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典籍选读》课试卷题库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6
佛教哲学历年考题整理王雷泉缘起四阶段:业感缘起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法界缘起四弘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无上菩提誓愿证填空5’per1五乘佛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2五蕴色受想行识3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4印度大乘佛教的两个派系唯识学派中观学派1、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2、六度/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3、五位百法五位者: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百法者:心法八心所法五十一色法十一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六4、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5、XXX三菩提的意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即最高的智慧觉悟。
1三宝佛宝、法宝、僧宝2三论宗所尊经典3按照佛教我们现在在什么劫4完全继承自印度佛教的宗派是三论宗1、四谛的关系2、业力因果论3、般若无分别的智慧4、五蕴色受想行识1、龙树是哪一派的中观学派1、四谛的关系2、业力因果论3、般若无分别的智慧4、五蕴色受想行识1、四圣谛苦集灭道2、业由意志引导并能产生相应后果的生命活动简答15’per1若此有则彼有那四句话翻译阐释2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在家》“以罪怼为刑罚,使惧而后慎;以天堂为惩赏,使悦而后动。
”这几句话属于什么理论,并简述其宗教意义世间论3、缘起论和因果论的关系。
4、般若思想论述30’论述“真俗二谛”方法论的意义论述缘起法的佛学意义考的最多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的那些相对朴素一点的理论。
比如缘起论的意义。
就提示来说,重点还是小乘的理论业感缘起世间一切现象与有情的生死流转,皆由众生之业因所生起。
以阿赖耶识为业感缘起之根本。
业理论和缘起论的关系。
其实两个关系他的ppt中貌似都有。
自我发挥写篇关于佛教因果对现在社会有什么意义的文章。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专题:03 古代印度及佛教一、单选题1.阿育王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按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该属于()A. 婆罗门B. 刹帝利C. 吠舍D. 首陀罗2.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的历史,下列台词不正确的是()A. 我拥有万贯家财,我可以用巨额财富买个官职B. 我是一个祭司,位于本国第一等级婆罗门C. 刹帝利对婆罗门毕恭毕敬D. 我国是佛教的起源地,释迦摩尼曾是我国的王子3.小明同学假期去江南名刹灵隐寺游玩,了解到:“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开山祖师为印度僧人惠理和尚,清代时扩建,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你认为供奉在大雄宝殿正中的佛教创始人是()A. 济公B. 弥勒佛C. 释迦牟尼佛D. 观音4.某班同学以话剧的形式再现了古代印度历史,涉及“种姓制度”时,有一句台词是不正确的。
它是()A. “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B. “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C. “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D. “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5.崇尚佛教,把佛教定为古代印度的国教的阿育王属于种姓制度中哪个中()A. 婆罗门B. 刹帝利C. 吠舍D. 首陀罗6.有人说:阿拉伯数学成就就是用阿拉伯语研究的数学。
下列图片与其相符合的是()A. B.C. D.7.下列示意图能够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是()A. B. C. D.8.古代印度产生不同的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战国时期,假如燕国的国王来到古印度,你认为他属于( )A. 婆罗门B. 刹帝利C. 吠舍D. 首陀罗9.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历史。
剧情讲述的是古印度一个理发师的儿子(首陀罗)爱上了一位刹帝利的女儿,结果因某种制度的干扰,有情人没成眷属。
理发师的儿子在绝望中忧郁而死。
