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文化艺术
- 格式:docx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9
兰台世界2012·11月上旬比如赵君豪在担任《旅行杂志》总编时,曾在1934—1936年间陆续对马相伯、蔡元培等当时的二十多位时代名流以“旅行讲座”的形式进行了专题访谈,请这些名家就当时社会上关注的一些旅行方面的问题各抒己见,表达看法。
1937年,赵君豪对这些名家关于旅游主题的访谈,最终由中国旅行社以“旅行谈荟”的专题形式汇集出版,在社会上造成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又比如著名作家朱自清在闲暇时期也比较喜欢旅游活动,他曾写过一篇名为《南京》的游记散文,记述了其在南京游历时的详尽情形和心得体会。
在文章开篇,朱自清写道:“南京是值得流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
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
”在朱自清的南京之旅中,从鸡鸣寺的品茶、台城的登高、玄武湖的观湖、清凉山的赏景、莫愁湖的瞭望、秦淮河的泛舟、夫子庙的游览,一直到明故宫的深思、明孝陵的感悟、雨花台的畅想、燕子矶的寻味、中山陵的忖量、江苏省立图书馆的眷恋、南京茶馆的回味等,都留下了他坚实而沉稳的足迹。
尽管一些景点在当时尚属“冷门”,但这位散文大师却始终怀着一颗细腻、敏感的心去游走南京、领悟南京,他说的“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其实是对南京最恰如其分的评价,而对于读者而言,在领略朱自清笔下南京盛景的同时,也可以一并感受到朱自清惯使的飘逸潇洒的文风表达,着实是一种再美不过的心灵大餐了。
参考文献[1]许春晓.民国时期中国旅游学术探索述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2]蒋湘妮.《旅行杂志》与中国旅行社[J].沧桑,2005(Z1).[3]贾鸿雁.民国时期旅游研究之进展[J].旅游学刊,2002(4).★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关于“客家”一词,清朝著名诗人黄遵宪有诗云:“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过江入八闽,辗转来海滨[1]17。
根据历史记载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2]9。
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探微【摘要】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源远流长,工艺独特。
本文从历史渊源、工艺特点、发展现状、文化价值和与当代生活的关系等方面展开探讨。
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在当今社会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通过对其传承与发展、未来发展以及重要性的分析,将展现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将有助于弘扬客家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以及促进社会的多元文化发展。
【关键词】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探微、历史渊源、工艺特点、发展现状、文化价值、当代生活、传承与发展、未来发展、重要性1. 引言1.1 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探微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源远流长,承载着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这个传统的制作艺术中,通过精湛的工艺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锡器作为清代赣南客家传统手工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通过对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进行深入探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古老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2. 正文2.1 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的历史渊源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据史料记载,赣南地区的客家人在清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从事制锡工艺。
当时,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地方环境较为贫困,他们利用山区的锡矿资源,通过简单的工具和技术,开始制作一些锡器,如锡壶、锡杯等,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随着时间的推移,赣南客家人逐渐将制锡工艺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他们在锡器上加入了各种传统的客家文化元素,如客家篆刻、客家绣花等,使得每一件锡器都带有浓厚的客家风情。
赣南客家人还将锡器制作工艺传承下来,世代相传,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得以保留至今。
