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认识和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62
浅谈老年高血压的特点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摘要】高血压病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据相关资料统计,当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呈逐步上升趋势,其数量高达1.6亿人,其中老年高血压约占40.4%,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对此,本文通过分析老年高血压的特点,总结老年高血压的诊断方法和标准,探讨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诊断;治疗方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逐步提升,据临床数据统计,在我国经过相关临床检查确诊高血压的患者接近一亿多人,其数据还在逐渐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负担和痛苦。
本文结合乡镇医院高血压患者就诊情况、病历资料和治疗情况等综合分析,探讨老年高血压的特点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
1 老年高血压的特点由于老年人身体各方面功能比较低,一旦患上高血压病,其血压主要表现为:①血压波动大。
对此在检查或者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期间,需要定期测量其血压,随时关注血压值变化,并根据其血压的变化调整药剂量。
②血压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其舒张压表现为正常或者偶尔升高,患者脉压变化大。
③根据患者体位的不同,血压变动也会有差别,有时会发生低血压。
④因动脉硬化的影响,容易出现假性高血压。
⑤由于其人脑功能低下,容易发生忧郁症,对此在治疗过程中可适当使用利血平、可乐定等药物,禁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药物,以免造成误食影响其身体健康。
2 老年高血压的诊断2.1 诊断标准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人,血压值持续或非同日3次以上超过标准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95mmhg便可以诊断为老年高血压。
如果单纯的收缩压≥160mmhg,而舒张压<95mmhg,则可以诊断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2.2 注意事项由于老年高血压的血压具有不稳定、变化大的特点,对此,患者家中应具备血压自测器,随时监测血压值,并根据血压情况随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患者是否患有肾实质性高血压及内分泌性高血压[1]。
老年高血压定义、特点、治疗要点及病例分析一、老年高血压定义老年人高血压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血压持续升高超过高血压诊断标准,或者非同日3次以上测的血压都超过高血压诊断标准,老年收缩压≥140mmHg及/或舒张压大于或者小于90mmHg称为老年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随年龄增加而进行性增加,年龄每增加10岁高血压患病率约增加10%左右。
35岁以上的高血压患病率上升幅度加大,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0%以上,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占老年高血压的70%左右。
二、老年高血压流行病学特点当前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达2.5亿,而老年高血压的发病率占高血压病人的60%~70%,也就是说两个高血压患者中必有一个是老年人,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又是老年高血压的一种。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老年高血压有如下特点:1、60%-70%的高血压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称为老年收缩期高血压;2、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可使病死率、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2-4倍;3、多存在多种心脑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相关心脑血管疾病,因此选择降压剂较复杂;4、血压波动大,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尤其发生在降压治疗及情绪变化时;5、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及心脏功能不全;6、收缩压升高危险性要大于舒张压升高,并且多数患者收缩压比舒张压更难以控制,治疗重点应放在控制收缩压上;7、老年高血压多数具有低肾素、低交感活性及高容量、高搏出量的特点,故利尿剂及钙离子拮抗剂对老年高血压治疗较其它种类降压药物效果好。
三、老年高血压降压治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国内外研究表明,在血压降低相同幅度情况下,对老年人降压益处比年轻人及中年人益处要大得多,有效降压可使脑卒中下降36%-42%,使主要心血管事件降低26%-32%,收缩压每下降10mmHg,可使60-70岁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下降1/3。
因此,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积极控制血压是十分必要的,但要注意以下问题:1、随着年龄的增加,调节血压的压力感受器逐渐退化,敏感性降低,因此降压不可太快,要循序渐进,降压药物剂量要逐渐递增,尤其对体弱者及原有脑血管疾病者,否则易发生低血压,尤其是体位性低血压及脑供血不足发生;2、注意药物的体位效应,尽量不用α受体阻滞剂来降压,降压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患者足够的入量,如患者入量不足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药物,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应小剂量应用;3、老年人存在多种脏器的损伤,要注意降压药的选择,如有心功不全可首选利尿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肾功不全首选钙拮抗剂,禁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4、由于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的僵硬度增加,弹性减弱,使舒张压减低,脉压加大。
老年高血压的特点·治疗及护理标签:老年;高血压;特点;治疗;护理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全国约有一亿高血压病人中,绝大多数为中老年患者。
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约占四分之一患有高血压。
