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红烛》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39.47 KB
- 文档页数:5
红烛教材分析诗歌作为独立的审美单元具有外结构(外在表现形态)和内结构(内在思想情感),闻一多《红烛》诗的情感正是通过外在的行节排列、行数字数的差异、首尾引用的照应、局部的复沓吟咏,完成了诗歌由“冷静的缓冲到热烈的赞颂,困惑、明白、感伤、再困惑、再明白,以及明白后的安慰,最后归于理性冷静的颂扬”这样一个完满的情感过程,其情感结构体现出了闻一多诗学观念里的“建筑美”,直线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有着起承转合之态,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的特点。
教学设想《红烛》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
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闻一多出生于书香门第,1912年入清华学习,1922年赴美留学。
清华近十年的美式教育和留美三年的艺术研究,使他深受唯美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开始追求唯美的理念,提出了诗歌创作的“三美”原则,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他的第一部诗集《红烛》除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外,还打上了唯美主义的印痕,《红烛》则是最能体现他艺术风格的诗作。
学习《红烛》重点是要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了解反讽手法以及《红烛》所体现出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素养目标1.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
2.掌握诵读技巧。
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了解闻一多三美的主张,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了解反讽手法。
4,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爱国之情,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课前准备闻一多的“三美”诗论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
红烛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4)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8)九、预习检测答案 (9)一、学习目标学习《红烛》,旨在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人闻一多对红烛的赞美及其象征意义。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要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从意象、语言、情感等多个角度分析诗歌。
同时,我们也要学习诗人闻一多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和无私奉献精神,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最终,通过学习《红烛》,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重难点《红烛》学习的重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诗中意象的深入解读是学习的重点。
红烛作为诗歌的核心意象,其象征意义需要细致剖析,理解它如何映射出诗人的情感与志向。
难点在于理解并体会诗歌中深沉的爱国情怀与无私奉献精神。
闻一多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和对人民的奉献,这种情感的把握与体会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对诗歌艺术特色的赏析也是学习的重点。
诗中独特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以及结构安排等,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艺术元素。
学习《红烛》需重点关注意象解读、情感体会及艺术特色赏析等方面。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红烛》一诗的作者是____,他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2.在《红烛》中,诗人用“红烛”这一意象,象征了____的精神和____的追求。
二、选择题1.下列对《红烛》一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通过红烛的形象,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热爱。
B.诗中红烛的燃烧,象征着诗人对真理和光明的追求。
C.诗人认为红烛的燃烧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最终会化为灰烬。
D.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下列关于《红烛》中“红烛”意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红烛代表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愤怒和不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教学设计学科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梳理诗歌,把握诗歌内容;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红烛的意象,理解咏物诗借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达技巧;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读诗歌,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味诗歌中蕴涵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人的光辉人格,学习闻一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
