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哈贝马斯
- 格式:ppt
- 大小:183.50 KB
- 文档页数:51
《政治自由主义》[美]约翰[1].罗尔斯目录页[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目录导论平装本导论第一部分政治自由主义:基本原理第一讲基本理念第二讲公民的能力及其表现第三讲政治建构主义第二部分政治自由主义:三个主要理念第四讲重叠共识的理念第五讲权利的优先性与善的理念第六讲公共理性的理念第三部分制度框架第七讲作为主题的基本结构第八讲基本自由及其优先性第九讲答哈贝马斯附录政治自由主义的现代建构——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读解译后记[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导论本书内容如下:前三讲或多或少包括了我于一九八零年四月在哥伦比亚大学所作三次演讲的基本内容,它们经过较大修改后,曾以“道德理论中的康德式建构主义”为题发表在是年九月号的《哲学杂志》上。
这距今已有十多年了,我又进行了重写和进一步修改。
我以为它们较前清楚多了,但这并不是说它们现在就很明了。
我之所以继续把它们称之为演讲而不是篇章,是由于它们原本就是以演讲形式发表的,而我试图保持一种确定的习惯性风格,虽未必能如愿以偿。
最初发表这些演讲时,我曾打算把它们与另外三篇补充性演讲一起付诸刊印。
一篇是《作为主题的基本结构》(1978),此篇业已讲过并已刊行。
另两篇是《基本自由及其优先性》(1982)和《社会统一与首要善》(1982),其时,这两篇也大致草就或接近完成。
但当这三篇补充性演讲最后完成时,我发现它们之间或它们与前三篇演讲之间缺乏我所要求的那种统一性。
于是,我又写了三篇我现在称之为政治自由主义的讲稿,开篇为《政治学的而非形上学的》(1985),其大部分内容已包含在本书的第一讲中,其续篇是《重叠共识》(1987)、《善的理念》(1988)和《政治的领域》(1989)。
这后三篇经过较大修改后与首次在此发表的《公共理性》一起组成本书第二部分的三讲。
前六讲以这样一种方式相互关联:前三讲设定了政治自由主义在实践理性中的一般哲学背景,尤其是第二讲的第一、三、七、八诸节和整个第三讲,而后三讲则更详尽地设计出政治自由主义的几个主要理念:即重叠共识的理念;权利优先性的理念及其与诸种善理念的关系;公共理性的理念。
罗尔斯的程序正义思想白冰【摘要】在程序正义的学术史上,罗尔斯是无法忽视的重要论者.其对程序正义作为独立范畴的提倡,对程序正义三种形态的分析,开一时学术风气之先.在后期的理论发展中,罗尔斯直面批评意见,对其理论作出修正和发展.其程序正义思想重视程序的独立性,构建通过程序的正当化,重新思考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关系.【期刊名称】《曲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2)005【总页数】6页(P100-105)【关键词】罗尔斯;程序正义;实质正义【作者】白冰【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0-051一、问题的提出近些年来,程序正义理论在法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更为广泛的社会领域内,也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肯定。
在程序正义的学术史上,正义理论的集大成者、美国学者约翰·罗尔斯的思想绝对是不容忽视的。
罗尔斯在其1971年出版的经典巨作《正义论》中对程序正义进行了阐释。
他将程序正义作为一个单独的范畴予以提出,并对其加以类型分析,即纯粹的程序正义、完善的程序正义和不完善的程序正义。
在罗尔斯的理论面世以后,众多学者对其观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其所引发的赞誉与批判数量都相当可观。
罗尔斯在之后也对其观点进行了修正和发展。
可以说,对罗尔斯程序正义思想的梳理,观察其理论遭受的批评与理论发展,从中汲取理论营养,是研究程序正义问题的一条重要路径。
二、内容——《正义论》中的程序正义理论(一)罗尔斯提出的程序正义的三种形态1.纯粹的程序正义。
罗尔斯认为,在纯粹的程序正义中,不存在判定正当结果的独立标准,而是存在一种正确的或公平的程序,这种程序若被人们恰当地遵守,其结果也会是正确的或公平的,而无论它们可能会是一些什么样的结果。
[1]罗尔斯将赌博作为纯粹的程序正义的典型例子。
在赌博的情形下,只要赌博的程序是公平的,例如参与赌博的人是自愿加入的、没有人作弊等,在这样的程序运作之下产生的结果就是公正的。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的思想及启示发布时间:2021-03-23T03:47:45.948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0年19期作者:潘柳全[导读]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科学技术”思想承接马克思、等思想家。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摘要: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科学技术”思想承接马克思、等思想家。
其主要观点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
