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附睾输精管探查吻合手术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附睾畸形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附睾畸形的治疗方法,治疗附睾畸形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附睾畸形应该吃什么药。
*附睾畸形怎么治疗?
*一、西医
手术治疗
附睾畸形不影响生育时,无须治疗。
节段性附睾闭锁可采取附睾管输精管吻合术进行治疗。
在放大10~20倍手术显微镜下,选用Silber和Wagenknecht两种附睾输精管吻合方法。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Silber法采用扩张的附睾管与输精管端端吻合,而Wagenknecht法则采用扩张的附睾管与输精管端侧吻合。
切开扩张的附睾管,先接取附睾管断端流出的液体查找精子,确定存在精子后,用11-0无损伤尼龙线将附睾管与输精管黏膜吻合,一般间断缝合4~6针,然后用9-0无损伤尼龙线行附睾被膜与输精管肌层吻合。
附睾头囊肿可采取穿刺抽液注射硬化剂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复发率较高,不如手术方法安全可靠,目前已较少使用。
附睾缺如者本身无法治疗,主要解决生育问题,若患者睾丸生精功能正常,可行辅助生殖治疗。
附睾畸形合并隐睾者,应及时行睾丸固定。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附睾畸形怎么治疗,附睾畸形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附睾畸形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附睾畸形”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输精管附睾吻合术(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由于精道阻塞引起的无精症,一般阻塞多发生于附睾尾部,可做输精管附睾体头部吻合术。
此手术的成功率远不如输精管吻合术。
二麻醉方式及术前准备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或椎管内麻醉。
2.术前准备(1)睾丸活组织检查和精道造影检查。
如睾丸活检正常,精道为附睾尾部病变阻塞者,可施行本手术。
(2)合并有前列腺炎者,需先行治疗,并于术前应用抗菌药物。
(3)对泌尿系急慢性感染,阴囊皮肤疾病及阴囊内疾病,待治愈后再行输精管结扎术。
(4)注意有无药物过敏史,做普鲁卡因皮试。
(5)手术前晚沐浴,清洁外阴部,手术前剃去阴毛。
(6)术前先用1∶1000新洁尔灭液浸洗阴茎阴囊5min,然后擦干,再用1∶1000硫柳汞酊或75%乙醇消毒皮肤;也可用1∶1000新洁尔灭液消毒。
三适应证输精管附睾吻合术适用于精液内无精子,附睾尾部有梗阻性病变,睾丸活组织检查正常者。
四禁忌证1.出血性疾病、精神病、严重神经官能症、性功能障碍、急性或严重慢性疾病者。
2.泌尿生殖系急性或慢性炎症,应治愈后再行手术或采用其他节育措施。
3.阴囊皮肤急性或慢性炎症、淋巴水肿或其他妨碍手术的皮肤病者,应治愈后再行手术。
4.阴囊内疾病,如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精索静脉曲张等,应治愈后再考虑手术,或在阴囊内疾病行手术的同时行输精管结扎术。
五手术步骤1.切口及探查阴囊内容物。
做阴囊前侧中线纵行切口2.精囊端输精管注水试验。
3.切开附睾体部头部。
4.切开输精管。
5.输精管附睾吻合。
6.同法施行对侧手术。
7.缝合切口。
六术后并发症出血、感染、精子肉芽肿形成、吻合失败。
七注意事项1.将阴囊托起。
2.术区需加以保护,以防切口及支撑物被污染。
3.应用抗菌药物防治感染。
4.术后5天内每晚内服己烯雌酚3mg。
5.如有阴囊皮肤缝线,术后5~7天拆除。
6.如有输精管支撑物,术后8~12天拔除。
7.术后1个月开始检查精液,大多数患者术后1个月开始出现精子,极少数乃至半年到1年才出现精子。
输精管吻合术1.输精管绝育术后因特殊原因需再生育。
2.绝育术后附睾淤积症经非手术治疗无效。
3.绝育术后因精神因素所致的性功能障碍经多方治疗无效,且无手术禁忌证。
4.外伤或手术意外损伤输精管。
5.输精管阻塞性无精子症。
1.全身健康状况不良,不能耐受手术。
2.手术局部或生殖系统炎症未治愈。
一.术前准备1.向受术者及家属讲明吻合术的成功率,包括复通率、再孕率、再育率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夫妇双方知情,签署同意书。
