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透析相关并发症的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2.99 MB
- 文档页数:36
腹膜透析置管的并发症有哪些以及如何处理
腹膜透析置管相关的并发症包括出血、渗漏、导管堵塞、移位、疼痛等。
一,出血,术后冲洗常可见淡红色血性腹透液,多与血液自切口流入腹腔内有关,另外还可见手术切口、隧道及出口出血,可以采取局部压迫止血或药物止血。
二,渗漏,常见于正中切口,腹壁松弛或以前曾经置管者,少数见于手术技术不佳,置管后立即透析,灌入腹透液量过大者。
因此早期应该多卧床少活动,小剂量间歇性透析,必要时需要手术缝合。
三,导管堵塞,如因充盈的膀胱压迫者,对因处理后可以恢复通畅,如果因血凝块堵塞者,需冲洗注射器推注,必要时应用肝素生理盐水尿激酶冲管;如果因网膜包裹粘连,隧道内导管扭结等需要重新手术处理。
四,移位,移位时腹部x线平片显示导管尖端移出盆腔,若直管出现移位,可以考虑在严格消毒机x线透视超声引导下导丝插入导管内复位;若为卷曲尖端或复位失败者,应重新手术置管。
五,疼痛,由于腹膜灌注过快,引流结束前的抽吸作用常会在导管尖端附近产生疼痛,一般在置管后一到两周左右可以逐渐适应,疼痛减轻,必要时可减慢注入腹透液速度,放液时腹腔内保留少量腹透液,另外腹透液温度过高,ph较低,药物等化学性刺激也会导致疼痛,必要时可加入利多卡因缓解疼痛。
腹膜透析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腹膜透析并发症可分为相关感染并发症及非感染并发症。
一、腹膜透析相关的非感染并发症主要分五类:第一类:腹膜透析功能障碍,如导管移位、导管堵塞等.原因有导管移位或扭曲,被纤维蛋白、血块或脂肪球堵塞,便秘、肠腔或腹腔气体过多,透析后肠粘连、大网膜包裹等。
处理: 可采用变换体位或取半卧位式,按摩腹部.②适当增加活动。
③及时排空膀胱。
④服用导泻剂或灌肠,促进肠蠕动。
⑤0。
9%生理盐水50—60mL快速、加压推入腹膜透析导管;如怀疑纤维素或血块堵塞导管,使用尿激酶封管.⑥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需内镜复位或手术重置导管。
第二类:腹腔内压力增高所导致的疝、渗漏等。
与腹壁薄弱、腹腔压力升高、营养状况差、切口愈合不良等有关。
处理:一般需外科手术修补.如严重影响腹膜透析可改行血液透析或肾移植。
第三类:糖、脂代谢异常等。
腹透液中的葡萄糖在透析过程中被吸收,患者易出现高血糖,体重增加。
糖代谢异常的情况下可以继发高脂血症,血清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升高,脂类代谢紊乱。
处理:加强活动,限制高糖高脂饮食,在保证溶质和液体清除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低的透析剂量和低葡萄糖浓度的透析液.第四类:腹膜功能衰竭.原因与非生理性腹膜透析液、反复发生腹膜炎、腹膜纤维化的有关.预防:尽可能使用低葡萄糖浓度的透析液,规范操作减少腹透炎的发生。
第五类:营养不良、心血管并发症、钙磷代谢紊乱等并发症。
预防:腹透时注意容量平衡;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控制高血压、高血糖;纠正高脂血症等。
二、腹膜透析相关感染并发症包括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出口处感染和隧道感染。
当患者出现①腹痛、腹水浑浊,伴或不伴发热;②透出液中白细胞计数>100×106/L,中性粒细胞比值>50%;③透出液中培养有病原微生物生长;3项中的2项或以上者则可诊断腹膜炎。
出现腹膜炎应及时就医,积极抗感染治疗.。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腹膜透析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一、腹膜透析导管堵塞1、原因1.血块、纤维蛋白凝块、脂肪球阻塞。
2.大网膜包裹,腹膜粘连。
3.受压扭曲。
2、临床表现腹膜透析液单项或双向引流障碍。
3、预防与处理1.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保持大便通畅。
2.如有血性腹水,可在腹膜透析液或腹膜透析导管内加入含肝素盐水,避免血凝块阻塞。
3.避免腹膜透析导管移位。
二、出血1、原因1.凝血功能障碍。
2.使用抗凝剂。
3.术中损伤腹壁动脉及其分支。
4.腹腔有粘连时放入腹膜透析导管,损伤血管。
1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2 5.女性月经期血液渗透至腹腔。
2、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有关,可出现腹壁血肿或血性透出液。
3、预防与处理1.术前评估凝血状态和预防凝血。
2.术前停用抗凝药物。
3.手术中避免损伤腹壁血管。
4.如有血性透出夜用0.5~1L生理盐水或腹膜透析液冲洗伤口。
5.伤口或出口处出血压迫止血。
6.大出血需外科手术处理。
7.如与经期有关,无需特殊处理,会自行好转。
三、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1、原因在腹膜透析过程中接触污染、胃肠道炎症、导管相关感染及医源性操作等原因造成致病原侵入腹腔引起腹腔内急性感染性炎症。
2、临床表现透析液浑浊、弥漫性腹痛、腹膜刺激征等。
3、预防与处理(1)提高机体免疫力,鼓励患者锻炼身体,预防感冒,除去忧郁的心理因素。
2.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换液、换药,换液换药前必须洗手。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3.注意导管出口处护理,观察导管出口处及隧道有无红肿、压痛,及时进行分泌物细菌涂片培养。
4.对发热患者均应检查导管出口及隧道有无感染迹象。
5.注意个人卫生,勤更衣,洗澡时要防止导管口进水。
6.保持大便通畅,不吃生冷及不洁食物,预防肠道感染。
3。