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油管道泄漏事故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16.24 KB
- 文档页数:3
事故案例分析范文篇一:安全事故案例及分析山东省青岛市“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调查报告一、事故简介20xx年11月22日10时25分,位于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储运分公司东黄输油管道泄漏原油进入市政排水暗渠,在形成密闭空间的暗渠内油气积聚遇火花发生爆炸,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172万元。
二、事故发生经过及应急处置情况(一)原油泄漏处置情况企业处置情况11月22日2时12分,潍坊输油处调度中心通过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发现东黄输油管道黄岛油库出站压力从4.56兆帕降至4.52兆帕,两次电话确认黄岛油库无操作因素后,判断管道泄漏;2时25分,东黄输油管道紧急停泵停输。
2时35分,潍坊输油处调度中心通知青岛站关闭洋河阀室截断阀(洋河阀室距黄岛油库24.5公里,为下游距泄漏点最近的阀室);3时20分左右,截断阀关闭。
2时50分,潍坊输油处调度中心向处运销科报告东黄输油管道发生泄漏;2时57分,通知处抢维修中心安排人员赴现场抢修。
3时40分左右,青岛站人员到达泄漏事故现场,确认管道泄漏位置距黄岛油库出站口约1.5公里,位于秦皇岛路与斋堂岛街交叉口处。
组织人员清理路面泄漏原油,并请求潍坊输油处调用抢险救灾物资。
4时左右,青岛站组织开挖泄漏点、抢修管道,安排人员拉运物资清理海上溢油。
4时47分,运销科向潍坊输油处处长报告泄漏事故现场情况。
5时07分,运销科向中石化管道分公司调度中心报告原油泄漏事故总体情况。
5时30分左右,潍坊输油处处长安排副处长赴现场指挥原油泄漏处置和入海原油围控。
6时左右,潍坊输油处、黄岛油库等现场人员开展海上溢油清理。
7时左右,潍坊输油处组织泄漏现场抢修,使用挖掘机实施开挖作业;7时40分,在管道泄漏处路面挖出2米×2米×1.5米作业坑,管道露出;8时20分左右,找到管道泄漏点,并向中石化管道分公司报告。
“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的反思及体会11月22日,在黄岛发生了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至今为止已经造成了55人死亡,是国内输油管道极为少有的严重事故,国家安全局局长连发了十五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泄漏?泄漏的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是什么?管理上的原因又是什么?为什么泄漏的原油会进入市政排水涵道?是规划的问题还是设计的问题?是技术上的问题还是管理上的问题?是企业的问题还是政府的问题?都必须要查清楚。
为什么泄漏以后没有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为什么不警戒?为什么不封路?为什么不疏散群众?为什么不通知群众?为什么引起爆炸?爆炸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问得都很尖锐,也很有技术含量,当前的报道虽然很多,但是基本没有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很多问题还在在调查中。
我认为大家一定要注意了,建议最好能记住这些问题,不能只看个热闹,而是要跟踪本次事故调查组下一步公布的调查情况,看调查的结论能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这和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安全有关,中国的输油气管道很多,到“十二五”末要建成10万公里,和现在的铁路公里数差不多,而且今后还会不断增加,我们每个人的脚下就可能有输油气管道,我们出行都必然会经过输油气管道,所以这其中的安全隐患涉及到我们每个人,而且这种安全风险不像交通事故一样可以通过我们个人自身的注意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这种安全风险是我们个人完全不可控的,必须通过管道企业和政府的管理,所以我们大家要做的就是要通过严格监督政府和管道企业的管道保护行为,来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在本文中,我将结合自身理解,对管道维护中企业的工作方法方式做浅显的论述,并对企业与政府的职责划分做简要解释,力求能使大家对可能引起这次事故的原因有一个初步了解。
东黄输油管道起点是东营的胜利油田,终点是黄岛油库,是属于中国石化所有的,具体属于中国石化管道储运公司,这家公司的总部在徐州,是一家典型的管道运营企业,管道运营公司是干什么的呢?是专门管理管道的运行和维护,有点类似于原来的铁道部,或者现在的铁路总公司,管理铁路的运行和维护,但是他们自己不建设铁路,他们找专门的企业来建设铁路。
石油泄漏事故模拟总结1. 事故背景1.1 事故概述本次模拟的石油泄漏事故发生于某沿海城市的一座大型原油储备库。
事故原因为库区内一条直径为100mm的输油管道因老化、腐蚀而发生破裂,导致大量原油泄漏。
事故发生后,泄漏的原油迅速扩散至周边海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1.2 事故影响本次事故导致以下方面的影响:1. 生态环境:泄漏的原油对周边海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可能导致海洋生物死亡、栖息地破坏等。
2. 经济:事故对当地渔业、旅游业等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经济损失。
3. 社会:事故可能引发公众恐慌,影响社会稳定。
2. 应急响应2.1 响应措施1.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应急处理。
2. 关闭泄漏源,切断输油管道阀门,阻止原油继续泄漏。
3. 调度专业清污队伍,采用吸油、围油、吸油剂喷洒等措施,尽可能减少海域污染。