此种制度为()A. 民主制度B. 种姓制度C. 封建制度D. 独裁制度10.你看过获得奥斯卡最佳外国语片奖的印度电影《阿育王》吗?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佛教美术考古_西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早期的马图拉佛教造像有的自铭()答案:2.笈多时期的马图拉佛教造像受了()的影响答案:3.将自己国家的战象施舍给婆罗门并被其父王驱逐的事情,是()中的故事答案:4.下列故事那些属于佛传故事()答案:蓝毗尼园诞生_阿私陀占相_鹿野苑初转法轮5.佛教中所说的三种净肉是指()之肉答案:不疑为己杀_不见杀_不闻杀6.下列故事中,相传发生在犍陀罗地区的有()答案:7.下列的()属于佛的“三十二相”答案:8.关于佛像的产生,现在大都认为是在()时期,时间大约是公元1世纪末,最初的诞生地是犍陀罗地区答案:贵霜帝国9.下列那些石窟属于古龟兹区()答案:10.关于敦煌莫高窟的开始修建年代,目前有三种说法,其中比较通行的说法是()答案:11.佛经中将释迦牟尼的悟道成佛形象地称为()答案:12.龙门石窟中模仿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采用马蹄形、穹隆顶的草庐形式,最为典型的是()答案:13.摩诃摩耶夫人与刚刚诞生的太子乘大象回到迦毗罗卫城之后,有个仙人前来对太子进行占相,这个仙人是()答案:14.犍陀罗造像的坐佛像中有一种坐像,其特征为瘦骨嶙峋,面部两眼眶深陷,腰部显得细瘦,整体形象憔悴无力,这种造像一般称为()答案:15.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之后,帝释天请佛至忉利天,为其母摩诃摩耶夫人说法。
三个月后返回人间,佛经中将这一故事称为()答案:16.下面不属于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的石窟是()答案:17.在中原地区早期的佛教寺院布局中,()是最为典型的寺院布局样式答案:18.关于佛像最初的诞生地有三种假说()答案:犍陀罗_犍陀罗和马图拉同时分别发生_马图拉(秣菟罗)19.《佛国记》的作者是()答案:20.中心柱窟,也称为塔庙窟,这类石窟的功能主要是()答案:21.坐高座而双腿自然下垂的坐姿是()答案:22.释迦牟尼涅槃前接收的最后一位弟子()答案:23.在莫高窟隋代洞窟壁画中,出现了具有外来文化因素的联珠圈,它受了()文化的影响答案:24.敦煌莫高窟现存最早的石窟开凿于()答案:25.最早来敦煌莫高窟开窟造像的僧侣是()答案:26.佛像头顶部有一较高的凸起,这一凸起部分被称为()答案:27.《大唐西域记》的作者是()答案:28.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中,五百强盗眼睛复明后扔掉拐杖,拐杖竟然落地生根,并长成了树林,被人称之为()答案:得眼林29.燃灯佛授记故事中的“授记”意为()答案:预言30.下列故事那些属于佛本生故事()答案:萨埵太子舍身施虎_燃灯佛授记_尸毗王割肉贸鸽31.《广弘明集》的作者是()答案:32.佛教第一次结集大会的主持人是()答案:33.《续高僧传》的作者是()答案:34.佛教在中国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其中一个阶段是创宗立说期,这一时期在()答案:35.龙门石窟中,唐代初年开凿的石窟是()答案:36.龙门石窟中,()助脂粉钱两万贯开凿了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摩崖造像答案:37.云冈石窟中,最早开凿的石窟是()答案:38.《长安志》的作者是()答案:39.孔雀王朝的()广建八万四千塔,供养佛舍利答案:40.在8世纪中叶,在恒河中下游建立了割据的波罗多王朝,()成为佛教的主流。
第一章一、单选题 (共45.00分)1.(单选题)请问《印度的发现》这本书的作者是哪位?()A.拉马昌德拉B.兰密施C.尼赫鲁D.戒日王满分:15.00 分得分:15.00分你的答案:C正确答案:C教师评语:--2.(单选题)“印地秦尼,帕依帕依”的意思是( )。
A.中印人民是兄妹B.中印人民是兄弟C.中印人民是亲戚D.中印人民是姐妹满分:15.00 分得分:15.00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B教师评语:--3.(单选题)“印度则交通自古,贻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艺文无不蒙贶,虽兄弟眷属,何以加之”出自哪位作家的作品?A.章太炎B.鲁迅C.玄奘D.尼赫鲁满分:15.00 分得分:15.00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B教师评语:--二、多选题 (共25.00分)1.(多选题)胡适将印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归为以下哪三大贡献?A.佛寺禅门成为白话文、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B.对中国文学体裁的巨大影响C.歌舞剧的传入D.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是印度文学影响的产儿满分:25.00 分得分:25.00分你的答案:A B D正确答案:A B D教师评语:--三、判断题 (共30.00分)1.(判断题)印度医生志愿者柯棣华曾受印度国大党委派奔赴我国抗战前线支援。
A.正确B.错误满分:10.00 分得分:10.00分你的答案:A正确答案:A教师评语:--2.(判断题)章太炎认为:“东方文明之国,辈辈大者,独吾与印度耳。
言其亲也,则如肺腑,察其势也,则若辅车。
”意思是印度文明程度强于中国。
A.正确B.错误满分:10.00 分得分:10.00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B教师评语:--3.(判断题)印度人种繁多,堪称人种博物馆。