2.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其接受过何种输精管绝育术,是否做过输精管吻合术及术时、术后情况。
3.做全身体检。
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时间,必要时做相关辅助检查。
重点检查泌尿生殖系统及精液常规,以了解是否宜于手术,决定手术和麻醉方式。
4.阴部备皮后,用温水、肥皂清洗下腹、阴茎、阴囊及会阴。
5.用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应做皮试。
二.麻醉1%~2%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
为加强麻醉效果,可在近皮下环处的精索内注入5~8ml麻醉药行精索阻滞麻醉。
对精神紧张、再次吻合或估计手术难度较大者,可选用骶管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三.手术步骤1.术者穿手术用衣裤,戴帽子、口罩,常规刷手后,戴无菌手套。
2.患者平卧,以碘伏消毒手术区。
3.铺无菌巾,并罩以无菌孔巾,暴露术野。
4.将输精管结节固定于阴囊前外侧表浅部位,根据结节大小或局部情况做1~3cm切口,用输精管分离钳分离直达结节处。
5.用输精管皮外固定钳将结节提出切口,分离结节周围组织,游离出结节两端输精管各1cm,在距结节0.3~0.5cm处以蚊式钳夹住输精管,切除输精管结节,或将结节旷置在阴囊内。
6.用钝头针插入精囊端输精管腔,注入生理盐水5ml,无阻力且局部无肿胀表示远睾端管腔通畅。
附睾端输精管可用直接涂片、按摩附睾、低压灌注等方法检查,显微镜检有精子方可证实其管腔通畅。
7.吻合。
证实两端均通畅后进行吻合。
(1)普通外科吻合法:将无针座的7号注射针向精囊端管腔插入约1cm,穿出管壁及阴囊皮肤,用医用尼龙线等做支撑物引入注射针管腔,以同样方法将该支撑物自附睾端输精管壁及阴囊皮肤引出,拉直支撑物,使输精管自然对合,避免旋转扭曲,用5-0~7-0带针尼龙线全层间断缝合输精管4~6针。
交叉输精管附睾管显微吻合术的护理摘要:无精子症是临床上男性不育患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约为10%左右,其中尤以梗阻性无精子症最为常见,严重影响男性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程度。
显微外科输精管吻合术、输精管附睾吻合术因其显著优势面成为近年检来梗阻性无精子症的首选治疗。
然而有些复杂梗阻性无精子症,如单侧睾丸发育不良而对侧输精管缺如或多段梗阻,无法通过常规的同侧输精管或输精管附睾管显微吻合术治疗,而施行交叉吻合可以获得一定的再通率。
为此我科于2012年3月至2019年3月采用交叉输精管附睾显微吻合术治疗复杂梗阻性无精症患著5例,全程给予个体化的整体护理,效果较满意,现报到如下。
关键词:交叉; 输精管附睾管;显微;护理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5例,年龄25~35岁,均为单侧睾丸发育不良,B超检查该侧睾丸体积<8ml(其中3例为成年后行隐睾睾丸下降固定术后,2例为睾丸炎后睾丸萎缩),附睾未见明显异常;对侧B超检查睾丸体积均>12m且附睾有“细网格”样改变,但对侧有3例输精管缺如(阴囊段),2例输精管增粗并可触及“串珠样”改变(该2例患者体检睾丸体积徧小侧输精管可触及,无明显增粗、未触及“串珠样”改变,且泌尿系B超未见明显异常)。
5例患者均符合以下要求:①精液分析检查3次以上均无精子(WHO第4版标准),精液量 1.5ml,pH值7.2;②血清总睾酮和卵泡刺激素(FSH)均在正常值范围;③经直肠超声检查示精囊、射精管走行区基本正常;④配偶经系统的妇科检查均无不孕因素。
1.2 方法1.2.1 手术方法给予患者全麻后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留置导尿管,在阴囊上取一切口,逐层进入,给予电刀止血,打开阴囊探查双侧睾丸附睾及输精管,3例术前疑诊单侧输精管缺如的患者术中探查确定诊断。
2例输精管增粗患者术中可触及输精管多处硬结,向远端探查输精管直至外环口处,多次以小儿套管针穿刺输精管腔向远端注入稀释的美蓝溶液时均阻力大,未见尿液蓝染,考虑该侧输精管多段梗阻,于近睾端离断输精管,光学显微镜下(x400)镜检近睾端输精管液未见精子,考虑合并附睾梗阻。
输精管附睾管吻合治疗附睾梗阻性无精子症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讨输精管附睾管吻合治疗附睾梗阻性无精子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经输精管附睾管吻合治疗的23例附睾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23例患者经输精管附睾管吻合治疗后,19例患者术后经精液分析可见精子,精子密度为(8~53)×106/L,精子存活率为21%~72%,精子活力为I~III级成功率为82.61%,其中精液分析结果正常的14例,5例已生育。
