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需从“脾肾”论治
- 格式:docx
- 大小:17.27 KB
- 文档页数:3
中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特色红十字血康医院中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以补益为原则,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再障辨证首先应分清属急性还是慢性,一般说来,起病急、病程短,高热,出血严重,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明显甚至神昏为急性,属热毒壅盛型;发病隐袭,病程长,病情较少危重表现者为慢性型,其中以神疲乏力、心悸怔忡、夜寐不安、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唇甲色淡、轻度出血者属心脾止虚;而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盗汗或形寒肢冷、夜尿频多、有或无出血者,根据其阴虚、阳虚偏重辨为肾阴虚、肾阳虚及阴阳两虚型。
有的久病入络,出现面色黧黑、舌面瘀点瘀斑、皮肤甲错等症状,按血瘀辨证。
再生障碍性贫血似属中医学”虚劳“、”虚损“及”血证“的范畴。
以往认为是不治之症,经过40多年来中医治疗的实践,对其预后已有改观。
据调查,平均死亡年龄延长,病死率下降,有效率和治愈率增高。
再障患者为全血细胞减少,淋巴增高,说明五脏六腑的功能都被病毒破坏,使机体免疫功能减退,脏腑之间的生、克、侮的正常转化关系失调,事物的精微吸收受到阻碍,饮食后不能正常的转化、吸收,而失去了精、气、神、血、津液的生成,又导致了各种血细胞的再生障碍。
中医学认为造血的骨髓与肾有密切关系,所以肾对于造血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认为,血与气、血与精的关系密切。
气属阳,血属阴,血液的生成有赖于气,气可促进造血。
精与血同属阴,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影响。
中医认为再障的发病与心、肝、脾、肾有关,尤以肾和造血的关系最密切,治宜补肾为本,兼益气活血。
国内治疗慢性再障常用雄激素合并中医补肾法治疗。
中医补肾法治疗,治宜补肾为本,兼益气活血,所以常选用鹿角胶、仙茅、仙灵脾、黄芪、生熟地、首乌、当归、苁蓉、巴戟、补骨脂、菟丝子、女贞子、人参、枸杞子、阿胶等药。
这类药物已证实有促进骨髓干细胞分化、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能力,因此在临床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极佳,对急慢性再障的有效率达85%以上,前景非常光明。
中医海文琪介绍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虚劳"范畴。
虚劳分为心、肝、脾、肺、肾五脏虚损,再生障碍性贫血与其中的脾、肾两脏有关。
气血的生成与脾肾关系密切。
脾居中焦,"中焦受气取计,变化而赤,是谓血";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骨生髓,精血同源。
若脾肾虚损,气血生化乏源则见一系列气血不足之象。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证脉证并治》中'嘘劳里急,悸、衄";"虚劳里急,诸不足";'明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面色白,时目瞑,兼衄'等均为虚劳脾胃虚损之表现,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出血症状相似。
中医中药再障治疗,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按肾虚辨证。
中医补肾法治疗,治宜补肾为本,兼益气活血。
祖国中医学认为造血的骨髓与肾有密切关系,所以肾对于造血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认为,血与气、血与精的关系密切。
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中医学的虚劳、虚损、血虚、血证的范畴。
以往认为是不治之症,经过40多年来中医治疗的实践,对其预后已有改观。
据调查,平均死亡年龄延长,病死率下降,有效率和治愈率增高。
中医认为再障的发病与心、肝、脾、肾有关,尤以肾和造血的关系最密切,治宜补肾为本,兼益气活血。
所以常选用鹿角胶、仙茅、仙灵脾、黄芪、生熟地、首乌、当归、苁蓉、巴戟、补骨脂、菟丝子、女贞子、人参、枸杞子、阿胶等药,补肾治疗。