教学重点:理解红烛的意象,领悟作品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探究诗歌中蕴涵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法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活动设计闻一多纪念馆坐落在闻一多故乡凤栖山麓的清泉寺遗址上,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作为家乡的中学生,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特选读闻一多的《红烛》作为研究突破口。
下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红烛》,来感受闻一多先生的爱国情怀吧。
课前自学1.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
民主战士。
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
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
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
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2.探究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下许多爱国诗篇。
1926年,闻一多怀着对祖国的爱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黑暗现实,这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这首诗的情感根基。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红烛》优质课学案一、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 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2.通过诵读, 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二、核心素养1.学习闻一多“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
2.阅读诗歌内容, 理解红烛的意象,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3.理解诗歌的主题, 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三、重点难点1、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
2、把握诗歌的意象, 了解反讽手法。
3、探究诗歌的寓意。
四、预习新课1、查阅资料, 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通过知人论世, 理解诗歌。
2、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
3、感知《红烛》体现的“三美”。
五、导学基础知识1、现代诗现代诗也叫“白话诗”, 是诗歌的一种, 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 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韵律。
现代诗的发现可以追源到清末, 当时, 一些从西方引进的诗作已开始用白话进行翻译, 但是这些作品量不是很大, 所以鲜为人知。
现代诗名称, 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现代诗主要流派为新月派、九叶派、朦胧派。
现代诗形式自由, 意涵丰富, 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 与古诗相比, 虽都为感于物而作, 都是心灵的映现, 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 哀而不怨”的特点, 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
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 形式上采用白话, 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 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 表现新思想。
2、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 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 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 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 提倡新格律诗, 主张“理性节制情感”, 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 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高一语文红烛教案(优秀6篇)红烛篇一我曾经,是那么讨厌蜡烛。
一坨油腻的蜡,还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比一夜黑(煤油灯)更气人!煤油灯起码还有个罩,它连罩都没有。
一次点烛写诗,烧焦了头发都不知道,于是顶着一团焦发过了两三周。
还有一次在寒假里,我准备做一条长引线,接到鞭炮上,这样我就能在屋里点燃屋外树上的那串鞭炮。
引线的做法较为简单,用冰冷的刀子削下火柴的头,再粘到带蜡的棉线上。
我从吃了早饭开始忙活到九点多,就要大功告成之时,棉线上的火柴头不小心碰到了烛焰上,易燃的火柴头哪里受得了如此炙热?瞬间,两个小时的努力化为缥缈烟,变淡,散开了啊哦!我的引线!气得我抓起蜡烛扔了。
以后,我不再将蜡烛点燃。
可是,一次停电,让我改变了对蜡烛的看法。
在老家的一天夜里,当我照例打开电灯,享受它的光明之时,灯却闪了几下,灭了!坏了,停电了!百年不遇的停电让我赶上了!我心爱的书籍没法看了,上网查资料也成了泡影!屋里顿时黯淡无光,屋外也是一片漆黑,我顿时急得在家里团团转。
家里仅存的两盏油灯,一盏在厨房,一盏被奶奶拿着去了兔舍。
我没辙,想起来了,对!还有蜡烛,权当应急了。
赶紧摸索着从书桌上拿起一支红烛,放在烛台上,用火柴点燃,屋内瞬间亮了起来。
这个蜡烛是我闲来无事时亲手制作的,收集十几个残烛头,合成此大烛。
它较粗,比我手掌长一点儿,略方,每个面都刻有萬古長存四个字,这些字都是我用牙签一笔一笔刻上的。
看着这盏红烛慢慢变短,最后,四面的萬古長存也终究不见了。
我恍然,当初只被我当做一个摆件的蜡烛,今天夜里却焕发了光芒,这是它生命的光!它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经常赞颂的烛光!它的生命是多么的短暂,短暂到燃尽了,也就终结了;它的生命又是多么的辉煌,即使短暂,也要发出最耀眼的光芒!正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红烛,才有了今天的发达昌盛,才有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光辉灿烂。
后来,我把它的残体小心地从烛台上剥下来,当成了标本,封为一级重器。
课题红烛(第2课时)课标要求根据学习任务群5,阅读古今中外诗歌,小说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学习目标1、通过赏析诗歌,学习其中的修辞手法。
