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际化高职教育 培养国际化高职技能人才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3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学校国际化发展策略1. 引言1.1 双高政策背景"双高"政策背景指的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加快建设世界教育强国”和“建设制造强国”战略,即教育强国和制造强国同时发展。
高职学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机构,在“双高”政策下扮演着关键角色。
随着国家对教育和产业的高度重视,高职学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双高"政策的背景下,高职学校面临着更高的发展要求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府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为高职学校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推动了高职学校的升级改造和发展壮大。
高职学校作为“双高”政策的受益者和推动者,应当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加快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为国家建设教育强国和制造强国贡献力量。
"双高"政策背景下,高职学校需要积极面对挑战,抓住机遇,不断创新发展,实现高职教育与国际接轨,助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腾飞。
"1.2 高职学校国际化意义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
高职学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其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学校国际化可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高职学校可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职学校国际化可以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学生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精神。
国际化的高职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增强他们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高职学校国际化也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通过与国外院校、企业的合作交流,高职学校可以吸收外来的人才和技术,带动本地的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高职学校国际化不仅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国际化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双高”政策背景下,高职学校国际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2. 正文2.1 高职学校国际化的现状分析目前,随着“双高”政策的不断推进,高职学校国际化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
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一、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国际化办学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国际视野人才的需要,也是响应国家对外开放、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高职院校在推进国际化办学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1.1 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核心要素国际化办学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理念的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 教育资源的国际化: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包括教材、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
-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具有国际背景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
- 学生群体的多元化:吸引国际学生,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交流与融合。
1.2 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现实意义国际化办学对于高职院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升教育质量: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增强国际竞争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提升高职院校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地位。
- 促进文化交流:通过国际学生的交流,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二、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面临的挑战在推进国际化办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挑战,这些挑战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
2.1 教育理念与文化差异的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理念存在差异,高职院校在引入国际教育理念时,需要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实现教育理念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有机结合。
2.2 师资力量的国际化挑战国际化办学需要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师资队伍。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特别是在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背景的教师方面。
2.3 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创新挑战高职院校在推进国际化办学过程中,需要整合国内外的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但这一过程往往受到现有教育体制和资源配置的限制。
T ARGET示范校建设22OCCUPATION2015 032010年,中韩班的开设拉开了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序幕。
学校国际合作办学以饰品设计与制作、形象设计两大专业为依托,汲取合作学校韩国东新大学、韩国大邱工业大学的先进理念,构建了“生态双环”专业合作模式。
所谓“生态双环”,即以课程、师资、教材、设备等教学资源置换为核心的教育内环和以体验、培训、游学、留学等多元活动为主轴的服务外环。
“生态双环”专业合作模式一方面立足校内,借助双校园的优势,优化配置中外教学资源,确保专业建设的“中外双向、校校双轨”;另一方面辐射社会,紧紧围绕文化和职业标准融通,深化终身学习理念,确保人才培养的“多选择、多渠道、多能力”。
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学校在课堂教学和文化建设两大领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无论是创造性地设立“自能课堂”,还是在校内建立韩国文化体验馆,都拓宽了专业合作办学的内涵,为培育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堂教学篇——创新设立“自能课堂”在韩国,大部分的学校都采用合作教育方式。
合作教育方式即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或者两个以上的人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交流,并且通过各自的贡献将问题解决。
合作学习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互相帮助。
小组合作的内涵就在于“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探索和学习。
在吸纳韩国合作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学校特聘韩国外教,推行“自能教育”理念。
构建“生态双环”专业合作,培育国际化视野的技能人才——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国际化办学走出新路子文/本刊记者 吴家宏何为自能?即立足于“自”,夯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落脚于“能”,强调学生的能力发展。
“自能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方法,而是新课改指导下的教育理念改革。
