的形
式主义方法——米歇尔·福柯对海登·怀特历史诗学的影响3.基于贝叶斯理论和博克
斯—詹金斯理论对比的江苏省就业预测研究4.一个福柯式的解构主义者:海登·怀特对历史学学科化的思考5.历史学的后现代主义转向——以基思·詹金斯的《论“历史是什么?”》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评福柯的后现代主义伦理观“向总体性开战”和“尊重差异”,可以看作是后现代主义的主导思想动机。
正是在反普遍主义、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反理性主义的一片反对讨伐声中,后现代主义逐渐亮出了它的政治抱负,这就是砸碎总体性统治的锁链,让人类从理性权力之网中解放出来,让我们的身体不再依附于外在的规范,让自我冲破“牢狱社会”的束缚而生活在无拘无束的自由之中。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种反叛性的政治抱负呢?在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家们看来,我们当然不能重蹈历史的覆辙,又去高举“人道主义“的大旗,用一种“宏大叙事”编造出一个新的神话,用一种新型的总体性统治去取代旧时的总体性统治。
为了反对普遍道德规范的不公正运用,我们应该唤起一种在所有社会微观领域,例如在学校、医院、监狱、精神病院等微观领域中出现的多元化的自主性斗争。
换言之,我们应该放弃固有的宏观政治路线而去倡导一种崭新的微观政治策略。
这种微观政治策略的目标,是把反压制的斗争落实到话语实践中,尤其是落实到生物性的政治斗争中,落实到个人日常生活的自我关切和自我实践中。
于是,重建伦理学的自我实践原则就成了后现代主义关注的政治性话题。
当代法国思想大师福柯提出的“自我伦理学”,就是对这一话题的理论展开。
福柯的后现代主义伦理观,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必须把自己创造成一种艺术品。
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旨趣,这就是追求一种感性化的和差异化的自由生活。
在福柯看来,自由是伦理的先决性条件,而伦理则是自由所采取的一种自我培养和自我创造的形式。
我们要反抗各种各样的统治和压迫,就必须摈弃那些以禁律和规训为定向的道德体系,代之以立足于自我实践基础之上的“游戏伦理”(playful ethic)。
这种源于古希腊的“游戏伦理”代表了一种自我创造和自我构成的生活实践,体现了一种风格化的“生存美学”。
后现代主义的微观政治策略,就是立足在这种生活实践之上的。
对此,福柯在他的后期著作中有一个明确的表白:“我所真正感兴趣的与其说是政治,不如说是伦理,或者说,是作为一种伦理的政治”①。
福柯的知识哲学思想探寻福柯是现代社会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以严谨的思考和批判来观察和分析人类的知识讯息和力量关系,被誉为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和哲学的先锋。
福柯的知识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揭示了知识的生成、流通和应用与权力关系的内在联系,对我们深刻理解人类认识论和议题的本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福柯的知识形成论福柯的知识形成论认为,知识的生成源于社会的历史结构背景。
知识的产生不是天马行空地独立存在,而是经由社会、文化、权力关系等多种因素构建而成。
福柯关注的不仅是知识的表面现象,而是内在的力量机制和知识建构的过程。
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的改变,导致知识的不断演变和更新。
知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随着时代进程而不断重塑、调整和变化。
在福柯看来,知识的形成是一系列历史、政治、文化和经济的相互作用。
它是一种权力实践,通过权力来维持和决定对知识的控制。
在权力的作用下,知识被分装为权力机器的部件,以服务于特定的社会利益。
这种权力结构不仅管控着知识的生成,也牵制着知识的流通和应用。
这也导致了知识的不同层面之间的不同关注点和框架,从而影响了人们对真理和现实的认知和研究方式。
二、福柯的知识流通论福柯的知识流通论认为,知识的流通和传播是一个复杂和多维的过程。
知识从出版物、书籍、报刊杂志、网络和其他介质中传播和流通,善于掌握这些介质的人可以带来更大的影响,控制这些介质的人可以对知识的流通有意识地进行选择和限制。
福柯的知识流通论也强调了知识在不同的地方和时期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兴趣点不同,从而导致了知识的流通和接受的分异。
福柯还强调,知识的流通和阻碍是由不同的力量机构所控制的,这些力量机构包括医学、宗教、政治、经济等等。
这些机构通过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利益保障,对于真正的知识传播和流通形成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知识的流通不仅仅取决于知识本身,也取决于知识流通渠道中的支配者和控制者,以及这些权益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书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潮,它在哲学、文化、艺术和社会理论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书有很多,其中一些经典著作包括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的《后现代条件》、米歇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让·巴特的《权力的微物理学》、保罗·福柯的《监狱的诞生》等。
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
利奥塔在《后现代条件》中提出了涉及语言、权力和知识的后现代主义批判,福柯则通过对知识、权力和社会结构的分析,揭示了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和问题。
