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中国专家共识
- 格式:ppt
- 大小:6.83 MB
- 文档页数:56
对比剂肾病中国专家共识对比剂肾病(CIN)是碘对比剂应用过程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会导致医源性肾衰竭。
CIN不仅会影响患者的临床预后,还会增加医疗费用。
随着接受造影检查和介入手术的患者不断增加,CIN已经成为放射学家、心脏病学家和肾脏病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专家共识认为,CIN在急性肾衰竭患者中是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而在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中,尤其是合并糖尿病时,CIN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因此,在应用对比剂检查前,应该对患者的肾功能进行评价,建议采用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
在高危患者中,动脉内给予离子型高渗对比剂会导致CIN 的危险性要比低渗对比剂高。
另外,大量对比剂(>100ml)会导致较高的CIN发生率。
而在极高危患者中,少量的碘对比剂(约30ml)就能导致CIN和急性肾功能不全,提示CIN发生没有阈值效应。
因此,应用碘对比剂患者的处理程序应该包括持续扩容,以降低CIN的发生率。
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任何辅助药物可以有效降低CIN的危险。
预防性血液透析作为降低CIN危险的治疗也尚缺乏足够的证据。
因此,应该对患者的肾功能进行评估,采取适当的扩容措施来降低CIN的发生率。
eGFR在30~59ml/(min·1.73m2)范围内的患者,应停止使用NSAIDs、其他肾毒性药物及二甲双胍。
在进行造影前后应充分水化,动脉内使用等渗对比剂,静脉内使用等渗或低渗对比剂,限制对比剂用量(<100ml),并考虑给予药物治疗。
造影后应监测血肌酐。
对于eGFR≥60ml/(min·1.73m2)的患者,应停止服用二甲双胍。
一、XXX的流行病学在临床上,血清肌酐(Cr)的变化是对比剂肾病最常用的衡量指标。
大多数文献所采用的诊断标准为应用碘对比剂后24小时内血清Cr水平升高,并在随后的5天内达峰值,血清Cr绝对值升高44.2~88.4μmol/L,或比基础值升高25%~50%。
近5年来,CIN的定义逐渐应用了较低的界限水平(血清Cr升高44.2μmol/L)或比基础值升高25%。
最新:子宫颈机能不全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要点子宫颈机能不全(cervica1incompetence,CIC)又称子宫颈内口闭锁不全、子宫颈口松弛症、子宫颈功能不全,是指在没有宫缩的情况下,子宫颈由于解剖或功能缺陷而无法维持妊娠最终导致流产或早产。
CIC的发病率占所有孕产妇的0.1%~2%,8%妊娠中期流产及早产与之相关,一般出现在妊娠18〜25周,孕妇出现复发性中晚期流产,造成不良妊娠结局。
临床上QC的诊断目前尚缺统一标准治疗主要以子宫颈环扎术最为有效,但其适用情况专家意见存在分歧。
本共识从CIC的高危因素、诊断、治疗、妊娠期围手术期处理四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提高我国子宫颈机能不全规范化诊治水平,从而改善妊娠期围产儿的结局。
一∖危因素临床上常见高危因素如下:(1)先天性因素包括:子宫颈缺如、子宫颈发育不良、部分子宫发育畸形、结缔组织病(如:Eh1ers-Dan1os综合征)等。
(2)后天性因素包括:妇科手术机械性创伤(如:子宫颈管内纵隔切开术、子宫颈锥切术,子宫颈切除术或广泛切除术及反复机械性扩张子宫颈等)、引产及急产导致的子宫颈裂伤等因素。
二.诊断CIC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超声检查及专科检查,在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晚期流产和早产后做出诊断。
(1)病史最常见的病史是晚期妊娠流产或极早产史,尤其是发生2次以上者。
既往有子宫颈手术创伤病史的患者为高危人群。
(2)临床表现在缺乏明显宫缩的情况下发生无痛性、进行性子宫颈缩短,伴或不伴子宫颈管扩张。
(3)超声检查妊娠期经阴道超声诊断:妊娠24周前子宫颈长度≤25mm,伴进行性子宫颈扩张;非妊娠期超声诊断:子宫颈长度≤25mm o(4)专科检查在非妊娠期行子宫颈内口探查术,8号Hegar子宫颈扩张棒无阻力通过子宫颈内口。
推荐意见:子宫颈机能不全的诊断标准可归纳为:(1)≥3次的无产兆出现无痛性晚期流产或极早产史(I级)。
宫颈癌筛查中国专家共识《人乳头状瘤病毒核酸检测用于宫颈癌筛查中国专家共识(2022)》,明确推荐将HPV核酸检测作为我国宫颈癌筛查的主要方法。
