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然产物化学全套生物碱生物合成的基本原理

天然产物化学全套生物碱生物合成的基本原理

天然药物化学生物碱

第十章生物碱 【习题】 (一)选择题 [1-220] A型题[1-58] 1.生物碱不具有的特点是 A.分子中含N原子 B. N原子多在环内 C. 具有碱性 D. 分子中多有苯环 E.显著而特殊的生物活性 2.具有莨菪烷母核的生物碱是 A. 甲基麻黄碱 B. 小檗碱 C. 阿托品 D. 氧化苦参碱 E. 乌头碱 3.属于异喹啉生物碱的是 A. 东莨菪碱 B. 苦参碱 C. 乌头碱 D. 小檗碱 E. 麻黄碱 4.在常温下呈液体的生物碱是 A. 槟榔碱 B. 麻黄碱 C. 苦参碱 D. 乌头碱 E. 莨菪碱 5. 具有挥发性的生物碱是 A. 吗啡碱 B. 小檗碱 C. 苦参碱 D. 麻黄碱 E. 乌头碱 6. 具有升华性的生物碱是 A. 烟碱 B. 咖啡因 C. 小檗胺 D. 益母草碱 E. 氧化苦参碱 7. 生物碱的味多为 A. 咸 B. 辣 C. 苦 D. 甜 E. 酸 8. 具有颜色的生物碱是 A. 小檗碱D. 莨菪碱C. 乌头碱 D. 苦参碱 E. 麻黄碱 9. 无旋光性的生物碱为 A. 伪麻黄碱 B. 小檗碱 C. 烟碱 D. 乌头碱 E. 长春新碱

10. 表示生物碱碱性的方法常用 A. pkb B. Kb C. pH D. pka E. Ka 11. 生物碱碱性最强的是 A. 伯胺生物碱 B. 叔胺生物碱 C. 仲胺生物碱 D. 季铵生物碱 E. 酰胺生物碱 12.水溶性生物碱主要指 A. 伯胺生物碱 B. 仲胺生物碱 C. 叔胺生物碱 D. 两性生物碱 E. 季铵生物碱 13. 溶解脂溶性生物碱的最好溶剂是 A. 乙醚 B. 甲醇 C.乙醇 D. 氯仿 E. 水 14.生物碱沉淀反应呈桔红色的是 A. 碘化汞钾试剂 B. 碘化铋钾试剂 C.饱和苦味酸试剂 D. 硅钨酸试剂 E. 碘-碘化钾试剂 15. 生物碱沉淀试剂反应的介质通常是 A. 酸性水溶液 B. 碱性水溶液 C. 中性水溶液 D. 盐水溶液 E. 醇水溶液 16.水溶性生物碱分离的常用方法是 A. 碘化汞钾沉淀法 B. 硅钨酸沉淀法 C. 雷氏盐沉淀法 D. 苦味酸沉淀法 E. 碘化铋钾沉淀法 17. 用离子交换树脂法分离纯化生物碱时,常选用的离子交换树脂是 A. 强酸型 B. 弱酸型 C. 强碱型 D. 弱碱型 E. 中等程度酸型 18. 从CHCl3中分离酚性生物碱常用的碱液是 A. Na2CO3 B. NaOH C. NH4OH D. NaHCO3 E. Ca(OH)2 19. 碱性较强的生物碱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多为 A. 有机酸盐 B. 络合状态 C. 游离状态 D. 无机酸盐 E. 两性状态 20. 在水溶液中两性生物碱形成沉淀的pH为 A. 1 B. 10 C. 2~3 D. 6~7 E. 8~9 21. 游离生物碱的提取可选用

天然产物化学教案(第一章-总论)

天然产物化学教案 授课对象2002级生物工程学院授课人林治华 授课单位制药工程系 授课时间 2003~2004二学期

天然产物化学教案 重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制药工程系 天然产物化学为药学专业的专业课,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校的安排,课堂讲课36学时。 天然产物化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阐述了研究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常用的各种色谱分离方法和各种结构鉴定方法。各论是本课程的重点,在讨论了糖和苷的一般性质和结构研究法基础上,将所有的天然产物按照其结构母核分为苯丙素类、蒽醌类、黄酮类、萜类和挥发油、三萜及其苷类、甾体及其苷类、生物碱等七个部分,详细论述了它们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并结合生物活性及应用介绍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化合物。 现将每章节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学时数、教学重点和难点、思考题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天然产物化学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2.掌握研究天然产物的方法:(1)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2)掌握色谱技术中洗脱剂选择的原则;(3)熟悉天然产物结构研究的主要程序及主要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部分) 重点、难点、疑难解析 一、天然产物化学的含义及研究内容 天然产物是包括了存在于陆生动植物、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体内各类物质成 分,甚至还可以包括人与动物体内许多内源性成分(包括天然药物、天然树脂、 天然精油、天然高分子、天然香精、天然色素等等)。 天然产物是由各种化学成分所组成的复杂体系。如在陆生植物体内的主要成 分就有:生物碱、萜类、甾体、苷类、黄酮类、蒽醌类、糖类、蛋白质、脂类等等。不同的天然产物在其组成和含量等方面具有生命体的一般特征,某一相同的 化学成分可能分布于各种不同的天然产物中,同时,不同来源的天然产物,所含 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有效成分(active compound)(1)在药理和生物学角度来看是指有生物活 性的物质,这种物质在化学上能用分子式和结构式来表示,并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2)在食品领域中,有效成分的范畴可扩展到除生物活性成分、功效成分 之外,如:营养成分、天然食品添加剂成分等。但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有效成

