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 人口社会学研究
- 格式:pptx
- 大小:208.15 KB
- 文档页数:22
人口社会学讲义提纲(2010年秋季)第一讲一.基本概念1.学科分类社会学是“法学”大门类下面的一个“一级学科”。
按照目前教育部颁布的学科分类目录,“社会学”这个一级学科下有4个“二级学科”: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
2.人口学可大致区分为“广义人口学”和“狭义人口学”。
“狭义人口学”(Demography):直接涵义是“人口统计学”,比较强调统计与定量分析。
一般认为狭义人口学有四个传统研究领域:(1)生育(Fertility),(2)死亡(Mortality),(3)迁移(Migration),(4)城市化(Urbanization)。
这4个领域所涉及的是人口的增加(生育)、减少(死亡)、地点的变化(迁移)和居住的聚居程度(城市化)。
“广义人口学”(Population Studies):与人口直接或间接有关的领域(包括家庭、婚姻、老龄、青少年、各种社会组织等)都可以包括在内,可以说用人口学的角度(perspectives),使用人口学的指标(Indexes)和研究方法(methods)来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都可以归为“广义人口学”,如:(1)家庭(择偶标准、家庭构成、夫妻离异、代际关系等);人口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再生产”(繁殖、养育、教育、互助、反哺)的单元;(2)社区与社会群体(社区构成、内外关系、网络组织、社区变迁等);人口的社会组织形式;(3)民族(族群特征差异、族群冲突、族际整合与融合等);不同认同心理的人口群体;(4)企业(人员结构与更新、组织与运行、人际网络等等);劳动力是“生产人口”;(5)城镇(居住格局、人口构成、人员流动、社会组织等);人口的分布聚集类型;(6)分层与流动(各层次的构成与特征、阶层之间流动的原因和条件等);人口内部的结构与变化。
就研究对象而言,“广义人口学”与“社会学”在很大程度上相互重合。
3.人口社会学在学科定位上,“广义人口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口社会学”,即主要采用社会学的比较宽阔的视角、比较复杂的理论框架来分析研究与人口现象有关的各种社会问题,在研究对象范围方面并不限于“狭义人口学”或“人口统计学”的四领域,即使是对于这四领域的研究,也远远超出“人口统计”的范围。
人口社会学重点注:以下资料是老师划的重点,由于没有相应的PPT做参考且划的内容比较广泛,所以没有对重点内容做详细的说明,需要大家以重点为方向,具体内容参考书本,全面而仔细的复习,由于老师说过复习这些内容最多只有70多分,所以请同学们也要看看其他老师没有划的内容。
另外,14号考试的时候请带好计算器。
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1.论述人口的双重性P4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生长,繁衍,死亡和衰老的生命历程受到生物规律的支配。
社会属性:人是社会行动者,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社区,家庭等一系列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他人,这表明人类的生物属性深受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三个方面:(1)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2)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产生的(3)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中产生的2.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P6(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是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内容较多较杂,具体需要大家到书中寻找了解3.简述中国的五次人口普查P21 (是五次都要,不是只要第五次)本重点需要同学们结合书本理解第一次,1951年,我国有6亿人口特点:1) 由政府发布命令统一进行;2)包括所有国民;3) 逐人进行;4)以一个特定的时间为标准同时进行调查;5)系统处理,资料编制成统一的统计表格。
第二次,1964年7月1日零时目的: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和今后的长远规划提供依据,并有利于建立和健全地方户口和管理制度。
存在问题:1)虽然调查了人口的职业,但却没有职业分类标准,致使材料无法汇总。
社会学视角下的人口问题研究人口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它关注的是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和变化等方面的问题。
人口问题在当今世界上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它与经济、环境、政治、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
一、人口增长和减少的原因人口增长与减少是人口问题的核心。
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生育率高于死亡率,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出现了人口过剩的情况。
人口的减少则主要是因为死亡率高于生育率,或者是移民和战争等因素导致的人口流失。
生育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增长和减少的主要因素。
生育率受到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在农业社会,生育率一般较高,因为农民需要劳动力来耕种土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育率逐渐下降。
死亡率主要受卫生保健、医疗设施、自然灾害等影响。
随着医疗技术和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死亡率也在下降。
二、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
人口老龄化主要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加。
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人均寿命增加导致的。
少子化则是指生育率下降导致的儿童和青少年人口比例下降。
这种现象在许多发达国家比较普遍。
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给社会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老年人口增多会加重社会养老负担和医疗负担;少子化会影响社会的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给。
因此,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应对这些问题。
三、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问题人口流动和城市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
人口流动主要是指目的地不同的人口群体之间的迁移。
这种现象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比较普遍。
城市化则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加。
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给社会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人口流动会对当地社会文化、就业和经济产生影响;城市化会对城市的社会管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产生影响。
因此,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应对这些问题。
