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我控制研究观察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8
农村幼儿行为自控能力发展与培养研究结题报告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思路1、课题提出的背景自我控制能力是社会适应性的一项表现,是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的调节能力。
“自我控制是个性的核心成分”(辽宁师范大学杨丽珠),良好的自己控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品质,是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的表现。
自控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生活质量。
4-5岁是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提高幼儿的自控能力必须从幼儿抓起。
农村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几点现状凸显了使得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首先,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项农村家庭教育中家长素质的现状的调查显示:农村家庭家长普遍存在学历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86.6%。
2.教育观念落后。
认为只要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
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意愿,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
3.教育方式不当。
过分地看重孩子的分数,孩子考出了高分,就用物质奖励;孩子考不好就简单地打骂。
4.教育价值观错位。
在农村,人们普遍地把教育看成是一种跳农门的功利行为,从而忽视了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
(《成才之路》2008年第36期作者:闵秋华;左光霞;)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一味的要求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小学化教育,导致幼儿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其次,大批留守儿童的出现使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缓慢。
这些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完全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
隔代教育容易导致溺爱和放纵,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而过多的包办替代和保护,阻碍了幼儿的独立能力的发展。
再次,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为迎合家长的要求对幼儿过早地实施小学化教育;另一方面,幼儿园的教师学历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的儿童教育知识和素养,对幼儿教育大多以保姆式或小学式为主。
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村幼儿行为自控能力的发展缓慢,问题儿童越来越多,主要表现为:行为上: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做事虎头蛇尾;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情绪上: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任性,自私、脾气暴躁,动辄大哭大闹等等。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是指幼儿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遵守规则和延迟满足需要的能力。
这是幼儿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对幼儿的学习、社交关系和生活适应能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幼儿在这方面的能力通常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的,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和培养。
在当今社会,随着亲子关系的变化、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社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他们希望通过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帮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深入了解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定义、发展阶段、影响因素、训练方法和表现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家庭和学校教育实践,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幼儿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规律,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因素,研究有效的训练方法,以及探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通过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可以帮助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幼儿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通过研究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性,可以引起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重视,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个体全面发展。
此次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幼儿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被认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品质。
在幼儿阶段培养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使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更好地解决问题,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而且,研究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过程,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为他们的教育和培养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还有助于揭示自我控制发展的规律和机制,为幼儿教育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研究自我控制能力是培养幼儿自我教育的基本结构之一。
