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与影视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一、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翻译学者尼达·拉达布尔提出的一种翻译原则。
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原文的意思和功能,而不是对原文进行形式上的简单替换。
在功能对等理论中,翻译的关键在于传达原文的功能,而不是过分注重词语或句子的形式。
功能对等理论主张,翻译应该以读者在接收文本时的体验为出发点,尽量使译文在功能上与原文相似,而不必完全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
在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时,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灵活调整译文的表达方式,以实现对原作功能的最佳传达。
在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尽量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功能对等理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指导翻译者在将原文语言转化为目标语言时,不仅仅是简单地进行语义替换,更需要注重表达效果的传达。
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体现在对原作情感和表达风格的传达上。
在翻译时,翻译者需要根据原文情感和表达风格的特点,选用目标语言中能够产生类似效果的表达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翻译者可以实现对原作情感和表达风格的最佳传达,使得观众在观影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并产生共鸣。
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的应用还体现在对文化信息的传达上。
影视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些信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反应。
在字幕翻译时,翻译者需要将原文中的文化信息转化为目标语言对应的文化背景下能够产生相似效果的表达方式,以实现对文化信息的最佳传达。
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的实际应用,不仅需要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翻译技巧,还需要翻译者对原作的情感和表达风格有深刻的理解,以实现对原作功能的最佳传达。
在《大话西游》这部经典的影视作品中,翻译者在对原文的翻译中充分运用功能对等理论。
在影片中,悟空的英雄气概和小倩的美丽动人是该片的一大亮点。
浅谈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一、功能对等理论基本原理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FET)是北欧翻译学派的代表性成果。
功能对等指的是目标语文化下与源语文化下某一功能相类似的其他功能。
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翻译应该根据目的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习惯,在保持译文基本语法正确的前提下,调整语言表达,以便读者能够获得相同的语用效果。
功能对等理论包括三个基本原则:1. 翻译的功能目的是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等效传达。
2. 目的语译文的语用效果必须与源语文章的语用效果相似。
3. 翻译的目的是满足读者的需要和期望。
1. 保持语言风格和特点的一致性影视剧中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在翻译中,为了传达源语言的风格和特点,必须采用相应的语言、词汇、语言框架和语言习惯。
翻译者应该熟悉源语言角色的语言风格和语言习惯,并尽量使用与之相似的语言风格和语言习惯,以保持目的语言读者对角色性格的理解和识别。
2. 考虑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影响字幕翻译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翻译时,需要了解和掌握好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并运用功能对等的原则进行翻译。
翻译者应根据目标语读者的生活情境和文化背景,相应地调整翻译。
例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尤为明显,在翻译时需进行针对性调整,以便更好地传递内容和意义,让读者有一个相似的文化经验。
3. 考虑语境的影响影视作品是由多个场景和情节组成的。
在翻译中,需根据剧情翻译,进行功能对等的调整,以达到最好的传达效果。
例如,在操作场景中,字幕翻译可以用某些操作指令词来传递源语中的操作指令和动作,让目的语言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进行操作。
4. 最终审查和修订字幕翻译对于影视作品的传播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翻译的质量也有显著的要求。
为确保字幕翻译的质量,必须进行最终审查和修订,以便评估翻译的效果和传达程度。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何保持翻译的精度、连贯性和流畅性,以及如何最好地传达源语言的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
学 术 论 坛近年来,英文影片成为一种有效的文化交流媒介。
通过观看英文电影,中国观众对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有了具体了解。
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以及外语水平的局限,大多数中国观众欣赏英文电影还存在着障碍和困难。
因此影视翻译者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成功翻译影视作品,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欣赏。
1 影视语言的特点影视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
影视翻译具有文学翻译的共同特点,但是因为影视语言独特的音画同步相结合的特点,影视翻译具有区别于文学翻译的特性。
张春柏教授把影视语言的特点概括为:即时性和大众性(张春柏,1998:50)。
钱绍昌更为详细和全面地把影视语言的特点归纳为: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通俗性和无注性(钱绍昌,2000:61)。
影视语言的独特性使得影视翻译不能照搬文学翻译的原则和标准,采用合适的翻译原则和手段,结合影视语言的特点,才能满足观众通过欣赏影视作品了解其他国家的需求。
2 影视翻译的分类影视翻译分为配音和字幕两大类。
配音是指以译语为角色对口型配音(叶长缨,2005: 104)。
字幕就是指在荧幕上(一般是在下方)为影视对白同步配以相应文字(Shuttleworth M & Cowie M,1997:244-245)。
配音和字幕都受到音画同步的制约,因此译者既要考虑到对原文本翻译的准确和充分,又要考虑到音画同步对两种翻译形式的制约。
配音和字幕由于其目的和针对的目标观众不同,具有不同特点。
配音是用目标语言完全取代影片中的对白,主要目的是给不熟悉外语的观众提供通俗易懂的剧情。
