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1
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网课答案1.行政区划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A.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正确答案)B.世袭制的需要C.城市的出现D.分封制的解体(正确答案)E.地方自治的需要2.下列因素中,哪两种较能体现地域文化的特点:() *A.方言(正确答案)B.富裕程度C.科举D.官衙E.信仰(正确答案)3.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A.掩埋在地下的古代墓葬B.古城遗址的轮廓(正确答案)C.地下的古河道D.建筑物的鸟瞰图(正确答案)4.古代的交通枢纽一般是在:() *A.水路陆路交汇处(正确答案)B.铁路旁C.公路与铁路相交处D.水路交汇处(正确答案)E.不同的陆路交汇处(正确答案)5.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A.掌握地理学原理(正确答案)B.多看文献资料(正确答案)C.多作实地考察(正确答案)D.关注新技术(正确答案)E.出国旅行6.历史上移民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A.有利于民族融合(正确答案)B.提高人口素质(正确答案)C.使人口分布更加合理(正确答案)D.有利于地区开发(正确答案)E.有利于对外传播文化7.外来作物是指:() *A.不适合在中国栽种的B.在中国无法培养种子的C.专门用于出口的D.原产地不在中国的(正确答案)E.刚从外国引种的(正确答案)8.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主要的条件是:() *A.保持共同的血统B.形成共同的文化(正确答案)C.共同生活(正确答案)D.承认同一祖先(正确答案)E.使用同样的方言9.大运河沟通了哪些水系:() *A.辽河海河黄河B.海河黄河淮河(正确答案)C.湘江漓江珠江D.黄河淮河长江(正确答案)E.淮河长江钱塘江(正确答案)10.以下哪些不是早期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 *A.风水(正确答案)B.防卫功能C.祭祀功能D.人口聚集E.水运(正确答案)11.京杭运河沟通了下列哪几大水系?() *A.淮河(正确答案)B.珠江C.海河(正确答案)D.钱塘江(正确答案)E.长江(正确答案)F.黄河(正确答案)12.县的上一级政区可能是:() *B.府(正确答案)C.省(正确答案)D.朝廷E.郡(正确答案)13.近代的新兴城市集中在:() *A.沿大运河B.沿海(正确答案)C.沿长江(正确答案)D.沿长城E.沿边疆14.黄河易改道的原因是:() *A.黄河较长B.下游相对平坦(正确答案)C.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正确答案)D.中游黄土高原降水集中(正确答案)15.“车同轨”的意义是:() *A.统一全国道路的长度B.统一全国的交通工具的式样C.统一全国车辆的载重量D.减少因道路宽度不一造成的不便和浪费(正确答案)E.统一全国道路的宽度(正确答案)16.下列不属于七大古都的是:() *B.开封C.郑州(正确答案)D.济南(正确答案)E.北京17.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A.《唐诗三百首》B.《三国志》C.《平凡的世界》(正确答案)D.《西游记》(正确答案)E.《史记》18.下列不能作为宋朝不属统一时期原因的是:() *A.宋朝统一的时间太短(正确答案)B.宋朝的疆域太小(正确答案)C.在中国范围内长期存在着多个不同政权D.宋朝国力衰弱(正确答案)19.元帝国建立前,在中国范围内分成七个部分,下列不属于这七个部分的是() *A.四川盆地(正确答案)B.蒙古高原诸部C.朝鲜半岛(正确答案)D.南宋E.金F.西夏20.古代的水利设施对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 *A.增加了农业生产用水(正确答案)B.提供自流灌溉(正确答案)C.加快排除内涝(正确答案)D.便于粮食储存E.增加土地肥力21.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单选题] *A.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正确答案)B.正确理解人地关系C.理解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环境D.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状况22.客家人属于哪个民族?() [单选题] *A.土家族B.京族C.苗族D.汉族(正确答案)E.畲族23.为什么科举录取人数不能代表一个政区的文化水平?() [单选题] *A.一个政区科举的名额是固定的(正确答案)B.科举录取的标准不统一C.考科举不受户籍所在地的限制D.文化水平高的人不一定能考上科举E.科举考试作弊严重24.铁器在哪个时代开始大量使用?() [单选题] *A.汉朝B.秦朝C.春秋战国(正确答案)D.周朝25.公元初的西汉末年大约有多少人口?() [单选题] *A.1亿B.2亿C.6000万(正确答案)D.9000万E.3000万26.中国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是:() [单选题] *A.西安(正确答案)B.南京C.北京D.洛阳27.如何学习历史地理?() [单选题] *A.多查今天的大比例尺地图B.熟悉当代史C.运用地理学的原理(正确答案)D.参加考古发掘28.10世纪中国北方哪个民族建立了辽国?() [单选题] *A.契丹(正确答案)B.夫余C.匈奴D.女真29.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单选题] *A.安史之乱前的唐朝B.秦始皇建立秦朝C.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正确答案)D.鸦片战争前的清朝E.元朝30.与齐鲁文化对应的省区是:() [单选题] *A.江苏B.广东C.山东(正确答案)D.陕西E.湖北31.今天的西藏在元时属()管辖。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答案2022第一章1.下面哪一个题目不属于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围答案:重访千年古城2.历史地图的主要特点是答案:显示的是过去的地理要素3.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答案: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4.孔子说“礼失求诸野”,这里的“诸野”可以理解为答案:地域文化5.地域文化的前提是()。
答案:该区域的文化和周围区域文化有明显的差异第二章6.是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集大成者,著有《历代舆地图》。
答案:杨守敬7.开始,整个东亚地区都进入到低温气候,气温比现在低1.8℃。
答案:128.公元前1100年左右为近5000年来第一个,持续时间达200年。
答案:寒冷期9.明清小冰期,又称,由于地方志的兴起,对灾害气象的关注和记载比以往世代更多。
答案:方志期10.第四纪又被称为,到距今1万年左右的全新世时期,人类开始进入农业文明。
