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们生活的地球

我们生活的地球

我们生活的地球
我们生活的地球

我们生活的地球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知道地球的形状近似球体。

2、通过展现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知道人们对地球形状认识是逐步发展的过程。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讨论地球的形状

活动目标:知道地球是圆球形的球体。

活动器材:地球仪

活动二:讨论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

活动目标:知道人们对地球形状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活动器材: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资料图片或录象。

活动三:观察地球的南北极和赤道两端的距离

活动目标:了解到地球的形状不是标准的圆球形

活动器材: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一)讨论地球的形状

(二)讨论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

(三)观察地球的南北极和赤道两端的距离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因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地球的认识,并且逐渐形成了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地球科学。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六 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至于地球表面的生物体(生物圈),由于其研究内容广、分支学科较多、且研究方法具有特殊性,因而已独立成一门专门的基础自然科学——生物学。但生物的起源与演化、生物体与生存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属于地球科学的研究范畴。 地球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它不仅承担着揭示自然界奥秘与规律的科学使命,同时也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如何利用、适应和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领域也不断地深入和扩展,逐渐形成了日臻完善的由多学科组成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地球科学目前主要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气象学、水文学、海洋学、土壤学、环境地学等学科。其中,地质学由于其研究领域广博、分支学科较多,并且以研究地球的本质特征为目的,因而成为地球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以至于人们有时把地质学和地球科学作为同义语使用,其实两者的含义是有差别的,它们具有包容关系。随着科学的发展,地球科学还会不断地诞生新的学科和出现一些边缘学科。 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理环境及其结构、 分布和演变规律,并涉及到自然和社会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一般可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组成部分。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形、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普通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地志学等。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和社会与自然地形、地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包括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与聚落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 气象学以地球周围的大气圈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大气的各种物理性质、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其研究内容也很广泛,包括许多分支学科和应用学科。主要的分支学科有大气物理学、天气学、气候学、高空气象学、动力气象学等,主要的应用学科有卫星气象学、无线电气象学、航空气象学、海洋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林业气象学等。其目的在于揭示大气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发生、发展本质,从而掌握并应用它为人类生活和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水文学和海洋学以地球表面分布的水体为研究对象。水文学主要研究地球上江河、湖沼、冰川、地下水以及海洋等各种水体的数量、质量、运动变化与分布规律,以及它们与地理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联系。海洋学是以海洋作为一个独立体进行研究的,它实际上是从地球科学的其它几个分支学科中独立出来的,这是由于海洋在现代地球科学、人类生存环境和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的缘故。海洋学是研究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各门学科的总称,根据研究内容不同可分为海洋物理学、海洋水文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气象学和海洋地质学等。 土壤学以地球表面发育的土壤层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土壤的物质组成、结构、类型、分布和形成发展过程。根据具体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土壤学也有一些分支学科,如土壤生物学、土壤地理学、土壤气候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土壤地质学等。 地质学研究的主体对象也是固体地球,当前主要是研究固体 地球的表层——地壳或岩石圈。地壳或岩石圈的厚度一般为几十到二百公里左右,与地球的半径相比只是一个很薄的表壳。这一薄壳之所以成为地质学当前研究的主要对象,一方面是出于实际需要,因为这一层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及生存都直接相关;另一方面是受现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四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球 3 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教案_10

《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 这是“我们生活的地球”这个主题单元的最后一个学习内容,在教学中受时间限制是做不到面面俱到的,但是更不能局限于教材所提及的内容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把许许多多的内容设计成一连串的教学交流活动,目的是在活动中让学生及深入地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也对别的同学感兴趣的内容有所了解。 学情分析: 需要准备的信息量比较大,这里涉及的很多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有所了解,在布置课前活动任务的时候,不要求他们样样都做好,而是鼓励学生课前深入地研究自己喜欢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世界是由不同的人种组成的,不同的人种外表特征不一样。 了解不同的人种分布的区域,知道人种特征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关。 了解多种族国家形成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资料、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了解不同人种的特征以及分布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不同的人种只有生理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人种的差异与所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关。 教学重点 不同人种的外表特征、以及在地球村分布状况。 教学难点 人种的差异与所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关。 课前准备 课件:不同人种的图片、三大人种的分布图、视频资料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相关知识,也充分感受到地球的美丽与神奇。在这颗美丽的星球上生活着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这里的人们幸福快乐地生活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村,去看看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活动一:认识人种 1、首先,老师想问一问大家,世界上的人,根据他们的外表特征,主要可以分为哪几类? 2、你见过哪一人种,你能说一说他们长什么样子吗?

