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与策略-功能主义的翻译类型学 朱志瑜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论文 功能翻译理论
- 格式:pdf
- 大小:1010.48 KB
- 文档页数:7
收稿日期:2006-01-08作者简介:林 华(1963-),女,湖北武汉人,江汉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实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林 华(江汉大学外语学院,武汉430056) 摘 要:由莱斯、弗米尔、诺德等人创立和发展的功能翻译理论在传统翻译理论基础上做了许多改进,在传达功能和保持忠实两方面都有更大的合理性,对实用文体的翻译尤其适用。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实用文体翻译;汉译英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6152(2006)0320110203一、关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交流行为。
翻译界前辈已创立了许多翻译理论,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仍在不断地涌现。
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在于三个方面:翻译的实质、翻译过程的参与者以及翻译功能理论的原则,其代表人物是莱斯(Kathari 2na Reiss )、弗米尔(Hans Ver meer )和诺德(Christiane Nord )。
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1971年,莱斯首次提出了在评价翻译的时候我们的评判应建立在文本功能的基础上。
弗米尔是莱斯的学生,他的贡献在于突破了翻译中传统的“等值观”,提出了“译文功能论”,他认为所有译者应遵循的原则实际上是“译文功能论”,翻译的过程是由翻译的目的所决定的,也就是说预期结果决定着翻译的方法。
1984年,弗米尔在他和莱斯合作撰写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论》(General Foundations of Transla 2tion )一书中正式提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要求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
20世纪90年代初,诺德又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翻译理论。
她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功能+忠实”这样一个概念并给翻译作了如下定义:“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
收稿日期:2005-10-01作者简介:1.卞建华(1969-),女,山东德州人,青岛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及翻译教学;2.崔永禄(1942-),男,河北任丘人,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和语言学。
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引进、应用与研究(1987 2005)卞建华1,崔永禄2(1.青岛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2.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摘 要:中国译界对功能主义目的论的研究从引进、发展、直至深入,历经10余年,成果累累,而各家意见纷纭,有待梳理,以利于开展今后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对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研究做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和梳理,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功能主义目的论;引进;应用;研究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722X (2006)05 0082 07A R evie w of the Introducti on ,App licati on and Study ofFuncti onalist Skopos Theory i n Chi na (1987-2005)B I AN Ji an hua 1,CU I Y ong l u 2(1.Co ll ege o f Fo re i gn L anguages ,Q i ngdao U n i v ers it y ,Q i ngdao ,Shandong P rov .,266071,Ch i na ;2.Co lleg e o f F ore i gn Languages ,N anka iU n i versity ,T ian ji n ,300071,Chi na)Abstrac t :It has been m ore than ten years si nce f unc tiona list skopos theory was first i ntroduced into Ch i na .G reat ach i eve m ents have been m ade i n its i n troduction ,appli cation and study .V ar i ous po i n ts o f view and t he proble m s that occurred in the pro cess o f its introduc tion ,appli ca tion and study need to be su mm ar i zed and ana l yzed f o r the sake o f a better st udy o f th i s theo ry .K ey word s :f uncti onali st skopos theo ry ;i ntroduction ;applica ti on ;study以赖斯(Kathar i n a Reiss)、弗米尔(H ans J .V e m eer)、曼塔莉(Justa H olz -M ntt ri)和诺德(Christi a ne Nord)为主要代表的功能主义目的论(functi o na list skopos theory),是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最具影响的翻译学派!(谭载喜,2004:255),是 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一支劲旅!(杨晓荣,2001),也是当今世界颇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学派之一。