正如叶圣陶先生对“自能教育”的理解:“要把依赖性的‘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性的‘自我教育’,让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
新时代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价值、表征与指向作者:何茜王爽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33期摘要随着“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和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走出去”发展,是作为大国带动共建国家发展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重要内容。
语言和技能融合发展是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视角,在经济上有利于互利共赢,在政治上有助于改善治理,在教育上能够提质增效,在文化上有助于互信互融。
基于语言技能融合发展的职业教育国际化模式在教育主体、供需关系、教育内容、教育资源四个维度上具有强联动性、高契合性、有机融合性和本土适应性。
应该建立“纵向合力+横向分工”的治理机制,形成“上游+中游+下游”协同的供给配置,构建“三元标准+双向互构”的教育内容,建设“实体+虚拟”多样态的教学资源,借助纵横统筹功能齐全的治理机制,探索一条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相统合的创新发展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职业教育国际化;国际中文教育;语言技能融合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3-0008-07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将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培养国际化人才和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任务[1],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亦是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核心内容。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涌现出“中文+职业技能”“鲁班工坊”等多样化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在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背景下,基于语言技能融合发展的视角探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價值逻辑,梳理其高质量发展的典型表征,有助于明确各主体行为关系,探寻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可行路径,为构建面向新时代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打造更加开放包容的职业教育新格局提供保障。
2024职业教育热点⭕职教出海(高职院校国际化)一、什么是“职教出海”从“借船出海”转向“随船出海”“带船出海”,由优质教育资源“请进来”转向主动“走出去”,我国职业教育正奋力以“出海”为契机,为世界其他国家培养、输送人才,发挥职业教育优势特长,服务国际产能合作。
职教出海,是指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鼓励职业教育院校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面向海外输出中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经验,推动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二、“职教出海”各显神通2024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的开局之年。
我国职业教育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正阔步走向世界舞台。
以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为代表的一批优质职业院校瞄准外向型行业企业,努力探索与企业“走出去”相适应的跨境办学模式,郑和学院、丝路学院、詹天佑学院等一批“职教出海”新项目成为亮点,描绘了职业教育“教随产出、产教同行”的新画卷。
三、职业教育探索“品牌化”出海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是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铁路、公路、电力、港口、通信等产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走出国门,开始在全球各地承接对外工程项目。
我国行业企业走出去,首要面临的是合作国劳动力普遍技能水平低等人力资源供给问题。
职业教育作为对接产业最密切、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以“出海”为契机服务“走出去”企业,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技能培训、标准输出、人文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高职院校在国(境)外开办学校323所,开办专业452个,在校生3.1万人,专任教师赴国(境)外指导和开展培训超过26.8万人日。
四、多模式共建新丝路上的“技术驿站”“职教出海”以“技术”为纽带,为合作国开展技术技能人才的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等。
“职教出海”模式灵活多样,主要通过“校—企、校—校、政—校—企”三类合作方式开展,三种类型各具特征又彼此联系,共同之处在于紧贴合作国国情民情,通过多元协同、共建共享,为当地百姓带去优质的教育、实用的技术和更多就业机会。
金永伟: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
佚名
【期刊名称】《陕西现代职业教育研究》
【年(卷),期】2022()1
【摘要】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科院院长金永伟建议,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亟须加大力度,应精心打造一批以“鲁班工坊”为龙头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品牌和平台,带动职业教育的海外办学实践创新,为全球产业布局调整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
金永伟说,“鲁班工坊”是创始于天津的一个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的成功范例,至今已在亚非欧成功建设了20个,为合作国家培养了一批熟悉中国技术、了解中国工艺、认知中国产品的技术技能人才。
【总页数】2页(P37-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
【相关文献】
1.永港伟方:打造中国林产工业的环保旗舰——访永港伟方(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雷得定
2.打造“中国血统的服装品牌”--专访永青永之创始人杨永青
3.学习新方案谋划新目标打造“金职品牌”——学习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4.校校强强联合打造旅游职业教育品牌——中国旅游中职教育七金联合体在广东省旅游学校成立
5.党建引领,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专访辽宁中金欧亚珠宝集团董事长曲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内涵、问题及策略作者:黄一波管丹贺琼来源:《职教通讯》2018年第21期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国际化成为新时代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国家推行“一带一路”倡议下,输出我国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成为“走出去”的重要策略。
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入手,分析现状与问题困境,从夯实基础、注入动力、深化特色、落实保证等四方面协同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基金项目:2016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常州检验检测认证学院为例”(项目编号:C-c/2016/03/23);2015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育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为例”(项目编号:ZY6103016)作者简介:黄一波,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绿色催化化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21-0022-04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推动了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对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做出总体要求。
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则积极回应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在教育领域的配套落实。