这类药物已证实有促进骨髓干细胞分化、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能力,因此在临床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极佳,对急慢性再障的有效率达85%以上,前景非常光明。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1.化学因素包括化学物品与药物两类;化学物品以苯及其衍生物、有机磷农药多见,长期职业性接触达3年以上者发生再障的危险性分别为对照组的2.8和2.3倍;常见引发此病的药物有氯(合)霉素、解热镇痛剂及磺胺类药物、四环素类、抗肿瘤药物、抗结核药(如异烟肼)、驱虫药、杀虫药、抗甲状腺药(如他巴唑、甲基硫脲嘧啶)等。
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则标签:中医治疗再障原则红十字智魁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为造血功能的障碍,病人血液中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的数量都大大低于正常水平。
对于此病一定要及时治疗,以免带来更严重的伤害。
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则
1、再障的治疗遵循虚则补之的原则,根据病机总以益气养血、填补肾精为大法,但需根据具体情况,分而论之。
而气血两虚各型均有,故补养气血对各型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2、补气是为补血、生血、理血,且轻型以补脾为主,兼以补肾,重型则应补肾为主,兼以补脾、补肝,再根据急劳髓枯型、阴虚型、阳虚型或阴阳两虚型,辨证施治,随证加用补气养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
3、由于病型不是固定的,故治疗方药也要随病情的变化而改变。
如急性再障多表现为急劳髓枯型,以高热和内脏出血为特征,应急则治标,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大法,然后补肾填精治本。
4、治疗上禁发大汗,勿过早用滋补剂。
病久入络,或离经之血不散,兼见瘀血,治疗宜标本兼顾,补肾活血并举。
西医认为骨髓为造血器官,而“肾主骨生髓”,中医的传统理论认为气血的生成在脾,脾为气血之海,《血证》说:“脾主统血,运行上下,充周四体。
”《名医指掌》说:“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
”所以说肾脾的治疗才是再障治疗的关键。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脾肾双补法治愈虚劳病案:郑某,男,26岁。
初诊:1974年5月19日。
主诉及病史:食欲减退已近1年,逐渐消瘦,体重日减(减轻10kg),周身乏力,动则气喘,腰膝酸软并时而微痛,手足心灼热,午后潮热,夜间尤甚,经常失眠,遗精不断,心悸、耳鸣相继而来。
今年一月还出现鼻衄、齿衄、皮肤粘膜有瘀点。
二月间在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诊查:脉搏细数,舌质红,舌苔少津。
面色无华,皮肤萎黄,指甲少泽。
头晕眼花。
辨证:证属脾肾亏损之虚劳。
脾气虚则不能营运,故食少而萎黄,消瘦而乏力;脾虚则又无以上输于肺,故气短、喘促诸症随之而生;肾精虚则无以涵阴,故诊见潮热而腰膝酸软、耳鸣而梦遗。
肾虚无以滋养于肝,故头晕、眼花、衄血亦相继而来。
治法:治当着重滋肾平肝,兼顾及脾,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味。
处方:盐知母12g 炒黄柏6g 牡丹皮9g 白茯苓9g 细生地24g 怀山药12g 女贞子12g 仙鹤草30g 山楂炭9g 炒赤芍18g 山茱萸9g 3剂1二诊:5月23日夜热减轻,鼻衄、齿衄均未出现。
惟手足心仍热,腰膝酸痛、耳鸣盗汗亦不减。
脉细而不数。
肝肾虚火渐平,而肾精尚亏,改用张介宾大补元煎温养肾精。
处方:白人参12g 怀山药18g 熟地黄24g 炒杜仲9g 枸杞子9g 全当归9g 山萸肉9g 炙甘草6g 补骨脂15g 3剂三诊:5月27日。
夜热、手足心热消失,腰膝已不疼,耳鸣、盗汗均愈。
仍食少乏力,萎黄消瘦。
肾精既得填补,肝亦有所滋养,脉来细弱无力,补中益气不容稍缓,用东垣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党参15g 炒白术12g 炙甘草9g 炙黄芪60g 当归9g陈皮9g 升麻3g 补骨脂15g 神曲9g 紫河车12g 3剂四诊:6月5日。
服上方药后感觉很舒适,便接连服药9剂。
食欲大增,几与未病前相等,肤色渐转红润,精神亦好。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辨证论治摘要:结合近年来诸位医家的见解和临床经验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在中医学中是因虚(脾虚、肾虚为主)、毒(感染邪毒、内生之毒)、瘀(瘀血)互为因果,交织为患。
致使骨髓生化乏源,髓海空虚,不能生血。
总属本虚标实。
在治疗上,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以补虚、祛毒、化瘀为要。