《天然产物化学》教学大纲

《天然产物化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36学时 学分:2 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0 面向专业:应用化学 课程代码BF001007 大纲执笔人:丁志伟 大纲审定人:姜林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天然产物化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植物、动物、海洋生物、微生物等)代谢产物及其 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在分子水平上认识自然、揭示自然奥秘的重要学科之一,其研究内容 包含生物样品中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结构测定、全合成与结构修饰改造、构效关系研究 等方面。从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中寻找有显著活性的先导化合物已经成为创制新药的重要 途径,充分利用中草药这一丰富资源来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是我国药学领域的一项 重大课题,这一课题的突破需要化学、生物学、药理学等专业人员的通力协作,化学工作 者在其中是大有可为的。所以,在应用化学专业高年级开设这门课程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 拓宽专业知识面、为毕业后从事相关技术工作奠定知识基础。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宜安排在学生已修完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分析与分离技术、波谱解析等专业 基础课之后的第六学期,学习本课程要综合运用到上述课程的知识与方法,注意知识的衔 接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认识研究天然产物化学的意义和目 的,了解国内外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掌握各大类化合物(生物碱、糖类、 醌类、黄酮类、维生素、萜类、甾族化合物等)的化学结构特征、理化性质、生物活性、 提取分离方法及典型品种,了解测定天然产物化学结构的基本方法。 天然产物化学内容丰富且不断发展,授课教师在精读后列参考书籍的同时,应广泛阅 读《中草药》、《药学学报》、《天然产物研究》、《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专业刊物 以及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关注研究动态,精心组织每一章节的讲课材料,以使学生在 学习天然产物化学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的研究动态有所了解。 天然产物化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院实验室现有条件下,围绕天然色素提取、 茶叶有效成分提取、中药芦丁、槐米、苡米仁和银杏叶有效成分研究、糖类性质等课题开 出相应的实验,以使学生掌握溶剂提取、水蒸气蒸馏、薄层色谱、柱层析等分离技术、TLC

生物碱的概述及分类

题目:第九章生物碱(一) 生物碱的概述及分类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掌握生物碱的定义、分类及分布 内容与时间分配:(2学时) 一、掌握生物碱的定义和存在形式 二、熟悉生物碱的主要结构类型 三、了解生物碱的生源合成途径及生物合成的基本原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物碱的主要结构类型 难点:生物碱的生源合成途径及生物合成的基本原理 §9 第九章生物碱 §9-1 概述(15分钟) 一、生物碱的含义 二、生物碱的分布 三、生物碱的存在形式 §9-2 生物碱生物合成的基本原理(10分钟) 一、环合反应:一级环合反应、二级环合反应 二、C-N 键的裂解 §9-3 生物碱的分类(65分钟) 一、来源于乌氨酸的生物碱 吡咯类、托品烷类、吡咯里西定类 二、来源于赖氨酸的生物碱 哌定类、吲哚里西定类、喹诺里西定 三、来源于邻氨基苯甲酸的生物碱 喹啉、丫啶酮 四、来源于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生物碱 苯丙胺类、苄基四氢异喹啉、四氢异喹啉、苯乙基四氢异喹啉、苄基苯乙胺类、吐根碱类五、来源于色氨酸的生物碱

简单吲哚类、半萜吲哚类、单萜吲哚类 六、来源于萜类的生物碱 单萜、二萜、三萜类 七、来源于甾体的生物碱 孕甾烷类、环孕甾烷类、胆甾烷类 §9-4 生物碱的理化性质(10分钟) 一、形状 二、旋光性 题目:第九章生物碱(二) 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掌握生物碱的溶解性、碱性及沉淀反应 内容与时间分配:(4学时) 一、掌握生物碱的形态、颜色和旋光性及生物碱和生物碱盐的溶解性及其应用,生物碱沉淀反应 二、掌握生物碱的碱性,碱性强弱与生物碱分子结构的关系及其在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三、了解生物碱的C-N键的裂解反应机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物碱的溶解性及酸碱性 难点:生物碱的碱性强弱与生物碱分子结构的关系及其应用 三、生物碱的溶解性(60分钟) (一)亲脂性生物碱1、游离生物碱易溶氯仿难溶于水(特例) 2、生物碱盐易溶于水难溶于低级性溶剂(特例) 3、具有酸碱两性的生物碱既可溶于酸、又可溶于碱 4、具有内酯、酰胺结构的生物碱加碱开环加酸环合 5、极弱碱不易与酸成盐 (二)亲水性生物碱1、季胺碱

天然产物全合成

天然产物全合成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系别:化学系 姓名:方露 学号:33020122201162