A.正确B.错误满分:10.00 分得分:10.00分你的答案:A正确答案:A教师评语:--第二章一、单选题 (共20.00分)1.大部分印度人最基本的世界观是以下哪个关键词?(单选题)A.万物有灵B.万物有情C.梵我一如D.天人合一满分:20.00 分得分:0分你的答案:A正确答案:C教师评语:--二、多选题 (共20.00分)1.佛教认为世界的空间分为色界、_____界、_____界。
1.佛教:佛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现象,是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也是由佛教徒及其组织、佛教思想文化和佛教仪式制度三种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
佛教既是一种信仰实践,又是一种社会力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佛教文化:是随着佛教发展而形成的历史积淀,是一种历史积淀的宗教文化现象。
2.四吠陀:①《梨俱吠陀》:含有1017篇长短不一的祭祀圣歌,其中仅十分之一是关於一般世俗的,十分之九皆是宗教的,尤以“礼敬太阳神歌”为最重要,乃为婆罗门僧侣朝夕祷颂的一首。
其内容成立的时代不一,最迟则为西元前一千年顷编集而成,此一《吠陀》乃为考察雅利安人最古状态的唯一资料。
②《莎摩吠陀》:计收圣歌1549首,为婆罗门僧侣於酒祭时所唱者。
③《夜柔吠陀》:此与《莎摩吠陀》大致相同,是教导如何施行祭礼者,所不同的,大部分为《梨俱吠陀》中,尚未出现的独创祭词。
④《阿闼婆吠陀》:内容分二十卷,包括731首圣歌。
此系雅利安人与印度原居民族接触之后,吸收其若干信仰的要素而后集成,故其多属神咒,为控制神鬼之法,仅少数为歌颂上帝之诗,所以多含迷信色彩。
3.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
十善:它是以三种身业、四种语业及三种意业所组成的。
又称十善道、十善业道、十善根本业道或十白业道。
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4.三武一周: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周”。
北魏时佛教都十分兴盛,大批田产及劳动都佛寺管理,国家的财富大批流入佛寺之中。
北魏太武帝在位期间锐志武功,统一长江以北。
他初崇佛教,后因受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于440年改年号为太平真君。
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
北周武帝时期僧徒滥杂,寺庙多币,蛊害百姓社会。
北魏末年,佛徒人数有二百万,寺院三万余所,占北魏人口十五份一,佛徒侵占农田,不劳而获,又可逃避租税力役。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3课古代印度课时练一、选择题1.某《民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吠舍骂了要罚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罗骂了,要用滚烫的油灌人他的口中和耳中。
”这一规定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A.种姓制度B.津贴制度C.封建制度D.福利制度2.如图。
大约于公元前1500-公元前900年间陆续写成的《梨俱吠陀》手稿,记录了古代雅利安人生活状况。
我们可以借助它来研究()A.种姓制度的状况B.金字塔的修建技艺C.佛教产生及传播D.印度河最早的文明3.为顺应大城市的发展需求,古印度法律制定了“顺婚”和“逆婚”原则。
“顺婚”指高种姓男子娶低种姓女子,“逆婚”指低种姓男子娶高种姓女子。
法律允许“顺婚”,但禁止“逆婚”。
这表明古印度()A.城市发展突破种姓制度B.阶层流通完全固化C.种姓制度受到法律保护D.血缘关系决定等级4.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又称贱籍制度。
下列有关种姓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高种姓和低种姓几乎都隔离而居B.婆罗门不会从首陀罗手中接过食物和酒水C.各种姓实行内部通婚D.下一等级能从事上一等级所从事的职业5.(2分)成书于公元前2﹣2世纪《摩奴法典》,是古印度国家的法律文献。
法典中规定“首陀罗只应娶首陀罗女子为妻;吠舍可在奴隶种姓或本种姓中娶妻;刹帝利可在上述两个种姓和本种姓中娶妻;婆罗门可以在这三个种姓和僧侣种姓中娶妻。
”这一规定的意图在于()A.打破种姓制度的隔阂B.宣扬法律的至上权威C.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D.维护高种姓贵族特权6.“言印度社会必言种姓,言印度人的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必言种姓,言印度的过去和现在都必言种姓。
”这说明印度的种姓制度()A.不利于国家内部的团结B.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C.有利于维持统治和社会安定D.对印度社会产生重大影响7.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东方许多古老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东方文明。
印度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其人口数量仅次于哪个国家?