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明确了具体任务和举措,如“引进境外优质资源”“支持优质‘产能’走出去”和“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 。
[1]国务院和教育部在这些文件中均强调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兼容吸收、自我发展的重要性,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有一定意义。
同时,国家积极推行“一带一路”倡议,为高等职业教育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成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的现实依据。
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方案(2021年-2025年)一、前言: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高职学校和专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现实要求,根本目的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国际竞争力。
高职院校和专业应扩大跨文化、跨民族、跨国界的交流融合,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以国际化视野审视学校专业课程质量、标准和特色。
我校专业建设应主动接轨国际先进职业教育体系,在实践基础上吸收、借鉴、消化、融合、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这是打造中国职教国际品牌的必要条件二、发展目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本校、兼容并蓄,提升水平、内涵发展,平等合作、保障安全的工作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既能在开拓新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上有所突破,又能在引入国际优质资源和课程标准、提升专业内涵、建立教师出国境培训机制、聚焦“一带一路”国家合作、聘请外籍教师、拓展留学生教育、扩大交流生和交换生规模、设立和建设“丝路学院”、建设国际合作科研平台、尝试跨国境校企合作等方面加快开放办学进程,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三、主要任务:(一)引入国际优质资源,打造优质专业-1--2-开办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和开发一批符合国际教育教学标准的优质课程与标准,累计达12门。
将健康管理课程和酒店管理课程打造成具有国际元素的优势课程,并进行本土化改造与提升,形成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的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出国、出境研修访学,实现具有三个月以上访学、访工专任教师总数累计不少于8人的目标,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二)“一带一路”走出去,建立“丝路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及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一带一路‘丝路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接“一带一路”国家的支柱和特色产业,与海外院校或企业合作,争取到2025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立一个教师海外培训中心,建立一个“丝路学院”。
第28卷第4期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V ol.28,No.4 2017年12月Journal of Suzhou V ocational University Dec.,2017DOI:10.16219/ki.szxbzk.2017.04.019论新形势下的高职国际化人才定位与培养目标瞿亚森(苏州百年职业学院 综合商务系,江苏 苏州 215123)摘 要:目前,为配合国家战略需要,中国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在高职国际人才培养中要重点加强学生的四大技能:知识(专业能力)、能力(通用职业能力)、通识教育(素养)和发展性能力。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国际化;定位;培养目标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475(2017)04-0075-05On the Orientation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of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in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QU Yasen(Department of Comprehensive Business;Suzhou Centennial Academy, Suzhou 215104, China) Abstract:Presently,to cater to the demand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should cultivate top-notch technical talents armed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familiar with international rules. The following four skills should be enhanced in 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nowledge (professional capability), competence (general occupational capability), general studies (qualification) and self-promotion.Keywords:new situ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orientation;training objectives在2015年3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中国制造今后要包含更多的中国创造基因。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建设的现实审视与发展路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我国提出了“双高计划”,即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和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沟通合作的工作。
国际化师资建设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建设的现实进行审视,并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
1. 国际化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在“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建设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教师缺乏国际化教育背景和教学经验。
其次是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和外籍教师数量不足,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国际化教育的需求。
高职院校缺乏国际化师资建设的有效机制和政策支持,导致国际化师资建设工作进展缓慢。
二、发展路径1. 建立健全国际化师资建设机制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国际化师资建设的工作机制,明确相关政策和措施。
这包括对于引进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和招聘外籍教师的支持政策、加强国际化师资的培训和成长机制等。
高职院校可以探索建立与国外高校和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为国际化师资建设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2. 提高教师的国际化能力为了满足国际化教育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国际化教育培训和引进国际化教育资源。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海外培训和交流,提高其国际化教育背景和教学能力。
学校还可以引进国际化教学资源,如课程、教材和教学工具,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教学水平。
3. 推进国际化课程建设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国际化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化教育机会。