简介: 天然产物全合成是有机化学中最为活跃、最具原动力的研究方向之一。这方面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有机新反应、新方法、新试剂、新理论和新概念的发现和发展。天然产物全合成也是发现、发展新医药等功能物质的重要途径,在医药健康、生命、材料以及能源等科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天然产物全合成是以天然产物(源自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有机化合物)为目标分子,通过设计研究合成策略、路线和方法,从简单原料出发实现其化学合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高效、简捷和高选择性合成策略;(2)不对称(特别是催化不对称)合成策略;(3)选择廉价、易得的天然产物为原料,研究简捷、高效的半合成策略;(4)目标分子生物活性、结构多样化导向的合成策略;(5)针对目标分子关键结构(或骨架)的合成方法学研究,实现其形式合成;(6)生物催化和仿生合成。 关键词:天然产物、全合成、 前言: 天然产物全合成是一项难度大、耗资多、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需要科学家集全面而深厚的有机化学知识、坚忍不拔的耐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于一身。只要投入足够的财力和资源,建立客观合理的评价体系,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到这项事业,中国的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就有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并推动有机化学学科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天然产物全合成是有机化学中最为活跃、最具原动力的研究方向之一。这方面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有机新反应、新方法、新试剂、新理论和新概念的发现和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水平和实力。因此,一方面,天然产物全合成在有机化学的发展中仍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具有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天然产物全合成也是发现和发展新医药等功能物质的重要途径,其所建立的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其他有机物的制备,例如有机光电磁材料、高分子单体、组装体基元、有机探针分子、染料敏化剂。因此,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研究在医药健康、生命、材料、能源等科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正文: 1.我国现状 中国学者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主要选择中等复杂的目标分子,其合成策略的新颖性和技巧性参差不齐,总体上属于中等水平。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几年中国学者也逐渐开展了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工作。例如,以环丙烷开环为关键反应完成的communesin F的全合成, 采用了一条汇聚路线高效地实现了GB13的合成;利用关键的氧化去芳化D-A反应完成了对maoecrystal V的全合成;利用氧化/环化构筑五、七并环结构完成了sieboldine A的高效仿生全合成。另外,在对一些明星分子的合成中,我国也涌现出一些得到国际上认可的工作,例如,多环、多中心、官能团密集的高度复杂天然产物schindilactone A的首次合成。这些成果在J. Am. Chem. Soc. 和Angew. Chem. Int. Ed. 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成果数量也在逐年递增。总之,近10年我国在天然产物全合成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平均水平。

181天然产物化学答案

烟台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期末考试 《天然产物化学》试卷A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 一、名词解释 1、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常连接有酚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官能团。 2、倍半萜:是指分子中含15个碳原子的天然萜类化合物。由3个异戊二烯单位的碳链形成的萜。倍半萜的大多数成员是单环、二环和三环化合物。 3、生物碱: 是存在于自然界(主要为植物,但有的也存在于动物)中的一类含氮的碱性有机化合物,有似碱的性质,所以过去又称为赝碱。大多数有复杂的环状结构,氮素多包含在环内,有显著的生物活性,是中草药中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 4、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缩合、失水而成,是一类分子机构复杂且庞大的糖类物质。凡符合高分子化合物概念的碳水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均称为多糖。 5、皂甙:又称皂素,是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一类特殊的甙类,它的水溶液振摇后可生产持久的肥皂样的泡沫,因而得名。 6、挥发油:挥发油又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具有芳香气味、可随水蒸气蒸馏出来而又与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油状成分的总称。挥发油为一混合物,其组份较为复杂。主要通过水蒸气蒸馏法和压榨法制取精油.挥发油成分中以萜类成分多见,另外,尚含有小分子脂肪族化合物和小分子芳香族化合物。 7、显色反应:将试样中被测组分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叫显色反应。 8、NMR :核磁共振,可以预测物质分子结构。 9、盐析:向含有待测组分的粗提取液中加入高浓度中性盐达到一定的饱和度,使待测组分沉淀析出的过程。 10、透析:是膜分离的一种,用于分离大小不同的分子,透析膜只允许小分子通过,而阻止大分子通过的一种技术 二、判断题 1.13C-NMR全氢去偶谱中,化合物分子中有几个碳就出现几个峰。(× ) 2.多羟基化合物与硼酸络合后,原来中性的可以变成酸性,因此可进行酸碱中和滴定。(√ )3.D-甘露糖苷,可以用1H-NMR中偶合常数的大小确定苷键构型。(√ ) 4.反相柱层析分离皂苷,以甲醇—水为洗脱剂时,甲醇的比例增大,洗脱能力增强。(√ )5.蒽醌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中均有两个羰基吸收峰。(× ) 6.挥发油系指能被水蒸气蒸馏出来,具有香味液体的总称。(√ ) 7.卓酚酮类成分的特点是属中性物、无酸碱性、不能与金属离子络合,多有毒性。(× )8.判断一个化合物的纯度,一般可采用检查有无均匀一致的晶形,有无明确、尖锐的熔点及选择一种适当的展开系统,在TLC或PC上样品呈现单一斑点时,即可确认为单一化合物。(× ) 9.有少数生物碱如麻黄碱与生物碱沉淀试剂不反应。(√ ) 10.三萜皂苷与甾醇形成的分子复合物不及甾体皂苷稳定。(√ ) 三、选择题 1.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为醋酸-丙二酸途径(D )。 A甾体皂苷B三萜皂苷C生物碱类D蒽醌类