结论:临床治疗附睾梗阻性无精子症用输精管附睾管吻合术治疗效果确切。
【关键词】:附睾梗阻性无精子症;输精管附睾管吻合;疗效梗阻性无精子症(OA)是因输精管道的梗阻导致精子运输发生障碍所致,梗阻性无精子症在男性不育中所占比例较少,在无精子症病人中,梗阻原因所占比例较多。
临床可将OA分为特发性、获得性、先天性三种,其中大部分梗阻是因双侧附睾梗阻引起。
相关研究表明,传统输精管附睾管端侧吻合治疗OA效果欠佳,随着近年显微外科的迅猛发展,给OA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显微输精管附睾管吻合治疗能够帮助OA患者获得妊娠机会,甚至对复杂输精管管道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依然具备显著疗效[1-2]。
为进一步探讨输精管附睾管吻合治疗OA的临床疗效,笔者对23例O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先将结果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以我院23例OA患者临床资料为观察对象,入选患者符合OA诊断标准,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30.5±2.3)。
以往病史:慢性前列腺炎14例,急性附睾炎史6例,无病史3例。
OA患者查体时,结果提示,患者双侧睾丸发育正常,两侧输精管可扪及,无明显结节。
附睾尾可触及大小不一的硬结,附睾头饱满。
入选患者实施精液分析次数≥3次,精液中仅有精浆,无精子。
患者LH(黄体生成素)、FSH(促卵泡激素)、T水平及染色体检查正常。
B超结果提示双侧精囊无明显扩张,排除OA患者配偶妇科不孕因素。
显微镜下输精管探查+输精管附睾吻合手术护理配合摘要】目的:掌握显微镜下输精管附睾吻合术的手术配合护理。
方法:运用手术室临床护理服务全过程完成15例梗阻性无精症病人的手术配合。
结果:无一例因术前准备不充分或术中配合不当而影响手术进展。
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术配合和显微镜的操作,严格的无菌操作、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手术顺利进行的保证。
【关键词】梗阻性无精症;显微镜;输精管附睾吻合术;手术配合【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6-0306-02无精症是指精液经至少2次离心分离证实缺乏精子,发病率在所有男性患者中<1%,在不育男性中占10%~15%,可分为梗阻性无精症(abstructive azoosper-mia,OA)或非梗阻性无精症[1]。
附睾梗阻是最常见的OA的原因,随着显微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显微重建对于输精管和附睾梗阻是推荐治疗。
阴囊探查、输精管附睾吻合术对梗阻性无精症具有明确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2]。
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对15例诊断为梗阻性无精症病人行显微镜下输精管附睾吻合术。
现将手术配合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患者,年龄24~35岁,均有泌尿生殖道感染病史,病程2~8年,婚后配偶未孕2~6年。
经检查所有患者第二性征及外生殖器正常,附睾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和(或)在体尾部扪及结节,睾丸输精管无异常,术前3次精液常规检查无精子,性功能正常,血清性激素及染色体检查正常,符合梗阻性无精症的诊断标准。
1.2 手术方法病人腰硬联合麻醉成功后,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
留置尿管接袋,将引流袋固定在一侧无菌单上。
先行一侧阴囊纵切口探查术,显露睾丸、附睾及输精管,游离输精管后于直曲交界处采用半切开显露输精管腔,22#套管针鞘连接1ml注射器向远段输精管内注入稀释亚甲蓝溶液,等待2~3min见尿液蓝染证实远段通畅。
输精管附睾管吻合治疗附睾梗阻性无精子症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索输精管附睾管吻合治疗附睾梗阻性无精子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选取68例附睾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输精管附睾管吻合术。
