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2012中国专家共识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案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发布时间:2022-06-05T02:06:10.722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2月24期作者:卢小周[导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案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卢小周(河池市宜州区人民医院;广西河池546300)【摘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不仅是引发各种胃黏膜活动性炎症疾病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严重时还易诱发胃癌,原因为幽门螺杆菌可产生蛋白溶解酶、氧化氢酶、磷脂酶A等多种酶,这些酶可破坏胃黏膜,且其还能分泌含有空泡毒素基因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的菌株,导致胃黏膜细胞的空泡样变性及坏死,因此,需尽早采取有效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雷贝拉唑组成的标准三联方案是既往临床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主要手段,但是,随着这一治疗方案的广泛应用,该方案耐药率不断升高,为此,专家推荐将含铋剂的四联疗法作为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一线治疗方案。
本文主要总结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案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进展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口-口、胃-口、粪-口等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经口进入胃内后,其可附着于胃窦部黏液层,难以自发清除,在黏液层与胃窦黏膜上皮细胞表面长久定居,并产生各种酶及其代谢产物对胃黏膜产生一定损伤,从而易引发患者出现上腹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还易诱发其出现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胃癌等疾病,从而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需尽早采取有效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
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定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指的是幽门螺杆菌从口腔进入人体后特异地定植于黏液层与胃窦黏膜上皮细胞表面而产生的持久或终生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0%-90%[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不仅可引发患者出现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等胃黏膜活动性炎症疾病,随着病情进展,还易诱发其出现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并发症,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已被世界卫生组织下属机构列为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原,因此,就需要临床尽早采取有效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才能控制其病情进展和改善其预后[2]。
四、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我们把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分为两大类,一个就是有侵入性的,就是有创的检测,另一个就是非侵入性的检测,不需要对人体有创伤。
有创的检测,就是我们要通过胃镜,取些胃黏膜来进行检测,包括快速尿素酶实验,病理的染色及PCR检测,甚至要做幽门螺杆菌的培养,但培养是绝大多数医院做不了。
那么非侵入性检测,就是无创伤检测,常用的是13C及14C尿素呼吸气实验,这个实验原理就是用同位素标记的尿素,因为幽门螺杆菌能分解尿素,这样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就含有同位素标记的二氧化碳,我们就检测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这个操作方法非常简单;另外一种无创方法是检测粪便中的幽门螺杆菌抗原,有的医院能做,有时候由于试剂会断货,不一定保证天天都能做。
还有一种非侵入性的方法那就是血清检测抗体,血清检测抗体是最简单了,抽个血,查抗体,但是有时不是非常的准确,幽门螺杆菌根除以后,它的抗体在体内要存活有时达的半年以上,所以大部分血清抗体检测的不能作为疗效判断的标准,只有一种所谓的抗体就是要能够检测现症感染,目前只见一家公司能做。
所以现在大部分的医院采取的无创检测方法就是13C及14C呼气实验,在北京可能用13C的比较多。
农村有的用14C,14C便宜,13C在检测的北京收费是两百五十块钱,和我们做胃镜的收费是一样的,价格偏贵一些,两个检测方法在效果上没有什么差别。
但是13C一点放射也没有,14C呢,有微量放射性,但是是在安全范围之内。
只是国家要求做完14C呼气实验标本一定要回收。
五、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法说完了检测方法,如果是阳性,有的就要进行治疗,所以,最后给大家重点讲一下治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在欧洲,在我国,学者们开过四次重要的共识会,现在出的是第四版的共意见。