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的历史渊源丰厚而深厚,它不仅是客家人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制锡艺术的历史渊源,我们可以窥见赣南客家人的勤劳智慧,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2.2 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的工艺特点一、选材讲究: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所使用的锡料都是精选的优质铅锡合金。
赣南采茶戏艺术特点艺术特点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
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
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
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
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
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小丑及小旦小丑分二:一是“丑行俊扮”,称为“正丑”;二是“丑行丑扮”,称为“反丑”。
正丑:主要是劳动人民中的青壮年男子。
他们具有勤劳朴实、爽朗大方、乐观风趣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
演唱时,演员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
载歌载舞,活泼轻松。
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
反丑:多是一些烟鬼赌徒、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等,常以一些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
其表演常摩拟一些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猴子撒尿”、“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等。
脸谱抹白鼻子,步法和扇子花的动作与“正丑”表演大同小异。
小旦:主要是勤劳纯朴和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少妇。
表演矫健优美、朴素大方。
其“扇子花”比小丑更为丰富,既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
其身段动作有:梳妆挑帘、园手摘茶、伞花、开门关门等。
其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跷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等等,真可谓千姿百态。
传统剧目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原有100多个,其中一部分已经失传,现保留的传统剧目有90多个。
如:《九龙山摘茶》、《唐二试妻》、《卖杂货》、《上广东》、《双检菌》、《瞎子闹店》、《卖花钱》、《香火龙》、《阿三打铁》、《五岭之春》、《花灯仙子》、《吹鼓手招亲》、《满妹添喜》、《睄妹子》、《补皮鞋》、《钓,》等等。
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目前客家主要居住在赣南地区,追溯历史,客家人是属于汉族的一个分支。
但客家人有有自己独特的民俗,尤其是在居民建筑上,对现代建筑学的影响是很大的,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特别值得研究和学习。
本文就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进行探讨,并提出对客家居民建筑及其文化的傳承建议,在开发的基础上加以保护。
标签: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设计元素客家居民的建筑以聚居建筑为主,其特点是防御功能强,在居民建筑中讲究“天人合一”的观念,反映了客家人独有的文化,在建筑元素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按照风水观念和实用性建筑的客家居民,使用价值高,美学价值也高,在建筑上非常值得细细研究,促进今后我国在建筑领域的长久发展,展现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一、赣南客家居民的建筑类型(一)“围屋”。
赣南围屋,多由坚硬的青石砌成,外墙的墙体上设有炮眼口,有很强的防御功能,是当时老百姓安心温暖的家。
(二)“围龙屋”。
客家围龙屋有典型的中原特色,在历史考察中,与中原贵族的大屋很是相似,前半部分是半月形池塘,后半部分是半月形房屋建筑,从整体来看就是一个太极图。
(三)“厅屋组合式”。
厅屋组合式中最独特就是“门榜”文化,“门榜”文字主要是姓氏郡望、嘉德懿行、警策铭记等格言,是一种文化上的潜隐教育总而言之。
二、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一)赣南居民建筑中的风水文化。
客家人在居民的建筑上是极为讲究的,在建筑中最能体现的就是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无论是在怎样的环境当中建筑,他们都会充分的尊重自然,根据地形进行建筑,不会过多的去改变自然形态,将整个建筑融入自然,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体。
比如客家的“围屋龙”整体是由两个半月组成,正厅也会有半月形的山丘,门前有半月形的水池,整体的太极图意味这阴阳平衡,而正厅和门前的半月则是因为客家人认为龙胎是半月形。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有利于排水,同时也能合理地运用土地,而且有大自然承托的居民建筑看起来更加宏伟壮观[1]。
赣南采茶舞的审美价值
1.浓郁的客家风情
赣南采茶舞是客家人在长期的山区采茶过程中,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创造出来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