生物碱

第九章生物碱 第一节概述 生物碱是一类重要的天然含氮类化合物。 1.定义:生物碱是指一类来源于生物界(以植物为主)的含氮的有机物,多数生物碱分子具有较复杂的环状结构,且氮原子在环状结构内,大多呈碱性,一般具有生物活性。 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多,但低分子胺类(如甲胺、乙胺等)、非环甜菜因类、氨基酸、氨基糖、肽类(肽类生物碱除外)、蛋白质、核酸、核苷酸、卟啉类、维生素类等。 比较确切的表述:生物碱是含负氧化态氮原子、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环状化合物。 负氧化态氮:包括胺(-3)、氮氧化物(-1)、酰胺(-3);排除含硝基(+3)、亚硝基(+1)的化合物。 环状结构:排除了小分子的胺类、非环的多胺和酰胺。(实际上有些非环的胺类或酰胺是属于生物碱范畴的,如麻黄碱) 2.分布: 低等植物(蕨类、菌类)、高等植物(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 同科同属植物可能含有相同结构类型的生物碱; 在植物体内各个器官和组织都可能有分布,但对于一种植物来说,生物碱往往在植物的某种器官含量较高。 3.存在形式: (1)根据氮原子在分子中所处的状态,主要分为六类:①游离碱②盐类③酰胺类④N-氧化物⑤氮杂缩醛类⑥其它如亚胺、烯胺等。 在植物体内,除以酰胺形式存在的生物碱外,少数碱性极弱的生物碱以游离的形式存在,绝大多数以盐的形式存在;个别生物碱则以氮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如氧化苦参碱。 第二节生物碱生物合成的基本原理 (一)环合反应 1.一级反环合应 (1)内酰胺形式:该反应主要限于肽类生物碱等的生物合成。 (2)希夫碱形式:含氨基(伯胺或仲胺)和羰基的化合物易加成-脱水形成希夫碱。 (3)曼尼希氨甲基化反应:醛、胺(一级胺或二级胺或氨)和负碳离子(含活泼氢的化合物)发生缩合反应,结果是活泼氢被氨甲基所取代,得到曼尼希碱。

上半年天然产物化学复习题

上半年天然产物化学复 习题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天然产物化学》复习题 单选20题,每题2分,共40分 判断10题,每题1分,共10分 简答4题,每题5分,共20分 论述2题,每题15分,共30分 第一章、绪论 1、天然产物包括的范围: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矿物,动物是天然产物主要的来源 2、生理活性成分:即经过不同程度的药效试验或生物活性试验,包括体外及体内实 验,证明对机体具有一定生理活性的成分。生理活性成分并不一定是真正代表天然药物临床疗效的有效成分 3、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内容:生物体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理化性质、结 构鉴定、生源途径、功能及生物活性、结构修饰优化、全合成、构效关系等 4、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意义: 1) 有助于人类从分子层面全面了解和认识天然产物,从而通过人工培养或人工合成的 方式定向获得大批量的目标产物并造福人类 2) 这些目标产物可能是药物,用于帮助人类与疾病作斗争,保障人类的健康,提高人 类的生存质量 第二章、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提纯分离与结构鉴定 1、天然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和升华法 2、溶剂提取法及其原理: 1)溶剂提取法是根据天然产物中各种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质,选用对活性成分溶解度大,对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而将有效成分从药材组织内溶解出来的方法 2)根据“相似相溶”原理,选择与化合物极性相当的溶剂将化合物从植物组织中溶解出来,同时,由于某些化合物的增溶或助溶作用,其极性与溶剂极性相差较大的化合物也可溶解出来 3、常用溶剂的特点: 环己烷、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和甲醇 1)极性(亲水性)最小,亲脂性最大的是:环己烷 2)极性(亲水性)最大,亲脂性最小的是:甲醇 3)比水重的有机溶剂:氯仿 4)常用来从水中萃取苷类、水溶性生物碱类成分的有机溶剂:正丁醇 5)溶解范围最广的有机溶剂:乙醇 6)介电常数最小的有机溶剂:石油醚 7)能与水分层的极性最大的有机溶剂:正丁醇 4、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天然产物成分的提取。此类 成分的沸点多在100℃以上,与水不相混溶或仅微溶,且在约100℃时存一定的蒸

天然药物化学第10章三萜类化合物

第十章三萜类化合物 【习题】 (一)选择题 [1-68] A型题 [1-18] 1.不符合甾体皂苷元结构特点的是 A. 含A、B、C、D、E和F六个环 B. E环和F环以螺缩酮形式连接 C. E环是呋喃环,F环是吡喃环 D. C10、C13、C17位侧链均为β-构型 E. 分子中常含羧基,又称酸性皂苷 2.不符合异螺旋甾烷结构特点的是 A. C10β-CH3 B. C13β-CH3 C. C14α-CH3 D. C20α-CH3 E. C25β-CH3 3.不符合皂苷通性的是 A. 大多为白色结晶 B. 味苦而辛辣 C. 对粘膜有刺激性 D. 振摇后能产生泡沫 E. 大多数有溶血作用 4.含甾体皂苷水溶液,分别加入酸管(加盐酸)碱管(加氢氧化钠)后振摇,结果是 A. 两管泡沫高度相同 B. 酸管泡沫高于碱管几倍 C. 碱管泡沫高于酸管几倍 D. 两管均无泡沫 E. 酸管有泡沫,碱管无泡沫 5.不适用于粗总皂苷分离的方法是 A. 分段沉淀法 B. 胆甾醇沉淀法 C. 铅盐沉淀法 D. 正丁醇萃取法 E. 色谱法 6.有关薯蓣皂苷叙述错误的是 A. 单糖链苷,三糖苷 B. 中性皂苷 C. 可溶于甲醇、乙醇、醋酸 D. 是工业合成甾体激素的重要原料 E. 与三氯醋酸试剂显红紫色,此反应不能用于纸色谱显色 7.有关人参皂苷叙述错误的是 A. 全植物含皂苷量花蕾>须根>主根 B. A型、B型苷元是达玛烷型衍生物