那么,那一些药物对幽门螺杆菌是有效呢?主要是我们所说的抗生素,抗生素里头的青霉素族的阿莫西林,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四环素、克拉霉素,还有氨基糖甙类以前我们口服的庆大霉素也是有效。
-120-黑龙江医药科学2020年/月第43卷第2期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Gas2--CRP及PCT水平检测意义①胡掌朝(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漯河492702)摘要:目的:探究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胃泌素(Gas)、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为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指导。
方法:选取2019-03~2019-11在我院诊治的80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
分别测定研究组HP根除治疗前后及对照组来我院时血清中Gas、hs-CRP及PCT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对比分析。
结果:研究组患者HP根除治疗前与对照组患者血清中Gas、hs-CRP及PCT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HP根治前与对照组血清Gayhf-CRP及PCT水平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HP根治后与对照组血清Gayhf-CRP及PCT水平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血清中Gas-h--CRP及PCT水平密切相关。
在临床上对三者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对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诊断、病情的了解及预后情况的观察。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HP);消化性溃疡;胃泌素;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中图分类号:R47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144(2222)06-0140-07消化性溃疡I peptic ulcer,PU)是全球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发生部位包括胃及十二指肠,由于胃酸及胃蛋白酶对黏膜的侵蚀消化而发病,故称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HP感染密切相关4]。
叶剑芳等4]指出HP是定植于胃黏膜的螺旋状、微需氧致病菌,感染HP的患者一般不会自愈,可呈终生感染状态。
李学玲等4]指出,发生消化性溃疡主要原因之一是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受损,而HP会破坏黏膜屏障,导致胃及十二指肠黏防御因素与损害因素间平衡失调,导致发生消化溃疡。
清热祛湿法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胃炎李贺元;罗晓韵;安云【摘要】目的探讨用清热祛湿法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72例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三仁汤加味,疗程2周,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63.9%,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Hp清除率为80.6%,对照组为58.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用清热祛湿法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具有较好的疗效.【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06【总页数】3页(P809-811)【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胃炎;脾胃湿热型;三仁汤【作者】李贺元;罗晓韵;安云【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广州 511400;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1400;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广州 511400【正文语种】中文现代医学已经证实 [1]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瘤(MALT)及胃癌等疾病密切相关。
通过对Hp相关胃病患者Hp感染与中医证型关系研究发现 [2,3],Hp感染以热证、实证最多见;在各证型当中,脾胃湿热证的Hp感染率最高,这可能是湿热邪气造成了胃黏膜的屏障功能损伤,Hp感染可导致脾胃湿热,而脾胃湿热又为Hp的入侵和致病提供了有利环境,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4~5]。
基于以上研究现况,本研究旨在观察清热祛湿法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胃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72例患者均来自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消化科2013年11月—2014年12月的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6例。
