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22.16 KB
- 文档页数:6
赣南客家传统技艺文化传承与客家工匠精神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挖掘赣南客家传统核心技艺,分析核心人文价值,通过活态性生产生活传承、建立传承人保护机制、高校重塑客家工匠精神等路径传承客家传统技艺文化。
关键词:赣南客家;传统技艺;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赣南客家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核1.赣南客家传统核心技艺及特色。
截至2022年12月底,赣南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项、省级96项、市级165项、县级556项[1]。
其中,有23项传统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传统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因传统美术涉及传统手工技术与审美,笔者也将其纳入传统技艺文化的范畴,目前赣南有4项传统美术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表1可以看出,赣南客家传统技艺涵盖了工具器械、饮食加工、建筑营造、雕塑工艺、织染、编织扎制、陶瓷制作、金属冶煅加工、家具制作、文房用品制作工艺、刻绘工艺等多个领域,又主要集中在饮食制作方面,26项中共有12项属于饮食制作技艺。
客家饮食原材料多数就地取材,制作样式多变,融合了中原饮食习惯与当地土著饮食习俗,体现了山区自耕自食的耕作文化特点。
雕塑工艺方面,木雕、石雕、砖雕、核雕、根雕、竹雕形式多样,取材广泛,富有艺术底蕴。
编织扎纸有竹编、花灯及车灯制作等技艺,至今仍然活跃在旅游市场和民俗活动中。
工具器械、家具制作以竹制、木制、藤器制作工艺居多,简单朴素,实用耐用。
金属冶煅加工以制锡工艺为主,满足客家人衣、食、住、行、婚、丧、祀等多方面的生活需求,富有地域特色。
[2]在建筑营造技艺方面,客家围屋、客家祠堂建筑烙上了客家宗族文化的深刻印记。
祠堂居于各种民居建筑之上,祠堂建造庄重肃穆,气势雄伟壮观,各种雕塑彩绘交错,反映了客家人宗法礼制、敬祖睦宗的观念。
龙南的围屋在防御功能、建筑材料与结构、建造技术等方面独具特色,围屋造型多变,有国字型、口子型、回字形和不规则形等多种形式,宽大厚实的墙基,防撬防挖外墙,炮楼射口,围外环屋的壕沟,围内集住宅、城堡、祠堂、议事厅、中心广场(跑马坪)于一体,体现出客家人团结对外、守望相助的族群意识。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她包括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遗迹、、服饰文化、姓氏宗族文化等方面。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
赣南大部分地区属于客家方言区。
客家方言在赣南、闽西、粤东都用习以俗成的叫法,称“客家话”。
但在一些地区也有一些别的称谓。
如在广西叫“新民话”或“嘛介话”;在四川叫“土广东话”;在江西亦常称作“老表话”。
客家语言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客家子孙繁衍昌盛之外,还因其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
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们乃至一般游客为之陶醉。
赣南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安远等几个县总数约五、六百座,其中尤以龙南最为集中。
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相比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此外,遍布赣南各地的“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厅”等府第式民居也很有特色。
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
一入冬月,便腌制板鸭(以南安板鸭最著名)、香肠、猪肝、猪利子(猪舌头)、鸭五件、牛肉巴、酒糟鱼等等。
平时招待贵客用酒娘蛋、擂菜;宴请和逢年过节吃“四盘八碗”,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八个大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
特色菜肴有荷包胙(肉)、鱼饼、白斩鸡、蛋皮、菜干扣肉、粉蒸鱼、捶鱼丝、三杯鸡、酿豆腐、炒东坡、小炒鱼、红烧狗肉等等。
各地特色食品有嗦粉子、烫皮丝、凉粉、艾米果、芋包子、薯粉饺、丁香李、酸枣糕、生姜、花生巴、柿饼、南康辣椒酱、兴国红薯干、会昌豆腐干、信丰萝卜脆等等。
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乡土味浓,有些菜肴和食品已饮誉海内外。
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
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
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活动。