4. 组织消防、环保、医疗等部门,对周边人员进行疏散,确保人身安全。
5. 实时监测泄漏物质扩散情况,评估事故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6. 开展事故调查,查明原因,制定防范措施。
2.2 响应效果1. 泄漏原油得到有效控制,海域污染程度减轻。
2. 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周边居民生活受到影响较小。
3. 事故调查进展顺利,初步查明原因。
4. 生态环境和经济损失得到一定程度补偿。
3. 事故教训与建议3.1 事故教训1. 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基础设施检查和维护,预防事故发生。
2. 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3. 加强事故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事故发展态势。
4. 加大环保投入,提高清污技术水平。
3.2 建议1.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和单位职责。
2. 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应对事故能力。
3.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进行严查。
4.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降低事故风险。
5. 强化应急预案的实战化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素质。
6.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先进事故处理经验。
山东省青岛市“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调查报告一、事故简介2013年11月22日10时25分,位于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储运分公司东黄输油管道泄漏原油进入市政排水暗渠,在形成密闭空间的暗渠内油气积聚遇火花发生爆炸,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172万元。
二、事故发生经过及应急处置情况(一)原油泄漏处置情况企业处置情况11月22日2时12分,潍坊输油处调度中心通过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发现东黄输油管道黄岛油库出站压力从4.56兆帕降至4.52兆帕,两次电话确认黄岛油库无操作因素后,判断管道泄漏;2时25分,东黄输油管道紧急停泵停输。
2时35分,潍坊输油处调度中心通知青岛站关闭洋河阀室截断阀(洋河阀室距黄岛油库24.5公里,为下游距泄漏点最近的阀室);3时20分左右,截断阀关闭。
2时50分,潍坊输油处调度中心向处运销科报告东黄输油管道发生泄漏;2时57分,通知处抢维修中心安排人员赴现场抢修。
3时40分左右,青岛站人员到达泄漏事故现场,确认管道泄漏位置距黄岛油库出站口约1.5公里,位于秦皇岛路与斋堂岛街交叉口处。
组织人员清理路面泄漏原油,并请求潍坊输油处调用抢险救灾物资。
4时左右,青岛站组织开挖泄漏点、抢修管道,安排人员拉运物资清理海上溢油。
4时47分,运销科向潍坊输油处处长报告泄漏事故现场情况。
5时07分,运销科向中石化管道分公司调度中心报告原油泄漏事故总体情况。
5时30分左右,潍坊输油处处长安排副处长赴现场指挥原油泄漏处置和入海原油围控。
6时左右,潍坊输油处、黄岛油库等现场人员开展海上溢油清理。
7时左右,潍坊输油处组织泄漏现场抢修,使用挖掘机实施开挖作业;7时40分,在管道泄漏处路面挖出2米×2米×1.5米作业坑,管道露出;8时20分左右,找到管道泄漏点,并向中石化管道分公司报告。
9时15分,中石化管道分公司通知现场人员按照预案成立现场指挥部,做好抢修工作;9时30分左右,潍坊输油处副处长报告中石化管道分公司,潍坊输油处无法独立完成管道抢修工作,请求中石化管道分公司抢维修中心支援。
“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的反思及体会“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的反思及体会11月22日,在黄岛发生了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至今为止已经造成了55人死亡,是国内输油管道极为少有的严重事故,国家安全局局长连发了十五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泄漏?泄漏的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是什么?管理上的原因又是什么?为什么泄漏的原油会进入市政排水涵道?是规划的问题还是设计的问题?是技术上的问题还是管理上的问题?是企业的问题还是政府的问题?都必须要查清楚。
为什么泄漏以后没有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为什么不警戒?为什么不封路?为什么不疏散群众?为什么不通知群众?为什么引起爆炸?爆炸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问得都很尖锐,也很有技术含量,当前的报道虽然很多,但是基本没有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很多问题还在在调查中。
我认为大家一定要注意了,建议最好能记住这些问题,不能只看个热闹,而是要跟踪本次事故调查组下一步公布的调查情况,看调查的结论能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这和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安全有关,中国的输油气管道很多,到“十二五”末要建成10万公里,和现在的铁路公里数差不多,而且今后还会不断增加,我们每个人的脚下就可能有输油气管道,我们出行都必然会经过输油气管道,所以这其中的安全隐患涉及到我们每个人,而且这种安全风险不像交通事故一样可以通过我们个人自身的注意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这种安全风险是我们个人完全不可控的,必须通过管道企业和政府的管理,所以我们大家要做的就是要通过严格监督政府和管道企业的管道保护行为,来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在本文中,我将结合自身理解,对管道维护中企业的工作方法方式做浅显的论述,并对企业与政府的职责划分做简要解释,力求能使大家对可能引起这次事故的原因有一个初步了解。
