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雷集团投资中国简报
- 格式:ppt
- 大小:467.38 KB
- 文档页数:23
雄牛资本关于我们投资经理–雄牛资本有限公司雄牛资本有限公司是一家注册于开曼群岛的豁免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由黄灌球先生创办,是一家直接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公司管理着“百富勤大中华资本增值基金”。
投资经理的股东和董事在大中华地区有着很强的商业背景,且在金融和消费领域有着尤其丰富的经验。
其中两个股东是全球知名的金融机构,其合并总市值约640亿美元。
通过整合股东和董事庞大的商业网络和客户关系,投资经理可获得大量潜在的投资机会。
投资团队的四个合伙人分别来自不同且互补的领域:投资银行、股票资本市场、直接投资、组合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合计有在大中华地区金融领域超过90年的从业经验。
我们深信兼具本土经验和国际专业素养的本土化的团队是投资事业成功的关键。
牛根生先生是公司董事会的非执行董事。
赵卷临先生是雄牛资本(香港)有限公司之高级顾问。
百富勤大中华资本增值基金百富勤大中华资本增值基金是一个注册于开曼群岛的豁免有限合伙制基金。
基金将位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的高成长性企业作为主要投资对象,并重点关注消费、零售、制造、高科技及环保相关领域,以期通过所投企业在香港、中国内地及美国上市实现退出。
基金的规模约为2亿美元。
在 2008 年 5 月,首次募集的有限合伙人主要为亚洲地区家族企业和上市公司,其合并总市值约达1260亿美元(不包括上市的金融机构)。
雄牛资本的合伙人也在基金中投入了相当多的个人资本,所以投资团队和基金投资者的利益紧密相连。
在合适的时候,我们可以提供有限合伙人联合投资的机会。
基金的顾问委员会由大中华地区不同背景的商业领袖人物组成。
顾问委员会成员企业的市值合计约530亿美元。
基金可借助顾问委员会庞大的社会网络来获得有价值的项目。
Citi Fund Services (Asia) Limited (花旗集团旗下子公司) 是基金的托管机构。
投资战略投资哲学投资经理管理团队认为,大中华地区正在经历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体化进程,在开展投资业务时,如下原则对于鉴别各种投资机会至关重要:坚持寻找投资对象需做大量的工作。
1.米塔尔并购华菱管线2005年1月,作为华菱管线的控股股东,华菱集团与米塔尔钢铁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前者将其持有的华菱管线74.35%国有法人股中的37.175%转让给米塔尔。
转让后,米塔尔与华菱集团在成为并列第一大股东。
此后,随着国内钢铁行业新政策出台,明确规定外商不能控股国内钢铁企业的背景下。
并购双方重新谈判,米塔尔钢铁公司同意其购入的股权减少 0.5%,以1%的股权差距屈居第二大股东。
1.1并购形式:横向并购——生产同类商品或服务的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
股票并购——并购方以股票作为支付方式,取得目标企业的资产或股权的一种并购行为。
吸收股份式并购——并购方通过吸收目标企业的净资产或资产,将其评估作价,折算为股金,使其成为并购方股东的一种并购行为。
跨国并购——并购双方在两个不同的国家发生的并购1.2并购过程由于米塔尔本次收购的股权比例超过30%,按照《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米塔尔应该以要约收购方式向华菱管线所有股东发出收购其所持有的全部股份的要约。
由于华菱管线的二级市场股价低于米塔尔的法人股收购价格,如果米塔尔实施要约收购的话,理性的二级市场投资者将会选择接受要约。
这样的结果显然会打乱米塔尔和华菱管线对股权比例的约定,进而影响整个交易架构,并将大大增加米塔尔的收购资金。
因此,申请豁免要约收购是最佳的选择。
通过此次股权转让,米塔尔钢铁公司成为华菱管线的第二大股东,实现了战略合作,尽管与其实现控股的初衷有悖,米塔尔公司仍达到了抢先一步占据中国市场的目的。
华菱公司也通过此次交易获得了米塔尔在采购、营销、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
当然,米塔尔对公司提出了15%的净资产收益率的要求,对公司是一个严重的考验,随着米塔尔管理的不断渗入,公司将进一步融入米塔尔的全球系统,从而达到相应的盈利水平,并且达到米塔尔盈利要求时间在缩短。
并购后如何与原企业融合: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米塔尔将为公司提供热镀铝锌钢板、优质线棒材等6大国际先进技术,帮助公司改善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增强核心竞争力。
增资中国市场麦当劳意欲何为作者:张天元来源:《中国食品》2023年第23期麦当劳中国即将迎来股权变动。
11月20日,麦当劳全球与凯雷投资集团宣布,麦当劳全球同意收购凯雷在麦当劳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战略合作公司中持有的少数股权。
交易完成后,麦当劳全球对于麦当劳中国的持股比例将由20%增加到48%,而中信联合体将继续以52%的股份保持控股地位。
麦当劳全球增资中国市场到底有何深意?加码中国市场作为麦当劳中国的另一控股股东,以中信资本为主的中信联合体将保持控股地位,交易完成后,中信联合体将继续持有52%的股份,麦当劳全球作为少数股东,持股比例将由20%增加到48%。
这意味着若交易完成,麦当劳全球大幅增持,与中信联合体一同持股麦当劳中国。