自我教育能力强的孩子,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是有头有尾;他们在执行中有困难时,也不会把责任推给别人,而是主动从自身找原因,不断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最后再反思、总结、提高。
情境性强、竞争性大的体育游戏给幼儿带来成功与失败的体验,在游戏过程中让幼儿学会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从而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本文主要分析了反思性体育游戏的教学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具有促进作用;同时,积极探讨了可促进儿童自控能力发展的反思性体育游戏教学的共同特征,为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提供了新思路。
幼儿自制力在游戏中的发展变化自制力需要付出意志努力。
有专家研究发现:4岁至5岁幼儿自制力发展迅速,能逐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而反思性体育游戏能够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反思性体育游戏教学中,伴随音乐进行的活动,当音乐停止时要求幼儿也停止活动。
刚开始时,幼儿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意识到应有稳定的情绪,慢慢地让自己能灵活地控制动作,从而大大地增强了自己对动作的控制能力。
幼儿的自觉性表现在:进行反思性体育游戏过程中,是否完成游戏角色职责并按游戏的规则及对等候、在轮换的过程中是否自觉。
进行了反思,幼儿更加明白了遵守规则的关键性,因而幼儿的自觉性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升入大班的幼儿一开始就可以对游戏中成员的表现做出合适的评价。
专家研究后分析,4岁至5岁幼儿开始就可以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来对自己和游戏中的伙伴进行评价的。
而这种积极的评价能促使幼儿在游戏中更加积极地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游戏过程的自觉性。
坚持性指的是为达到目的,勇敢面对困难,不怕遇到挫折,做事持续化的个人品质。
幼儿升入了大班后,游戏的坚持性更增强了。
大班幼儿有着非常强的理解能力,可以较好地遵守游戏所制定的规则,并可以对自己和游戏中的伙伴做出正确的评价,同时生理的逐步成熟也为幼儿自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是教育学界和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外部诱惑和内在冲突时,能够自主地制定目标、计划行动、调节情绪、延迟满足和坚持努力的能力。
这种能力被认为对幼儿的学习、社交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化,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现代社会中,幼儿需要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如学习压力、技术依赖、食品选择等,这就对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研究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规律、影响因素和培养方法,对于提高幼儿综合素质和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适应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过程,为幼儿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定义、影响因素、发展阶段、培养方法和评估工具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旨在促进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从而为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定义、影响因素、发展阶段、培养方法和评估工具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旨在揭示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对幼儿综合发展的积极作用,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各界提供科学有效的幼儿教育策略和措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希望能够提高社会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从而为建设和谐、和谐、有活力的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1.3 研究意义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因为自我控制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研究表明,具有良好自我控制能力的幼儿更容易适应学校生活,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容易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
因此,深入研究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可以为幼儿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探讨其定义、重要性、影响因素、培养方法以及与其他能力的关系。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是指幼儿在面对诱惑或挑战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这一能力对幼儿的学习、社交和情绪管理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响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因素既包括个体内部因素,也包括外部环境因素。
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方法包括游戏化教学、模仿角色、情绪管理等。
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于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这种能力对幼儿整体发展的长远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成果和建议,可以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更好发展,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研究,定义,重要性,影响因素,培养方法,关系,成果,建议,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演变,人们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增加。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挑战、诱惑或情绪激动时,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