巴特和福柯的作品则着重探讨了权力、知识和社会控制的方面,对后现代主义的社会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除了这些经典之作,还有许多其他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的著作也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让·巴德里亚、朱利亚·克里斯蒂娜等人的作品。
这些著作涉及到后现代主义的政治、伦理、文化和身份等方面,为我们理解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总的来说,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书籍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观
点,从不同的角度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理解后现代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希望这些著作能够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认为,传统哲学的理性主义、现代主义的理性中心主义已经无法解释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因此提出了一系列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批判和反思。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进行探讨。
首先,后现代主义哲学批判了现代主义的理性中心主义。
传统哲学认为理性是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而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则认为理性并非客观中立的,而是受到历史、文化和权力关系的影响。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了“解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和符号系统的本质是不稳定的,无法准确表达真理。
他批判了现代主义对于语言的绝对化,主张对语言进行解构,揭示其中的权力关系和隐含的意义。
这种对理性中心主义的批判,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知识和真理的建构过程,认识到知识的相对性和多元性。
其次,后现代主义哲学批判了现代主义的大敘事。
现代主义哲学倾向于建构一个统一的、连贯的故事来解释世界的发展和变化,认为历史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
然而,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指出,现代主义的大敘事忽略了个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将个体置于一个普遍性的框架中。
法国哲学家福柯提出了“微观政治学”理论,强调个体在权力关系中的定位和作用,批判了现代主义对于权力的抽象化和普遍化。
他认为,权力是分散的、多元的,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个体需要通过不断的抗争和反抗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
这种对大敘事的批判,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历史和社会的复杂性,认识到历史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再次,后现代主义哲学批判了现代主义的主体中心主义。
现代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认识和行动的中心,是世界的主宰和创造者。
然而,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指出,主体并非独立于社会和历史的存在,而是受到社会和历史的制约和影响。
法国哲学家拉康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主体是由语言和符号系统构成的,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受到潜意识的影响和控制。
他批判了现代主义对于主体的理性化和理性中心化,主张对主体进行解构,揭示其中的欲望和冲突。
当代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近几十年来,哲学界一直流行着一个备受争议的流派——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试图挑战传统哲学的权威性和绝对真理观,它认为真理是相对的、多元的,反对将观点强加于他人。
在当代哲学中,后现代主义如一股清流,影响深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后现代主义的根源后现代主义首次出现在20世纪中叶,受到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柯等人的影响。
他们质疑了西方哲学传统中的权力结构、文化认知和意识形态,提出了建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等理论。
后现代主义主张现代性与理性主义的失败,认为真理和现实是虚构出来的,并认同差异性、多元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在学术领域产生了广泛的探讨,也在社会文化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权力、身份和话语,并开始怀疑权威的绝对性。
后现代主义的自由思想激励人们去思考,去挑战,去重构现实,让人们拥有更多元的视角去看待世界。
后现代主义的争议然而,后现代主义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鼓励相对主义和消极怀疑,可能导致道德沦丧和认知混乱。
也有人担忧后现代主义削弱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信仰基础,使社会陷入无序状态。
因此,后现代主义在实践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批评,需要进一步的反思和辩护。
