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及MRI诊断
- 格式:pdf
- 大小:330.88 KB
- 文档页数:4
CT和MRI在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摘要】目的:在腮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应用CT与MRI的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从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4例腮腺肿瘤患者作为试验对象,所有患者均开展CT和MRI检查,对比不同检查方式对腮腺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效果。
结果:CT联合MRI对腮腺肿瘤良恶性的检出率相比两者单一应用的检出率更高(P<0.05)。
结论:在腮腺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联合应用CT与MRI可获得更好的效果,同时不同性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差异性,可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CT;MRI;腮腺肿瘤;良恶性质;鉴别诊断腮腺肿瘤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颌面部肿瘤,有复杂的发病机制,通常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基因变异或者遗传等因素均有一定相关性,且病理学类型和解剖位置比较特殊,肿瘤标志物通常无特异性,使得其肿瘤性质的鉴别诊断难度较大[1]。
CT、MRI等影像学技术在疾病的检查诊断中应用较多,其各有优势和不足,建议联合应用以提升疾病检出率并对不同性质进行鉴别诊断。
本次选取74例腮腺肿瘤患者开展不同形式的检查对照研究,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从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4例腮腺肿瘤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区间25~88岁,均值(56.58±3.24)岁,左叶发病38例,右叶发病30例,双叶发病6例;病理诊断结果显示良性肿瘤52例,包括良性混合瘤24例,腺淋巴瘤15例,基底细胞腺瘤13例,恶性肿瘤22例,包括腺泡细胞癌7例,腺样囊性癌8例,黏液表皮样癌7例。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开展CT和MRI检查,检查方法:①CT检查,选择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双源CT、荷兰Philips公司生产的Ingenuity64排螺旋CT及美国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OptimaCT670,在右侧肘关节预留静脉通路,呈仰卧位,采取头先进的方式扫描,经头颅侧位定位像明确从颅底到下颈的扫描范围。
腮腺腺淋巴瘤的MRI表现特征分析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在不同MRI成像方式上的影像学特点,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50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在常规MRI、动态扫描增强(DCE-MRI)以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等不同磁共振成像方法上的表现特征。
结果50例患者共67个病灶,其中单侧单发24例,单侧多发6例,双侧多发20例。
67个腮腺腺淋巴瘤病灶中,其中45个病灶以实性病灶为主,呈现较为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22个病灶存在囊变区,囊变区信号表现多样。
19例患者接受DCE-MRI检查,结果显示,41个病灶中37个病灶为快速强化、快速廓清型强化模式,4个为快速强化、缓慢廓清型强化模式。
结论综合结合多种MRI成像方法,可提高对腮腺腺淋巴瘤诊断的敏感性,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inct MRI characteristics of parotid lymphoma,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rotid lymphoma.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50 patients with parotid lymphoma treated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7 in our hospital was selected.The manifestation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MRI,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MRI (DCE-MRI)and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were compared.Results A total of 67 les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50 patients,including 24 unilateral and single cases,6 unilateral and multiple cases,and 20 multi-lateral and multiple cases.For 67 parotid lymphoma lesions,there were 45 solid lesions with uniform high T1 and high T2 signal intensity and 22 cystic lesions with diversified signal intensity.A total of 19 patients with 41 leisions received the DCE-MRI examination,37 cases with rapid enhancement