学校可以引进国外优质课程和教学资源,开设多样化的国际化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学校还可以加强国际化课程与行业需求的对接,培养适应国际市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4.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为了促进国际化师资建设的发展,高职院校应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增加国际化教育资源和支持。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师资国际化建设的价值、问题与对策作者:王甜甜来源:《教育与职业(上)》2021年第07期[摘要]高职师资国际化建设有利于高职专业建设国际化,有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有利于高职院校治理向国际化迈进。
但目前高职师资国际化建设存在国际化意识薄弱、理念不明确、国际化建设目标模糊、国际化建设途径单一、国际化建设激励机制缺失的问题。
因此,基于“双高计划”的高职师资国际化建设应深化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师资国际化建设观念;明确能力素质结构,制定全面清晰的师资国际化建设目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持续拓展师资国际化建设的方法途径;搭建“引导+奖助+评价”三位一体的师资国际化建设激励机制。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师资国际化[作者简介]王甜甜(1982- ),女,浙江东阳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
(浙江义乌 322000)[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国际化社区中的文化融合研究”(项目编号:18YJA840024)、2020年高留分会课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文化融合研究”(项目编号:CAFSA2020-Y035)和2021年度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师资国际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ZD2021GJ205-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3-0053-05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是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推进实施“双高”建设的过程中对师资建设国际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价值认知不足,所进行的探索、实践及取得的成效与“双高计划”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基于“双高计划”分析高职师资国际化建设的价值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推进高职专业建设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也有助于学校管理向国际化迈进。
高职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国际合作交流的不断加深,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优势,正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一、高职教育国际合作的意义高职教育国际合作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
而通过与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可以借鉴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提升本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二、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路径与方法(一)建立国际化合作平台为了推动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我们可以积极建立国际化合作平台。
通过与国际著名高职院校合作办学、成立联合研究中心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同时,加强与国际职业教育组织的合作,参与国际性的职业教育论坛和交流活动,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二)开展师资培训与交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保障。
因此,建立开放的师资培训和交流机制至关重要。
可以组织教师赴国外进行短期培训、学术交流和访问,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同时,引进国外职业教育专家来我国高职院校讲学,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深化学生交流与实习实训国际化的职业教育必然需要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因此,加强学生交流与实习实训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与国际高职院校建立交换生项目,促使学生跨越国界、融入国际化教育环境,增强跨文化沟通与合作能力。
同时,积极推动学生实习实训的国际化,与跨国企业合作,提供国际实践机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复合技能的职业人才。
三、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与对策(一)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在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会带来一定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的设置,将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内容纳入必修课程,并积极开展国际学生文化适应培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能力。
“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助企出海的困境分析与路径探索作者:郭嘉来源:《科技风》2022年第07期关键词:“双高计划”;助企出海;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探索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明确提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承接“走出去”中资企业海外员工教育培训。
“双高计划”的出台,为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指明了新方向。
根据2019年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和普通教育同等的重要地位。
其中必须要指明,职业教育本质是培养“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教育,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紧密联系产业,服务企业发展,培养一批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拓宽校企合作的方式,深化产学研融合程度,从而促进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助企出海,投身“一带一路”建设,服务“走出去”中资企业扬帆远航,是中国高职教育走向世界舞台的具体实现方式,也是提高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有力抓手。
如何实现好高职院校助企出海,打造中国高职院校在国际舞台上的品牌效应,成为现阶段众多农业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
一、响应国家号召的时代机遇(一)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融入区域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打破了世界原有的经济发展格局,秉持着“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中国先后与170多个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的合作项目超过2000个。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加入了这一宏伟蓝图的实践中。
依靠“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积累,形成了一个覆盖欧亚大陆、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区域合作共同体,这给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大量中资企业走出国门,其中农林牧渔等农业企业投入“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掀起了一波海外农业投资的热潮。
“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摘要:高职教育国际化是各高职院校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适应国际高职教育事业发展和深化高职院校改革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资源整合引言国内高校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内涵的界定强调多方面要素,包括知识储备、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等,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具体做法因高校而异。