结合诸位医家的临床观察,参考近10年以来的文献,认为中医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方面有一定疗效和优势。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论治;综述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
现代医学认为[1],再障是在理化及遗传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造血干细胞缺陷、免疫异常及造血微环境障碍。
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功能缺陷,导致骨髓造血细胞的生成障碍;造血微环境破坏,骨髓中红髓逐渐减少并被黄髓取代,造血能力下降;免疫异常引起造血正负调控因子分泌变化,骨髓造血受抑制,造血干细胞过度凋亡。
中医学中本无“再生障碍性贫血”之名,而根据其出血、贫血、感染的临床特征而归属在中医“血证”,“虚劳”,“内伤发热”等范畴内。
现结合当今诸位医家的临床经验,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辨证论治的新的见解。
1病因病机结合当今医家的临床经验,认为“再障”病因病机是因虚(脾虚、肾虚为主)、毒(感染邪毒、药物毒、郁热化毒、湿热化毒)、瘀(瘀血),四者互为因果,交织为患[2],以致先后天之本功能受损,外来内生之热毒雍盛,瘀阻脉道,骨髓生化乏源,髓海空虚,不能生血。
总属本虚标实。
1.1脾肾虚损再障临床大多有面色苍白,口唇色淡,神疲乏力,爪甲不荣等中医上气血虚弱的表现[3]。
根据中医理论,脾统血,正如《难经·四十二难》云:“脾裹血,温五脏。
”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全身气血充盈,面色、口唇、爪甲红润,故气血虚弱责之脾失健运。
而肾为五脏之本,内寓真阴真阳,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plastic anemia)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疾病。
临床上以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所致的贫血、感染和出血为特征。
再障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支持疗法和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各种措施。
(一)支持疗法凡有可能引起骨髓损害的物质均应设法去除,禁用一切对骨髓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积极做好个人卫生和护理工作。
对粒细胞缺乏者宜保护性隔离,积极预防感染。
输血要掌握指征,准备做骨髓移植者,移植前输血会直接影响其成功率,尤其不能输家族成员的血。
一般以输入浓缩红细胞为妥。
严重出血者宜输入浓缩血小板,采用单产或HLA相合的血小板输注可提高疗效。
反复输血者宜应用去铁胺排铁治疗。
(二)雄激素雄性激素为治疗慢性再障首选药物。
常用雄激素有四类:①17α-烷基雄激素类:如司坦唑(康力龙)、甲氧雄烯醇酮、等;②睾丸素酯类:如丙酸睾酮、庚酸睾酮、环戊丙酸睾酮、十一酸睾酮(安雄);③非17α-烷基雄激素类:如苯丙酸诺龙和葵酸诺龙等;④中间活性代谢产物:如本胆脘醇酮和达那唑等。
国内报告的有效率为34.9%~81%,缓解率19%~54%。
红系疗效较好,一般治后一个月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随后血红蛋白上升,2个月后白细胞开始上升,但血小板多难以恢复。
部分患者对雄激素有依赖性,停药后复发率达25%~50%。
复发后再用药,仍可有效。
丙酸睾酮的男性化副作用较大,出现痤疮、毛发增多、声音变粗、女性闭经、儿童骨成熟加速及骨骺早期融合,且有一定程度的水钠潴留。
丙睾肌注多次后局部常发生硬块,宜多处轮换注射。
17α烷基类雄激素男性化副反应较丙睾为轻,但肝脏毒性反应显著大于丙睾,多数病人服药后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严重者发生肝内胆汁瘀积性黄疸,少数甚至出现肝血管肉瘤和肝癌,但停药后可消散。
(三)骨髓移植是治疗干细胞缺陷引起再障的方法,且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一旦确诊严重型或极严重型再障,年龄<20岁,有HLA配型相符供者,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选择异基因骨髓移植,但考虑到骨髓移植费用高,而且风险大,所以,并不是再障病人治疗的首选。
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施治经验良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分型论治,历年来各地分型颇不一致。