and rapid washout enhancement,4 cases with srapid enhancement and slow washout enhancement were observed.Conclusion The combined examination methods of the distinct MRI characteristics can positively improve the diagnosis sensitivity,and make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arotid lymphoma,which has positiv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Key words]Parotid lymphoma;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 MRI;Imaging characteristics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臨床常用的疾病诊断方式。
腮腺腺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征张镇滔;郑晓林;张旭升;袁灼彬【摘要】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及CT、MRI表现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24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MRI表现特点,着重观察其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或 MRI信号、强化形式等。
结果:24例均为中老年男性,20例有嗜烟史。
24例CT和 MRI共发现56个病灶,其中单发9例,多发15例。
49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7个病灶跨叶,32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
病灶长径0.3~4.6 cm,平均长径约2.9 cm。
53个病灶包膜完整,边缘清楚。
30个病灶呈实性,26个呈囊实性,囊变区呈裂隙状或分隔状。
实性部分CT表现为密度均匀肿块,增强多呈中度至明显强化。
MRI平扫病灶信号均匀或不均匀,T1 WI 呈等或稍低信号,T2 WI 呈稍高信号。
增强多呈早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减低。
部分病灶可见血管包绕或小血管穿行,邻近下颌后静脉受压推移。
结论: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和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分析其CT和 MRI表现并结合临床资料,可为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lincal,CT and MRI characteristics of parotid adenolymphoma so as to promot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Methods :Twenty-four patients with parotid adenolymphoma verified by histopathology were collected.The clincal,CT and MRI featur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sed,and position,size,shape,margin,density, signal intensity and enhancing patterns were mainly observed.Results:All 24 patients were males and had smoking hobby. Fifty-six lesions in 24 patients were detected by CT or MRI,among which single lesion in 9 cases and multiple lesions in 15 cases.Forty-nine lesions were located in parotid superficiallobes.The long diameter of lesions was 0.3~4.6cm,with a mean of2.9cm.Fifty-three lesions had intact capsule and showed well-defined margins.Thirty lesions were solid,26 lesions were cystic solid and the cysts manifested as crannied and septate.The solid parts on CT had homogeneous density and were moderately or intensively enhanced after injecting contrast medium.plain scan of MRI showed homogeneous or unhomoge-neous,iso-intense or mildly low signals on T1 WI and mildly high signals on T2 WI.They were obviously enhanced in early phases and slightly enhanced in delayed phases.Some lesions were surrounded or traversed by small vessels.The neighbor-ing retro mandibular vein were compressed.Conclusions:Parotid adenolymphoma possesses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on CT and MRI images,which,through analysis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clincal manifestations,can be valuable in the diagnosis of this disease.