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经济学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恋爱论文恋爱是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感体验之一,也是经济学领域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研究课题。
恋爱对于个体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与经济因素紧密相连。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恋爱这一话题。
首先,恋爱以及恋爱关系对个体的消费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恋爱关系中,个体通常会花费更多的金钱用于晚餐约会、礼物购买、旅行等活动。
这种消费行为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同时,恋爱关系中的消费也为个体带来了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种消费行为也是理性的。
其次,恋爱关系还会对个体的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恋爱关系中的个体更有可能表现出更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更高的工作效率。
这一现象可以从效用理论中得到解释,即恋爱关系给予了个体更多的精神支持和满足感,从而提高了个体的工作效率。
此外,恋爱关系也会对个体的理财行为产生影响。
在恋爱关系中,个体往往会有更多的金钱支出,而这可能导致个体的储蓄和投资行为发生改变。
在家庭经济学中,也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恋爱关系对家庭的支出结构和储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恋爱也是家庭财务管理的重要课题。
总的来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恋爱关系对个体的消费行为、劳动力市场表现以及理财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个体的生活中,恋爱不仅是一种情感体验,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经济因素。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恋爱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相关的经济问题。
此外,恋爱关系也对社会整体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恋爱关系和家庭的形成对住房市场和相关行业带来了重要的拉动效应。
在恋爱关系中,个体往往会考虑到共同生活的问题,因此会增加对住房、家具、家电等的需求,从而刺激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另外,恋爱关系也对家庭收入与支出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研究发现,恋爱关系中的个体更愿意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可能会提高消费水平,也更愿意进行大额消费,这不仅给个体的理财带来了挑战,也对整个家庭的财务状况产生了影响。
恋爱婚姻的经济学分析一本正经地用看似枯燥的学理来分析生活中的世俗之事,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把婚姻关系看作一种契约,用合同法的理论来分析婚姻的缔结、存续和破裂,自觉甚是有趣。
借此闲情,用具有“帝王学科”之称的经济学来分析一番婚恋行为,一来调侃自己,二来娱乐看家!一、关于恋爱男人和女人之间为何要谈恋爱呢?这是我要解释的首要问题。
在曼昆(N.G regory.Mankiw)的《经济学原理》导言里,提到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中第五个原理是: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而无后顾之忧,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取所需。
毫无疑问,我认为男女的恋爱关系就是一种贸易,特殊的贸易行为。
对男人和女人进行解构,我们将发现男人和女人在生理上,心理上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
男人有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阳刚的气质和奋发向上的事业心,他可以在女人伤心脆弱的时候提供厚实的肩膀和温暖的臂弯;他可以在女人脆弱无助的时候果断地为其做出抉择;他也可以在女人逛街的时候充当廉价的苦力和称职的保镖。
而女人呢?她们有娇美的容貌(情人眼里出西施,每个女孩都是天使),温婉可人的习性,善解人意的举止,她可以给男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欣喜感,可以照顾男人七零八碎的生活,可以给男人以细腻缠绵的关爱。