然而,由于再障的病因病机多由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伤及气血、脏腑所致,其中脾肾损伤最为密切,同时与血瘀、热毒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国内中西医结合研究结果表明,本病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脾”、“肾”的功能衰退密切相关,脾肾不足是慢性再障的病理关键,其中尤以肾虚更为重要的中医理论是同步的。
故中医治疗再障以补益为基本大法,多侧重于脾肾,更注重治肾,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辨证分型论治。
1.贫血的辨证施治 中医学对贫血的治疗多侧重于脾肾,而又以治肾为主。
随着理性认识的深化及实践认识的提高,又有补心、补肝、补肺、活血化瘀、凉血解毒及清热利湿等多种治法的相继出现,丰富了贫血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再障的临床疗效有了很大提高,常用以下几种方法:(1)补肾法:在肾主骨生髓、骨髓造血的理论上,根据单纯补气补血疗效不佳的情况下,用补肾法来治疗再障,是临床经验总结。
孙伟正等人采用补肾法治疗再障185例,其中肾阴虚型115例,选用补肾滋阴、生髓补血的补髓生血I号(生地、熟地、山萸肉、黄芪、桑椹子、枸杞子、阿胶、五味子、栀子等);肾阳虚型70例,选用补肾壮阳的补髓生血Ⅱ号(巴戟天、补骨脂、附子、仙灵脾、女贞子等)治疗。
结果:近期及远期疗效均较好,1年、2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0.3%、88.97%、88.01%、79.45%,2、5、10年生存率均高于国内外报道。
西苑医院内科血液组将再障分为三型论治:肾阴虚型采用滋补肾阴之大菟丝子饮(菟丝子、女贞子、熟地、何首乌、山萸肉、旱莲草、补骨脂、肉苁蓉)为主方;肾阳虚型采用补肾壮阳之造血Ⅱ号方(仙茅、仙灵脾、胡芦巴、肉苁蓉、补骨脂、菟丝子、女贞子、桑椹子)为主方;肾阴阳俱虚型治拟阴阳气血并补,选用大菟丝子饮、河车大造丸、人参归脾丸、河车粉等。
共治疗84例,基本缓解34例,明显进步4例,进步16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70.2%。
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3个中药处方
贫血是很多女性朋友都存在的一个问题,大家对贫血也很熟悉,但是可能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却不是很了解。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属于骨髓功能障碍导致的贫血。
那么如何治疗再障呢?中医治疗再障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几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治疗方法吧!再生障碍性贫血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有一下几种:中药处方(一)
【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不足。
【治法】补肾助脾,养血益气。
【方名】健脾益肾汤。
【组成】何首乌20克,熟地20克,山茱萸25克,枸杞子25克,黄芪25克,当归15克,阿胶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鱼鳔10克,人参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玉峰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脾肾亏损。
【治法】补血生血。
【方名】生血片。
【组成】胎盘粉210克,阿胶90克,海嫖蛸45克,肉桂45克,皂矾500克。
【用法】共为细面,压制成片,每次3片,日服2次。
【出处】郭恩绵方。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西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疑难病。
西医认为该病主要与造血干细胞损伤,骨髓造血微环境异常,免疫功能紊乱有关[1]。
一般根据病因,刺激骨髓造血功能,止血、控制感染治疗。
在中医学中属于虚劳、血证等范畴[2]。
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3]。
祖国医学中虽没有再生障碍性贫血之病名的记载,但此病多因禀赋先天不足,其根本为肾虚。
肾为先天之本,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依赖肾阳的温煦,肾阴虚则髓枯精少血无以化,肾阳虚则脾胃运化不能则血无以生。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将再生障碍性贫血分为脾肾两虚,脾肾阳虚和阴虚阳亢三型辩证治疗。
中医证型及治疗脾肾两虚贫血:临床常见头晕,耳鸣,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四肢倦怠,肌肤有瘀血点,齿龈出血,舌淡脉沉细。