采茶舞的题材主要是反映了赣南地区的手工艺人的生活,其中《打猪草》、《钓拐》、《补鞋底》等都是赣南采茶舞的传统经典剧目,其中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被称为赣南采茶舞的三绝,其中矮子步的表现形式较为夸张,但不失风趣和幽默。
能够形象的反映出赣南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具有浓郁的赣南风土情怀;单袖筒则是赣南采茶舞中对图腾崇拜的反映,独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充分展现了赣南采茶舞的艺术特征;扇子花这一舞蹈动作是由制茶工艺中使用大蒲扇扇风以提高茶叶质量演变而来,也是对客家采茶工艺的反映,具有浓郁的客家风情。
2.诙谐欢快的乡土韵味
民俗传统艺术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具有娱乐性,因为民俗传统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由劳动人民创造,主要是为了丰富生活和庆祝节日所需,因此,民族传统艺术较为贴近生活,具有幽默风趣的特征,采茶舞是赣南客家人传承下来的重要民俗传统艺术文化。
采茶舞中丑角的角色表演较为独特,在表演中能够运用屈腿、颤腿等方式表演矮子步,同时还将制茶时的拉风箱动作结合矮子步进行诙谐表演,极具诙谐欢快的特征,使得采茶舞更具情趣韵味,乡土气息浓厚,营造出欢快的表演氛围,能够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激励赣南地区的茶艺手工艺者更加努力的进行生产劳动,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采茶舞表演诙谐欢快、朴实富有幽默感的特点,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精神生活,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
江西赣南采茶音乐舞蹈本文通过对赣南采茶舞三大特色的研究,以窥见其精华,开拓舞蹈艺术视野。
采茶舞作为江西特色舞种,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艺术特色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研究。
本文通过对赣南采茶舞三大特色的分析,以窥见其精华,开拓舞蹈艺术视野。
一、赣南采茶舞的现状(一)赣南的地理优势赣南,坐落于江西南部,临近福建西部和广东北部。
是客家文化的发祥地。
“采茶舞”主要发源于安远县、信丰县一带,在那里山高水甜,云雾环绕,雨水充沛,热量充足,气候温和湿润,是盛产茶叶的黄金地段,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赣南人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勤劳的客家人在这里垦荒种茶,他们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客家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赣南采茶戏。
其历史悠久,迄今已有300多年。
毋庸置疑,采茶舞是因为茶而引起的。
是由客家人在采茶劳动中产生的。
茶农们在山上采茶时比较喜欢相互以对歌的方式减轻劳作的疲倦,从而增加劳动的热情。
在这样的氛围下,采茶歌逐渐成了赣南人家喻户晓的特色歌曲,客家人喜欢闲暇之余或者每逢佳节,带上采茶工具而载歌载舞。
随着时光渐渐演变成了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舞就是在赣南采茶戏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舞蹈表演方式。
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扬长补短,相辅相成;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使其不断发展进步。
(二)赣南采茶舞的来源艺术来源于生活。
采茶舞作为赣南当地的一种特色舞蹈,是赣南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聪慧的赣南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是睿智的赣南老表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在劳动和生活中缔造出来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它记录着赣南客家人的风土人情。
采茶舞的动作来源于茶农采茶时随意舞动的肢体动作,轻松自如,自然随意,简简单单。
仅仅是为劳作之余的愉悦、放松。
可谓“赣南人民真实生活的一面镜子”。
在采茶舞里所有用到的道具都是茶农们劳作时使用的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品。
譬如采茶用的篮子、天气燥热时用的扇子、背篓等皆是赣南采茶舞中的重要道具。
当代赣南客家山歌的传承及其发展据考证,赣南客家族群是曾经生活在我国古代的中原地区的汉人们南迁到江西地区后,逐渐与当地人群融合而形成的群体。
因而,赣南客家山歌不仅有着北方民歌刚健的风格,也有着南方民歌婉约的特色,在我国民歌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有着很强的艺术价值与人文内涵。
因此,在现如今的信息化社会,我们更应当肩负传承赣南客家山歌文化并推动其进一步发展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拟从赣南客家山歌的历史人文价值与艺术价值入手,着力探究当代赣南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方略。
一、赣南客家山歌的文化价值(一)赣南客家山歌的历史人文价值首先,赣南客家山歌体现了客家族群的民族精神。