我们不难发现,男人所拥有的许多特质是女人所不具有或相对缺乏的,且一旦获得或增加会受益良多的,反之亦然。
双方无疑都对对方存在需求,又能供给对方之所需的,但由于供需的客体即产品在客观上具有人身属性,于是交易行为的产生只能是双方的结合。
因而,男女恋爱关系的确立,即双方成为男女朋友,这是一种经济学上的交易行为。
交易可以使双方都获益,因为它使人们可以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
比如,男人可以在外面奔波奋斗、开拓事业,女人则可以在家里相夫教子,照料家庭事务。
这也就是古代“男耕女织”存在的合理性之所在。
用经济学分析爱情用经济学分析爱情爱情这东西完全可以用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两情相悦的爱,那可以算是经济学上所谓的正常运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付出一份精力,则相应得到回报。
而单相思呢?一方大量投入,一方无动于衷。
付出大于回报,那种巨大的反差,在经济学上也有定义:边际效应递减规律。
简单的讲,就是满足程度,得到的越多,感知的满足程度和反应程度就越低,直到锐减至钝化和排斥。
就象饿了吃饭一样,饿的时候吃的香,可吃的越多就越没有好感觉了。
所以,单恋开始可能有感动,到了最后那种感觉只会越来越淡,所以,失恋再所难免。
关于失恋,在经济学上也可以算是淘汰出局了。
但在经济学上也有一种概念:叫机会成本,即失去了一次机会,又获得了新的一次开始。
前一个机会就是后一个机会的成本,失恋的原因千万种,归纳理解,都算不当投资。
为爱情弄得焦头烂额的,机会成本很少,甚至是负值。
如同在股市下跌的时候炒股一样,收益好小,而转化投资却又大获利,这又无形引发了经济学的另一重要原则利益最大利原则。
每个人都希望用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而失恋就是在亏本的状态下换取新天地,失去不爱你的,得到很爱你的,那么收益可谓巨大;反之,则相反,失去最爱你的,要再想获得这样的甚至超越的,可能性会减小,那付出的机会成本就必然大了。
再者,感情中的门当户对,男才女貌则符合经济学上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谈恋爱,则算是产品推销,以最大限度的引导让人接受。
热切时,如股市“牛市”,春风得意;失恋后,好比破产般黯然神伤。
感情的起落如股市,不稳定性让人不安,于是产生了一种制度叫婚姻。
好的婚姻,卖进买出收支平衡,一些小波折也是有惊无险。
而差的就不一样,入不敷出,起伏不定,婚姻成了一种制约,一心想的是如何“解套。
”再购“新股”,重焕生机。
也有别样原因解不掉的,那势必要改变以往,实现“重组。
”天地一杆秤,称称爱几斤。
余下有几何。
当代大学生恋爱经济学分析
大学生恋爱经济学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变迁,恋爱的方式和经济状况也在不断变化。
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恋爱的机会成本
恋爱需要花费时间、情感和金钱等成本。
对大学生来说,时间和情感成本可能是最大的成本,他们需要平衡学习和社交的时间,同时还要保持情感的平衡,既要有自己的爱情生活,又要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因此,大学生的恋爱机会成本很高。
另外,恋爱还需要花费很多金钱,例如约会、礼物等。
对于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花费可能是难以承受的,因此他们往往会更加珍惜每一份恋爱。
二、影响恋爱的经济因素
1.经济状况
大学生的经济状况会对他们的恋爱产生直接的影响。
经济状况不好的大学生往往会选择节省开支,花费在恋爱上的钱就会减少。
而经济状况好的大学生则会更加大方,花费在恋爱上的钱就会相对较多。
2.人才收入
大学生的专业和工作都会对他们的恋爱产生影响。
一些高薪人才往往会更有吸引力,更容易在恋爱中获得优势。
3.消费观念
现在的年轻人消费观念日趋崇尚个性和品质,这也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恋爱观念。
他们更注重共同爱好和品味,而不是对方的经济实力。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恋爱经济学研究要考虑到时间、情感、金钱等因素,同时也要考虑到人才收入和消费观念等影响因素。
恋爱中的经济学理论--转载自微信公众号:DoubleDate 被爱不是幸运,而是实力。
通往爱情的路上,除了那些两小无猜、一见钟情,或者其他因缘际会的幸运儿,作为一个普通人,想要收获完美的爱情,单纯的依靠“傻白甜”和“呆蠢萌”是万万不可的。
作为一个灵长类的高智慧生物,你有责任、有义务重新捡起掉在地上的智商和肥皂。
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青灯古佛有佛理相伴;大漠孤行有信仰为友;风花雪月也有房中秘术傍身,更何况是在追求美好、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更需要我们有足够的理论积累。
下面罗列一些理论,为我们的后续战略战术做准备。
一、进化心理学有一个基本结论:男追女比较困难是拥有一个智慧生物需要付出的应有代价。
这个结论揭示的是男性和女性择偶策略的本质区别。
会长通俗点来解释下,大概就是男人产生一个sperm耗费的能量是放一个屁的百万分之一,相同点都是自己high过之后祸害了别人。
而女性的ovum一旦受到惊吓,就需要面临漫长的孕期和哺乳期。
这就造成了男性择偶策略是短期和激进的,而女性的择偶策略是长期和慎重的。