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研究作者:刘兢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22期摘要:本文主要以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研究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相关概述为主要依据,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所做的贡献、能翻译理论及其在翻译实际应用这两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强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文学作品;应用引言:所谓翻译指的是用一种语言来代替另一种语言的行为,其实际目的是为了帮助社会大众理解除了本土意外的语言。
在翻译中应用翻译占据主体地位,使用面较广,差不多涵盖了所有文学翻译,其翻译十分重视信息传递,实用性极强。
功能翻译理论把语言功能和翻译功能有机结合,注重文本功能对翻译的作用。
本文主要研究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具体如下。
1.功能翻译理论有关概述1.1要点第一,功能翻译论的概念研究。
其是由一个或是多个自然段构成,并且还有明确的修辞主题的性能,进而可以让翻译论的修辞功能再次呈现出,能够从等同的形式中求得功能的等值,像此种等值翻译就属于功能翻译范畴。
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基础就是具有一定修辞功能,还务必遵循有关翻译原则,依据不同的作品,对其展开功能翻译的具体目标也是有所差异。
第二,在文学作品功能翻译中,其重心便是将文学作品的功能和修辞形式等值相似的形式凸显出来,为此将修辞当作是方法与形式,而将功能当作时在修辞中实现的目标或是所产生的结果。
其中功能翻译论的修辞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那便是文学作品每句修辞和每段修辞。
第三,功能翻译论在文章中还注重功能翻译过程,其事实上是一个推理过程,形成逻辑推力的主要结构为因果链,进而合理应用已知的信息。
对一些文章内,如语言和文化的利用等构成的语言情境,对其修辞功能进行有效判断,如此才会生成准确的推时结论。
1.2方法论第一,图式研究法。
所谓图式理论指的是可以利用其来详细分析和研究文学作品内的目标语句和原本语句结构的认知图示。
针对功能翻译理论进行简要分析论文针对功能翻译理论进行简要分析论文功能翻译理论是从交际角度出发的一种翻译方法,它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翻译分析视角,使学者从关注译作与原著的对等转变为了关注翻译过程及译者本身,打破了传统等值翻译的静态批评法,而开创了一种新的动态模式。
该翻译理论不再像传统翻译理论那样认为评价翻译的唯一标准是原文,而是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来考量翻译活动,把翻译当作翻译行为的一部分。
因此使翻译具有目的性、交际性、跨文化性、人际性以及文本生成等多种特点,其本质上是一种目的性行为。
功能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对我国翻译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功能翻译理论开创了新的研究翻译的视角,这为今后对翻译的深入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一)功能翻译理论早期的发展与完善20 世纪70 年代,德国出现了功能翻译理论。
其出现和发展可以被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被概括为德国功能主义理论的萌芽与成型,这一阶段的贡献人物主要是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汉斯·弗美尔(Hans J. Vermeer)和贾斯特·霍尔茨·曼塔等。
以凯瑟林娜·赖斯在70 年代初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为标志,产生了不同的翻译理论流派,凯瑟林娜在书中首次提到把功能的范畴引入翻译批评之中,她认为翻译的批评模式应该是在原语语篇和目的语篇的功能关系基础上,好的翻译不仅是原文内容的重现,而是与原文在思想、言语表达及交际功能上达到同等效果。
功能翻译理论的第二个代表人物是凯瑟林娜的学生汉斯·弗美尔,他认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不能只靠语言学,这主要是因为翻译不仅从形式上看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且从其行为目的来看是人类交流的行为,这种行为有其目的性,弗美尔据此创立了翻译目的论,其主要内容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弗美尔还研究出二者在翻译过程中均受翻译目的的影响,而且在翻译过程中需遵循目的性、连贯性和忠实性三个法则,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目的法则。
果负责(即不要求等效),而赖斯却认为文学翻译要做到“美学上的等效”[1∶36]。
在这一点上,纽马克却比赖斯更符合功能主义的原则。