我们应该看到这一思想的合理性以及局限性,全面客观的看待这一思想。
其思想启示我们要要增强主体间交流,恢复交往的合理性。
关键词: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生产力一、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渊源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思想有独到的见解,但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人的研究,放眼有关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相关的研究,哈贝马斯的这一思想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马克斯·韦伯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科学技术与形式形态相关理论的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马克思将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是一种知识形态的存在、是一种物化的知识力量,通过渗透于生产力诸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中发挥自己对社会的作用,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劳动技能,改进生产工具,发明和拓展劳动对象,提高劳动的组织生产方式等,从而以知识的形式转变为物化的生产力。
马克思在看到科学技术给社会带来巨大发展动力的同时也发现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
人类的科学技术发明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真正的解放,相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化的表现形式越来越科技化,人们越来越表现为没有智慧,越来越多的人们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丧失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同时马克思注意到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马克思强调科学技术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意识形态的特殊意识形式。
科学技术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来不断推动社会财富的增长,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二)韦伯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斯·韦伯是早期试图探究科学技术知识与意识形态统关系的学者之一,他以“合理性”为评判标准,探讨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演进过程。
基本看法所谓以暴制暴,是指通过暴力的手段来抵制暴力。
比喻针锋相对地进行回击。
如果把“暴”解释成“暴力”,则“以暴制暴”,看似有力量,实质上是一种文明的困境,是一种最无奈的力量。
靠“以暴制暴”求取正义,虽然解决了一时一地的小问题,但却教会了很多人不文明的表达方式和不正义的做法,更可能激化问题双方的矛盾,甚至挑起更恶劣的对抗情绪,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不文明、社会越来越不讲求正义。
况且,“以暴制暴”,比的是力量,看谁的力量大,谁的手段更凶狠。
现在又不是原始社会,比谁的力量大才能称雄。
从这点上说,以血还血与以牙还牙式的“以暴制暴”,是一种原始同态复仇意识的残留,是历史的倒退。
但是如果这里的暴力是指运用强制手段如军事打击等,那么我们就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它了。
以暴制暴虽然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损害,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必要的武力是防止更大的损失的有力保障。
一国强大的武装无疑有利于该国防御外敌,稳定内政。
观点一:是正义作为地方政府,作为为官一任的父母官,他们现在正在做什么呢?相信他们正在挖空心思想着给这些市民安个什么罪名比较合适,怎样向上级政府汇报既能推脱掉自己的责任,又能在百姓面前过关。
也许城管局局长会作为替罪羊被丢掉,也许那些临时工会被开除(当然也不排除再给几万元开处费以安抚这帮打手的“人心”)。
至于那些见义勇为的市民,则可能被安上“暴徒”的头衔,通过司法程序至少判上三年五年。
这叫杀鸡给猴看——看你们谁还敢和政府作对!殊不知,正义的力量是压制不住的,和百姓对着干的政府是没有出路的。
当今党中央号召构建和谐社会,告诫官员“群众利益无小事”。
那些视百姓如草芥的官员,视百姓如鱼肉的执法队伍是没有好下场的。