共识第一部分内容介绍了HPV型别和核酸检测概况,形成的推荐意见如下:推荐意见1:(1)对HR-HPV核酸检测阳性者遵循“同等风险,同等管理”的原则进行分层管理。
HPV16/18是致癌风险最高的型别,需及时转诊阴道镜以进一步评估。
针对其他HR-HPV感染者,需积累更多致病风险的证据,并进行分流有效性的评估,从而提出适宜的分流策略。
(2)HR-HPV持续感染者发生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风险增加,建议采取更加积极的管理策略。
推荐意见2:HPV核酸检测方法可以分为非扩增法和扩增法,这些方法可对HPV全基因组或某一片段(例如:以L1 DNA、E6/E7 DNA 或mRNA等为检测靶点)进行有效检测。
共识的第二部分内容为HPV分型检测对宫颈癌筛查的临床意义,形成的推荐意见如下:推荐意见3:(1)HPV核酸检测实验室应当制定环境、安全、人员、仪器设备及试剂耗材等方面相关文件及管理制度,建立包含检测全过程的标准操作程序以及完善的质量控制程序;(2)建议选择NMPA批准且通过实验室分析性能验证的HPV核酸检测试剂或检测系统;(3)HPV核酸检测试剂或检测系统应用于临床宫颈癌筛查时需验证临床性能,评估是否满足临床预期用途。
推荐意见4:(1)筛查人群:①优先对35-64岁女性进行筛查;②条件允许可纳入常规体检;单位组织的体检中也建议遵循这一建议。
(2)筛查方法:推荐将HR-HPV检测作为人群宫颈癌筛查的首选方法,筛查间隔为5年。
(3)HPV检测方法的选择:①至少检测13种HR-HPV (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②有条件时建议至少进行HPV16/18分型检测;③采用NMPA批准且通过实验室分析性能验证和临床性能验证的HPV检测方法。
造影剂肾病的中国专家共识(草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造影剂肾病是碘造影剂应用过程中的重要并发症,也是医源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患者的临床预后不利,而且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
由于接受造影检查和介入手术的患者不断增加,因此会有更多的患者应用碘造影剂。
与此同时,作为造影剂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慢性肾脏疾病,目前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加,仅美国就有11%的成人患有慢性肾脏疾病。
所以,目前造影剂肾病已经成为放射学家、心脏病学家和肾脏病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临床多学科专家组成的造影剂肾病专家共识工作小组,系统的回顾了目前已经发表的有关造影剂肾病方面的文献,并结合专家们的临床实践经验,共同编写了造影剂肾病的专家共识(见表1)和处理原则(见图1)。
共识内容涵盖造影剂肾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基础肾功能的评价、危险性评估、高危患者的识别,以及造影剂的应用和造影剂肾病的预防措施等。
表1 造影剂肾病专家共识1.在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危险的患者中,CIN是造影剂应用后常见、严重的并发症。
2.在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中(尤其合并糖尿病时),CIN的危险性和临床重要性增加,可通过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73m2进行识别。
3.在不知道血清肌酐或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的情况下,应进行调查以识别CIN高危的患者。
4.急诊手术时,尽早造影可能获益超过等待,因此手术可在无血清肌酐或eGFR的情况下进行。
5.同一患者如果有多种CIN的危险因素,或高危的临床情况,在应用造影剂后,CIN的危险性极度升高(~50%),患者较易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从而需要透析治疗(~15%)。
6.在CIN高危的患者中,动脉内给予造影剂时离子型高渗造影剂导致CIN的危险性要比低渗造影剂高。
目前的证据提示,对于慢性肾脏疾病的高危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动脉内给予非离子型、等渗造影剂导致CIN的危险性最低.。
7.在有CIN危险的患者中,大量造影剂(> 100 mL)会导致较高比率的CIN;而在极高危患者中,少量的碘造影剂(~30 mL)就能导致CIN和急性肾功能不全,从而需要透析治疗,提示CIN发生没有阈值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