四、人口问题的应对策略应对人口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对于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和地区,应该制定计划生育等政策来控制生育率;对于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国家和地区,应该制定充分的养老和教育政策来支持老年人和青少年人口;对于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国家和地区,应该制定合适的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政策来满足不同人口群体的需求。
人口社会学_中国政法大学2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人口学研究的是:答案:所有选项2.因变量是指:答案:一种变量,它的变化依赖于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3.人口学研究有三种经典类型,在社会人口学这个模型当中, 因变量是:答案:人口学的4.托马斯•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认为:答案:人口增长是几何形式的增长,而食物的增加是呈算数形式的5.John Graunt 首先发现了:答案:全部都是6.马克思认为人口过剩是由于以下哪项原因造成的:答案:资本主义7.在大多数人类社会中,出生性别比(SRB)接近于:答案:男:女=105:1008.在上世纪90年代,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出生性别比超过了110,这些国家和地区有台湾、中国大陆等,还包括答案:韩国(南朝鲜)9.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失衡可能导致的问题是:答案:有过多的男孩出生10.人口的倍增时间约等于70除以:答案:每年人口的增长率11.早期世界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是:答案:高死亡率12.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前三个国家按照顺序排列依次是:答案:中国印度美国13.造成全球人口增长的主要是:答案:发展中国家14.人口转型(DEMOGRAPHIC TRANSITION) 第一个阶段的特征是:答案:低死亡率和高生育率15.在人口转型的第二个阶段中,出生率并未随着死亡率的下降而下降,其原因是:答案:高比例的移民16.人口学主要关注:答案:人口规模,分布和构成17.在西方国家,造成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答案:所有选项都是18.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至关重要, 原因是:答案:三个选项都是19.用来测量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又可以反映出人们经济负担的是:答案:抚养比20.2000年,世界上65岁及以上老人所占的比例是:答案:7%21.世界上65岁及以上的老人排在前三位的国家是:答案:中国,印度,美国22.从长远来看,对一个国家的年龄/性别结构影响最大的人口过程是:答案:生育23.纵观中国的人口的历史变化, 以下哪项是正确的:答案:都正确24.如果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0.5%,那么该人口倍增需要多少年的时间:答案:14025.人口金字塔之所以被这样命名,是因为它看起来像一个金字塔并且:答案:它准确地描述了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26.John Mill的主要观点是:答案:生活水平是生育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27.Dumont 认为答案:全部都是28.Durkheim 指出答案:所有都是29.现代化理论是答案:个人并没有刻意降低他们的死亡风险去促成现代社会死亡率的下降30.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有:答案:所有都是31.未来德克萨斯州的多数人口将是西班牙裔人口,这是因为:答案:西班牙裔移民的移入和西班牙裔人口的生育率高32.男性比女性出生的多,这种情况是出现在:答案:几乎所有已知的社会33.在一个总抚养比(TDR)中,我们将结果乘以100,如果TDR的值为105,这说明答案:每100个生产者对应105个受抚养者34.0-14岁人口和65岁以上的人口的总和是总抚养比的哪一部分?答案:分子35.极端失衡的性别比出现的原因有:答案:所有都是36.可以影响人口金字塔的形状的因素有答案:所有都是37.人口减少将首先在以下哪个地区发生答案:欧洲38.假如你是一位人口学家,正在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上对该地的人口行为进行统计学分析。
人口社会学——绪论部分人口过程部分(以佟新《人口社会学》为主,田雪原《人口学》为补充)第一章人口学简介第一节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一、人口与人口社会学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一方面,人口自身有其变化规律,对其研究形成了人口学和人口统计学;另一方面,人口与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研究这些相对稳定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人口社会学。
所以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二、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人口现象的双重属性人口具有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
人口的生物属性:指人类个体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人类自身的繁衍与世代更替。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
人口的社会属性: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制度)下进行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生产和分配制度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第二,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文化制度)中进行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知识、信仰等人文环境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第三、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政治制度下进行的,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总之,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认识和分析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如人口过程、人口结构、人口变迁与各种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因素之间的关系。
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一、人口社会学简介1、人口的概念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的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关系。
2、人口的双重属性人口的生物属性也成为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第一,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第二,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第三,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的。