此症多因身体虚弱,妄劳伤肾,肾伤则精髓受损而枯竭,无以生血,又因饮食不节,伤及脾,脾伤则运化失权。
脾主肌肉,以营血末,脾虚则血失生化之源,又失统血之力,血液妄行,溢于肌肤而成此症。
治宜用补肾健脾,养血益气。
方以首乌25g,熟地20g,山萸肉25g,枸杞果25g,陈皮10g,当归15g,阿胶10g,人参15g,黄芪30g,白术10g。
水煎服,日2次。
若饮食减少,加三仙各15g,砂仁15g,健脾消食。
若肌肤有瘀血点,加茯苓15g,远志15g,枣仁10g,老节20g,龟板10g,滋阴清热健脾凉血。
若鼻衄血,加山栀子10g,生地15g,丹皮15g,生白芍15g,凉血止血。
脾肾阳虚贫血:临床常见心悸,全身无力,懒言,颜面晄白,畏寒肢冷[4],倦怠嗜卧,气短,腰脊酸楚,精液早泄,机体消瘦,舌淡,脉沉细。
此症多因过劳伤肾、伤脾,又肾为气之根,脾为营血之本,肾虚阳气不足,则相火衰微,不能温煦脾土,脾阳虚弱,阳虚不能滋养肺金,肺主一身阳气,又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是相互滋生,相互为用的,若阳气虚,势必导致阴血枯竭而成。
治宜温补脾肾,养血益气。
谈再生障碍性贫血从肾辨治体会
李进贵;张彦安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2002()6
【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属于中医“虚劳”范畴,与五脏均有关,尤与肾的关系更为密切。
本病开始往往发热出血,属血热妄行,治宜清热凉血,但随后血象很快下降迅速转为虚症。
开始时偏阴血虚者居多。
常用益气养阴法治疗。
本病发展到后期,多突出表现为阳虚。
脉转沉细,则可认为系命门火衰。
初病有此脉证,抓住时机,随症施治。
【总页数】1页(P24-24)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从肾辨治;温补肾阳;中医药疗法;治疗
【作者】李进贵;张彦安
【作者单位】陕西省南郑县牟家坝中心卫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565
【相关文献】
1.辨治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几点体会 [J], 赵恩俭
2.再生障碍性贫血辨治体会 [J], 岳建华
3.无症状性肾性血尿的中医辨治体会 [J], 蔡栋伟
4.运用彭建中教授诊治肾病的经验辨治肾系疾病的体会 [J], 耿贤华; 彭建中
5.从肺脾肾辨治梅核气体会 [J], 刘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论治良方1.阳气不足、脾肾阳虚型 形寒肢冷,四肢欠温,颜面咣白,少气懒言,口唇淡白,爪甲无泽,腰膝酸软,纳少便溏,舌质胖嫩,苔白,脉沉细。
肾阳乃阳气之本,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导致脾肾阳虚,肢体失于温煦,故见一派脾肾阳虚之象。
治宜健脾温中,补肾助阳,方拟右归丸合四君子汤加减:制附子9g,山药、熟地各30g,菟丝子、枸杞子各15g,补骨脂、于姜、肉苁蓉、仙灵脾各10g,甘草5g。
若兼心脾两虚,症见心悸、多梦等,可与归脾丸合用以补益心脾;如脾阳不足,不能摄血,出现肢冷畏寒,长期出血,可与黄土汤合用以温脾摄血。
2.热入营血、阴伤髓枯型 头晕目眩,口渴烦热,体倦乏力,手足心热,斑疹,吐血,便血,尿血,舌质红绛,苔焦黄,脉数。
此证乃因温热毒邪侵入营血,灼伤真阴,髓海干枯,热毒迫血妄行而见各种出血诸症。
治当清热养阴,凉血止血,方用加恢散合四物汤化裁:生地炭、旱莲草、藕节炭、连翘、地榆炭各15g,蒲黄炭、黄芩炭、焦白芍各9g,炒当归10g。
若兼表证者,加桑叶、菊花各15g以解表邪;如热毒炽盛,症见壮热烦渴、便秘者,加生石膏60g,生大黄10g加强泻火解毒之力。
3.阴虚及阳、肾阴阳两虚型 头晕目眩,畏寒肢冷,咽干口渴而不欲饮,面色㿠白,出血量少,五心发热,盗汗,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病程日久,肾阴亏虚,精血生化乏源,肾精亏虚日久,累及肾阳,出现肾阴阳两虚之证,治宜填精温肾,滋阴清热,方用右归饮合金匮肾气丸加减:枸杞子、山萸肉、熟地、杜仲、补骨脂各10g,山药15g,附子、甘草各6g,肉桂4g。
若肌肤甲错,胸胁窜痛,或刺痛拒按,为瘀血内停、气滞血阻之证,可选用血府逐瘀汤治之,同时选加阿胶、藕节炭以收涩防止出血。
4.阴液亏损、肝肾阴虚型 头晕目眩,多梦寐差,健忘耳鸣,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质红,苔少,脉细而数。
乙癸同源,精血互生。
本证主要在于肝肾阴虚,两脏阴液亏损,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虚火上炎,即见一派阴虚内热之征。
再生障碍性贫血需从“脾肾”论治
辨病辨证合参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现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属中医“虚劳”、“虚损”、“血虚”、“血证”等范畴。