答案:灵生代11.在《古地理学》中,提出,更新世早期中国气候已经明显分成三个动态大区:东部季风区、内陆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
答案:周延儒12.在中,我国气候普遍寒冷,代表寒冷气候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遗体在东北和华北等地大量发现。
答案:大理冰期13.汉武帝时已经将农牧分界线推至以北地区,并在东汉时期形成农牧杂处的过渡带。
答案:河套14.根据满志敏和朱士光以及王铮等人的研究,以后是气候转折的过渡期,寒冷干燥天气持续到五代时期。
答案:九世纪第三章16.是植被变迁的主导因素,但是历史时期的人为因素也不可小觑。
答案:气候17.在结束后的全新世,由于全球性的温暖湿润气候,形成了现今植物分布的区域状态。
答案:第四纪冰期18.在我国主要分为三个地段,西北的草原和荒漠、北部的草原和荒漠、东部自北而南分布的各种。
答案:林带19.新石器时代,温带和亚热带北界高于现在的纬度,其中暖温带考扩东北、华北与黄土高原的大部分。
答案:2-3个20.距今年的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了大量木结构房屋遗存,柱洞面积之大,足以证明当时所用木料的粗壮。
名词解释1、屮国历史地理学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是受人的活动的影响的,因此,我们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时,必须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时间界限为,从旧石器时代到现代地理学的时间上限。
2、徐霞客游记共10卷,明代旅游地理学家徐霞客所写。
木书揭示了我国西南地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是我国古代游记地理书的代表。
其他的此类著作还有《穆天子传》、《岭外代答》、《长春真人西游记》、《西洋蕃国志》等。
3、禹贡学会禹贡学会,由顾颉刚和谭其曝发起,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4、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
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
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民,果敢杨姓土司和大砌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
问答题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答:(-)秦、汉时期:郡县制时期从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到魏晋时期实施州制行政区划制度,郡县制经历了秦、汉四百多年。
《汉书•地理志》云:“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
”内史,领京畿诸县,不在36郡内。
即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巨鹿、太原、上党、雁门、代郡、云中、河东、东郡、砺郡、三川、颍川、南郡、黔中、南阳、长沙、楚郡、九江、泗水、薛郡、东海、会稽、齐郡、琅邪、广阳、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为始皇二十六年所置36郡。
(二)魏晋南北朝、隋吋期:州制吋期西汉末年王莽专权,企图实现《尧典》中所谓“肇十有二州”的古制。
三国时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改汉十三州为九州。
不久,魏文帝曹丕又改为十二州。
置有司隶、豫、兖、青、徐、雍、凉、冀、并、幽、荆(汉荆州北部)、扬(汉扬州北部)。
三国时共有州17 (其中荆、扬各有二州),郡167,县1206。
西晋全国共有州21,统郡、国173,县1232o隋设郡为190,县1255。
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考试试题(卷面满分70分)姓名 学号 一 填空(每空2分,共20分)1历史上黄河发生过1500多次决口泛滥,其中有_________次重大改道。
1048年黄河第三次重大改道形成__________、________两条河道。
2历史上随着长江三角洲不等量下降和沿海泥沙的淤积,太湖面积逐渐_____________。
3“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是王安石的名句,诗中所及瓜洲相当于今_____________。
4“道”是_________朝设置在州之上监察区的名称。
明代从中央到地方一般实行:“中央——布政使司——府——州——县”地方政区管理体系,有的地方也会出现“直隶州”,“直隶州”相当于___________一级行政区,直接隶属_____________管辖。
5由达县经镇巴至洋县的“洋巴道”是古代翻越大巴山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也称_____________道。
6玉米、甘薯等是___________时期传入中国的农作物。
二 选择(每题1分,共10分)1 清代在全国设置八总督,其中湖广总督辖区主要包括 A. 湖南、广东、广西。
B.湖南、湖北。
C. 广东、广西。
2 丝绸之路由数条道路组成,在以下各条道路中,中原王朝最早开通的是 a. 由玉门关至今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一线的西域北道。
B. 玉门关至今哈密、吐鲁番、库尔勒一线的新北道。
C.玉门关经哈密至今巴里坤、乌鲁木齐、伊犁一线的北新道。
3 古代由华北地区通向东北各地的主要关口为: a. 函谷关、古北口、山海关。
B.古北口、喜峰口、山海关。
C.古北口、山海关、居庸关。
4 洞庭湖湖水面积大幅度萎缩发生在 a. 唐宋时期。
B.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
C. 东汉三国时期。
5 距今5000年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 a. 温暖气候期。
B. 寒冷气候期。
6 战国时期所说的山西是指 a 今山西省。
中国历史地理一、名词解释《汉书地理志》:是我国正史中的第一部地理志,共上下两卷,卷首记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正文主要以西汉政区郡为纲,详述103郡国及所辖地区相关内容。
它也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同时也是我国正史中最好的一部地理志。
其体例被被历代正史沿用。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所著的区域地理著作,全书集自然与人文于一身,但以军事地理为主。
着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欲地理形势的关系,注重经世致用,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尤为重视。
不但对于军事地理、沿革地理方面《读史方舆纪要》有十分重要的记述,而且在经济地理方面亦有相当可观的内容《徐霞客游记》:我国著名的旅游地理著作。
作者徐霞客。
全书目录分为10卷,卷分上、下,实为20卷,约40万字。