C. C型是齐墩果酸的双糖链苷 D. A型、B型有溶血作用,C型有抗溶血作用 E. A型在酸水解过程中易转变为人参二醇 8.有关皂苷的氯仿-浓硫酸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A. 应加热至80℃,数分钟后出现正确现象 B. 氯仿层呈红色或篮色,硫酸层呈绿色荧光 C. 振摇后,界面出现紫色环 D. 氯仿层呈绿色荧光,硫酸层呈红色或篮色 E. 此反应可用于纸色谱显色 9.Liebermann-Burchard反应所使用的试剂是 A. 氯仿-浓硫酸 B. 冰醋酸-乙酰氯 C. 五氯化锑 D. 三氯醋酸 E. 醋酐-浓硫酸 10.属于达玛烷衍生物的是 A. 猪苓酸A B. 菝葜皂苷 C. 熊果酸 D. 人参二醇 E. 甘草酸 11.下列成分的水溶液振摇后能产生大量持久性泡沫,并不因加热而消失的是 A. 蛋白质 B. 黄酮苷 C. 蒽醌苷 D. 皂苷 E. 生物碱 12.分段沉淀法分离皂苷是利用总皂苷中各皂苷 A. 在甲醇中溶解度不同 B. 极性不同 C. 酸性强弱不同 D. 易溶于乙醇的性质 E. 难溶于石油醚的性质 13.不符合β-香树脂烷结构特点的是 A. 属于三萜 B. C23、C24连接在C4位上 C. C29、C30连接在C20上 D. A、B、C、D、E环都是六元环 E. C29、C30分别连接在C19、C20上 14. 同时具有C2、C3羟基和Δ5、6双键的甾体皂苷元在下列哪个波长附近出现最大吸收峰。 A. 235nm B. 270nm C. 310nm D. 349nm E. 415nm 15. 甾体皂苷与浓硫酸反应后,其螺缩酮结构在哪个波长附近出现最大吸收峰 A.235nm B. 270nm C. 310nm D. 349nm E. 415nm 16.从水液中萃取皂苷最好用 A. 丙酮 B. 乙醚 C. 醋酸乙酯 D. 正丁醇 E. 甲醇 17.制剂时皂苷不适宜的剂型是 A. 片剂 B. 糖浆剂 C. 合剂

天然产物化学 第二章 习题解答

第二章习题解答 1、选择题 (1)b(2)a(3)a(4)a(5)d(6)c(7)c(8)a 2、(1)硅胶、氧化铝、活性炭、硅藻土 (2)氢键吸附、酚类、羧酸类、醌类 (3)凝胶、分子量大小、小、后、大、先 (4)超临界流体萃取、天然产物有效 3、石油醚>苯>氯仿>乙醚>醋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4、①浸渍法:水或稀醇为溶剂。②渗漉法:稀乙醇或水为溶剂。③煎煮法:水为溶剂。④回流提取法:有机溶剂为溶剂。⑤连续回流提取法:有机溶剂为溶剂。 5、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实际工作中,若水提取液中有效成分是亲脂性的,多采用亲脂性有机溶剂如苯、氯仿、乙醚等进行液-液萃取;若有效成分是偏于亲水性的,则改弱亲脂性溶剂如乙酸乙酯、正丁醇等,也可采用氯仿或乙醚加适量的乙醇的混合剂。 6、①与溶剂有关:一般在水中吸附能力最强,有机溶剂中最弱,碱性溶剂中最弱。②与形成氢键的多少有关:分子结构中含酚羟基、羧基、醌或羰基越多,吸附越牢。③与形成氢键的基团位置有关;一般间位>对位>邻位④芳香核、共轭双键越多,吸附越牢。⑤对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化合物吸附力减弱。

7、凝胶色谱相当于分子筛的作用。凝胶颗粒中有许多网眼,色谱过程中,小分子化合物可进入网眼;大分子化合物被阻滞在颗粒外,不能进入网孔,所受阻力小,移动速度快,随洗脱液先流出柱外;小分子进入凝胶颗粒内部,受阻力大,移动速度慢,后流出柱外。 8、(1)性状观察:观察外观颜色是否均一,晶形是否一致。 (2)物理常数测定:熔点(熔程应小于2~3℃),比旋光度,沸点等。(3)色谱方法检查。TLC:选择三种不同类型的展开剂进行TLC检查,经自然光下观察、紫外灯下观察,两种不同显色试剂显色(其中必须有一种通用的显色试剂),均应为单一而圆整的斑点。HPLC或GC:在两种不同色谱条件下,均为单一色谱峰。必要时应进行色谱峰纯度检查,符合要求。 9、关键是选择适宜的溶剂:①溶剂对结晶成分热时易(可)溶,冷时析出(冷时难溶),对被结晶成分的溶解度随溶度不同而有显著差别;②与待提纯成分不发生化学反应;③沸点适中。 10、原理是大分子不能通过透析膜而留在膜内溶液,小分子可通过透析膜在膜外溶液中,使分子大小不同的物质分离,主要是水溶液的脱盐,多糖、蛋白质的分离。 11、实验式为:C20H22N2O3;分子式为:C40H44N4O6 12、