五年级品社第四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球

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 1、------------是我们的家园,我们是地球的----------。 2、地球是-------中的一颗行星。从太空中看地球,---------的表面,-----------缭绕,就像罩着一层薄薄的面纱;海洋和陆地,----------,展现着人们不同的生存环境。 3、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中观察地球全貌的人。 4、古希腊的-----------是最早测算地球大小的人。他计算出地球赤道周长约为------------千米。 5、人们通过多发面的观察,逐渐发现“-------------”的说法与实际情况不符。特别是---------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了地球是------------的。 6、(1519—1522)历时3年的----------环球航行,第一次通过实践向世人证明地球是------的。 7、地球是目前所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的星球,因此,它是我们人类的唯一-----------。 8、2004年7月28日,我国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建立了-------------,这是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它的建成,将对我们科学的了解北极地区的-----------,及其对-----------的影响有重大的作用。 9、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人们仿照地球的---------,并按照一定的--------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10、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0·经线又叫--------。 11、七大洲:------、------、------、-------、------、------、------。 四大洋:------、------、-------、-------、 12、------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是国家分布最多的洲。 13、亚洲的全称是--------,意思是“-----------”,其名称是古代------所起。 14、地球村--------、-------,为人们展现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和风光。 15、--------是世界第一长河,流淌在--------东北部,全长------多千米。在-----和------地区形成了一条“---------”。------------是------------的主峰,海拔--------米,是地球上第一高峰。-----------是世界最大的平原,这里覆盖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它有着丰富的--------,是珍贵的------。第一个到那里进行科学考察的中国人------博士。 16、---------是世界最长的山脉。----------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澳大利亚美丽的珊瑚礁。------------是委内瑞拉的大瀑布。 17、目前世界上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众多的国家里,有些国家面积广大,人口也很多,如------、-------、-------和-------,面积都在几百万千米以上。而有些国家则很小,面积不足100平方千米,甚至几平方千米,如-----、-----、------。国家不分大小,都是-------的。18、世界上的人,根据他们的--------,主要可以分为--------、--------、和--------。人种虽然不同,但没有------之分,都是------的。不同种族的人都是我们地球村的-------。 19、每个种族都有不同的-----和各自的-------,我们的世界也因此而多姿多彩。 20、在人种形成的早期阶段,受------的影响比较明显,人种分布有一定的-------。 21、人种最初的演变受-------的影响,因此,人种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然而,随着人类的------,人种的分布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而形成了独特的------、-------共居的特点。如美国既有--------,又有------和-------。 22、-------是黄种人集中地地区之一。---------是白种人集中地地区之一。非洲大陆中部和南部是------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住在------的人,身高体胖的比较多。 23、世界各地的人们,使用着不同的-------。现在至少有---------------种。要知道,光是-------有1000种以上,但是使用人数超过100万的语言只有----多种。 24、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如果我们不理解,就会造成------或闹出-----。各个国家和民族要相互-----和------。 25、山下小百合,-----是姓,-----是名字。日本人的许多姓是从----演变过来的。

地球上的人们

《地球上的人们》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地球上的人们》。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来看,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接触世界的机会比较多。尤其是今年在上海召开的世博会,更为学生提供了了解世界的机会。为他们成为一个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毕竟只有十一、二岁,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对于他们而言是不熟悉的,尤其是后两个话题,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但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统计结果也表明现在电脑在每个家庭基本普及。 因此,根据上述学情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了解人的种类,语言的种类,知道我国的邻国,初步了解这些国家的特色。教学难点定为:明确世界上的人都是平等的,学会理解和尊重,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学习抓住特色了解和介绍一个国家的方法。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收集、处理资料,来突破教学重点,借助补充资