该书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成因,这是该书最重要最富有地学价值的内容,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
徐霞客经过时代考察,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澄清《禹贡》以来“岷山导江”的错误观点。
书中对于明代农业、手工业、交通、民族分布均有记载,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详细的资料禹贡学会: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1934年2月在北平筹备,1936年5月正式成立,顾颉刚为理事长。
学会主要任务是:编辑中国地理沿革史、中国地理沿革图、中国地名辞典以及中国民族演进史等;研讨中国边疆和水利等问题;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编录地方性文化史料以作专题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禹贡》半月刊:是顾颉刚1934年3月创办的历史地理、边疆史地和民族研究的权威学术刊物。
该刊从1934年3月1日创刊至1937年,开创了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族研究的新风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历史、地理、边疆史地和民族研究的发展。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的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
图集共分八册,上自原始社会,下迄清末,分为20个图组,分图304幅。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一填充题(30分)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汉书·地理志》)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史记)2,(唐)李吉甫所撰( 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3,东晋时都城( 建康),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临安),即今(杭州)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黄河淮河的名(通济渠),贯穿河北平原的称(永济渠)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吐蕃),元时属中央(宣政院)管辖1.《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朝的(郦道元)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东晋)朝的(常璩)3.齐召南是(清)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水道提纲)4.唐朝的东京指今(洛阳),西京指今(长安)宋朝的东京指今(开封府),西京指今(河南府)5.明代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迄(山海)关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7.北魏是( 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8.中国历史时期筑城思想在《周礼~考工记》有充分的体现9..根据《周礼》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都分为三重,皇城、宫城、京城二.填空题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灵渠(兴安运河)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⒋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国都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以方国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
⒌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侨州郡和实州郡⒎耧车最早出现于西汉朝。
⒏水排是东汉时期的杜诗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卫温和诸葛直到夷洲(即今台湾)。
⒑“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纺织业。
⒒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苏州和松江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⒓市舶司最早是在唐代设置的。
⒕汉书是我国正史地理志中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班固。
⒖华阳国志是东晋时常璩的所撰写的一部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一填充题(30分)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 )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 )2,唐李吉甫所撰( )和宋乐史所撰( ),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3,东晋南朝时都城( ),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 ),即今()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河淮的名(),贯穿河北平原的称()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元时属中央()管辖1.《水经注》的作者是()朝的()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朝的()3.齐召南是()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4.唐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宋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5.明代的长城西起()关,东迄()关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 )( )( )( ) ( )7.北魏是( )族建立的政权,辽是( )族建立的政权.8.西汉时,在朝鲜半岛上建立过( )( )( )( )四郡,在河西走廊上建立过( )( )( )( )四郡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和之间的边缘学科。