而字幕翻译的目的是在不影响观众对原语影片音效欣赏的基础上,在屏幕上使用目标语字幕来帮助观众理解影片。
字幕影片针对的是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观众,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能更好地学习和了解国外的语言和文化。
近年来字幕影片越来越多,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具有了欣赏原语影片的能力,很多观众都视其为一种有效的外语学习手段。
同时,字幕影片没有破坏原语的表达方式,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损失。
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浅谈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电影以其广泛的受众和多样的表达形式在文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今,随着英文影片大量涌入中国市场,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成为中国观众对此电影是否买单的关键影响因素。
一个好的英文片名翻译不仅要译出原片名的语言特色和风格,更要阐释出该电影的主旨和文化内涵,因此颇具难度。
本文首先分析了英语电影片名在中国的翻译现状和特点,然后从功能翻译视角阐述了英语电影片名汉译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指导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实现译名与原影片名最大限度的功能对等。
一、英文电影片名的特点及汉译现状英语电影片名,作为进入中国观众视野的第一道门槛,其汉译质量直接影响着观众对影片基调的理解、文化信息的传递及影片商业价值的实现。
英语片名多以短小精悍、吸引眼球见长,片名可以是故事的主人公名字,亦或是影片所表达的主题,如Ghost,因此以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形式出现的英文片名居多。
有的英语片名通过暗喻、矛盾修饰等修辞来实现其艺术魅力,如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其中cuckoo原指从不搭建自己的鸟巢,而喜欢将蛋下在别的鸟窝的布谷鸟,在这部影片中用其暗指那些像cuckoo一样接近疯狂的人。
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影片使用英语习语、典故来反映英美文化,如First Blood,字面理解为“第一滴血”,实则意指“首战告捷”来描述越战退伍军人归国后所面临的艰辛生活写照。
笔者翻阅资料,发现英文影片汉泽在国内已成为一项热门研究,但多数研究也仅仅局限在用翻译技巧对现有的译名进行解释,而并非传递影片在流通过程中的交际功能,因此,在片名的翻译实践中还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指导原则,这具体表现在不同区域对同一电影片名因语言环境和表达习惯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版本,译名不统一、质量良莠不齐,比如Shawshank Redemption在中国台湾被译为刺激1999,而在内地则被译为肖申克的救赎。
《功能翻译理论与电影片名翻译》篇一一、引言功能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电影片名翻译作为其中之一,对于电影的传播和接受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分析其理论基础、方法和策略,并针对不同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二、功能翻译理论概述功能翻译理论,又称目的论翻译,主张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这种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语言、文化背景以及心理预期等因素,从而使得翻译作品更符合受众的审美习惯和需求。
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目的决定手段”,即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
三、电影片名翻译的特点与要求电影片名是电影的“名片”,具有吸引观众、传达电影主题和情感色彩的功能。
因此,电影片名翻译应遵循以下特点与要求:1. 准确传达原片名含义:翻译应准确传达原片名的核心信息,确保观众对电影内容的初步了解。
2. 吸引观众:翻译要具有吸引力,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观影欲望。
3. 符合文化习惯:翻译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习惯和语言习惯,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误解。
四、功能翻译理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电影片名翻译可采取以下策略:1. 直译:对于那些含义明确、文化背景较为普遍的片名,可采用直译的方式,保留原片名的风格和特点。
如《泰坦尼克号》的中文译名较好地保留了原片名的含义和情感色彩。
2. 意译:对于那些含义较为抽象、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片名,可采用意译的方式,以更符合目标语文化和语言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片名的含义。
如《教父》的中文译名通过意译的方式,成功传达了原片名的主题和情感色彩。
3. 创造性翻译: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和提高影片的知名度,可采取创造性翻译的方式,对原片名进行重新构思和创作。
如《阿甘正传》的中文译名通过创造性翻译,成功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和观影欲望。
五、案例分析以《阿凡达》为例,其原片名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和未来感。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影视字幕翻译作者:王莉来源:《大观周刊》2011年第44期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1-0148-01摘要: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引进的国外影片和电视节目不断增多,字幕翻译作为影视翻译的一种主要形式已经逐渐成为跨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几部著名英美影视剧的字幕翻译进行个案分析,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功能对等;影视翻译;字幕翻译1 功能对等理论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是动态对等理论。
所谓动态对等是指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必拘泥于形式对应。
奈达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问世后,其理论不再采用动态对等,而用功能对等取而代之,从而使含义更清楚。
显而易见,翻译的根本任务是务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