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来突破难点。 设计思路 1.联系学生的生活,从他们最熟悉的话题入手,以英语这个熟悉的语种为代表,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究学习,了解人种多样,语言多样。 2.适当调整教材顺序,让教材为学生服务。书中第三课话题“生活在不同的国度”涵盖了第四个话题“我们的邻居”中的一部分,所以我想应该先让学生先了解“我们的邻居”,通过了解我们周边的国家,学习抓住特点了解国家的方法,也为学生了解“生活在不同的国度”打下基础。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主动探究知识。特别是“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和“我们的邻居”这两个话题的教学。 4.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谈话交流、观察比较、填写表格、小组讨论、交流名人资料、小组竞赛、猜一猜、做一做等等,尽可能的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确世界上的人都是平等的,学会理解和尊重,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能力目标: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学习抓住特色了解和介绍一个国家的方法,并能运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阅读附答案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阅读附答案 阅读理解。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里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 球提供光和热,另一个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的根据是 什么? 答: 3.第④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 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

地理湘教版《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第1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宇宙的物质形态和特点。 2.了解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结构,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3.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正确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太阳系结构示意图,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行星的运动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八大行星基本数据的对比、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结构层次;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教学难点]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八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 【板书】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介绍】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汉语中对“宇宙”两个字的定义么?“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从这个角度来看,宇宙包含了地理学研究的两大视角“空间”和“时间”。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板书】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讲解】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了“星系”一词。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活动】阅读《探索宇宙》,你能说出一个星空神话的故事吗? 【教师举例】如患难与共的双胞胎兄弟、农神和她的女儿、埃及王后的秀发等,有兴趣

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

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没有哪个物种像人类和动植物一样相生相克,不即不离。那么我们开始进入分析。 关键关系词:捕杀食用濒临灭绝和谐相处法律意识 现在我们先谈谈人类对动植物的捕杀食用,对于不杀的看法我先说说《本人捕鲸,中国人捕杀和食用野味、野生保护动物,中国人有脸指责日本人?》道。中国对鲨鱼鱼翅的需求量如此之大,以致自1980年以来鲨鱼的数量减少了一半,其中若干种类的鲨鱼,例如锤头双髻鲨甚至减少了90%。那么多的鱼翅都哪里去了呢,据统计一半都在中国被消费掉(联合国有194个成员国——楼主附言)。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日期的日益临近,北京也开始重视国际的呼声和特别维护自己的国际形象。待到明年北京举行奥运会时,将有成千上万的外国客人齐聚北京,如果再发生那样的事情,将极大地破坏中国国际形象。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发出警告,吃鲨鱼鱼翅和燕窝有可能惹恼外国客人。作为人大代表,许智宏向政府提出建议,要求北京市的餐馆在奥运会开幕前夕从菜单上取消一些备受争议的菜肴。但即使营养专家一再指出,鲨鱼鱼翅并不比其他的普通食物有更多的营养,而且口感也并不好,但仍无法遏制中国人对鱼翅的渴望。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若干鲨鱼种类正面临灭绝的危险。更多的中国人根本都不知道,他们喝的汤里的鱼翅来自鲨鱼。香港著名功夫影星成龙、篮球巨星姚明以及前体操奥运冠军李宁都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机会与场合,呼吁拯救鲨鱼和其他濒危野生动物。“如果需求减少,也就不会遭杀戮了”,这是上述明星讲出的格言。姚明曾公开发誓:他绝不吃鱼翅。 可问题不仅仅是鲨鱼鱼翅,在奥运会之前,也应该考虑戒除其他饮食习惯。在中国内地,只要迈进一家风味餐馆的门口,就会让许多客人大倒胃口。映入眼帘的不是横行的螃蟹,就是一动不动的甲鱼以及在水中缓缓游动的鱼。客人选中那条鱼,即被装进一只塑料口袋里,活蹦乱跳地由服务员拿给客人看,以证明它是活的,然后立即被宰杀。所有的人也习以为常,也不再想他们现在吃的鱼刚才还活蹦乱跳呢。当甲鱼汤被端上来时,整只甲鱼悲伤地在汤碗里游动,简直让人惨不忍睹。从这点就可想而知,网上报道动物的濒临灭绝也就不言自知了。 不过好在人类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1988年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决定》修正。在法律的保护下,动植物的生活环境也有所改善。 对与人和动植物我想这两种是合作伙伴吧!! 张老师