A. 美国
B. 中国
C. 巴西
D. 俄罗斯
2. 印度的官方语言是什么?
A. 英语
B. 印地语
C. 孟加拉语
D. 泰米尔语
3. 以下哪个节日是印度的主要节日之一?
A. 圣诞节
B. 春节
C. 排灯节
D. 感恩节
二、填空题
4. 印度位于亚洲的______部,东临______洋,西临______洋。
5. 印度的国花是______,国鸟是______。
三、简答题
6. 简述印度的宗教信仰多样性。
7. 描述印度的经济发展特点。
四、论述题
8. 论述印度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情况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答案:
一、选择题
1. B. 中国
2. B. 印地语
3. C. 排灯节
二、填空题
4. 南;印度;阿拉伯
5. 荷花;孔雀
三、简答题
6. 印度是一个宗教信仰非常多样化的国家,主要宗教包括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锡克教、基督教等。
7. 印度经济发展特点包括:服务业发展迅速,尤其是信息技术和商务流程外包领域;农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但近年来制造业有所发展。
四、论述题
8. 印度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情况表现为软件外包服务的全球领先,特别是在班加罗尔等城市形成了IT产业集群。
印度的IT行业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为全球企业提供成本效益高的软件开发和维护服务,推动了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也为印度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外汇收入。
1.佛教:佛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现象,是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也是由佛教徒及其组织、佛教思想文化和佛教仪式制度三种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
佛教既是一种信仰实践,又是一种社会力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佛教文化:是随着佛教发展而形成的历史积淀,是一种历史积淀的宗教文化现象。
2.四吠陀:①《梨俱吠陀》:含有1017篇长短不一的祭祀圣歌,其中仅十分之一是关於一般世俗的,十分之九皆是宗教的,尤以“礼敬太阳神歌”为最重要,乃为婆罗门僧侣朝夕祷颂的一首。
其内容成立的时代不一,最迟则为西元前一千年顷编集而成,此一《吠陀》乃为考察雅利安人最古状态的唯一资料。
②《莎摩吠陀》:计收圣歌1549首,为婆罗门僧侣於酒祭时所唱者。
③《夜柔吠陀》:此与《莎摩吠陀》大致相同,是教导如何施行祭礼者,所不同的,大部分为《梨俱吠陀》中,尚未出现的独创祭词。
④《阿闼婆吠陀》:内容分二十卷,包括731首圣歌。
此系雅利安人与印度原居民族接触之后,吸收其若干信仰的要素而后集成,故其多属神咒,为控制神鬼之法,仅少数为歌颂上帝之诗,所以多含迷信色彩。
3.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
十善:它是以三种身业、四种语业及三种意业所组成的。
又称十善道、十善业道、十善根本业道或十白业道。
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4.三武一周: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周”。
北魏时佛教都十分兴盛,大批田产及劳动都佛寺管理,国家的财富大批流入佛寺之中。
北魏太武帝在位期间锐志武功,统一长江以北。
他初崇佛教,后因受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于440年改年号为太平真君。
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
北周武帝时期僧徒滥杂,寺庙多币,蛊害百姓社会。
北魏末年,佛徒人数有二百万,寺院三万余所,占北魏人口十五份一,佛徒侵占农田,不劳而获,又可逃避租税力役。
寺庙僧尼知识竞赛题库1、佛降生于公元前几年?答: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
2、悉达多太子的父母叫什么名字?答:父名净饭,母是摩耶夫人。
3、太子几岁出家?答:二十九岁出家。
4、频婆娑罗王要赠送什么给出家的太子?答:赠送半个国土及财物,劝他还俗。
5、佛幼时的姓名叫什么?答:悉达多•乔达摩。
6、悉达多太子是古印度哪一国的人?答: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人。
7、太子出家时有谁伴他去?答:马夫车匿。
8、频婆娑罗王对出家的太子说了两句什么话?答:太子修道成功后,不要忘记度我。
9、悉达多是什么意思?答:悉达多是吉祥及一切功徳成就的意思。
10、悉达多太子生后几天母亲逝世?答:七天。
11、太子为什么要出家?答:为求宇宙人生真理与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
12、太子为什么不接受频婆娑罗王所送的财物?答:因为太子志在修道,看淡财物。
13、悉达多太子降生地在哪里?答:古印度蓝毗尼园。
14、太子的母亲死后由谁抚养他?答: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养。
15、太子到什么河畔把头发剃掉?答:阿那玛河衅。
16、太子出家第一次访问哪一个苦行林?答:跋伽仙苦行林。
17、太子降生时脚踏什么?行走几步?答:脚踏莲花,行走七步。
18、太子几岁开始读书?答:七岁。
19、太子出家后,最初到哪一国去乞食?答:摩竭陀国的王舍城。
20、太子游四门,最后看到了什么人才决定出家?答:看到一位修道的出家人,才决定出家。
21、太子降生后说出两句什么话?答: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22、太子几岁和他的妃子耶输陀罗结婚?答:十六岁。
23、摩竭陀国的国王叫什么名字?答:伽耶山附近的苦行林。
25、悉达多太子在苦行林修行几年?答:修行六年。
26、太子打坐菩提树下,一天夜里,见到什么而悟道?答:夜睹明星而悟道。
27、众生不能成佛的原因在哪里?答:无明障蔽佛性,不知解除。
28、佛陀是什么意思?答:佛陀是觉者的意思。
29、悉达多太子修行时有师父教他吗?答:没有,是自己觉悟的。
30、太子成佛时说了两句什么话?答:大地众生,皆有佛性。
第3课古代印度一、基础练习1.吠陀经典里的《原人歌》唱道:“太初之世,原人之口,生婆罗门;彼之双臂,生刹帝利;彼之双腿,产生吠舍;彼之双足,生首陀罗。