3、社会学的想象力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社会学的想象力”:就是掌握我们的个人生活和更大的、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4、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
(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人口过程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条件下进行的,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
(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关系人口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社会结构是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组织模式和相互关系。
第一,人口的自然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人口的空间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结构是社会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二,一定的人口结构受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观念和社会控制力量的影响的制约;第三,透过对人口结构的研究还可以透视各种社会力量的变化,因为人口结构与各种社会力量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各种社会力量的变化。
(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人口社会学》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676)一、简答题1.简述中国生育模式转变的特点。
答:无论从人口生育率变化的历史过程和趋势,还是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生育模式转变过程具有显著的特征。
(2分)(1)中国生育率的转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2分)(2)中国生育率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2分)(3)中国的生育率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2分)(4)生育率的急剧下降也为中国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2分)2.简述性别结构的影响因素。
答:对一个社会的人口状况来说,性别结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人口婚姻和生育状况的基本因素,对人口再生产、人口的分布和迁移以及包括就业结构在内的其他人口结构指标均有直接关系。
(2分)(D人口过程因素。
(2分)(2)文化因素。
(2分)(3)经济因素。
(2分)(4)政治和制度因素。
(2分)以上要点每条得1分,简要说明或举例可得满分。
3.简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答:(1)老年人口规模大。
(2分)(2)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
(2分)(3)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2分)(4)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城乡倒置。
(2分)(5)人口老龄化水平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分)以上要点每条得1分,适当阐述得满分2分。
4.简述中国人口发展的深远意义。
答:中国人口增长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分)(1)人口增长方向性的转变使中国人口摆脱了历史上在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盲目增长和收缩的历史循环,人口增长速度出现了趋势性的下降,并逐步向零增长接近,为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
(3分)(2)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极大地缓解了中国人口数目过大对资源环境的重压,为进一步优化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拓宽发展空间创造了最为宝贵的客观条件。
(3分)(3)对于世界人口的发展而言,中国人口从高速增长到低速增长转变的历史过程,既为世界人口转变提供了新的模式和经验,也为缓解世界人口过快增长的局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人口社会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人口与人口社会学一、什么是人口1.人口的内涵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它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社会生产力构成的要素和生产关系的体现者。
“人口”是生物学种群的概念,就是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范围里所有个体的总和,人口作为一个生物群体,其生、老、病、死整个生命过程被规定于自然的生物过程之中。
在统计术语中,凡是具有某种特征的群体,都可以称之为一个人口(population),它是总体(universe)的同义词。
但在人口学中,人口(population)这一术语是指某一地区的全体居民(inhabitants),尽管有时这一术语可用来仅指某一部分居民,如:学龄人口、可婚人口这样的人口,严格说来,应叫作分人口(sub—population)。
人口这一术语往往用来更具体地表示规模(size),即总体中个体的总数(total number)。
2.人口的群体特征群体与个体是有区别的:第一,群体的特征要用数量表示它的规模、结构分布和质量,而个体则不能这样表示。
第二,群体可以表现出规律(受大数定律支配),而个体变化是无规律的。
第三,群体运动的客观性更强,而个体行为的主观性更强。
3.人口的一般特征(1)人口的双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
人口是有生命现象的个体组成的生物群体。
人有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生命过程,也有自身遗传、变异以及全部生理机能。
这些个人的自然属性影响和决定着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生物基础。
其二是社会属性。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互动过程之中,如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民族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以及由这些关系派生出来的其它社会关系。
人口的社会属性是人口区别于生物群体的根本标志。
因此,人口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属性。
这决定了人口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
(2)人口结构从静态考察:通过一定时点上的人口数、人口密度及各种人口构成反映出来的,主要指人口结构。
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研究人口变动与社会的关系及其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主要研究:人口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制约人口变动的社会因素,人口政策、生育观与人口生产的关系,人口变动趋势的社会预测,人口老化与社会保障,人口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的相互影响等。