幼儿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探究幼儿在行为和情绪上的控制能力,并试图找到有效的培养方法。
通过研究发现,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与其认知发展密切相关,而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方式等因素也会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产生影响。
针对这些因素,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培养方法,包括游戏化教育、情绪管理训练等。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幼儿发展规律,还可以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有效的教育策略。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更广泛的层面入手,探究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关系,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
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将为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定义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是指幼儿在面对外部诱惑或压力时,能够自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做出适当的选择和决策的能力。
幼儿自控能力的调查报告自我控制力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过程,这属于一项特殊的行为活动。
自控力的针对性分为两种类别,第一种为针对客观世界,通过对物质的占有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控制,第二种为针对主观世界,通过语言、强调自我意识达到对自身心理与行为控制的目的。
自我控制力的本质是对自我行为的判断,属于一种较为理性的行为,这一理性的判断与执行方式构成了自控力的主体。
自控力的重要体现在于很多事情需要经过分析与研究,对事物做出明确的判断后再进行处理。
幼儿的自我控制力是指幼儿在个人成长阶段对于自身心理和行为的判别与掌握,在一定程度这种行为与掌握是区别于外界干预与限制的。
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对于目标的选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对目标实施的过程中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
1.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意义:1.1有助于幼儿意志品质的形成。
传统上,幼儿在“家长能做的事都不需要幼儿自己做”的育儿观念下,部分已经形成了遇事半途而废、依赖性强的意志观念,在学习生活中也时常表现出三心二意、怕苦怕累的问题。
不过,一些具有较强自我控制能力的幼儿无论在学习、生活中都会表现出专心致志、有始有终、坚强勇敢、不怕苦不怕累、不乱发脾气等优秀品质。
在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幼儿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适当地控制、调节,这是自主性教学的重要体现,效果非常明显。
在生活中,要与家长进行密切配合,幼儿不能在游戏中过于冲动,要学会抵制诱惑,要形成一种坚持不懈保证目标实现的素质。
1.2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是社会化形成的重要心理准备,也是发展社会性的重要组成元素。
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在规则意识的建立、习惯养成、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三方面。
规则的建立必须遵循科学、合理、合法的行为规范,这些社会规范在幼儿今后的生活中起到极其重要的标尺作用,也是幼儿初步认识社会的唯一工具。
对于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有研究表明习惯养成既受认知的支配调节也受情感的主观因素影响。
幼儿园自控能力观察报告简介自控能力是指幼儿在行为上能够自主控制,不随意放纵,具备一定的耐冲动、抑制自我、调节情绪的意识和能力。
自控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约束、自制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本观察报告旨在观察幼儿园中幼儿的自控能力发展情况,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观察对象本次观察共选取了三个3-4岁的幼儿作为观察对象。
他们分别是小明、小红和小杰。
观察时间为两周,每天观察时间段为上午9点到11点。
观察内容1. 自我约束能力:观察幼儿是否能够自觉遵守规则,不随意打闹、抢夺玩具等。
2. 适应能力:观察幼儿在不同环境和人际交往中是否能够适应和合作。
3. 延迟满足:观察幼儿是否能够耐心等待,不随意打断他人,乐于分享和与他人合作。
4. 情绪控制:观察幼儿在遇到挫折和压力时是否能够保持冷静和积极应对。
观察结果小明小明在自我约束能力方面做得较好,在幼儿园期间,他能够遵守老师的规则,不随意抢夺玩具、打闹等行为。
在适应能力方面,小明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和人际交往,但通过与其他幼儿的合作和老师的引导,在两周的观察中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延迟满足方面,小明能够比较耐心地等待自己的机会,乐于分享和与他人合作。
在情绪控制方面,小明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有些焦躁,但通过教师的帮助和自身的调节,能够逐渐控制情绪。
小红小红在自我约束能力方面还需加强,在幼儿园期间,她偶尔会出现一些抢夺玩具、打闹等行为,需要老师的提醒和引导才能及时纠正。
在适应能力方面,小红较为敏感,初到幼儿园时有些不适应,但通过与其他幼儿的交往和老师的帮助,她逐渐适应了新环境,并与其他幼儿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在延迟满足方面,小红还有些不能耐心等待,容易打断他人和自私行为,需要加强培养乐于分享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在情绪控制方面,小红能够较好地控制情绪,面对挫折不会过于消极,但在一些情绪激动的时候,她还需要引导和安抚。
幼儿自我控制研究观察报告一、观察目的自我控制能力对于人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它是人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的必要条件。
自我控制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期是自我控制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自我控制能力是随着幼儿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发展起来的,具体指幼儿根据社会环境的要求,抑制冲动、延迟满足,对自己的认识、情绪和行为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特征。