2、通过赏析诗中的具体意象,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
3、体会诗歌情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学情分析学习内容与问题设计学习过程设计【知识梳理】:(一)知识链接1、修辞手法积累(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作用: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5)呼告: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
作用: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引发思考。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2.积累烛意象的寓意:(烛光灯影中的诗韵-----分析灯烛意象)(1)雨夜的烛光是渴望团圆的梦想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读:烛光旁,孤影长,相隔天涯两相望,唯有相思长。
2《红烛》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红烛》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了解本诗抒情脉络。
2.体会诗歌语言,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
3.品味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语言,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品味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讲解,点拨教学过程:一、导入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同学们,知道这首小诗写的是谁吗?——闻一多!这是闻一多的儿子闻立鹏为父亲画像时题的一首小诗。
该诗不仅展现了闻一多先生的生活习惯同时也高度概括了闻一多先生高贵的民族气节二、作者及创作背景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
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
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
曾留学美国。
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他愤怒斥责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在创作诗歌时,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他(闻一多)那眼光的犀利、考索(考查探究)的赅博(渊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
——郭沫若。
2.创作背景1923年苏联提供援助,为中国争取民族独立;日军在长沙肆意枪杀中国平民;胡适力倡研究旧国学;毛泽东创办《新时代》杂志;蔡元培愤然辞去北大校长职务;北大哲学系教授引发爱情问题的社会大讨论。
这是一个到处充满着动荡冲突和分裂,也到处燃烧着绝望怒火的1923年。
然而绝望的怒火中也盛开着希望和转机的曙光,五四的时代,虽然风云动荡,充满变革,但是却有着少年的锐气,青春的华彩,其中的人们虽然迷惘、困惑,但是它却能让闻一多冲破了小我,走向了大我的格局,甚至达到无我之境,这个时代赋予了他勇于献身拯救世人的梦想和力量。
红烛(闻一多)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2)五、段落划分 (3)六、写作手法 (3)七、读文感知 (5)八、经典语句解读 (6)九、预习检测答案 (8)一、学习目标1. 了解背景:了解闻一多及其创作《红烛》的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
2. 理解意象:阅读诗歌内容,理解红烛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感受诗人通过红烛所表达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3. 掌握技巧:通过诵读诗歌,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和抒情脉络,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如呼告手法、反讽手法等。
4. 提升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以及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二、学习重难点1. 象征意义: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中红烛的形象,以及它所代表的诗人情感和价值观念,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2. 情感矛盾: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矛盾,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牺牲与奉献的挣扎等,理解这些情感矛盾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是深入理解诗歌的关键。
三、预习检测1.闻一多是哪一时期的著名诗人、学者?2.他的主要文学成就有哪些?3.《红烛》创作于哪个历史时期?4.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对闻一多的创作有何影响?5.诗歌中的“红烛”象征着什么?6.找出诗歌中直接描述红烛形象的诗句,并尝试解释其含义。
7.闻一多在《红烛》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8.你认为诗歌的主题是什么?9.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表达技巧?请举例说明。
10.这些手法或技巧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11.在预习过程中,你对《红烛》有何初步感受或理解?12.你认为这首诗对你有何启示或影响?四、中心思想《红烛》的中心思想在于歌颂红烛的奉献精神,并借以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和为民族进步理想英勇献身的决心。
诗中,红烛象征着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诗人通过描绘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愿意像红烛一样,为了拯救苦难的百姓和追求理想而默默付出、不问收获的决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红烛》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红烛》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准备:1.课本《红烛》的课文材料。