俗语:男追女隔重山,女追男隔重纱。
二、博弈论的经典场景:在讲述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纳什的电影《美丽心灵》中,演绎了博弈论的经典应用场景。
四个男生都去追一个漂亮女生,那她一定会摆足架子,谁也不答理;这时男生再去追别的女孩,别人也不会接受,因为没人愿当次品。
但是,如果他们四个先追其她女生,那个漂亮女孩就会被孤立,这时再追她就简单多了。
三、交易学有一个案例: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一只熊,那么对手不会是熊!只要比另一个人快一步就胜利。
用在恋爱约会上:假如把男人、女人分为ABCD四种优秀程度,那现在的现状就是,A男想找B女,B男想找C女,C男找D女,所以D男就剩了。
反之,女人方面却不同,即是,ABCD女都想找A男。
最后结果是剩下A女和D男。
俗语:好白菜都让猪拱了。
四、幸福公式:经济学中有个公式:幸福=效用/期望值。
如果你男友发奖金,拿到1000块,可您期望他给自己买10000块的LV,1000除以10000,幸福感只有0.1。
1.恋爱是怎么来的?如果把大学里的恋爱比作产品的话,那么男生和女生就分别是爱情彼此供给和需求方,就像社会上存在着生产者和消费者一样,而人的特殊性在于他既是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供给和需求的运动结果就是恋爱,而这个结果出现在供求曲线的交点既平衡点,而影响两者位置和运动是供求双方的外表,谈吐,学习,对对方的关心程度,个人偏好等等处于均衡点以外的同学(也就是俗称单身),可能是供给的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效用(或者说你的眼光太高看不上喜欢你的人),也可能是你的爱情供给不能满足另一方的效用(或者说你喜欢的人眼光太高看不上你);这时候供求失衡,恋爱的问题产生了……2.恋爱是稀缺的大学恋爱不同于婚姻,如果说婚姻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纸合同(结婚证),那么恋爱就只能算是口头契约(总得有一方先提出在一起,然后另一方答应)。
我们应当看到,这种口头契约是稀缺的,由于在东北大学这个区域性市场里,多数男生的供给满足不了女生的效用,这就注定了恋爱曲线的平衡点是难以寻觅的~~所以说,大学里的恋爱是稀缺性资源(正所谓狼多肉少),而经济学正是是建立在资源的稀缺性基础之上;对男生来说(尤其工科学校的男生),若想获得恋爱这种稀缺性资源,就必须去主动追求女生,即提高供给曲线,来满足对方的效用(不要幻想女生来追你,尤其在工科院校;除非你超级无敌优秀,而这种概率很小很小)。
3. 成本问题男生为了得到这种稀缺性就要付出成本和承担风险。
先来谈谈成本问题。
成本分为好多种,先说第一个: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经济学定义我不想多做解释,这是指的是你放弃在大学里恋爱而能得到的最大收益。
想一想,如果我们四年不恋爱,我们的最大收益是什么(学习出类拔萃,组织能力得到锻炼,考证等等)。
但是,正如大家一窝蜂的去报考研究生却没有几个人真正想一辈子研究学问一样,恋爱巨大的正外部性(在渴望恋爱的男生看来),已经掩盖同样巨大的机会成本。
比如,恋爱后势必减少了人际关系的交往(也有处理得很好的,本文只说一般情况)。
《恋爱经济学》之我见恋爱是我快乐和烦恼的根源,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就是成本,这成本在我有生之年能给我创造多大的价值和效益,或者是赔个一毛不剩,我心中也没有底。
恋爱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行为,有需求,有供应,有风险,有收益,还要计算投入产出比。
上帝目光所及,皆可交易,那么毫无疑问,可以说时尚并无尊卑,如果有不平等,那也只是价格上的不平等。
我觉得既然谈到价格,那其实是一种平等——钞票面前的人人平等。
恋爱需要成本,这是颠扑不破的事实。
爱情与爱情本身是无法分割的,浪漫需要物质的支撑。
有人说,爱情之路是金钱、物质与精力铺成的,只不过有的人节省一点,有的人浪费一点。
爱情进行到底,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很累。
提起爱情,人们总是想到浪漫。
君坐长江头,妾住长江尾,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然而由于爱情的过于感性和随机,理智约束势必在必然。
西方经济学的出发点是以一定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对于爱情经济学来说,就是自身条件受到约束的情况下,找到最满意的爱人。
爱情的最终目的就是……“谈情说爱拉扯经济学,透着那么庸俗。
爱情与金钱无关,是纯洁的,无须用经济学家的眼光去看。
”其实不然,爱情是无价的,用诗人的话说:“生命诚可贵,爱情更无价。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看看,应该是生命≤爱情≤自由,很明确吧!既然爱情是有价的,就一定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学,否则爱情就会乱套。
爱情,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爱情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是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幕,是体验人生,不可缺少的一课,更是生活的“诗歌和太阳”,引起无数学子竟折腰!出双入对的青年学生永远是校园里的动人风景线。
