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列图法
- 格式:ppt
- 大小:591.50 KB
- 文档页数:5
质量管理工具—排列图法
排列图也叫主次因果分析图,又称巴氏图或帕累托图。
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明的.他是确定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的一种工具.排列图反映了“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观点。
1、排列图的特点
(1)按问题的大小进行排列,以便找出关键因素。
排列图按原因或状况分类,把数据从大到小排列,成为一种频率分布.
(2)强调分层分析,问题明确有利于确定问题的次序。
(3)强调用数据说话,每一项都有次数和累计百分比,以数据为根据,有说服力,能反应质量问题.
2、绘制排列图的步骤
(1)收集一定时期的质量数据;
(2)把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
(3)整理数据,做排列计算表。
按分类项目统计频数,计算频数和累计频率,并列表示之。
频率很小的项目可以合并为“其他”排在最后。
(见附表)
调查项目出现的频数频率表
3、绘制排列图
排列图一般有两个纵坐标,几个直方形和一条曲线组成.左边的纵坐标,表示频数;右边的纵坐标,表示累计频率,标度0-100%;横坐标,表示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或项目,按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从左至右排列;直方形的高度表示某项影响因素的大小,直方形标明质量问题的名称。
在每个直方形上方右角标出累计值点,连接各点即成由左向右上升的曲线,这条曲线就称为帕累托曲线.
记录必要事项:主要记录图标题、获取数据时间、制图人、制图时间。
4、根据排列图确定各类因素
通常把累计百分数分为三类:
(1)0—80%为A类因素,也即是主要因素;
(2)81%-90%为B类因素,也即是次要因素;
(3)91%-100%为C类因素,也即是一般因素.
例图:
例图-1。
品质管理培训系列之九排列图的作法理解重点:品质七手法之一(排列图的作法)一、排列图的基本概念质量为题是以质量损失(不合格项目和成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大多数损失往往是由几种不合格引起的,而这几种不合格又是少数原因引起的。
因此,一旦明确了这些“关键的少数”,就可消除这些原因,避免由此所引起的大量损失。
用排列图法,我们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
排列图是为了对发生频次从最高到最低的项目进行排列而采用的简单图示技术。
排列图是建立在巴雷特原理的基础上,主要的印象往往是由少数项目导致的,通过区分最重要的与较次要的项目,可以用最少的努力获取最佳地改进效果。
在质量管理领域,美国的朱兰博士运用洛伦兹的图表法将质量稳地分为“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并将这种方法命名为“巴雷特分析法”。
朱兰博士指出,在许多情况下,多数不合格及其引起的损失是由相对少数的原因引起的。
排列图按下降的顺序显示出每个项目(例如不合格项目)在整个结果中的相应作用。
相应的作用可以包括发生次数、有关每个项目的成本或影响结果的其他指标。
用矩形的高度表示每个项目相应的作用大小,用累计频数表示各项目的累计作用。
(一)制作排列图的步骤第一步,确定所要调查的问题以及如何收集数据。
1.选题,确定所要调查的问题是哪一类问题,如不合格项目、损失金额、事故等等。
2.确定问题调查的期间,如自3月1日至4月30日止。
3.确定哪些数据是必要的,以及如何将数据分类,如:或按不合格类型分,或按不合格发生的位置分,或按工序分,或按机器设备分,或按操作者分,或按作业方法分等等。
数据分类后,将不常出现的项目归到“其他”项目。
4.确定收集数据的方法,以及在什么时候收集数据,通常采用检查表的形式收集数据。
第一步,选题,确定质量特性。
第二步,设计一张数据记录表。
第三步,将数据填入表中,并合计。
第四步,制作排列图用数据表,表中有各项不合格数据,累计不合格数,各项不合格所占百分比及累计百分比。
排列图法的实施步骤简介排列图法是一种用于管理和安排任务的可视化工具。
它通过使用图表的方式将任务和时间进行逻辑性排序,以帮助团队更好地理解和执行项目计划。
本文将介绍排列图法的实施步骤,帮助读者了解如何使用这种方法提高项目的管理效果。
步骤一:明确项目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在使用排列图法前,首先需要明确项目的整体目标以及每个阶段的目标。
这有助于我们在排列图中建立起任务和时间的关系,并确保所有任务都与项目目标保持一致。
•确定项目的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将目标分解为可执行的任务步骤二:确定任务间的逻辑关系在排列图中,我们需要将任务按照其逻辑关系进行排序。
这有助于我们理清任务间的依赖关系,减少项目延误的风险。
•根据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确定任务的先后顺序•使用箭头连接任务,表示先后顺序步骤三:设定任务的时间范围排列图法中,每个任务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通过为每个任务设置时间范围,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项目进展和任务的执行情况。