其中,治疗组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18~63岁;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9例,年龄20~65岁。
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专家共识作者:贾树才来源:《家庭医学》2012年第11期随着医学科学的深入研究,人们认识到很多胃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胃癌的发病,都与感染幽门螺杆菌(Hp)密切相关。
因此,根除Hp已成为治疗胃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目前,全球包括我国在内,超过半数(约60%)的人感染Hp,是不是所有的感染者都需要治疗呢?是不是所有Hp阳性的胃病都需要根除呢?有哪些根除方案?对于耐药Hp又该如何处理?针对这些热点问题,我国消化内科的专家们已经取得共识。
哪些人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伴幽门螺杆菌相关感染的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早期胃癌术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或糜烂,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有胃癌家族史,淋巴细胞性胃炎,增生性息肉,个人要求治疗者。
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者大家熟知的去痛片、阿司匹林等,都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这种药。
由于阿司匹林有预防心、脑栓塞等作用,很多患有“三高”的人都在使用。
需要强调的是,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有少数人会引起溃疡。
阿司匹林和Hp感染,都是导致溃疡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且有协同作用。
如果两者结合,可使溃疡以及溃疡合并出血的风险成倍上翻。
因此,长期使用阿司匹林者应该检查Hp,阳性者需要根除。
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胃肠道外疾病近几年来,对幽门螺杆菌与胃肠道外疾病关系的研究也有新进展。
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在成功根除Hp之后,能得以缓解或治愈。
清除和根除是两个概念必须强调,治疗幽门螺杆菌,要求是根除而不是清除。
这是两个概念,清除是指治疗1 个疗程(1~2周)后,立即复查该菌转为阴性;根除则是指停药至少4周后再次复查仍为阴性。
如果复查为阳性,说明治疗失败或者幽门螺杆菌继发耐药,需要进行补救治疗。
初次治疗一般多采用以质子泵抑制剂(PPI)为核心加2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是国内外推荐的Hp根除的一线方案。
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治疗青少年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钱峰【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 2015年1月门诊或住院患者共5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80例,对根除率行敏感性分析.对照组给予四联疗法:泮托拉唑40mg,早餐前0.5h口服;克拉霉素500mg,早、晚餐后0.5h口服;阿莫西林1000mg,早、晚餐后0.5h口服,青霉素过敏者改用替硝唑或呋喃唑酮;枸橼酸铋钾颗粒220mg,早、晚餐后0.5h口服,治疗组使用四联疗法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3g,早、晚餐后4h 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4d.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与单独四联疗法分析Hp根除率分别为:88.93%和62.86%,P<0.05.结论益生菌可以提高四联疗法对青少年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根除率.【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6(006)012【总页数】3页(P40-42)【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益生菌;四联疗法;根除率【作者】钱峰【作者单位】河南宏力医院消化内科,河南长垣453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是一种微需氧的、螺旋状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已被确认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样组织淋巴瘤(MALT)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
由于随着幽门螺旋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如含铋剂四联疗法、序贯疗法、伴同疗法、混合疗法等来完善现有的方案,以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2]。
那么如何寻找一种毒副作用少、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案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微生态医学的发展,为此提供了可行性。
益生菌是微生态制剂的一种类型,其作用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益生菌可以产生抗细菌物质,抑制H.pylori生长;通过竞争粘附结合位点等抑制H.pylori粘附;可以与肠黏膜上皮相互作用,形成生物学屏障,提高上皮细胞防御能力;还可干扰上皮细胞和调节抗炎细胞因子的分泌,调整宿主的免疫反应,减轻炎症的活动和炎症程度[3]。
