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士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因素及防护
- 格式:pdf
- 大小:703.31 KB
- 文档页数:2
手术室护士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发表时间:2011-06-01T09:48:33.7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史明艳杨冰[导读] 手术室是外科治疗和抢救病人的重要场所,工作接触范围广,疾病种类多,是各种病原体最集中的场所。
史明艳杨冰(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云南昭通657000)【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6-0372-01【摘要】手术室护士在临床上如何采取措施进行自我防护,避免发生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已成为护理工作中伴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①。
手术室护士要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在护理工作中要严格洗手,重视皮肤和粘膜的防护,严格按操作程序工作,加强锐利物品的使用,管理制度及传染病者术后器械及物品的消毒隔离制度。
这样,才能减少血源性传播疾病对手术室护士的危害,把血源性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血源性传播疾病防护措施手术室是外科治疗和抢救病人的重要场所,工作接触范围广,疾病种类多,是各种病原体最集中的场所。
当前血源性传播疾病对医院医护人员危害有上升趋势,特别是手术室的护士经常暴露于患者血液,体液污染,锐器损伤,有害气体,放射线等危险因素之中,若手术操作不当或消毒灭菌不严,就会引起手术室护士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威胁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手术室护士防护日益受到重视。
因此,手术室护士如何预防血源性传播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1 血源性传播疾病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指致病因子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易感染的疾病或综合症,许多致病因子可通过血液传播疾病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等,其中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最为常见和突出。
2 血源性传播疾病对手术室护士的危害2.1手术室护士每天都要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污物,常暴露于多种危险之中,据言樱等调查指出,有11.7%的手术室人员意外的血接触②。
如术中针刺、刀割伤、污血溅落到皮肤或眼睛等。
手术室护理人员对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与防护【摘要】2012年我院成功进行了41例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手术,其中携带有hbv病毒3例、hcv病毒4例、hiv病毒19例、梅毒15例。
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流行趋势相当严峻,呈逐年上升趋势,做为手术室护理人员,节奏快、强度大,与患者开放性的血液、伤口、体液有着诸多直接接触的机会,且手术配合中传递锐利器械、缝针、刀、剪等极易造成意外损伤,因此面临着严重的职业暴露危险。
只有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保护措施及管理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防范职业暴露的发生。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已被证实多达50多种,而通过职业暴露感染的最主要有以下几种: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梅毒(tp)。
1易被感染的疾病1.1病毒性肝炎如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
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病毒的血液足以使伤者感染。
健康工作人员中以外科医生和护理人员最易感染hcv,多由有创操作中因经皮肤暴露而感染,其中手术室护理人员感染的风险为0.1%- 1.6%。
1.2艾滋病目前艾滋病感染病例数在我国正快速增长中,护理人员占受感染医卫工作者中达60%。
职业暴露引起的感染途径中,主要危害是针刺伤,针刺入的部位、注入被污染的血量、血中艾滋病病毒载量(hiv— rna)水平及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共同影响感染几率。
1.3梅毒近年来梅毒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尤其在合并梅毒患者的剖宫产中,手术人员随时都在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分泌物。
手术室护理人员成为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2防护措施2.1加强相关理论培训、提高自身防护意识医院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理人员、进修、实习、保洁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专业的院感培训。
尤其手术室护理人员应主动接受更多有关hbv、hcv、hiv、tp的知识,了解各病毒的传播方式,懂得采取防护措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手术人员在工作中可能会接触各种血液及体液,存在着职业暴露感染的风险。
这些职业暴露风险主要来源于手术操作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伤害,如手术刀片刺伤、针头滑刺等。
而这些暴露行为往往会引发各类传染性疾病,给手术人员本人及其周围人员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预防与控制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暴露的危害性1. 传染性疾病的危害手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多种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病毒等,这些病原体通过血液或体液的接触传播,极易引发职业暴露性感染,严重危害手术人员的健康。
2. 心理和生理的影响职业暴露会给手术人员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创伤,不仅会造成恐慌和紧张,还会给工作及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部分传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等还具有潜伏性,可能长期不表现疾病症状,导致手术人员本人以及其周围的人员对疾病的防范意识降低,容易造成二次传播。
二、预防和控制1. 加强职业暴露知识的宣传教育医院应加强对手术人员的职业暴露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其了解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及预防措施,确保其在工作中具备必要的防范意识。
