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基础知识总结(课堂PPT)
- 格式:ppt
- 大小:293.50 KB
- 文档页数:28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高一语文必修一》是由人教版出版的教材,适用于高一年级学生。
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文学常识、课文讲解、写作和阅读技巧等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1. 文学的定义:文学是通过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包括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
2. 文学的分类:文学可以根据文学作品的内容、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等来进行分类,如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散文与诗歌、小说与剧本等。
3. 文字学和文学批评学:文字学研究文字的产生、演变和运用规律;文学批评学研究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评价作品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性质。
4. 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史是研究古代文学发展历程和作家及其作品的学科,可以根据朝代和文学流派进行划分。
第二部分:课文讲解1. 《阿Q正传》:这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懦弱的自负者阿Q的形象,通过阿Q的形象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弱点和精神状态。
2. 《荷塘月色》:这是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描写了作者在荷塘中静静散步的情景,通过塑造荷花和月色的形象,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美的追求。
3. 《春》:这是于谦先生的作品,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动物的活动,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4. 《古诗十九首》:这是课本中收录的古代诗歌作品,包括《静夜思》、《登鹳雀楼》、《江雪》等,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情感,展现了古代诗歌的魅力。
5. 《读书》:这是余光中先生的作品,通过讲述一个读书人的心路历程,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第三部分:写作技巧1. 描写的技巧:描写是指通过言语描绘事物的形象和状态,可以通过五感的描述、比喻和拟人等手法来丰富描写效果。
2. 叙事的技巧:叙事是指通过叙述事件的情节和人物的行为来表达故事的过程和情感,可以通过时间的顺序、场景的切换和人物的对话等手法进行叙述。
3. 说明的技巧:说明是指通过解释、推理和论证等方式来阐明观点和说明事物的性质、原因和结果,可以通过例证、比较和举例等手法进行说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知识点梳理与总结第一单元——诗歌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本单元有中国诗歌、外国诗歌, 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
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 《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 《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 《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 《错误》中闺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
教学时, 用“情”这根线串起这些看似各不相关的诗歌“珍珠”, 学生必收获情感, 启迪思想。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
情感与意象, 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 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 即: 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
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断章》等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
欣赏技巧是重要的, 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 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 尤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 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
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 “象”即形象、物象, 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 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具体教学中, 要注意区分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
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 在《再别康桥》用得较多, 如“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 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 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 更吸引人, 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二、复习要点:1.基础知识(字音、字形、词语)。
2.按要求朗诵。
3.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