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目前客家主要居住在赣南地区,追溯历史,客家人是属于汉族的一个分支。
但客家人有有自己独特的民俗,尤其是在居民建筑上,对现代建筑学的影响是很大的,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特别值得研究和学习。
本文就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进行探讨,并提出对客家居民建筑及其文化的傳承建议,在开发的基础上加以保护。
标签: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设计元素客家居民的建筑以聚居建筑为主,其特点是防御功能强,在居民建筑中讲究“天人合一”的观念,反映了客家人独有的文化,在建筑元素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按照风水观念和实用性建筑的客家居民,使用价值高,美学价值也高,在建筑上非常值得细细研究,促进今后我国在建筑领域的长久发展,展现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一、赣南客家居民的建筑类型(一)“围屋”。
赣南围屋,多由坚硬的青石砌成,外墙的墙体上设有炮眼口,有很强的防御功能,是当时老百姓安心温暖的家。
(二)“围龙屋”。
客家围龙屋有典型的中原特色,在历史考察中,与中原贵族的大屋很是相似,前半部分是半月形池塘,后半部分是半月形房屋建筑,从整体来看就是一个太极图。
(三)“厅屋组合式”。
厅屋组合式中最独特就是“门榜”文化,“门榜”文字主要是姓氏郡望、嘉德懿行、警策铭记等格言,是一种文化上的潜隐教育总而言之。
二、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一)赣南居民建筑中的风水文化。
客家人在居民的建筑上是极为讲究的,在建筑中最能体现的就是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无论是在怎样的环境当中建筑,他们都会充分的尊重自然,根据地形进行建筑,不会过多的去改变自然形态,将整个建筑融入自然,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体。
比如客家的“围屋龙”整体是由两个半月组成,正厅也会有半月形的山丘,门前有半月形的水池,整体的太极图意味这阴阳平衡,而正厅和门前的半月则是因为客家人认为龙胎是半月形。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有利于排水,同时也能合理地运用土地,而且有大自然承托的居民建筑看起来更加宏伟壮观[1]。
客家文化知识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
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8000万以上。
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
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全市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1、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
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
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到长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
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
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
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到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
这部份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
以我爱赣南客家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我爱赣南客家传统文化》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的家乡在赣南,这里有超级棒的客家传统文化,我可喜欢啦!
比如说,我们的客家围屋,那可真是神奇!大大的围屋像一个城堡,里面住着好多家人。
我听爷爷说,以前为了防坏人,大家就一起住在围屋里,互相帮助,可团结啦!
还有那热闹的客家山歌,每次听到大人们唱,我都觉得特别有趣。
他们的歌声响亮又欢快,好像在讲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过年的时候就更热闹啦!我们会做各种好吃的,像艾米果,甜甜的、软软的,咬一口,满嘴都是香味。
还有舞龙舞狮,那些叔叔们把龙和狮子舞得活灵活现,我在旁边不停地鼓掌,手都拍红了呢!
《我爱赣南客家传统文化》
小朋友们,我今天要和你们讲讲我特别喜欢的赣南客家传统文化。
我们赣南的客家菜可好吃啦!就说那道酿豆腐,白白嫩嫩的豆腐里塞上香喷喷的肉馅,放进锅里一煮,哇,那味道,简直绝了!每次我都能吃好几块。
还有漂亮的客家服饰,衣服上绣着各种好看的图案,花花绿绿的,特别美。
我穿过一次,感觉自己就像个小公主。
端午节的时候,大家一起包粽子。
我也跟着学,虽然包得不好看,但是可开心啦!