也许在某些时候正义的力量还很弱小,还处于劣势;也许在一段时间非正义的力量还很强大,还处于优势;但是这些人无论披着什么外衣,只要他站在大多数人的对立面,只要他敢于侵犯群众利益,他就是非正义的代表,就会被历史淘汰,就会被正义力量打倒。
哈贝马斯的批判认识模型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阐述: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是一位重要的现代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认识论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哈贝马斯的批判认识模型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认识、真理和沟通过程的批判性分析,他试图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可行性。
在哈贝马斯看来,认识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不仅仅局限于个体的思维过程,而是在社会语境中形成和发展的。
他认为,人类追求认识的过程是通过语言和交流来实现的,这就涉及到沟通的问题。
他提出了间接理论和直接理论两种类型的沟通,分别代表了社会化的和理性化的两种认识方式。
哈贝马斯的批判认识模型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和革新。
他认为,传统的认识论过于侧重于客观真理的追求,忽略了社会和历史的因素对认识的影响。
他强调了认识与社会背景、历史条件以及语境的紧密联系,主张通过开放、自由和平等的对话来实现理性的认识。
本文将从哈贝马斯的认识模型的理论基础、关键概念以及与传统认识论的区别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通过对哈贝马斯的批判认识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认识的本质、认识的限制,以及如何通过交流与对话来实现更为理性的认识。
此外,我们还将对哈贝马斯的认识模型进行评价,探讨其对当代社会和人类认识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哈贝马斯的批判认识模型对认识论领域的重要性和意义,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哈贝马斯的批判认识模型,来探讨他对于认识过程和知识获取的批判性观点。
文章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首先会对哈贝马斯的批判认识模型进行概述,介绍其基本思想和理论框架。
然后会对全文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简要概括,为读者提供整体的研究脉络。
最后,明确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对哈贝马斯的批判认识模型的分析,探讨其在认识论领域的重要性和价值。
哈贝马斯生平、著述及思想概况哈贝马斯生平尤尔根·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领袖,“批判理论” 和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威尔比把他称作“当代的黑格尔”和“ 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
”以《论谢林思想中的矛盾》这篇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61年完成教授资格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哈贝马斯自进入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开始涉猎学术研究起,便以思想活跃、政治激进著称。
他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不同的思想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历史分析和社会分析,对西方思想史、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自身的历史进行了清理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自成一说的“交往行为理论”。
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在西方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仅如此,哈贝马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西方世界的晴雨表,他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了西方世界,或者说他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西方世界的政治决策。
1929年6月18日,哈贝马斯出生于德国科隆附近的小城谷默斯巴赫。
哈贝马斯先天兔唇,早早就认识到个体的脆弱性,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人是社会的人。