【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4页(P529-532)【关键词】腮腺;腺淋巴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作者】张镇滔;郑晓林;张旭升;袁灼彬【作者单位】523000 广东,东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523000 广东,东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523000 广东,东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523000 广东,东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81;R445.2;R814.42腮腺腺淋巴瘤又称Warthin瘤或乳头状淋巴囊腺瘤,是涎腺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绝大多数发生于腮腺,约占腮腺上皮性肿瘤的15.3%,占良性肿瘤的20.6%[l-2],其发病率仅次于多形性腺瘤,位居第二位,并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腮腺肿瘤诊断中CT和MRI功能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摘要:现阶段,临床上通过影像学对腮腺肿瘤进行检查的方式呈现多样化,如超声检查、MRI、CT、腮腺造影以及核医学等。
腮腺肿瘤检查诊断过程中,影像学对于典型腮腺肿瘤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但是对于不典型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低度恶性肿瘤。
目前,CT功能成像技术与MRI功能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诊断中的范围呈现逐渐扩展的趋势,尤其是在腮腺肿瘤诊断方面。
本文主要针对腮腺肿瘤诊断中CT功能成像技术与MRI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腮腺肿瘤;诊断;CT;MRI;功能成像技术1 腮腺肿瘤诊断中影像学、腮腺肿瘤分类的重要性分析现阶段,腮腺肿瘤分类的依据主要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5年制定并出台的腮腺分类方法[1]。
唾液腺肿瘤主要分为继发性肿瘤、淋巴造血系统性肿瘤、软组织肿瘤、恶性上皮性肿瘤以及良性上皮性肿瘤。
其中,唾液腺肿瘤主要发生于腮腺部位,在唾液腺肿瘤发生部位中占据80%左右,但是大多数肿瘤为良性,而最为常见的主要为多形性肿瘤,其次为腺淋巴瘤。
黏液表皮样癌是恶性肿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肿瘤。
临床上对于腮腺肿瘤的治疗,主要选取手术方式;同时,对于手术术式与手术切除范围,主要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
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选取的手术方式通常具有较大的创伤性[2]。
手术之前,确诊为多形性腺瘤的时候,手术切除范围必须足够大,在此基础上降低局部复发率。
虽然穿刺活检的诊断准确率比较高,但是当肿瘤的体积比较小或者处于腮腺深叶的时候,无法取到足够的组织细胞,导致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而且穿刺活检极易导致腮腺包膜出现破裂状况,造成复发或者种植性转移,所以通常选取影像学检查方式予以诊断,其在腮腺肿瘤检查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常规MRI、CT检查应用于腮腺肿瘤诊断中的局限性分析常规MRI、CT应用于腮腺肿瘤诊断中,对于体积小的多形性腺瘤,其影像学表现通常无特征,因此无法对其予以准确鉴别。
腮腺5种肿瘤的CT表现一、腮腺混合瘤1.临床概述本病为最常见良性肿瘤,中老年人高发,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物,可存在数年,常偶然发现。
2.CT表现病变多位于腮腺浅叶,呈类圆形,平扫多呈不均匀低密度灶,内可有钙化和更低密度坏死区;病变有明显的延迟强化特点,动脉期基本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随时间延长,强化幅度逐渐增加,其内坏死区无强化。
3.鉴别诊断腮腺囊肿合并感染:部分腮腺囊肿合并感染可以表现为厚壁囊性病灶,囊壁轻度延迟强化。
4.腮腺混合瘤具有延迟强化的特点,CT灌注检查证明其曲线为缓慢上升型,肿瘤切除后容易复发,如果病变短期内增大,或出现面神经受累的表现,需要考虑病变恶变的可能。
5.解剖腮腺上起颅底,位于乳突尖和颞颌关节之间,下至下颌角,分浅、深两叶下部。
浅叶位于咬肌后份的表面,深叶位于下颌后窝及下颌支的深面,两者以峡部相连,面神经腮腺内分支和下颌后静脉走行于峡部,下颌后静脉常作为区分腮腺深、浅叶的解剖标志。
二、腮腺腺淋巴瘤1.临床概述本病又称Waithin瘤,为腮腺第二常见良性肿瘤,中老年高发,与吸烟关系密切,临床表现多位于腮腺下极,可双侧存在,具有时大时小表现,通常无面神经受累症状。
2.CT表现病变多位于腮腺浅叶、下极;可单侧多发或双侧多发;呈类圆形、低密度,局部坏死可是密度不均。
CT增强扫描成快进快出强化特点,动脉期明显强化,CT至可达100HU以上,静脉期强化幅度明显下降,其内可见裂隙状低密度区为本病特征性表现。
3.鉴别诊断①基底细胞瘤:中老年女性高发,多有大囊变,明显持续强化。
②肌上皮瘤:从周边向中心结节状填充强化,持续性强化。
4.其他腺淋巴瘤为良性肿瘤,与淋巴瘤没有关系,本病与吸烟关系密切相关,90%患者有长期大量吸烟史,因此老年男性高发,女性患者通常也有长期吸烟病史或长期接触大量吸烟者史,吸烟病史对诊断具有特异性。
三、腮腺基底细胞瘤1.临床概述本病以中老年女性高发,常偶然发现无痛肿物,无面神经受累症状。
CT及MRI检查方法在腮腺混合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腮腺疾病多,腮腺肿瘤种类也繁多,临床病理分型复杂。
腮腺肿瘤良性居多。
临床上患者因腮腺肿块就诊,肿瘤性质单凭临床症状体征难以确诊。
腮腺病变影像学检查方法较多,但特异性差。
随着多排CT及高场强MRI的投入使用,腮腺肿块及周围结构显示清楚,对病变性质诊断也有很大提高。