第一章_第一节_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一、课题: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二、课时:2课时 三、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 四、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为贯彻实现地理教学的三大技能(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及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我确定以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能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通过制作地球仪,能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大小; (3)通过观察地球仪,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4)能够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2)通过演示地球仪,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4)通对地球的探索和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 2.难点 (1)东西半球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还没形成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较差,针对初中学生在思维和接触层面的弱势和优势,在教学方法上以实物进行展示和讲解,如经线和纬线,可以用一个只由经线和纬线构成的经纬仪,直观展示给学生看,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讲解法。 2.学习方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总结规律法 六、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一)生活中引出课题。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新课内容

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教学设计

《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教学设计 时间:2011、6、3 课题: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世界上有不同的人种。 2、探讨人处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树立人种无优劣的观念,建立彼此间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重、难点:了解人种形成的原因,树立人种无优劣的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人种: 1、播放奥运比赛片断: 提问:你发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相貌都一样吗?……谁知道世界上的人根据外貌特征可以分为哪几类?(黄色人种、黑色人种、白色人种) 2、观察不同人种相貌、体型的不同特点。看视频(不同肤色的居民),注 3、提问:中国人是什么人种? 二、人种无优劣: 每一种人种都有不同的特点,但并不能说哪种肤色的人高贵,哪种肤色的人低贱,各种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 1、出示各国人民为四川汶川捐资献力的图片。 2、让学生谈感受。 3、是啊,生活在地球村的居民,不论肤色不同、长相不同,都是相亲相 爱的一家人。 三、人种的分布: 1、为什么在同一地球上会形成不同的人种呢?引导学生猜想: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2、让我们来他们生活的地方,你肯定会找到答案。(出示不同人种生活环境图) 3、说说不同人种的特征与他们居住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4、看视频:人种的地理分布。 黄色人种:亚洲、南美洲、北美洲(主要集中在亚洲大陆) 黑色人种: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部分地区(主要集中在非洲大陆中部和南部) 白色人种:欧洲、南美洲、北美洲、澳大利亚和亚洲(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 总结:世界上的三大人种 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又有小范围的交叉分布。 四、运动有差异: 1、讲述:每个种族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优势,我们的世界也因此而多姿多彩。 2、问题:有人分析,就一般情况而言,体育成绩与不同人种的先天身体素质有关,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课件出示图片) 体育成绩与不同人种的先天身体素质是有关系的,不同的人种在体育运动上具有不同的优势: 白色人种以其身高马大的体态特征,在球类和力量等项目比赛中占据天然优势。 黑人具有特殊的身体结构,对从事速度快、爆发力强、弹跳好的短跑、跳跃、篮球等项目具有很大的优势。 黄色人种身材低,体重轻,其天赋主要集中在灵巧、技能且体能消耗不大的项目方面,比如乒乓球、体操、跳水等项目。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黑种人擅长短跑项目,而刘翔却夺得男子110米栏冠军。黑种人弹跳力好,篮球打得好,可姚明也是这方面的强手。 那么刘翔等人为什么能在大家都认为黑色人种擅长的项目上夺得冠军呢? (因为他们平日里刻苦训练。因为他们付出了辛苦。) 3、小结: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天才=1%的灵感+99%的汗水 五、课堂总结: 回顾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 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 黄色人种 人种黑色人种平等、无优劣之分 白色人种 分布:大范围集中自然环境 小范围交叉人类迁徙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地球是我们的家》三篇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地球是我们的家》三 篇 导读:本文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地球是我们的家》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活动目标: 1、知道地球对人类和动植物的重要性。 2、了解地球的灾难及简单的原因。 3、愿意为保护地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动准备: 1、幼儿在活动前收集过关于地球灾难的故事、图片等资料并初步了解原因。 2、关于地球灾难的图片若干。 3、将各种资料和图片制成展板。 4、地球仪一个。 活动过程: 1、出示地球仪,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看,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地球仪)“小朋友知道我们生活在哪个星球上吗?” (地球上)“我们生活的地球就像这个地球仪一样是圆圆的,除了我们人类,地球上还有什么?”

