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3)
- 格式:pdf
- 大小:7.75 MB
- 文档页数:38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和阅读使学生掌握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
了解王羲之和《兰亭序》、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基本历史事实,提高学生综合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具体内容和其中含义的介绍,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填写“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成就”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指导学生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通过学生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科学家,他们各有哪些重要的成就”这一问题,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明白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
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
郦道元和《水经注》,大放光彩的书法艺术和辉煌的石窟艺术的代表作。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1、复习提问:请简要介绍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的科技成就。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的状况,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时期的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
2、过渡讲解:上一课讲的是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这一课将介绍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成就。
自主预习一、祖冲之和圆周率首先提问:祖冲之有什么成就?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行总结。
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
祖冲之在刘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反复的实践。
终于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论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同时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贡献。
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前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上的一座环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一、单选题1. 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当代科学家利用巨型电子计算机已计算到小数点后约100万兆位。
而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数学家是A. 阿基米德B. 张衡C. 祖冲之D. 宋应星【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张衡发明地动仪;宋应星编写《天工开物》;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祖冲之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
记忆祖冲之算出圆周率数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简化成3.1415926,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是世界第一位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第7位的科学家,得出答案。
2. 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洛阳白马寺洛阳龙门石窟日本唐招提寺内鉴真塑像A. 寺院建筑的中国化B. 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C. 文化传播者的坚韧D. 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答案】B【解析】依据课本所学,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源于古印度,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东汉明年修建的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广泛发展,尤其是石窟艺术的兴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石窟中雕刻者成千上万的佛像;到了隋唐时期,鉴真东渡,去日本弘扬佛法,并主持设计了唐招提寺,扩大了佛教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由此可见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B符合题意;题文的限制词“共同反映”,洛阳白马寺体现了寺院建筑的中国化,A不合题意;图三中鉴真的塑像,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佛法,反映了文化传播者的坚韧。
C不合题意;洛阳龙门石窟体现了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D不合题意。
由此分析可知,A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B。
点睛:图片类型选择题的解题思路:(一)细致全面地观察图片,注意图片的出处、注释、提示和题干的限制语等内容,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的信息;(二)将所获得的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三)针对题干的设问,探究命题者的意图,有的放矢地做出正确的判断。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是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的第20课。
本课主要内容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科技成就与文化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弘扬中华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状况。
2.教学难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本课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科技知识。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状况,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加深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理解。
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重点难点】重点:1.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2.科学家祖冲之。
难点:科学家祖冲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王羲之小时候,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王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蘸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王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帖,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忍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由于王羲之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一位有名的大书法家。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哪些科技文化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领略这段历史的风采。
新课探究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贾思勰【图片链接】右图【具体解读】贾思勰,汉族,生活在北魏末期和东魏时期,益都(今山东省寿光市西南)人,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所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包括种植菜蔬果木、养殖畜禽鱼类和各类食品加工的技术知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齐民要术》【史料链接】材料一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贾思勰材料二注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引用古书156种,引用《诗经》30多条。
注重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经常请教有经验的老农,注意收集农谚,引用农谚30多条。
材料三亲自参加生产实践,并耐心细致地观察。
【问题探究】《齐民要术》是一部什么书? 历史地位如何? 贾思勰成功写成《齐民要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书。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练习题一、选择题1.假如夏炎想要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你可以建议她阅读()A.《本草纲目》 B.《水经注》C.《天工开物》D.《齐民要术》2.下列关于贾思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他介绍的农业生产经验全部来源于走访B.他写了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C.他的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D.他在书中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3.下表是我国古代对圆周率的推算,它不能说明的是()A.B.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数字C.在祖冲之前已有许多人进行过圆周率的推算D.古代人民对圆周率进行了长期的研究4.“割圆不尽十指磨出血,周率可限青史标美名。
”你知道这两句诗赞美的是谁吗()A.司马迁B.拓跋宏C.刘徽D.祖冲之5.下列关于祖冲之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地理学家②最突出的成就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③利用前人创造的“割圆术”④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八位⑤著有《水经注》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D.①③⑤6.中国古代科技巨匠不计其数,祖冲之、贾思勰二位科学家的共同点是()①都生活在北朝②注重实践③都在数学领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④在科学研究中刻苦钻研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7.在影视作品中,出现不合历史的场景、物品或前后场景不一致,被称为“穿帮”。
讲述汉末三国时期历史的电视剧的摄制组布置了一个曹植的书房场景,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哪个道具的出现会导致“穿帮”()A.床上放着一件丝绸衣服B.书桌上有一摞书籍C.墙上挂有《洛神赋图》D.桌上放有一盘葡萄8.下列有关顾恺之的论述,正确的是()①西晋画家②绘画题材非常广泛③笔下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④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A.①②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④9.南北朝时期开凿的两大石窟艺术群是()①敦煌石窟②云冈石窟③龙门石窟④乐山大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10.李平一家利用暑假去古都洛阳旅游。
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两部分内容,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与文化成就。
科技成就主要讲述了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及科学家祖冲之所获得的成就;文化成就主要讲述了书法、绘画、雕塑、文学等方面的发展。
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声和反映,科学技术代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要将科技、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和进程的基础上,理解科技、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感受古代科技文化的高超水平,树立文化自信;学习科学家、艺术家身上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精神;(史料实证;家国情怀)2. 通过学习本课,思考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特征内在的联系,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唯物史观)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龙门金刚》教师引导:同学们,从视频当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我国石窟文化之美。
石窟文化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佛教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样一个民族大交融的时代,还孕育出了怎样辉煌的科技与文化呢?(二)新课讲授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简介:贾思勰,北魏到东魏时期杰出的农学家。
贾思勰曾任郡守,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他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从民间歌谣谚语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并在生产实践中加以证明和丰富。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内容:①《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②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③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④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