然而,大学生谈恋爱需要经济学分析吗?有一位教授做过一个报告,他一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说明当今大学生谈恋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大学生谈恋爱,学校与老师的责任是正确的引导,经济学分析具有广泛运用意义。
他先后从机会成本分析,告诫分析和信息经济学缝隙三个方面来阐释大学生谈恋爱的经济学分析,告诫我们既反对所谓“性解放”,也不要导致性压抑,应慎重谈恋爱,珍惜爱情,让自己大学生活因爱情而锦上添花,让所有学子受益匪浅。
大学生谈恋爱的经济学分析爱情作为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已经被无数前人吟咏过,留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诸多的慨叹。
在大学里,恋爱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操场上,在图书馆里,在教学楼里,在食堂里,我们都会看到很多对的情侣。
现在呢,我们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的谈恋爱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谈恋爱的问题,我们必须遵循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一、经济个体是理性的二、经济资源是稀缺的。
一,大学生谈恋爱的现状分析1.供求分析如果把爱情必做产品的话,我们每个人既是供给方,又是需求方,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
当男生的供给=女生的需求,女生的供给=男生的需求,这时候供求平衡,即双方相互满意,这里的供求平衡不是指数量上的平衡,而是指男生(女生)的人品,外貌,学习等的供给满足一个女生(男生)对这方面的需求,于是两人开始恋爱,他们都实现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双方因为恋爱而实现了一个帕累托最优。
这就是某些大学生恋爱的一个原因。
2.稀缺性分析在华科那样的工科学校和我们财大这样的财经类学校,男女比例大大失调,恋爱需求的无限性和男生或女生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有的人想恋爱却没有相应的资源,或者为了获得这种资源,要付出更大的成本,从而有的人还是单身。
这就是有的大学生还没有恋爱的一个原因。
3.信息不对称和博弈分析当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有好感,但不知道那个女生是否也同样喜欢自己,这是一个比较难于解决的一个信息不对称问题,男生可能会是很痛苦的,因为他不知道是否该表白,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表达,同样对于女生也是如此。
这个时候需要第三方的信息传递,无论是通过第三方,抑或是直接交流,谁先表白都要冒一定的风险,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如果对方不接受,那是一件很伤自尊心而且极没面子的事,为了避免这种窘境的发生,双方都容易选择的自己的占优策略——互不表白,认为这是自己的最优状态。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博弈的图,这个一个男生在犹豫要不要向一个女生表白,如果他表白的话,女生接受他,他的效用是2,如果女生不接受他,他的效用是-3,;如果他不表白的话,但是那个女生喜欢他,他的效用就是-2,如果那个女生不喜欢他,他的效用就是-3,由于信息不对称,他不知道那个女生喜不喜欢他,所以他表白的总效用是-1,不表白的总效用是1,于是他会选择不表白,对于女生要不要向男生表白也是这样。
据查中国式的恋爱中普遍存在格雷欣法则现象。
我们假设,一个自身资质不错的女孩在一段时间内同时有五六个追求者,或者在她开始恋爱到结婚这一段时间内大约会遇到十几个追求者。
那么在所有的追求者中,那些能说会道、善献殷勤、死缠烂打的男性往往最后赢得美人归,而品行方正、品质纯朴的男子可能往往被淘汰挤出市场的几率更大。
女孩最终选择了劣币。
1.市场均衡因为一般是男生会主动追女生,所以假设市场上男生为需求方,女生为供给方。
根据统计中国的男女比例约为1.2,但由于男人意外事发生率比较高而且女性寿命较长,所以整个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因该是平衡的。
均衡价格也可以由此确定的。
但仔细想一想发现这并不像凯恩斯的供给需求曲线那么简单。
首先厂商的每件产品是有差异的,而消费者的从众效应特别严重,使得高端产品很容易形成寡头垄断,这部分产品价格定得相当高。
厂商要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剩余被厂商瓜分了(消费者的评价与实际价格十分接近)。
所以供给市场是由两条供给曲线决定的:一条自由竞争,一条寡头垄断。
而消费者可以选择退出市场(出家)也可以在两条曲线中博弈。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受整个市场趋势影响比较严重,易追涨杀跌。
所以需求曲线一般为一条锯齿状曲线。
2.投资,投机,套利女朋友一般情况下为奢侈品,付出的机会成本很多时候会变成了沉没成本。
所以找女朋友一般属于投机行为,高风险当然也会有高收益。