(动物,植物)教师小结:地球上不仅生活着我们人类,还有各种动物,植物也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 2、通过观察图片,让幼儿交流、了解地球的灾难。 (1)“人类,动物、植物都快乐地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上有许多灾难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伤害和威胁,我们一起来看看有那些灾难。” 教师出示海啸、地震、雪灾、干旱等图片,让幼儿观察。 “海啸、地震、雪灾、干旱这些灾难是自然灾难,是我们人类无法避免的。但是有些灾难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想想如何来避免灾难的发生。” (2)教师出示水土流失、水污染、空气污染、冰川融化等图片,让幼儿观察。 “这里的森林怎么了?动物会怎么样?”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类乱伐树木)“这里的河流怎么了?水里的鱼会怎么样? “看看图上的天空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会这样?“幼儿讨论、交流。 (3)“森林没有了,水变黑了,空气被污染了,人类会怎么样,动物会怎么样?” (会生病、生命受到威胁)教师小结:由于人类不注意保护地球,乱伐树木、乱扔垃圾、排放废气、污水,造成森林变小,水土流失,水域和空气被污染;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也受到了威胁。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 1.可爱的地球 教材简析: (1)本课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设计安排了能让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地球的重要内容。本课分“从太空看地球”、“神奇的陆地和海洋”、“形形色色的环球旅行”三个板块,让学生通过“读一读”、“做一做”、“动一动”等系列活动从地球形状、地球表面的陆地与海洋、多种环球航行等不同的侧面来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2)重视培养正确的人地观是本课蕴涵的一条主线,。“地球日”资料卡片是本课中人地关系最直接的展示。教学中要将“只有一个地球”的理念贯穿始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研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是本课的情感目标之一。认识地球、了解地球是为了热爱地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给出的材料,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将学生带入对地球的科学探索之中。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面,并且市区孩子课外阅读更广,对于宇宙更是孩子孩子们的探秘所向,所以关于太空、神奇的陆地海洋、形形色色的环球旅游,说不定孩子们比教师了解更多,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给孩子们展示自己知识的机会,让他们在展示中找到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国家的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探索宇宙的无限向往,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对材料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3.通过收集材料,展开主题活动,使学生能从中发现并体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苦和漫长的过程。 教学准备: 1.请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神州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相关报道和资料。 2.让学生收集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有关材料。 3.地球的图片,地球仪。 4.收集形形色色的环球旅行材料。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熟悉世界海陆分布以及主要地形等

第一节 在地球仪上寻找我们生活的地方

第一节在地球仪上寻找我们生活的地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课标分析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4.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教材分析 从全章整体内容看,重点介绍了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基本状况,要求学生掌握运用经纬网来确定地理事物在地表中的位置的方法,进而学会如何阅读和使用简单的地图。第一节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一个事物在地表中的位置。第二节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分析了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这是本章的一个难点,课程标准中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中理解区域差异形成原因的关键所在。第三节主要阐述地图的一些基础知识,使学生通过掌握地图的三大要素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和使用地图的技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图,重点是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等等。 (二)学生分析 学生抽象思维比较弱,但好奇心强,故需要教师设置有趣的导入,激发 其好奇心,并且要充分利用板书和地球仪。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4.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过程和方法:地球仪的阅读和使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们所居住球体的一些基本概况,树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和环保意识以及正确的“人地观念”。 (四)教学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五)教学难点: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度,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六)教学用具:计算机黑板地球仪 (七)教学过程: 【导入】第一章“寻找我们生活的地方”我们主要是利用咱们地理主要的两样工具地球仪和地图来寻找我们生活的地方在哪里。当然在找前呢,我们需要先好好的认识一下我们脚下这个大家伙-----地球。好,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节在地球仪上寻找我们生活的地方。 【环节一】形状和大小+发现过程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地球照片) 提问:1.地球是什么形状? 2.地球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我们现在有人造卫星拍摄的图片,所以很容易就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可是,在人类历史上,祖先们为摸索地球的形状却经历了漫长、艰苦的探索和实践。在很早的时候,许多聪明的哲学家们就试图寻求物质世界的答案,我们脚下是什么,我们的世界有尽头吗?我们脚下的这个东东,也就是现在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由于古代人们生活的范围不广,科学技术不发达,只能凭借着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来分析和判断地球的形状。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周代就有“天圆地方”说。凭借直觉,每个古代民族都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棋盘)”的盖天说。古代埃及人认识,天像一块穹窿形的天花板,地像一个方盒。俄罗斯人则认为,大地像一块盾牌,由三条巨鲸用背驮着,漂游在茫茫的海洋里。印度人也有类似的传说,不过他们认为驮着这块大地的,不是巨鲸,而是站在海龟背上的三头大象。大象动一动,便引起地震。可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特别是随着航海业的发展,观察到许多有意义的现象,从而对上述想象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 航海员在向直布罗陀海峡航行的时候,总是看到地平线是一个大圆圈。天穹的边缘和这个大圆圈相连,但是他们中间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到达过这天地相连的地方。 在海边看离岸的船,先是船身隐没,然后才是桅帆。在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却在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如果向南走去,情况就相反。这些现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释。 公元前530年,希腊科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大地是球形的,但他没有拿出足够的证据来说明这一事实。后来,他的同胞、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观察日食时,发现太阳光被地球遮挡后留在月亮上的地球影子是圆弧形,这好像地球自己在“照镜子”。于是,他得到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当时,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是圆球状的,为什么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没有掉向下面的空中呢?那时候,由于人们还不懂得有地心引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很难的。这是公元前4世纪的事,距今有2400多年。 稍晚的公元前2世纪,中国汉代天文学家落下闳最早设计制作了测定天体