目前腮腺混合瘤CT及MRI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报导不多,现总结近几年来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混合瘤检查方法及体会。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共28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多形性腺瘤资料。
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8~73岁。
左侧腮腺16例,右侧腮腺12例。
主要临床表现为耳下无痛性包块,生长缓慢。
病程可达数十年。
肿块较硬,表面呈结节状,境界清楚,压痛不明显。
患者在门诊就诊,行CT 或MRI检查。
1.2 方法 CT检查采用GE 16层螺旋CT(lightspeed16 sys#CT 99-oco机型)扫描仪,平扫或平扫并增强扫描。
层厚5mm,层间隔5mm,螺矩 1.375:1,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
扫描后层厚减薄至1.0mm~1.25mm,后处理采用ADW 4.3工作站,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
增强检查,造影剂为典海醇300(北京北陆公司生产)。
高压注射器为德国密苏里XD-2001(missouri XD-2001),对比剂经前臂浅静脉注入,速率为3.5ml/s,用量为80~100ml。
动脉期20~25s,静脉期45~50s。
MRI检查为飞利浦Achieva3.0T X-series磁共振扫描仪。
8通道或16通道头部线圈。
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扫描。
主要扫描参数T1WI:TR/TE 179/9.2;T2WI TR:2504ms,TE:100ms,STIR-TSE:TR:4101ms,TI:1 8 0 m s , T E : 1 5 m s 。
腮腺腺淋巴瘤的CT和MRI特征隋德政;杨希;张媛媛;李亚军;李威【摘要】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Warthin瘤)的CT和MRI表现特征,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其中,男23例,女5例.年龄33~72岁,平均58.2岁.结果:28例中,10例为单侧腮腺单发,9例为单侧多发,6例为双侧腮腺单发,3例为双侧多发.共58个病灶,边界均清楚,平均最大径2.3 cm,其中位于腮腺后下极45个,前下极7个,其他部位6个.肿瘤多呈软组织密度或等T1、稍长T2信号,少数病变中心可出现更低密度或明显长T1、长T2信号囊变区.MRI增强检查可呈轻-中度均匀强化.结论:发生于腮腺后下极的单发、单侧或双侧多发结节或肿块,边缘清楚,尤为中老年吸烟男性,应首先考虑腮腺腺淋巴瘤的可能性.【期刊名称】《天津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18)004【总页数】3页(P481-483)【关键词】腮腺;腺淋巴瘤;X线;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作者】隋德政;杨希;张媛媛;李亚军;李威【作者单位】天津市公安医院放射科,天津300050;天津市公安医院放射科,天津300050;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放射科,天津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放射科,天津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放射科,天津30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4腺淋巴瘤是涎腺良性上皮性肿瘤,腮腺为其最好发部位[1],其发病率仅次于多形性腺瘤而居腮腺肿瘤第二位。
本文回顾性分析28例有完整临床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旨在提高对本病的术前诊断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搜集2005-2010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资料完整的28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其中,男23例,女5例;年龄33~72岁,平均58.2岁。
腮腺Warthin瘤的CT诊断引言腮腺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腮腺肿物,其中Warthin瘤占所有腮腺瘤中的10%至15%。
Warthin瘤又被称为混合瘤,它是一种双重的上皮-间充质肿瘤,大多数位于耳垂下方的腮腺。
CT检查是诊断Warthin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因为它具有准确、快速和非侵入性的特点。
本文将介绍腮腺Warthin瘤的CT诊断。
CT扫描参数CT扫描是一种无创的诊断方法,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参数设置来实现不同的成像效果。
对于腮腺Warthin瘤的CT诊断,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参数设置:•低剂量扫描技术:由于腮腺瘤往往是良性病变,因此使用低剂量扫描技术有助于减少患者的辐射暴露。
•同时进行增强扫描和非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可以更好地显示出血管和病变的边缘,非增强扫描可以更好地显示出病变的密度和内部结构。
•薄层扫描:薄层扫描可以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使病变的大小、数量和位置更容易观察和评估。
CT表现在CT图像中,腮腺Warthin瘤通常呈现为一个边缘光滑的、低密度的、卵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大小可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CT表现:•低密度:由于Warthin瘤中含有液体和黏液成分,其密度往往较低,通常在-20到10HU范围内。
•卵圆形或椭圆形:Warthin瘤常常呈现为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小范围从0.5到12厘米不等。
•具备明显的结构:Warthin瘤通常由多个小的分叶组成,这些分叶常常分别由腺体组织和囊肿组织组成。