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病,血压控制欠佳可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主动脉病等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长寿以及生活质量,故应充分了解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并给予积极治疗,和相应的护理。
1 老年高血压病的特点1.1 血压波动大主要是收缩压易波动,有血压忽高忽低的特点。
1.2 收缩期高血压增多很多老年人表现为高压(收缩压)增高,常常大于160mmHg,低压(舒张压)正常或下降,常常小于90mmHg,同时常有运动后头晕及心前区疼痛现象。
1.3 降压不可操之过急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
尤其夜间血压不应太低,避免因降压而影响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
1.4 老年人容易产生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在降压治疗中由平卧位改为直立位而出现头晕目眩时,有直立位低血压表现。
因此,老年人在服降压药期间活动应较缓。
1.5 老年人对盐敏感如摄盐过量,较易发生高血压,因此饮食不宜过咸(盐180mmHg时,可先将收缩压降至160mmHg以下,如收缩压在160~179mmHg,可将其降低20mmHg,如能耐受可逐步将血压降至目标值。
2.4 老年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控制体重、适当参加有氧运动、合理膳食结构、戒烟、限酒以及消除不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行为和习惯,适用于临界、轻型高血压和各型高血压的基础治疗。
有研究表明,单纯的限钠、运动、减肥方案能使老年高血压降低6/5mmHg。
2.5 老年人降压药物应用的特殊性欧洲指南与中国指南推荐的六大类降压药物(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α受体阻滞剂)均可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应根据患者是否并存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
老年人单纯收缩压升高是怎么回事?作者:郑文瑶来源:《养生大世界》2019年第07期在中国60岁以上老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将近50%,高血压已成为老年人群心脑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其中有些老年高血压患者,只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被称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即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正常甚至降低。
这是高血压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了解和掌握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特点,将有助于合理控制高血压。
1.1 什么是收缩压?收缩压是指当人的心脏收缩时,动脉内压力上升,心脏收缩中期,动脉内压力最高,此时血液对血管内壁的压力称为收缩压,亦称高压。
1.2 收缩压升高有什么危害?在高血压各种类型中,收缩压增高最常见,而且更难控制。
临床观察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而表现的单纯收缩压升高,更易发生中风和冠状动脉急性事件。
因此在临床上医生有时会更关注病人的收缩压。
1.3 什么是舒张压?舒张压是血压的一部分,血压是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常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压在一个心动周期过程中,心室收缩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以动能的形式推动血液向前流动;一部分以势能的形式储存在弹性血管的血管壁中,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使心室舒张,动脉管壁弹性回缩,将储存的势能转化为动能,推动血液继续流动。
在心脏舒张末期,动脉血压降到的最低值即为舒张压,亦称低压。
1.4 舒张压异常意味着什么?舒张压代表血流克服周围阻力所需的最低压力。
单纯舒张压升高说明周围小动脉紧张性较高,常见于原发性高血压以及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精神压力大等引起的植物神经紊乱。
舒张压偏低常见于老年动脉硬化患者,舒张压的形成与血管收缩力度有关,老年性动脉硬化患者由于动脉弹性较差,弹性储备能力较弱,容易在心脏收缩之后,不能够起到比较强的延续效果,这类患者同时容易合并收缩压升高。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除了表现以收缩压增高为主,脉压增大之外,还具有以下特点:2.1对盐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排血量、心率、腎血流量、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都会降低,肾对水盐(容量)调节能力下降,常表现为容量依赖性高血压,对盐敏感,即摄入盐的量,对血压影响很大。
老年性高血压的治疗进展【摘要】:高血压为临床常见综合性疾病,亦属常见慢性病,其主要特征为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是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老年性高血压以血压波动大为主要表现,若治疗不及时,任由疾病发展,可严重损伤机体靶器官,有着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严重危及居民身心健康。
目前,老年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如:利尿剂、CCB、ACEI/ARB、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等。
鉴于此,本文就近年来老年性高血压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老年性高血压;治疗;进展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导致老年性高血压问题逐渐加重。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49%。
老年人易合并多种临床疾病,并发症较多,其高血压的特点是收缩压增高、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大;血压波动性大,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及餐后低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白大衣高血压和假性高血压相对常见。
老年性高血压不仅会引起患者血压水平升高,还会诱发相关并发症,如:脑卒中、心力衰竭、冠心病、动脉硬化、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当前临床尚未阐明老年性高血压患者的致病机制,所以其治疗尚无根治性措施。
因此,积极开展降血压治疗不容小觑。
老年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应降至150/90mmHg以下,如能耐受可降至140/90mmHg以下。
对于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降压的目标值为﹤150/90mmHg。
老年高血压降压治疗应强调收缩压达标,同时应避免过度降低血压;在能耐受降压治疗的前提下逐步降压达标,应避免过快降压[1]。