它是人们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对于幼儿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主意识的形成,培养他们解决困难的决心和耐心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次观察活动的目的以运动抑制和延缓满足两方面为着重点,研究三个年龄层(大、中、小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情况。
二、观察的内容1.通过“木头人”游戏(游戏规则见附录),观察小朋友游戏过程中出现的反应,从而探究分析其自我控制能力;2.通过“识字奖励”的游戏,观察小朋友是否愿意为得到大礼物而花时间识字,从而探究分析其自我延迟满足度。
三、方法和手段(一)被试随机抽样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挑选六名小朋友作为被试。
(二)手段木头人游戏、识字奖励游戏(三)程序1.预备实验(1)三名主试随同班级第一组去幼儿园与小朋友交流接触,发现问题,进一步改善察计划;(2)主试随机与小朋友试玩木头人游戏,过程完整,问题出现较少。
2.正式实验(1)采用随机抽样法,主试任意选取小朋友进行交流、熟悉;(2)在与小朋友的“破冰之旅”后一起进行计划中的游戏,之后采用自然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游戏情景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3)记录员记录在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所有状况。
3. 指示语如下:(1)小朋友们,我们现在要开始玩木头人的游戏咯。
现在你们是木头人,在我背过身喊“木头人123”的时候,你们赶紧走赶紧走,等到我喊完转过身的时候,你们就不能动哦。
现在我们开始了哦。
【该主试由于是未经预实验的主试,对于游戏规则模糊不清,再加上小朋友年龄太小理解能力有限,导致游戏过程进行失败。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近年来,随着《爸爸去哪儿》、《妈妈是超人》等亲子节目的热播,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关注。
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成为家长和教育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我国某幼儿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方法及其效果。
一、研究背景然而,当前许多幼儿在自我控制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家庭教育过于溺爱,导致幼儿过度依赖父母,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幼儿园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幼儿心理和情感需求的满足。
因此,探索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目的1.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现状如何?2.哪些因素影响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3.针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有哪些有效的方法?三、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以我国某幼儿园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共选取300名幼儿,男女比例各半。
2.研究工具:采用自编的《幼儿自我控制能力量表》进行测量,量表包括20个题目,采用5级计分法。
3.数据收集:通过对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幼儿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资料。
4.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四、研究结果1.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平均得分为3.5分,说明整体水平较为一般。
在性别方面,男孩的自我控制能力略低于女孩。
2.影响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幼儿园教育质量等因素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具有显著影响。
(1)家庭教养:家长应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给予适当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同时,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过度溺爱,给予幼儿适当的关爱和约束。
(3)幼儿园教育:幼儿园应注重幼儿心理和情感需求的满足,创设宽松、自由、温馨的氛围,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自我控制。
同时,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幼儿自控能力的实践探索与反思:一项教育实践报告Title: A Practical Report on Cultivating Self-Control Ability in Preschool ChildrenIntroduction:In this report, we will discuss the practical methods and strategies used to cultivate self-control ability in preschool children. Self-control is an important skill that allows children to regulate their emotions, behavior, and impulses. Developing self-control at an early age is crucial for a child's overall well-being and future success.Methods:1. Modeling behavior: Teachers and parents should serve as role models by demonstrating self-control in their own actions and reactions. Children learn best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imitation.2. Establishing routines: Consistent routines provide structure and predictability, helping children develop self-discipline and control. Regular schedules for meals, naps, and activities can teach children to manage their time and behavior.3. Providing choices: Allowing children to make simple choices within structured