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

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上的区域划分、人种分布等常识。了解世界主要国家,了解人种和语言、文化差异及与居住环境、气候的关系。懂得对差异持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学会使用世界地图和地球仪,并能运用于生活。 2、过程与方法:在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的基础上,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家乡生态环境,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二、教材解读: 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是由 (1)人类的家园——地球; (2)重负的大地; (3)我们能为地球作些什么; (4)当灾害降临的时候四个主题构成。 本单元主要是从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切入,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包括对地球本身的地理学认识、以及地球的外部环境——自然风光、生活在地球上的国家和人的认识。在客观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世界的亲近感以及确立最为基本的全球意识。 三、教学措施

1、采用分组调查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学会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2、充分利用图片资源,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3、发挥各种资源,如:光盘、网上资料等,让学生视野更宽阔,更好地主动探究相关内容。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2课时 第二课2课时 第三课2课时 第四课2课时 备课时间: 2010 年 9 月 21 日教案总序号:10 课题 人类的家园—地球(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 2、过程与方法:能够识度读和运用地球仪,知道地球的经线、纬线、赤道、东西半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地球村自然环境的多样性,感受地球的美丽与神奇 教学重点难点

2020-2021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第1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探究点题号 天体与天体系统1、2、4、6、7、10、13、14、16 特殊行星——地球3、5、8、9、11、12、15、17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鹊桥”中继星是中国发射的首颗月球中继星,始终定位于月球背面6.5万千米处的地月引力平衡点L2点(下图)。完成1~3题。 1.(综合思维)关于“鹊桥”中继星的空间运行状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绕L2点运动B.绕月球运动 C.绕地球运动D.没有运动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鹊桥”中继星始终定位于月球背面6.5万千米处的地月引力平衡点L2点,则其相对于月球为静止的天体,所以与月球一样都围绕地球公转,C项正确。 2.(综合思维)与地球表面相比,月球表面布满陨石坑,主要原因是() A.月球引力比地球大B.月球表面不是固态 C.月球表面没有水体D.月球没有大气保护 答案 D 解析月球没有大气保护,外来的陨石可以直接撞击到月球的表面,使月球表面布满陨石坑,D项正确。

3.(人地协调观)与月球相比,地球的特殊性在于() A.体积、质量大B.绕太阳运动 C.存在生命现象D.有固体表面 答案 C 解析与月球相比,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存在生命现象。 2016年9月25日,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全球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落成启用(见下图)。“天眼”探测范围可到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对探索地外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完成4~5题。 4.(区域认知)该望远镜可探测到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为() A.可观测宇宙B.银河系 C.河外星系D.太阳系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可知,该望远镜可探测到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为可观测宇宙,A项正确;其他天体系统范围小,属于可观测宇宙的一部分,B、C、D三项错误。 5.(人地协调观)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在宇宙中寻找与地球相似的天体,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是() ①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②体积和质量适宜③有昼夜更替现象④距恒星近,表面温度高⑤有液态水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①④⑤D.①②⑤ 答案 D 解析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利于生物生存,①正确;体积和质量适宜,

