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精养养殖技术(2005)
- 格式:ppt
- 大小:63.63 MB
- 文档页数:105
池塘八字精养法
“八字精养法”,是在全面总结我国池塘高产养殖经验的基础上,对成鱼饲养综合技术措施的高度概括,即“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个字。
其中,“水”(水体)、“种”(鱼种)、“饵”(饵料),是成鱼高产养殖必备的基本条件;“密”(合理密养)、“混”(多品种混养)、“轮”(轮捕轮放),是快速养鱼并获得高产稳产的技术措施;至于“防”(防治鱼病)和“管”(精心管理),则是成鱼高产的根本保证。
这八个方面互相制约,相辅相成。
其主要内容是:
“水”——要求水源充沛,水质良好,能灌能排,水质、水深符合规定要求。
“种”——要求鱼种品种齐、品质佳、规格大、数量足。
“饵”——包括天然饵料和人工饲料。
人工饲料应讲究科学使用、合理投喂。
饲料质量好、数量足、来源广、价格低。
“密”——根据池塘条件,合理投放鱼种,做到密度适宜,充分利用水体和饲料。
“混”——对不同生活习性的鱼类实行混养,同池混养品种至少4—5个,使不同鱼类各栖其所,相得益彰。
“轮”——轮捕轮放,捕大补小;或一次放足鱼种,捕大留小。
“防”——立足于预防鱼病,以防为主,防重于治。
“管”——运用现代科学养鱼生产管理手段,实行精细全面的科学管理。
池塘养鱼“八字精养”技术作者:腾芸来源:《科学种养》2017年第12期池塘养鱼通常是指小水面的成鱼养殖,池塘包括人工开挖的鱼池,改进修整后的山塘、坑塘等。
而“八字精养”是池塘养殖成鱼夺取高产的有效措施,简而言之包括水、种、饵、密、混、轮、防、管8个方面。
其中水(水源、水深、水活),种(良种、体健),饵(饵精、量足)是养鱼的物质基础;密(合理密养),混(多品种混养),轮(轮捕轮放)是养鱼的基本措施;防(防治病害),管(精心管理)是养鱼获得高产的保证。
笔者将此“八字”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总结出池塘养鱼精养技术,供读者参考。
一、池塘条件1.池塘的准备①位置。
池塘应靠近水源充足、水质清新的河港、水库、河道等,保证养鱼有足够的水源,且便于排水和注水(或提灌)。
②池形及周围环境。
池塘最好是以东西为长、南北为宽的长方形,长、宽比例为5:3或2:1,宽的一边不要超过50米。
池塘周围无高大建筑物和树木。
③水质。
池水必须对鱼类无害。
一般成鱼阶段,溶氧量达3毫克,升以上,pH值在6~9之间。
④面积和水深。
池塘面积以3~7亩和10~25亩为好,最大不超过30亩。
水深以2~3米为宜。
⑤土质。
土质以壤土为佳,其次是黏土,沙土池塘最差。
另外,堤埂要牢固,高于洪水位0.5米以上;池底平坦、向阳,并有13~16厘米厚的淤泥;池埂、池坡可种植青饲料。
2.池塘的改造不符合上述基本要求的池塘必须进行改造:小塘去埂,改为3~10亩的大塘;浅塘挖去淤泥,改为2~3米深的深塘;死水塘接通水源改为活水塘;瘦水塘施肥改为肥水塘;用石灰调节酸碱度(干池150千克/亩),pH控制在7.5~8.0。
3.池塘的清整清整池塘是养殖中的一个重要工作,一般每年冬季排干池水,淤泥留6.5~10.0厘米厚,修整加固池埂;修补漏洞,平整池底。
同时,用生石灰清塘,多采用带水清塘法,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千克,化浆全池泼洒,池内留6.5~10.0厘米深的水,可杀死池底有害物质和野杂鱼,还能改善水质环境。
精养渔塘合理施肥
摘要:一、施足底肥:一般在鱼苗放养前一周,每667平方米精养渔塘可施绿肥1吨,或粪肥500千克~750千克。
对水色呈茶褐色或油绿色的肥水塘,可以酌情少施。
二、追肥:大多用化肥作追肥,因为化肥是速效肥,见效快,持续时间短。
每667平方米可施尿素2.5千克加过磷酸钙5千克,兑水一、施足底肥:一般在鱼苗放养前一周,每667平方米精养渔塘可施绿肥1吨,或粪肥500千克~750千克。
对水色呈茶褐色或油绿色的肥水塘,可以酌情少施。
二、追肥:大多用化肥作追肥,因为化肥是速效肥,见效快,持续时间短。
每667平方米可施尿素2.5千克加过磷酸钙5千克,兑水全池泼浇。
但需视水质情况灵活掌握,水质清瘦、鱼不浮头,可适当多施;水质肥活,鱼有浮头现象,可适当少施。
施肥应选择晴天进行,以上午8~12时为最好,如果连晴数日,施肥的效果则更佳。
三、分季施肥:因季节不同,对精养渔塘追肥的数量和次数也会不同。
刚入夏时气温变化大,水质不容易控制,施肥应做到少施勤施;盛夏气温高,施肥过量易恶化水质,导致泛塘死鱼,故施肥应求一个“稳”字;春秋季气温较低,
有机质分解慢,水质较为稳定,施肥量应减少。
四、看水供肥:在通常情况下,渔塘内的水呈草绿色,透明度在25厘米以上,较适宜鱼类生活,鱼体生长速度快。
如果透明度超过30厘米,表明水质清瘦,需要加肥;如果透明度不低于20厘米,表明水质过肥,容易出现泛塘,应停止供肥,并需向渔塘内注入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