这些传统文化就像是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我会好好地珍惜它们,也希望更多的小朋友能喜欢。
你们喜欢赣南客家传统文化吗?。
描写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实用版)目录1.赣南客家文化的概述2.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分布3.客家文化的特点4.描述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正文一、赣南客家文化的概述赣南客家文化是指在江西省南部地区,以客家民系为主体的一种地域性文化。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系统分明的民系,主要聚居于赣南、闽西、粤东、粤北和珠江口东岸的客家地区。
赣南是孕育客家民系的摇篮地,客家文化在这里与其他族群文化和当地文化不断融合、发展。
二、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分布客家民系起源于中原汉人南迁的过程中,与当地族群、当地文化不断融合、发展。
一般认为,客家作为一个民系形成于宋代。
在南迁过程中,客家人在各地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性特色。
赣南地区的客家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三、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传承性和独特性。
客家地区地势多山,交通不便,这使得客家文化在长期的封闭环境中得以保留和传承。
客家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客家语言:客家话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2.客家饮食:客家菜以口感浓郁、色香味俱佳而著称,有独特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3.客家建筑:客家民居以围屋、土楼等形式为主,具有很强的防御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4.客家民间艺术:客家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包括歌舞、戏剧、雕刻、绘画等形式。
5.客家风俗习惯:客家地区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婚俗、丧葬、节庆等,富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四、描述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许多诗人对赣南客家文化进行了描绘和赞美,下面是一些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1.南山池(五代·梁藻):“翡翠吹翻荷带雨,鹭鹚飞破竹林烟。
时沽村酒临轩酌,拟摘新叶靠石煎。
客家文化习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客家文化习俗,以及客家人的民俗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2、客家的习俗有哪些?3、客家民俗具体有哪些4、请问客家人有哪些风俗?5、客家人有什么风俗特点?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1.建房习俗旧时建房要请堪舆“三定”,所谓选择“风水宝地”。
一是定地形;二要看当年兴工“利不利”,最忌“三煞方”;三是定动土与上梁的日期,“要择黄道吉日”,又说“最要日脚干净”。
初定以后,还要专程复核。
破土动工那天(或早几天)要安“杨公符”,杀雄鸡祭符,安好后,每日要向“符”朝敬夜香,直至竣工后还要供奉数年。
上梁立柱时要请工匠头人“喝彩”、“撒粮米”、“撒富贵耙”。