天然产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应用

天然产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80003347 课程英文名:Natural Medicinal Chemistr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 学分:3 学分 总学时数:54学时 周学时数:3 适用专业:药学院中药学专业 适用学生类别:内、外招生 开课单位: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1 要求学生掌握天然药物中主要成分类别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 提取、分离,精制及结构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 了解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测定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以及寻找中 药有效成分的途径,为开发研究新药奠定基础。 3 了解天然药物主要化学成分类别的生物合成途径。 二、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 本课程的重点是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尤其是 某些著名天然药物活性化合物,如紫杉醇、小檗碱、芦丁、青蒿素等的分离和鉴定工作。 2 难点多集中于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鉴定和主要化合物类别的生物 合成工作。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天然药物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巩固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实验操作技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具体说明请参阅《暨南大学本科实验教学大纲》。 四、教材和参考书: 教材: [1] 吴立军主编. 天然药物化学(第四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 2005. 参考书: [1] 姚新生主编. 天然药物化学(第三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 2001. [2] 陆蕴如主编. 中药化学. 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 五、考核形式与成绩计算: 考核形式:闭卷 成绩计算:总成绩(100%)=期末考试成绩(90%)+平时成绩(10%) 六、基本教学内容: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运用现代化学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各类天然产物的化学成分(主要

天然药物化学练习题第一章

第一章绪论 【习题】 (一)选择题 [1-7] A型题 [1-7] 1.有效成分是指 A. 含量高的成分 B. 需要提纯的成分 C. 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 D. 一种单体化合物 E. 无副作用的成分 2.下列成分在多数情况下视为无效成分,除了 A. 多糖 B. 蛋白质 C. 鞣质 D. 氨基酸 E. 无机盐 3.下列成分在多数情况下均为有效成分,除了 A. 皂苷 B. 甾体 C.蒽醌 D. 黄酮 E. 鞣质 4.下列哪类不属于醇溶性成分 A. 叶绿素 B. 黄酮苷元 C. 香豆素 D. 多糖类 E. 游离生物碱 5.不属于亲水性成分的是 A. 蛋白质 B. 粘液质 C.树脂 D. 淀粉 E. 菊淀粉 6.可溶于水的成分是 A. 树脂 B. 挥发油 C. 油脂 D. 鞣质 E. 蜡 7.属于亲水性成分的是 A. 叶绿素 B. 生物碱盐 C. 倍半萜 D. 挥发油 E. 树脂 (二)名词解释 [1-4] 1. 天然药物化学 2. 有效成分

3. 有效部位 4. 无效成分 (三)填空题 [1-3] 1.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内容有:天然药物中各类型化学成分的、 、及结构检识和测定等。 2. 天然药物中含有的一些化学成分如生物碱、挥发油、强心苷、香豆素、黄酮等,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称为,是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 (四)问答题[1-2] 1.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方面? 2. 如何理解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C 2.D 3.E 4.D 5.C 6.D 7.B (二)名词解释 (三)填空题 1. 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的方法与技术 2. 有效成分 (四)问答题 1.答: 主要是研究天然药物中各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的方法与技术以及各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检识、鉴定和测定等内容。 2.答:

天然产物化学习题

第一章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碱性氧化铝色谱通常用于( )的分离。 A.香豆素类化合物 B.生物碱类化合物 C.酸性化合物 D.酯类化合物 2、利用较少溶剂提取有效成分,提取的较为完全的方法是( )。 A.连续回流法 B.加热回流法 C.透析法 D.浸渍法 3、聚酰胺色谱的原理是( )。 A.分配 B.氢键缔合 C.分子筛 D.离子交换 5、从药材中依次提取不同极性的成分,应采取的溶剂极性次序是( )。 A.水→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石油醚 B.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石油醚→水 C.乙醇→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水 D.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乙醇→水 6、下列那组溶剂,全为亲水性溶剂( )。 A.甲醇、乙醇、乙酸乙酯 B.正丁醇、乙醇、甲醇 C.氯仿、乙醚、乙酸乙酯 D.石油醚、乙醇、乙酸乙酯 7、中药的水提液中有效成分是亲水性物质,应选用的萃取溶剂是()。 A.丙酮 B.乙醇 C.正丁醇 D.氯仿 8、除去水提取液中的碱性成分和无机离子常用()。 A.沉淀法 B.透析法 C.水蒸气蒸馏法 D.离子交换树脂法 9、测定一个化合物分子量最有效地实验仪器是()。 A.元素分析仪 B.核磁共振仪 C.质谱仪 D.红外光谱仪 10、在硅胶柱色谱中(正相)下列哪一种溶剂的洗脱能力最强()。 A.石油醚 B.乙醚 C.乙酸乙酯 D.甲醇 11、采用铅盐沉淀分离化学成分时常用的脱铅方法是()。

A.硫化氢 B.石灰水 C.雷氏盐 D.氯化钠 12、在苯环分子中,两个相邻氢的偶合常数为( )。 B. 0-1Hz C. 7-9Hz D. 10-16Hz 二、问答题 1、溶剂提取法选择溶剂的原则为( )。 2、有效成分常用的分离方法有( )。 第三、四章 苯丙素类、醌类化合物 一、单项选择题 1、采用pH 梯度萃取的方法对游离羟基蒽醌类化合物进行分离,其中5%Na 2CO 3萃取部分得到主要是( )。 A.含有-COOH 的羟基蒽醌成分 B.含有β-OH 的羟基蒽醌成分 C.含有两个α-OH 的羟基蒽醌成分 D.含有一个α-OH 的羟基蒽醌成分。 2、异羟肟酸铁反应作用的基团是 A.亚甲二氧基 B.内酯环 C.芳环 D.酚羟基 3、下列化合物的酸性顺序是( )。 CH 3 OH OH O O ① OH O O ②OH O O OH O O OH OH ③ COOH OH ④ H 3C A.④>③>②>① B.②>①>③>④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4、蒽醌类化合物最主要的生理活性为( )。 A. 泻下 B. 免疫调节 C. 抗疟 D. 抗氧化 5、花内酯中所含的香豆素属于( )。 A.简单香豆素 B.呋喃香豆素 C.吡喃香豆素 D.异香豆素 6、此化合物属于( )。