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剖析2013年11月22日晚,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路附近一条主要输油管道发生爆炸,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并引起了公众对输油管道安全的关注。
此次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为操作失误、安全管理不到位等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
一、事故概况:事故地点位于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路附近,事故时间为2013年11月22日晚,当时正值晚高峰期间,周边区域人员密集,事故造成了多人死亡和伤亡,以及现场施工设备和建筑物的损毁。
同时,事故导致的油品泄漏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长期导致环境恢复的难度和成本。
二、事故原因:1、安全管理不到位:据了解,此次事故的输油管道是由中石化青岛分公司施工建设并运营,但是针对风险管控和安全检查等工作不到位,也未能保证管道在运营期间的安全性。
2、操作失误:事故发生前一周,施工队曾发现液压系统油温升高,但是没有及时处理,同时没有进行相关的警示和停机处理。
例如没有在重要节点安置安全警示标志,也没有建设应急响应预案。
在事故发生前,施工队继续对管道进行施工作业,并且未对液压系统的安全隐患展开处理,直到最终发生爆炸事故。
3、技术工艺不足:对于设备的安全监管和管理,技术工艺的优劣也是决定因素之一。
在事故中,管道的设计和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到周边环境和设施的情况,设备的安全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此外,管道的使用年限和维护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考虑和规划。
三、防范措施:1、加强安全管理: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企业安全管理系统,加强对员工安全教育和培训。
同时,加强对生产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保障设备的安全性。
2、强化技术工艺:企业应该加强对设备的设计、选型和建设,建立完善的管道设计标准和管理制度,以保障设备的安全性。
同时应该加强对设备使用年限和维护等方面的规划和执行。
3、加强应急响应预案的建设和管理: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体系,及时处理突发事件,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损失,并加强应急响应能力的监测和评估。
附件国几起典型生产安全事故案例解读分析材料一、“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分析点评(一)事故的基本情况。
2013年11月22日10时25分,位于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管道储运分公司东黄输油管道泄漏原油进入市政排水暗渠,在形成密闭空间的暗渠油气积聚遇火花发生爆炸,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172万元。
(二)事故的直接原因。
输油管道与排水暗渠交汇处管道腐蚀减薄、管道破裂、原油泄漏,流入排水暗渠及反冲到路面。
原油泄漏后,现场处置人员采用液压破碎锤在暗渠盖板上打孔破碎,产生撞击火花,引发暗渠油气爆炸。
(三)事故的间接原因。
1.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中石化集团公司及下属企业中石化股份公司、中石化管道分公司潍坊输油处和站对安全生产工作疏于管理、管道保护工作不力、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存在死角、盲区,未能及时消除重大安全隐患,事发后应急救援不力,现场处置措施不当。
2.政府及相关部门履职不到位:(1)市人民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力,督促指导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履职不到位,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不彻底,隐患排查整改不力;黄岛街道办事处对长期违章搭建临时工棚问题失察,导致事故伤亡扩大。
(2)管道保护工作主管部门(省油区工作办公室、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油区工作办公室、开发区安监局、石化区安监分局)履行职责不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不深入,督促企业落实应急预案不到位,安全生产大检查走过场。
(3)开发区规划、市政部门履行职责不到位,事故发生地段规划建设混乱。
市规划局开发区分局对相关项目规划方案审批把关不严,导致市政排水设施划入厂区规划;事发区域危化企业、油气管道与居民区、学校等交叉布置,造成严重安全隐患;开发区行政执法局违规同意对排水明渠设置盖板使之变为暗渠,道路整治工程未对管道采取保护措施,未发现违章搭建临时工棚问题。
(4)市及开发区管委会相关部门和应急办对事故风险研判失误,导致应急响应不力,还存在压制、拖延事故信息报告和谎报问题。