⒉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在其所写的一书中对地理条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了论述。
⒊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⒋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以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
⒌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和。
⒍我国古代早期的“市”包括、和三种含义。
⒎耧车最早出现于朝。
⒏水排是东汉时期的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和到夷洲(即今台湾)。
⒑“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
⒒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和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⒓市舶司最早是在代设置的。
⒔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地图见于一书。
⒕是我国正史地理志中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
⒖是东晋时的所撰写的一部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
1、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
2、唐李吉甫所撰()和宋乐史所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
班级:默认班级成绩:100.0分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1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0分)1.0 分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2()之后调整行政区划,出现市管县。
(1.0分)1.0 分•A、六十年代•B、文化大革命•C、改革开放•D、九十年代后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3从()以后到清朝,新疆地区都没有再直接由中央政府统治过。
(1.0分)1.0 分•A、黄巾起义•B、靖康之乱•C、安史之乱•D、五胡乱华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4海上丝绸之路逐步替代了传统的陆路丝绸之路的原因是()。
(1.0分)1.0 分•A、河西走廊战乱不断•B、海上丝绸之路成本低•C、海上丝绸之路载货量大且安全•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5自公元()后期以来,西藏就是中国的领土。
(1.0分)1.0 分•A、11世纪•B、12世纪•C、13世纪•D、14世纪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6下列关于地中海特点的说法中,说法正确的是()。
(1.0分)1.0 分•A、地中海基本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海•B、地中海的海域里有众多岛屿、半岛、海湾•C、地中海周围集中了最多的古代文明、群星灿烂•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7中国古时在首都的选择与维持上考虑的因素不包括()。
(1.0分)1.0 分•A、军事因素•B、经济因素•C、政治因素•D、人口因素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8()山多地少,人们选择做师爷而非经商作为出路。
(1.0分)1.0 分•A、徽州•B、山西•C、湘西•D、绍兴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9最早考察中国西部后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地理学家是()。
(1.0分)1.0 分•A、英国人•B、中国人•C、法国人•D、德国人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10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构成的是()。
中国历史地理考题一、填空题1、历史上黄河发生过1500多次决口泛滥,其中有_________次重大改道。
1048年黄河第三次重大改道形成__________、________两条河道。
2、历史上随着长江三角洲不等量下降和沿海泥沙的淤积,太湖面积逐渐_____________。
3、“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是王安石的名句,诗中所及瓜洲相当于今_____________。
4、玉米、甘薯等是___________时期传入中国的农作物。
5、西汉设立刺史部______个,行使_______功能。
6、_______代设立宣政院,正式形式对西藏的管辖权7、在农田与草原之间存在_________,这里既是游牧业萌生的地带,也是日后农、牧两大文化集团文化交流与武力争雄的空间。
二、选择1、到达山东临清的运河元隋唐宋代2、丝绸之路由数条道路组成,在以下各条道路中,中原王朝最早开通的是由玉门关至今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一线的西域北道3、清代只有总督没有巡抚的省份4、战国时期所说的山西是指崤山以西5、井陉关与下列哪条道路相交太行东麓的道路6、主权国家中俄尼布楚条约7、中国今天种植的棉花是什么时候传入的8、周人起于西方,兴起之后,不断向东方发展。
相传周人先祖后稷生于邰,此后公刘至豳,古公亶父居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豳即今陕西邠县,岐山位于陕西岐山、扶风两县北部,丰、镐位于陕西西安市西南郊沣河两岸,丰在河西,镐在河东。
9、第一任巡台湾巡抚,刘铭传10、云梦泽为什么消失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三、简答题1、《史记·河渠书》载:“抵蜀从故道,故道多坂,回远。
今穿褒斜道,少坂,近四百里。
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舟漕。
”这段文献记述哪几条越秦岭的古代道路?请写出这些道路的起点和终点。
(10分)2、请从地理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燕太子丹送荆轲到易水?(15分)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绪论:一、填空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其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发展关系的学科。
2.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3.1923年就已有人提出“历史地理学”一词,但中国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词是到( 1935 )年。