天然产物化学简介

药学导论第四讲天然产物化学及新药研究

1.姚新生等,天然药物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1 2.徐任生等,天然产物化学(第二版)北京:科 学出版社,2004 3.姚新生等,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北京:中国 医药科技出版社 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 4.Chemistry of Natural Products, Sujata V. Bhat (Sp ge,p,005) (Springer, April, 2005) 5.Medicinal Chemistry of Bioactive Natural Products , Xiao Tian Liang and Wei Shuo Fang Products,Xiao-Tian Liang and Wei-Shuo Fang (Hardcover -March, 2006)

药物(drug) 简单地说,药物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简单地说药物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我国药品管理法对药品的定义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功能主治和用法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世界各国对药品定义不同,在我国药品专指人用药品,不包括动物用药和农药;

药物来源 1. 中药或天然药物:青霉素 ?用发酵方法得到的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 ?葛根片、板蓝根冲剂、双黄连注射液等; 2生物药物:酶核酸胰岛素等;2.生物药物:酶、核酸、胰岛素等;3. 化学药物无机矿物质有机化合物?无机矿物质、有机化合物;?天然产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 半合成或全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阿林磺胺)链霉素 ?半合成或全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阿司匹林、磺胺);? 半合成(阿莫西林)或全合成(诺氟沙星)的抗生素; 阿莫西林

七步 合成生物碱

七步,合成生物碱 生物碱millingtonine是由日本科学家Yamasaki团队于1996年从印度软木树中分离得到的,分离出来时便是一对非对映异构体混合物,具有全新的骨架。从结构来看,抛开糖苷,其余碳环骨架可以看作是两个从莽草酸衍生的C6C2单元通过一个从鸟氨酸衍生的C4N单元连接在一起形成的(Scheme1)。但目前还没有可能的生源合成假说报道,包括在分离文献中,也没有提及这样一个C4N单元插入到两个C6C2单元的机理。 全合成生物碱millingtonine,只需7步 Scheme1.图片来源:Wiley 2012年,Ley、Kirschning和Baxendale曾经合作完成了millingtonine的全合成,从已知化合物出发,总共用了12步,以6.2%的总收率制备了毫克级的最终产品。但是,这一路线中几乎每一步的中间体都极易发生重排反应,给合成造成了诸多不便。如果能从生源合成假说中得到启发,则有可能发展一种全新的、步骤经济性的合成策略来高效地合成生物碱millingtonine。 英国爱丁堡大学化学系的Andrew https://www.doczj.com/doc/7b2754401.html,wrence团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从生源合成假说中得到启发,利用仿生合成的策略,7步高效地完成了millingtonin的全合成,并且合成出了可能的天然产物dia-Millingtonin,以预测甚至指导天然产物的分离。(Total Synthesis of Millingtonine.Angew.Chem.Int.Ed.,2016,DOI:10.1002/anie.201602869) 全合成生物碱millingtonine,只需7步 Scheme2.图片来源:Wiley 在Lawrence的设想中,从简单的二胺化合物2出发,经由不同的官能团化,则可以实现一系列天然产物的合成。例如二胺化合物2从途径1出发,氧化脱芳构化形成亚胺化合物8,水解得到化合物3,分子内Michael再二聚就可以得到rengyolone(4)、incarviditone(5)、incarvilleatone(6)等天然产物。而从途径2出发,即氧化去胺化,再脱水则得到化合物10,二聚后得到天然产物incargranine B(7)。而化合物3和10发生Michael反应后再氧Michael 则有可能得到天然产物millingtonine。 有了这样的生源合成假说,在前期类似骨架仿生合成的基础上,Lawrence团队开始了对天然产物millingtonine的仿生合成。从商品化原料4-胺基-苯乙醇出发,采用对酸不稳定的Boc 保护胺基,进而羟基和化合物20在Lewis酸TMSOTf的条件下,生成β-糖苷键,同时脱去了Boc保护基得到化合物22,两步可以实现克级规模制备。化合物22和Z式1,4-二氯-2-丁烯反应生成二氢吡咯化合物23,在商品化催化剂RhHCO(PPh3)4的作用下,23和四氢吡咯反应得到化合物26,进而和化合物25发生交叉二聚(crossed-dimerization)得到cis,syn,cis的二聚体27,同时也生成了14%的自身二聚体、反式的19和顺式的30。三氟乙酸作用下,cis, syn,cis的化合物27经逆oxa-Mannich/亚胺异构化/oxa-Mannich反应得到cis,anti,cis并环方式的化合物28,最后碱性条件下脱去糖上的Piv保护基,便以最长线性7步就实现了天然产物millingtonine的仿生合成,并且可以得到50mg最终产品,整体路线非常的简洁高效。全合成生物碱millingtonine,只需7步 图片来源:Wiley