新梁上要悬挂装有五谷种子的红布袋。
亲朋要道贺,名曰:“送茶”。
朋友可随意赠送钱或物。
内亲则要馈赠鸡、鱼、肉、粉干或面条,还要出力相助,名曰“赠工”。
主人要设宴多次,即破土动工时的“落石脚酒”,上梁立柱时的“上梁酒”,竣工时的“圆屋酒”。
此外,每月初一、十五还要“做神福”,既为敬神,又为款待工匠。
由于陈规陋俗繁多,故有“买田容易做屋难”的说法。
建国后,迷信色彩渐少,但赠工、道贺、设宴仍然盛行。
2.迁居习俗民间迁居称“过火”。
迁居时间须在择定吉日的黎明前,由男户主挑出火担子。
一头是锅,锅内装燃烧的火灰,并撒上糠,使之烟雾缭绕;另一头箩筐装有香炉、点燃的小蜡烛和祖宗牌位,香炉里还插着点燃的线香;主妇抱着饭甑,拿着锅铲,甑内用红纸包着谷、豆、花生、芝麻、油菜籽(或玉米或麦子),合称为“五谷”;子孙拿着火铲、捞勺之类的炊事用具,每样用具须贴上红纸。
出门时,户主走在前,主妇继后,放鞭炮。
户主边走边说:“请太公太婆到新屋来去住。
”左邻右舍也放鞭炮贺行。
走出新居门口,由事先安排的本家亲人放鞭炮接火。
进屋后,点燃蜡烛、线香,把祖宗牌位安放好。
迁居时,女儿家不随行,等天亮后才能进新屋,同时忌在“过火”途中碰到过路人,免得碰掉好运气。
赣南十八县:客家美食的魅力之旅客家菜,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支重要流派,以其独特的口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人所知。
这篇文章将带您走进赣南十八县,一同探寻那里的客家美食。
第一站:客家擂茶客家擂茶,一种具有深厚民俗特色的饮品。
它的制作过程既富有仪式感,又充满了智慧。
选用当地优质的茶叶,搭配芝麻、花生、盐等原料,经过精细研磨,再加入沸水搅拌,最后形成浓厚香醇的擂茶。
喝上一口,感觉茶香四溢,口感滑润,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站:客家黄酒客家黄酒,一种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经过天然发酵而成的传统酒品。
其色泽金黄,口感醇厚,营养丰富,具有祛寒补血、舒筋活络等功效。
在赣南十八县,客家人常以黄酒待客,黄酒的甘甜与当地美食的咸鲜相互搭配,更凸显出客家菜肴的独特风味。
第三站:客家盐锔鸡盐锔鸡是客家菜的代表之一,选用当地鲜嫩的土鸡,用盐锔粉涂抹均匀,再包上荷叶入锅蒸煮。
这样制作出的鸡肉鲜嫩可口,香气扑鼻。
盐锔鸡的咸香与鸡的鲜嫩完美融合,让人一尝难忘。
第四站:客家酿豆腐客家酿豆腐,一种富有创意的豆腐菜肴。
将豆腐掏空,填入肉馅、虾米等馅料,再经过蒸煮,酿豆腐就完成了。
豆腐的嫩滑与馅料的鲜美完美结合,使得这道菜肴成为了赣南十八县的经典美食。
第五站:客家Abstract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菜也正在走出赣南,走向世界。
各种新型的客家菜肴和餐饮形式不断涌现,如融合了现代元素的客家轻食、客家预制菜等。
同时,为了更好的推广客家美食文化,还有诸多关于客家菜的研究和书籍出版。
除了以上这些美食,赣南十八县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尝的客家美食。
例如,客家糕点、客家粽子、客家酿苦瓜等等。
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风味。
此次探寻之旅,不仅品味了客家美食的美妙风味,更深入了解了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
作为一个热爱美食的人,相信你会被赣南十八县的客家美食所吸引。
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的美食之旅,再次探寻客家的独特风味和文化魅力。
赣南客家茶⽂化赣南有⼗万⼤⼭。
客家地处⼤⼭长⾕之中,客家⼈世世代代⽣活在云雾缭绕的崇⼭峻岭间,“靠⼭吃⼭”,茶不仅成为他们的⽇常饮品,还是他们经济的主要来源之⼀。
茶,是他们⽣活的⼀部份。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茶,就没有赣南客家⼈的繁衍⽣息和富⾜⽣活。