limits can empower them and enhance theirself-control. For example, letting them choose between two healthy snack options or deciding which toy to play with.4. Teaching emotional regulation: Preschoolers often struggle with managing their emotions. Teachers and parents can teach them strategies like deep breathing, counting to ten, or using calming techniques to help them regain control during moments of frustration or anger.5. Encouraging problem-solving: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for children to solve problems independently helps them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self-control. Teachers and parents can guide them through the process, but ultimately allow them to make decisions and face the consequences.Results and Discussion: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strategies, we observ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the self-control abilities of preschool children. They demonstrated better impulse control, emotionalregul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skills. Moreover, their overall behavior and focus improved, leading to a more pos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Conclusion:Cultivating self-control in preschool children is a gradual process that requires consistency, patience, and positive reinforcement. By modeling behavior, establishing routines, providing choices, teaching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encouraging problem-solving, we can empower children to develop self-control skills that will benefit them throughout their lives.中文回答:标题: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实践报告引言:本报告将讨论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幼儿自控能力的实际方法和策略。
幼儿自我控制研究观察报告一、观察目的自我控制能力对于人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它是人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的必要条件。
自我控制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期是自我控制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自我控制能力是随着幼儿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发展起来的,具体指幼儿根据社会环境的要求,抑制冲动、延迟满足,对自己的认识、情绪和行为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特征。
它是人们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对于幼儿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主意识的形成,培养他们解决困难的决心和耐心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次观察活动的目的以运动抑制和延缓满足两方面为着重点,研究三个年龄层(大、中、小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情况。
二、观察的内容1.通过“木头人”游戏(游戏规则见附录),观察小朋友游戏过程中出现的反应,从而探究分析其自我控制能力;2.通过“识字奖励”的游戏,观察小朋友是否愿意为得到大礼物而花时间识字,从而探究分析其自我延迟满足度。
三、方法和手段(一)被试随机抽样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挑选六名小朋友作为被试。
(二)手段木头人游戏、识字奖励游戏(三)程序1.预备实验(1)三名主试随同班级第一组去幼儿园与小朋友交流接触,发现问题,进一步改善察计划;(2)主试随机与小朋友试玩木头人游戏,过程完整,问题出现较少。
2.正式实验(1)采用随机抽样法,主试任意选取小朋友进行交流、熟悉;(2)在与小朋友的“破冰之旅”后一起进行计划中的游戏,之后采用自然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游戏情景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3)记录员记录在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所有状况。
3. 指示语如下:(1)小朋友们,我们现在要开始玩木头人的游戏咯。
现在你们是木头人,在我背过身喊“木头人123”的时候,你们赶紧走赶紧走,等到我喊完转过身的时候,你们就不能动哦。
现在我们开始了哦。
【该主试由于是未经预实验的主试,对于游戏规则模糊不清,再加上小朋友年龄太小理解能力有限,导致游戏过程进行失败。
随后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情况又临时改了指导语,指导语如下:】。
(2)小朋友们,现在我们要开始玩“灰太狼与羊羊们的游戏”咯。
现在你们是羊羊,我是灰太狼。
当我背对着你们的时候,旁边的姐姐会喊“羊羊们出动了”,这个时候你们赶紧走哦。
等到我喊“灰太狼来了!”并且转过来的时候,你们就要一动不动哦,只有不动灰太狼才不会发现你哦,如果动了就会被灰太狼吃掉哦。
(3)小朋友们,现在姐姐手里有大礼物和小礼物,如果你们愿意先学习“识字卡片”上的字,再要礼物,就可以得到大礼物,要不然只能得到小礼物哦。
【由于在游戏过程中,小朋友们都已经认识了识字卡片上的字,故在第二次游戏时将指导语改编如下:】(4)小朋友们,如果你们想要小礼物的话,现在就有小礼物可以给你们。
可是如果那个小朋友乖乖地等到姐姐们要走之前才拿礼物,就可以得到更大更漂亮的礼物哦。
四、观察过程我们来到幼儿园后,随机抽取大、中、小班各2名小朋友,在幼儿园的空地上集合。
按照观察计划的方法和工具开始我们的实验与观察。
一开始,由于小班和大班的小朋友们还没有到游戏时间,于是我们先选了中班的两位小朋友,一个小男孩、一个小女孩。
由主试主持游戏。
主试先和小朋友们介绍了我们并询问了小朋友的兴趣爱好,与小朋友们熟悉之后,正式开始游戏。