•根据任务的性质和前后任务的时间确定任务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在排列图中标记每个任务的时间范围步骤四:创建排列图在确定了任务间的逻辑关系和时间范围后,我们可以开始创建排列图。
排列图可以使用各种图表工具或软件绘制,如Excel、Google Sheets或专业的项目管理软件。
•使用图表工具或软件创建排列图•将任务按照先后顺序放置在排列图中•使用适当的颜色和符号来标记任务的性质和状态步骤五:更新和跟踪排列图排列图是一个动态的工具,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新和跟踪。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我们需要及时调整任务的时间范围和顺序,以反映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
•定期更新排列图,确保任务的时间范围和顺序与实际情况一致•跟踪任务的执行情况,并在排列图中标记完成情况•及时调整任务的时间范围和顺序,以反映实际进展情况步骤六:沟通与协作排列图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和协作工具,可以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理解项目计划和各自的任务。
质量管理常用的七种统计方法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博士将全面质量管理中应用的统计方法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类,本节将要介绍的七种统计分析方法是他的这种分类中的初级统计分析方法。
日本规格协会10年一度对日本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情况作抽样统计调查,根据1979年的统计资料,在企业制造现场应用的各种统计方法中,应用初级统计分析方法的占98%。
由此可见,掌握好这七种方法,在质量管理中非常之必要;同时,在我国企业的制造现场,如何继续广泛地推行这七种质量管理工具(即初级的统计分析方法),仍然是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工作。
一、排列图排列图法又叫帕累特图法,也有的称之为ABC分析图法或主项目图法。
它是寻找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进行质量改善,从而提高质量,以达到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故称排列法。
由于这种方法最初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特(Pareto)用来分析社会财富分布状况的,他发现少数人占有社会的大量财富,而多数人却仅有少量财富,即发现了“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关系。
因此这一方法称为帕累特图法。
后来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博士将此原理应用于质量管理,作为在改善质量活动中寻找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方法.在应用这种方法寻找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时,通常是将影响质量的因素分为A、B、C三类,A类为主要因素,B类为次要因素,C 类为一般因素。
根据所作出的排列图进行分析得到哪些因素属于A类,哪些属于B类,哪些属于C类,因而这种方法又把它叫做ABC分析图法。
由于根据排列图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哪些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项目,故有的亦把它叫主项目图法。
所谓排列图,它是由一个横坐标、两个纵坐标、几个直方形和一条曲线所构成的图。
其一般形式如图1所示,其横坐标表示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即项目),按影响程度的大小从左到右排列;两个纵坐标中,左边的那个表示频数(件数、金额等),右边的那个表示频率(以百分比表示);直方形表示影响因素,有直方形的高度表示该因素影响的大小;曲线表示各影响因素大小的累计百分数,这条曲线称为帕累特曲线。
排列图
排列图又叫做帕累托图。
排列图法遵循“关键的少数和一般的多数”的原则,是主次矛盾的辩证思想的实际应用。
此法通过对数据的分类,找出产生产品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产品的质量问题。
排列图作图的具体步骤:按影响因素确定分类项目;确定计量单位;确定时间间隔;按分类项目进行统计,求出其频数;将各分类项目按其影响程度的大小,在排列图的横坐标轴从左至右依次排列;按分类项目分别求出其频率(分类数据占全部数据的百分比)和累计频率(累计百分比);在排列图各分类项目中的相应位置上画一长方形,其高度代表该项目的频数(率)值。
将各项目的频数(率)从左至右累加,并画出累计频数(率)曲线,称为帕累托曲线。
绘制排列图时,通常把影响因素按其频率高低分为二类:把包括在累计频率0%~80%左右的有关因素称为主要因素,也可称为A类因素,其项目一般为1~2个;把累计频率在80%~95%左右的有关因素称为次要因素,亦可称为B类因素,
次要因素一般较主要因素多,但影响程度较低;其余因素为一般因素,亦可称为C类因素,其累计频率在95%~100%左右。
在图中按大小顺序排列,关键性因素一目了然,使问题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