摘要:近期,我单位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漏油事故,给环境造成了污染,也给公司带来了经济损失。
为深刻反思事故原因,吸取教训,以下是对此次漏油事故的反思总结。
正文:一、事故基本情况2023年X月X日,我单位在开展石油开采作业过程中,发现输油管道发生泄漏,导致大量原油泄漏至周边环境,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事故发生后,公司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采取封堵泄漏点、清理泄漏原油等措施,尽量降低事故损失。
二、事故原因分析1. 人员操作失误: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操作人员对输油管道的巡检工作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管道泄漏问题。
此外,操作人员对相关设备操作技能掌握不足,导致在紧急情况下无法正确处理泄漏事故。
2. 设备老化:部分输油管道已使用多年,存在老化现象,未能及时进行更换或维修,导致管道泄漏。
3. 安全意识淡薄:部分员工对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存在侥幸心理。
4. 管理制度不完善:公司对输油管道的巡检、维护、保养等工作制度不完善,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
三、事故反思及整改措施1. 加强员工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强化安全操作技能,确保员工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正确应对。
2. 加强设备检查与维护:对输油管道等关键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发现老化、损坏等问题及时更换或维修,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3.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输油管道巡检、维护、保养等工作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确保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4. 严格监督执行:加强现场监督,确保各项安全措施得到有效执行,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5. 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员工环保意识,确保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四、总结本次漏油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吸取教训,切实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公司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安全投入,强化安全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员工安全素质,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案例分析一、事件概述2013年11月22日凌晨3时,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秦皇岛路与斋堂岛路交汇处的中石化输油管道发生破裂事故,约380吨原油泄漏。
其中,部分油品流入市政排水暗渠,在流入雨水暗渠后,由于暗渠负压抽吸作用引起爆炸。
事故发生后,中石化和当地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现场处置和救援。
此次事故造成62人死亡,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172万元。
二、原因分析1.设备设施老化: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输油管道与排水暗渠交汇处的管道设施老化,导致原油泄漏流入排水暗渠。
据调查,该段输油管道使用了约10年,未进行过更换或维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安全管理不到位:中石化对输油管道的安全管理存在不足。
事故发生前,巡检人员未能及时发现管道设施的老化状况并进行维修;同时,未能有效防范和监控排水暗渠的油品泄漏情况,导致事故扩大。
3.应急处置能力不足:中石化的应急处置能力存在缺陷。
在事故发生后,未能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进行有效的疏散和救援,导致了伤亡和损失的扩大。
4.安全意识淡漠:员工对安全意识的重视不够,未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在日常操作中可能存在违规行为,导致设备设施的损坏加速,进而引发事故。
三、经验教训1.加强设备设施维护:企业应重视设备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定期进行全面检查和维修。
对于老旧的设备设施,应及时进行更换,确保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防止事故发生。
2.强化安全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能力提升。
同时,应制定完善的安全规章制度,规范员工的安全操作行为,提高整体安全意识。
3.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企业应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在事故发生时,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组织救援和疏散,降低伤亡和损失。