4.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和()5.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资料主要是通过历史地理传世文献、()和()三种形式获得。
6.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和()三种。
二、选择1.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 B )A.归纳和演绎 B.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C.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2.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A )A.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B.交叉学科C.辅助学科三、名词解释1.尽全是空2.人地互动第一章历史地理文献一、填空1.()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它概述了当时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容,把天下分为九州。
2.我国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是先时期的()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王朝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是()4.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是()朝吉甫所著的《》5.我国古代的军事历史地理著述最有影响的是宋代的《》和明末清初的《》。
6.西晋时期对我国地图学做出突出贡献的是(),他提出来编绘地图的六条原则,即()二、选择1.《谈史方舆纪要》的作者是()A、顾炎武B、章学诚C、顾祖禹D、黄宗羲2.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一部区域性地方志是()A、《华阳国志》B、《元和郡县志》C、《汉书地理志》D、《国语》3.我国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是()A.《山海经》B。
《水经注》3.《管子.地员篇》4.《穆天子传》4.我国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A.《元丰九域志》B.《太平寰宇记》C.《舆地纪胜》D.《方舆胜览》5.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A.《舆地广记》B.《舆地纪胜》C.《方舆胜览》D《太平寰宇记》6.唐代在我国地图学上贡献最大是:()A.裴秀B.裴矩C.贾耽D.许敬宗三、名词解释《元和郡县图志》第二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一、填空1. 中国近2000年的气候,前1000年相对(),后1000年相对()2.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正从()转向(),冷暖变化的幅度随()呈现明显的差异,即:()3.东汉到南北朝的寒冷期正对应着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和文帝迁都都。
《中国历史地理学》试题一、填空题1.我国学术界工人的六大古都是(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
2.《元和郡县志》的作者是(唐朝)的(李吉甫)。
3.在郡和县的设置中,县比郡(小),且地位要比郡(高)。
4.“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沙”,指的是(明)朝长江三角洲一带棉织业发达的盛景。
二.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
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
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2. 郦道元: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
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
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3. 行省制: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
自元行省始,行省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
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
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
其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
4.胜兵:(1)、指能充当士兵作战的人(2)、打胜仗的部队(3)、犹指精兵。
5.贝壳堤: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在波浪的作用下,将淘洗后的生物介壳冲向岸边形成的堆积体。
中国历史上的地理发现和贡献练习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这些都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密不可分。
地理环境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文明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地理发现和贡献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通过练习题的形式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地理发现和贡献。
一、选择题1. 北京位于中国的哪个地理方位?A. 东部B. 南部C. 西部D. 北部2.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它发源于哪个地区?A. 西藏B. 青海C. 四川D. 云南3. 下列哪个地理特点对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A. 南海B. 沂蒙山C. 喜马拉雅山D. 河西走廊4. 以下哪个对比准确地描述了黄河和长江的地理特点?A. 黄河较长,长江较短B. 黄河流经的地区较为肥沃,长江的河谷较狭窄C. 黄河位于中国的南部,长江位于中国的北部D. 黄河流经的地区干旱,长江流经的地区湿润5. 以下哪个地理特点对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A. 黄河流域B. 长江三角洲C. 长江中游D. 长江下游二、填空题1.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古城之一,它位于______ 的中部。