在诸多病因中,先天不足、药毒、疫毒为其主要病因;虚损虽在脾肾二脏,但病位却在骨髓,髓腔空虚,气血难以化生是其主要病机。
疾病发展为虚、劳、损、极连续过程,外在表现为气血阴阳虚极。
因其病位在骨髓,且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故辨病主要辨别骨髓及末梢血象中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并以此作为临证拟方的主要依据。
与血液系统其他疾病相对而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及疗效标准明确,治疗上的缓解指标清楚,检验的方法比较方便等,都为辨病论治增添了科学依据,也是突破再生障碍性贫血防治难关的有利条件。
又因其病变主要涉及脾肾两脏,外在表现主要为气血阴阳虚极,故辨别脾肾气血阴阳虚、劳、损、极孰重孰轻是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
西医辨病的长处在于能够从微观上注意到病原的致病性和局部反应,中医辨证的长处在于能够从宏观上注意到机体的统一性和全身反应。
单一的辨病论治或单一的辨证论治均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病原观与机体反应观相结合、整体观与局部观相结合,才有利于全面掌握病情,提高疗效。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以采取“壮阳升白,养阴升板,补气养血升红”的原则,验之临床,辄可取效。
提升白细胞多用肉桂、附片、苦参、党参、补骨脂、鸡血藤、黄芪、西洋参、小茴香等;
提升血小板多用玉竹、黄精、大枣、生地、阿胶、龟板胶、连翘、
土大黄等;
提升红细胞多用归脾汤、人参养荣汤、太子参、人参须、党参、黄芪、何首乌、山萸肉、龙眼肉、鸡血藤、女贞子、旱莲草等。
健脾补肾权变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肾生骨髓”。
《灵枢·决气》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基于以上论述,临床上认为:肾主骨髓、脾主末梢,即骨髓渐成于胎中,末梢之血萌动于产后。
欲使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之骨髓象获得改善,当从补肾着眼,体会到六味地黄汤确能调节骨髓造血功能,其中山萸肉用量大至30g,作用似明显。
欲使末梢血象获得改善,当以健脾益气为主,首选归脾汤,方中龙眼肉用量大至30g,则疗效更佳。
健脾与补肾孰轻孰重,当以临床辨证为依据。
一般而言,小儿及青壮年患者,元气多未亏损,应以健脾为主,补肾为辅,老年患者,元气大多亏虚,则以补肾为主,健脾为辅。
且新病重健脾,久病重补肾,健脾补肾权变,较单纯健脾或补肾可明显提高疗效。
同时,根据明代绮石“有形之血难以骤生,无形之气须当急补”及《内经》阴阳互根之旨,养血勿忘益气,益气不忘养血;温阳兼顾养阴,养阴顾及温阳;急性者急固元阳以治标,慢性者健脾补肾以固本,以期气血双补,阴阳相济而取效。
补气药中首选太子参,“此物味淡气雄,可入血分”。
其次是吉林参、北沙参、党参、黄芪等。
其中吉林参价昂,以人参须代之,“须者形尖气锐,径入血分”。
又因气为阳之根,气虚既久,必致阳虚,故在补气药中,辄加仙灵脾、补骨脂、菟丝子、沙苑子等壮阳之品,每能相得益彰。
经济条件允许者,配合鹿茸3g极细末冲服则效更佳。
扶正祛邪相兼
益气健脾与补肾壮阳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固本之大法,但由于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基本病理机制在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及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的改变,故在疾病过程中常见瘀血及易出现感染发热、出血等证候。
瘀血既可作为发病原因,又可在病变过程中产生。
瘀血停滞体内,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败血不去,新血不生;气血亏虚日久,因虚生瘀,则加重血虚,引发出血。
故临床上除见脾肾两虚、气血不足的表现之外,尚有瘀血内阻的见证。
对此,临证可在健脾补肾的基础上,加入当归、鸡血藤、丹参、赤芍、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同时冲服破血逐瘀的水蛭粉10g,则能增加患者之恢复速度,促进疾病向愈。
然当出现感染发热、出血等证候时,往往病情较急,多见一派内火炽盛、热迫血行之表现。
此时除气虚不摄者用健脾益气摄血法为主之外,泻火凉血以急则治其标,三黄泻心汤乃再生障碍性贫血泻火、止血之首方。
此方一派苦寒,直折实火,寓止血于泻火之中,加生地20g,意在凉血,使其止血之力更大;加生石膏30~60g,使其泻火之力更强。
总之,“缓则健脾补肾,急则泻火凉血”,以扶正不忘祛邪,标本兼顾,故而可达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