幼年时期因口齿不清而不被人理论,因此“交往”在他日后的理论体系占重要地位,他认为,“非强制的交往是自由的本质,而符与是交往的媒介。
”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他刚4岁。
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纳粹统治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度过的。
不过他对当时发生的一切并不了解。
在清华的演讲中,有人问及希特勒统治对他的影响时,他说当时在德国的所有人(无论是成年人、老人还是孩子)看来,一切都是正常的。
直到1945年纳粹投降,看过集中营的电影后,才知道纳粹德国所犯下的罪行。
也许正是这种对孩提时代经历的否定决定了他思想中极为浓重的批判意识。
他在以往的一次回忆中说,“这场经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决定了我们的思想。
第六讲席勒及德国古典美学关于席勒的一些评论:海涅《论浪漫派》海涅这样评论席勒:“时代精神生擒了席勒,他与时代精神角斗,被它征服,再随它战斗,高擎它的大旗,莱茵河彼岸的人们在这面大旗之下壮怀激烈地斗争过,我们也时刻准备为这面大旗倾洒热泪。
席勒为伟大的革命理想而写作,摧毁了精神的巴士底狱,建造了自由的神庙。
此庙非常宏伟,它应把各民族环抱,使之如兄弟般团结起来。
席勒是世界主义者,他从恨开始,以爱告终。
”(《海涅精选集》597)伯林认为:“席勒不厌其烦地强调惟一能够使人成为人的事实就是人有能力超越自然,模塑她、压倒她,按照自己美好的、无拘无束的、受道德指引的意志去征服她。
”(《浪漫主义的根源》82)哈贝马斯认为,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是“现代性审美批判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
席勒用康德哲学的概念来分析内部已经发生分裂的现代性,并设计了一套审美乌托邦,赋予艺术一种全面的社会——革命作用。
”这意味着:“艺术应当能够代替宗教,发挥出一体化的力量,因为艺术被看作是一种深入到人的主体间性关系当中的‘中介形式’。
席勒把艺术理解成了一种交往理性,将在未来的‘审美王国’里付诸实现。
”刘小枫认为:康德之后,席勒第一个有意识地思考以诗来消除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对立,在启蒙运动和浪漫派运动之间起了极为重要的桥梁作用。
《美育书简》在浪漫哲学史上的意义,丝毫不亚于《判断力批判》。
(参《诗化哲学》绪论)一、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及其他这种理想的艺术必须脱开现实,必须堂堂正正地大胆超越需要;因为,艺术是自由的女儿,她只能从精神的必然,而不能从物质的最低需求接受规条。
可是,如今是需要支配一切,沉沦的人类都降服于它那强暴的轭下。
有用..是这个时代崇拜的大偶像,一切力量都要侍奉它,一切才智都要尊崇它。
在这架粗糙的天秤上,艺术的精神功绩没有分量,艺术失却了任何鼓舞的力量,在这个时代的喧嚣市场上艺术正在消失。
甚至哲学的研究精神也一点点被夺走了想象力,科学的界限越扩张,艺术的界限就越狭窄。
基本看法所谓以暴制暴,是指通过暴力的手段来抵制暴力。
比喻针锋相对地进行回击。
如果把“暴”解释成“暴力”,则“以暴制暴”,看似有力量,实质上是一种文明的困境,是一种最无奈的力量。
靠“以暴制暴”求取正义,虽然解决了一时一地的小问题,但却教会了很多人不文明的表达方式和不正义的做法,更可能激化问题双方的矛盾,甚至挑起更恶劣的对抗情绪,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不文明、社会越来越不讲求正义。
况且,“以暴制暴”,比的是力量,看谁的力量大,谁的手段更凶狠。
现在又不是原始社会,比谁的力量大才能称雄。
从这点上说,以血还血与以牙还牙式的“以暴制暴”,是一种原始同态复仇意识的残留,是历史的倒退。
但是如果这里的暴力是指运用强制手段如军事打击等,那么我们就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它了。
以暴制暴虽然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损害,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必要的武力是防止更大的损失的有力保障。
一国强大的武装无疑有利于该国防御外敌,稳定内政。
观点一:是正义作为地方政府,作为为官一任的父母官,他们现在正在做什么呢?相信他们正在挖空心思想着给这些市民安个什么罪名比较合适,怎样向上级政府汇报既能推脱掉自己的责任,又能在百姓面前过关。
也许城管局局长会作为替罪羊被丢掉,也许那些临时工会被开除(当然也不排除再给几万元开处费以安抚这帮打手的“人心”)。
至于那些见义勇为的市民,则可能被安上“暴徒”的头衔,通过司法程序至少判上三年五年。
这叫杀鸡给猴看——看你们谁还敢和政府作对!殊不知,正义的力量是压制不住的,和百姓对着干的政府是没有出路的。
当今党中央号召构建和谐社会,告诫官员“群众利益无小事”。
那些视百姓如草芥的官员,视百姓如鱼肉的执法队伍是没有好下场的。
也许在某些时候正义的力量还很弱小,还处于劣势;也许在一段时间非正义的力量还很强大,还处于优势;但是这些人无论披着什么外衣,只要他站在大多数人的对立面,只要他敢于侵犯群众利益,他就是非正义的代表,就会被历史淘汰,就会被正义力量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