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道感染诊治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如何处理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胆道感染是急诊经常遇到的急腹症,处理不及时极易引发重症感染、休克,甚至死亡。
快速准确的抢救这类患者,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一、急性胆道感染初诊流程图疑似急性胆道感染患者应及时测量生命体征以判断紧急程度,并立即给予呼吸 / 循环支持治疗,无需等待最终诊断。
然后进行会诊和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根据 TG18 (急性胆道感染——《东京指南(2018)》(Tokyo Guideline 2018,TG18))标准确定最终诊断,并进一步评估严重程度、一般状态,再根据处理流程确定治疗策略。
二、 TG18 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及严重程度分级诊断标准:A. 局部炎症等:1. 墨菲征2. 右上腹肿物 / 疼痛 / 压痛B. 全身炎症等:1. 发热2.CRP 升高3. 白细胞计数升高C. 影像学改变:急性胆囊炎影像学表现疑诊:A 中 1 项 + B 中 1 项确诊:疑诊 + C严重程度分级:III 级(重度)急性胆囊炎合并下列任何一种器官 / 系统功能不全1.心功能不全:低血压需要使用多巴胺(≥ 5 μg/kg·min),或去甲肾上腺素2.神经系统障碍:意识障碍3.呼吸功能不全:PaO2/FiO2<3004.肾功能不全:少尿,血清肌酐 >2.0 mg/dl5.肝功能不全: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1.56.造血功能障碍:血小板计数<100×10E9/LII 级(中度)急性胆囊炎合并下列任何一种状况1.白细胞计数升高(>18×10E9/L)2.右上腹可触及压痛的肿块3.主诉时间 > 72 小时4.明显的局部炎症(坏疽性胆囊炎,胆囊周围脓肿,肝周脓肿,胆汁性腹膜炎,气肿性胆囊炎)I 级(轻度)尚未达到「III 级」或「II 级」急性胆囊炎标准,也可定义为健康患者的急性胆囊炎,无器官功能不全,胆囊炎症轻,胆囊切除术相对安全、低风险。
急性胆道感染诊治指南一、急性胆道感染诊治指南二、急性胆道感染的治疗方法三、胆道感染如何预防急性胆道感染诊治指南1、胆道感染的介绍胆道感染临床常见,按发病部位分为胆囊炎和胆管炎。
按发病急缓和病程经过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
胆道感染与胆石病互为因果关系。
胆石症可引起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淤滞,细菌繁殖,而致胆道感染。
胆道感染的反复发作又是胆石形成的重要致病因素和促发因素。
2、急性胆囊炎的病因与预后急性胆囊炎是指胆囊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其中90%-95%由胆囊结石引起,5%-10%为非结石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有:蛔虫、妊娠、肥胖、艾滋病等。
短期服用纤维素类、噻嗪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红霉素、氨苄西林等药物,长期应用奥曲肽、激素替代治疗均可能诱发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的并发症主要有:胆囊穿孔、胆汁性腹膜炎、胆囊周围脓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为7%-26%,总病死率为0-10%。
急性胆囊炎患者一旦出现并发症,往往提示预后不佳。
3、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与严重程度评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降低急性胆囊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极为重要。
CT检查的诊断依据(3级)为:胆囊周围液体聚集、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周围脂肪组织出现条索状高信号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最终治疗是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急性胆道感染的治疗方法1、非手术疗法包括禁食、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失衡,全身支持疗法;选用对革兰阴性、阳性细菌及厌氧菌均有作用的广谱抗生素或联合用药。
使用维生素K、解痉止痛等对症处理。
因老年发病率较高,应注意及时发现和处理心、肺。
肾等器官的并存病,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非手术疗法既可作为治疗,也可作为术前准备。
非手术疗法期间应密切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变化,以便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大多数病人经非手术疗法治疗,病情能够控制,待以后行择期手术。
2、手术治疗2.1、手术时机的选择:急诊手术适用于:发病在48——72小时内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病情恶化者;有胆囊穿孔、弥漫性腹膜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并发症者。
内科急救指南应对急性胆囊炎的紧急处理内科急救指南:应对急性胆囊炎的紧急处理急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急性腹痛疾病,在急诊内科工作中经常遇到。
为了帮助医务人员正确、及时地应对急性胆囊炎的急救处理,本文将介绍其病因、临床表现、紧急处理措施等内容。
一、病因急性胆囊炎通常由胆囊结石引起,当结石阻塞胆囊管时,胆汁的排泄障碍导致感染和炎症的产生。
其他导致急性胆囊炎的原因可能包括胆道寄生虫感染、胆道梗阻等。