主试先介绍了我们接下来的游戏“木头人”,但是在介绍过程中,小朋友们并不能理解这个游戏,于是主试将游戏更改为更容易被小朋友们所接受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即主试扮演灰太狼,小朋友们则扮演喜羊羊、美羊羊、沸羊羊等,小朋友们喊“小羊出动啦!”的时候可以随意动,但是当主试转身喊“灰太狼来啦!”的时候,小朋友们必须保持静止,否则会被“灰太狼”吃掉。
但是两轮游戏过后,我们发现,小朋友们依旧无法理解“静止”这一概念。
为了去除各种干扰因素,我们决定再次更改游戏规则,改为——两个小朋友和我们五个一起,围成一个圈,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圈。
一边走一边说“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不许走路不许笑”,口令完毕即保持静止,若是违规就出圈子。
在新的游戏规则之下,小朋友们则完成得十分顺利也非常开心。
但由于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有一名主试被小朋友们拉住玩别的游戏,五人小组被迫被分成两小组(一人组,四人组)。
四人组继续按照原计划(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过程如下:1.四人组过程:接下来,由于更改了“木头人”的游戏规则,我们直接省去了“开宝箱”的环节,进入实验观察延迟满足的“识字卡片”环节。
我们发现,我们准备的卡片上的字,中班的小朋友们已经都认识,于是并没有如预想的花两分钟去识字后得到大奖励的延迟满足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全部奖励。
主试询问小朋友们,在“现在就会得到的礼物”和“等姐姐们离开之前才能得到的非常漂亮的礼物”之间选择哪一个。
在小班的观察实验中,我们遗憾地发现,我们与小班小朋友的对话始终以失败告终,不仅无法开始游戏,甚至无法和小班的小朋友们沟通。
在挣扎之下,我们放弃了对小班小朋友们的实验观察,马不停蹄地进入大班。
在大班的实验观察中,我们依旧随机挑选了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
一开始出现了与中班小朋友们相似的情况。
于是我们决定,为了控制外因,也为了和中班的实验相一致,大班的小朋友玩的“木头人”游戏也是经过改造过的。
实验进行得基本顺利,期间会有其他班的小朋友要求加入游戏,造成了小混乱。
在接下来的“识字卡片”环节中,和对待中班小朋友的情况一样,我们低估了大班的小朋友们的识字水平,所以游戏过程和以上与中班小朋友一同进行的一样。
当一系列实验结束之后,我们为了测试延迟满足,继续与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玩闹了一阵子,期间没有中班和大班的小朋友来向我们索要礼物。
当我们正式结束实验,准备离开之时,找到了那几位配合我们实验游戏的小朋友们,给她们我们准备的礼物。
2.一人组过程:刚开始,被小朋友们拉住的主试很被动地陪着小朋友们玩小朋友提出的各种游戏。
期间有捉迷藏、木头人、老鹰捉小鸡等。
后来主试想出一种“起飞游戏”(即主试蹲下将身边的小朋友逐个抱起,抱着小孩跑几步、转圈圈等)。
在该游戏引起小朋友兴趣,小朋友都举手要玩“起飞游戏”之后,主试要求小朋友要先进行“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谁赢了谁就先玩。
其中有一名四岁小男孩哭闹着要先玩,并且在游戏过程中不允许主试与别的小朋友玩,只能和他一起玩,否则就生气苦恼。
而另一名五岁的小男孩在与另一名五岁小女孩“石头剪刀布”赢了之后,在主试提出“男子汉让一让女生,让女生先好不好”的要求时,小男孩稍微犹豫了一下欣然同意。
在该名五岁小男孩与主试玩耍时,四岁小男孩哭闹不让主试玩“起飞游戏”而要让主试陪他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并且要求让主试帮他拿书包后才能一起玩游戏时(在主试叫四岁小男孩去拿再来一起玩时,四岁小男孩说“害怕他去拿书包的时候主试与五岁小男孩先玩”)。
当主试表示不知道小男孩书包在哪感觉有点无奈时,该名五岁小男孩主动提出帮四岁小男孩拿书包,改名五岁小男孩对四岁小男孩说“我帮你拿书包,你要等我回来才开始一起玩,不能先玩哦。
”在四岁小男孩还没回应的时候就跑去帮他拿书包。
主试要分玩具时,小朋友们都争着要。
当主试说“小朋友要乖乖把队排好才能领礼物”时,只有五岁的小朋友乖乖排好,其他小朋友依旧围着主试伸手吵着要。
已经和小朋友们说“你已经有礼物了把礼物给没有礼物的小朋友好不好”,但仍普遍存在小朋友们已经领了礼物还要再领的现象,不论五岁和四岁都是如此。
但五岁小朋友相对来说更懂事一些。
到最后礼物分完了,还有小朋友没有分到,没分到礼物的小朋友即使和她说“小朋友你先回去,姐姐下次给你带好不好”小朋友仍不愿意离开,后来主试灵机一动,跟她们说“你叫什么名字?哦,我记住你的名字了,下次来带给你,你先跟爸爸妈妈回去好不好。
”小朋友才安心离开。
五、观察结果与分析(一)计划实验中的结果与分析1.实验记录(1)四人组记录情况:情况一情况二情况三是否选择延迟满足(要大礼物)A(大班,男,6岁)不动表情认真是,但犹豫B(大班,女,6岁)不动游戏结束仍不动是,但犹豫C(中班,男,4岁)乱动四处张望是,有点闷D(中班,女,5岁)不动看见男生动,也动手脚动,头部静止是E(小班,男,3岁)无法进行抑制冲动的游戏无特别反应F(小班,女,3岁)无法进行抑制冲动的游戏无特别反应(2)一人组情况由于事出突然故未安排记录员,由该主试进行复述,复述内容如下:①五岁小男孩在玩“起飞游戏”的先后顺序中选择了延迟满足,四岁小男孩没有,并哭闹;②其中一位四岁小男孩不允许主试和其他小朋友玩;③无论是四、五岁小朋友普遍存在想要多个礼物的现象;④五岁小男孩看见四岁小男孩哭主动帮忙;⑤跟小朋友们说“姐姐下次来给你好不好”,小朋友们几乎都不愿意相信,从而不选择延迟满足;而只有跟小朋友们问了名字:“你叫什么名字?哦,我记住你的名字了,下次来带给你,你先跟爸爸妈妈回去好不好。
”小朋友才愿意相信,选择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与信任度)2.结论及其分析(1)幼儿抑制冲动能力分析上述实验结果表明:①小班的小朋友(3岁左右)并没有抑制冲动的能力。
因为其无法很好地理解游戏规则,故所进行的测试幼儿抑制冲动能力的实验无法进行。
可以大胆推测,这一现象间接说明了抑制冲动能力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与理解能力有正相关。
(可以在下次试验中,试用其他途径让小班的小朋友能理解较为简单的“抑制冲动”游戏的内容,比较其结果从而验证推测。
)②中班的小朋友(4、5岁)中,4岁的小朋友没有抑制冲动的能力,5岁小朋友有抑制冲动的意识,但抑制冲动能力较弱。
因为4岁小朋友在游戏过程中四处张望、乱动,而5岁小朋友一开始能较好地保持不动,只要有外界因素影响(小男孩动幅大时或其他小朋友干扰时),就会手脚开始动,但头部能保持不动。
说明5岁小朋友有抑制冲动的意识,并且这个意识维持时间较长、强度较强,而相应的抑制冲动能力较弱。
由于其抑制冲动能力受影响的情况大部分出现在有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可以大胆推测,其抑制冲动能力与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有正相关。
③大班的小朋友(6岁左右),有较好地抑制冲动能力,并较不易受影响。
因为大班小朋友基本能顺利完成“木头人”游戏,并较长时间保持不动(相对于中班小朋友而言)。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验中设臵的抑制冲动能力的“木头人”游戏大班小朋友比其他年级的小朋友更经常玩耍,可能存在练习效应。
(2)幼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分析①小班的小朋友(3岁左右)无法看出有无自我延迟满足的能力。
因为在告知“现在要奖励只能得到小礼物,要是愿意过一段时间再拿能得到大礼物”的要求时,小班小朋友并没有特别的反应。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小班的小朋友暂无“大小礼物”区别的概念或者未完全理解主试所说的话。
②中班和大班小朋友(4—6岁)中,4岁小朋友几乎无自我延迟满足能力或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很弱,5、6岁小朋友有一定自我延迟满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