长年累⽉,久⽽久之,茶也从饮品逐渐衍化成⼀种⽂化,逐渐升华为精神。
茶——赣南⼤⼭客家⽂化的载体之⼀赣南有⼗万⼤⼭,多产好茶,种类众多,名茶闻于海内外。
各县、市都有⾃⼰的⼝种和名茶:于都县的名茶有:盘古⼭产的盘茶,曾列为贡品。
此名还有储⼭茶、九龙茶、古亭茶等,也较有名⽓。
宁都县的名茶有:⼩布岩茶,产于宁都⼩布岩背脑,1982年被评为江西⼋⼤名茶之⼀。
安远县的名茶有:和雾茶、九龙茶、安远⼤叶种、安远⼤茶树、绿丽玛、中流苦茶、官溪茶、龙安苦茶、濂江⼭茶、仰天湖茶、龙布苦茶。
⼜引种了福⿍⼤⽩茶、鸠坑⼤叶种,以及修⽔、上饶两个当群体种和饶绿1号、⼤⾯⽩、赣茶14号、宁州1号、宁州2号、全省区域化验宁州6号和上梅州等。
其中和雾⽑尖茶具有条索紧细弯曲、⾊泽翠绿显亮、滋味鲜爽醇厚、⾹⽓清⾼持久、汤⾊清澈明亮、叶底匀净嫩绿等特点。
1984年,和雾⽑尖被评为赣州地区第⼀名茶;1985年,被评为江西省10个优质创新名茶之⼀,在全省名茶序列中排列第6位。
崇义种茶历史悠久,阳岭茶和龙归茶以制作精细、汤⾊青绿、经久耐泡和清⾹⽢甜名闻遐迩。
《崇义县志》(清道光⼆⼗⼋年——1895年)载:“龙归⼭有茶,与普洱(即云南普洱茶)相似,清滞解热”。
除阳岭茶、龙归茶外,还有甜茶、苦茶、乔⽊野⽣茶等。
瑞⾦市的名茶有:福⿍⼤⽩茶、铁观⾳、云南⼤叶种、福云六号等。
上犹县名茶有:九曲⼤茶叶、花⼭⽑峰等。
1983年,在赣州地区名茶评⽐中,“九曲⽑尖”获全区第三名。
1985年,试制的“花⼭⽑峰”名花获全少创新名茶第⼗⼆名。
喝茶——客家⼈必不可少的⽣活习俗赣南客家⼈⾃古习惯饮茶。
他们认为喝茶是⼀件⾮常重要的事,形成了许多风俗。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客家擂茶历史渊源有关擂茶的历史记载可以追溯至三国时期,宋代李昉《太平御览》引张缉《广雅》曰:“荆、巴间釆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
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
”所谓芼者,就是把这些调料和茶混合在一起,搅拌成羹汤一样后再饮用。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人们是将茶叶捣碎研为末状;在茶末中或加米、或加姜葱,煮成粥状物一起食用。
现今的擂茶粥跟记载中是一样的食法,这也可能是历史上有关擂茶粥雏形的最早的描述。
没有蒸青技术,更没有炒青工艺,除采用比较原始的晒干方式之外,没有较好的储存茶叶方法,采茶后加入米膏等物一起制茶饼,使茶叶水分变少,可以较长时期保持茶的原味;将茶叶捣末,可以全部食用,充分吸收茶叶营养;茶叶与葱、姜等共煮,可以看出此时期茶叶仍然不是纯粹的饮料,而是作为药用与其他食物煮饮的遗留。
擂茶由汉魏的粥茶和唐宋的点茶衍变而成,它起源于黄河以北。
虽然擂茶是中国最古老的茶俗,但“擂茶”一词,却是在宋代才见诸史料。
北宋耐得翁《都城记胜·茶坊》记载:“冬天兼卖擂茶”。
南宋袁文所撰《瓮牖闲评》也提到:“余生汉东,最喜啜擂茶,闲者常过一、二,北人知余啜此,则煮以相饷,其法用茶芽盏许,入少芝麻,沙盆中研烂,量人多少煮之,其味极甘腴可爱……茶,古不闻食,晋以降,吴人采叶煮之,号茗粥,则知擂茶者。
自晋盖有之矣! ”其实,袁文的话只说对了一半,他所说的擂茶,就是擂茶中的香料茶,并非茗粥,而茗粥饮用之始,亦非起于两晋,而是最迟到东汉就有了。
之后吴自牧《梦梁录·茶肆》也出现了“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或卖盐豉汤,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属。
”宋人的这些饮茶习俗后来都逐渐融入以盐姜茶为主要内容的擂茶之中,从而极大丰富了擂茶的物质内涵。
到了南宋,擂茶、七宝擂茶、葱茶、绣茶等多种擂茶品种便正式进入了京城市场,成为大众喜爱的日常饮料。
客家文化资料整理关于客家的一些禁忌礼仪1,在人生礼仪方面婚嫁丧葬之礼是最为重要的礼仪。
客家人对此高度重视,并且产生了诸多禁忌。
在婚嫁方面,在传统的客家社会,赣州南部的南康等地客家人孕妇禁摸新娘的嫁妆。
新娘出嫁忌踩娘家大门槛,离家忌父母送行。
新娘进家门时公婆要躲避,忌与公婆撞见。
上犹婚配忌女大男一岁,男大女七岁。