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对于重新解释现实、权力和主体性有着独特的意义。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视角,挑战着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
不管是支持还是批判,我们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探讨后现代主义,以求更深层次的认知与启示。
在现今社会背景下,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解构了传统的哲学框架,呈现出另一番别样的风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
就后现代主义而言,它对现代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如箭在弦上,不容小觑。
后现代主义哲学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相当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强调
人类思维的相对性、复杂性和流动性。
后现代哲学家反对基督教启蒙时代以来的大部分哲学思想,他们认为这些思想太过简单化和抽象化,无法反映出复杂的现代社会和文化。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哲学家包括弗朗西斯·福柯、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雅克·德里达、吉尔·德勒兹等人,他们认为真理和价值
观是相对的,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标准和价值体系。
后现代主义关注于语言和符号的使用,认为语言和符号决定了现实的呈现方式,而不是反映出一个独立的现实世界。
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于哲学、文化和社会科学的各种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领域。
后现代主义哲学挑战并批判了现代社会的权力结构和认识形态,为人们重新思考历史、文化与社会带来了新的视角。
当代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哲学领域兴起的一种思潮和理论倾向,它对现代性和现代哲学的基本观念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通过对语言、权力、知识和真理的批判,试图揭示现代理性的局限性,并探讨如何在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的世界中建立新的哲学观念和价值体系。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与发展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由法国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提出,他在《全面禁闭》一书中首次将其作为一个特定概念予以界定。
后来,其他哲学家如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福柯(Michel Foucault)等人也纷纷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进一步发展和阐释。
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中,真理、现实和自我等传统观念被置于质疑之下。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认为,语言是一个重要的权力工具,它不仅用于描述世界,更是塑造和制约我们思维方式的框架。
他们强调语言的游戏性和释义性,认为真理无法被确定或固定地定义。
此外,后现代主义也对权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根据福柯的观点,权力与知识紧密相连,他认为权力机构通过掌控知识来实现自身的支配。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认为,知识总是与权力相关联,我们所接受的知识是被选定和过滤出来的。
他们呼吁对权力与知识关系进行再思考,并倡导着一种批判性的知识态度。
后现代主义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对个体与社会有着深远影响。
首先,在后现代主义观念下,个体的身份认同不再是固定和统一的,而是多元和流动的。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指出,在多元化并且存在着跨国界和跨文化交流的当代社会中,个体往往需要面对自我认同与身份建构的困境。
其次,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社会并非一个稳定而有序的整体,在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多样性、矛盾和冲突。
后现代思想强调对边缘群体、少数族群以及被边缘化群体的关注,并提倡多元文化主义和社会正义。
后现代主义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后现代主义不仅影响了哲学领域,在其他学科领域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福柯的哲学思想看后现代主义哲学精神
哲学总是在建构中坍塌,在坍塌中建构。
(线索:自然哲学家-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休谟的怀疑主义-康德-后现代主义哲学。
)后现代主义是从艺术和文学开始的,之后,哲学才加入了后现代主义的洪流中,迎来“人人皆话语,各个谈文本,解构不离手,颠覆不离口”的热闹局面。
后现代主义之“后”是超越主义,它要超越的现代主义指的是自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即所谓的现代性。
后现代是一个相对于现代而言的时间范围。
它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尤其是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反对知识论上的“基础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本质主义,整体主义等等。