"婆罗门教据此宣称,社会分为四个种姓是( )A.人民意愿B.国王命令C.佛祖安排D.神灵旨意2.诞生于古代印度的世界性宗教是( )A.婆罗门教B.佛教C.伊斯兰教D.基督教3.《西游记》中唐僧又被称为“三藏法师"。
“三藏”指的是佛教经典的( )A.经、律、论三部分B.经、律、义三部分C.义、律、论三部分D.经、义、论三部分4.同为世界文学瑰宝,反映印度社会多个侧面以及雅利安人扩张情景的两部梵文史诗是( ) A.《吉尔伽美什》和《梨俱吠陀》B.《摩诃婆罗多》和《沙摩吠陀》C.《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D.《吉尔伽美什》和《罗摩衍那》二、拓展练习5.公元前6世纪,印度和中国均产生了对本国乃至世界文明具有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在印度是悉达多,在中国则是( )6.汉代,佛教从印度传人我国。
研究佛教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列选项中没有参考价值的是( )A.敦煌莫高窟B.西安大雁塔C.《诗经》和《楚辞》D.《大唐西域记》7.观察地图,回答问题。
(1) 印度半岛地处亚洲南部,南临A,即_________(海洋),北靠B,即__________(山脉)。
C__________和D__________是两条著名的河流。
(2) 季风是印度气候的主要特征。
夏天的_______(方向)季风温暖湿润,带来丰沛的雨水,对古代印度农业的发展影响很大。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首陀罗或贱民以任何一部分肢体去打高种姓的人,那么他必须被截去那部分肢体;如果议论婆罗门,则用沸油灌进他的嘴巴和耳朵里。
首陀罗不应有任何财产,他的主人可以拿走他的一切。
——《摩奴法典》(1) 材料一反映了古代印度的什么制度?(2)《摩奴法典》主要维护的是哪些特权阶层的利益?材料二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一、简释(每题5分,共30分):1.三毒2.戏论3.十恶4.六趣5.三界6.三宝二、阐明含义(每题10分,共30分):1.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2. 若诸法不空,无作罪福者,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
3. 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 龙树的主要思想。
2. 中观派对涅槃与世间关系的看法。
一、简释(每题5分,共30分):1.五阴2.五逆3.六尘4.四大5.四果6.修多罗二、阐明含义(每题10分,共30分):1. 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
2.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3. 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 中观派的理论特色。
2. 《中论》中的二谛观念。
一、简释(每题5分,共30分):1.三业2.三受3.涅槃4.摩诃衍5.四向6.三宝二、阐明含义(每题10分,共30分):1.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2. 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
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3.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 中观派对涅槃与世间关系的看法。
2. 中观派的理论特色。
一、简释(每题5分,共30分):1.六尘2.三界3.阿毗昙4.缘缘5.四果6.五逆二、阐明含义(每题10分,共30分):1. 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
2. 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
3. 若无有自性,云何有他性?离自性他性,何名为如来?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 《中论》对“生”的观念的破除。
2. 龙树的主要思想。
一、简释(每题5分,共30分):1.六趣2.三业3.戏论4.五阴5.四大6.三界二、阐明含义(每题10分,共30分):1. 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
1.佛教:佛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现象,是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也是由佛教徒及其组织、佛教思想文化和佛教仪式制度三种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
佛教既是一种信仰实践,又是一种社会力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佛教文化:是随着佛教发展而形成的历史积淀,是一种历史积淀的宗教文化现象。
2.四吠陀:①《梨俱吠陀》:含有1017篇长短不一的祭祀圣歌,其中仅十分之一是关於一般世俗的,十分之九皆是宗教的,尤以“礼敬太阳神歌”为最重要,乃为婆罗门僧侣朝夕祷颂的一首。
其内容成立的时代不一,最迟则为西元前一千年顷编集而成,此一《吠陀》乃为考察雅利安人最古状态的唯一资料。
②《莎摩吠陀》:计收圣歌1549首,为婆罗门僧侣於酒祭时所唱者。
③《夜柔吠陀》:此与《莎摩吠陀》大致相同,是教导如何施行祭礼者,所不同的,大部分为《梨俱吠陀》中,尚未出现的独创祭词。
④《阿闼婆吠陀》:内容分二十卷,包括731首圣歌。
此系雅利安人与印度原居民族接触之后,吸收其若干信仰的要素而后集成,故其多属神咒,为控制神鬼之法,仅少数为歌颂上帝之诗,所以多含迷信色彩。
3.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
十善:它是以三种身业、四种语业及三种意业所组成的。
又称十善道、十善业道、十善根本业道或十白业道。
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4.三武一周: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周”。
北魏时佛教都十分兴盛,大批田产及劳动都佛寺管理,国家的财富大批流入佛寺之中。
北魏太武帝在位期间锐志武功,统一长江以北。
他初崇佛教,后因受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于440年改年号为太平真君。