2.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蜡烛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蜡烛的象征意义,并与课文《红烛》的主题进行联系。
2.阅读理解(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红烛》,并回答以下问题:(1)诗中的“红烛”象征着什么?(2)诗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3)诗中的“烛花”象征着什么?(4)诗中的“烛泪”象征着什么?3.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包括隐喻、象征、比喻等。
学生可以根据课文中的描述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并与同桌进行讨论。
1.诗中的“红烛”象征着什么?•“红烛”象征着诗人的热情和追求。
红色代表着热情和光明,蜡烛则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象征。
•诗中的“红烛”还象征着诗人的青春和激情。
红色代表着青春和活力,蜡烛则是短暂而灿烂的生命。
2.诗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黑夜”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黑暗是缺乏光明和希望的象征,与诗人的热情和追求形成鲜明对比。
•诗中的“黑夜”还象征着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黑暗是社会对个人的压迫和排斥的象征,与诗人的热情和奉献形成对立。
3.诗中的“烛花”象征着什么?•“烛花”象征着诗人的美好愿望和追求。
烛花是蜡烛燃烧时形成的花朵,美丽而短暂,代表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的“烛花”还象征着诗人的才华和创造力。
烛花是蜡烛燃烧时的自然产物,代表着诗人的才华和创造力的迸发。
4.诗中的“烛泪”象征着什么?•“烛泪”象征着诗人的牺牲和付出。
蜡烛燃烧时会融化出蜡油,形成烛泪,代表着诗人为了追求和奉献所付出的牺牲和努力。
2.红烛课前自主预习生平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
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下巴河镇的陈家岭。
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
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
曾留学美国。
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1946年7月15日遭暗杀。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倡导“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
作品新诗作品有:《红烛》《死水》《七子之歌》。
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力。
评价闻一多用生命实现了他的言和行,用言和行诠释了他的生命。
他是《红烛》的接班人,他是《死水》的唤醒者,一把胡须,遮住的是下巴,流出的是精神;一头乱发,表现的是凌乱,暗含的是激情。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
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这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1.诗歌的“三美”主张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
作者在继承我国古典诗词中的“顿”、借鉴西方十四行诗的“音步”的基础上,提出了“音尺”。
新格律诗的音乐美,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节奏感强。
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辞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
2.蜡炬蜡炬(蜡烛、烛),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常见意象,“烛”的意象常常和宴饮离别、爱情思念有关。
如杜牧《赠别》:“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又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宋词中的“红烛”多半与缱绻柔情、追忆往事、甜蜜温馨有关。
如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1.辨析语境,给加点字注音。
(1)初来大西北,因为水土不服出现了上吐.()下泻的状况,生活上的苦楚向谁倾吐.()呢?(2)开考了,我看着.()试卷,心里异常着.()急,不知从何着.()手,更谈不上有什么高着.()。
(3)初冬黎明时的灯光,总给声名狼藉.()的人一种温暖,一种慰藉.(),一种希望,因为从家家窗户射出来的光明,是这片大地上人们醒起的信号,是灿烂阳光的前奏!答案(1)tùtǔ(2)zhe zháo zhuózhāo(3)jíjiè2.辨析语境,选用词语。
(1)我考试没考好,于是妈妈关心我、我,希望我学习更加努力,使我感到。
(慰藉抚慰)(2)身陷困境不可,生活中不刻意伪装,倾听时不辩解,说话时不有意冒犯。
(着急焦急)答案(1)抚慰慰藉(2)焦急着急解析(1)“抚慰”指抚恤、安慰,经常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安慰、抚恤。
“慰藉”指安慰、抚慰,作名词时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且无明显等级之分。
在实际使用中,“抚慰”一般用于主动的动作,抚慰别人;而“慰藉”多用于被动的感受,感到慰藉。
(2)“着急”指的是急躁、心中不安。
“焦急”指的是心里非常着急,注重心理活动。
“焦急”比“着急”的程度更深。
课堂任务学习1.全诗一共有九节,每节都以“红烛啊!”开头,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是一种呼告的修辞手法。
有力地倾诉了诗人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2.闻一多的《红烛》在直线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情感变化和谐对称。
请简要梳理本诗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红烛》一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情感经历了由“冷静的缓冲到热烈的赞颂,困惑、明白、感伤,再困惑、再明白,以及明白后的安慰,最后归于理性冷静的颂扬”这样一个完满的过程,体现出了闻一多诗学观念里的“建筑美”,表现了诗人烧蜡成灰、自我牺牲、忍受摧残、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的“红烛”精神,体现了诗人献身祖国的光辉人格。