(这里结合婚姻法的相关法条进行整理总结)在丧葬方面,在赣县等地,在外地身死者,其尸、棺材不得进家院,谓之“野死鬼不能进屋”。
在南康等地,戴孝服的人逢年过节忌进他人屋内。
在于都等地,居丧时不能穿红戴绿。
(这里的习俗结合法律宣扬的民主自由精神相关理论进行整理)。
2、女性禁忌礼仪众多。
一是对普通妇女。
南康等地的妇女在分龙日忌晒女裤,在信丰女裤不能和男裤一起洗晒,不能晒高处、显眼处。
在宁都等地,上楼时,忌女人走在前面,下楼时,忌女人走在后面。
在赣县等赣江边的地区,渔工不许妇女坐在船头。
二是对孕妇、产妇。
女子怀孕期间不能坐在新娘或婴儿睡床的床沿,孕妇也忌看怪相,听怪声,产妇坐月子忌出产房,忌串门。
(这块结合法律保护妇女权利自由的情况进行整合分析)。
3、语言禁忌方面。
赣南客家在语言上的禁忌几乎包括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一是忌说“没有”、二是正话反说、三是重话轻说、四是委婉之语、五是代称。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赣南客家人,亲人之间如果八字相克是一种大忌。
这种情况下的话,就要采取在称呼上变亲为疏的方法处理。
比如父子相克,儿子就不能叫爸爸,要改称“伯伯”或者“叔叔”。
如果母子相克,就得改称母亲为“婶婶”(这一块的话结合看看有没有一些保护未成年人法中的规定,不太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易于出现未成年的叛逆情况和犯罪率的上升)4、其他方面的禁忌。
例如“伯公树”、“社官树”、“水口树”不准砍伐;出门忌见蛇相互交配,忌闻猫头鹰叫,有“夜猫子笑祸来到”的说法。
(这一方面有利于对生态坏境的保护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建立,结合相关环境法的一些法条进行整合,和一个违反环境法的刑事犯罪案例进行对比对这方面禁忌的一些推广)客家禁忌的弊端:1.助长了神秘及迷信观念。
朴实无华的赣南客家妇女服饰赣南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经过悠久的历史长河流淌形成了浓郁的地域特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俗民情。
赣南客家人是中原汉族群体南迁的一支民系,生活方式总体上说与整个汉民族是一致的,以从事种植和经营手工业为主,在语言、民情、风俗、习惯诸方面都顽强地保存着中原传统汉族的痕迹;赣南客家在服饰方面既保存着中原汉族的传统,长期穿用中原汉族的传统服饰,又因地制宜,在某些方面又有改革创新的一面,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
有继承也有革新,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表达出来:一、衣服赣南客家人的穿戴根本上人保持着汉代汉族着装的特点,最突出的是上衣右衽偏襟形式。
这一形式从汉族形成之日起一直延续到近代。
由于强烈的汉民族的自尊心,虽然满清贵族统治了将近三百年,但是客家人的传统服饰还是穿明朝的服饰的款式。
这种服饰普遍叫做“唐装〞,客家人叫做“衫裤〞。
即男人女人穿的都是上下装,上衣是对襟、浅领、窄口长袖的对襟衫,裳裤是不开档口、裤腰头打褶的大裆长裤和内短裤。
随着气候的变化,还有大襟短褂、对襟短褂、马褂、夹衫、夹裤、大襟或直襟的长袍。
下面是裤。
赣南客家女子外穿的常服是右衽的大襟衫。
内穿贴身的常衣是对襟长袖、无领的衬衣,此外还有大襟或不开襟的背心。
下装是大裆裤和抽头裤。
裤脚很宽,其材料多就地取材,明显表现出当地土著民族影响的痕迹,尤其是锒佩滚贴的各种花边饰物,都有古越后裔的传统印记。
传统的客家女子礼服常着裙衫。
家常服穿前面所说的“衫裤〞。
民国后多穿旗袍。
穿衣服也没有原来那么随意,有明显的等级区分。
二、围裙围裙的经常性使用充分表达了客家妇女的吃苦耐劳。
客家妇女的围裙可以两用,干家务活时围在胸、腹部作围裙使用,在尘土飞扬的环境下干活时那么作为头巾包住头发,使头发不至于沾满灰尘。
客家妇女的围裙一般是用花布或者蓝色棉布制成,造形犹如小孩的肚兜,上半部似小梯形,下半部似大梯形。
赣南客家文化
以白鹭古村为例姓名:
班级:
学号:
考察时间:2015年5月2日
考察地点: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白鹭村
考察方式:实地考察
考察目的: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赣南客家文化、向同学介绍,让更多人了解赣南客家文化
(此次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的调查主要以白鹭古村为例,并且主要为概念、发展历史和建筑方面的考察)
考察报告:
客家人的概念:1、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中原的汉族,历经五次的大规模南迁,在南方各省形成的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八大民系中重要的一个支系。
2、而为什么叫客家呢?客,顾名思义,就是与“主”相对。
赣南的客家人:赣南是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
历史上的赣南,成了最早接纳南迁中原汉人的重要一站,是客家人的主要发祥地、中转站、大后方之一。
有一个说法,比较贴近实际:客家民系,形成于赣南,成长于闽西,成熟于梅州,发展于海外。
赣州全市约900万人口中95%以上都是客家人。
白鹭古村:白鹭古村位于江西省赣县的最南端,毗邻兴国和万安,是以又有一脚踏三县之称。
这里至今保留着大量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以及浓厚的客家文化。
到目前为止,白鹭是江南保存最完好集中的客家古村落,虽历经860多年的风吹雨打,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一定规模的堂屋,祠宇共69座。
只是在村里参观的时候,发现不少年久失修而倒塌的民居,
几乎大部分现存的民居都缺乏有效的维护,听说现在村里正在申报历史文化名村,希望白鹭能借以得到妥善的保护。
悠久的历史让白鹭拥有了为数不少的“第一”和“唯一”:中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女士命名的女士祠,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江南第一个村级民俗博物馆,故宫唯一一块遗留在外的金砖……
白鹭古名居是沿着鹭溪呈月牙形分部,而且村里的四条主要街道,极似一大大的“丰”字。
白鹭人很早就品评了村里含数字的主要景点,并归纳为“白鹭十景”:天一池、二义仓、三元官、四逸堂、五福第、六角亭、七姑庙、八角井、九成堂、十字街。
虽然到现在,这十处街
坊景观许多都不复存在了,但在白鹭老人的心里,一定保留着这些美好的记忆片段。
白鹭民居以祠堂为主,分“专祀型”和“居祀型”两种,从建筑结构上看,大部分都是精美的雕花门楼和建筑实体围绕中突的天井构成的“四水归堂”式。
祠堂外围的墙高大挺直,外墙的每块砖都要有一道研磨的工序,在没有水泥的时代,人们便用糯米和水来代替,虽经近千年的风霜,依然坚牢如初。
白鹭的由来:1986年6月版的《江西省赣县地名志》载:宋绍兴六年,钟兴由兴国竹坝迁此建村。
据谱载,钟兴夜梦白鹭,飞此栖息,遂以白鹭为名。
王太夫人祠:王太夫人祠,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全国罕见的一座以女性的姓氏来命名的祠堂。
王太夫人生于1750年,殁于1822年,为原嘉兴知府钟崇俨之生母,初朝廷册封为大慕人,诰赠太淑人,其为人娴淑仁慈,乐善好施,深受族人的爱戴和敬重,后人立祠以作纪念。
恢烈公祠:恢烈公祠系乾隆年间清太学生、布政司理问钟愈昌(公元1736—1795)所建,又被人们称为“山沟里的大观园”,前后三栋,为白鹭最大的的联体建筑,屋内仅大小天井就16个,与“九井十八厅”相当。
南北纵深百米,正面宽约40米。
除厅堂楼阁外,还建有花园假山,只可惜在清咸丰年间为石达开残部炸毁,只剩西侧一排边屋。
故宫唯一一块遗留在外的金砖:它是一块经过十多道工序,必须要长达二年的周期才能够烧制完成的特殊青砖。
砖质细灰润,其重如铁,因制作复杂,造价极高,而被时人称为“金砖”,它是专门用来铺砌皇宫地面的地面砖。