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
北周武帝时期僧徒滥杂,寺庙多币,蛊害百姓社会。
北魏末年,佛徒人数有二百万,寺院三万余所,占北魏人口十五份一,佛徒侵占农田,不劳而获,又可逃避租税力役。
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个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2. 佛教的“三宝”指的是?()A. 佛、法、僧B. 佛、法、戒C. 佛、僧、塔D. 佛、经、僧A. 佛陀B. 老子C. 孔子D. 耶稣4. 佛教的“因果报应”是指?()5. 下列哪个不是佛教的主要宗派?()A. 禅宗B. 净土宗C. 法相宗D. 道教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佛教起源于印度。
()2.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皆苦。
()3. 佛教认为“我”是永恒不变的实体。
()4. 佛教认为修行者可以达到涅槃的境界。
()5. 佛教认为布施是积累福报的唯一途径。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佛教的“四谛”包括:____、____、____、____。
2. 佛教的“五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佛教的“八正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佛教的“六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佛教的“四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简述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
2. 简述佛教的“四谛”理论。
3. 简述佛教的“八正道”理论。
4. 简述佛教的“五蕴”理论。
5. 简述佛教的“六度”理论。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举例说明佛教“因果报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请谈谈你对佛教“四谛”理论的理解。
3. 请谈谈你对佛教“八正道”理论的理解。
4. 请谈谈你对佛教“五蕴”理论的理解。
5. 请谈谈你对佛教“六度”理论的理解。
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 分析佛教“因果报应”理论与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异同。
2. 分析佛教“四谛”理论对人们生活的指导意义。
七、实践操作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结合佛教“五蕴”理论,谈谈如何在生活中调伏烦恼。
□印度佛教史参考答案(请先阅读后理解记忆,答时扼要一点)一、名词解释:【经律论】合称“三藏”。
涉及早期佛教内容的主要是经与律。
“经”通常认为是佛所说的教义。
汉译的早期经主要有所谓四部“阿含经”,即《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
巴利文的早期经主要有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其中前四部的内容大致与汉译“四阿含”的内容对应。
“律”是佛教制定的僧徒生活的规定或戒律。
早期律主要来自法藏部的《四分律》、化地部的《五分律》、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大众部的《僧祗律》等。
巴利文中则有《经分别》、《犍度》、《附随》三大部。
“论”主要指佛弟子们将经典所说之要义,加以分别、整理或解说。
例如大智度论即为解释大品般若经而作。
汉译大藏经中有158部,西藏译本之大藏经(北京版)中有817部之多。
【大乘、小乘】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
大乘佛教与部派佛教中的一些派别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但也并不完全是这些派别简单演变的结果。
大乘佛教产生时也制做了一些与部派佛教无直接关系的早期经典。
此外,在大乘佛教兴起后,部派佛教的发展远没有结束,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大乘”一词梵语意为“大的运载工具”或获得真知、达到解脱的“大的(重要的)途径或方法”。
所谓“小乘”则是大乘佛教兴起后对早期佛教和部派佛教中一些思想流派的贬称,它在后世主要指上座部系统的佛教流派,或主要指由说一切有部演化和分裂出的毗婆沙派和经量部等。
【四谛】苦、集、灭、道四谛,亦称“四圣谛”,“谛”即真理的意思。
是佛教关于现实世界充满痛苦以及如何消除这些痛苦的理论。
基本思想是:人生是苦(苦谛),苦的原因是渴爱(集谛),佛教的目的是灭除渴爱而达到灭苦(灭谛),灭除渴爱的方法是修持(道谛)。
一般认为四谛是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的主要内容,是早期佛教的宗教教义的基础,并在佛教后来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五蕴】色、受、想、行、识。
第3课古代印度中考真题训练一、选择题1.(2021·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九年级月考)孔雀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
下面对孔雀王朝的表述有误的是A.由雅利安人建立B.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C.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D.首都是华氏城【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因此对孔雀王朝的表述有误的是“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对孔雀王朝的表述都是正确的,但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0年四川内江)如图是亚非两大文明古国,在其古文明发展史上有诸多相似点,关于它们相似点的论述,正确的是A.发源于世界著名大河流域B.产生了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宗教C.公元前36世纪时出现了国家D.打败了外族入侵延续了文明【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印度河和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故A符合题意;只有古印度产生了世界性宗教,故B不符合题意;只有古埃及公元前36世纪出现了国家,故C不符合题意;两者文明均中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2020年湖南郴州)2018年9月在印度海德拉巴,一位印度父亲(吠舍)为了阻止女儿嫁给位达利特(贱民)男孩,在光天化日下袭击了他们,并残忍地砍掉了女儿的手。