幽门螺杆菌2012中国专家共识发表者:黄晓东4828人已访问幽门螺杆菌2012中国专家共识幽门螺杆菌(Hp)2005年10月3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Hp学组)1999年海南会议提出了《我国对Hp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海南共识》;2003年安徽桐城会议提出《第二次全国Hp感染处理共识意见-桐城共识》;2007年庐山会议提出《第三届全国Hp感染处理共识意见-庐山共识》;2012 年4 月26日在江西井冈山提出《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2012年10月发布在《中华内科杂志》。
一.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适应证1 .消化性溃疡是根除Hp 最重要的适应证,根除Hp 可促进溃疡愈合,显著降低溃疡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根除Hp 使绝大多数消化性溃疡不再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而是可彻底治愈。
2 .胃MALT 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胃恶性肿瘤,约80 %以上Hp阳性,早期(病变局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的胃MALT 淋巴瘤根除Hp后可获得完全应答,但病灶深度超过劲膜下层者疗效降低。
根除Hp 已成为Hp阳性早期胃MALT 淋巴瘤的一线治疗。
(2012专家指南强烈推荐以上两种情况:根除Hp )3 . Hp 阳性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根除Hp可使8%~20% 的Hp阳性FD患者的症状得到长期缓解,这一疗效优于其他任何治疗4 .慢性胃炎伴胃粘膜萎缩或糜烂Hp感染者中最终有< 1 %的人发生肠型胃癌,萎缩和肠化是从非萎缩性胃炎向胃癌演变过程中重要的病变阶段。
反复糜烂后可发生萎缩、肠化生。
尽管根除Hp预防胃癌的最佳时机是萎缩、肠化生发生前,但在这一阶段根除Hp仍可消除炎症反应,使萎缩发展减慢或停止,并有可能使部分萎缩得到逆转,但肠化生难以逆转5 .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6 .需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者(PPI)Hp 感染者长期服用PPI可使胃炎类型发生改变,从胃窦为主胃炎发展为胃体为主胃炎。
这是因为服用PPI 后胃内pH上升,有利于Hp从胃窦向胃体位移,胃体炎症和萎缩进一步降低胃酸分泌。
胃体萎缩为主的低胃酸或无酸型胃炎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显著升高。
7 .胃癌家族史:除少数(约1%一3% )遗传性弥漫性胃癌外,绝大多数胃癌的发生是Hp感染、环境因索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胃癌患者一级亲属的遗传易感性较高,虽遗传易感性难以改变,但根除Hp可以消除胃癌发病的重要因索,从而提高预防效果。
8 .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Hp感染和服用NSAID 、包括阿司匹林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
9 .Hp感染与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相关,根除Hp 可增加血红蛋白水平,根除Hp可使50%以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数上升。
10 .个人要求治疗:情况和获益各异,治疗前应经过医生严格评估。
年龄<45 岁且无报警症状者,支持根除Hp,但年龄>45 岁或有报警症状者需先行内镜检查。
在治疗前需向受治者解释清楚这一处理策略潜在的风险,包括漏检上消化道癌、掩盖病情和药物不良反应等。
(3~10 )2012专家指南推荐根除Hp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1 . RUT (胃粘膜组织尿素酶试验):检测结果受试剂pH值、取材部位、组织大小、细菌量、观察时间、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
同时取2 块组织进行检测(胃窦和胃体各1 块)。
2 .组织学检测:检测Hp的同时,可对胃粘膜病变进行诊断(HE 染色)。
不同染色方法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免疫组化染色特异性高,但费用亦较高;HE 染色可同时作病理诊断。
3 .细菌培养:复杂、耗时,需一定实验室条件,标木转送培养需专门的转送液并保持低温。
培养检测特异性高,可进行药敏试验和细菌学研究。
4. UBT(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准确性高,易于操作;可反映全胃Hp 感染状况,克服因细菌呈“灶性”分布而造成的RUT假阴性。
但UBT 检测值处于临界附近时,结果不可靠,可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测或用其他方法检测。
5 .粪便抗原检测:经过验证的单克隆抗体法检测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Hp治疗前诊断和治疗后复查;操作安全、简便。
国际共识认为该方法的准确性可与呼气试验媲美,但国内目前尚无相应的试剂。
6 .血清抗体检测:检测的抗体是IgG,阳性反映一段时间内hp感染情况,只是应用于人群普查,不能反映是否现症感染和治疗后复查是否根除。
需要注意的问题:1.避免某些药物对检测的影响:应用抗菌药物、铋剂和某些有抗菌作用中药者,应在至少停药4周后进行检测;应用抑酸剂者应在至少停药2 周后进行检测。
2. 不同疾病状态对检测结果会产生影响: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严重萎缩性胃炎、胃恶性肿瘤可能会导致尿素酶依赖的试验呈假阴性。
不同时间、采用多种方法或采用非尿素酶依赖试验的方法检测可取得更可靠结果。
需要注意的问题:3 .胃粘膜肠化生组织中Hp检出率低,病理提示存在活动性炎症时高度提示有Hp 感染;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患者排除NSAID ,Hp感染的可能性>95 %。