黑格尔曾在《历史哲学》一书中指出:“在世界历史的行程中,一个特殊的民族应该只是当作一个个人,民族精神就是各民族的道德生活,他们的政府、他们的艺术和他们的宗教的特殊性……现实的国家就在这种特殊性中,包括战争等等都被这个民族精神所鼓舞,甚至民族的艺术、科学和机械的技术都有民族精神的印记。
”赣南客家山歌种类多样,有灯歌、号子、小调、风俗歌等,表现内容从客家人民的日常生活到生产方式,从历史叙事到个人情感,集中展示了赣南地区客家文化的独特内涵以及“刻苦耐劳、崇文重教、敬祖睦宗和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
同时,赣南客家山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记录与见证着赣南地区客家人的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等,对于研究客家社会的迁徙与发展史、社会生活史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次,赣南客家山歌具有时代性意义。
在封建社会,生活在赣南地区底层的客家民众面对压迫与剥削,用山歌控诉地主阶级、反抗剥削;充分体现了赣南客家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向前、开拓进取的坚韧个性以及务实乐观的精神特质。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在“扩展红色运动”中,赣南客家山歌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当兵就要当红军》、《盼望红军回家中》、《红军哥哥你慢慢走》、《苏区干部好作风》、《十送红军》等歌曲对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树立革命传统作风乃至瓦解敌军等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赣南客家民居建筑装饰艺术论摘要:客家围屋建筑是一种民居文化载体,它的构造艺术和装饰艺术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
客家围屋之建筑装饰艺术,无论是传统的石雕、砖雕还是木雕,都给人以淳朴自然的美感,形成高雅的艺术格调。
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特别是围屋建筑中体现出的和谐人居文化,仍值得后人挖掘、借鉴,并加以发展。
关键词:客家民居;围屋;建筑装饰;艺术客家围屋是古代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在建筑设计和装饰艺术上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着深刻的内容。
[1]江西赣南至今仍保存着600多座风格迥异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等地,构成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其建筑设计和装饰艺术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
赣南围屋建筑中保留着许多雕刻精美的石柱、础、梁、门、窗、墙、檐,它们以其别具一格的风貌表现了中国民间和民族建筑文化的生命底蕴,也以民间民居的身份丰富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
客家民居内部那些古朴典雅、品种繁多并具有深刻文化艺术内涵的装饰纹样,更是彰显了客家民族最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精粹。
[2]1客家围屋古朴自然的建筑设计和装饰艺术客家围屋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立体的诗篇。
赣南客家民居强调负阴抱阳,背山面水,随山而居;种类除土围楼、围龙屋外,一字楼、列杠楼、府第式、山寨式、四角楼、混合楼等均内涵丰富,各具特色。
[3]客家民居建筑适应了当时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它不仅反映在其构成的阶段式中轴对称形式美,而且其内部装饰物件更是精美绝伦。
从每一装饰的立意取向和造型结构中,让人真实感受到客家民居装饰在继承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和异域文化、本土文化达成一种亲合、和谐和交融,从而逐渐形成了“以生活为源”的鲜明的客家民居装饰艺术。
生活是客家民居装饰艺术之源。
赣南客家民居建造装饰艺术体现了客家民系居住文化的非同寻常的美学追求,充分显示出客家文化艺术的深厚精湛以及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众多的赣南客家围屋内,到处有雕琢精美的装饰物,有色泽艳丽的廊图壁画,显示出客家人高超的建筑工艺,漾溢着浓郁的客家文化韵味。
赣南客家民间鞋帽刺绣艺术的符号性分析摘要:在农耕时代,女红刺绣不单单是一种物质产品,更蕴含着不同程度的精神因素。
赣南客家民间鞋帽刺绣艺术兼具了实用性和审美性,不管是在题材上还是在纹样上,都呈现出了一种秩序的美感,凸显出了客家女性细腻的情感体验及心理特征。
本文对赣南客家民间鞋帽刺绣艺术的符号性进行了分析,并就艺术的传承和保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赣南客家;民间鞋帽;刺绣艺术;符号性前言:赣南客家民间鞋帽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实用性的功能,同时也有着形式美感,如果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下,通过对赣南客家民间鞋帽刺绣艺术符号性的探究,能够明确客家的发展历史,对客家女性的心理、行为等进行分析,认识到图式符号带来的独特文化印象,从而在心理需求以审美需求层面,对现代都市中人们生活的缺失感进行填补。
1赣南客家民间鞋帽刺绣的功能1.1实用功能生活用品上的刺绣一般都是以长寿、富贵、平安等作为主体,充分体现出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不同区域的刺绣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赣南客家民间艺术中,刺绣艺术体现出了一脉相承的特点。