参考文献:[1]Reiss,Christina.Translation C riticis m,the Potentials andL i m itations∶Categories and C riteria for Translation Q uality Assess m ent[M].(Translated by Err oll F.Rhodes).Manchester∶St.Jer ome,1971/2000.[2]Ne wmark,Peter.An App r oach t o Translati on[J].B abel,1973,(19)∶3-19.[3]Reiss,Christina.Text types,Translati on Types and Trans2lati on A ssess ment[A].Andre w Chester man.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C].Helsinki∶Oy Finn Lectura Ab,1989.105-115.[4]Ne 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He melHe mp stead∶Prentice Hall,1988.[5]Ne 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He melHe mp stead∶Prentice Hall,1981/1988.[6]朱纯深.句子翻译内外观:论句子作为关键的功能翻译单位及其文本责任[A].刘靖之.翻译新焦点[C].香港:商务印书馆,2003.161-208.[7]Frege,Gottl ob.On Sense and Meaning[A].PeterGeach and Max B lack.Translations fro m the Philosoph i2 cal W ritings of Gottlob F rege[C].Oxford∶Basil B lack2 well,1952/1993.56-78.[8]朱志瑜.类型与策略:功能主义的翻译类型学[J].中国翻译,2004,(3)∶3-9.[9]Reiss,Christina.Type,Kind and I ndividuality of Text∶Decisi on Making in Translati on[A].La 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ion S tudies Reader[C].London and/Yea Yovk:Routledge,2000.160-171.收稿日期:2006-03-15作者简介:朱志瑜,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教授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等课程。
诺德翻译理论【摘要】克里斯蒂安·诺德是德国目的论翻译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本文针对诺德的功能类型学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分析了对等概念在理论和实践中引起的模糊和混乱的认识,其次是引出弗米尔的“目的论”作为正确的方法论,最后深入剖析了诺德提出的“功能+忠诚”模式。
【关键词】对等理论;目的论;功能类型1.对等理论是个难题玛丽·斯内恩—霍恩比在她的《翻译研究:综合法》一书中对欧洲翻译研究的两个主要流派:莱比锡学派和操纵学派进行了比较研究。
前者视翻译研究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后者则把翻译研究归属于比较文学研究之下。
尽管我们已经能够区分诸如此类的相当多的不同方法,比如描述法,女性主义法,文学批评法或翻译功效法等等,但到目前为止,语言学派和功能学派之间的根本对立问题似乎还没有解决。
诺德认为,语言学上的“对等”概念在理论和实践中引起了一些模糊和混乱的认识。
人们不断地通过各种方法对其进行解释,很多人秉承在翻译过程中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包括“语言学元素”,“文本材料”,“信息”和“传意价值”等)保留不变的原则进行研究。
1947年,奈达创立了“动态对等”理论(与其相对的是形式对等理论),并以此证明了语言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不稳定的。
1979年,科勒将对等理论划分为五种类型:指示对等,内涵对等,文本规范对等,语用对等和形式对等。
之后纽波特又提出了“黏着文本对等观”,指出译者需要不断的努力来填补低级的非对等翻译的缺憾。
霍恩比在德语翻译研究中提出了对等的58个不同类型,同时霍恩比强调其与英语翻译中对等理论不能等同。
在“对等理论可以把所有的东西给所有的理论家”这样的评价之下,皮姆于1992年将他对对等理论的阐述建立在经济术语“价值”上,他强调“对等仍然存在在某个层面,译本作为转换文本总会被接受”。
诺德认为,对等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对专业化翻译的需求,并总结导致这种缺陷的七个原因:一是只注重结构而忽略了内部联系;二是没有考虑到文化因素;三是众多对等模式的概念缺乏一致性;四是非字面翻译程序在语用语境里比在文学翻译里更加适用,这意味着不同文本类型的就要建立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理论标准,从而使模式更加混乱;五是对等模式在翻译概念中并没有解释出文化类型的不同点,翻译作为受文化环境管束的一项人类活动,就必然受到文化规范习俗的牵绊;六是对等模式将那些不满足对等标准的目的语文本排除在外;最后,对等模式把源语文本和其价值视为唯一的标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放弃其他决定来服从这唯一的标准。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 f Translator s 2007No .4[收稿⽇期]2007205215[作者简介]何庆机(1966-),男,浙江理⼯⼤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向:英美⽂学,翻译研究。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何庆机 (浙江理⼯⼤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8)[摘要]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引⼊我国虽然时间不长,但近年来我国对该派的理论研究和应⽤有了长⾜的发展;这不仅仅表现在相关研究论⽂的数量上,还表现在研究的范围上,包括述评研究、理论研究、⽂学翻译研究和应⽤翻译研究。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国内研究的不⾜,主要体现在理论深度不够,存在⼀些认识上的误区,论⽂质量有待提⾼等,尤其缺乏对功能派理论的批评性研究。