因此,老年性高血压治疗方案的制定已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鉴于此,本文就老年性高血压治疗进展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
1老年性高血压的诊断要点1.1老年性高血压的定义WHO(2006年)建议,世界各国应根据各自社会经济学背景,规定老年人的年龄切点,发达国家(如欧美国家)以≥65岁人群为老年人的年龄界限,而发展中国家则为≥60岁[2]。
老年性高血压血压以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多见,患病率高,占全部高血压患者的50%多一、临床特点及表现1、收缩压与舒张压相差较大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老年人各器官都呈退行性变化,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动脉硬化明显,几乎成了无弹性的管道。
心脏射血时主动脉不能完全膨胀,动脉内骤增的血容量得不到缓冲,导致收缩期血压增高,而舒张压相对较低,导致脉压差增大。
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随年龄变化的趋势,显现出收缩压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而舒张压多于50~60岁之后开始下降,脉压逐渐增大2、血压波动大表现活动时增高,安静时较低;冬季偏高,夏季偏低,而且血压越高,其季节性波动越明显。
在24小时以内,以及在一个较长时期都有较大波动,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这与老年人的压力感受器官调节血压的敏感性减退有关。
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站立不稳,视力模糊,软弱无力等,严重时会发生大小便失禁、出汗甚至晕厥。
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较高,并随年龄、神经功能障碍、代谢紊乱的增加而增多。
老年人高血压每日波动正常人一天中血压波动幅度在20—30毫米汞柱。
老年人的波动幅度较年轻人大。
在睡眠的影响下,人一天的血压有2个高峰和2个低谷:早起6—8点为第一个高峰;8点后开始下降,到中午l2点至下午2点为第一个低谷;然后血压开始上升,到下午5—8点为第二个高峰;此后血压下降,到凌晨1—2点为全天最低点,也就是第二个低谷,然后血压逐渐上升。
血压变化程度最大的时间段是清晨,血压会迅速上升到较高水平。
有少数患者在凌晨5时--6时起床时血压猛增到峰值。
因此,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和脑卒中特别容易发生在清晨和上午时段。
凌晨血压陡增,其机制可能是血压调节对交感活动的过度反应,多见于使用短效降压药的患者。
改用谷峰比值较高的长效制剂(如硝苯地平缓释片),能更有效地控制夜间(0时至次日晨8时)血压,防止凌晨血压陡增,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3合并症与并发症多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减退,常有冠心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肥胖症等,患高血压后容易引起心、脑、肾的合并症,如心绞痛、心肌梗塞、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此时需特别注意,不要应用使并发症加重的药物。
家庭医学2016.03(下)单纯收缩期或舒张期高血压的降压标准Family Medicine本刊策划医学上把收缩压增高而舒张压正常称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高血压的一个特殊类型。
此类现象多发生于老年病人,特点是收缩压大于180毫米汞柱,而舒张压尚在正常范围,甚至可能低于正常范围,脉压差增大。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由动脉硬化引起,一般认为,动脉的硬化程度与脉压差成正比,也就是说,动脉硬化程度越高,脉压差越大。
这就给降压治疗增加了难度,容易在降低收缩压的同时也降低了舒张压。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诊断标准是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
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高压高、低压不高的高血压。
对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人们经历了一个逐渐变化和加深认识的过程。
最早,人们认为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主要与舒张压升高有关。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医生们的治疗和研究都致力于如何降低患者的舒张压。
甚至有一种误解,认为老年人的收缩压增高是随年龄增加的一种生理性改变,治疗与否都不要紧。
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更多的临床研究和对最终事件的分析发现,医生们将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并列为高血压诊断的标准,第一次将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舒张压<90毫米汞柱作为降压目标,并明确指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冠心病、脑卒中等的独立危险因素。
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50岁以上的高血压病人,单纯收缩压人的血压有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分,而且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升高或降低并不一定同步,因此临床上经常遇到单纯收缩压高或单纯舒张压高的患者。
有些患者分不清收缩压和舒张压,会把收缩压高说成“上面高”,把舒张压高说成“下面高”。
不少读者在来信中提到自己每次量血压时都是“上面高”而“下面”正常;或者“下面高”而“上面”正常。
这些读者不知道如何用药为好。
这里就给广大读者朋友们进行解答。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有何特点阴文/钱春发主任医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单纯收缩压或舒张压高的患者如何用药(图/木易)18. All Rights Reserved.Family Medicine。
家庭医药 2016.0826预防与治疗·心脑血管及糖尿病栏目特约协办:三正医疗·塔能——脑健康专家总病死率和心血管事件呈正相关,比收缩压或舒张压更能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2.血压波动范围较大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而动脉壁僵硬度增加,血管顺应性降低,使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更易随情绪、季节和体位的变化而出现血压波动范围较大,特别是收缩压波动幅度较大。
血压在短时间内急剧波动,则明显增加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
老年高血压患者一天内血压波动范围可在40/20mmHg 以上。
老年人血压波动幅度大,进一步增加了降压治疗的难度,因此需谨慎选择降压药物。
3.清晨高血压增多老年人清晨高血压,指老年患者清晨醒后1小时内的家庭自测血压或起床后2小时的动态血压记录≥135/85mmHg,或早晨6:00~10:00的诊室血压≥140/90mmHg。