奈达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待翻译,就是指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
2 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翻译中的运用影视翻译作为一个新的领域与传统的文学翻译有很大的不同。
从时间角度上说,语言和图像必须同步配合;从空间角度上说,在屏幕有限的空间内要用有限的字数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从文化角度上说,影视翻译涉及面极广,一部影片中可能同时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下文将结合英汉翻译中的一些实例来对在影视翻译中如何采用对等原则进行阐述。
下面是取自美国著名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一段话:Joey:What are you doing? 乔伊:你在干什么?Ross:I reorganized the fridge. 罗斯:我重新整理了冰箱。
Joey:Why are you doing this? 乔伊:你吃饱了撑着啊?Ross:Because I am bored out of my mind. 罗斯:因为我无聊到快抓狂了。
在上面这一段对话中,第三句话的翻译就很好地运用了功能对等理论。
浅谈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指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翻译应该以实现相同功能为目标。
在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意思和情感,保持作品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保持作品的叙事连贯性。
在影视剧情中,每一个对话或者场景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比如推动剧情发展、展示角色性格、传递情感等。
翻译者在进行字幕翻译时,应该根据原作的功能要求来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以实现翻译与原作在功能上的对等。
在原作中,一段对话可能是为了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翻译者需要在字幕中通过适当的表达方式来传达这个功能,使得观众能够理解主人公的心理状态。
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保持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
每个语言和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
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翻译者在进行字幕翻译时,要把握住原作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选择和使用合适的词汇和句式来传达原作的情感和意图。
在某些冷幽默的场景中,翻译者可以选择相应的词语和幽默的表达方式来传递原作的幽默效果,保持作品的风格一致。
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还可以帮助字幕翻译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影视作品是为观众观看而制作的,字幕翻译的目的是让观众能够理解和接受原作的内容。
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翻译者要注重观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在保持原作意图的前提下,选择简明扼要、易于理解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进行字幕翻译,使得观众能够准确地理解原作的意思和情感。
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意思和情感,保持作品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通过保持叙事连贯性、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情感和心理层次的传达,以及满足观众的需求,字幕翻译能够实现与原作在功能上的对等,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影视作品。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2》的字幕翻译一、本文概述1、介绍功能对等理论及其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功能对等理论,也被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翻译理论,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
这一理论主张翻译过程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信息应达到功能上的对等,而非仅仅形式上的对等。
换句话说,翻译的目的在于传达原文的含义和风格,而非逐字逐句的直译。
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翻译者可以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意译、增译、减译等,以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最佳对等。
在字幕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尤为重要。
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传达出影片的关键信息。
因此,字幕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含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使目标语言的观众能够理解和接受。
这就要求字幕翻译者灵活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根据影片的类型、风格和目标观众的接受能力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
在电影《功夫熊猫2》的字幕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译者通过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成功地将影片中的关键信息传达给了目标语言的观众,同时保留了影片的幽默风格和文化特色。
这使得目标语言的观众能够在欣赏影片的也能够理解和接受影片中的文化内涵。
2、简要概述电影《功夫熊猫2》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功夫熊猫2》是2011年由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是2008年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续集。
该片由詹妮弗·余执导,杰克·布莱克、安吉丽娜·朱莉、成龙、塞斯·罗根、加里·奥德曼等配音。
该片主要讲述了熊猫阿宝为了追寻自己身世之谜,以及完成自己成为真正功夫高手的梦想,与盖世五侠一起踏上探寻旅程的故事。
在中国,这部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以其独特的动画设计,尤其是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如功夫、熊猫、山水等,吸引了大量观众。