[关键词]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理论研究;⽂学翻译研究;应⽤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 059[⽂献标识码]A[⽂章编号]167229358(2007)0420016205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是指,以“侧重功能或⽂本功能”的视⾓,研究翻译的各种理论(Nord ,2001:1),其中包括⽬的论(Skopotheorie )和受到⽬的论的启发⽽发展的翻译理论。
功能派的第⼀代领袖⼈物包括提出“⽬的论”的弗美尔(Hans J.Vermeer ),提出⽂本功能类型学(text typology )的赖斯(K atharina Reiss ),提出翻译⾏为理论(translatorial action )的芬兰翻译学者曼特瑞(Justa H olz2Manttari );第⼆代核⼼⼈物包括提出功能翻译类型学(functional translation typology ,即⽂献翻译与⼯具翻译理论)和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 )的诺德(Christiane Nord )。
⼴义的说,功能派第⼆代核⼼⼈物还包括四位“外围”学者(因为他们虽受⽬的论启发,但已经偏离,有些甚⾄⽐较远),即借⽤“格式塔”概念建⽴起翻译研究综合法(integral approach )的霍恩⽐(Mary Snell 2H ornby ,赖斯和弗美尔的学⽣),致⼒于“发声思维分析法”研究(T APs ,Think 2aloud Protocol )的霍尼(Hans H onig )和库斯莫尔(Paul K ussmaul )(根茨勒在其著作中对这两位有所介绍,但并不把他们归⼊功能派),以及放弃研究专职从事翻译的阿曼(Margaret Ammann )。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研究作者:隆涛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第01期【摘要】功能翻译理论把翻译视为一种“文化转换”与“交际互动”,是一种以目的语功能为导向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在应用翻译实践中,该理论为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译者可根据文本功能和交际目的选取信息、选择翻译策略,并根据的语文化情景重构译文形式和内容。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应用翻译翻译策略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转换”与“交际互动”,一种以目的语功能为导向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要求和翻译目的,结合文本的交际功能和译文读者的期盼,选择源语文本信息、翻译策略以及译文的形式,以达到文化转换和交际的目的。
国外对“应用翻译”或“实用翻译”的提法为“applied translation”、“practical translation”或“pragmatic translation”。
应用翻译不同于注重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其内容几乎涵盖了除文学翻译之外的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以及经营活动等方面。
应用翻译的文本体裁包括政府文件、告示、科技论文、新闻报道、法律文书、通俗读物、外贸信函、广告、产品说明书、旅游指南、科普读物等,具有信息性、匿名性、劝导性以及功利性等特点。
由于绝大部分应用翻译的文本体裁都属于功能翻译理论的“信息型”文本和“诱导型”文本,这些特征决定了其翻译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和感化受众,原文的形式和内容要服从于译文的需要以及译文的交际功能和目的。
一、翻译要求对源语文本中多元信息选择的影响根据功能翻译理论,译者在开始翻译之前,应有详细说明翻译目的的翻译要求,包括译文的预期功能和预期读者、译文的传播媒介、翻译的目的、时间、地点、场合等,并根据语文化环境来决定翻译要求的可行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这一翻译要求,结合译文的预期功能以及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或社会知识和交际需要,对源语文本中的多元信息进行选择和翻译,对原文内容和形式进行灵活处理,以达到译文预期的翻译目的,实现预期的交际功能。
类型与策略功能主义的翻译类型学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类型与策略功能主义在翻译类型学中的应用和影响。
翻译类型学作为一门研究翻译过程中不同类型文本及其翻译策略的学科,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类型与策略功能主义作为一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源语文本类型和目标语语境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决定性作用,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本文首先将对类型与策略功能主义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然后分析其在翻译类型学中的应用,最后探讨其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论述,读者将更加深入地了解类型与策略功能主义在翻译类型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今后的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翻译类型学的理论基础翻译类型学作为一种研究翻译现象的理论框架,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语言学、翻译学以及功能主义理论。
语言学为翻译类型学提供了语言结构和语言交际功能的理解,使得翻译活动能够在语言对比和转换的层面上进行深入研究。