在后现代中,资本主义没落,个人主义衰微。
在现代之后的一个独立的时代;在现代之中的现代的中后阶段,非独立的。
后现代性有的人既可能是一个前现代主义者、现代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一般物理意义上的时间范围,就不注意描述。
所以就出现了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具有反对现代性的思想态度和范围,他们关心结构的目的只是为了解构。
一、疯癫与理性
(和向他者敞开、反对理性、反对二元对立中的不平等性)
福柯的哲学生涯是从探讨现代医学和精神病学的起源开始的。
他的研究表明,精神病不是一种自然的或生理方面的疾病,而是一种对人群加以分类的社会功能,它的诞生是历史的产物。
在17世纪以前,人们并不把癫狂当作疾病。
在柏拉图的著作中,迷狂是理性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中世纪,癫狂一方面与人的堕落相联系,一方面与人的神圣的拯救相联系。
那时,只有少数疯子需要诊治。
在文艺复兴时期,癫狂还不是理性的对立面。
爱拉斯谟《愚人颂》里的癫狂是嘲讽的理性,高级的理性;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真理往往发自疯人之口。
福柯发现,中世纪晚期处置疯人的“愚人船”是一个象征,疯人被送往大海,任其漂泊;但“愚人船”又是朝圣的旅行,寻找理性的工具。
福柯分析说,那时的癫狂并不是社会防范的对象,它被视作对世界的无意义的揭示,它的领域在社会之外,但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仍有很多桥梁。
但是,到了17世纪,人们关于癫狂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转变的起因是这样一个偶然的事件:17世纪中叶,肆虐已久的麻风病突然在法国灭绝,原来的麻风病院闲置。
法国政府于是利用这些隔离设施囚禁罪犯、流浪汉和疯子,这些人被归入同一范畴。
“大囚禁”的时代因此而开始。
据统计,17世纪时,百分之一的巴黎居民被囚禁。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疯人与罪犯一样成了社会的敌人,是需要防范、管制和改造的对象。
癫狂于是成了需要特别注意和研究的疾病,疯人也成了需要加以治理的病人,不能像过去那样任其自流或以驱除了之。
18世纪法国大革命以后,癫狂被正式定名为“精神病”。
福柯指出:“只是在癫狂与非理性的关系之中,癫狂才能得到理解,非理性是癫狂的支撑,或者说,非理性限定了癫狂可能性的范围。
”就是说,社会对待癫狂的态度就是对非理性的态度,待非理性的理性态度是对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的一种限定。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是平行的,而不是对立的,癫狂也不被当作是应受理性管辖和匡正的疾病。
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癫狂才被视为危害社会的罪恶,应受到社会的管辖和理性的审查。
因此而来的后果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以及理性在这样的对立中获得了凌驾于非理性的权威,理性因
此成了判断人类和全社会利益的标准,具有支配一切的力量。
理性的时代就是这样开始的。
过去,人们一直把理性的时代解释为人类理性的长期发展和科学知识的诞生的结果,但福柯却把这一原因追溯到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麻风病的灭绝和大囚禁时代的开始。
他要告诉人们的道理是,理性的标准不是天然的合理性,不是来自知识的论证,而是一定的外在的历史因素所造成的。
二、监督与惩罚
从《规训与惩罚》看对权力都反叛。
反对权利和主体现代主义思想一贯研究人,而福柯却消解作为人类思想主体范畴的人,并宣布“人之死”。
从柏拉图的理念开始,哲学一直致力于研究
在《监督与惩罚》一书的开始,福柯引用一段史料:1757年3月2日,企图刺杀路易十五的弑君者达米安在巴黎大教堂门前被公开处决,引起万人空巷,争相观看。
犯人先被凌迟,再施以烙刑,用铅水、沸油、硫磺和树脂浇灌伤口,然后五马分尸,焚尸扬灰。
福柯说,这是古典时代惩罚制度的典型做法。
酷刑和残忍是公众的仪式,惩罚的目的是国王个人的报复。
国王的意志就是法律,对国王的攻击就是违反法律,国王有权报复。
但是,这样的惩罚制度并不十分有效,惩罚的仪式往往流于形式,表现得无畏的犯人往往成了英雄,国王反而成了被嘲笑的对象。
启蒙时代禁止酷刑。
法国大革命时代用断头台处决人犯,设计断头台的目的是为了免除犯人的痛苦。
根据此时流行的社会契约论,违反法律是违背契约,理应受罚,但惩罚的目的不是为了报复,惩罚的对象不是肉体,而是心灵。
这样的司法改革并不完全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它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惩罚,而不是更少地惩罚。
启蒙时代开始的惩罚制度在现代臻于完善。
现代惩罚体系像是边沁设计的“环视塔”的监狱模式,它是一个圆形的控制系统,站在中心即可监视周围的一切。
福柯说,现代监督系统无所不在,整个社会就是一座大监狱,举凡军营、工厂、机关、学校、医院,无不充斥着监督与惩罚。
现代监督系统有四项基本原则:(1)空间分布的艺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2)适当的行为控制(监督的程式化),(3)日常训练(按日程表监督),(4)力量的重新组合(把个人融合于集体)。
现代社会的各种纪律约束是微观的惩罚,惩罚的范围无所不包,有因时间(如迟到、早退)而惩罚,有因效果(如懒散、失职)而惩罚,也有因行为(如不恭敬)而惩罚,还有因说话(如粗鲁、冒失或沉默)而惩罚。
福柯认为,现代惩罚制度的成功之处不是在于制止犯罪,而是纵容犯罪。
失职、怠工和抵制是它的产物,这些犯罪现象又反过来证明了它自身存在和扩张的合理性,手段最后成了目的本身,为了监督而监督,为了惩罚而惩罚。
读者也许会问,福柯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呢,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他的系谱学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