影片中的中国元素不仅让中国观众感到亲切,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浅谈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是由加拿大学者纳达尔(Eugene Nida)和新西兰学者波普(Charles Taber)提出的翻译理论,逐渐被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翻译工作中。
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文的意义和功能,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
在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同样可以得到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意义传达。
在影视作品中,对话内容是推动情节发展和塑造角色形象的重要元素。
通过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字幕翻译可以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对话的意义和情感,保证观众对影片情节的理解和感知。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自然流畅。
字幕翻译是将影片的对话文本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文字,观众通过字幕理解剧情和对话。
翻译过程中,使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对于观众的阅读体验非常重要。
功能对等理论提倡用目标语言最通顺自然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确保观众能够顺利地理解和接受影片内容。
功能对等理论注重翻译的等价性。
在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等价性是指原文和译文在表达内容和功能上的相似性。
根据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译者可以根据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习惯,选择与原文功能相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这样可以保持原文的情感、幽默或者其他特点在翻译中的体现,使观众通过字幕能够体验到影片原有的文化特色。
功能对等理论也考虑到语言的受众因素。
字幕翻译作为配合影片展现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根据具体受众群体的文化背景、言语习惯和认知需求进行调整。
尊重和满足受众的需求,是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一个重要应用。
通过对目标受众的人群特点的了解,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影片内容。
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使其更加准确、流畅、等值和符合受众需求。
对字幕翻译工作者来说,熟悉和理解功能对等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可以更好地应对不同影视作品翻译中的挑战,提供高质量的字幕翻译服务。
对观众来说,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高他们对影片内容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增强他们与影片的情感共鸣。
浅谈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翻译的目标是实现与原文相同的功能。
在字幕翻译中,这意味着翻
译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使观众能够理解和感受到原文所传达的情感和文化背景。
在译制喜剧片时,翻译要尽量保持原文的幽默和搞笑效果,使观众在观看中能够得到
相同的欢乐体验。
功能对等理论还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目标语言的读者定位。
在字幕翻译中,观众是翻译
的最终接受者,因此翻译要考虑观众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并根据观众的需求进行翻译。
在翻译动作片时,观众更关注剧情和动作场面,翻译应该注重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而在
翻译文艺片时,观众更注重情感和语言的美感,翻译应该注重保持原文的情感和语言风
格。
功能对等理论还要求翻译要遵循目标语言的语言法则和规范。
在字幕翻译中,翻译不
仅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还要符合字幕翻译的特定规范和要求。
在字幕翻译中,翻
译要尽量保持字幕的篇幅和时间限制,使字幕能够快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的应用能够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度,使观众更
好地理解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通过实现功能对等,翻译能够准确传达原作的信息和情感,
同时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和文化习惯。
在进行影视作品字幕翻译时,可以借鉴功能对
等理论的要求,以提高翻译的效果。
浅谈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学中的一种理论模式,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该以文本的功能为导向,对原语言的文本和目标语言的文本在功能上实现对等。
在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字幕的功能,实现对原作品的最佳呈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字幕在影视作品中的功能。
字幕一般用于呈现角色的线索、背景情节、场景变化、音乐歌词等,同时也需要简洁、准确地传递角色的心理、情感和思想意识,这些都是字幕的基本功能。
在这个基础上,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实现对等功能,使目标语言的字幕能够在功能和效果上与原语言字幕保持一致。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字幕翻译中的具体方法。
在考虑如何实现对等功能时,译者需要全面考虑影视作品中的各种元素,如角色、情节、生活背景、文化背景等。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根据原作品中角色背景、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等特定情况,选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词汇,以实现对等功能。
有时,中文和目标语言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在翻译时要以功能对等为基础,用目标语言完整地呈现原语言字幕的功能和意义。
再次,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字幕翻译的内在逻辑。