而投机中即期收入是最重要的,在短时间内一定要保证受益的兑现。
结婚一般则是一种投资行为,妻子是生活的必需品。
投资则不应该重视眼前的收入,而是长期的现金流收入。
应该保证以后的增值前景。
3.马科维茨资产投资组合模型当一个男生确定女朋友或结婚以前,为了达到风险最小化,一般都会用投资组合来规避风险的。
一般情况会把自己的投资分在两到三个,自己有一定了解的,且有一定保证的方向。
当然不能太多,如果五六个得话,投资跟不投资效果是一样的。
当然要想规避风险那么它们的相关系数R应该越小越好,相关系数R这里表示她们的熟悉程度。
用经济学的观点说明大学生恋爱作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早已为无数前人吟咏过,留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诸多的慨叹。
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却又是另一番风景。
而本文就试图从经济学角度对恋爱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
1、消费者的决策(为何她或他选择你成为恋人?)不知道各位恋人们想过没有,为何在这千万人之中,对方独独选择了你而不是别人呢?从情感角度来讲,我们可能会说,因为我们比较适合可以彼此依靠之类的。
而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如果把爱情看做一个特殊的商品的话,事实上这其实是一个消费者决策问题。
为什么对方选择了你呢?因为你给对方带来了效用的最大化!说到这,有人可能又要问了,我这么漂亮优秀,温柔体贴,为何对方不爱我而偏偏要喜欢一个在我看来非常普通的女生呢?!而事实上这一点也很好理解,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里存在着一个消费者偏好及消费者效用主观性的问题。
也就是说,虽然你自认为甚至其他人也认为你温柔可爱,但对方或许偏偏就不这样认为,又或者对方虽也承认你温柔可爱,然而这偏偏就不是他所喜爱的,如此,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了。
所以呢,也就不用为对方不喜欢你而一直烦恼了。
各有所爱,无法强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需求供给弹性(为何你还是光棍?)不知各位混了多年,却依然还在为成为双截棍而奋斗不息的光棍朋友们有没有自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我已经很努力了,可为什么我还是光棍呢?是啊,你已经很努力了嘛,怎么还是这么凄惨呢!好像有点不好理解。
不过,各位扪心自问一下,难道真的从没有人喜欢过你么?混了这么多年,不出意外的话,从没有异性对你有好感这种可能性毕竟是微乎其微的。
换句话说,应该是有人喜欢过你的,只是你不是很喜欢对方而已。
而这不喜欢的原因呢,可能是温柔却不是很可爱,可爱却不是很漂亮,漂亮却总感觉少了那么一点内涵,有内涵呢容貌却不能让你十分满意,又漂亮又有内涵性格却又似乎不怎么如你意,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你看来又漂亮又有内涵性格也很好的女孩呢------你却无奈地发现,对方并不喜欢你!于是乎,寻寻觅觅,挑挑选选,蓦然回首间,你猛然发现自己还是光棍一个,凄凄惨惨戚戚。
校园爱情经济学
与很多其他生活问题一样,爱情,作为如今大学生生活的普遍性现象,同样也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加以分析。
首先我们考虑大学生谈恋爱的目标函数,即大学生主要为了什么而恋爱。
在中学时代,那一条可恶的禁止谈恋爱的禁令让我们苦苦挣扎,终于进入大学了,于是很多大学生把大学联爱当作补课。
所以说,大学生谈恋爱的目标函数中,“尝试”是很大的一部分,而且考虑到这种尝试倾向,诸如财富,名利等功利性的尺度一般不会被引入到他们的目标函数中,当然咯,也会有人讲生理上的需求什么的加入他们的目标函数,不过,是少数的个别的人
然后,我们先假定这样一个市场(当然,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市场的范围界定在财大),市场的主体是我们这些学生。
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类型包括了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以及寡头垄断四种。
而在现实世界中,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由于其成立所要满足的条件过于苛刻而不可能出现,所以,可以把这两类市场忽略。
而在剩下的两类市场中,寡头垄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市场供给者只有少数的几位,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在我们所研究的这个市场之内,供给者和需求者都挺多的。
所以,最后只剩下垄断竞争市场可以考虑。
那这个市场是否属于垄断竞争市场呢?当然,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该市场类型具有竞争和垄断双重属性。