鞋帽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给人们穿戴,主要的审美也是体现自然及现实生活带来的关照,鞋帽刺绣艺术可以说是审美心态结合使用功能的产物,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有着很强的生活实用性[1]。
1.2民俗功能在民间刺绣中,存在有自然崇拜的观念,纹样的精神品格能够很好地将祈福、辟邪的思想体现出来。
民间鞋帽刺绣可以对客家的民俗文化进行表述,实现对优秀民俗的传承。
民俗文化是不同区域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及风尚,通常都会保留大众的喜好,借助民族文化的约束力,摒弃陋习,发扬良好风气。
民间鞋帽刺绣艺术所具备的民俗功能,有助于客家人审美意识以及社会一致性的形成和发展。
1.3审美功能刺绣作为一种美的产物,有着非常浓厚的民族风味,赣南客家民间鞋帽刺绣艺术本身是客家文化特征的一种直观体现,客家女性的生活主题和精神追求都能够通过这一文化符号进行表达,例如,手工制作的绣花鞋帽,传达出的是文化的脉络以及人性的温暖,艺术本身是一种情感启迪和情感交流的有效手段,鞋帽的艺术文化,可以说是日常生活艺术化的典型代表。
·4·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6年度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客家传统文化元素在赣州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一般项目,课题编号:YG2016081,项目负责人:江帆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解析江 帆(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南昌 330000)摘 要:客家属于汉族的分支之一,江西客家主要分布在赣南。
赣南客家拥有自己特有的文化、语言以及风俗,其民居建筑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并享有“客家摇篮”的称号。
本文以客家民居建筑类型论述为切入点,对客家民居的文化内涵、美学价值以及设计元素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并就现代客家民居建筑保护提出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客家民居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
关键词:赣南客家;民居建筑;建筑特色;设计元素客家民居不仅拥有居住功能和防御功能,同时更是客家文化的一种体现。
其按照一定的风水观念以及文化精神,通过技术手段在自然环境中建造的人文空间,既反映了客家人讲究“天人合一”的观念,又代表着客家人对于祖先的敬仰。
客家民居建筑在建筑美学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深入研究和整理赣南客家民居的设计元素,能够更好地将其应用到具体设计之中。
1 赣南客家民居建筑类型客家建筑多以聚居建筑为主,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围屋”民居、“围龙屋”民居和“厅屋组合式”民居。
虽然这三种民居在建筑细节和形状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具有的文化特征基本相同。
1.1 “围屋”民居“围屋”主要分布在赣南地区,其中以定南、龙南、全南、寻乌、安远等县较为集中,是赣南民居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与闽西土楼、粤东“围龙屋”一起构成客家民居的一大奇观。
1.2 “围龙屋”民居“围龙屋”是江西客家地区的另一种特殊民居建筑形式,是粤东客家文化传播的产物。
其分布在赣南的寻乌部分乡村和赣西北的修水县。
1.3 “厅屋组合式”民居赣南民居以厅屋组合式民居为主流,分布于各乡镇。
厅屋组合式民居实质上始脱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民居,以“九厅十八井”最具典型意义。
通风以及排水,另外在风水方面也有所讲究,讲究抬头能望天,开门立见山,门前立见水。
对于围屋的外部而言,表现为整体封闭的情况,内部则呈现出光亮通透特征。
门窗、厅堂、庭院等均具错落有致特点,分布呈均匀显示,让人们对灵活的生活空间予以享有。
整体布局存在向心有序的情况,较为均衡,且有韵律感。
针对建筑结构,单个对主体进行围绕,同时服从,以及对整体依赖,针对建筑完整性和主次关系,均可对传统人文色彩进行体现。
2.4拥有堡垒、居家、祠堂的功能尤其是“燕翼围”,其有四层战楼,一共有五十八个枪眼。
墙壁又高又厚,用麻石垒砌地基,有1.8米的深度,用于防备敌人挖掘地道。
泡过毒药的三角铁钉撒在围屋屋顶,以此阻止敌人爬上来。
大门共包括三道,首先,对第一道进行定义,为铁板门,8|CHINA HOUSING FACILITIES92020.09|,而对于第三道而言,则为较轻便的木门,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
围围屋里外设置发生战斗则启用围屋内的水井,以此保证战争时能正常用水。
另外围屋大门设计更体水的漏斗以及围屋传声筒。
作为最基础的居住,围屋的作用相应的设施配套也非常的置有禾坪、柴屋、谷仓、鱼塘、鸡舍、猪圈、牛栏和磨房等。
屋里还建有浴室、厨房系统。
同时还考虑采光通风等因素。
有钱的大户人家还会设置戏台等休闲场所,供日现生机盎然的人性化居住空间。
和绘画。
赣南客家围屋很好的融合了这三大艺术的美学。
刻、彩绘,工艺非常精美。
木雕一般运用在横梁、柱子、栏杆、门窗和格扇等地方,富贵的动物,亦或是历史人物,例如龙、凤、狮子、麒麟等,它们都具有象征意义。
式结合的方式,或者对浮雕的手法应用。
针对围屋内,横梁下方区域分布的立柱,则镂空雕刻花卉、卷云、祥兽等图形。
柱础、门枕和石狮主要运用的是石雕的雕刻手法。
瓜楞型、覆盆型以及鼓型等。
门枕浮雕主要雕刻寓意吉祥和出入平安的图案,例如象、右两侧,石狮的雕刻者独具匠心,左脚握着官印的是雄狮,比喻男人掌权。
石狮下面富大贵、文武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