人口学研究:人口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按研究范围分狭义人口学和广义人口学。
狭义人口学只研究人口的自然变动。
通常指广义人口学,即不仅研究人口的自然变动,而且研究人口的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
研究人口学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与分布有重要意义。
人口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内的人的总和。
包含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移和发展等多种因素。
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受社会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制约。
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快慢,但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人口再生产应同整个社会物质资料的增长、同生态环境之间保持合理的关系。
人口构成:指把人口总体区分为各个组成部分。
根据人口的不同特征,可划分为三大类人口构成:人口的自然构成、地域构成与社会构成。
自然构成是依人口的生理属性来划分的,主要有性别构成与年龄构成。
地域构成指人口的地理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行政、自然与经济区域分布、城乡分布等。
社会构成是依人口的社会经济属性来划分的,包括人口的婚姻状况构成、家庭类型构成、阶级或阶层构成、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构成、在业与不在业构成、行业构成、职业构成、文化教育程度构成等。
人口分布:某一时点上人口在某地域范围内的聚集状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口的自然变动和迁移变动而不断变化。
反映人口分布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口密度,即总人口对土地面积之比,常以每平方公里的居民人数来表示。
人口总数:亦称人口规模。
在一定时点上一个国家或地区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名词解释: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再生产模式: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所构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稳定状况。
人口再生产有原始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
性别的社会差异:是指两性的生物差别经由社会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以及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
社会分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口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表现为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和不平等状况。
家庭结构:是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
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
即家庭规模大小,由多少成员组成;二是家庭模式要素,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
婚姻挤压:是指在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中出现数量不平衡现象,表现为男性相对不足或女性相对不足现象。
社会变迁:是指经济、文化、政治、技术所引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迁,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部分的改变。
新生态范式:简称NEP。
“新生态范式”认为,首先,人类是生态系统中彼此相互依赖的许多物种之中的一种。
其次,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事务不仅受社会、文化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自然界中彼此内在联系的原因、结果与反馈的影响,因此有目的的人类行为会产生非预期的结果。
再次,人类生活依赖与自然环境,同时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具有潜在的限制。
再再次,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观点,强调尽管人类发明及其从中获得的能力可能一时扩大地球承载力的限度,但人类不可能摆脱生态法则的制约。
家庭计划:也称家庭生育计划,是指以家庭为单位各自考虑其经济条件和妻子的健康状况而有意识地安排生育数量和生育间隔的措施。
家庭计划的核心是节制生育。
社会学研究中的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到诸多问题,如人口增长、老龄化、少子化等。
这些问题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人口问题的研究非常重要。
首先,人口增长是当前社会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长率正在不断提高。
这对于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消耗带来了压力。
如果人口继续以目前的增长速度增长,将会对资源的储备和环境的保护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
其次,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人类的寿命得以延长。
然而,人类的寿命延长并不意味着老龄化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老龄化问题涉及到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家庭关爱等诸多方面,而且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是影响社会质量的重要因素。
因此,老龄化问题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包括社会政策、家庭教育等等。
最后,少子化问题也日益突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结婚或推迟结婚,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
相对于老龄化问题,少子化问题与社会的未来更加直接相关。
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果少子化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将会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鼓励年轻人结婚生育,同时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照顾体系。
综上所述,社会学研究中的人口问题是一个大而复杂的课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深入研究。
我们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来控制人口增长,同时为老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医疗保障,鼓励年轻人结婚生育,从而实现社会的健康和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