字幕翻译既需要注重字幕的功能对等,又需要注重内在逻辑和节奏感。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根据原作品的语言特点和字幕的功能要求,做到在翻译中灵活掌握节奏感和情感表达,使得目标语言的字幕能够实现与原语言字幕同等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调性。
综上所述,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作品的目的和特点,更好地把握字幕的核心功能和内在逻辑,使得目标语言的字幕在功能、形式和意义上实现对等。
在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我们需要在实现对等功能的基础上注重内在逻辑和节奏感的统一,使得目标语言的字幕不仅与原语言字幕保持一致,而且能够贴近目标观众的理解和习惯,实现最佳翻译效果。
《功能翻译理论与电影片名翻译》篇一一、引言功能翻译理论,作为一种翻译理论框架,对于各种文本的翻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电影片名翻译这一特定领域中,该理论的应用更是至关重要。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其片名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故事信息,而好的翻译不仅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的内容,还能在跨文化传播中起到桥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二、功能翻译理论概述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以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关系为核心的翻译理论。
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原文的目的、受众、语境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该理论重视译文的实用性和交际功能,旨在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提供准确、流畅的译文。
三、电影片名翻译的特点电影片名作为电影的第一印象,具有传达信息、吸引观众、引发兴趣等多种功能。
在翻译过程中,需充分考虑电影的题材、风格、受众等因素,以实现最佳的效果。
电影片名翻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简洁明了:片名应简洁易懂,便于观众记忆和传播。
2. 文化敏感:片名应充分考虑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误解而产生的歧义。
3. 情感共鸣:片名应能引发观众的共鸣,激发他们的观影欲望。
四、功能翻译理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功能翻译理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目的性:根据电影的目的和受众,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例如,对于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可以采用富有浪漫色彩的译名,以吸引观众。
2. 语义传达:在保证语义准确的前提下,尽量使译名简洁明了,便于观众理解。
同时,要避免因文化差异产生的误解。
3. 文化适应: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使译名更符合当地观众的审美需求。
4. 交际功能:译名应具有吸引力,能引发观众的共鸣,激发他们的观影欲望。
这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意,使译名更具吸引力。
五、案例分析以电影《Titanic》为例,其中文译名为《泰坦尼克号》。
浅谈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的应用1. 引言1.1 功能对等理论的概述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旨在保持原文和译文在目标语境中拥有相同的功能和效果。
它强调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要传达原文的意义、目的和情感。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语义和语法的转换,而是要关注原文所传达的意图和效果,从而使译文在目标语言中产生与原文相类似的效果。
这种理论在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尤为重要,因为影视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转译,还包含了声音、画面以及情感等多种元素。
1.2 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意义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可以更好地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功能对等,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从而更好地保留原作品的风格和意境。
功能对等理论还能够帮助翻译者解决一些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提高翻译质量和观众体验。
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意义在于提高翻译质量,保持原作品的原汁原味,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影视作品。
深入理解和应用功能对等理论对于提升字幕翻译质量和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原则1. 信息等值原则: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翻译应该传达原文中的所有重要信息和含义,保持翻译前后的信息等值性,确保目标受众可以准确理解原作的内容。
2. 文化适应原则:翻译需要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习惯,根据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原文进行调整和转化,以确保翻译结果在目标文化中能够被接受和理解。
3. 归化和异化原则: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翻译可以采取归化或异化的策略。
归化是指让翻译结果融入目标文化,使之更加接近目标受众的语言和文化习惯;异化则是保留原作中的独特风格和特点,让目标受众感受到原作的异域之美。
4. 信达原则:翻译既要忠实于原文的含义,又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表达习惯,确保翻译结果既保留了原作的特点,又符合目标受众的语言需求。
功能对等理论对电影字幕翻译的启示在电影观览的过程中,字幕翻译是必不行少的一环。
字幕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观众对电影内容的理解与体验。
因此,如何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意图成为了字幕翻译的核心问题。
功能对等理论作为一种翻译思维方式,可以为字幕翻译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启示。
功能对等理论,即“意译理论”,是由拉塞尔(A.J.K.)和新马克马尔(A.A.), 基尔比(L.R)等人于20世纪50时期提出的。
它与传统的形式对等理论有所不同,强调的是翻译的终极目标是让译文在目标文化中实现同样的功能。