影像诊断腮腺Warthin瘤的CT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诊断要点:•结合病史:对于既往或目前有腮腺区域肿胀的病人,进一步考虑Warthin瘤的可能性。
•结合影像学表现:通过分析CT图像,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和密度等特征,进一步判断是否为Warthin瘤。
此外,需要排除其他病变的可能,如腮腺腺瘤、腮腺癌等。
•化验结果:通常,腮腺Warthin瘤伴随有一个特殊的炎症细胞浸润,这些细胞在术前修复的肿瘤组织中可能被发现。
腮腺淋巴瘤超声诊断标准
腮腺淋巴瘤的超声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肿瘤形态:腮腺淋巴瘤通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
2. 内部回声:肿瘤内部回声多为低回声或等回声,可能伴有回声不均。
3. 血流信号: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常可显示肿瘤内部的血流信号,血流丰富程度可能与肿瘤的良恶性有关。
4. 淋巴结情况:检查腮腺周围的淋巴结,观察是否有肿大、异常回声等情况。
5. 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评估肿瘤是否与腮腺内的导管、血管等周围组织有粘连或压迫。
6. 弹性成像:弹性成像技术可以辅助判断肿瘤的硬度,有助于鉴别良恶性。
需要注意的是,超声诊断仅是腮腺淋巴瘤的初步检查方法,对于疑似病例,可能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如CT、MRI 等,以及病理活检进行确诊。
此外,不同患者的肿瘤特征可能存在差异,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头颈部放射学・作者单位:510080广州,广东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刘其顺、梁长虹、黄飚、张忠林),病理科(刘艳辉、林华欢)腮腺腺淋巴瘤的CT 及MRI 诊断刘其顺 梁长虹 黄飚 张忠林 刘艳辉 林华欢【摘要】 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 及MRI 表现的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30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CT 及MR 的影像学特征及其相关病理学改变,影像学分析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密度或信号。
为了探讨腮腺腺淋巴瘤发病部位特征,在腮腺矢状面将其分成4个象限。
30例中男29例(96.67%),女1例;50岁以上者26例(86.67%)。
结果 30例患者37侧发病,共44个病灶,其中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者25个(56.82%);多发者10例(33.33%);42个病灶边界清楚;22例行CT 检查共发现32个病灶,其中增强CT 值上升的平均值为(29.27±14.11)HU ,3例CT 延迟扫描显示3个病灶强化延迟。
8例行MR 检查,共发现12个病灶,其内信号全不均匀。
结论>50岁的男性患者,CT 和(或)MRI 发现腮腺浅叶的后下象限病灶,边界光整,内部密度或信号不均匀,有明显强化,而且多发者,诊断时应首先考虑腺淋巴瘤可能。
【关键词】 腺淋巴瘤; 腮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The CT and MRI diagnosis of parotid adenolymphomas LIU Qi-shun *,LIANG Chang-hong ,HUANG Biao ,ZHANG Zhong-lin ,LIU Yan-hui ,LIN Hua-huan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Guangdo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Guangzhou 510080,China【Abstract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T and MRI manifestations ofadenolymphomas of the parotid gland.Methods The CT and MRI characteristics of 30cases (37sides ,44lesions )with operation and pathology confirmed adenolymphomas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The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included the number ,position ,size ,shape ,density and intensity of signal of the focus.In this article 4quadrants in sagittal section of the parotid gland were created to help the diagnosis.Among 30cases ,29(96.67%)patients were male ,26(86.67%)patients were more than 50years old.Results Forty-four lesions were found among 30cases (37sides ).56.82%(25/44)adenolymphomas were located in the posterior and inferior quadrant.Multiple synchronous adenolymphomas in one side orbilateral parotids were found in 33.33%(10/30).The margins in 42lesions were well-defined.The mean CT value of 32lesions (22cases with CT scanning )increased (29.27±14.11)HU after contrastadministration.Delay enhancements of the lesions were observed in 3lesions in 3cases.12lesions(8cases