1高职院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内涵1.1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理论内涵社会人才根据其职能和特点常被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学术型人才是指那些致力于科学研究、深入探索客观规律并推动学术进步的人才。
他们通常在大学、研究机构或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等工作,重点在于产生新知识和发现新规律。
而应用型人才则是指那些能够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人才。
他们更注重将学术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解决现实问题,促进社会进步。
这类人才一般在各种各样的行业、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等地就业,从事工程、管理、技术咨询、政策制定等工作。
应用型人才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企业和组织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过去,技术人员可能只需要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现今的技术类岗位要求他们具备更广泛的技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能力。
他们需要跨学科地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推动创新。
这种趋势导致技术人员在职业市场上寻找高端岗位的比例不断增加。
高端岗位对综合能力、领导才能和创新思维的要求更高,这意味着技术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素养和综合能力,以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职业环境。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着培养适应国际化需求的人才的重要任务。
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旨在使学生具备与国际接轨的能力和素养,能够应对多样化的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挑战。
首先,将“国际”维度融入高职教育,意味着高职院校需要关注国际化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具备理解和应对国际事务的能力。
打造国际化高职教育培养国际化高职技能人才-----聚焦国际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特色办学之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要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肯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在必然选择,对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国尤其是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各大高校都有国际化有意识地思索当下肯未来在国际化方向,作为沪上高职业高专专院的领头羊,上海出版印刷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上海版专)在引领高职业院校国际化建设方面有这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对于自己的国际化思考有其独特的设计方式。
上海版专建校60多年以来,历史传统,实行开放办学理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近年来伴随学校发展国际示范性骨干高职业院校建设的同时,其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越来越明晰灵活、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举措也越来越丰富可行。
踏实基础,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思路应势而动,打造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国际合作交流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上海版专的国际化办学李四日益明晰,可以用“一个核心、三个着眼点、五个原则”来示意:一个核心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达到国际人才培养标准的复合职业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积极展开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与合作办学,引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三个着眼点”:一个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的中文合作或联合办学,共享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二是将国际化内化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丰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涵与外延:三是围绕产业发展要求,服务国家经济“走出去”发展战略,发挥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优势,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
五个原则:一是把国际化渗透到学校的“印刷工程与包装设计”、“出版传播与文化管理”、“艺术设计与影视动漫”三大专业群,体现整体性原则;二是将世界技能大赛技术标准和国际认可的行业标准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高水平原则;三是积极开展国际化办学,共享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体现开放性原则;四是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文素养、艺术眼光、创新意识的印刷出版传媒类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出发点,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原则;第五,把国际化开放办学凝结为课程、专业、学科建设成果,体现内涵提高原则。
开放竞争,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与国际技能标准接轨上海版专在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采取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技能标准接轨的方式,实施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向行业先进企业、国际技能标准转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013年在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中,上海版专王东东同学获得印刷传媒技术项目的铜牌,创造了我国印刷高技能人才首次参赛即位列第三的历史,圆了印刷人在国际技能大赛上的“中国梦”,彰显了上海版专印刷媒体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已达到国际化高水平标准,这是该校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与国际技能标准接轨的最好实践。
上海版专凭借专业雄厚的师资优势和丰富特色的培训经验呗国家确定为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集训选拔工作。
一、实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引进特色。
紧缺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开展以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与管理经验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各中外合作办学在各校普遍开展,但存在引进专业雷同,特色不明显的状况。
在原有的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的图文信息处理专业合作项目之外,上海版专与时俱进又拓展了新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2014年与法国艺术管理学院(EAC)成功申报与该院“及”艺术设计(艺术经纪方向)”两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这两项专业紧密结合了上海版专传承文化的办学特色,并且是目前人才市场紧缺的项目。
项目采用“2+1”模式,项目的实施将为上海及我国的文化产业、文化国际贸易和数以品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极大满足了文化产业大发展下对从事文化媒介与版权经纪、艺术品交易市场工作人才的需求。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项目,提升国际化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全球化北京下我国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职业教育的规模效益,而且还要注重国际化办学标准。