3.“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谈谈你对这几句诗的理解。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现诗人的历史使命感:他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醒,使他们感奋,从而积极行动起来,去捣毁人间地狱,求得自身的解放。
4.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什么以“红烛”为题?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诗人以“红烛”为题,意在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
(2)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读写能力提升『读写能力』抑扬顿挫的艺术手法意识结构的矛盾冲突反倒构成了全诗内在的巨大张力,在意识的张力性结构中,诗的情绪抑扬顿挫,峰回路转,感染力极强。
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
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
抑扬之法概括起来有二种:欲抑先扬,欲扬先抑。
这抑扬二法,是从写作的曲笔角度说的,它能够满足读者“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心理,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针对练笔』请运用抑扬法描写一个女孩,3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这时候,一个二十二三岁的靓丽女孩突然闯进了人们的视野。
窈窕的身材,优美的曲线,摇曳着一袭乳白色的长裙,举手投足间透着三分雍容,七分典雅,每向前一步都显得那样楚楚动人。
一头金发,勾勒出一张光彩照人的脸。
细腻、光洁、白皙的皮肤,洋溢着无法言喻的青春与活力。
一双大眼睛,于顾盼之间,明眸善睐,似秋水,如月华。
一时间,喧闹的候车大厅变得安静下来。
她像一块磁石,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凝聚了所有人的目光。
她在人们艳羡的眼神中,寻了一个干净无人的座椅,将行李箱放到上面,紧挨着提箱款款落座,然后从包里掏出一份报纸,一袋瓜子,打发等车的时光。
她读得那样忘我,吃得那样优雅。
报纸一页页翻过,纤细的手指不停地将吃完的瓜子皮弹出,宛如天女散花,不到二十分钟,她面前的地上,已“画出”了一个大大的“扇面”……随堂任务作业一、基础检测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在闻一多看来,不是唐朝成就了诗歌,而是诗歌成就了唐朝,故而诗歌成了唐朝的。
第一个从唐诗中选出之作的当数严羽,他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在严羽打开潘多拉盒子之后,七律桂冠便,莫衷一是。
A.标志独树一帜言人人殊B.标志独占鳌头言人人殊C.标示独占鳌头众说纷纭D.标示独树一帜众说纷纭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标志”,表明特征的记号;“标示”,标明,显示。
第一处,从语法角度来看,此处应使用名词,而“标示”是动词,故应使用“标志”。
②“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独占鳌头”,原指科举时代考试中了状元,现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
第二处,从后面“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可知,句中应是说占首位的作品,应使用“独占鳌头”。
③“言人人殊”,各人有各人的意见,同一消息或事情,各人却说成各不相同的情形;“众说纷纭”,人多嘴杂,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
第三处,句中是说对“七律桂冠”的评说,这是针对同一事情,应使用“言人人殊”。
故选B项。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五四以来,诗体大解放、自由诗盛行使新诗出现欧化和散文化的倾向,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诗派”,以唯美的倾向和浓丽的风格,扯起新诗格律化的大旗。
B.闻一多是很重视诗的音乐美的,他认为,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造成的。
C.闻一多先生,是英勇的革命烈士,是激情的诗人,是优秀的学者。
D.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的《死水》以想象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饬著称,因而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答案 A解析B.句式杂糅,“完全在它的节奏造成的”应改为“完全在它的节奏”,或“是它的节奏造成的”。
C.语序不当,正确的语序是:闻一多先生,是优秀的学者,是激情的诗人,是英勇的革命烈士。
D.不合逻辑,“因而”强加因果。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韩寒是愤青,而鲁迅、闻一多、柏杨同样是愤青。
一位位愤青,都是以骂而闻名于世。
愤青不是因为年轻,而是他们爱愤怒,因为愤怒他们永葆年轻人的活力。
愤青,,,,,。
①或为惊醒,或为疗救,不平则鸣②看清了社会的种种无良③却能发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④手无实权而心有正义公理⑤很难居于高位,却能居于思想和灵魂的高地⑥虽不能与主流之音共鸣A.⑤②⑥③①④B.④①⑥③⑤②C.①④⑤②⑥③D.⑤②④①⑥③答案 D解析先“居于高地”,才能“看清无良”“心有公理”,最后才能“不平则鸣”,排除B、C。
⑥“共鸣”与“①不平则鸣”照应,顺序应为①⑥,排除A。
因此选D项。
4.根据语句内容,选择恰当的一项()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时局极端险恶,。
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献誓:心未死,,和平可期,,杀人者必覆灭。
A.人民无比沉痛志不绝争取民主B.人心异常悲愤意志紧民主自由C.人生生活痛苦斗志昂民主有望D.人心异常悲愤志不绝民主有望答案 D解析D项可分别与前面的“时局极端险恶”“心未死”“和平可期”三句话形成对仗。
二、课内阅读阅读《红烛》全诗,完成5~6题。
5.下列对《红烛》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以“红烛啊”开头,用呼告、拟人手法,赋予红烛人的感情,把红烛变成人的精神品质的化身和作者抒情的依托。
B.第一节至第三节采用的抒情方式是问答法。
第一节的问表现了诗人的赤子之心;第二、三节的问与答表现了诗人的思考,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