2. 强化操作规程和规范操作流程手术人员在工作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规范操作流程。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操作,避免因手术不慎而引发的意外伤害。
3. 使用防护设备手术人员在工作中应佩戴相应的个人防护设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确保防护设备的正确使用并定期更换。
4. 做好暴露后的处理一旦发生职业暴露,手术人员应立即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并及时前往医院就医,以减少职业暴露后造成的感染风险。
5. 注重职业暴露监测和干预医院应建立健康监测机制,定期对手术人员进行职业暴露情况的监测。
一旦发现职业暴露,应及时进行干预,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疾病的传播。
6. 做好心理疏导对于经历职业暴露的手术人员,医院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排解紧张和恐慌情绪,重塑工作信心。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内容摘要: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防护措施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是在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仅使手术室护士的生活紧张、无规律,而且使手术室护士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之中,若不注意防护或防护措施不当,会造成各种职业性损伤,直接影响到手术室护理质量。
现将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讨论如下。
1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1.1生物因素感染是手术室护士常见而严重的一种威胁。
手术室护士经常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如术中的出血、吸痰引起的呛咳、骨科手术中的敲打均可造成手术室护士眼睛、皮肤、黏膜的污染。
最具威胁的感染是乙型病毒性肝炎(HBV)、丙型病毒性肝炎(HCV)和艾滋病(HIV),它们是通过血液传播的,感染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1]。
1.2化学因素1.2.1化学消毒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84消毒液等是手术室常见的用于浸泡标本、消毒器械、空气消毒、物体表面消毒的挥发性化学制剂。
长时间吸入含有高浓度的戊二醛和含氯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和过氧乙酸、84消毒液可引起皮肤灼伤、头痛、头晕、胸闷、气促、咽喉干痒、色素沉着等症状[2]。
甲醛对人体的损坏更大,不仅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更可导致肺水肿,是护士职业性皮炎最常见的原因。
1.2.2废气的排放用于吸入麻醉的氨氟醚、异氟醚等可从麻醉机衔接管道处漏出,污染手术室的空气。
麻醉气体对手术室工作人员有不良的生育结局,还可引起头痛、脱发、抑郁、失眠、容易疲劳、记忆力减退等。
经常接触麻醉剂的医务人员中,肝脏病、肾脏病和维生素B12代谢紊乱的发生率较高。
另外电刀及氩气刀所产生的烟雾,骨水泥混合时产生的异味对呼吸系统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3物理因素1.3.1意外损伤手术配合中常使用锐利器械较多,如刀、剪、针等传递频繁,极易误伤自己和他人。
有报道称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伤占80%[3]。
手术室护理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暴露危险与防护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各种诊疗技术的推广,医务工作者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之中。
而手术室护理人员由于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和性质,发生各种职业暴露的风险更大。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感染性病原体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感染性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被感染的可能。
护士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将健康带给他们的同时,自身却可能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之中。
手术室是外科治疗和救治患者的特殊场所,护理人员长期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状态,暴露于血液、锐器、放射线等威胁中,容易受到职业伤害。
因此,加强手术室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的分析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对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常见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构成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社会心理素等。
1.1生物因素生物作为自环境的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但也可以成为人类的致病因素或疾病的传播媒介。
护理人员所面临的生物危险因素主要有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
这些病原微生物可广泛存在于病人的各种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也可存在于医院环境之中,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及各种直接和间接接触等途径感染医护人员。
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更是频繁地直接接触病人的体液及排泄物,极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1.2化学因素手术室护理人员经常要接触各种化学物质,主要有消毒剂、麻醉药,有时还会接触化疗药品。
如果长期接触而保护不当,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严重损害。
1.3物理因素存在于手术室环境的物理危险因素主要有噪声、高温、光、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以及负重伤、切割伤、针刺伤等。
其中电离辐射包括有x线、电子、质子、中子、d粒子辐射等;非电离辐射包括有高频电磁场、微波、超声波、激光、紫外线等。
1.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经济状况、人口、科技、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手术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着血源传染性疾病的职业暴露风险。