导致这幕悲剧发生的原因是印度社会遗留的A.种姓制度B.采邑制度C.四等人制D.农奴制度【答案】A【解析】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其中吠舍属于第三等级,“贱民”属于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这种观念至今仍然残存在部分印度人心中,故选择A项;采邑制度盛行在封建时代的欧洲,排除B项;四等人制是元朝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排除C项;农奴制是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制度,排除D项。
菩提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1. 菩提树是以下哪种植物?A. 松树B. 柳树C. 榕树D. 桑树答案:C2. 菩提心是指什么?A. 一种水果B. 一种植物C. 一种心态D. 一种宗教仪式答案:C3. 菩提达摩是哪个宗教的代表性人物?A. 佛教B. 道教C. 基督教D. 伊斯兰教答案:A4. 以下哪部经文与菩提有关?A. 金刚经B. 道德经C. 圣经D. 古兰经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1. 菩提树的学名是________。
答案:Ficus religiosa2. 菩提心是佛教中追求________的心愿。
答案:觉悟3. 菩提达摩是________的创始人。
答案:禅宗4. 《金刚经》是佛教中重要的________。
答案:经典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简述菩提树在佛教中的意义。
答案:菩提树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因为它是佛陀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地方,因此菩提树成为了觉悟和智慧的象征。
2. 菩提心在修行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菩提心是佛教修行中的核心概念,它代表着追求觉悟和利益众生的愿望。
修行者通过培养菩提心,可以逐步消除烦恼,增长智慧,最终达到解脱和成佛的境界。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1. 论述菩提达摩对禅宗发展的贡献。
答案:菩提达摩是禅宗的创始人之一,他将禅宗思想从印度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传播和发展。
他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行方法,对禅宗的实践和理论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诲和实践方式,使得禅宗成为中国佛教中极具特色的一个流派,影响了后世无数的禅宗大师和信徒。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阿罗汉阿罗汉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者,经过长期修行,达到了涅槃的境界。
B. 炎黄子孙炎黄子孙是指中华民族的后代,因为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C. 风驰电掣风驰电掣形容速度极快,如流星一样迅速。
D. 满载而归满载而归形容收获颇丰,满意而归。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社会等级制度。
B.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经过传播,逐渐传入中国。
D. 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因果报应等教义。
3. 下列关于古代印度的史实,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奴隶主阶级制定的,旨在维护自己的利益。
B.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被称为“佛陀”。
C.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D.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4. 下列关于古代印度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印度的佛教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古印度的梵文是印度最早的文字。
C. 古印度的建筑艺术以印度教寺庙为代表。
D. 古印度的舞蹈艺术以印度教舞蹈为代表。
5. 下列关于古代印度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B. 古印度的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
C. 古印度的佛教在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
D. 古印度的佛教在印度逐渐衰落。
二、阅读题(每题15分,共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社会等级制度,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掌管祭祀的人;刹帝利是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的人,如国王、官员;吠舍指商人、牧民、农民;首陀罗是指被征服居民。
材料二: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被称为“佛陀”。