起首,功能对等理论提示我们,在字幕翻译中,务必重视目标受众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观众的文化差异不行轻忽。
一个好的字幕翻译务必能够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理解电影的情节、人物对话和背景信息。
因此,字幕翻译的内容务必能够贴近观众的平时生活,并且与目标文化的语境相契合。
其次,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目标是传达相同的功能,而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
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和角色的情感共鸣至关重要。
传达原作的情感和意图,让观众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体验相似的感受,成为了字幕翻译的首要任务。
因此,字幕翻译应该重视情感的传递,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翻译。
另外,功能对等理论还提示我们,在字幕翻译中,应该重视在翻译与文化背景之间保持平衡。
一方面,翻译应该尊重原作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作者的意图。
另一方面,翻译也应该适应目标文化的语境和观众的接受习惯。
字幕的时长、字数以及常用词汇的选择都需要思量到目标受众的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
因此,字幕翻译需要在忠实于原作的同时,也要重视语言的流畅和自然。
最后,功能对等理论还提示我们,字幕翻译需要与影片的艺术表现形式相适应。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通过视觉、音频、剧情等多种方式来传达故事和情感。
字幕翻译不能独立于影片的整体表现而存在。
因此,在字幕翻译中,应该重视与影像的呼应和协调,使得字幕与影片的表现方式相得益彰。
浅谈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是从文化对等理论中发展而来的一种翻译理论。
它主张翻译的目标不是为了保持原文的语言结构或文化特征,而是在目标语言中传达与原文相同的交际功能,以尽可能让读者理解原文。
这种理论在字幕翻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将就其应用做一些浅谈。
首先,字幕翻译中最常见的应用就是对话场景中的实时翻译。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者必须尽快翻译出演员所说的话,以尽可能不打扰观众的观看体验。
这时,功能对等理论就派上用场了。
翻译者需要抓住对话的主旨和交际意图,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
这样可以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并帮助观众理解对话的含义。
其次,功能对等理论还可以应用于对场景的翻译。
在影视作品中,有很多场景是通过画面来传达的,翻译者需要在字幕中准确地描述这些场景,以帮助观众理解剧情的走向。
这时,翻译者需要考虑的是场景的功能,而不是单纯的语言文化因素。
例如,在一部法国影片中,画面中出现了一家餐馆的招牌,翻译者可以将“餐馆”翻译成“restaurant”来传达其功能,而不是直接翻译成“小食堂”。
最后,字幕翻译中还需要考虑到文化背景的因素。
虽然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的是传达原文的交际功能,但有些情况下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
例如,在中国有些词汇有着特定的文化含义,在翻译时必须兼顾到这些因素。
这时,翻译者需要在尽可能传达交际功能的同时,注意到目标语言中特有的文化背景,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它能够帮助翻译者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提高翻译的质量,并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观影体验。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与影视翻译作者:王向华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24期[摘要]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以其对译文的功能、接受者,交际情景、交际媒介等因素的重视,对“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这一传统概念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 功能派翻译理论影视语言影视翻译一、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翻译时一种行为”,引入了“翻译要求”(transoation brief)的概念,强调交际目的。
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我们就会提及三位杰出的理论家:雷斯的“功能翻译批评理论”、费米尔的“目的论”、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
在上述三人的翻译理论中,费米尔的“目的论”最为重要,对外宣翻译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的论”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即“翻译要求”。
它包括译文的功能、译入语接受者、接受译文的时间、地点、译文传播的途径以及产生或接受译文的动机。
一般来讲,“翻译要求”指导整个翻译过程。
此外,“目的论”中有三个重要的法则,即目的法则(skopos rule)、语际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
语际连贯指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也常被称为对原文的“忠实”(fidelity)。
语内连贯指的是译文在译入语文化及交际情景中应该有意义,它强调译入语文化及交际情景。
费米尔认为,语际连贯或“忠实”应从属于语内连贯,同时两者有都从属于“目的法则”。
费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
也就是说,翻译得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方法。
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直译、意译之争,乃至近二三十年译界广泛讨论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目的论”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翻译中到底时采取直译还是意译,或是采取直译加意译,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按照费米尔的理论,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要依交际情景、译入语文化以及译文交际目的而定。
功能翻译理论与影视翻译
作者:张秋楠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7期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影视作品进入中国,欣赏电影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娱乐手段,也成了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通过观看英文电影中国观众对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将影视作品成功译制,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欣赏并了解西方文化成了当务之急。