血源传染性疾病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它们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血液或体液进入人体并导致感染。
由于手术人员对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有较高的接触频率,因此他们更容易面临这些传染病的风险。
为了预防和控制血源传染性疾病的职业暴露,手术人员需要在工作中严格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预防和控制措施:1. 个人防护措施:手术人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等。
手套能够有效隔离被污染的血液和体液,减少感染的风险;口罩和护目镜能够保护脸部免受血液飞溅的伤害;防护服能够全面覆盖手术人员的身体,避免血液的直接接触。
2. 操作规范:手术人员在操作中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避免产生意外刺伤等职业暴露风险。
操作中要注意使用安全的手术器械,如安全针(带有针柄的针头,可以防止被针头刺伤)、一次性手术器械等。
手术器械使用后要进行正确的处理和消毒。
3. 废弃物管理: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要正确处理,避免对人和环境造成污染。
废弃物应按照规定分类、分装,严禁随意丢弃。
4. 职业健康监护:手术人员应定期接受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保障自身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特别是对暴露过的人员,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评估,采取相应的个别预防和控制措施。
5. 健康教育和培训:通过加强血源传染性疾病的防控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手术人员的防控意识,促使他们自觉遵循预防措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预防和控制手术人员的血源传染性疾病的职业暴露需要手术人员本人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
只有严格执行相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才能有效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保障手术人员的健康和患者的安全。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一、职业暴露情况1.体液暴露:手术室护士可能在手术过程中与病人的血液、尿液、呕吐物等体液接触,存在感染病原体的风险。
2.高频切割器产生的烟雾:手术室护士在使用高频电刀等切割器械时,会产生烟雾,其中含有毒性物质和致癌物质。
3.辐射暴露:部分手术需要使用X光机或其他辐射设备进行引导,手术室护士可能会暴露在辐射之中。
二、防护措施1.个人防护装备:(1)穿戴手术衣:手术室护士需要穿戴无菌的手术衣,以防止感染病菌的传播。
(2)戴帽子和口罩:戴帽子可以保护头发不落入手术场,口罩可以防止呼吸道飞沫污染手术场的洁净。
(3)戴手套:手术室护士需要经常戴手套,特别是与体液接触时,戴非粉尘手套以防过敏反应。
(4)佩戴护目镜:护目镜可以防止血液等液体溅入眼睛,保护眼睛不受到感染。
(5)佩戴防护鞋套:防护鞋套可以保护护士的鞋子不受体液污染。
2.感染控制:(1)正确洗手:手术室护士需要遵循正确洗手的步骤,重点清洁手指和指甲,可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
(2)规范操作:手术室护士需要在手术中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减少感染的机会,注意术前术后的无菌操作。
(3)避免交叉感染:手术室护士应避免将污染物接触到手术器械和干净的物品上,严格按照一次性使用产品标准进行操作。
3.烟雾管理:(1)充分通风:手术室护士应保持手术室良好的通风,及时排除手术过程中产生的烟雾。
(2)使用烟雾吸入器:手术室护士可通过使用烟雾吸入器将烟雾收集和过滤,减少对护士的暴露。
4.辐射防护:(1)距离保护:手术室护士应尽量与放射源保持一定的距离,减少辐射暴露。
(2)使用防护措施:手术室护士应佩戴屏蔽服、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减少辐射的伤害。
手术室护士是医院重要的职业群体,他们的工作环境和任务要求他们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健康。
以上提及的防护措施只是一部分,手术室护士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防护知识,严格遵守防护措施,确保自己的职业安全。
医务人员经血感染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医务人员经血感染是职业暴露中的一种常见情况,而正确的安全防护措施对于预防此类情况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医务人员经血感染的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措施,以提高医务人员对此类情况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常常会接触患者的血液,特别是外科医生、护士等直接接触手术患者血液的医务人员更容易发生此类情况。
医务人员经血感染的职业暴露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手术操作过程中不慎被划伤或刺伤: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可能因为工具不慎划伤或刺伤自己,导致接触患者的血液,从而发生职业暴露。
2. 抽血或输液操作中的意外溅射:在抽取患者血液或进行输液操作时,由于操作不慎或患者的突然动作,可能导致血液溅射到医务人员身上,造成职业暴露。
3. 不慎接触患者有感染性的体液:在治疗或护理患者过程中,因为接触了患者的体液,尤其是血液、呕吐物、粪便等可能携带病原体的体液,从而发生职业暴露。
以上情况都可能导致医务人员经血感染,因此医务人员应该高度重视这些潜在的职业暴露,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
二、安全防护措施为了预防医务人员经血感染的职业暴露,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1. 规范操作流程:医院应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明确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时应该采取的步骤和安全措施,确保每一位医务人员都清楚应该如何正确操作。
2.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应该全程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衣等,以减少被血液溅射的风险。
3. 定期接受培训: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了解最新的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4. 包括注射器和针头的一次性使用:医务人员在使用注射器和针头时应该坚持一次性使用,避免因为重复使用导致划伤或刺伤。
5. 定期检查血液:医务人员应该定期进行血液检查,确保自己没有感染病毒,同时也保护患者免受感染的风险。
6. 及时处理职业暴露情况:如果发生了经血感染的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应该立即进行处理,包括清洗伤口、接种疫苗等,以减少感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