二、临床表现急性胆囊炎的主要症状包括:1. 腹痛:剧烈、持续性的上腹部或右上腹痛,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
2. 发热:体温升高,可出现寒战。
3. 恶心和呕吐:由于肠道蠕动减慢和胆汁引起的胃不适。
4. 结石阻塞:胆囊结石阻塞胆总管或胆囊管时,还可能出现黄疸和右上腹肿块等症状。
三、紧急处理急性胆囊炎需立即处理,以下是相关的紧急处理措施:1. 镇痛治疗:采用镇痛药物缓解患者剧烈腹痛,如可待因、吗啡等。
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和体质特点,适度使用镇痛药物,但要谨慎避免药物滥用。
2. 液体支持:饮食禁忌,给予患者静脉输液补充水分和营养,维持酸碱平衡和代谢需求。
3. 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等,进行有效的抗感染治疗。
4. 胆囊引流:对于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积脓或胆总管结石引起的胆管梗阻者,需要行胆囊引流术。
此外,胆囊造影术和经皮穿刺引流等方法也可应用于特殊情况下。
5. 胆囊切除:对于病情严重、出现急性胆囊炎并发症、复发性急性胆囊炎的患者,需要考虑胆囊切除手术,以彻底解决胆石疾病的问题。
四、其他注意事项1. 注意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腹痛、体温等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营养支持:给予患者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3. 定期复查:通过B超、CT等检查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总结:急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疾病,在急诊内科工作中需要快速准确地处理。
通过了解其病因和临床表现,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如镇痛治疗、液体支持、抗生素治疗等,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控制感染,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23年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疗指南
背景介绍
急性胆道系统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病因主要是胆道结石、胆道肿瘤等。
该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对患者健康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诊疗指南显得尤为重要。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1. 发热,持续高热,体温常达到39℃以上。
2. 上腹痛,疼痛部位多在胆囊区或肝区,疼痛范围较广,可辐射至背部或肩部等部位。
3.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
4. 黄疸,多为轻度黄疸,伴有胆囊积液或胆囊壁增厚的表现。
实验室检查
1. 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升高。
2. 肝功能异常。
3. 腹部B超检查,可见胆囊壁增厚或胆囊内结石。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镇痛、止呕、补液等治疗及休息、卧床。
药物治疗
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早期口服抗生素,严重者可应用静脉注射抗生素。
药物以广谱抗生素为主,治疗期7-14天。
手术治疗
1. 经皮经肝穿刺引流治疗。
2.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3. 手术面积广泛、病情复杂的患者行腹腔镜下胆管探查引流术与胆囊切除术的联合治疗。
注意事项
1. 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过量、油腻、刺激性食物。
2. 合理地进行一定量的身体锻炼,有助于疾病的康复与预防。
3. 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与随访,避免疾病的复发。
以上是本次诊疗指南的主要内容,供医生、患者参考。
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医师。
急性胆道感染《东京指南》拔萃急性胆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
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胆囊炎、胆管炎等并发症。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急性胆道感染的治疗方法也不断得到改进。
《东京指南》是一份由日本胆道学会制定的临床实践指南,为急性胆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权威性的建议。
本文将重点《东京指南》中的急性胆道感染拔萃,介绍其相关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
《东京指南》中对急性胆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病因:急性胆道感染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
这些细菌可能通过胆道逆行进入胆囊和胆管,导致炎症和感染。
症状:急性胆道感染的典型症状包括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
如果感染严重,可能会出现胆囊炎、胆管炎、胰腺炎等并发症。
治疗:急性胆道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手术治疗。