与国外校院开展联合办学项目是快速合理引进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有效方式。
上海版专根据骨干高职业校院建设项目要求,积极扩大国际合作和交流,学校与国内外同类高校建立了广泛、密切的关系,开展了多层次。
多途径、多形式的联合办学项目。
近年来,上海版专共开括了中爱都柏林格里菲斯学院联合培养项目、中英博尔顿大学联合培养项目、中法IPAG商学院联合培养项目。
中英索尔福德大学联合培养项目、中英贝尔的福特大学联合培养项目、中英桑德兰大学、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大学、法国艺术文化管理学院(EAC)8个联合培养项目。
通过“2+2”、“2+2+1”、“3+1+1”等人才培养模式,血神完成上海版专学校后到国外院校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践,毕业时获得两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国外院校学位证书。
融合碰撞,注意国际化人才培养内涵一、把学生送出去,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在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和联合办学基础上,为提高与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和获得本专业国际实践经验,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和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上海版专每年选派个专业优秀学生到相关合作院校开展学习与实习交流,派出学生的规模和专业领域逐年扩大,合作院校和企业数量也逐年增加。
伴随学校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同时,结合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2014年一年来上海版专更是积极挖掘和拓展与本校专业设置匹配、人才培养理念相吻合的海外合作资源,设立专项资金,共资助派出100多名优秀学生参与了专业特色明显、主题层次分明的9个海外学习学习交流项目,学生们的足迹遍布英国、美国、俄罗斯、法国、意大利、芬兰、瑞典、爱沙尼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
在这段异彩纷呈的学习之旅中,同学们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也得到合作院校和企业的好评。
每个学生无论从技术应用水平到实践操作能力,还是从英语应用水平到团队协作精神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二、把外国学生引进来,打造学校国际化氛围2014年夏天,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印刷大学师生在上海版专进行了为期2周的实习交流。
莫印师生在上海版专实习交流期间,除了学习印刷专业实训课程和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外,还到雅昌文化(集团)公司、烟草印刷集团。
百成数码影业集团等学校友好合作企业进行了学习交流。
从学校精良的教学师资和求实奋进的师生风貌到中国印刷传媒企业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从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上海魅力到海纳百川、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五一不给来自友好邻邦的师生们留下深刻印象。
他通过共同学习和相互交流,打造了学习的国际化学习学术氛围,上海版专学术也学会“在差异中求相同”、“在差异中求互补”,与莫印学术取长补短、共同进取。
注重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积极开展青年教师海外培训和进修工作国际化师资队伍是建设国际化高校的前提和关键,是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前提,也是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可持续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上海版专重视版专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出台了相关政策并设立专项经费鼓励青年教师赴国外知名院校和友好学校进行访学深造和培训交流,精心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意识、拥有国际教育背景和跨文化教育背景的教师队伍。
伴随学校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同时,结合学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目标,2014年上海话版专共派出50多名教师赴英国、美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北欧、新西兰、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进行双语专业教学培训,共选拔了6名青年教师赴海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积极参与到访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
这些举措积极促进了教师了解相关学科专业国际发展前沿,扩大了教师国际视野,锤炼了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和水平。
多措并举,探索多元化载体建设,立体化推进中外传媒教育交流合作一、延揽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开才、建设海外工作站国际化人才培养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国际化。
为满足学校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加强与合作院校的友好合作关系,实现资源优化组合,促进国际合作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上海版专创新性地了延揽了一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设立海外工作站。
2014年,上海版专分别于英国博尔顿大学、莫斯科国立印刷大学、芬兰奥卢大学、非洲博哈尔内那赛拉姆印刷企业、一个个贝德福特大学、法国艺术文化u、管理学院开设建立了学生培养海外工作站。
工作成立将为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送出去”、“走进了”的又一条有效路径。
工作站双方各设立站长及工作小组,负责规划管理两校的学术信息交流、学生交流和联合培养、教学科研合作等合作事宜,使得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关系固定化、制度化,实现零距离交流。
二,全方位践行“教、学、做”一体,与国际印刷传媒企业互动密切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先对国际传媒企业需要的人才,上海版专一直遵循“具有伙计视野的企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大力发展校企业合作,尤其注重于国外印刷传媒企业的合作。
2014年,上海版专与多家国外印刷传媒文化企业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合作交流方式:选派学生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多平台游戏创新中进行创意制作实践、动画支持流程、产业项目策划学习:选派学生赴芬兰BUSINESSKITCHEN产业园进行创业设计实习:在非洲博哈内那赛拉姆印刷企业建立了海外工作站:香港永发印务实有限公司和英国TheFoundry有限公司等多家海外企业在航海版专设立专项奖学(教)金等。
这些举措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平台。
三、博职教传媒发展众家之长,组织举办国际传媒会议,积极参与各层次的国际教育博览会2013年10月19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携其他几所传媒兄弟院校和研究单位共同承办的现代传媒技术与教育国际研讨会(AMTE2013)在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隆重召开。
本次国际研讨会以现代传媒技术与教育为主题,学术气氛浓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是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百余名代表参加,其中包括世界传媒学会会长。
美国、法国等多所高校著名教授参与的中外专家队伍。
此次会议的举行,为现代传媒技术与教育的学者、研究人员与专家之间的学术讨论与切磋提高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
同时,也使学校找准现代传媒技术和教育发展的结合点:把握传媒技术创新和教育内容更新的制高点;抓住新兴业态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点。
对提高传媒教育能力,推动产业技术革新,推动传播手段创新,加快沉默技术的现代化转型,促进传媒技术与教育共赢发展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四、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插上腾飞的翅膀,大力强化学生外语语言应用能力训练学生学好外语和运用好外语是学校人才培养走向国际化的一把利器,上海版专历来重视外语教学,在常规的大学教学基础上,还开设专业英语课和德语、日语、俄语、等多种小语种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