有业内人士指出,以凯雷为代表的PE投资公司在一段时间之后退出是正常的业务操作。
据悉,凯雷是最早进入中国的私募股权机构之一。
6年前,在麦当劳轰轰烈烈的本土化进程中,凯雷曾经联手中信集团以20.8亿美元的总对价收购了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拿下麦当劳中国20年经营权,成为麦当劳在美国以外最大规模的特许经营商,才有了今天的“金拱门”。
中资合作方的进入,一定程度上也在为麦当劳的本土化保驾护航。
彼时,麦当劳在中国内地的直营和特许经营餐厅为2000多家。
中信系与凯雷为麦当劳中国制定了一份“五年计划”,称到2022年餐厅数量要达到4500家。
而麦当劳中国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2022年,麦当劳中国超额完成了开店计划,截至2023年9月30日,麦当劳中国系统餐厅门店数为5582家。
关于本次交易,麦当劳中国背后的掌舵人也纷纷发声。
麦当劳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hris Kempczinski表示:“中国现在是麦当劳全球的第二大市场,餐厅数量超过5500家,较2017年翻了一番。
我们相信,现在是简化股权结构的最佳时机,中国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机遇,中国是麦当劳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其长期发展的潜力将让我们不断受益。
凯雷悉售中国太保股份获利逾5倍
2013年01月07日 20:28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北京时间1月7日晚间消息,据报道,美国私募股权巨头凯雷集团(CG)计划出售所持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剩余全部H股股份,套现至多7.90亿美元。
包括此次出售在内,凯雷在太保的投资回报达5倍以上,是其有史以来获利最多的一次。
据路透社报道,凯雷计划以每股30-30.30港元的价格出售太保集团的2.03亿股H股,售价较太保H股周一收盘价31港元折让约2.3-3.2%。
凯雷2005至2007年间以大约8亿美元现金收购了太保的17%股份,并于2010年底开始分批出售这些股份。
在此期间,中国保险产品的强劲需求加上港股的一次牛市导致了太保股价的大幅上涨。
仅过去一年,太保股价就飙升近40%,并于上周四创下52周新高。
包括此次在内,凯雷通过出售太保股份总计套现约51亿美元,获利高达43亿美元。
在此之前,凯雷曾通过出售在美国医疗保健集团HCR Manorcare的投资套现61亿美元,但该公司在HCR的投资得到了贷款的支持,因此实际获利低于对太保的投资。
1.凯雷状告沈南鹏“抢单”2008年12月,凯雷集团在香港高院对红杉中国基金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提起诉讼,索赔2.062亿美元。
案件起源是,原计划于2007年签约入股新生源的凯雷,在即将落实协议之际,被新生源大股东告之已和红杉另签入股协议,由此,凯雷出局,也失去了新生源上市获利的机会,白忙活半天。
凯雷不满并质疑的是沈南鹏从中作梗,同时怀疑其几个月的尽职调查等机密资料遭利用,为他人做了嫁衣,遂提起诉讼。
点评:两大知名VC掐架,尚属罕见。
可以追溯的是,当年沈南鹏起家携程网的时候,凯雷还是其投资方,如今沈南鹏也是媳妇熬成了婆,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之下,赚钱才是硬道理。
2.扑朔迷离PPGPPG李亮涉嫌携2000万美元潜逃的传闻,尽管外界猜测和质疑不断,但是PPG的投资方凯鹏华盈、集富亚洲和三山资本等风投一直没有站出来做一个官方的回应。
虽然,PPG现在云山雾罩,外人难以厘清真实情况,只能雾里看花,但是可以基本确定的是,PPG已经元气大伤,而投资PPG的凯鹏华盈、集富亚洲等风险投资商们,也只能暗自憋气,后悔遇人不淑。
点评:风险投资商们在谈及投资取向时,都不约而同地表示,投资其实就是投人,看来,这的确不是随口而言、泛泛而谈,人要是选错了,投什么项目都白搭。
3.亚洲互动传媒退市曾经戴着“首家日本上市的中国公司”光环的亚洲互动传媒,因经济丑闻于2008年9月20日在东京证券交易所创业板退市。
这家公司的上市,其背后有着红杉资本、日本最大广告公司电通、日本最大卫星通信公司JSAT等11家财务投资人以及4家战略投资人的共同推力。
其中红杉资本在亚洲互动传媒上市前,占有总股本的11.56%,在亚洲互动传媒退市时仍持9.19%的股份,是该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点评:红杉资本等投资人是亚洲互动传媒退市的一大输家,在IPO之后仍没有实现成功退出,亏掉的不仅仅是投资收益,一定程度上也输掉了基金背后投资者的信任。
4.IPO风光不再金融危机使得风投机构寄希望于IPO来实现退出越来越难,而费尽周折实现了IPO的企业也是颜面扫地。
案例分析与收购引发的思考随着中国对外资开放领域的增加,以及政府对境外资本参与国企改制的大力鼓励,面对中国企业以及中国市场强大的增值潜力,外资迫不及待地蜂拥而至。
徐工被凯雷收购,不亚于一场行业地震。
我们在庆幸徐工终于找到一个投资者的同时有没有警惕过:海外资本实力开始强势渗入我国装备制造业。
以卡特彼勒等为首的跨国巨头图谋的不仅是中国市场,而是从全球产业链的角度“整合”中国市场和资源,把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纳入其全球产业链,确保其在全球市场的绝对优势。
如果不积极应对,那么我们的装备制造企业将沦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加工车间。
我们一直在强调坚持对外开放,但是可知,外国企业就是利用了我们这一政策,纷纷开始进驻中国市场。