抗生素治疗的目标是杀死细菌,缓解炎症,而手术治疗则是为了清除病变胆道,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根据《东京指南》,急性胆道感染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因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如抗生素治疗、解痉止痛等。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如出现胆囊炎、胆管炎等并发症,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以免病情恶化。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不断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新型抗生素被应用于急性胆道感染的治疗中。
《东京指南》推荐使用广谱抗生素,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以覆盖可能的致病菌。
根据患者的病情,还可以采用联合抗生素治疗,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在手术治疗方面,《东京指南》建议根据患者的病变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胆囊切除术、胆管切开取石术、胆肠吻合术等。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采取胆囊切除术,直接清除病变胆囊。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如出现胆管炎、胰腺炎等并发症,应及时采取胆管切开取石术或胆肠吻合术等复杂手术,以清除病变胆道,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胆道感染临床指南【概述】细菌引起的胆囊炎、胆管炎常合并存在,因此常统称为胆道感染(biliarytract infection,BTIs)。
胆道感染是胆道系统急、慢性炎症的总称,可单独存在,但多与胆石病同时并存,互为因果。
感染的胆道易于形成结石,胆石如阻塞胆总管则有80 %~90%合并感染。
包括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发病率一般占急腹症的第二位。
【临床表现】1.急性胆囊炎右上腹剧烈绞痛,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背部放射,油腻饮食常为胆绞痛诱发因素,体温常在38℃以上,右上腹有压痛、肌紧张,Murphy征阳性,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胆囊。
如有胆囊壁坏死、穿孔,则全腹肌紧张。
2.慢性胆囊炎上腹部饱胀、嗳气和厌食油腻等消化不良症状,类似“胃痛',有时可感到右肩胛下、右季肋处隐痛,右上腹部可能有轻度压痛和不适,无典型的临床症状,病史可长达数年至十余年,部分患者可曾有胆绞痛及急性胆囊炎发作史。
3.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既往多有胆绞痛或胆道感染反复发作病史。
急性上腹剧痛、寒战高热及黄疸是本病典型三联症状(Charcot三联征)。
上腹或右上腹剧痛最先出现,呈持续性并阵发性加重,旋即寒战、高热,常1日数次出现,黄疸多在腹痛后2~3天内发生。
右上腹或剑突下显著压痛与叩击痛并腹肌紧张,肝脏普遍性肿大、触痛,部分有胆囊肿大。
重症患者三大症状出现不久,即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或休克,以及神志模糊、谵妄以致昏迷,称为Reynold五联征。
由于胆管梗阻部位不同,上述临床表现只是在严重程度上有所差异。
【诊断要点】1.有食油腻食物史。
2.突然恶心呕吐、右上腹痛、胆囊区压痛症状体征。
3.血白细胞计数增加,常>20×10的9次方/L,伴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和中毒性颗粒。
血清ALT、AST多可升高。
血清淀粉酶亦可升高。
4.辅助检查(1)B超检查:当胆囊横径>5cm、囊壁厚度≥3.5mm,有重要参考价值;在慢性胆囊炎时,除合并结石外,胆囊壁肥厚可能是唯一的征象。
急性胆道感染与梗阻性黄疸急诊鉴别诊疗指南【临床表现】临床上常见的胆道感染为急性胆囊炎或急化脓性胆管炎,主要临床表现有:1.右上腹疼痛突然发作的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并放射至右肩及肩胛下部,疼痛呈绞痛样。
2.恶心、呕吐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可含胆汁,呕吐后疼痛无明显减轻。
3.患者多有寒战与高热,并可出现谵妄等精神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4.黄疸于发作后数小时或数日才出现,为梗阻性黄疸。
5.体检见剑突下或右上腹有明显压痛,肌紧张,部分病人可触到胀大的胆囊或肿大的肝脏,并伴有压痛。
【病因与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胆管急性梗阻使胆汁淤滞,胆管内压迅速升高,当其超过胆管壁所能承受的压力时,即可使肝内、外胆管的黏膜屏障发生程度不等的损害,为细菌侵入引起急性化脓性感染提供了有利条件。
感染的菌种以大肠杆菌最常见,其次为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
造成胆管急性梗阻的原因以结石嵌塞摄为常见。
此外进人胆管的蛔虫也可引起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胰头部或胆管本身的肿瘤所造成的梗阻一般进程较慢,梗阻逐渐加重而不引起感染,但个别病例也可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院前急救】1.嘱病人取减缓腹痛的舒适体位。
2.禁食、水。
3.给予阿托品或山莨菪碱解痉止痛。
4.建立静脉输液通路。
【急诊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淀粉酶、脂肪酶、电解质。
3.血培养。
4.腹部B超检查。