在我们所研究这个市场之中,男男女女无论在相貌、才华、财富、前途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的特点,俗话有云:“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只要存在多元和差异化,就必然引起竞争;再有,由于这个市场是界定在财大范围内的,而一定程度上,校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相对缺乏外部力量的进入——也就是说我们排除了有“外人”来挖墙脚的可能——从而形成了“市场壁垒”,因此也具有垄断性。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所研究的这个市场符合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属于垄断竞争市场。
正由于我们将这个市场界定在财大范围内,在排除了外来势力的情况下,这个市场缺乏激烈的竞争,所以我们认为大学生的恋爱状态应该是“在不完全竞争下,尝试性的恋爱”。
但是,这样的恋爱并不会使双方获得自己最满意的爱情,更不会获得持久的爱情。
因为在校园的小环境中,被追求者所面临的选择及相对于学校以外的社会
来说大为缩小,从理论上来讲就很难产生最优的选择结果,所以难以获得自己满意的爱情,那为什么不能获得持久的爱情,下面我们就进行讨论。
第一步考察谈恋爱的成本
首先,双方为了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外表印象,都愿意投“巨资”包装自己。
男生为保持“帅哥”的外形,为了和女友的约会能够显现“帅气”,从头到脚一身行头,花钱不少。
而女生,她们更愿意在包装上投入,力求勾住男生的鼻孔,吸引他们的眼球。
所以,对于双方来说,这是不可缺少的第一重成本。
其次,恋爱中活动的费用也很多。
你在谈恋爱的时候,总不能为了恋爱只用“谈”的方式吧。
口干舌燥之余,双方只会失望。
因此,彼此都不会那样傻。
共同进餐,共同旅游等便成为双方的主要活动。
在这上面,似乎男生们更大方慷慨。
每次在温馨浪漫的晚餐之后,埋单的总是男生们。
虽然总是觉得这样有些不公平,但为了能够营建这种气氛,牺牲一点钱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些是谈恋爱的第二重成本。
再次,一旦失恋了,男士们往往会选择喝酒吸烟的方式来麻醉自己,以求忘记那段往事的苦恼,而女士更倾向于大口大口的吃零食来释放自己郁闷的心情,购买烟酒和零食的费用等等便构成了谈恋爱的第三重成本。
最后,我们如果把谈恋爱所用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花在其他方面,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收益。
机会成本由此而产生了。
为了维持恋爱关系,上课时精力集中不起来了,自习也不去了,整天脑袋中浮现出对方的身影。
优秀的学生为此而与奖学金失之交臂,一般的学生也许更是要挂上个几门,这样的话还需要交钱重修。
算来,这点成本也不小。
第二步,分析谈恋爱的收益。
首先,你可以获得一个男(女)朋友,如果运气好的话,顺带收获一份叫做爱情的东西。
从此,你吃饭,多了个人帮你买单;逛街,多了个人帮你拎包;自习,多了个人帮你占座;等等。
然而,谈恋爱最重要的收益并不使这些物质上的,
而是一种满足效应。
就像你买到一件称心如意的衣服抑或是一个心仪的包包所带给你心理上的满足感一样,爱情这个寄于人心理的非实体,人们追求它所想要获得而最终所能获得最多的就是哪怕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个吻,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
由于这种满足效应因个体而异,而且难以量化,我们也就不作深入的分析。
第三步,成本—收益分析
我们这里分析考虑的是恋爱关系确定以后的成本与收益。
在确定恋爱关系之后,之前追求对方所付出的成本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应视作沉没成本。
我们知道,理性的人考虑边际量,所以理性的选择应该是考虑维持已经得到的感情所付出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之间的关系,即考虑每次行动所增加的成本与每次行动所增加的收益之间的数量关系。
前面我们说过,恋爱带给人的最大收益在于心理上的满足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满足感的获得是降低的,所以边际收益的图像可以视作斜率为负的直线。
而每次行动所付出的成本基本上是不变的,所以边际成本的图像可以视作一条水平的直线。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爱情,作为由人体分泌的化学物质所以暖气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的反应的总称,其保值期最长为18个月,即可将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焦点定义在18个月处。
在交点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这时候达到利润最大化,再向右移动,收益已小于成本,双方则应该选择退出。
所以不仅是校园爱情,即便是成人的爱情,也很难经受时间的考验。
到这里,对以上的分析加以总结,我认为这种在不完全竞争下,尝试性的校园爱情不会使双方获得自己最满意的爱情,更不会获得持久的爱情。
但是,正由于目标函数的独特性,校园爱情常常能在大学阶段平静的度过几年,而一旦毕业,尝试性目标取向的大学爱情一旦碰到较为严格的约束条件——户口问题,工作问题等,只好劳燕分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