翻译学则为翻译类型学提供了翻译过程、翻译方法和翻译效果的理论支持,使得翻译活动能够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而功能主义理论,特别是类型功能主义,为翻译类型学提供了对翻译活动进行功能分类和策略选择的视角,使得翻译活动能够根据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境需求进行灵活的处理。
在翻译类型学的理论框架中,不同类型的翻译活动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和目的。
例如,文学翻译注重传达原文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而应用翻译则更注重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功能的实现。
这种分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更为明确和具体的指导。
翻译类型学还强调翻译策略的选择应与翻译类型相匹配。
对于不同类型的翻译活动,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例如,在文学翻译中,我们可能需要采用更为灵活的翻译策略,以保留原文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而在应用翻译中,我们则可能需要更加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功能的实现。
关于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度分析关于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度分析关于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度分析关于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度分析[论文关键词] 功能理论文学翻译适用度[论文摘要] 阐释了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的内容与特点,分别探讨了文学翻译中文本规约、忠诚理论和语义及交际翻译策略的体现,提出了功能理论对文学翻译也具有一定适用度的观点。
1、引言翻译研究中的功能途径起源于功能语言理论,受到弗斯(J.Firth)和韩礼德(M. Halliday)等人的功能语言学和海姆斯 (D.Hymes)的交际能力论学说的影响。
当前,从功能角度研究翻译,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类(张美芳2005)。
前者指以英国学者为主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及语用学为基础的语篇分析学角度入手,用较固定的框架研究语篇功能;后者则是以德国学者为主,从赖斯(K.Reiss)的文本类型学、弗米尔(H.Vermeer)的目的论和诺德(C.Nord)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入手,强调译文在目标语境中的功能及依据不同语篇功能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文学文本用形象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深邃的历史和浩瀚的社会现实,让读者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文学翻译则不仅要译出原文的意义,更要译出其中的感情和韵味。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则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
国内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功能派适用于文学翻译。
如陈刚和胡维佳(2004)从功能派角度比较了《红楼梦》中咏蟹诗的两译本;文军、高晓鹰(2003)运用功能理论来阐释了文学翻译批评理念;吴南松(2003)、王小凤(2004)分别探讨了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适用性。
这些研究都表明功能翻译理论同样适用于文学翻译。
吕凤仪、何庆机(2009)则从功能派指向性、目的论和功能文本类型学等角度指出功能理论不适合于文学翻译。
本文尝试从文学翻译实例出发,分析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度,探讨其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
O H V & C 22 1 S i N 5 9 A 1 2 01 3 ji 1 2 022S1 12013年第 2期第 13卷(总第 50期) 淮 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F UINAN OCATIONAL TECHNICAL OLLEGE NO. ,013 VOL.3,eral o.0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看政治性论文汉英翻译———以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为例卢若素 ,王晨婕 ,徐红利 ,叶明娜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 浙江宁波 315212)[摘 要 ] 旨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框架下 ,以宁波市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中 英 文 版 为 语 料 ,探讨该类政论文的文本功能与翻译目的 ,结合其词汇 、句法和修辞特点 ,归纳总结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论文翻译策略 ,以期提高政论文翻译的质量 ,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 。
[关键词 ]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 政府工作报告 ; 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 ]H315.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671-4733(013)2-0079-05 DOI:0.969/ .sn.671-4733.013.2.21 一 引言政论文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 ,其形式多样 ,范围广阔 。