5.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6.经皮肝穿剌胆道造影术(PTC)【诊断要点】1.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2.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与中性分叶核白细胞百分比升高。
3.腹平片。
4.B超示胆囊增大或胆管扩张,有时可探及胆石。
5.逆行胰胆管造影6.经皮肝穿剌胆道造影术。
【急诊治疗】1.卧床休息、禁食。
2.补液,必要时输血浆,纠正休克,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3.应用广谱抗生素,尤其对G-杆菌敏感的抗生素和抗厌氧菌的药物(如头孢三代+甲硝唑),或按药敏结果选择。
指南.共识|《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版)》急性胆道系统感染主要包括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胆管炎。
《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版)》是在2011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的更新,主要阐述了急性胆道系统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及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并明确了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治疗方法。
指南主要建议一览急性胆囊炎建议1:当血肌酐>176.8 μmol/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1.5及血小板计数<100×109/L时,需结合患者病史,排除肾功能不全、肝硬化、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后,方能正确分级。
当急性胆囊炎患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和凝血障碍时,建议行多学科协作,谨慎治疗。
建议2:评估胆囊炎严重程度的同时亦需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合并症,可采用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的患者体质分级标准联合年龄校正Charlson合并症指数共同评估(表3)建议3:抗菌药物和全身支持治疗无效时,需及时行胆囊引流(穿刺、造瘘),同时行胆汁培养。
1~3个月后再次评估患者全身状态和胆囊炎症情况,符合手术条件者适时行胆囊切除术。
建议4:在手术时间长、患者全身情况不稳定、术中解剖困难或胆管损伤风险较高的情况下,需果断中转开腹。
建议5:对于胆囊萎缩、胆囊壁不规则增厚、胆囊黏膜有可疑占位性病变的患者,术中应送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以免漏诊胆囊癌。
急性胆管炎建议6:腹部CT检查能诊断胆管阳性结石,灵敏度较高,可清楚地显示胆管扩张,且有助于判断胆管狭窄的原因,推荐作为急性胆管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
建议7: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可清晰显示胆管扩张,对恶性肿瘤或胆管结石引起的胆道梗阻成像清晰,可作为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诊断困难时的替代选择。
建议8:急性胆管炎患者应首先评估严重程度。
胆道引流时机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是否需要胆道引流,同时行积极的抗菌药物治疗及全身支持治疗。
急性胆道感染诊治指南
一、急性胆道感染诊治指南二、急性胆道感染的治疗方法三、胆道感染如何预防
急性胆道感染诊治指南1、胆道感染的介绍
胆道感染临床常见,按发病部位分为胆囊炎和胆管炎。
按发病急缓和病程经过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
胆道感染与胆石病互为因果关系。
胆石症可引起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淤滞,细菌繁殖,而致胆道感染。
胆道感染的反复发作又是胆石形成的重要致病因素和促发因素。
2、急性胆囊炎的病因与预后
急性胆囊炎是指胆囊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其中90%-95%由胆囊结石引起,5%-10%为非结石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有:蛔虫、妊娠、肥胖、艾滋病等。
短期服用纤维素类、噻嗪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红霉素、氨苄西林等药物,长期应用奥曲肽、激素替代治疗均可能诱发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的并发症主要有:胆囊穿孔、胆汁性腹膜炎、胆囊周围脓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为7%-26%,总病死率为0-10%。
急性胆囊炎患者一旦出现并发症,往往提示预后不佳。
3、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与严重程度评估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降低急性胆囊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极为重要。
CT检查的诊断依据(3级)为:胆囊周围液体聚集、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周围脂肪组织出现条索状高信号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最终治疗是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急性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