with MR )were all inhomogeneous in signal ,presenting as intermediate signal intensity on T 1WI ,heterogeneous high and intermediate signal intensity on T 2WI ,and slight-marked inhomogeneous enhancement after contrast administration.Conclusion Adenolymphomas of the parotid should be first considered when the male patient over 50years has lesions located in the posterior and inferior quadrant and with well-defined margin ,especially when the lesion is multiple or bilaterally located.【Key words 】 Adenolymphomas ; Parotid tumor ;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腮腺腺淋巴瘤是腮腺肿瘤中居第2位的常见良性肿瘤,近年来此病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1]。
据流行病学统计,腮腺腺淋巴瘤在国内以广东省的发病率最高[2,3]。
国内、外放射诊断学方面文献对此病的报告较少,笔者搜集本院从1998至2003年12月间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30例,并就腮腺腺淋巴瘤CT 及MR 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影像学诊断特点。
一、材料与方法经组织学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患者30例,其中男29例(96.67%),女1例。
年龄37~80岁,平均61.9岁,其中50岁以上者26例(86.67%)。
病史最长者6年,最短2个月,平均1年3个月。
30例中22例行CT 平扫与增强扫描,层厚5mm ,间距5mm 。
对比剂采用碘海醇或碘普胺(300mg I /ml ),剂量1.0ml /kg 体重,以3.0~3.5ml /s 的流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
注射开始后18~24s 启动扫描。
3例加做了CT 延迟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后120s 后扫描)。
8例行MR 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横断面SE T 1WI ,快速自旋回波(TSE )T 2WI ,脂肪信号抑制TSE T 2WI ,注射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 )后行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SE T 1WI 。
图1 双侧腮腺腺淋巴瘤CT增强扫描。
双侧腮腺同时多发多个病灶,其中左侧腮腺内2个病灶与右侧腮腺内1个病灶均位于腮腺后下象限,右侧另1个病灶呈跨叶生长,所有病灶边界清楚、光整图2,3右侧腮腺腺淋巴瘤。
图2为CT平扫,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病灶密度欠均匀,CT值68HU。
图3为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增强后CT值108HU 图4~6左侧腮腺腺淋巴瘤。
图4为横断面T1WI,示左侧腮腺后下象限内椭圆形肿物,边界光整,呈跨叶生长,在T1WI呈中等偏高信号,下颌后静脉向前外侧移位。
图5为横断面T2WI,示病灶呈中等偏高信号为主,其内间杂有小片状高信号。
图6为横断面增强T1WI,病灶呈明显强化为了有助于鉴别诊断,表明腺淋巴瘤发病部位的特征,人为地规定了在腮腺矢状面上,以上下及前后的中线相交而成的“十”字形面将腮腺分为前上、前下、后上、后下4个象限。
其中前上、前下、后上象限统称为非后下象限。
病灶在腮腺深、浅叶的诊断以手术记录为准。
腮腺腺淋巴瘤增强CT扫描强化程度(强化程度是指增强后与增强前的HU差值)分级标准:Ⅰ级,0~10HU;Ⅱ级,11~20HU;Ⅲ级,21~30HU;Ⅳ级,31~40HU;V级,40HU 以上。
影像学观察由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3人共同阅片评价CT、MRI表现。
重点观察病灶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信号、强化特征及下颌后静脉移位情况。
二、结果1.病灶数目:30例中,37侧腮腺发病,共44个病灶。
2.部位:单侧单发20例;单侧多发3例;双侧多发7例(图1)。
腮腺腺淋巴瘤部位分布:浅叶32个(72.73%),跨叶10个(22.73%),深叶2个(4.54%);病灶中心位于后下象限25个(56.82%),位于非后下象限19个(43.18%)。
3.大小:病灶最大径0.4~5.0cm,平均(2.2±1.2)cm。
4.边界:43个(97.73%)病灶边界清楚,1个(2.27%)边界不清。
5.形态:椭圆形35个病灶,类圆形5个,分叶征明显2个,呈哑铃形2个。
6.病灶与下颌后静脉的关系:位于下颌后静脉后方者40个病灶,位于其前方者4个病灶。
下颌后静脉前外侧移位30侧,前内侧移位4侧,移位不明显3侧。
7.CT表现:22例中5例为双侧多发,2例为单侧多发,共27侧32个病灶。
32个病灶中,密度不均者18个,密度均匀14个。
强化程度分级:Ⅰ级0个,Ⅱ级10个(31.25%),Ⅲ级11个(34.37%),Ⅳ级6个(18.75%),V级5个(15.63%)(图2,3)。
不均匀强化21例,其中>2cm的病灶全部为不均匀强化;增强CT值上升平均值为(29.27±14.11)HU。
3例加做CT延迟扫描者显示延迟增强明显减弱。
8.MRI表现:8例行MR检查的患者中2例为双侧多发,1例为单侧多发,共12个病灶,其中最大径>1cm者9个。
主要表现为:在SE T1WI全部表现为混杂信号,其中与肌肉相比以等信号为主者6个,稍高信号者2个,极高信号1个;TSE T2WI上全部病灶呈混杂信号,其中与肌肉相比主要为中等高信号者7个,较高信号者2个。
病灶最大径<1cm者3个,在SE T1WI全部呈等信号;TSE T2WI上全部呈中等高信号。
注射Gd-DTPA增强后显示病灶呈轻-中度强化者9个,明显强化3个(图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