本文分析了影视翻译的特点和类型,并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影视翻译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影视翻译功能理论目的配音字幕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b)-0243-01
近年来,英文影片成为一种有效的文化交流媒介。
通过观看英文电影,中国观众对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有了具体了解。
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以及外语水平的局限,大多数中国观众欣赏英文电影还存在着障碍和困难。
因此影视翻译者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成功翻译影视作品,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欣赏。
1 影视语言的特点
影视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
影视翻译具有文学翻译的共同特点,但是因为影视语言独特的音画同步相结合的特点,影视翻译具有区别于文学翻译的特性。
张春柏教授把影视语言的特点概括为:即时性和大众性(张春柏,1998:50)。
钱绍昌更为详细和全面地把影视语言的特点归纳为: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通俗性和无注性(钱绍昌,2000:61)。
影视语言的独特性使得影视翻译不能照搬文学翻译的原则和标准,采用合适的翻译原则和手段,结合影视语言的特点,才能满足观众通过欣赏影视作品了解其他国家的需求。
2 影视翻译的分类
影视翻译分为配音和字幕两大类。
配音是指以译语为角色对口型配音(叶长缨,2005:104)。
字幕就是指在荧幕上(一般是在下方)为影视对白同步配以相应文字(Shuttleworth M & Cowie M,1997:244-245)。
配音和字幕都受到音画同步的制约,因此译者既要考虑到对原文本翻译的准确和充分,又要考虑到音画同步对两种翻译形式的制约。
配音和字幕由于其目的和针对的目标观众不同,具有不同特点。
配音是用目标语言完全取代影片中的对白,主要目的是给不熟悉外语的观众提供通俗易懂的剧情。
而字幕翻译的目的是在不影响观众对原语影片音效欣赏的基础上,在屏幕上使用目标语字幕来帮助观众理解影片。
字幕影片针对的是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观众,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能更好地学习和了解国外的语言和文化。
近年来字幕影片越来越多,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具有了欣赏原语影片的能力,很
多观众都视其为一种有效的外语学习手段。
同时,字幕影片没有破坏原语的表达方式,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损失。
因此,字幕影片正成为主要趋势。
3 功能翻译理论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德国出现。
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视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y)。
威密尔所提出的目的论(skopos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目的论认为任何一种译文文本都有其预期功能或目的功能,也就是翻译行为预期要达到的功效,因此译文所肩负的任务及其目的对翻译行为的完成起着关键作用,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和功能决定。
在目的论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
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的受众而产生的语
篇”(Nord,2001:12)。
由于目的论中并没有限定“目的”的范围,德国功能派理论家诺德(Christiane Nord)提出了功能学派的另一个中重要法则是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
诺德认为译者对译文接受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向他们解释自己所做的一切以及这样做的原因,这是忠诚法则的一方面。
忠诚法则的另一方面就是要求译者对原文作者忠诚。
译者应尊重原文作者,协调译文目的与作者意图。
总之,功能派对翻译准则的看法是:目的法则和忠诚原则贯穿所有的翻译过程,而其它法则或原则根据具体翻译情况和需求情况而定。
4 功能翻译理论在影视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把翻译行为定义为有目的的行为,因此确定翻译的目的是翻译过程中的首要步骤。
影视作品旨在于给观众提供了解和熟悉社会和文化的机会,因此影视翻译的目的就是传递不同的文化元素。
根据功能学派的观点,“目的”是指导翻译行为的第一准则。
不同的影视翻译形式具有各自不同的目的,因而对翻译标准和原则的选择也不尽相同。
电影片名的翻译主要目的是吸引大量观众进入影院欣赏,因此电影《Leon》翻译为《这个杀手不太冷》要比翻译成《里昂》更具有吸引力。
而电影配音翻译主要给外语程度相对不高的观众提供欣赏国外影片的机会,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采用意译或者归化的翻译方法,将原文本译成具有类似语言功能的汉语表达更能有助于观众对情节的掌握。
相反,电影字幕的翻译目标人群是具有相当外语水平的观众,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直译和异化技能保证原语的语言魅力和风格,又能使观众最大程度上欣赏到原汁原味原声对白。
5 结语
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类型和翻译策略的原则。
因此在影视翻译过程中,应先分析不同类型影视翻译的目的,再对翻译文本受众的特点和原文本的语言特点来确定翻译策略。
不但能有效实现影视翻译的主要目的,又能提高影视作品的翻译质量,给观众提供通俗易懂的影视剧情,实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Nord,C.(2001)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 Shuttleworth,M.& Cowie,M.(2004)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 柴梅萍.配音与字幕声画同步翻译的策略[J].山东外语教学,2003(5).
[4] 胡作友.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论述[J].学术界,2008(3).
[5] 麻争旗.论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5).
[6] 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1).
[7] 叶长缨.电影对白配音翻译最佳关联的实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8] 张春柏.影视翻译初探[J].中国翻译,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