4.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企业应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员工了解安全知识,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摘要:通过对“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的深入分析,本文从事故原因、教训总结、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反思,旨在提高管道安全管理水平,预防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正文:一、事故原因分析1. 管道建设问题:在“11·22”事故中,管道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焊接不良、施工损坏或钢管质量问题,导致管道存在先天缺陷。
2. 管道维护管理不足:事故发生后,管道维护管理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管道泄漏问题,导致泄漏进一步扩大。
3. 应急处置不当:事故发生时,应急处置措施不够及时、有效,未能有效控制泄漏,导致事故扩大。
4. 安全意识淡薄:部分员工安全意识不足,对管道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违规操作、忽视安全防护等现象。
二、教训总结1. 管道建设要严格把关:从原材料采购、施工工艺、验收标准等方面,确保管道建设质量,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 加强管道维护管理:建立健全管道维护管理制度,定期对管道进行检查、保养,及时发现并处理泄漏问题。
3.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提高员工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控制泄漏。
4. 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确保员工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安全规程。
三、预防措施1. 完善管道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管道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人员职责,确保管道安全运行。
2. 加强管道隐患排查:定期对管道进行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3. 提高管道巡检质量:加强管道巡检力度,确保巡检质量,提高管道运行安全系数。
4. 加强应急演练: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控制泄漏。
5. 强化安全文化建设: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营造“人人关注安全、人人重视安全”的良好氛围。
总结:“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深刻反思事故原因,吸取教训,加强管道安全管理,预防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中石化管道爆炸事故案例分析事故概况2013年11月22日10时25分,位于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储运分公司东黄输油管道泄漏原油进入市政排水暗渠,在形成密闭空间的暗渠内油气积聚遇火花发生爆炸,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172万元。
案例焦点:1、原油泄漏7小时后发生爆燃,中石化应急响应为什么没有启动?黄岛区相关部门接到报告后未疏散群众?2、石油天然气管线为什么在人群密集地区铺设?同时在一条窄路上敷设11条不同管线的规划是否合理?案例分析:1、直接原因:管线漏油进入市政管网导致起火。
2、间接原因:输油管道与城市排水管网规划布置不合理,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对输油管道疏于管理,造成原油泄漏;泄漏后的应急处置不当,未按规定采取设置警戒区、封闭道路、通知疏散人员等预防性措施。
分析总结:①针对在建工程要纳入当地城乡规划,根据“后开工的建设工程服从先开工或者已建成的建设工程、同时开工的建设工程,后批准的建设工程服从先批准的建设工程”的原则做好与其他管道的避让和保护工作。
管道的安全保护设施应当与管道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提高施工技术水平,严把施工过程控制,管道建成后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竣工验收,经验收合格方可正式交付使用。
②应当建立、健全管道巡护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
管道巡护人员发现危害管道安全的情形或者隐患,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处理和报告。
编制深化相应应急预案,并在规定的时间长度内熟悉演练,提高员工素质,培养其应急逃生和应急处置能力。
③针对出现其他管线在建与已建石油燃气管线交叉或安全间距不足,以及其他地上他建筑物、构筑物占用的现象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等其他法律予以制止,阐明利害,必要时要诉诸于法律手段。
对事故相关责任人员的处理决定(一)司法机关已采取措施人员。
开发区工委管委办公室副主任兼应急办主任汪啸、开发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杨玉军、开发区安监局副局长李宝三、开发区安监局危化品处负责人兼监察大队负责人李本哲、开发区安监局副局长兼石化区分局局长任献文、开发区安监局石化区分局副局长王成河等15人被司法机关批准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