政论文往往涉及国家大政方针 、基本政策等 ,翻译时稍一疏忽 ,后果严重 。
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属于典型的政论文 ,一方面回顾总结上一年来的政府工作情况 ;另一方面归纳当年政府各项工作 ,指明这一年政府的工作计划 、举措和目标 。
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往往有对应 的英文翻译 ,004年上海 、深圳两城市率先发行英文版的政府工作报告 。
宁波市在 2005年也将该市政府的工作报告译成英文发行 。
与科技类 、新闻报道 、广告说明书等其他非文学文本不 同的是 ,政论文语气坚定 ,行文简洁 ,具有“准确性 、政治性 、时效性 、单义性 、客观性 、完整性 ”等 特点 ,这也决定了政论文的英译有别于其他的实用文体 。
论文本类型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不同的文本类型具有不同的文本功能。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汉语和英语在文本类型特征方面的差异,译者必须根据相应的类型特征进行积极的调整,才能有效地实现文本功能的对等。
在目前的翻译实践中,文本类型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讨论翻译策略时,译者往往将文学类型的翻译策略运用到非文学类型的翻译当中,未对原文形式进行有效的调整,而未能实现有效的交际目的。
本文通过分析实用文体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指出了文本类型在翻译实践中的必要性。
标签:文本类型;交际功能;翻译策略;翻译实践根据朱志喻的归纳,翻译研究目前呈现出两大主要派别:“翻译研究”学派(操纵学派)和“功能主义”学派。
前者的构成以比较文学学者为主,侧重文学翻译;后者则宣称其理论可以涵盖翻译的所有类型。
朱志喻认为,功能主义学派在文学翻译的描述方面还存在不少含糊的地方,但对非文学类型的翻译研究,特别是译员训练和翻译教学有特殊的价值。
翻译的文本类型曾经集中于文学和宗教领域。
这种情况在近几十年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根据陈善伟的发现,当前的翻译出版物中,每年有90%以上的作品都来自于实用翻译。
陈善伟认为,翻译研究一直处于一种后顾的状态,而未能采取一种前瞻性的视角。
他进而指出,为了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给予实用文本类型以特别的重视。
从这个角度来审视目前的翻译现状可知,我们对于文本类型的重视还远远不够。
在讨论翻译策略的时候,我们往往将文学类型的翻译策略运用到非文学类型的翻译当中,忽略了数量更多的实用文本,结果造成译者在进行实用文本翻译的实践或评价时,缺乏适当的策略和标准,不能根据文本特征合理地判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未能实现实用文本必须实现的实用目的。
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对文本类型的讨论将集中在实用文本上,并探索在翻译实践中运用类型理论的具体方法。
一、文本类型与交际功能特洛博格认为,文本类型是一种特定的篇章模式,这种特定性是为了实现某种修辞和交际的目的。
功能翻译理论的汉英翻译方法初探——基于不同交际文本的翻译策略李晓梅【期刊名称】《铜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4)001【摘要】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传播深入发展,翻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翻译理论也层出不穷。
功能翻译理论为汉英翻译开辟了全新的视角,是翻译理论的代表学派。
本文讨论了功能翻译理论针对不同交际文本在翻译实践上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With the increasing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translation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lso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range of applications, translation theory is emerging.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opens up a new perspective for translation. It is the representatives to translation of theory.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practice and operation of the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for different communicative texts.【总页数】4页(P42-45)【作者】李晓梅【作者单位】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州4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85.3【相关文献】1.从文本功能对等角度探讨旅游文本的翻译策略——以庐山风景区的汉英翻译为例[J], 陆秀英2.基于跨文化交际下汉英旅游文本翻译策略探讨 [J], 何芊3.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旅游英语文本分析模式和翻译策略研究 [J], 秦文4.纽马克翻译理论中文本呼唤功能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策略 [J], 杜柯含5.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外宣文本的翻译策略与技巧——以《十九大报告》英译本为例 [J], 马怡;张泊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