因此,在上述情况下,如Hp检测阴性,要高度怀疑假阴性。
三: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1 .流行病学和耐药率调查: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Hp感染率总体上仍然很高,成人中感染率达到40%~60 %”。
推荐的用于根除治疗的6 种抗菌药物中,甲硝唑耐药率达到60%~70%,克拉霉素达到20%~38% ”,左氧氟沙星达到30%~38%,耐药显著影响根除率;阿莫西林、吠喃唑酮和四环素的耐药率仍很低(1%~5 %) 。
2007年庐山共识推荐的标准三联疗法的根除率:(PPI +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及(PPI +克拉霉索+甲硝唑)根除率已低于或远低于80 %。
3 .国际上新推荐的根除方案:序贯疗法:(前5 天PPI + 阿莫西林,后5 天PPI +克拉毒索+甲硝唑,共10d )伴同疗法:(同时服用PPI +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新疗法在我国应用的hp根除率: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相比在我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并未显示优势。
伴同疗法缺乏我国的资料,铋剂四联疗法的疗效可以与伴同疗法媲美,而后者需同时服用3 种抗菌药物,不仅有可能增加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还使治疗失败后抗菌药物选择余地减小。
因此,除非有铋剂使用禁忌,否则不推荐伴同疗法。
3.在Hp 高耐药率背景下,铋剂四联方案又受重视:经典的铋剂四联方案(铋剂+PPI +四环素+甲硝唑)的疗效再次得到确认。
在最新的国际共识中,一线方案在克拉毒素高耐药率地区,首先推荐钞剂四联方案,如无铋剂,推荐序贯疗法或伴同疗法;在克拉霉索低耐药率地区除推荐标准三联疗法外,也推荐秘剂四联疗法作为一线方案。
总之,面对抗菌药物耐药率上升的挑战,铋剂四联疗法再次受到重视。
我国仍可普遍获得铋剂,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5 .铋剂的安全性: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已不能获得单独的铋剂(因剂型、剂量、疗程等原因,早年有较高不良反应率而退出市场),但新的含铋混合制剂(枸橼酸铋钾、四环索和甲硝哗置于同一胶囊中)又在试验和推广。
铋剂安全性的荟萃分析表明,在根除Hp 治疗中,含铋剂方案与不含铋剂方案的不良反应相比,仪粪便黑色(铋剂颜色)有差异,提出短期(1 一2 周)服用铋剂有相对高的安全性。
5.在根除Hp治疗的6 种抗菌药物中,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很低,治疗失败后不容易产生耐药(可重复应用);而克拉霉索、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药物的耐药率高,治疗失败后易产生耐药(原则上不可重复应用)。
(一)根除方案组成推荐铋剂+PPI + 2 种抗菌药物组成的四联疗法:4 种组成方案:(1)阿莫西林+克拉霉素;(2)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3)阿莫西林+呋喃唑酮;(4)四环素+甲硝唑或呋喃唑酮。
青霉素过敏者推荐的抗菌药物组成方案为:(1)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2)克拉霉素+呋喃唑酮;(3)四环素+甲硝唑或呋喃唑酮;(4)克拉霉素+甲硝唑。
青霉素过敏者初次治疗失败后,抗菌药物选择余地小,应尽可能提高初次治疗根除率(二)一线和二线疗法问题上述4 种为非青霉素过敏者推荐的方案均有较高根除率,其他方面各有优缺点,难以划分一线、二线方案。
具体操作可根据药品的可获得性、费用、潜在不良反应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其中的1 种方案作为初次治疗如初次治疗失败,可在剩余的方案中再选择1 种方案进行补救治疗。
(三)根除治疗的疗程鉴于秘剂四联疗法延长疗程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故推荐的疗程为10d 或14d ,放弃7d 方案。
(四)两次治疗失败后的治疗如果经过上述四联方案中2 种方案治疗,疗程均为10d 或14d ,失败后再次治疗时,失败可能性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评估根除治疗的风险-获益比。
胃MALT 淋巴瘤、有并发症史的消化性溃疡、有胃癌危险的胃炎(严重全胃炎、胃体为主胃炎或严重萎缩性胃炎等),有胃癌家族史者,根除Hp 获益较大。
方案的选择需有经验的医生在全面评估已用药物、分析可能失败原因的基础上,精心设计。
如有条件,可进行药敏试验,但作用可能有限。
1 .强调个体化治疗:方案、疗程和药物的选择需考虑既往抗菌药物应用史(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易产生耐药)、吸烟(降低疗效)、药物(阿莫西林等)过敏史和潜在不良反应、根除适应证(消化性溃疡根除率高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伴随疾病(影响药物代谢、排泄,增加不良反应)和年龄(高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获益率降低)等。
2 .补救治疗,建议间隔2 一3 个月。
3 .需告知根除方案潜在不良反应和服药依从性的重要性。
4 .PPI在根除方案中起重要作用:选择作用稳定、疗效高、受基因多态性影响较小的PPI,如埃索美拉唑、雷贝拉唑,可提高根除率。
四、尚在探索中的其他措施1 .联合应用微生态制剂:某些微生态制剂可以减轻或消除根除Hp 治疗导致的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否可提高根除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2 .中药:一此研究结果提示,某此中药有提高Hp 根除率的作用,但确切疗效和如何组合根除方案,尚有待更多研究验证。
3 .胃粘膜保护剂:个别胃粘膜保护剂被证实有抗Hp作用,替代铋剂用于四联疗法可获得相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