2. 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是 ______ 湖。
3. 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是 _______。
4.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主要用于防御 _________。
5. 四川盆地以其 ________ 的地貌而闻名。
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影响。
2. 中国的地理条件对于其独特的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请简要讨论这一点。
3. 请谈谈中国古代人们是如何利用河流这一地理条件来促进经济和交流的。
四、论述题请以500字左右的篇幅,论述中国历史上的地理发现和贡献对于中国的发展和繁荣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答题提示:在回答论述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地理环境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贡献,长江、黄河及其它重要河流的地理作用,以及地理因素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和文化的推动。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一、填空题1、现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及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2、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传统历史地理学、近代历史地理学、现代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3、在我国气候变迁史上,近五六千年以来,西周时期、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北宋至南宋初期、明清时期均是我国历史上的气候寒冷期。
4、南宋建炎2年(1148)黄河在(李固渡、)决口,由泗水入淮注入黄海,改变了黄河东注渤海的历史。
清咸丰五年(1855)6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决口,由重新注入渤海。
5、历史时期影响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两个方面,其中(自然因素)起主导作用,(人为因素)起次要作用。
6、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湖泊主要有(弦蒲薮、阳华薮、焦获薮、昭余祁7、历史时期我国长江河段中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指的是(下荆江)河段。
8、江汉平原上广义的云梦,指的是是春秋、战国时期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内的楚王的(狩猎区、),“云梦泽”主要指江汉平原以(湖沼地貌)为主的一部分。
9、唐代时洞庭湖的湖面较大,号称(八百里洞庭)。
10、鄱阳湖在历史时期曾经发生过较大的变化,到(清初)时湖面发展至鼎盛。
11、在我国古代,(鄱阳湖)又称彭蠡、彭泽、彭湖。
12、我国的天然植被分为(森林、草原、荒漠三种类型。
13、从《禹贡》记载的土壤等级来看,秦汉以前(黄河流域)的土壤肥力等级较高,与今天全国土壤肥力状况相反。
14、从空间演变过程来看,历史时期毛乌素沙地沙漠化是由(西北)向(东南)逐渐推进。
15、在渤海湾海岸分布着几列贝壳堤,其中位于天津市东南的小王庄、葛庄、沙井子一线的贝壳堤,大致代表着(殷商)时代的古海岸线。
16、秦汉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县称为(道)。
17、元明清时期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是(省)。
18、1858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它概述了先秦时期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内容,把天下分为九州。
2、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
3、不仅是我国正史中第一部地理志,也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
4、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是东晋撰写。
5、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专著是,其作者是北魏的。
6、《元和郡县志》是我国保存较完好的最早的地理总志,作者是唐朝的。
7、历史时期中国的地图学取得了较大成就,汉代的是目前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图经。
8、清代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白晋等按照西方经纬度制图法绘制的,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实测经纬法绘制的地图。
9、的作者是宋朝的沈括,他对自然地理现象的探索颇有建树。
10、《大唐西域记》和的作者分别是和徐霞客。
11、《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读史方舆论纪要》的作者分别是。
12、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第一部有河渠书的是。
13、唐李吉甫所撰和宋乐史所撰 ,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
14、《水经注》作者是;《水经注疏》作者是。
1、历史气候研究表明,从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来看,前1000年相对更加(),后1000年相对()。
2、历史时期黄河以“善()、善()、善()”而著称。
3、见于先秦文献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是()大河和()大河。
4、见于《汉书》《水经注》中的“大河故渎”是指()中期至()末期的河道。
5、历史上黄河发生过1500多次决口泛滥,其中有()次重大改道。
6、1048年黄河第三次改道,形成()与()并存的局面,称二股河。
7、清初胡渭著《禹贡锥指》,详细记载了黄河在清代以前迁徙改道的情况。
8、明朝万历年间治黄专家()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下游被固定为单股河道,即今地图上的淤黄河。
9、自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荆江”常有(九曲回肠)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