据说,这是皇帝特别赏赐给钟崇俨的御物,崇俨又将它送给了自己的弟弟崇僎。
门当:门当一般放置于古代汉族传统建筑两侧,用于显示古代标志主人等级和身份地位的门庭装饰艺术品,与门簪、门槛、门扇、门框一起产生古朴典雅的整体艺术装饰美感,有吉祥、祈福、避邪之象征。
并与建筑物相互辉映,和谐统一,起到门庭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传统民居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洪宇堂:洪宇堂,建于明朝末朝,专祀型,洪宇堂奉祀的是百岁老人钟邦梧。
洪宇堂的构造异常独特,门前的是少有的出五跳如意斗拱结构屋檐,俗称木方垒砌的“雀巢”,其突出部分还雕有100种精美的中草药。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虔州(今赣州)广发瘟疫,连朝廷赈灾官员也得病,幸有白鹭古村一位老中医医术精湛,才使得疫情得以遏制。
朝廷为嘉奖这位百岁老中医,遂推荐其为宫廷御医,但这位老中医却推掉官职,继续留在当地免费为当地百姓看病。
如意斗栱:斗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莲花托、牌科,中国建筑学会的会徽。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
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
显著特征之一。
斗栱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国古代森严的等级体系。
世昌堂:世昌堂,是奉祀钟氏白鹭开山始祖钟舆的祠堂。
钟舆,字世昌。
后人为纪念先祖,在钟舆结庐牧鸭之地拓址建祠,称“世昌堂”。
世昌堂,也是现在的白鹭钟氏宗祠。
福神庙:1、白鹭福神庙为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庙内主要供奉着黄飞虎天君,同时还供奉着财神赵公明、观音以及本地所信仰朝拜的神仙,是一座典型而又少见的佛道为一体庙宇。
2红一方面军军团长会议旧址。
1931年7月,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失败后,又调集3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
红一方面军在取得了兴国莲塘、良村和宁都黄陂战斗胜利后,于8月底9月初转移到赣县田村、白鹭和兴国的茶园、永丰一带隐蔽休整。
9月初,“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队被打得焦头烂额、疲惫沮丧,蒋介石不得不下令总撒退。
得知这一情况,毛泽东、朱德在白鹭福神庙主持召开了红一方面军军团长以上干部会议(史称“白鹭会议”)。
书升堂:书升堂是专祀型祠堂,兴建于清乾隆初年,侍奉的是风水先生钟学遴(字书升,学识渊博,精通经史且文学造诣深厚,著有《易经集解》),祠堂多为木架构,只有两侧墙体为青砖,门柱为精美的巨型木雕,祠堂内为一进式,堂内开阔,气势恢宏。
古戏台:古戏台位于白鹭村东北面,是“东河戏”表演场所之地。
东河戏发源并流传江西东河(贡江)故而得名,源于明嘉靖年间赣县
清唱“坐堂班”,于清初正式形成,唱高腔、昆曲,后陆续吸收二簧、西皮等乱谈腔,是江西古老戏种之一,是白鹭钟崇俨父子创建的。
国内战争时期,古戏台被国民党炸毁。
2006年仿古修建了白鹭古戏台。
教育:白鹭人非常重视教育,在白鹭古村至今还保存好多古代的功名柱,还有好多书院。
白鹭是人才辈出、富甲一方之地。
据有记载以来就有秀才586人、文武进士17人、知州知县6人、知府2人。
总结:这次考察让我对赣南客家文化有了一个新的更为深入的了解。
作为一个地道的客家人,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做这样的考察,传播客家文化,让客家文化能为更多人所了解。
当然,我这里所介绍的只是客家文化的冰山一角和皮毛,也希望能借此抛砖引玉,让客家文化得到更好的发掘和传播,最后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