初中历史古代印度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遗址是以下哪一处?A. 摩亨佐-达罗B. 哈拉帕C. 帕塔恩D. 塔克西拉答案:A2.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最初是由谁创立的?A. 阿育王B. 阿克巴C. 佛陀D. 毗湿奴答案:C3.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A. 释迦牟尼B. 阿育王C. 玄奘D. 达摩答案:A4. 印度古代著名的史诗《摩诃婆罗多》主要讲述了哪个家族的故事?A. 太阳王朝B. 月亮王朝C. 萨特瓦塔王朝D. 库鲁王朝答案:D5. 以下哪位印度古代国王在位期间,印度达到了一个文化和科学的黄金时代?A. 阿育王B. 恰克鲁阿特C. 哈拉帕D. 阿克巴答案:A二、填空题1. 印度古代的四大文明之一是________,其繁荣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
答案:印度河流域文明2. 在古代印度,最高种姓是________,他们主要负责宗教和教育事务。
答案:婆罗门3. 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是________,意指一切皆无固定自性,一切现象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答案:无常4. 古代印度的《吠陀》文献是一系列宗教诗歌和仪式文集,其中最早的部分称为________。
答案:《梨俱吠陀》5. 印度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________,他提出了零的概念,并对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答案:阿瑞巴塔三、简答题1. 请简述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答: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种社会分层体系,主要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祭司和学者)、刹帝利(战士和统治者)、吠舍(农民、商人和工匠)和首陀罗(奴隶和劳工)。
这个制度最初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职业分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变得僵化,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
2. 描述佛教的基本教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四圣谛(苦、集、灭、道)和八正道。
佛教认为人生充满苦难,苦难的根源在于贪、嗔、痴,即无明和执着。
通过修行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可以达到涅槃,即解脱苦难的最终目标。
一、简释(每题5分,共30分):
1.三毒
2.戏论
3.十恶
4.六趣
5.三界
6.三宝
二、阐明含义(每题10分,共30分):
1.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2. 若诸法不空,无作罪福者,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
3. 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 龙树的主要思想。
2. 中观派对涅槃与世间关系的看法。
一、简释(每题5分,共30分):
1.五阴
2.五逆
3.六尘
4.四大
5.四果
6.修多罗
二、阐明含义(每题10分,共30分):
1. 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
2.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3. 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 中观派的理论特色。
2. 《中论》中的二谛观念。
一、简释(每题5分,共30分):
1.三业
2.三受
3.涅槃
4.摩诃衍
5.四向
6.三宝
二、阐明含义(每题10分,共30分):
1.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2. 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
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3.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 中观派对涅槃与世间关系的看法。
2. 中观派的理论特色。
一、简释(每题5分,共30分):
1.六尘
2.三界
3.阿毗昙
4.缘缘
5.四果
6.五逆
二、阐明含义(每题10分,共30分):
1. 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
2. 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
3. 若无有自性,云何有他性?离自性他性,何名为如来?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 《中论》对“生”的观念的破除。
2. 龙树的主要思想。
一、简释(每题5分,共30分):
1.六趣
2.三业
3.戏论
4.五阴
5.四大
6.三界
二、阐明含义(每题10分,共30分):
1. 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
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2.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3.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 中观派对涅槃与世间关系的看法。
2. 《中论》中的二谛观念。
一、简释(每题5分,共30分):
1.四大
2.三宝
3.修多罗
4.四果
5.涅槃
6.六尘
二、阐明含义(每题10分,共30分):
1. 若无有自性,云何有他性?离自性他性,何名为如来?
2. 若离于色因,色则不可得;若当离于色,色因不可得。
3. 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 龙树的主要思想。
2. 《中论》对“生”的观念的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