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国家的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通过对不同区域地理特点的了解,加深对我国“地域辽阔,内部差异明显”特点的理解;引导学生了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通过对网络相关知识的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对利用网络收集信息、与人交流等方面的用途产生兴趣,并形成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态度。 2、培养学生对材料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和能力;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同学平等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地参与辩论;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与人交流、查找资料等方面的能力。 3、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特点,了解地球表面大洲大洋的基本知识;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世界地球村的普通一员,左邻右舍的关系是涉及地区和谐、世界和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正确理解区域差异大,人口众多对我国经济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走向世界的同时,进口货也走进国门,经济交流是双向的;初步培养学生经济全球化的意识;通过上网亲身体验和交流网络上发生的一些故事,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当今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网络能带给我们种种便利。 1、可爱的地球 教材分析: 这是本册教材第一个单元,设计安排了能让学生较为全面的认识地球的重要内容。从“太空看地球”“神奇的陆地与海洋”“形形色色的环球旅行”三个板快,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读一读、做一做,动一动等系列活动,从地球形状、地球表面的陆地与海洋、多种环球航行等不同的侧面来认识我们赖一生活的地球。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对于地球的相关知识已经知道一些,有一定的收集、整理信息,有一定的判断分析能力,因此,本节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

2020届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同步练习C卷

2020届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同步练习C卷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1 . ______________人创立了七天一周的星期制度,_________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2 . 音乐之都___________有世界一流的歌剧院___________。音乐神童(莫扎特)6岁就在维也纳举行钢琴独奏会。还有______________等音乐天才在维也纳生活过。 3 .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______)、灿烂的(______)和勤劳智慧的(______)。 4 . 放眼世界,人类拥有的很多文明成就,都可以__________。世界多个地区古代遗迹的发现,告诉我们人类的文明史是由__________共同创造的。 5 . 远古先民在采集生活中逐渐学会栽培(______),在狩猎生活中学会了饲养(_____),经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了从采集到(_____)、从(_____)到畜养的伟大变革,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者的智慧。 6 . (_____________)是全世界公认的一流歌剧院,是音乐圣殿的象征。 7 . 世界最大的平原是__________________,世界最长的河流是______________,四大洋最大最深的一个是_______________。 8 . 澳大利亚(__________),建于1959年,它不仅是悉尼艺术生活的中心,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表演艺术中心之一,而且是悉尼的(______),悉尼的(______)。 9 . 《荷马史诗》是(______)盲诗人荷马创作的。 10 . 在经济全球化和__________,世界各地的人们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文化的交融。增进了不同__________的理解。同时,__________使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特色有更深入的理解,有助于不同文化取长补短,共存共荣。 11 . _______流域和______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_________。 二、简答题 12 . 请同学们举例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事例。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四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球 3 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教案_0

《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三个主题,也是最后一个主题。“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这个主题的学习内容比较宽泛,其中涉及到人种、地理环境、生理特征、体育竞技、人格平等,以及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等等。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因时间、学生已有知识的因素,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重点问题,突破难点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把一些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图片等,变成一些问答、说一说,以及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其中,互通有无,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内容告诉同学,同时也学习了一些其他同学知道的知识。 学情分析 本课需要的信息量比较大,如果全部在课堂里传输给学生,可能会造成课堂负担过重,学生一下难以接受。所以我在课前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些问题,让他们事先查资料。五年级的学生能够查阅收集一些资料,但是他们汇总整理资料的能力有限。所以在课前,我和他们一起,把收集的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这样准的备资料有效性就大大提高了。在布置课前作业任务的时候,不做过高要求,鼓励学生课前深入地研究自己喜欢的内容,分组分类布置任务,一共四五个问题,每个学生解决挑选的一个问题就可以了,之后再汇总共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世界是由不同的人种组成的,不同的人种 外表特征不一样。 2、了解不同的人种分布的区域,知道人种特征与 其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关。 3、了解多种族地区形成的主要原因。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资料、小组讨论、议一议、说一说等多种 活动方式,了解不同人种的特征以及分布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不同的人种各有特点,各有特色。只有生理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人种的差异与所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关。教学重点:不同人种的外表特征、以及在地球村分布状况; 不同人种都是地球村的兄弟姐妹,都是平等的。 教学难点:人种在地球村分布规律及原因; 人种的差异与所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关。 课前准备课件:不同人种的图片、三大人种的分布图、人种的分布与人为因素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我们前面学习了解了地球的相关知识,充分感受到地球的美 丽与神奇。在这颗美丽的星球上生活着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村,去看看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板书课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