原本民营国企之间相互合作整合的机会越来越少,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大范围的“国退洋进”,外资代替民营“帮助”国企更好的发展下去。
我们应该明白外资存在的野心,他们追求的永远只是利益关系,而并非真正的帮助投资企业实现转型,引入新的管理理念,提升投资企业的内涵价值。
在国有企业改制的浪潮下,有人质疑,在国企本位和地方政绩的驱动下,地方政府缺乏把握“国退洋进”的充分动机和能力。
表面上看每一项国企改制都经过了严格的资产评估、层层审核和公开招标,但因为在地方政府在与外资的谈判合作中很难取得对等的地位,甚至难以代表国有企业的真正利益。
国企改制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屈服于国际资本的意志。
从凯雷集团收购徐工可以看出,学习国际资本在华产业投资并购,对于将来国内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生存以及寻求发展良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将是每个中国企业都必须正式与认真面对的课题。
借鉴国外资本在国内的成功收购经验,一方面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今后在与国外资本大鳄的对话的过程中,知己知彼,从而增加资本对话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了解国外的游戏规则,也能为将来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实施产业并购提供支持,从而避免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对话的不平等状态。
除此之外,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外国投资者并购国有企业政策规定,加强对外资并购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行业重点企业的审查和监管,保证在国家经济产业结构安全的情况下,对外开放引进外资。
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案例导语:外资私募基金在中国开疆拓土的步伐日益加快,一桩桩浮出水面的并购案例引人注目。
但并不是每个收购案例都进行得干净利落,收场皆大欢喜。
凯雷收购徐工和高盛收购双汇就是这样两个对比鲜明的案例。
同样是外资私募基金中的佼佼者,同样是意欲绝对控股中国的行业龙头企业,可是结局却是截然不同,悲喜各异。
外资私募基金在复杂的中国政治社会环境中,如何折冲樽俎才更能顺利取得最终的胜利?魔鬼藏在细节中,为此,我们先回顾一下两起收购案。
1、凯雷收购徐工案路线图2002年改制以徐工机械为平台启动改制计划。
2002年,徐工集团开始启动改制计划。
2003年中,摩根大通正式出任徐工集团的财务顾问,引资改制进入操作阶段。
自2003年中开始,原徐工机械中非实业资产得到了剥离,同时清算了内部企业交叉持股的资产。
徐工集团为数众多的合资公司则大部分未进入徐工机械,最终打包的资产主要包括徐工集团核心的重型厂、工程厂、装载机厂以及上市公司徐工科技,亦包括“徐工”品牌的知识产权。
20xx年初,打包完毕后的徐工机械引资工作正式展开。
20xx年选秀凯雷入围徐工集团。
引资之初,入围的有多家投资者,作为世界机械制造行业巨头的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一度被视为最有力的竞争者。
徐工集团对卡特彼勒并不陌生。
早在1995年,徐工集团即与之合作成立了合资公司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
20xx年中,徐州方面对入围者进行了第一轮淘汰,公布了六家主要的潜在投资者,卡特彼勒赫然在列。
20xx年10月,第二轮淘汰已见分晓。
出人意料的是,清一色的金融资本美国国际投资集团、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和凯雷亚洲投资公司胜出,而此前志在必得的卡特彼勒正式出局。
年敲定战略投资者确定为凯雷。
第二轮淘汰后,剩下的三家投资基金以数月时间对徐工机械进行了更深入的调研,并与徐州市政府开始了进一步谈判。
在xx 年5月左右,凯雷已然获得了进行细节谈判的优先权。
年10月25日,徐工集团与凯雷投资集团签署协议。
凯雷投资3.75亿美元收购徐工机械85%股权
刘刚
【期刊名称】《中国机电工业》
【年(卷),期】2005(000)011
【摘要】2005年10月25日.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徐工集团)与全球著名的私人股权投资机构凯雷投资集团(简称凯雷)签署协议,在交易完成后凯雷将获得徐工集团目前全资拥有的子公司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简称徐工机械)85%的股权,作价3.75亿美元现金(30亿元人民币)。
徐工集团将保留徐工机械15%的股权。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刘刚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48
【相关文献】
1.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上演资本并购大戏--凯雷投资3.75亿美元收购徐工机械85%股权 [J], 刘刚
2.凯雷出资3.75亿美元收购徐工机械85%股权 [J],
3.凯雷收购徐工放弃控股权 [J],
4.凯雷3.75亿美元收购徐工机械 [J],
5.凯雷18亿收购徐工45%股权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