结果:实施输精管附睾管吻合术治疗后,精子密度为(82.61±14.69)×106/ml,活动率为(36.84±10.47)%,并发症发生率为1.47%,配偶再孕率为80.88%,精子存活率为85.29%,手术成功率为94.12%,由此证明,输精管附睾管吻合术效果显著。
结论:输精管附睾管吻合治疗附睾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效果确切,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输精管附睾管吻合;附睾梗阻性无精子症;疗效梗阻性无精子症主要是指双侧附睾出现梗阻现象,从而导致精子堵塞,最终并发梗阻性无精子症,临床上分为三个类型,分别为获得性、特发性、先天性。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而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微创性观念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对此临床部分学者尝试着将输精管附睾管吻合术应用于无精子症患者中,结果表明效果显著[1]。
为了证实此类研究,本文旨在探索输精管附睾管吻合治疗附睾梗阻性无精子症的临床意义,具体的内容可见下文描述。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68例附睾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
本次研究患者均为男性,年龄范围在21~4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58±9.37)岁,平均肿块大小(2.84±0.47)cm,其中31例为慢性前列腺炎,37例存在慢性附睾炎病史。
入选标准:(1)患者均达到附睾梗阻性无精子症临床诊断标准;(2)患者均签署书面同意书;(3)患者睾丸大小正常,且经三次精液检查,均未发现精子。
排除标准:(1)排除妻子有妇科不孕因素;(2)排除手术禁忌证;(3)排除危重症患者;(4)排除沟通障碍患者。
显微镜下附睾输精管探查吻合手术
目的分析研究显微镜下附睾输精管探查吻合手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接受单侧或双侧输精管附睾端侧吻合术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随访观察6个月,其中3个月复通率为44.5%,最晚复通时间为7个月,1例出现后期失败,建议辅助生殖复通率72%(36/50),受孕率36%(18/50)。
结论显微镜下附睾输精管探查吻合手术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做好必要的术前准备工作,熟练操作显微镜,按照规范要求实施手术治疗,效果显著。
标签:显微镜;附睾输精管;吻合
梗阻性无精子症是因输精管道的运输受阻而出现的无精子症,是导致患者出现不育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有效治疗梗阻性无精子症,临床主要采用附睾输精管探查吻合手术治疗,应用效果显著。
笔者按照随机数字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接受附睾输精管探查吻合手术治疗患者,对其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数字法选取我院从2013年3月~12月收治的50例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年龄为20~40岁,平均年龄为30岁。
1.2选取标准所选取的患者第而性征以及外生殖器官功能正常,附睾在体尾部扪及结节或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输精管、睾丸无异常,术前3次精液检查均属正常,性功能正常,染色体或血清性激素体查正常,常规检查确诊患者为梗阻性无精子症。
1.3手术指征睾丸功能基本正常,精液量大于1.0mL,果糖试验阳性,疑似为远端输精管梗阻或附睾;曾有外伤史、手术史,尿道炎病史或附睾炎;曾有生育史;输精管结扎术后再通失败。
保持显微镜性能的完好是术程顺利的关键。
采用奥林巴斯BX41显微镜,取腰硬联合麻醉,实施导尿治疗。
实施阴囊探查术,将睾丸、附睾以及输精管显露出,输精管游离后在靠近附睾处将其切断,将生理盐水注入到远睾段输精管内。
如患者有尿意,显示生理盐水可顺利从射精管进入到尿道,表明梗阻处于附睾水平。
在附睾体尾部交界处做出一个深约3mm、长约5mm的V型切口,擠压体部以及附睾头,留取部分切口内溢液,涂片在高倍显微镜下寻找精子,若见到活精子,给予患者实施输精管附睾吻合术,采用9-0无损伤缝合线,于远睾端肌层以及输精管内膜处缝合4针刀附睾切口,再将附睾外膜与输精管外膜缝合4-6针,实施输精管附睾端侧吻合。