清晨高血压的发生率在年龄40~79岁者为19.4%,80岁及以上者为21.8%。
大家知道,清晨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间,而血压升高是促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
从发生机制上来讲,清晨时交感活性增加,儿茶酚胺类收缩血管物质水平升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且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这些因素共同增加了清晨高血压的风险。
4.合并体位性低血压增多体位性低血压是指在改变体位为直立位的3分钟内,收缩压力下降大于20mmHg或舒张压下降大于10mmHg,同时伴有低灌注的症状,如头晕或晕厥。
体位性低血压在年龄65岁及以上人群总体患病率可达20%~50%,而老年人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的比例更高。
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主要原因是,老高血压是指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若只是收缩压≥140mmHg而舒张压<90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高血压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及治疗标签:老年人;高血压;特点;治疗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
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人高血压逐年增多。
据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高血压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0%,居世界首位。
而且其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都很低。
因此老年人群高血压的防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1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1.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血管壁结构改变,弹力纤维钙化、断裂及胶原纤维增加,导致大动脉弹性减低,顺应性下降,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正常甚至降低,脉压差增大(可达50 mm Hg以上)。
1.2血压波动大许多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很不稳定,波动很大,其主要原因是老年人的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调节功能减退。
血压波动是造成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1.3晨峰现象表现为早晨起床时血压骤然升高,可高于平时血压40 mm Hg~50 mm Hg,其主要原因是清晨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增强,使体内儿茶酚胺浓度升高,血小板活性增强,而老年人由于体内各项机能减退,对以上变化不能做出相应的调节,而至血压升高,这也是导致清晨脑血管事件高发的原因之一。
1.4体位性低血压老年人的血压易受体位变化的影响,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很高,特别是在应用降压药的过程中更易发生。
这与老年人的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有关。
1.5合并症多由于老年人动脉硬化,机体各项功能减退,常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多种疾病。
这些疾病的存在可加重高血压,并影响高血压的治疗效果。
1.6无症状性高血压老年人机体反应能力下降,对各种症状反应迟钝,血压很高,而没有任何症状,导致高血压被忽略而得不到及时治疗。
鉴于老年人高血压的以上特点,在治疗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针对不同的人群,制定相应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
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加强对老年高血压病的防治,可减少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和死亡,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我国老年高血压病患病率已达38.2%~57.0%,如何防治老年高血压是医学界亟需解决的课题。
老年的定义现在多数国家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生理年龄定义老年,即欧美发达国家65岁以上称为老年。
我国目前将≥60岁者划分为老年人,目前在我国一些省市中,老年人已占10%左右,而且比例逐年增加,估算我国每日约有5000人达到65岁,65岁以上的人中男性寿命平均为80.1岁,女性为84.5岁。
WHO报告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高血压约计50%。
发病原因原发性高血压:临床上有9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未找到明确病因,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
目前高血压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
有如下几种学说:①遗传因素:高血压病有家族遗传倾向,普遍认为是遗传因素与一系列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年龄因素:高血压病的患病率随年龄而增加。
③精神因素:持续紧张及精神创伤与高血压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④食盐摄入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膳食中每日食盐在10g以上者高血压患病率高。
每日限盐3~5g,并适当增加钾盐的摄入,可使多数人血压降低。
⑤其他因素:如吸烟嗜酒、多食肥胖等,与高血压发病也有一定关系。
烟碱可使心脑应激性增强,心率增快,使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继发性高血压:临床上有5%~10%的高血压是由一些特殊疾病所引起的。
血压升高是这些疾病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表现中的一个突出症状或体征,故称之为继发性高血压或症状性高血压。
常见于:①肾实质性:如各种急性、慢性肾炎、肾病及肾盂肾炎等。
②肾血管性:肾动脉狭窄(老年肾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性大动脉炎及肾梗死等。
③内分泌性(肾上腺性):如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增生、腺瘤)、柯兴氏综合征等。
④药物性:如长期大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
老年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早在1978年WHO建议老年高血压定义为60岁以上人群,血压值或非同日3次以上收缩压≥160mmHg和舒张压≥85mm即可诊断为老年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