天然产物化学考点整理

天然产物化学考点整理 1、选择题 1. 在硅胶薄层色谱中(非反相),下列何种说法正确( A ) A. 对于相同的展开剂来说,化合物的极性越大,其Rf值越小 B. 对于相同的展开剂来说,化合物的极性越大,其Rf值越大 C. 对于相同的化合物来说,展开剂的极性越大,其化合物的 Rf值越小 D. 对于相同的化合物来说,展开剂的极性越小,其化合物的 Rf值越大 2.Dragendorff试剂可用生物碱的显色剂,其主要组成是(C ) A.碘化钾-碘 B.碘化汞钾 C.碘化铋钾 D.碘化镉钾 2. 在苷的1H NMR谱中,-葡萄糖端基质子的偶合常数是(C ) A. 17 Hz B. 6-9Hz C. 2-3.5Hz D.11 Hz 4.研究苷的结构时,可以用于推测苷构型的方法是() A. 酸水解 B.碱水解 C.酶水解 D.Smith水解 5.测定一个化合物的分子量最有效的仪器是() A. 元素分析仪 B. 核磁共振仪 C. 质谱仪 D. 红外光谱仪 6.提取强心苷通常用的溶剂是() A. 热水 B. 碱水 C. 50%-60%乙醇 D. 70%-80%乙醇 7.作用于五元不饱和内酯环的反应是() A.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 B. Keller-Kiliani反应 C. Kedde-Kiliani反应 D. Saikowski反应 8.香豆素的基本母核是() A.对羟基桂皮酸 B. 苯并-吡喃酮 C. 苯并-吡喃酮 D. 反式对羟基桂皮酸 9.甾体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D ) A. 戊二烯途径 B. 异戊二烯途径 C. 甲戊二烯途径 D. 甲戊二羟酸途径

近五年国内外天然药物化学发展方向

近五年国内外天然药物化学发展方向 【摘要】:随着中药现在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天然药物化学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其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天然药物化学依其目的不同分为3个方面:以阐明天然动物、植物、矿物、海洋天然产物等有效成分,获得具有新结构的化合物或具有生物活性的单体为目的,进行提取分离条件、结构鉴定、一般活性研究;以解决自然资源有限的活性化合物或其前体的来源为目的,进行半合成、全合成及生物转化研究;以获得高效低毒的创新药为目的,以天然活性化合物为先导,合成一系列类似物进行构效关系研究,由此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天然药物研究已经从最初对天然来源活性化合物被动全盘接受到积极主动地改进,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大大增加。【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活性研究合成新药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天然药物化学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医药院校中许多专业的必修课程。中药材在天然药化开始是从中药材开始的,中药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其疗效是长期临床中医学实践证明的。然而,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其治病机理一直模糊不清,以至于影响了中药当今的发展。中药现代化,多年来一直是药学人士苦苦追求的目标,也是中药及其制剂以药品的名义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关键。21世纪将是天然药物化学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其主要任务包括:(1)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传统药物进行再评价,使经验实验化、定性和定量化,质量标准制定的化学和生物活性“指纹”化。(2)生药基源动物、植物、矿物和近源物种化学成分的研究,并探讨其生物活性(包括有效性和毒性)的差异,开发新的药用资源,走可持续性利用之路。(3)以经验和生物活性为线索,寻找创新药物研究的候选化合物。(4)以天然化合物为工具,探讨生物活性作用靶点,发展新的天然药物筛选模型。(5)以天然化合物为工具药物,服务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的探讨。(6)以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为工具,指导天然化合物提取、分离和纯化的合理工艺设计。(7)根据天然化合物的亲缘性和生物合成途径及模拟生物酶催化机制,进行仿生合成设计。(8)根据化学物

天然产物化学

天然产物化学是化学工业出版社于2010年4月出版的一本书,由刘翔和王秋安撰写。本书概述了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介绍了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的一般方法,系统地论述了天然产物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和分离,结构鉴定和生理活性。产品。各种天然产品。最后介绍了生物转化技术在天然产物研究中的应用,并通过实例简要介绍了天然产物的全合成。 内容有效性 本书分为12章,每章都有习题,书中有试题和习题参考答案。 天然产物化学(第二版)适用于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工程,制药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药学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对其他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价值。[1] 书籍目录 第一章简介1 1.1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内容

1.2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1 1.3天然产物化学与药物开发3 1.4天然产物化学的发展趋势5 练习9 第二章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2.1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初步检测和提取10 2.2色谱分离与分析方法26 2.3结晶和重结晶32 2.4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34 练习43 第三章糖和糖苷45 3.1单糖45的立体化学 3.2糖苷47

3.3苷的性质49 3.4糖苷的提取与分离51 3.5糖苷52的结构测定 练习56 第四章生物碱58 4.1概述58 4.2生物碱的分类59 4.3生物碱的性质61 4.4生物碱的提取和分离62 4.5生物碱的鉴定和结构测定64 4.6代表性生物碱65 练习70 第五章类黄酮71

5.1总则71 5.2类黄酮的性质74 5.3类黄酮的提取与分离76 5.4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分析78 5.5类黄酮的应用81 练习84 第6章萜类化合物85 6.1概述85 6.2萜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85 6.3萜类化合物的结构测定87 6.4单萜类化合物89 倍半萜和倍半萜94 6.6三萜类化合物9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