若检查切口溢液中存在或精子,给予患者实施输精管附睾吻合术。
若患者为较小的输精管管腔,可适当进行扩张,切开一个长约3cm输精管壁,做好附睾切口吻合。
检查后无活动性出血,缝合切口。
手术吻合指征为:附睾、输精管正常;远端输精管通液顺畅;附睾管径粗大;检查精液有活精子。
1.4术后处理手术结束后实施阴囊托包扎伤口,并于术后托举30d,留置12h 导尿管后将其拔除,患者卧床3d,并给予患者抗炎对症治疗5d,术后30d内不能同房,90d后常规复查精液,之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随访观察。
2结果
随访观察6个月,其中3个月复通率为44.5%,最晚复通时间为5个月,1例出现后期失败,建议辅助生殖复通率72%(36/50),受孕率36%(18/50)。
3讨论
3.1心理护理患者因患病生活受到影响,有较大的心理负担,因此,比较希望手术的有效成功进行。
术前患者因心理情绪的不稳定,身体比较敏感,因此术前医护人员应详细向患者讲解手术的治疗目的、方法过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勇气。
术中给予患者实施优质的护理服务[1]。
3.2手术过程术前医护人员应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并详细检查患者的身体情况,确诊患者疾病,待患者具有手术指征后,给予患者实施显微镜下附睾输精管探查吻合术治疗。
术前医护人员要详细检查确诊患者疾病,明确诊断患者疾病,才能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
在输精管探查吻合术中,输精管穿刺实验中要注意按照规范要求实施穿刺通液实验,选取合适的附睾吻合术,才能有效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
围手术期处理后,应注意在术后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随访[2]。
3.3器械的使用显微镜手术为一种高精度高精密的仪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显微技术也不断进步发展。
临床医院在应用过程中,医护人员不仅应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手术操作技术,同时还应做好器械的消毒清洁以及保养工作,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实施手术操作,可有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在清洗器械过程中,器械之间不能相互碰撞,现将其放入到含酶剂的超声波清洗机中进行清洗,尤其注意清洗关节部位,清洗烘干后将塑料套管套到器械头端。
注意防撞、防潮、防尘,术前对配件以及设备性能情况进行检查,术后做好保护工作,防止灰尘积聚,并定期对器械进行清洗[3]。
本次研究中,手术治疗后,早期复通率为44.5%,分析早期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手术实施后未见精子。
后期出现1例失败,分析后期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治疗后一段时间,活精子变为不动精子或无精子。
分析原因,在实施附睾输精管探查吻合术中,因吻合口存在梗阻,吻合方法应用不当。
因此,临床手术实施后,建议一旦输卵管复通后尽早生育。
综上所述,显微镜下附睾输精管探查吻合术,做好必要的术前准备、严格保证无菌保证,可有效保证手术操作,可有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4]。
参考文献:
[1]杨秀霞,杨云,黄柳芳.显微镜下输精管附睾吻合术的手术配合[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0(29):90-91.
[2]彭靖,袁亦铭,宋卫东.输精管结扎术后患者行显微镜下输精管复通术的疗效[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4):597-598.
[3]黄惠琼,黄月生,蔡少丽.附睾输精管吻合术的手术配合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10):107-108.
[4]刘汉昌,张益生,赖建华.附睾成形输精管吻合术治疗附睾阻塞性无精子症17例疗效分析[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7,13(9):84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